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俗文化的樱园农家乐旅游发展策略——以西安市白鹿原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urism
旅游经济
152
2012年10月
基于民俗文化的樱园农家乐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①
——以西安市白鹿原为例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赵丽 巩敏焕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董千里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本文以西安市白鹿原为例,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剖析了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指出应充分利用白鹿原民俗文化的资源特色,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关键词:白鹿原 樱园 农家乐旅游 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152-02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城市压力巨大的综合性大都市。为隔离城市喧闹嘈杂的环境,改善郊区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开发了万亩樱桃培育生产基地,樱园农家乐
[1]
成为农民致富的靓丽法宝。经过几年的发展,樱园农家乐促进了经营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呈现出经营模式陈旧单一、营销收入逐渐下降的问题。作为关中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白鹿原拥有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历史,如何将白鹿原民俗文化[2]
有效地融入到樱园农家乐的开发与设计中,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
本文在分析白鹿原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对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的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产业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白鹿原民俗文化资源特色
白鹿原——东起竹篑山,西至华胥,北以西蓝高速公路为界,南至白鹿原北坡顶,东西长22公里,幅宽1000米左右。白鹿原东依秦岭终南山东段,北依辋川灞河,三面环水,是典型的风成黄土台原,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原上文物遗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上建有清凉寺、圣寿寺、太平寺等名胜古迹,“鹿原秋霁”为蓝田八景之一;“西汉三陵”雄伟壮观,享有“携妻背母”的美誉。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向人们展示了白鹿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风民俗。1.1 饮食文化
白鹿原出产麦子、苞谷和小米等杂粮,形成了白鹿原人崇尚简朴的优良品格。饭食以面为主,辅以白面馍馍、烙锅盔、臊子面、小米粥等多种多样的小吃。白鹿原人节日特色食俗是乡情、亲情的表征,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过年吃饺子、吃腊八粥等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新婚之夜小夫妻吃合欢馄饨是祈望幸福美满,吃羊肉泡馍、看秦腔戏是逍遥舒悦的享受。1.2 民居文化
四合院是白鹿原的院落民居最为典型的建筑,采用封闭的组合形式,从文化类型上来说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两侧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长辈;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厢房,成为东西厢房,居住晚辈;正房与厢房有尊卑之序。白鹿原民居文化体现了关中地区农村房屋“房子半边盖”的传统建筑形式,蕴涵着“风水不外流”的美寓。1.3 民间艺术文化
白鹿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白鹿原“秦腔”与皮影戏相结合,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白鹿原“社火”重现古装戏剧人物,古今兼容,惊险刺激;白鹿原“锣鼓”声名远扬,其中牛角尖、金呼沱、龙湾和迷鹿等村尤为出名,意大利音乐协会主席沙坡尔齐·班采称赞其为
“中国古代的交响乐”;白鹿原“龙灯”距今最短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与狮子、旱船相结合,呈现出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除此之外,还有赶庙会、扭秧歌、赶毛驴、耍狮子、跳底子、走高跷等,白鹿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辞采华章。
2 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民俗文化旅游[3-5]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但从目前的经营现状来看,白鹿原樱园农家乐并没有挖掘当地农村民俗文化内涵,致使游客不能参与到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生活中,缺少农村民俗文化内涵,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对现代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
2.1 白鹿原传统民俗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白鹿原传统民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是民俗旅游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本。由于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在经济时代的强烈冲击下,许多缺乏重视的传统民俗活动正面临快速消失的困境,而得以保留的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功利化,往往成为一种文化表演或展示,存在无序和滥用现象,大大地削弱了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2 经营模式缺乏新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单一
白鹿原樱园农家乐特色不鲜明,虽然以樱桃观光旅游为中心,但同时存在吃饭、打牌、钓鱼“老三样”现象。白鹿原上各农家乐经
①基金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SSM201206)。 作者简介:赵丽(1984-),女,四川中江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
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
Tourism
旅游经济
2012年10月
153
营模式相互模仿,缺乏新意,没有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白鹿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来增强壮大樱园农家乐的吸引力。农家乐的精髓是体验,让游客体验农村民俗、体验农家事、体验农家生产,吃吃喝喝不能满足现代乡村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直接导致樱园农家乐的竞争力下降。
2.3 缺乏组织活动的氛围,居民参与程度较低
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对经营农户的参与不够重视,没有营造良好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氛围。这直接降低了樱园农家乐旅游的生命力,无法为经营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许多农家乐开业即面临倒闭,导致他们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缺乏足够的热情和信心,只能将农家乐作为副业经营。同时接待户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生活习惯较差,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民俗活动粗简、服务意识淡薄,直接造成农家乐档次低,不能满足现代高质量民俗体验的需求,很难保证樱园农家乐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3 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西安周边分布着很多农家乐,但是真正称为民俗文化型的并不多。要打造有白鹿原特色的农家乐,必须从民俗文化上下功夫,让樱桃园既能观光旅游,又有民俗文化底蕴,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观农家景、随农家俗、享农家乐、品农家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真正白鹿原风味的“农家乐”。
3.1 政府政策牵引,打造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牵引政策,出台有效的开发措施,在宏观上对白鹿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监督,保证开发的科学性。白鹿原面积大,东西向分布着百余个村落,各村落有着不同的民俗传统。政府有意识地规划牵引既可避免樱园农家乐相互盲目效仿,也可保护当地民俗文化,使各樱园农家乐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围绕各农家乐展现的独特的樱园风光和民俗风情,组合形成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带,让游客始终感觉有赏不完的樱园风光、体验不完的民俗风情,打造享誉全国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3.2 丰富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实现樱园农家乐经营模式多样化
克服樱园农家乐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模式固化等现象,将各农家乐的樱园风光尽可能与当地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在现有的进园采摘、吃农家饭等经营模式基础上,对于尚未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不断延伸和拓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内容,设计出新的旅游项目,通过组织“耍社火”、“舞龙灯”、“敲锣鼓”、“赶庙会”、“扭秧歌”及“赶毛驴”等民俗活动,组办涵盖民俗、文化、历史、旅游、文学、书画、生态农业等众多方面的白鹿原文化艺术节,丰富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增加樱园农家乐的吸引力,更大程度地满足游客对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猎奇心理。3.3 发掘、培训民俗文化专业人才,提升樱园农家乐服务档次
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保障,是实现白鹿原樱园特色旅游规划的有力实施者。在拓展白鹿原民俗文化内涵的同时,应想方设法在当地群众中发掘民俗文化的行家里手,为樱园农家乐的开发设计出具有浓郁白鹿原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通过邀请精通白鹿原民俗文化的专家进原教
学、派送旅游管理者出原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樱园农家乐经营户的业务素质。同时,农家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向外融资,为樱园农家乐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广泛开展市场经营、服务规范、烹饪技术、健康卫生、环境保护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农家乐接待户的服务水平,提升樱园农家乐服务档次。
4 结语
白鹿原悠久的民俗文化是樱园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巨大优势,对提升西安东郊农家乐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了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旨在引导、规范和提升当地旅游服务接待水平,让更多游客在感受绿色的同时能体验正宗的白鹿原民俗文化,对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展现白鹿原秀美的樱园风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丽,高立军,董千里.西安灞桥樱园农家乐发展SWOT分析与
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9).
[2] 高蕾.白鹿原民俗文化研究[J].兰台世界,2008(2).
[3] 吕珊珊.吉林省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
商贸,2010(9).
[4] 黄宇,罗艳菊,毕华.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探析[J].特区经
济,2011(4).
[5] 马亮,陈戈,黄凯等.北京郊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体系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