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案
PPT课件
图片
动画演示
评价
小组评价
即时评价
学科班长记录
Excel表格
建构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目标进行自我检测并进行课堂总结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用inspiration8.0b建立概念,利用问卷星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存在的疑惑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深入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
设计实验
手机拍摄图片
实验探究
1.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指导学生,评价激励学生。
2.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
3.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1.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2.接触起电: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根据问卷星的结果分析,为学生人提供有针对性、可选择的作业,便于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总结物体带电的实质和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3.激情投入,感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9.1电荷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
9.1《电荷》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本节内容《电荷》属于必修第三册,第九章第一节,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了解静电现象。
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观念分析静电现象。
观察静电现象,理解使物体带电的多种方式,并能分析静电感应现象。
课标中主要提及两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二是以观察和理解为重点,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学生高中学习电磁学的第一个基础内容。
学习电磁学,需要学生很强的想象能力。
本节主要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物体带电的原因、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量、元电荷及等基础内容,是学习《静电场及其应用》这一章的前提,对后面学习把握静电场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向学生渗透对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
本节的关键是从实验演示和从物质微观角度分析各种起电方式的成因,有了对物体带电本质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进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守恒思想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物理观念素养本课时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刚开始阶段,学生已经学习完毕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初步具备了高中生应具有的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对物理的认识也能从具象化的表面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索。
本节内容则是物理电学部分的起点,部分课堂演示实验会联系生活和一些学生的亲身体验,如摩擦起电,起电后吸引轻小物体等现象,但静电现象更多时候展示的是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展示的东西,尤其是起电本质和电荷守恒定律,这就需要通过实验结合理论、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加深理解抽象化的电荷概念、守恒概念、物质微观本质等。
这些涉及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物理科学观念,如: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守恒思想等。
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场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案人教版11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电荷┄┄┄┄┄┄┄┄①1.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规定⎩⎪⎨⎪⎧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2.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带负电。
通常原子内正、负电荷的数量相同,故整个原子对外表现为电中性。
4.自由电子和离子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能自由活动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
①[判一判]1.当物体不带电时,物体内部不存在电荷(×)2.金属中的电子和正离子都属于自由电荷(×)3.用丝绸摩擦过的任何物质都带正电荷(×)二、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②1.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如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容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2.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三、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③1.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1)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2.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常用符号Q或q表示,其国际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2)元电荷:科学实验发现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最小,且其他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质子电荷量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用e表示,在计算中通常取e=1.60×10-19 C。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电荷的概念,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o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解释相关现象。
o了解常见的带电方法和电荷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o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自主构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静电发生器、各种带电体、验电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如衣物贴身、静电电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o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新课内容讲解o电荷的概念: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的单位 库仑)。
o电荷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o电荷守恒定律:阐述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总量是守恒的。
3.实验探究o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静电发生器、验电器等器材,观察电荷的转移和守恒现象。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o组织学生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雷电现象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o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电荷及其守恒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o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资料或案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
