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7个最知名的经典小说_排行榜

合集下载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萧红及其作品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20世纪30年代末最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之一,他拥有丰富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

尽管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他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写于18世纪末,在当时受到许多读者的普遍好评。

萧红借由虚构的故事,描绘了当时清朝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并充分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远理解,为《红楼梦》赋予了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文学元素,还包括了许多其他艺术元素,如舞蹈,音乐,绘画,雕刻等。

《红楼梦》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深受后来的读者和学者的喜爱和尊重。

此外,还有许多描写社会风气的其他作品,如《远大前程》和《齐白石散文集》,这些作品更加强调萧红作为现代作家的本质,也更加
凸显他作品的高雅思想。

此外,萧红还有许多获得大众青睐的小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梦里花落知多少》和《传奇》。

《梦里花落知多少》以一个典型的上海家庭为背景,深刻揭示了早期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传奇》
则主要讲述了一名年轻的海捕者的人生经历,他在出海打捞的过程中,当他的生活发生转变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由此可见,萧红的作品代表了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他以精湛的文学手法,展现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为时代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萧红的文学作品更是当今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他的作品被称为“文化艺术宝库”,他也被誉为“文化大师”,他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文化宝库,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的象征。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花狗》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
《突击》
剧本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Leabharlann 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资料来源:萧红数字展馆(关于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文学作品列表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萧红作品

萧红作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

3月,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参与了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1月,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萧红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萧红女士作品

萧红女士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写于香港。

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分为7章,由茅盾作序。

《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

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

中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马伯乐》是著名作家萧红所著的一本书,也是她全部作品中被评论界评论得最少,甚至被视为萧红创作的“异端”作品。

书中主人公马伯乐是萧红笔下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多余的人,其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整天怨天尤人,逃避现实和困难,沉迷在自己的悲观哲学中。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作品描述了一个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牛车上》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是作者萧红所著,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桥》入编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呼兰河传》,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第19课课文、(教科版)第12课课文)、(人教版)第7课课文(标题为祖父的院子)《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现为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11课)《祖父》(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七年级下册(长春版)课文)《祖父和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上海六年级(预初)上学期第一课)《跟祖父学诗》(现为语文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课)《火烧云》(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沪教版)第六课课文)《三月的原野》(选自《小城三月》,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A版)第三课)《火烧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课)《回忆鲁迅先生》(选自《回忆鲁迅先生》,现为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八课)。

萧红 丁玲 张爱玲

萧红 丁玲 张爱玲

萧红了身孕时是诅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争气!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们则是耻笑。

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为她的想念母亲,成业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体。

最终,当她在极度痛苦与屈辱中生下女婴时,她的父亲剥夺了这小生命的生存权。

女性的身体在这里是被使用,被咒骂,被毁坏,以及被扼杀。

原本属于人与人之间最欢愉的关系――男女关系因这女性身体的变化及诅咒被笼罩上了巨大的阴影,而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则是身体的主人――金枝。

赵三,戏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扬言要杀掉二爷(压迫者)、被公认为村里最胆大,最是“男人”的男人,其尊严与胆气的获得是经由那床上的女性的身体。

在他与王婆关于男人的对话中,既是性行为中丈夫与妻子的对话,亦是习惯观念中的强势男性与弱势女性的一个对白。

田沁鑫显然别有深意。

王婆对赵三的多次肯定成就了他的狂妄与野心,一个原来怯懦的男人在性中――在对女性的征服中获得了力量。

因而一个经典的颇有意味的场景如雕塑般定格:瘦弱的王婆背起了强势的赵三。

女人的声音也是那么明亮而充满期待:“她爹,你高高地!你高高地!”性别意味强烈的让人无法忘怀。

而这之后,赵三面对更为强势的“二爷”时那种懦弱、善变、奴性也与此场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监牢里的赵三对二爷感恩戴德,而充满反抗意识的王婆则在痛苦、失望之中喝酒并吞下毒药。

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换位后彰显的是剧作的潜在用意――男人赵三的怯懦、苟且与女人王婆的坚韧与清醒。

