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名师王君教学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离产生的美和惑王君执教《珍珠鸟》

冯骥才的《珍珠鸟》魅力到底在哪里?

教参上有“和谐说”,网上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的有郭初阳老师的“欣赏囚禁

说”(从鸟笼切入)、窦桂梅老师的“信赖说”(从信赖开掘)。经典的文本足以

承载反复的推敲,我认为,对于《珍珠鸟》,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于是我以

“距离”为话题,从文本中不引人注意的“不”字入手,激发学生更加冷静客观

地去感受和审视冯骥才的爱,透视作者对珍珠鸟的行为,引导学生从观察爱的表象走向体悟爱的内涵,深刻挖掘“爱”的真谛,力求对文本进行更有深度更贴切的解读。爱是信赖,爱是理解,爱是尊重,爱是自由,爱是距离的保持,这样步步挺进,让孩子们感悟爱的艺术和思考爱的困惑。

这是难忘的一课,孩子们在思维碰撞中的经典言论至今让我回味不已。距离

的话题、征服的话题、无形的笼子的话题、人对自然的自我想象的话题、精神沦丧的话题这些发言无不闪烁着哲理思辨的光芒,让我又一次享受到了语文学习

的深度之美。

三年前第一次教《珍珠鸟》,有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拒绝做我的续写训练,她告诉我:“林清玄说向人乞讨的只是宠物,不会乞讨的才叫动物。人类把动物变成

宠物也不是件难事,而老冯说:这叫信赖。"这一次教《珍珠鸟》,不仅课堂上群

情激奋,下课后孩子们还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我,提出了“如何看待动物

园”等绝不浅薄的问题。很欣慰,这一堂课,我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一一深度

思考人和动物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成为孩子们在未来学习中自觉的探索吧。

语文课,以文本作桥,扎根在关键词句上,向思想更深处漫溯。语文、语文教师、学生都会在这漫溯中获得尊严吧!

下面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讨论片断。

一、距离产生的美---- 研读"我对珍珠鸟”

师:昨天听了同学们的初读交流,很受启发。今天我们从“不”字入手来解

读文本,请大家浏览课文。"我"对珍珠鸟有哪些"不”呢?请找出一些句子,可以直接含有“不”,也可以暗含“不”。

生:“我绝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生:“我不管它。”

生:“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生:“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生:“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师:看来,作者对珍珠鸟的原则是“不看、不管、不扰”。作者说是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真是只有信赖吗?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些“不”去深入思考作者创造美好境界的奥妙到底在哪里。

生:从这些句子我感受到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关爱鸟儿。

师:"刻意” 一词有意思!请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走的是自然路线,让鸟儿自然发展,自由生活。

生:从这三个“不”我看出来作者对鸟儿首先是尊重,大家都是自然界的一

员,鸟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不去刻意照管它就是一种真正的尊重。

生:我认为这些“不”是作者给予珍珠鸟自由,他爱护鸟儿,更尊重鸟儿,所以就让鸟儿自由自在地生长和玩耍。

生:动物和人的关系往往有两种——畏惧人和与人友好相处。这三个"不"消除了鸟儿的畏惧感,让小鸟感受到了人的友好。我们都说小鸟依人,就是文中的这种境界吧。

师:人爱鸟有多种表现啊,可以抚摸它的毛,殷勤地喂它食物,和它一起玩,

为它放音乐等。作者是这样爱珍珠鸟的吗?

生:我觉得作者很高明,他的情绪不外露,一直很安静,这就可以激发小鸟的好奇心,让它自然而然地接近人,最后让它发现人这个庞然大物原来这么温柔

可亲。

师:原来这是人的一种策略啊!(众笑)这个策略好不好呢?

生:这个策略很好。因为这表明了作者对鸟儿既是刻意的,又是不刻意的。

他不刻意去关注它,看它,照管它,其实作者是刻意这样做的。

师:哦,大家听懂了吗?作者的不刻意恰好是因为他的刻意。深刻!

生:我认为这三个“不”表明作者是了解鸟的,因为鸟和猫、狗不一样,猫、

狗是渴望亲近人的,但鸟怕人几乎是天性。因为了解,所以作者才会有三个“不”的

表现。

师:哦,这样做是对鸟性的一种了解和尊重,说得真好!

生:对,鸟其实是不需要人类的爱慕和欣赏的,它更需要自由。作者就是让

鸟快快乐乐地生活,他尊重了它怕人的本性。

生:这是把鸟放在和人平等的地位,不把鸟当玩具宠物,不刻意干扰鸟的生

活。

生:从这三个“不”中,我看出作者很善于和动物交流。作者追求的最好的境界不是人鸟合一,不是和鸟儿融为一体,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空间,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掌声)师:说得太好了!人鸟合一并不是最好的状态,

那么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生:保持一定距离,给它自由空间,让它自己去发展,它需要什么就给它什

么,而不是人需要什么就要求它做什么。作者和小鸟之间因为保持了距离,所以也就有了和谐美好的境界。

师:同学们,作者行为中的这些“不”

敦促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深刻的爱。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这就像你们的成长,

小时候你们需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需要亲密的爱抚呵护。但是现在呢,你们长

成小大人了,你们渴望和大人拉开距离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了。爸爸妈妈如果

过多干涉你们的生活那在你们的眼里就不是爱了。所以,了解这一点的爸爸妈妈就

会适度地保持和你们的距离,让你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

的人。这是一种更深刻更理性更高境界的爱!爱它,就尊重它!爱它,就信任它!爱它,就给它自由!爱它,就远远地欣赏它而不干扰它。距离能够产生美,距离也能够升华爱,人和人之间是如此,人和鸟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也是如此。

所以,《珍珠鸟》中的美好境界,更来自于作者对人鸟之间距离的艺术性的不露痕迹的保持。距离的保持,反而消除了人鸟之间的距离。这其中关于爱的奥秘真是意味深长。

二、距离产生的惑——研读“珍珠鸟对我”

师:刻意的不刻意、零距离的远距离使冯骥才找到了对待珍珠鸟的最好方式。

那么珍珠鸟对冯骥才呢?在听同学们阅读汇报时,有两个同学的发言让我觉得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是贾秋阳同学说珍珠鸟把“我”当成一棵大树了,二是刘佩灵同学说珍珠鸟和“我”亲密并不仅仅是因为信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只小鸟涉世不深,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家议一议。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根本就是人对鸟的一种想象,或者说是人对自然的一

种想象。这就好比一只蚂蚁在桌腿上爬,人自作多情地把它捉起来放到桌面上,可是人家蚂蚁其实是想往地上爬的。人和动物本质上是不能相通的,小鸟也不懂

信赖不信赖的道理,也许在它的眼里,冯骥才就是一棵安全的树罢了。(众大笑)

师:文学作品中当然充满了人的想象,表达了人的希望,你这样说不是彻底否定了人和动物之间可以有感情交流,这合理吗?你的思路挺好,但还需要文字佐证。

生:我也觉得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想象。比如开头第一段的描写,一个简易的

笼子,一卷干草,就是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吗?我看未必,大鸟后来生气地呼

唤小鸟不就说明大鸟对自己生活的大环境并不是完全放心的。还有第三自然段“从

中传出来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中的“也就”两个字让

我感觉到了勉强,我也读出了作者一厢情愿的猜测。鸟儿们到底幸福不幸福,其

实冯骥才并不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