2010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肺炎的诊治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肺炎的诊治多发性肌炎(DM)和皮肌炎(PM)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无力和皮肤损伤。
DM和PM有时会合并肺间质性肺炎(ILD),这是一种由肺泡、肺间质和肺小血管的炎症导致肺功能损伤的疾病。
对于DM/PM合并ILD的治疗,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预防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因此,一个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应该尽早制定。
诊断合并ILD的DM/PM患者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和疲劳。
临床检查发现肺部啰音可以提示ILD的存在。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FVC(强制肺活量)和DLCO(弥散系数)的降低。
高分辨率CT扫描也是诊断ILD的重要方法。
治疗早期的治疗对于合并ILD的DM/PM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目的是减少炎症和控制肌肉无力,同时保护肺功能。
以下是一些治疗方法:1.类固醇类固醇是治疗DM/PM和ILD的第一选择药物。
在治疗开始时,通常采用高剂量类固醇治疗,如泼尼松。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病情和副作用。
2.其他免疫抑制剂如果类固醇治疗无效或有副作用,可以尝试其他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炎症。
这些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他克莫司等。
3.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治疗DM/PM和I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免疫球蛋白可以减少体内抗体含量,从而减少免疫系统的攻击。
许多患者反应良好。
4.其它支持性治疗针对ILD的支持性治疗包括吸氧和呼吸机治疗。
肺康复和康复治疗也可以帮助恢复肺功能。
总之,DM/PM合并ILD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如何诊断鉴别,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比值、乳酸脱氢酶、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醛缩酶(ALD)、尿肌酸、尿肌酐、肌电图、核磁共振成像(MRI)、肌肉活检、抗多发性肌炎-l抗体、抗Ku抗体*一、检查1、血清肌酶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及醛缩酶(ALD)等在肌炎活动时升高,其中CK的敏感性最高,在疾病初期即可升高,疾病开始稳定、临床症状尚未好转时降低,又具有相对特异性,因此对诊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因95%以上的CK来自骨骼肌,CK-MM是CK的最主要组成,所以在诊断DM/PM时不需加作同工酶;同工酶CK-MB也可升高,但CK-MB/总CK80ng/U时应怀疑心肌受累;怀疑平滑肌受累时测CK-BB。
以上多种酶的升高程度有时与肌肉病变程度相一致,病情控制后酶测定值下降。
由于DM/PM可伴有肝脏损害,因此经治疗后如CK下降而其他酶改变不明显时须具体分析,不能一味认为治疗无效。
在所有肌酶中LDH恢复最慢,可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时仍高于正常值。
2、尿肌酸、肌酐正常情况下24h尿中肌酸含量小于200mg[4mg/(kg d)]。
当肌肉病变时肌细胞不能有效地从血中摄取肌酸并将其转化为肌酐,故尿中肌酸量增高,肌酐减低。
在发育期、经期和部分老年人可出现生理性肌酸尿,但很少超过4mg/(kg d),且肌酐不会降低(尿肌酸/肌酸+肌酐0.1,有助于诊断)。
尿肌酸、肌酐的异常可先于肌酶之前出现,因此对本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均有意义。
在部分慢性肌炎和局灶型肌炎的患者中此项改变可不明显。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其他治疗:部分患者 曾试用抗疟药、环孢素A、 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 血浆置换等治疗,均取 得一定疗效。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
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 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 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 伴发关节外表现。
未定型脊柱关节病
未定型脊柱关节病是一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目前仍采用Bohan和Peter1975年 提出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如下: 1、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肌无力。 2、肌活检示肌肉出现坏死、再生、炎症等变 化,可伴有肌束膜的萎缩。 3、血清肌酶谱升高。 4、肌电图出现下述肌源性损害:1)低幅、短时 限、多相波运动单位电位;2)纤颤、正锐波 和插入活动增加;3)自发性高频率放电。 5、皮肤改变:包括Gottron征、向阳性紫红斑、暴 露部位的皮疹等。
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的基本 病理改变是炎细胞浸润、肌纤 维变性和/或坏死、肌细胞再生、 纤维化和肌萎缩。 T 淋巴细胞 和 B 淋巴细胞浸润是本病的特 征性变化。皮肤病变主要是小 血管周围炎症,皮肤和皮下组 织均有炎细胞浸润。另外,本 病的肌肉改变往往呈灶性分布, 肌纤维粗细不均是本病的又一 病理特征。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张学武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均为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 性肌无力,皮肌炎尚伴有 特征性皮疹。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常累及多种脏器,出现关 节炎、肺间质纤维化、胸 膜炎、吞咽困难、心肌炎、 肾损害及神经系统病变。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 治疗强调早期应用糖皮质激 素,重症患者或激素疗效不 佳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
骶髂关节炎病变程度分级
0级:正常
