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流计算)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汇流
3.地面地下径流分割及计算
⑴地面地下径流分割 为分别研究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产汇流规律,需将总 径流中把地下径流(基流)分割。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水平线分割法:如图12-2-3所示,从实测流量过程线 的起涨点a作一水平线交过程线的退水段于c点,则水平 线ac就认为是该次洪水的地面地下径流分割线。
②斜线分割法:如图12-2-4所示,将绘在透明纸上的标准 退水曲线蒙在要分割的洪水过程线的退水段上(注意比 例尺的一致),使横轴重合,然后左右移动,当透明纸 上的标准退水曲线与洪水退水段的尾部吻合后,则两线 前方的分又点C就是地面径流终止点。从实测流量过程线 的起涨点a到地面径流终止点c连一斜线ac,既为地面地 下径流分割线。
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简明地表示成图12-1-1所示的流程图。
2. 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思路
产流计算的方法有降雨径流相关图法和初损后损法等; 汇流计算的重点是单位线法和瞬时单位线法。 无论产流计算还是汇流计算,基本思路都是,先从实际 降雨径流资料出发,分析产流或汇流的规律;然后,用
于设计条件时,则可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用于预
Wt Et k w,t E w,t Wm
(12-2-4)
E t 为第t日的流域蒸散发量(mm); 式中,
W t 为第t日开始时的流域蓄水量(mm);
W m为流域蓄水容量(mm);
E w , t为第t日的水面蒸发器蒸发量(mm),一般取E601型或80cm
套盆式水面蒸发器的观测值; k w , t 为折算系数,对一定的蒸发器和一定的流域,将随季节而变 化,可参考附近地区的数值或通过优选求得。
12.2.2 径流资料的整理与计算
1.洪水场次划分及次洪水总径流深W的计算
洪水场次划分是指,将非本次降雨产生形成的径流分割 出去。如图12-2-1。多数情况下,与本次降雨所对应的 径流过程,不仅包括本次降雨形成的地面、地下径流,
水文学原理第八,九,十章习题
第八章1. 某流域属于蓄满产流,且已知其1/2面积上各点的蓄水能力为40 mm,另有1/2面积上各点的蓄水能力为80mm。
(1)绘出该流域的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求流域蓄容量W m;(2)绘出W0=0,W0=40mm,W0=W m时的降雨径流关系曲线,并标出曲线各段的斜率。
(3)已知一场空间分布均匀的降雨如表11-1所列,在忽略雨期蒸发的情况下,试求W0=30mm时各时段的产流量。
表11-1 某流域一场空间分布均匀的降雨过程2.某流域,60%种植水稻,40%种植果树,果林地的蓄水容量分布均匀且最大为20mm,稻田地的蓄水容量分布均匀且最大为80mm(1)试绘出该流域的蓄水容量分配曲线,并计算出最大平均蓄水容量Wm;(2)试绘出W0=0,W0=20mm,W0=Wm,时的降雨径流关系曲线,并标出曲线各段斜率;(3)当初始土壤含水量W0=0时,有一场连续三个时段的降雨如下表,试计算各时段的径流深。
第九章一、问答题1. 什么是波速?试证明它与断面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
2. 扩散波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3. 什么叫特征河长?对应于研究河段大于、等于和小于特征河长这三种情况,中断面水位和下断面流量之间分别呈何种关系(用图表示)?为什么?4. 河段槽蓄量与河段下断面流量呈单值关系的条件是什么?5. 运动波的速度等于断面平均流速的条件是什么?6. 无旁侧入流的圣维南方程组中的连续性方程与河段水量平衡方程式的关系是什么?二、证明题1. 运动波波速大于或等于同流速时的断面平均流速。
2. 若河道洪水波为扩散波,其水位流量关系必为一绳套曲线。
第十章1. 已知某流域的1h 10mm地面单位线如表10-1所列。
现已求得该流域某场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时程分配如表10-2所列。
试求:(1)该流域的流域面积。
(2)该流域2h 10mm地面径流单位线。
(3)该场暴雨的地面径流形成的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
表10-1 某流域1h 10mm地面径流时段单位线表10-2 某流域一场降雨形成的地面产流量Rs时程分配表2. 已知流域上某场降雨形成的地面产流量Rs的1h时时程分配如表10-3所示。
chr8_产流机制
i
和 f p 的相对大小.