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
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在移动.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电,获得电子的带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所以,电荷量e称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种电荷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
人教版物理高中电荷教案
人教版物理高中电荷教案
教学内容:电荷
教学目标: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的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引导提问,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
1. 介绍电荷的性质及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介绍原子的电荷结构:原子由正电荷的质子和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三、讲解电荷守恒定律
1. 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封闭系统中总电荷守恒不变。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四、讲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 介绍库仑定律:描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
五、实验探究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和守恒定律。
六、总结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互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但在实验环节需要更加细致地指导学生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5篇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1第二章静电场第1课时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基础知识回顾1.电荷、电荷守恒⑴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⑵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⑶电荷守恒:电荷即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总量保持不变.(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⑷元电荷:指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10-192.库仑定律⑴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场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即:F kq1q2 其中k为静电力常量,k=9.0×10 9 N m2/c2 2r⑵成立条件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带电均匀的球, r为球心间的距离).3.电场强度⑴电场:带电体的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物质,它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场发生作用的.电场还具有能的性质.⑵电场强度E:反映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即:E Fq单位:②场强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受力方向为该点的场强方向. (说明: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放入场中的试探电荷无关,而是由该点的位置和场源电何来决定.)⑶点电荷的电场强度:E=kQ,其中Q为场源电荷,E为场中距Q为r的某点处的场强大小.对于求r2均匀带电的球体或球壳外某点的场强时,r为该点到球心的距离.⑷电场强度的叠加:当存在多个场源电荷时,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⑸电场线:为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假想曲线.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限远出发,终止于无限远或负电荷.②电场线不相交,也不相切,更不能认为电场就是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③同一幅图中,场强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场强小的地方电场线较疏.⑹匀强电场:电场中各点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相同,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些平行的等间距的平行线.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2高一物理教案: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课时1高一学生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起电方法及实质,认识元电荷,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实理解概念及定律,化抽象为具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抽象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二、教学重点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电荷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五、教学用具:静电感应演示器、玻璃棒、丝绸,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学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是用电荷量来表示。
出示练习题(利用多媒体)【例一】挂在绝缘细线下的两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靠近或远离,如图所示,则:(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 甲图中至少有一个带电;C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D 乙图中两球可能只有一个带电。
答案:BC 教师: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如何使物体带电?学生:不带电的物体内存在电荷,且存在等量正、负电荷,在物体内中和,对外不显电性。
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另外还可以让物体接触带电。
教师:摩擦起电和接触带电的实质是什么?学生: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电。
甲乙引入:在复习初中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再来看有没有别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物体带电的实质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问题:(二)进行新课1.电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点评: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电荷及电荷守恒
選修3-1第一章1.1電荷及其守恆定律一、教材分析本節從物質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給學生滲透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
摩擦起電、兩種電荷的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觸,電荷守恆定律對學生而言不難接受,在此從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做本質上分析,使學生體會對物理螺旋式學習的過程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電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電,知道摩擦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3.知道靜電感應現象,知道靜電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4.知道電荷守恆定律.5.知道什麼是元電荷.(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初中知識的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電荷守恆定律難點:利用電荷守恆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四、學情分析本節關鍵是做好實驗,從微觀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有了使物體帶電的理解,電荷守恆定律便水到渠成,進一步鞏固高中的守恆思想。