1级:可疑 2级:轻度骶髂关节炎:局限性侵蚀、硬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临床路径一、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肌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ICD-10编码:M3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和《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脾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患者。
2.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维持原剂量并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入路径之前应对病情进行评估,对于有心、肺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不可纳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醛缩酶(ALD)、乳酸脱氢酶(LDH);肌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肉活检;尿沉渣、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肿瘤筛查、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等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_草案_林懋贤
临 床 表 现 本病在成 人 发 病 隐 匿 % 儿 童 发 病 较 急 # 急 性 感 染 可 为 其
0<1) 征 & 此征由 K100<1) 首先描述 # 被认 为 是 ;4 的 特 异 性 皮
疹 # 皮疹位于关节伸面 % 多见于肘 $ 掌指 $ 近端指间关节处 % 也 可出现在膝与内踝皮肤 % 表 现 为 伴 有 鳞 屑 的 红 斑 % 皮 肤 萎 缩 $ 色素减退 # # 暴露部位皮疹 & 颈前 $ 上胸部 !(6 ) 区 "% 颈后背上 部 ! 披 肩 状 "% 在 前 额 $ 颊 部 $ 耳 前 $ 上 臂 伸 面 和 背 部 等 可 出 现 弥漫性红疹 % 久后局部皮 肤 萎 缩 % 毛 细 血 管 扩 张 % 色 素 沉 着 或 减退 # $ 技工手 & 部 分 患 者 双 手 外 侧 掌 面 皮 肤 出 现 角 化 $ 裂 纹 % 皮肤粗糙脱屑 % 同技术工人的手相似 % 故称 ( 技工 ) 手 # 尤 其在抗 *1L> 抗体阳性的 94=;4 患者中多见 # % 其他皮肤病 变 &虽 非 特 有 %但 亦 时 而 出 现 %包 括 &指 甲 两 侧 呈 暗 紫 色 充 血 皮 疹 %指 端 溃 疡 $坏 死 %甲 缘 梗 死 灶 %雷 诺 现 象 %网 状 青 斑 % 多 形性红斑等 # 慢性患 者 有 时 出 现 多 发 角 化 性 小 丘 疹 % 斑 点 状 色素沉着 $ 毛细血管扩 张 $ 轻 度 皮 肤 萎 缩 和 色 素 脱 失 % 称 为 血 管萎缩性异色病性 ;4 # 皮损程度 与 肌 肉 病 变 程 度 可 不 平 行 % 少 数 患 者 皮 疹 出 现
+"+
辅助检查 &’; ( 血清肌酶 & 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段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护理常规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护理常规一、概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全身症状有发热、关节痛、乏力、厌食和体重减轻,本病易并发恶性肿瘤。
[特殊检查]血沉、血肌酸、血肌酶谱、尿肌酸;自身抗体如抗 Jo-1抗体、抗 SRP 抗体、抗Mi -2抗体是对皮肌炎特异的抗体。
[治疗要点] 首选糖皮质激素,重症或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者加用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
合并恶性肿瘤病人及早手术。
二、护理诊断1、生活自理缺陷与肌无力、肌萎缩、关节疼痛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血管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3、外周血管灌注量改变与血管炎症有关。
4、疼痛与肌炎、关节炎性反应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咀嚼困难、机体消耗增加有关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评估病人肌力水平、自理程度、营养状况等。
临床常将肌力分为6级:0级:肌肉对刺激不发生任何收缩反应。
1级:肌肉对刺激可有轻微的收缩。
2级:肌力很差,不能克服重力而抬起。
3 级:肌力出现抗重力能力,可以抬起(离开床面)。
4级:肌力较好,能抵抗阻力。
5 级:肌力正常。
(2)注意观察肌肉疼痛部位,关节症状,是否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若有明显异常做好急救准备。
2、营养支持,合理配膳,饮食清淡,注重色香味,促进食欲,协助咀嚼吞咽困难、进食障碍者进食,宜少量缓慢进食半流食或流食,避免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便秘病人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3、用药护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粘膜溃疡、皮疹、肝肾功能损害、脱发、出血性膀胱炎、畸胎等。
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尿液颜色,及早发现膀胱出血情况。
育龄女性服药期间应避孕。
有脱发者,鼓励病人戴假发,以增强自尊。
4、活动与休息肌痛、肌肉关节肿胀疼痛病人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协助日常生活病情稳定后予适当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结合理疗及按摩、推拿等方法以防肌肉萎缩。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多发性肌炎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多发性肌炎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多发性肌炎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和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多发性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风湿病科、中医科、中医基层医师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群的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继之产生肌肉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
[1]中医学将多发性肌炎归于“肌痹”、“痿证”等范畴。
3临床诊断3.1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年发布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2]3.1.1临床标准(1)包含标准A.常大于18岁发作,非特异性肌炎及皮肌炎(DM)可在儿童期发作。