Rs = f ( P, E , i, W0 )
17
2-3 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eration zone
2) P-E>D(当降雨终止时达到田间持水量)
P = I + Rs Rsub + Rs P = E + W f W0 + 123 I = E + W f W0 + Rsub
23
3-2 Dunne Theory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条件(Saturated overland flow)
临时饱和带上升到地面,之后再降的雨就不可能渗入地下产生 饱和地面径流.(上层包气带较薄较容易满足) 必要条件: ①在包气带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上 土层较薄. ②A层(上层)土壤含水量必须达到 饱和.
记为R
R = Rsub + Rs = P E (W f W0 ),
R = f ( P, E , W0 )
18
Part 3 Physical conditions for runoff generation
A
Horton理论(Horton Theory)
B
Dunne产流理论(Dunne Theory)
地面
包气带
地下水面
毛管悬着水带 (zone of suspended capillary water) 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 (zone of rising capillary water) 毛管上升水带 地下水面
饱和带
1-1 Aeration zone and saturated zone
(c)非均质土层 请写出土层A和B的I,D,Rsub之间的 关系表达式
第八章 径流(runoff) 水文学原理课件
6 加积
3236 69.30 54.20 52.30 65.50 74.00 123.00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常径 流量数
25.30 19.80 7.72 3.65 2.39 1.64 7.47
8.66 12.30 3.74 2.81 2.09 1.32 3.81
78.20 95.50 33.30 13.10 9.77 6.34 23.50
地下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 分水线是相邻两流
透水层
域间的界线。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示意图
一、分水线
•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 地下分水线 分水线可能不一致。
地面分水线
• 定义:当流域的地
不透水层
面、地下分水线重 合时,称闭合流域;
地面分水线
反之,称非闭合流 地下分水线
域。
不透水层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示意图
第三节 河流的水情
一、河流的水源补给 1. 降雨(主要来源)
1. 水情变化较大,年内、季节变化 明显,年际也有一些周期变化。
2. 冰雪融水 1. 水情变化小,年季变化明显;年际 周期长。
3. 地下水补给 年内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二 径流情势
(一)径流的计量单位
1. 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 量。
3 3
2 2
2
1 11 1
22
1 1 1
2 1
2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33
干 流
干 流
河流等级 有两种计算方法: a、 从河口(干流)算起
b、从河源开始算起
工程水文第八章产流1
(一)、前期影响雨量 P 的计算公式 a
1、流域内前后两天无雨
P a ,t 1 kP a ,t
土壤含水量的日消退系数或折减系数。 2、流域内第t日内有降雨 Pt ,但未产流。
Pa,t 1 k (Pa,t P t)
3、第t日内有降雨 Pt ,并产生径流 Rt
Pa,t 1 k ( Pa,t P t Rt )
P—t 扣损(1) 产流 R—t (2) 汇流 Q—t
(1)降雨扣除截流、填洼、初渗损失产生净雨。我国常把净雨量 叫做产流量。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为产流过程。净雨量的计算 叫产流计算。
(2)净雨沿地面、地下汇入河网,并经河网汇集成流域出口径流 过程 汇流过程
汇流过程
坡地汇流 河网汇流 坡地 汇流 河网 汇流 流域 出口 径流 过程 Q(t) 地面径流 表层流径流 (壤中流) 浅层地下径流 深层地下径流
t Kg ln Q(t ) ln Q(t t )
3、径流量计算 实测流量过程线割去非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后,本次降雨形成 的径流量