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習慣。
通過閱讀材料,展示物理學發展中充滿睿智和靈氣的科學思維,弘揚前輩物理學家探尋真理的堅強意志和科學精神五、教學方法使用幻燈片時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時,儘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終展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努力使實驗簡化,給學生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善於從簡單中捕捉精彩瞬間,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體驗科學(閱讀材料)。
練習題設計力求有針對性、導向性、層次性六、課前準備毛皮橡膠,玻璃驗電器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今天開始我們進入物理學另一個豐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電和磁的世界。
高中物理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1
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明白两种电荷及其彼此作用.明白电量的概念.2.明白摩擦起电,明白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明白静电感应现象,明白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明白电荷守恒定律.5.明白什么是元电荷.(二)进程与方式一、通过对初中知识的温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二、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互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育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熟悉物体带电的本质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用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
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熟悉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彼此作用的大体规律,和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大体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温习初中知识: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如此的物体就带了电.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彼此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彼此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彼此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彼此排斥,异种电荷彼此吸引.【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彼此作用:同种电荷彼此排斥,异种电荷彼此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板书】1、电荷(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彼此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用静电感应的方式也能够使物体带电.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导体A,B(参见讲义图-1).能够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若是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若是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能够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若是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再也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从头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板书】(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能够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人教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人教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守恒不好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和。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总量可虑,其中关键是系统正负总量总是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理解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
知道不仅摩擦起电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感应也可使物体带电。
五、【教学过程】1.电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点评: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
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
将C移近A,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分别靠近A、B。
(如图所示)[现象]线绸靠近B,而远离A.[得出]B带正电,A带负电。
[问题]如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问题]将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问题]若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前面的现象,总结得出静电感应的概念。
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课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班级高二(11)班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日期2017.8.2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产生条件以及原因。
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摩擦起电、接触带电以及感应带电的微观机理。
2、通过观察静电感应的演示实验,理解电荷守恒。
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三种使物体带电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摩擦起电以及静电感应的相关问题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应用。
教具Ppt、flash、枕形导体等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环节一:情景引入环节二:新授课(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播放视频: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问题1:你们知道哪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和运动关系2、实验演示摩擦起电问题2:1、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什么是带电现象,正电荷和负电荷是怎么规定的?2、电荷之间是如何作用的,自然界中存在几种电荷,为什么?小结:物体由于电荷变化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人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演示实验法环节三:三种起电方式<一>摩擦起电<二>感应起电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3、摩擦起电的微观机理问题3:1、相互摩擦为什么能够使物体带电?(提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2、不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是否相同?小结: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得电子,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失电子,带正电。