B.亚急性或隐匿性发作。
C.肌无力:对称性近端多于远端,颈屈肌多于颈伸肌。
D.DM典型皮疹:眶周水肿性紫红色皮疹;Cottron征,颈部V征,披肩征。
(2)排除标准A.IBM临床表现:非对称性肌无力,腕/手屈肌与三角肌同样无力或更差,伸膝和(或)踝背屈与屈髋同样无力或更差。
B.眼肌无力,特发性发音困难,颈伸>颈屈无力。
C.药物中毒性肌病,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淀粉样变,家族性肌营养不良病或近端运动神经病。
3.1.2血清CK水平升高3.1.3其他实验室标准A.肌电图检查包含标准:(1)纤颤电位的插入性和自发性活动增加,正相波或复合的重复放电。
(2)形态测定分析显示存在短时限,小幅多相性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排除标准:(1)肌强直性放电提示近端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或其他传导通道性病变。
(2)形态分析显示为长时限,大幅多相性(MUAPs)。
(3)用力收缩所募集的MUAP类型减少。
B.磁共振成像:STIR显示肌组织内弥漫或片状信号增强(水肿)。
C.肌炎特异性抗体。
3.1.4肌活检标准A.炎性细胞(T细胞)包绕和浸润至非坏死肌内膜。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肺炎的诊治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肺炎的诊治【摘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DM/PM)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肌肉无力和皮肤损伤。
当DM/PM合并肺间质性肺炎时,治疗难度增加,病情更为复杂。
影像学诊断是关键的诊断手段,CT和MRI可以显示肺间质性病变和肌肉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肌酶和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严重病例可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
护理措施主要是加强营养,注意防感染。
并发症预防包括预防肌炎和器官功能的恶化。
综合治疗效果需进行长期评估,早期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未来展望包括进一步研究病因和治疗方面的创新,为DM/PM合并肺间质性肺炎的诊治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肺间质性肺炎、诊治、影像学诊断、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综合治疗、疗效评估、未来展望1. 引言1.1 疾病概述多发性肌炎皮肌炎(DM)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疾病,特征性病变为皮肌炎,可累及全身皮肤和多种器官。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最常见于成年女性,但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性别。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炎症、肌肉无力、关节疼痛和疲劳等。
皮肌炎症表现为皮肤呈现红斑、皮疹、溃疡等病变,肌肉无力可以导致肌无力、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道肌肉受累导致呼吸困难。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面主要是应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进行护理措施和预防并发症。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但仍需定期进行随访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未来的展望则是希望能够通过深入研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1.2 发病原因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 中图分 类 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32 R 9. 6
【 标 识码】A 文献
【 章编 号】 1 7 — 7 12 1 ) 1a - 9 — 3 文 6 4 4 2 (0 2 0 ( )0 5 0
( P 、 酸脱 氢 酶 ( D 、 氨 酶 ( O G T) 醛 缩 酶 均 C K) 乳 L H) 转 G T, P 和
有改变。
17肌 电 图 .
皮 肌炎 是 以皮 肤水 肿 、 炎 和肌 肉炎症 性 病 变 为主 要症 皮 状 的急 性 、 急性 和慢 性 疾病 , 亚 而多 发 性 肌炎 是 以肌 压 痛 、 肌 无 力 、 萎 缩 为 主要 表 现 的 炎性 疾 病 , 累 及 四肢 近端 及 颈 肌 多 部 肌群 。 者还常 累及 多种器官 , 两 伴发 肿瘤及其 他结缔组织 病 。
白 术 1 。 2g
54肝 肾 阴 虚 证 .
22 1第9第 期 0年 月 1 1 1 卷
主 证 : 见 于多 发性 肌 炎病 情 相对 稳 定 期 。斑 色 浮 红 而 多
时 轻 时重 , 肉隐 隐作 痛 , 肌 日见瘦 弱 , 则 不 用 , 节 微 痛 , 甚 关 头
昏 目眩 , 膝 酸 软 , 腰 午后 身 热 , 肤 干 涩 , 红少 苔 , 细 数 。 肌 舌 脉
虚 阳盛 、 脏腑 蕴热及 外感 暑湿 热毒侵 充 血脉 而成 。辨 证分 型 以风湿 热毒入 营入 血及肝 肾 阴虚余 邪痹 阻为纲 , 活运 用 灵
了普 济消 毒饮 、 清温 败毒 饮 、 当归拈 痛 汤 、 知柏 地黄汤 和大 补 阴丸的辨 证配 伍 , 出了 中医中药在 本病 治疗 中 的重要 优 突 势. 非常 值得 深入探 讨 。 【 关键 词】皮肌 炎 ; 多发性 肌 炎 ; 阴虚 阳 盛 ; 湿热毒 ; 暑 辨证 ; 医 中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临床表现及诊断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临床表现及诊断一、概述多发性肌炎(PM)与皮肌炎(D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皮肤、骨骼肌病变为主的非感染性炎症,常累及上肢带肌、颈肌、咽肌等,皮肤、心脏、胃肠道、肺脏均可受累,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PM的发病机制不明,某些研究提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已从成人与儿童PM血清中检查出柯萨奇病毒B,用逆转录方法在病人肌肉组织中复制出柯萨奇病毒RNA;给新生小鼠注射柯萨奇病毒B,可以复制出小鼠肌炎。
另从PM 患者的肌肉组织中查到过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原,从包涵体性肌炎病人肌组织中分离出腺病毒。
虽然不能肯定某种病毒就是PM或DM的致病因子,但病毒可能也是PM或DM发病的一种激发因子。
在肌炎浸润的细胞中发现1/3的细胞是巨噬细胞,2/3是淋巴细胞,浸润的细胞表面多表达MHC-I类抗原,这似乎表明,在PM肌炎病灶部位发生了针对肌细胞膜抗原或与肌纤维表面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