R
3.6 Qt F
在退水规律比较一致的流域, 可在CD段上找与A点流量相等的
C 点, SAEF SCDD
4、水源的划分 因为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有不同的汇流特性,所以求得次径流量 之后,还需划分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 方法:斜线分割法 起涨点A到直接径流终止点B连一直线。直线AB以上为 直接径流。以下和基流以上部分为地下径流。
实用中,因为 Rt 不易求得,所以仍按2式计算。但要求
Pa,t 1 Wm
Pa 值加权平均。
Wm为流域最大蓄水量。
流域较大时, Pa 值应按雨量站分块计算,全流域 Pa 值由各块
二、流域最大蓄水量Wm和消退系数k 1、流域最大蓄水量Wm
chap8流域产汇流计算-第14讲
•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雨量充沛、地下水位较高,包 气带较薄,土壤缺水量不大,易于为降雨所满足,达 到田间持水量(即蓄水量达到Wm),称蓄满。蓄满 前,降雨全部用于补足土壤缺水,不产流;蓄满后的 降雨,全部成为径流,且入渗达到稳渗率fc,入渗部 分形成地下径流,超过稳渗的形成地面径流。称这种 产流方式为蓄满产流
式中
P —一次降雨总量,mm; E1 ——雨期蒸发量,mm;
We ——降雨结束时的该处蓄水容量,mm; W0 ——降雨开始时的该处蓄水容量,mm;
RS ——地表径流量,mm。
包气带对降雨的调节与分配作用
蓄满产流方式水量平衡方程为:
P E1 E2 Wm W0 RS RG1 RG2
(四)稳定下渗率fc的计算及地面地下净 雨划分
蓄满产流模型及应用介绍 地面地下净雨的划分
由于地面、地下径流的汇流特性不同,汇流计算要求把总净 雨划分为地面净雨过程和地下净雨过程。根据蓄满产流的概 念,只需求得稳渗率,便可将总净雨划分为地面、地下两部 分。
按蓄满产流模型,只有当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即包 气带蓄满后才产流,此时的下渗率为稳定下渗率fc。当 雨强i>fc时,(i-fc)形成地面径流,fc形成地下径流。
组平行等距离的450 直线。 相关图下部属流
45
。
R(mm)
域部分产流情况,产 流量随降雨量减少迅 速降低,表现为一组 向下凹的曲线。
P~Pa~R相关图
降雨径流相关图法 实例
Pa=0 P (mm)
P4
20
40
60
80 100
例:某次降雨前
Pa=58mm,各时段 雨量分别为P1, P2,P3,P4 。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
水文学原理__第8章(CCC)
饱和带 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
Rg
越流
讲解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i 降水强度
f
F
下渗强度
下渗水量
D
Rs
包气带缺水量
地表径流
Rg
Rgb
地下径流
壤中径流
Rsat
饱和地面径流
下面介绍霍顿产流理论
图示超渗地面径流产流——1
i = 1.5cm/hr
i= 1.5cm/hr
r s= 1.0cm/hr
f = 2.0cm/hr f = 0.5cm/hr
坡地汇流过程 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分解为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入渗、蒸发损失后,
转化为不同成分的净雨量(称产流过程),
净雨 再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称汇流过程)
产流过程,为何又称流域蓄渗过程
定义:是各种径流成分的形成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总径流量中各种径流成分是如何发现的?
在图上得到 有多个转折点的连续折线段,
这些折线段代表不同退水速度的成分水流。 可以推理: 有不同成分的径流在时间上是先后形成的,
它们的产流速度不同及 来源不同,
从而构成了河道断面的总水量。
为何在涨水段没有这种明显的现象?
涨水阶段的 洪水过程线陡升, 涨水部分绘在单对数纸或双对数纸上,
降水量 降雨期间的截留与蒸发量 储存土壤水的蒸发量 下渗水量 地表径流量 壤中径流量 地下径流量 土层A与B的平均初始蓄水量 土层A与B 时段末平均蓄水量
考察某时段内,包气带的水量平衡要素
P
E1 +E2
地面
Rs F
土层A 土层B 潜水面
水 文 学 原 理(八产流机制)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2 不同的产流机制
c 壤中水径流(Rint)的产流机制 壤中水径流(Rint)
fA fB
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沿界面流动的径流.
