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说课稿(最新)

合集下载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出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五节《二力平衡》。

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

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1)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

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1)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细线若干,木块一个。

(2)有关多媒体课件二、说学情(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力以及力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学生能否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章: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概念: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二力平衡的现象。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二力平衡的现象。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定义。

3.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4. 演示二力平衡的现象: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二力平衡的现象。

5. 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

2. 学生能否判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三章:二力平衡的运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翘板、天平等。

2. 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说教材《二力平衡》是物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处于力学部分的核心地位。

本文主要围绕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讲解,包括力的合成、力的平衡判断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先前学习的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深化,而且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力学单位制等打下基础。

本文的作用在于,首先,它帮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为何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力是如何相互抵消的;其次,它为解决复杂力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最后,通过二力平衡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二力平衡的定义与条件。

2. 平衡力的识别与合成。

3. 实际物体平衡状态的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当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力平衡的定义,能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会使用力的合成方法来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 利用图示和模型,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学会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应用此方法分析二力是否平衡。

3.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这些重难点的掌握是学生深入理解力学概念、形成物理思维的关键,也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对这些重难点的讲解和练习。

四、说教法在教学《二力平衡》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突出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例如推拉门、天平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外力平衡时的最简单情况,是平衡态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

在课程标准中:二力平衡条件为认知C级,要求掌握并联系相关内容,解决简单问题。

实验B,要求学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直接给出物体平衡状态和力平衡概念,然后是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卡中提供了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及应用该条件的一些活动。

由于没有单独突出二力平衡的概念,从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的推进上,教材层次不明显。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物体平衡、二力平衡等一些相关概念。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予以掌握。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生活经验出发,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接受在知识结构框架中把握研究方向的方法。

(3)体会和初学从逆命题验证中找到充要条件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1)创设教学环境和教学流程使学生勤于思辨。

(2)使学生树立思辨与实验相互印证的科学观。

(3)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3.重点、难点重点:学生明确相关定义;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解释实际问题。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学情分析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

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借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

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模式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二力平衡实验说课

初中物理实验二力平衡实验说课

二力平衡实验说课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实验说课一、实验目标与意义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实验的意义在于加深学生对力学的认识,提高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与装置实验原理: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装置:本实验采用简单的悬挂装置,包括支架、滑轮、细线、重物和测力计等。

重物通过细线悬挂在滑轮上,测力计用于测量细线两端的拉力。

三、操作步骤与技巧1.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支架稳固,滑轮灵活。

2.将重物悬挂在滑轮上,调整细线长度,使重物处于平衡状态。

3.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细线两端的拉力,并记录数据。

4.改变重物的位置或质量,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技巧提示: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细线始终保持竖直,避免摩擦力的影响;同时,要缓慢移动测力计,以免对实验数据产生误差。

四、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每次实验时重物质量、细线两端的拉力等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分析数据,观察拉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线的关系,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五、实验结论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一结论与实验原理相符,验证了二力平衡的基本条件。

在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改变重物的质量或位置,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如何解释实验中的误差?通过讨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二力平衡概念的理解。

六、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重物坠落伤人。

2.使用测力计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损坏仪器。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完整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8.2二力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8.2二力平衡说课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二力平衡的定义、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
教学难点为: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现象,如一个静止的笔直的尺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尺子不会向任何一边倾斜,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提出问题:紧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情况下两个力能够使物体保持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一份二力平衡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
2.解决一些与二力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二力平衡的定义、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物体在二力平衡条件下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学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二力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说课稿 -------二力平衡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说课稿 -------二力平衡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说课稿 - 二力平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为2023年中考物理考试进行复习而设计的说课稿,主要内容为二力平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合成、力的平衡及其相关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答有关平衡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2.掌握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学会用向量图解决力的平衡问题;4.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2.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和分解1.1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通过学习力的合成,可以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实际问题中,可以将合力应用于物体的运动和平衡问题。

1.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

通过学习力的分解,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平行或垂直的分力,进而分析力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2. 力的平衡条件2.1 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物体上作用的力相互抵消,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力的平衡条件可以表示为合力为零或合外力矩为零。

2.2 平衡的判定通过判断合力和合外力矩是否为零,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有三种形式:平衡力的平衡、力矩的平衡和力和力矩的平衡。

2.3 平衡问题的解法解决平衡问题的步骤包括:建立坐标系、列出平衡条件、求解未知量。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析,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基本概念;2.实例演练:通过示例问题演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力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平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及其重要性。