在病人的血清中可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如:抗肌球蛋白抗体(antimyosin antibodies)、抗肌红蛋白抗体(antimyoglobin antibodies)、抗Jo-1 针针对氨酸 t-RNA合成酶)、抗PL-7、PL-12 针针对氨酸 、氨酸 t-RNA合成酶)以及抗PM-1抗体等,提示PM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根据其主要表现,临床又将之分为八种类型,即成人多发性肌炎、成人皮肌炎、幼年性皮肌炎、胶原血管性肌炎、伴有肿瘤的肌炎、非肌瘤性皮肌炎、包涵体肌炎、嗜 粒细胞性肌炎以及结节病性肌炎等。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在中医学里大多数学者将之归为“痿证”范畴。
对其病因病机,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指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此在治疗上,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
临床上从脾胃、肝肾人手,辨证治疗DM、PM而获良效的报道不少。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则四肢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痿软无力;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而致肢体不用。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怎样治疗?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治疗方法,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应该吃什么药。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怎么治疗?*一、西医用药原则:1.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甲基氢化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等对大多数多发性肌炎有效,为治疗本病首选,一般主张早期以大剂量冲击,中剂量巩固治疗,时间不少于3个月,小剂量维持时间不应短于2年。
2.对于伴有溃疡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不能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以及经正规激素治疗3个月,肌无力和肌痛仍无改善者,均应改用或加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甲氨喋呤),对合并恶性肿瘤者尤合适。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及血浆交换治疗对本病有治疗作用,但需较高的医疗费用。
4.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合并感染者,应尽早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一、应用皮质激素。
强的松40-60mg/d顿服。
病情稳定后逐步减量,病情危重者氢化考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加于10%葡萄糖内静滴。
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调节剂量至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程度为维持量,有时达2-3年之久,疗程中,应间断使用ACTH。
二、激素大剂量短疗程无效者应考虑停药,可换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每日100-200mg。
注意副作用。
苯丙酸诺龙25mg 肌注2次/周,对减轻疼痛,缓解症状有效。
三、有吞咽困难者,应鼻饲,以保证足够的营养。
呼吸道阻塞或呼吸肌麻痹者须及时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
强力宁具有激素样作用而无其副作用,可选用。
40mg V.D 1次/d。
四、有条件者可行血浆交换治疗。
*二、中医中医疗法1、毒热型:治法:清营解毒,活血止疼。
方药:用解毒清营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生玳瑁10g双花炭10g、连翘15g生地炭10g丹皮15g、赤芍15g、川连10g白茅根30g生薏米30g、赤苓皮10g元胡10g、川楝子10g。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③甲周病变:甲根皱襞处可见毛细 血管扩张性红斑或瘀点,甲皱及甲 床
有不规则增厚,局部出现色素 沉着或色素脱失
④“技工手”:在手指的掌面和侧 面皮肤过多角化、粗糙,类似于长 期
从事手工作业的技术工人手, 故名“技工手”。 足跟部
血清抗Mi-2抗体阳性 ⑤其他皮肤黏膜改变:皮肤血管炎 和脂膜炎,手指的雷诺现象、溃疡 及肌肉硬结、皮下小结或皮下钙化 等改变。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 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2012.2
1 概述
❖ 特发性炎性肌病 ❖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 ❖ 是一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 ❖ 其中以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
2.2.3肌炎自身抗体
肌炎 自身 抗体
肌炎特异性 自身抗体 (MSAs)
抗氨基酰t-RNA合 成酶(ARS)抗体
信号识别颗粒 (SRP)抗体
抗Mi-2抗体
肌炎相关性
自身抗体 (MAAs)
抗PM-ScL抗体
抗SSA抗体
抗Ku抗体
抗Jo-1抗体 抗PL-7抗体 抗PL-12抗体
• MSA:抗Jo-1抗体,抗PL-7/12抗体
❖ 2 消化道受累: 累及咽、食管下端横纹肌 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 反酸、食管炎、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
同硬皮病的 消化道受累相似
3 心脏受累:发生率为6%~75% 有明显临床症状者较少见,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律不齐
和传导阻滞 较少见的严重表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包填塞, 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肾脏受累:少数 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罕见的暴发型PM可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及 肾功能衰竭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04
治疗原则与方案
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减轻肌肉负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适 当的康复锻炼。