Rint = ∫
Rint =
物理条件: 物理条件:
f cA ≥i ≥ f pB
(i f pB )dt + ∫
pB
i > f cA
( f cA f pB )dt
f pB )dt
f cA ≥i ≥ f pB
∑ (i f
)dt +
i > f cA
∑( f
cA
(1)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并且上层土壤的质地比下层粗 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2)至少要上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至少要上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I E > D I E ≤ D
P = E + (We W0 ) + Rs
EA A层 层 B层 层 C层 层 EB EC ED F FA Rss,A Rss,B
FB Rss,C FC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1 霍顿产流理论
降雨产流受控于两个条件: (a)雨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超渗地面径流 )雨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 (b)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地下水径流 )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第八章 产流机制
主要内容
包气带及其结构 包气带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基本产流模式
降雨径流过程
河海大学《水文学原理》上部分复习
第六章 下 渗
1. 基 本 概 念 2. 下渗的物理过程 3. 非饱和下渗理论 4. 饱和下渗理论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第七章 蒸发与散发
基本概念 蒸散发的分类及控制条件 土壤蒸发规律 流域蒸散发规律
第八章 产流机制
31 包气带及其结构 2 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4 基本产流模式
第十二章 流域产流
1. 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 2. 蓄满产流总径流量计算 3. 径流成分的划分 4. 超渗产流的计算
循环图
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循环名称
文本
流程图
阶段 1
阶段 2
阶段 3
框图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表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标题 A
标题 B
标题 C
标题 D
三维饼图
课程复习
第二章 水文循环
1. 水文循环现象 (内因、外因) 2. 水文循环的尺度 3. 水量平衡
第三章 流域和水系
1 基本概念 2 河流分级 3 三大定律
第四章 降 水
1
降水的定义
2
降雨的基本要素
3
降雨的分类
4
面平均降雨量的计算
第五章 土壤水
1 与土壤“三相”有关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 2 土壤水的存在形态(作用力、类型、土壤水分常数) 3 土水势(重点) 4 土壤水运动的控制方程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市场分析图
标题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流计算
前提条件: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必要条件:要有供水源; 充分条件: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超渗地面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Rs(ifp)dt(ifp)t
ifp
ifp
超渗产流发生地区: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 大、土壤透水性差、植被也较差的丘陵区 或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 较低,在通常降水条件下,下渗达不到整 个包气带的厚度。
例题:清江上游恩施以上流域控制面积为2928km2, 流域内,岩石破碎,植被良好,多年平均降雨量约 为1440mm,属典型湿润地区。试用蓄满产流模型计 算1966年6月的一次降雨过程对应的产流量。采用的 蓄水容量曲线参数为:WM=130mm;蓄水容量指数曲 线指数b=0.46.流域初始蓄水量W0=119.88mm。蒸散 发折算系数为0.9,数据见表所示:
一、蓄满产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1.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2.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以 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3.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故产流期的下渗 为稳渗率,其中下渗至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 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W t W 00 tid 0 tftB d t0 trsd s t0 trrd at t
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且接近地下水 面有毛管水带,土壤缺水量较小,一次降水 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包 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
饱和产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和土壤雨 前含水量,而与雨强无关。(与超渗产流区 别)
2.超渗产流的计算
1 )若 i1fp ,1 ,则 rs,1 0 ,R s,1 0 , W 1 i t 2 )若 i1fp ,1 ,则 rs,1 i1fp ,1 ,R s,1rs,1 t, W 1fp ,1 t
水文学
一、流域产流理论产流过程是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产流实质上是流域降水后,水在具有不同的阻水、吸水、持水和输水特性的下垫面土层中垂向运行时,“供水与下渗”一组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
有供水而无下渗,例如,雨水降在全不透水的岩石面上,并不构成矛盾,没有产流问题,只有汇流。
有供水有下渗,则不仅存在产流问题,同时也存在不同成分的径流生成问题和不同量的时间分配问题。
供水与下渗的矛盾贯穿于整个产流过程中,它不仅时间上自始至终,而且在空间上贯穿于整个包气带和整个流域。