2. 理论知识讲解2.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原理; 2.2 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3 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节二力平衡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节二力平衡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二力平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二力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力平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二力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鉴于学生对受力分析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将难点确定为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四、教法分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五、学法分析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六、教学过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一导入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同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物理就在身边的道理..我采用复习设疑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分析平衡状态是否一定是不受力呢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物: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桌面是的粉笔盒;站在地面上的学生;教师手中上下匀速移动的课本等..二讲授新课多媒体的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用多媒体投影: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概念;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出问题:物体受到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然后引导学生猜想:请学生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二力方向相反、二力大小相等、二力在同一直线、二力在同一物体上作猜想..一、探究实验: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2、学生探究活动:由于课本的实验只有一个小车;不能探究同时受力在不同物体上的情况;为了弥补其不足;我把课本实验器材中的小车改成了硬纸板;同时增加一把小剪刀;便于把一个物体变成两个物体..实验前;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实验器材使用的目的、观察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我用多媒体进行了展示;以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3、实验步骤: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⑥请实验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探究过程.. 请学生归纳物体受两个力;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必须满足的条件..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三巩固练习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样两个工作:1讨论平衡力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区别2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四小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物理方法五作业布置为使学生系统全面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要求学生课后仔细阅读课文并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七、板书设计为了使条理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我采用总分式板书:。

《二力平衡》说课稿1

《二力平衡》说课稿1

《二力平衡》说课稿二力平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二力平衡》。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美,物体的平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和教学过程两大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

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个孔,学生用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两个受力点,实验操作简单方便,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匀速提升钩码的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二力平衡说课文稿

二力平衡说课文稿

科学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阜阳师大附中:刘祥杰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实验说课课题是科学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下面我将从7个方面分享我的说课。

一、实验内容分析本实验选自人教版八下物理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学生通过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当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而现实生活中,物体受到力仍可以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由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为后续摩擦力等力学知识的学习垫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在力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受力分析的理论依据。

二、实验器材本实验的实验器材有滑轮、可拆卸水平台面、小车、钩码、轻质卡片等等三、实验目标设计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以下实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通过实验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

(2)科学思维:从生活中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分析受力特点,理解平衡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不受力等同。

(3)科学探究:从生活中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体会到各种生活现象背后的真理,让学生用理性眼光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法设计立足于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法、学法:1.教法(1)体验:实验体验,引导猜想(2)设疑:创设问题,引发思考(3)点拨:适时点拨,促进生成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五、实验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本节内容首先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再依据现象作出猜想。

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利用已得到的结论解决最初的问题。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二力平衡》说课稿【荐】《二力平衡》说课稿(最新5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荐】《二力平衡》说课稿(最新5篇)以供参考。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力平衡》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简介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的第一单元——力的作用,该单元是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以《二力平衡》为主题,通过学习二力平衡的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二力平衡的基本原理,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技能目标:能够通过解析图解法和三角函数法解决二力平衡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基本原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解析图解法和三角函数法解决二力平衡问题。

四、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概述二力平衡指两个力互相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够使一个物体保持平衡,即合力等于零。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来探究二力平衡的原理与应用。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则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力学问题常用的基本方法。

我们通过图解法和三角函数法来解析和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具体方法如下:•图解法:将各个力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图纸上,通过测量法获得各个力的大小,再通过几何法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角函数法:将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用三角函数表示,通过数学计算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 二力平衡问题解决通过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1)平衡力的计算:已知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解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夹角求解:已知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大小和夹角,求解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斜面力的分解:已知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求解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平行于斜面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

《二力平衡》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力平衡》。

这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不仅涉及到物体的运动状态,还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力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平衡状态的问题,如走路、骑自行车等。

因此,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才能真正掌握。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2.能够判断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3.能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教学难点是判断物体在二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将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法学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1.直观教学:通过实验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受力情况,从而形成直观的认识。

2.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合作精神。

4.归纳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关系,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供大家品鉴。

《二力平衡》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器材: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2)吊着的吊灯(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力的平衡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力平衡说课稿

力平衡说课稿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运动和力》中的第六节。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最简单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材内容在安排上体现了规律教学一般思路:首先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分析.概括总结出规律。

二力平衡是在学生学习力,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是今后学习摩擦力.压强.浮力.功等知识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教材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新理念。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

现对本节课制定以下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力的概念。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

③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初步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点,是物体受力分析和以后学习摩擦力.压强.浮力.功的基础。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引出二力平衡概念,再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进行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此条件是分析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

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

初中学生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分析.判断比较盲目,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4.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根据学校现有实验器材的缺乏和班大人数多的特点,将实验用的小车用轻纸片代替(轻纸片的重力对现象影响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力平衡》说课稿(精选5篇)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

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

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以二力平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习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平衡吗?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

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

通过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

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4、课堂练习:补充习题基础部分练习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习多力平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

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

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对于静止物体的平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衡条件。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

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③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

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③通过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是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三、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

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

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

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平衡与平衡力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演示:分析F-t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

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