饮食调整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以维持身体需要。同时,避免摄入可能导致过敏的 食物。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首选药物,可 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需根据病情调 整剂量,长期使用应注意副作用。
THANKS
心理支持
1 2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 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心理咨询
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 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提供心理支持。
3
心理治疗
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等,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
02
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辐射可能加重皮肌炎患 者的皮肤症状。
03
其他环境因素
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也可 能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发
病有关。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肌肉症状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常出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可伴有肌肉疼痛或压痛。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 发音障碍等症状。
皮肤症状
处理
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或透析治 疗。
其他并发症
预防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 力,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控制 血糖、调节血脂、抗骨质疏松等。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科普知识PPT
多发性肌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和疲劳 ,而皮肌炎则伴有皮疹等皮肤症状。
肌肉无力通常从近端肌肉开始,如大腿和肩 膀。
症状与表现 皮肤表现
皮肌炎患者常见紫红色皮疹,特别是在眼睑 、面部、关节和身体其他部位。
这些皮疹在阳光照射下可能加重。
症状与表现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关节疼痛、发热、体重减 轻等全身症状。
什么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病因
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和 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某些病毒感染或药物反应也可能诱发肌炎。
什么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流行病学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相对少见,主要影响成年人 ,尤其是女性,发病年龄通常在30-60岁之间。
儿童也可能出现皮肌炎。
症状与表现
症状与表现
获取可靠信息有助于减轻焦虑和不安。
谢谢观看
MRI和肌电图可以帮助评估肌肉的状态,确定炎 症的程度。
肌肉活检有时用于确认诊断。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主要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炎症和 免疫反应。
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减轻 症状。
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非常重要。
治疗方法
社会支持
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教育和心理支持,以应 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加入支持小组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 。
预防与管理
预防与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 改善整体健康。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也非常重要。
预防与管理
定期随访
定期就医和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非常关键。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指南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疗指南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概述】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骨骼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
PM指皮肤无损害,如肌炎伴皮疹者称DM。
其临床特点是以肢带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
本病病因不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理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在肌细胞内业已发现微小RNA病毒样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还发现在皮肤和肌肉血管壁与内皮细胞中,发现了类似副粘液病毒核壳体的管状包涵体。
已经发现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肌肉起着重要作用。
骨骼骨血管内有IgM、IgG、C3的沉积,特别在儿童型皮肌炎阳性率更高。
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相关现象提示肿瘤可以引起肌炎,这可能是由于针对肌肉和肿瘤的共同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
我国PM/DM并不少见,但发病率不清楚。
美国发病率为5/百万人,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呈双峰型,在儿童5~14岁和成人45~60岁各出现一个高峰。
1975年Bohan和Peter将PM/DM分为五类:1、原发性多肌炎;2、原发性皮肌炎;3、PM/DM合并肿瘤;4、儿童PM或DM;5、PM或DM伴发其它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症)。