(一)产流机制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一定介质条件下的发展机理和过程,称为产流机制。
不同的供水条件和不同的介质条件,径流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各异,因而就出现不同的产流机制,呈现不同的径流特征。
1.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供水与下渗矛盾发生在包气带上界面(地面)的产流机制。
地面径流的形成过程是在降雨、植物截留、填洼、雨期蒸发及下渗等几个过程组合下的发展过程。
它们都是在相应的作用力下垂向运行的过程。
应当指出:同一种土壤情况下,土壤干燥时,下渗能力强,产生超渗降雨所需的降雨强度也大。
土壤湿润时,下渗能力小,产生径流所要求的降雨强度也小。
在同一降雨强度下,由于先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地面径流的产流率是不同的,在同一下渗能力下,尽管降水量相同,如果雨强不同,所产生的径流量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必要条件是要有供水源(降水);充分条件是降雨强度要大于下渗能力。
三者都具备才能产生超渗地面径流。
2.壤中径流的产流机制壤中径流发生于非均质或层次性土壤中的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界面上,它可以发生在饱和水流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在非饱和水流情况下,一般前者是主要的,是形成洪水径流的主要部分。
假定在稳定的供水情况下,下垫面为两种不同质地的土壤所构成,上层为粗质地土壤,下层为相对较细的土壤层,则上层容重小于下层,而上层的毛管传导度、饱和传导度及下渗率均大于下层。
流域产汇流的计算过程
水质预测
水质监测
定期对流域内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 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
水质变化预测
根据历史水质数据和未来气象预测, 预测流域内水质的变化趋势。
06
流域产汇流的实践应用
水资源管理
01
02
03
预测洪水
通过计算流域产汇流,可 以预测洪水发生的时间和 流量,为防洪减灾提供科 学依据。
水资源规划
THANKS
感谢观看
水力学模型法
概念
水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水力学原理,通过建立水力学模 型来模拟水流运动的方法。
优点
水力学模型法的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能够较为快速地得出 结果,同时也能够考虑流域内的水流运动规律。
计算过程
水力学模型法通常包括水流运动方程的建立、求解和验证 等环节,通过输入流域的水位、流速等数据,模型可以计 算出流域的产流量和汇流量。
植被类型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湿度、降雨截留和地表径流的影响不同。例如, 森林能够有效地截留降雨、减缓地表径流的形成。
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会影响流域产汇流。例如,农业用地的大量 开垦可能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增加。
05
流域产汇流的模拟与预测
水文循环模拟
降水模拟
根据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模拟流域内的降水分 布和过程,为产流计算提供输入。
土地利用规划
流域产汇流计算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水环境治理
水质监测
通过流域产汇流计算,可以监测 水质变化情况,为水环境治理提 供依据。
水生态修复
根据流域产汇流计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可以 制定水生态修复方案,恢复水域 生态平衡。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八章--流域产流
c——系数,总是小于1,
27
28
三、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包气带中的孔隙和裂隙等具有吸收、储存和输 送水分的功能。这种功能将导致它对降雨的一 系列再分配作用。
29
(一)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地面犹如一面“筛子”。地面的下渗容量好比“筛孔”, 下渗容量大表示筛孔也大,可以把大的雨强“筛入”土 中;下渗容量小表示筛孔也小,只能把小的雨强筛入土 中。由于下渗容量是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直至达到稳定下渗率,因此,地面像一面筛孔会逐渐变 小的“筛子”。
24
这种机理可具体表述为:当雨强(i)大于上界面 的下渗容量(fp)时,实际下渗率fa等于fp;
当 i f p , fa。 i
于是一场降雨中包气带增加的总水量应为:
I f pt it
i fp
i f p
25
(2)包气带水分的消退
包气带水分的消退同样发生在它的上、下界面 上。上界面消退水分是由于蒸散发,下界面消 退水分是由于内排水。
River
▽
Groundwater
1
产流相关概念
产流:从降水开始到径流产生的过程。
径流: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 湖泊等流动的水流。
产流量:降水在产流以前要经受许多损失,其中包 括:①植物叶面截留;②渗入土中补充薄膜水与 毛管水;③填洼。如尚有剩余,就成为产流量。
产流机制: 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 一 定 介 质 条 件 下 的 发 展 机
43
(1) 上层粗下层细
上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大于下层土壤的饱和水力 传导度。供水开始后的下渗首先受控于上层土壤。当 湿润锋面到达上、下两层土壤的界面时,下渗又变为 受控于下层土境。
水文学原理第8章
包气带蓄水量变化量 ΔW = W2 - W1
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 W F E 2R sbR g
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
包气带蓄水量的变化 WW2W1
总蒸发量 EE1E2
地表处水量平衡 PFRsE1 下渗水量的转换 FE 2R sbR g W
上两式相加
W P E R s R s b R g
总径流量中各种径流成分是如何发现的?
在图上得到 有多个转折点的连续折线段, 这些折线段代表不同退水速度的成分水流。
可以推理: 有不同成分的径流在时间上是先后形成的, 它们的产流速度不同及 来源不同, 从而构成了河道断面的总水量。
为何在涨水段没有这种明显的现象?
涨水阶段的 洪水过程线陡升, 涨水部分绘在单对数纸或双对数纸上, 没有明显的流量变化转折点。
河网汇流阶段: 净雨水量再沿着各级干支流的河槽, 从上游向下游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提示:下面讲述思路
1. 为何有四种径流成分, 四种径流成分如何在洪水过程线中体现出来?