问题4: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2、摩擦起电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小结:实质:不同物质间电子的转移结果:相互摩擦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摩擦物体原本不带电)3、感应起电的微观机理问题5:1、金属都是良导体,为什么金属会导电?2、什么是自由电子?绝缘体中是否有自由电子?(播放感应起电视频)问题6:1、让导体A、B保持接触,把带正电的金属球C移近导体A,观察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电荷+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9.1电荷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组成。
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
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
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
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
本节将学习静电学。
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演示】摩擦过的琥珀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问题1:什么是电荷?什么叫摩擦起电?电荷有几种?什么叫电荷量?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像羽毛一类的轻小物体,我们就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
人们发现,很多物体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并称这种方式为摩擦起电。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发现,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并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
迄今为止,人们没有发现对这两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
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
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用Q表示,有时也可以用q来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 電荷及其守恆定律 學 習 目 標知 識 脈 絡 1.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2.瞭解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會從物質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難點)3.理解電荷守恆定律.(重點)4.知道電荷量和元電荷的概念,知道電荷量不能連續變化.電 荷[先填空]1.兩種電荷: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2.電荷間的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3.原子(1)原子結構:原子⎩⎪⎨⎪⎧ 原子核⎩⎨⎧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電性:原子核的正電荷的數量與核外電子負電荷的數量相等,整個原子對外界較遠的位置表現為電中性.(3)離子的電性:失去電子的原子為帶正電的離子;得到電子的原子為帶負電的離子.4.常見的兩種起電方式(1)摩擦起電: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一些被原子核束縛得不緊的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得原來呈電中性的物體由於得到電子而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則帶正電的現象.(2)感應起電:①自由電子:金屬中離原子核較遠的能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的電子.②靜電感應:當一個帶電體靠近導體時,由於電荷間的相互排斥或吸引,導體中的自由電荷便會遠離或趨向帶電體,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號電荷的現象.③感應起電:利用靜電感應使金屬導體帶電的過程.[再判断]1.摩擦起電、接觸起電這兩種方式都能使絕緣體帶電.(×)2.靜電感應現象是導體內部電荷的重新分佈,顯現出了電性.(√)3.接觸帶電的實質是電荷的轉移.(√)[后思考]1.“當物體不帶電時,物體內部就沒有電荷”這種說法對嗎?【提示】不對.當物體不帶電時,物體內部也存在電荷,只不過正電荷數量與負電荷數量相等.2.為什麼導體能夠感應起電而絕緣體卻不能?【提示】因為絕緣體中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合作探讨]甲乙丙圖1-1-1如圖所示的圖甲、圖乙、圖丙分別表示使物體帶電的一種方式.探討1:試說明圖甲、圖乙、圖丙分別代表哪種起電方式?【提示】圖甲為摩擦起電、圖乙為接觸起電、圖丙為感應起電.探討2:圖甲中玻璃棒帶什麼電荷?其帶電的原因是什麼?【提示】玻璃棒帶正電.原因是摩擦過程中玻璃棒失去電子.[核心点击]1.三種起電方式對比2.三種起電方式分析(1)摩擦起電過程分析:分析摩擦起電問題時應明確原子核中的質子不能脫離原子核而移動,即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中轉移的不可能是正電荷,轉移的只能是負電荷即電子.帶正電的物體一定失去了電子,帶負電的物體一定獲得了電子.(2)接觸起電過程中電子轉移的規律分析①帶正電的物體與帶負電的物體接觸,電子由帶負電的物體轉移到帶正電的物體上.②帶正電的物體與不帶電的中性物體接觸,電子由中性物體轉移到帶正電的物體上.③帶負電的物體與不帶電的中性物體接觸,電子由帶負電的物體轉移到中性物體上.(3)感應起電方法分析方法(一):①將導體靠近帶電體,導體內的自由電子受到帶電體的作用力而定向移動,使導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離;②將導體分離後再移走帶電體,則導體上兩部分分別帶上等量異種電荷.方法(二):①將一個導體移近帶電體,用手接觸一下導體(或用導線將導體接地);②移走帶電體,則導體帶上異種電荷.無論接觸導體的哪一個位置都會得到相同的結論,因為接地時導體與大地連為一體,地球是遠離帶電體的一端.1.(多選)用棉布分別與丙烯塑膠板和乙烯塑膠板摩擦,實驗結果如圖1-1-2所示,由此對摩擦起電的說法正確的是()【導學號:34522000】圖1-1-2A.兩個物體摩擦時,表面粗糙的易失去電子B.兩個物體摩擦起電時,一定同時帶上種類及數量不同的電荷C.兩個物體摩擦起電時,帶上電荷的種類不同但數量相等D.同一物體與不同種類物體摩擦,該物體的帶電荷種類可能不同【解析】兩物體摩擦時得失電子取決於原子對電子的束縛力大小,A錯;由於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得失,所以兩物體帶電種類一定不同,數量相等,B錯,C對;由題中例子不難看出同一物體與不同種類物體摩擦,帶電種類可能不同,D正確.【答案】CD2.(多選)如圖1-1-3所示,將用毛皮摩擦過的帶負電的橡膠棒,移近或接觸兩個不帶電的導體球,開始時兩導體球互相接觸且對地絕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導學號:34522001】圖1-1-3A.毛皮與橡膠棒摩擦時,橡膠棒上的正電荷轉移到毛皮B.橡膠棒移近甲球,甲球帶正電,乙球帶負電,移走橡膠棒,兩球都不再帶電C.橡膠棒移近甲球,甲球帶正電,乙球帶負電,分開兩球再移開橡膠棒,甲球帶正電,乙球帶負電D.橡膠棒與甲球接觸一下移開,再分開兩球,甲球帶負電,乙球帶正電【解析】橡膠棒與毛皮摩擦時,是毛皮上的電子轉移到橡膠棒,而使橡膠棒帶負電,A錯誤;橡膠棒靠近甲球時,發生感應起電,甲球帶正電,乙球帶負電,移走棒後,兩球上的電荷中和,都不帶電,若先移開兩球再移走棒,兩球上的電荷不能中和,甲、乙兩球仍帶電,故B、C正確;橡膠棒與甲球接觸,是接觸起電,兩球都帶上負電荷,分開兩球,仍都帶負電,D錯誤.【答案】BC感應起電的兩大特點(1)近異遠同:用帶電體靠近不帶電的導體時,會在靠近帶電體的一端感應出與帶電體電性相反的電荷,遠離端感應出與帶電體電性相同的電荷.(2)等量異性:用帶電體靠近不帶電的導體(或兩不帶電的相互接觸的導體)時,會在原不帶電的導體兩端(或兩不帶電的相互接觸的導體上)感應出等量異性的電荷.電荷守恒定律及元電荷[先填空]1.電荷守恆定律(1)內容:電荷既不會創生,也不會消滅,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轉移過程中,電荷的總量保持不變.(2)電荷守恆定律的另一表述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保持不變.2.元電荷(1)電荷量:它表示電荷的多少,其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用C表示.(2)元電荷:①最小的電荷量叫做“元電荷”,用e表示,則e=1.60×10-19 C.②對元電荷的兩點理解:a.電荷量不能連續變化,因為最小的電荷量為1.60×10-19 C,自然界中帶電體的電荷量都是元電荷e的整數倍;b.質子及電子所帶電荷量的絕對值與元電荷相等,但不能說它們是元電荷.3.比荷比荷即電荷量與品質的比,電子的比荷為em e=1.76×1011 C/kg.[再判断]1.元電荷沒有正負之分.(√)2.元電荷實質上是指電子和質子本身.(×)3.一個帶正電的金屬球與一個不帶電的金屬球接觸,帶正電的金屬球電荷量減少是因為帶正電的金屬球的部分正電荷轉移到不帶電的金屬球中.(×) [后思考]摩擦起電與感應起電有什麼不同?本質相同嗎?【提示】摩擦起電發生於兩個絕緣體間,失電子的帶正電,得電子的帶負電;感應起電源於有帶電體靠近導體,導體內的自由電子在導體內部發生了轉移.摩擦起電過程兩物體必須接觸,感應起電時帶電體一定不能與導體接觸.兩種起電方式的本質相同,都是電荷發生轉移的結果,都符合電荷守恆定律.[合作探讨]如圖1-1-4所示,為帶有等量異種電荷的相同的金屬球A和B.