1982年Witaker在此分类基础上增加了两类即包涵体肌炎和其它(结节性、局灶性及眶周性肌炎;嗜酸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增殖性肌炎)。
【临床表现】本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
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
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1.肌肉本病累及横纹肌,以肌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萎缩。
多数患者无远端肌受累。
(1)肌无力: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
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
皮肌炎诊疗指南
皮肌炎诊疗指南
皮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累及横纹肌,呈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种皮肤损害,也可伴发各种内脏损害。
多发性肌炎则指本组疾患而无皮肤损害者。
诊断本病主要根据患者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伴同特征性皮肤损害,如以眶周为中心的紫红色浮肿性斑,Gottron氏征和甲根皱襞僵直扩张性毛细血管性红斑。
此外,
血清肌浆酶和CPK、LDH、AST、ALT和醛缩酶的增高,24
小时尿肌酸排出量增加,肌电图的改变和病变肌肉的活组织检查也可协助确诊。
治疗方面,在无肿瘤并发的病例中,皮质类固醇治疗是有效的,成人剂量通常为泼尼松60~100mg/d,约为1mg/(kg•d),重症病例或开始剂量无效,可增至1.5mg/(kg•d)。
免疫抑制剂
特别是氨甲喋呤静脉滴注合并皮质类固醇治疗尤其对改善肌力有一定疗效,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也可应用。
其他非甾体类抗体炎药物、蛋白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抗疟药物(如氯化喹啉)和维生素E等也可辅助治疗。
重症病例可静脉补给复方氨
基酸注射液、三磷酸腺苷、辅酶A和能量合剂。
物理疗法也是治疗的一种选择,包括被动运动防止软挛缩、按摩、推拿、水疗和透热电疗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和挛缩。
对功能消失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训练也很重要。
对于成人特别是40~50岁以上患者,需要详细检查有无肿瘤的伴发。
如果发现肿瘤,需进行彻底治疗,可改善和缓解皮肌炎症状。
如果当时未发现,也应每隔3~6个月定期随访。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5.2 R59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9057(2/X)7}074)437415 [关键词 ] 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 ; 诊断 ; 鉴别诊断
特 发性 炎性 肌病 以近 端肌 无力 和 骨骼 肌非 化脓 性 炎 症 为主要 临 床表 现 。炎 性 肌 病 是 一 组 异 质性 疾 病 。 传 统 上用 多发 性 肌炎 和多 发 性 肌 炎 .皮 肌 炎 综 合 征 的 诊 断代 表这 一类 疾病 ,包 括 成 人 和幼 年 型 多 发 性 肌 炎 和皮肌炎 、伴发其他某个确定 自身免疫疾病或恶性肿 瘤 的肌炎 、包涵 体肌 炎 和其 他 罕 见 疾 病 。对 这 类 疾 病 含 糊 的概念 反 映 了人 们对这 类 疾病 真 正 的特点 和病 因 缺 乏 了解 。
名称
抗原
分子量(KD) 人类 白细胞抗原
作者单位 :41001 l湖南长沙 ,中南 大学 湘雅二 医院风湿免疫科 内科杂志 2007年 7月第 24卷第 7期 J Clin Intem Med,July 2007,Vol,24,No.7
维普资讯
临床 内科 杂志 2007年 7月第 24卷第 7期 J Clin Intern Med,July 2007,Vol,24,No.7
· 437 ·
· 综 述 与 讲 座 ·
多 发 性 肌 炎 和 皮 肌 炎 的诊 断 和鉴 别 诊 断
高洁 生
需要与 多发 性肌 炎/皮肤 炎鉴 别诊 断 的疾病
一 、 能 引起肌 病症 状 的疾 病 和 病 变 如下 :(1)神 经 系统疾 病 :肌 营养 不 良症 ,失 神 经 疾 病 ,神 经 肌 肉接 头 疾 病 ,近端神 经病 变 ,肌 强直 性疾 病 ,恶 性肿 瘤 ;(2)药 物诱导 的疾 病 ;(3)感 染 ;(4)代谢 性原 因 :原 发性 代 谢 性原 因 ,继 发 性 代 谢 性 原 因 ,贮 积 病 和 先 天 性 代 谢 紊 乱 ;(5)线粒 体 肌 病 。 营 养 毒 物 。 内 分 泌 疾 病 。横 纹 肌溶解 ;(6)其他 原 因 :淀 粉 样 变 ,结 节 病 ,动 脉粥 样 栓 塞 ,贝赫切 特病 ,纤 维肌 痛 ,心身 疾病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健康宣讲PPT
自我管理与保健方法
康复运动: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度的康 复运动,加强肌肉力量和保持关节灵活 性。 防晒与皮肤护理:使用防晒霜保护皮肤 ,避免阳光直射。注意皮肤保湿和保护 工作。
生活注意事项
生活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 免感染。 避免寒冷和受凉:穿暖和适合的衣 物,避免接触寒冷物体。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原因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原因
自身免疫反应:多发性肌炎-皮 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免 疫系统攻击身体的肌肉和皮肤 。
遗传因素:有一定遗传倾向, 患者家族中可能有其他自身免 疫病例。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
与治疗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通过医生的体格检查、血液测试 和肌肉/皮肤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 。 治疗目标:减轻炎症、缓解症状、防止 疾病进展和保护器官功能。
生活注意事项
个人卫生: 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 少皮肤感染的发生。 定期检查: 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检验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健康宣讲 PPT
目录 概览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原因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自我管理与保健方法 生活注意事项
概览
概览
什么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多发 性肌炎-皮肌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 肌肉病,主要影响肌肉和皮肤。 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肌肉疼痛、 皮疹和关节痛等。