2. 详述各种径流类型的产生机制 3. 介绍霍顿传统产流观点,
总结霍顿产流观点的局限性 4. 再介绍基于霍顿产流认识的产流理论发展历程
第八章 产流机制
1. 包气带水量平衡 2. 产流过程概述 3. 产流机制 4. 单点产流类型与单点产流模式
P94 公式8-11,,少下标 “sb” rsat =i-rsb-fBC
8.1 包气带水量平衡
1. 什么是包气带 、水分带结构、潜水 2. 包气带分层及分层内水分运动特征 3. 为何先讲包气带水量平衡 4. 包气带不同层位的水量平衡
考察某时段内,包气带的水量平衡要素
P E1+E2
地面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八章 流域产流
47
3、土壤水分的内排水过程 内排水的实质也是下渗水流的再分配过程。发生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者地下水埋深虽然较深,但 包气带处于饱和状态,包气带与饱和带的水分 之间有水力联系。
48
非饱和下渗方程:
[D() ] dK ()
43
(1) 上层粗下层细
上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大于下层土壤的饱和水力 传导度。供水开始后的下渗首先受控于上层土壤。当 湿润锋面到达上、下两层土壤的界面时,下渗又变为 受控于下层土境。
如果初始时刻下层土壤已达到饱和含水量,则在交界面 上将形成临时积水,并逐渐上升,产生压力水头。
如果初始时刻下层土壤干燥的?
33
包气带土层的“门槛”作用
田间持水量起着控制作用,它好像“门槛”一
样。 I E W0 Wf
,
表明包气带土层的储水量超过这一“门槛”,因此会有水分
“溢出”土层,
而当
I E W0 Wf
则表明包气带土层的储水量低于这个“门槛”,因
此就不会有水分“溢出”土层,即没有产流。
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可形象化地称为“门槛” 作用。
裂隙按含水层分
开裂隙 闭裂隙 隐裂隙
19
三、包气带的水分分布特征
20
21
四、 包气带水分动态
1、描述包气带水分动态,包括增长过程和消退 过程。
2、分析出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3、分析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4、写出包气带各层的水量平衡公式。 5、了解中国不同气候带包气带的水分动态。
9
三、裂隙和裂隙水(一)裂隙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成裂隙、构造型隙和后生裂隙三类。
工程水文第八章产流1详解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
dS I O Q(t) dt
Kg
dS dt
dQ dt
kgQ(t)
dQ dt
Q(t ) Q(0)et / kg
Kg
ln
t Q(t) ln Q(t
t)
3、径流量计算 实测流量过程线割去非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后,本次降雨形成 的径流量
R 3.6 Qt F
在退水规律比较一致的流域, 可在CD段上找与A点流量相等的
第二节前期流域蓄水量及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
一、前期流域蓄水量W的计算
流域蓄水量主要是指,在流域降雨能够影响的土层内土壤含蓄 的吸着水、薄膜水和悬着毛管水,不包括重力水,是土壤能够保 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水分。在土壤蓄水量的计算中,往往 取土壤蓄水量的最小值(相当于凋萎系数)为计算零点,称田 间持水量与最小蓄水量的差值为土壤蓄水容量。土壤实际蓄水 量在零与蓄水容量之间变化。流域上各地点的蓄水容量是不同的, 可从零变化到点最大蓄水容量,其流域平均值以Wm表示,称 流域蓄水容量。
(合并为直接径流或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包括浅层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径流)
深层地下径流不是本次降雨形成的需分割。所以地下径流一般 是指本次降雨形成的浅层地下径流。
深层地下径流比较稳定,流量也较小,是河川的基本流量, 又叫基流。基流一般取历年最枯流量的平均值或本年汛前最枯 流量用水平线分割。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
第二节
6、包气带为零时的产流
产流机制
不透水基岩出露地面、河流湖泊沼泽、城市道路、屋面和飞 机场跑道等,均可认为是包气带厚度等于零的情况。当包气 带厚度为零时,其表面的下渗容量为零,因此只要满足降雨 强度大于蒸发强度,就产流
Rd (i e)dt
i e
在不透水面积上形成的径流称为直接径流
全流域产流极其罕见,一船只是在流域的局部面积上产流
第二节
二、产流机制
产流机制
1.超渗地表径流(Rs)的产流机 制
超渗产流机制:供水与下渗矛盾发生于地表(包气带上界面)的产流
机制
Rs (t ) idt in dt edt Sd dt fdt
0 0 0 0 0
t
t
t
o 0
t
t
非均质土层水量平衡方程
W (t ) W (0) f c dt rg dt rss dt
o 0 0
t
t
t
第二节 4、饱和地面径流(Rsat)
产流机制
问题的提出
对于表层透水性很强的包气带,由于地面的下渗容量很大,一 般的降雨难以超过它而形成超渗地面径流,但还有地面径流现 象发生,原因何在?