圖1-1-4探討1:兩金屬球接觸時,電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提示】金屬球B中的電子移向金屬球A,中和了金屬球A上的正電荷.探討2:兩球接觸後發生了電荷的中和,是電荷消失了嗎?【提示】不是,電荷中和時,電荷並沒有消失,只是正、負電荷數值相等,對外不顯電性.[核心点击]1.物體帶電的實質:物體帶電不是創造了電荷,物體不帶電也不是消滅了電荷.物體帶電的實質是電荷發生了轉移,也就是物體間或物體內部電荷的重新分配.摩擦起電、感應起電和接觸起電,均符合電荷守恆定律.2.“中性”與“中和”的理解:(1)中性:物體內有電荷存在,但正、負電荷的絕對值相等,對外不顯電性.(2)中和:兩個帶有等量異種電荷的帶電體接觸發生電中性的過程.3.守恆的廣泛性:電荷守恆定律同能量守恆定律一樣,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規律,任何電現象都不違背電荷守恆定律.4.兩個完全相同的導體的電荷分佈規律:(1)兩個完全相同的導體,一個帶電,另一個不帶電.當兩個導體接觸後再分開時,兩導體所帶的電荷量相等,都等於原來電荷量的一半.(2)兩個完全相同的導體,都帶有一定量的電荷,若兩帶電體的電荷量分別為Q 1、Q 2,則它們接觸後再分開都帶有Q 1+Q 22的電荷量,式中電荷量Q 1、Q 2均包含它們的正負號.如圖1-1-5所示.圖1-1-53.保護智慧財產權,抵制盜版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盜版書籍影響我們的學習效率甚至給我們的學習帶來隱患.小華有一次不小心購買了盜版的物理參考書,做練習時,他發現有一個關鍵數字看不清,拿來問老師,如果你是老師,你認為可能是下列幾個數字中的( )A .6.2×10-19 CB .6.4×10-19C C .6.6×10-19 CD .6.8×10-19 C【解析】 電荷量必須是元電荷e =1.60×10-19C 的整數倍,6.4×10-19C 是e 的4倍,故看不清的關鍵數字可能是B 項.【答案】 B4.兩個相同的金屬小球A 、B 帶有相等的電荷量,且電性相同,相隔一定距離,現讓第三個與A 、B 完全相同的不帶電的金屬小球C 先後與A 、B 球接觸後移開,求接觸後A 、B 兩球的電荷量之比是( )【導學號:34522002】A .1∶3B .3∶1C .2∶3D .3∶2【解析】 設A 、B 球的電荷量都為q ,則A 、C 接觸後A 球的電荷量為q 2,C 球的電荷量為q 2,C 球與B 球接觸後,電荷量重新分配,則B 上的電荷量為q +q 22=34q ,所以接觸後A 、B 兩球的電荷量之比為q 2:⎝ ⎛⎭⎪⎫34q ,即2∶3,C 正確. 【答案】 C電荷的分配規律(1)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帶同種電荷的金屬球接觸時,電荷平均分配.(2)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帶異種電荷的金屬球接觸時,電荷先中和,剩餘電荷再平分.(3)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非球形帶電金屬導體接觸時,也符合上述規律.。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案 人教版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种电荷;理解电荷守恒;知道元电荷;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
德育目标: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点电荷;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库仑定律。
知道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的确定及物理意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讲练结合,课件演示教学用具玻璃棒,丝绸,系有丝线的包有铝箔的泡沫塑料小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简单的电现象:如带电体、带电体的性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等,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静电学的一些知识。
新课教学:[板书]一、电荷与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符号:Q 单位:库仑符号:C,正数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负数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原因、实质〔微观解释〕、结果[演示]实验:把带正电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导体A、B〔教材图14—1〕。
学生分析可能产生的现象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板书]〔2〕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感应使物体带电,叫感应起电。
提出问题: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分析由学生从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板书]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
[板书]二、元电荷:经实验测得,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都等于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电量的整数倍,有时也用元电荷作为电量单位。
1、e=1.60×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密立根测出〕2、电子的比荷:e/m0=1.76*1011c/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示】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 , 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 观察并讨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可能出现的结果: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的电不一样; 同种电荷相排斥,不同种电荷相吸引等等。 结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 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交流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第三种电荷?怎见得没有第三种电荷? 可能出现的观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吸引或排斥两种,没有第三种作用 (逻辑 类);人们没有发现对上述两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事实类);物质由带正电的 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理论推理类)。 …… 对学生观点给予激励性评价。 学情预设: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存在可能产生发散思维。 (三)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教学任务:理论探究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 师生活动: 问题引导:相互摩擦为什么能够使物体带电? 思考并讨论: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的组成、原子核对内外层电子约束能力等 方面讨论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 参考解释: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的原 子核和一定数目的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荷量的总数与核外 所有电子的负电荷量总数是相等的,且正电荷、负电荷分布的中心(常称电荷中心)重 合。因而,在通常情况下,整个原子呈电中性(所谓不带电)。当原子因某种原因(如摩 擦、受热、化学变化等),而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原子就显为“带正电”,获得额 外电子时,就显为“带负电”。所以,实质上物体的带电过程就是电子的得失过程。 比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正电荷,实质上就是由于两者摩擦,组成玻璃棒的 原子上的若干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使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而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结论: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2、感应起电 教学任务:实验探究感应起电的微观原理 师生活动: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作为电磁学的开端,对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引领学生 走进电学、了解电学的基本现象和基本方法,激起对电现象的浓厚兴趣,是本节教学 的根本出发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等感官,灵活组合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丰 富多彩的视频、图片、课件、实验辅助教学,在趣味学习活动中穿插课堂训练和检测 , 贯彻了快乐学习的理念。