概览
健康宣讲目的:帮助患者了解多发性肌 炎-皮肌炎,提供相关保健知识和指导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 疗、休息与适度运动以及充足营养 理与保健方法
药物管理:按医生指导规范用药,定期 复诊检查病情。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休息, 避免过度疲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 概述特发性炎性肌病( idiopathic inflamatory myopathies,IIM )是一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
其中以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 )最为常见。
我国PM/DM 的发病率尚不十分清楚,国外报告的发病率约为( 0.6~1)/万,女性多于男性,DM比PM更多见。
2 临床表现2.1 症状和体征PM主要见于成人,儿童罕见。
DM可见于成人和儿童。
PM/DM常呈亚急性起病。
在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对称性的四肢近端肌肉无力,仅少数患者(特别是DM)可急性起病。
PM/DM常伴有全身性的表现,如乏力、厌食、体质量下降和发热等。
2.1.1 骨骼肌受累的表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是PM/DM的特征性表现。
约50%的患者可同时伴有肌痛或肌压痛。
上肢近端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抬臂困难,不能梳头和穿衣。
下肢近端肌受累时,常表现为上楼梯和下台阶困难,蹲下或从座椅上站起困难。
PM/DM患者远端肌无力不常见。
但在整个病程中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远端肌无力表现。
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肌萎缩。
约一半的患者有颈屈肌无力,表现为平卧时抬头困难,头常呈后仰。
眼轮匝肌和面肌受累罕见,这有助于与重症肌无力鉴别。
2.1.2 皮肤受累的表现DM除了肌肉受累外,还有特征性的皮肤受累表现。
皮肤病变可出现在肌肉受累之前,也可与肌炎同时或在肌炎之后出现。
DM常见的皮肤病变包括:①眶周皮疹(heliotroperash):这是DM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发生率约为60%~80%。
表现为上眼睑或眶周的水肿性紫红色皮疹,可为一侧或双侧,光照加重。
这种皮疹还可出现在两颊部、鼻梁、颈部、前胸V形区和肩背部(称为披肩征)。
②Gottron征:出现在关节的伸面,特别是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或肘关节伸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斑丘疹,边缘不整或融合成片,常伴有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或减退,偶有皮肤破溃,发生率约80%。
此类皮损亦可出现在膝关节伸面及内踝等处,表面常覆有鳞屑或有局部水肿。
这是DM另一特征性的皮肤损害。
③甲周病变:甲根皱襞处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或瘀点,甲皱及甲床有不规则增厚,局部出现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
④“技工手”:在手指的掌面和侧面皮肤过多角化、裂纹及粗糙,类似于长期从事手工作业的技术工人手,故名“技工手”。
还可出现足跟部的皮肤表皮增厚,粗糙和过度角化。
此类患者常常血清抗Mi-2抗体阳性。
⑤其他皮肤黏膜改变:皮肤血管炎和脂膜炎也是DM较常见的皮肤损害;另外还可有手指的雷诺现象、手指溃疡及口腔黏膜红斑。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肌肉硬结、皮下小结或皮下钙化等改变。
2.1.3 皮肤和骨骼肌外受累的表现2.1.3.1 肺部受累: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胸膜炎是PM/DM 最常见的肺部表现,可在病程中的任何时候出现。
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和紫绀等。
少数患者有少量胸腔积液,大量胸腔积液少见,喉部肌肉无力可造成发音困难和声哑等。
膈肌受累时可表现为呼吸表浅、呼吸困难或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肺部受累是影响PM/DM 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1.3.2 消化道受累:PM/DM 累及咽、食管上端横纹肌较常见,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
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可引起反酸、食管炎、咽下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这些症状同硬皮病的消化道受累相似。
2.1.3.3 心脏受累:PM/DM心脏受累的发生率为6%~75%,但有明显临床症状者较少见,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律不齐和传导阻滞。
较少见的严重表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包填塞,这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4 肾脏受累:少数PM/DM 可有肾脏受累的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罕见的暴发型PM可表现为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
2.1.3.5 关节表现:部分PM/DM可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表现,通常见于疾病的早期,可表现为RA样关节症状.但一般较轻。
重叠综合征者关节症状较多见。
儿童DM关节症状也相对较多见。
2.2 辅助检查2.2.1 一般检查患者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多。
约50%的PM患者红细胞沉降率( ESR) 和C 反应蛋白可以正常,只有20%的PM患者活动期ESR>50mm/1h。
因此,ESR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PM/DM疾病的活动程度并不平行。
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以及α2和γ球蛋白可增高。
补体C3、C4可减少:急性肌炎患者血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血清肌红蛋白含量的高低可估测疾病的急性活动程度,加重时增高,缓解时下降。
当有急性广泛的肌肉损害时,患者可出现肌红蛋白尿,还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提示有肾脏损害。