退过程
包气带水分的增长:来源于上界面的降水(或灌溉)和下界 面的地下水补给。上界面的降水是土壤水分增长的主要原因,
并通过下渗作用补充土壤水分,按照下渗理论,地下水的补
给量
I f p t it
i f p i f p
第一节
包气带的水文特征
包气带水分的消退:包气带水分的消退发生在它的上、下界面,上 界面的蒸散发是包气带水分消退的主要原因,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 和土壤含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包气带较薄、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包气带较薄、地 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产流机制。 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产流机制。 对于均质土层的水量平衡方程则有: 对于均质土层的水量平衡方程则有:
Wt = W0 + ∫ f c dt − ∫ rg dt
0 0
t
t
dWt = f c − rg = 0 dt 所以:f c = rg
超渗地面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Rs = ∫(i − f p )dt= ∑(i − f p )∆t
i>f p i>f p
超渗产流发生地区: 超渗产流发生地区: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 大 、 土壤透水性差、 植被也较差的丘陵区 土壤透水性差 、 或干旱地区。 或干旱地区 。 这些地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 较低, 在通常降水条件下, 较低 , 在通常降水条件下 , 下渗达不到整 个包气带的厚度。 个包气带的厚度。
(六)、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对某特定包气带, 对某特定包气带,当雨强小时可能只生 成地下水径流或壤中水径流, 成地下水径流或壤中水径流,而对于久旱以 后的大暴雨却可能只生成超渗地面径流。 后的大暴雨却可能只生成超渗地面径流。
如果在考虑到降雨历时, 如果在考虑到降雨历时,则较短历时的小雨 可能只生成地下径流或壤中流,而长历时的小雨 可能只生成地下径流或壤中流, 却可能还要生成饱和地面径流。 却可能还要生成饱和地面径流。 若再考虑植被和前期土壤含水量,这种产流机 若再考虑植被和前期土壤含水量, 制的转化关系可能还要变得更复杂。 制的转化关系可能还要变得更复杂。
三、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与发展概述 1.蓄满产流面积的发展特点(湿润地区) 1)首先发生于含水量大已达到饱和的相对不大的 面积上; 2)饱和面积在降雨期间不断扩大; 3)面积的发展与坡度有关系; 4)面积的发展与前期土壤湿润程度,地下水埋藏 深度有关;
2.超渗产流面积的发展特点 1)流域中各处的产流是随机的; 2)产流面积的发展与雨强关系密切; 3)很难全流域产流;
非均质土壤: 非均质土壤:
Wt = W0 + ∫ f c dt − ∫ rss dt − ∫ rg dt
0 0 0 t t t
dWt = f c − rss − rg = 0 dt 所以:rg = f c − rss
(四)、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在表层土壤具有很强透水性的情况下, 在表层土壤具有很强透水性的情况下, 虽然雨强超过地面下渗容量几乎不可能, 虽然雨强超过地面下渗容量几乎不可能, 但因为下层是相对不透水层, 但因为下层是相对不透水层,所以却可能 发生雨强大于下层下渗容量的情况。按照 发生雨强大于下层下渗容量的情况。 壤中水径流产生的条件, 壤中水径流产生的条件,这时首先会产生 壤中径流。 壤中径流。
当水分在AB界面上积聚形成临时饱和 当水分在AB界面上积聚形成临时饱和 AB 带,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产生侧向流动。这 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产生侧向流动。 种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种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沿界面流动的径流称为 壤中水径流。 壤中水径流。
一场降雨产生的壤中径流总量可按下式计算: 一场降雨产生的壤中径流总量可按下式计算:
四.产流面积空间变化统计特 征曲线 (1)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 曲线 1)一条单值递增曲线;
′ 2)Wmm在数值上等于包气带最 大点的缺水量;
(2)蓄满产流面积变 化的特点 a.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产流面积随之增加; b.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雨 强无关;
(2)流域下渗能力分配曲线源自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 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 a.随降雨历时的增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 随降雨历时的增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 随降雨历时的增长 b.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时段流域蓄水量及降雨强 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时段流域蓄水量及降雨强 度有关; 度有关;
饱和产流生成的主要特征: 饱和产流生成的主要特征: 控制地面径流发生的并不是上层土层本身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 而是其下相对不透水层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以及上层土层本身达到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 全层饱和的蓄水量。 全层饱和的蓄水量。
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饱和地面径流产生的物理 条件是: )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条件是:1)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且上层土 壤的透水性很强, 壤的透水性很强,而下层土壤的透水性却 弱得多; ) 弱得多;2)上层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 量。 一场降雨产生的饱和地面径流量为: 一场降雨产生的饱和地面径流量为:
Wt = W0 + ∫0 idt − ∫0 f B dt − ∫0 rss dt − ∫0 rrat dt
t
t
t
t