思考与讨论:通过刚才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结论: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使电荷发生转移,造成局部正负电荷偿 均,并不是创造电荷。 (四)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教学任务:自主学习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等概念。同桌互助检验学习效果。 师生活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物理概念: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 或 q。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 e 表示,e=1.60×10-19 C。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 e,或者等于 e 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 变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比荷:电荷的电荷量 q 与其质量 m 的比值 q/m,符号:C/kg 互助合作:同桌二人一问一答,检验以上概念的记忆效果,互换角色重复一遍。 做一做 验电器 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 18 世纪起,物理学研究者 们经常应用一种叫做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 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伸出(如图甲)。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 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如图乙)。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放映雷电现象的视频片断,PPT 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 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 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 场的基本性质。 【演示】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 就带了电。 学生回忆并说出初中所学的有关静电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二)电荷 教学任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师生活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的 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感应带电和接触带电,经历摩擦起电 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知道三种方式均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 分开。 3.说出电荷守恒定律,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电荷守恒。 4.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5.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荷守恒定律、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演示实验为先导,引领学生在复习摩擦起电现象和讲述静电感应现象的基础上 , 说明起电的过程是使物体中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进而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合作学习为主,发动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学媒体 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验电器、静电计。 多媒体课件、视频片断。
三、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教材。 2.完成课本课后问题与练习。
四、板书设计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二、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2.感应起电 3.接触带电 结论: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使电荷发生转移,造成局部正负电荷分 布不均,并不是创造电荷。 三、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四、电荷量、元电荷和比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符号:C 2.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量。e=1.60×10-19 C 3.比荷:电荷的电荷量 q 与其质量 m 的比值 q/m,符号:C/k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教学分析
本教时作为电学知识的引入和准备,在章节教学活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两种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在初中都已经讲过,本节重点是 讲述静电感应现象。作为章节的起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深奥的电磁学知识,重 点安排在静电学基础部分复习上。发动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讨论,分清一些初中不实 或有误的观点,为整个章节作好准备工作。
静电感应实验 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 A 和 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 的金属箔是闭合的(如图)。 把带正电荷的球 C 移近导体 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先把 A 和 B 分开,然后移去 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再让 A 和 B 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利用上面介绍的金属结构的模型,解释看到的现象。 【演示】 观察与描述:学生观察实验,逐一描述实验现象,其他学生补充和修正。 参考描述:把带正电荷的球 C 移近彼此接触的导体 A、B 可以看到 A、B 上的金属箔 都张开了,表示 A、B 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 C 移走,A 和 B 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如果先把 A 和 B 分开,然后移开 C,可以看到 A 和 B 上的金属箔都保持张开;如果再让 A 和 B 接触,金属箔就会闭合。 总结与归纳: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其他学生补充规定完善。 实验结论:A 和 B 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它们就不再带电。 讨论与交流: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总结结论分组汇报。 提示问题: 1.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 2.什么叫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运动有何特征? 3.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什么现象? 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 C 移近金属导体 A 和 B 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 A 和 B 带上了等量的 异种电荷。 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静电感应使 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感应起电的本质: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思维拓展:等量的正负电荷相遇,会发生什么现象?不等量的正负电荷相遇,又 会发生什么现象? 3、接触起电 接触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电。接触带电的实质是电荷从带电体 转移到不带电的物体上。 接触带电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 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荷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 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如果两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下的电荷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