2.2.2 肌酶谱检查PM/DM患者急性期血清肌酶明显增高如肌酸磷酸激酶( CK) 、醛缩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丙氨酸转氨酶( ALT)及乳酸脱氢酶(LDH)等,其中临床最常用的是CK,它的改变对肌炎最为敏感,升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平行。
PM/DM血清CK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50倍,但很少超过正常上限的100倍。
肌酶改变先于肌力和肌电图的改变,肌力常滞后于肌酶改变3~10周,而复发时肌酶先于肌力的改变。
少数患者在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时CK仍然升高,这可能与病变引起的肌细胞膜“漏”有关。
相反,少数患者活动期CK水平可以正常,这种情况DM 比PM更常见。
CK正常的PM/DM患者应做仔细的鉴别诊断,一般而言肌炎活动期,特别是PM 患者其CK水平总是升高的,否则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怀疑。
2.2.3 自身抗体2.2.3.1肌炎特异性抗体:PM/DM的抗体可分为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s) 和肌炎相关性抗体2大类。
MSAs 主要包括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 aminoacyl-tRNA synthetase,ARS)抗体、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 抗体和抗Mi-2抗体3大类。
目前发现的抗ARS抗体有针对组氨酸( Jo-1) 、苏氨酸、丙氨酸、氨基乙酰等氨酰基合成酶的抗体10余种,其中抗Jo-1抗体最常见也最具临床意义。
抗Jo-1抗体在PM/DM中阳性率为10%~30%。
抗ARS抗体阳性的患者常有发热、肺间质病变、关节炎、雷诺现象和“技工手”等临床表现而被称为“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
但部分ASS并不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也有的ASS可以无肌炎的表现。
抗SRP抗体主要见于PM ,阳性率约为4%~5%。
以往认为抗SRP抗体阳性者常在秋冬季发病,表现为急性发作的严重肌炎,且常伴有心脏受累,无肺间质病变和关节炎,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差,预后较差。
但最近不少研究证明抗SRP阳性的患者发病并无明显季节性,心脏受累也不明显,临床表现呈异质性。
可有肺间质病变,也可见于DM患者,预后及生存率与抗SRP阴性患者相比也无明显差别( 甚至好于阴性患者)。
因此抗SRP阳性患者确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尚需要更大样本的观察分析。
但抗SRP阳性患者的病理特点常较一致,表现为明显的肌纤维坏死。
但常无炎性细胞的浸润。
肌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I 分子也不明显,这种表现非常类似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
抗SRP还可偶见于非IIM的萎缩性肌病患者。
抗Mi-2抗体在PM/DM 患者中的阳性率约4%~20%。
多见于DM,而PM中较少见,故有人认为这是DM的特异性抗体,与DM 患者的皮疹有关。
2.2.3.2 肌炎相关性抗体:PM/DM 还存在一些非特异性的肌炎相炎抗体.约60%~80%的患者可出现抗核抗体( ANA)。
约2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 RF) 可阳性,但滴度较低。
另外部分患者血清中还可检测出针对肌红蛋白、肌球蛋白、肌钙蛋白或原肌球蛋白等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
抗Scl-70抗体常出现在伴发系统性硬化病(SSc)的DM患者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见于伴发干燥综合征( SS) 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患者中;抗PM -Scl抗体见于10%的肌炎患者。
其中一半合并有硬皮病。
另外,约1/3的患者可出现抗Ku抗体。
2.2.4 肌电图肌电图检查对PM/DM 而言是一项敏感但非特异性的指标。
90%的活动性患者可出现肌电图异常,约50%的患者可表现为典型三联征改变:①时限短的小型多相运动电位。
②纤颤电位,正弦波,多见于急性进展期或活动期,经过激素治疗后这种自发电位常消失;③插入性激惹和异常的高频放电,这可能为肌纤维膜的弥漫性损害所致。
另有10%~15%的患者肌电图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少数患者即使有广泛的肌无力,而肌电图检查也只提示有脊柱旁肌肉的异常。
另外,晚期患者可出现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呈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混合相表现。
2.2.5 肌肉病理2.2.5.1 PM的病理学特征:肌活检病理是PM/DM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PM 肌活检标本的普通苏木素-伊红(HE)染色常表现为肌纤维大小不一、变性、坏死和再生,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
这种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病变。
不能用之将PM 与其他肌病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肌细胞表达MHC分子,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CD8+T细胞,呈多灶状分布在肌纤维周围及肌纤维内,这是PM 较特征性的表现,也是诊断PM 最重要的病理标准。
因为可以用它区分药物性、代谢性等非IIM肌病。
这些IIM肌病主要表现为巨噬细胞而非CD8+T 细胞的浸润,且肌细胞不表达MHCI分子。
2.2.5.2 DM的病理学特征:DM的肌肉病理特点是炎症分布位于血管周围或在束间隔及其周围,而不在肌束内。
浸润的炎性细胞以B细胞和CD 4+ T细胞为主。
与PM 有明显的不同。
但肌纤维表达MHC I分子也明显上调。
肌内毛细血管密度减低但剩余的毛细血管管腔明显扩张。
肌纤维损伤和坏死通常涉及部分肌束或束周而导致束周萎缩。
束周萎缩是DM的特征性表现,有学者认为如果肌活检见有束周萎缩的表现,即使未见明显的炎症表现也可诊断DM。
3 诊断要点3.1 诊断标准: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生对PM/DM 的诊断仍然采用1975年Bohan /Peter建议的诊断标准( 简称B/P标准),见表1。
B/P标准会导致对PM的过度诊断,它不能将PM与包涵体肌炎( IBM ) 等其他炎性肌病相鉴别。
因此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肉研究协作组( ENMC) 在2004年提出了另一种IIM分类诊断标准,见表2。
该标准与B/P标准最大的不同是:①将IIM分为5类:PM、DM 、包涵体肌炎(IBM )、非特异性肌炎(nonspeci fic myositis,NSM ) 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 immune-mediated neerotizing m yopathy,IMNM ),其中NSM和IMNM是首次被明确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