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 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且接近地下水 面有毛管水带, 土壤缺水量较小, 面有毛管水带 , 土壤缺水量较小 , 一次降 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 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 , 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 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 饱和产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和土壤雨 前含水量, 而与雨强无关。 前含水量 , 而与雨强无关 。 ( 与超渗产流 区别) 区别)
一、蓄满产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1.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2.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以 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 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 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3.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故产流期的下渗 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 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 为稳渗率,其中下渗至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 为稳渗率,其中下渗至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 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dR dP <1
,
两种产流方式的对比
产流方式 产流条件 损失量 产流量 径流成分 决定产流 量的因素 蓄满产流 包气带土湿达田间持水量 包气带雨始土湿达田间持水 量的缺水量 包气带达田间持水量后的后 续降雨量 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 超渗产流 雨强超过渗强 雨期下渗量 超渗时期雨强与渗 强之差 地面径流
第三节
1 单 点 产 流 类 型
产流模式
2.流域产流模式 流域产流模式 (1)地表径流为主 ) (2)饱和产流为主 ) (3)地表径流和饱和产流的相互转型 )
二 流域产流模式和产流特征
1.影响流域产流特征因素分析 1.影响流域产流特征因素分析 (1)流域下垫面的构成因素 (2)流域上的水分因素
壤中径流的产生它只取决于上层的下渗 当雨强小于上层下渗率时, 率。当雨强小于上层下渗率时,只要上层下 渗率大于下层下渗率,形成临时饱和带, 渗率大于下层下渗率,形成临时饱和带,即 可产生壤中流, 可产生壤中流,而且此时只有壤中流而无地 面径流。雨强最大,下层下渗率最小时, 面径流。雨强最大,下层下渗率最小时,既 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 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
对于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 2) 对于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还需要 在界面上产生临时饱和带;对饱和地面径流, 在界面上产生临时饱和带;对饱和地面径流, 还必须达到表层全层饱和。 还必须达到表层全层饱和。 3)不管何种产流,都要有侧向的径流动 不管何种产流, 力条件,如水力坡度、水流归槽的条件等。 力条件,如水力坡度、水流归槽的条件等。 4)无论那种产流,都是发生在包气带的 无论那种产流, 某些界面上。 某些界面上。
饱和产流的主要特点: 饱和产流的主要特点: 1)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方先产流; 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方先产流; 2)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产流 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 面积不断增大,产流量也相应增大; 面积不断增大,产流量也相应增大;
3)同一降雨量,包气带起始蓄水量大,则产 同一降雨量,包气带起始蓄水量大, 流大,则产流量也大,反之产流量也小; 流大,则产流量也大,反之产流量也小; 4)当未满足流域的最大蓄水容量以前 满足以后 dR dP = 1 。
超渗产流的发生取决于雨强, 超渗产流的发生取决于雨强,而与降 雨量大小关系不大。 雨量大小关系不大。其径流量与产流面积 并不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 并不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
(二)、壤中径流产流机制 )、壤中径流产流机制 1. 层次包气带的情况 为简便计, 为简便计,设包气带由 两种质地的土壤构成。 两种质地的土壤构成。如图 所示。上层土壤质地较粗, 所示。 上层土壤质地较粗, 用 A 表示 。 下层土壤质地较 表示。 细,用B表示。 表示。
霍 顿 产 流 理 论
(一)、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 )、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
Rs (t ) = ∫ idt − ∫ in dt − ∫ edt − ∫ sd dt − ∫ fdt
0 0 0 0 0
t
t
t
t
t
前提条件: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前提条件: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必要条件:要有供水源; 必要条件:要有供水源; 充分条件: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充分条件: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降雨量, 降雨量,雨始土湿
雨强, 雨强,雨始土湿
(五)、产流机制的统一性 )、产流机制的统一性
无论是超渗地面径流、地下水径流、 无论是超渗地面径流、地下水径流、 壤中水径流,还是饱和地面径流, 壤中水径流,还是饱和地面径流,其产流 机制都是建立在以下条件下, 机制都是建立在以下条件下,即: 1)任何一种径流成分都是在两种不同透 水性物质的界面上产生的, 水性物质的界面上产生的 , 而且上层介质 的透水性必须好于下层介质的透水性。 的透水性必须好于下层介质的透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