于女性身体的关注之上,死亡是剧作的一个关键词。

每一次灯笼的点起就会喻示着有人死去。

但死亡越来越变得有重量,当一片灯笼同时点起时,死亡开始变得悲壮。

(在这死亡的人群中,女人占到了大多数)。

男性赵三、成业以至二里半的觉醒与怒吼,是在金枝被杀害的那一刻。

她是他们的女儿、相好,她的身体是他们的。

但这身体要被外力所毁坏了。

这外力如此蛮不讲理,于是,他们不得不起来。

换言之,他们――这些村民们的起来,不是因为要亡国、亡村,而在于他们连活下去的最起码的条件都被剥夺了――他们女人与女儿被抢了。

中国现代十大名著排列表格

中国现代十大名著排列表格

中国现代十大名著排列表格,仅限本文编写中国现代十大知名著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佳作,以下是它们的排列表格:编号 | 书名 | 作者1 | 三国演义 | 罗贯中2 | 红楼梦 | 曹雪芹3 | 西游记 | 吴承恩4 | 甄嬛传 | 曹雪5 | 都市之光 | 萧红6 | 水浒传 | 施耐庵7 | 聊斋志异 | 吴越8 | 封神演义 | 武俠小说家9 | 平凡的世界 | 路遥10 | 边城 | 沈从文中国的现代十大知名著作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学宝库的文学精髓,更激发了无数人的文学创作和学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叙事铺型、精彩纷呈的人物与事件、宝贵的历史记载而受到百年以来无数读者的赞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由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创作,以家族人物的爱恨情仇为主线,描绘出一副精致细腻的人物画卷,是一部浓墨重彩的中国古代家族史诗巨作。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和医学家吴承恩写成,叙述的佛祖择地而居,唐僧师徒四人历经漫漫西天取经千难万险的神话故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遐想说话作品。

曹雪,著名小说家,为改变大刘国内封建衰落的社会,抒写了一部反映复兴圆满的长篇小说《甄嬛传》,经久不衰。

《都市之光》是萧红著名的散文小说,融合了散文、哲学理论以及文学思考,通过小镇里普通人们的生活抒发情感,重温了中国人的乡情、淳朴和孝道,有古典文艺作品的风范。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神话小说,剧情可谓紧凑、引人入胜。

吴越的《聊斋志异》收录了众多离奇怪诞的神异故事,是经典学术著作之一。

武俠小说家的《封神演义》以神话传说的构架,弘扬中国的古老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瑰宝。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勾勒了中国农村社会史,描绘了中国农村人民艰苦奋斗、勤劳智慧以及教育和扶贫方面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

沈从文。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萧红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生死场》,描写的是东北农村死气沉沉的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生活,她也有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枝奇葩。

萧红的第二部著名作品是唱片小说《呼兰河传》,小说也作者自己的家乡作背景,描述了呼兰人民的生活,北方的风土人情,沦陷区人民的生活等等。

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比如说散文化的写作手法,在创作领域都是第一次采用的。

后期萧红在香港创作的《小城三月》依然以北方小镇做背景,也是她比较知名的一部作品,但是表达的就完全是另一种情绪了《跋涉》,悄吟(萧红)、三郎(萧军)合著,集中收萧红小诗《春曲》及短篇小说五篇。

《生死场》(长篇小说)《商市街》(散文集)《桥》(散文、短篇小说集),署名消吟《牛车上》(散文、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作家萧红及其作品介绍

作家萧红及其作品介绍

作家萧红及其作品介绍: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萧红: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附萧红年谱)

萧红: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附萧红年谱)

103 李 东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被鲁迅先生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在她短暂的文学创作生涯里,著有近百万字的各种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评论等。

纵观萧红的文学作品,其叙述方式与众不同,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抒情方式新颖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天才女作家”的盛誉。

中学时代,萧红就积极投身于进步的学生运动,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32年,萧红进入哈尔滨左翼文艺圈,初登文坛就创作了《王阿嫂的死》、《夜风》等作品。

在东北生活期间,萧红加入了“维纳斯画会”、“牵牛坊”104等进步文艺团体,结识了萧军、金剑啸、罗烽等一大批进步文艺青年,在东北沦陷区积极进行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活动,由此展开了非凡卓著的文学创作历程。

萧红和这些进步作家,后来构成了东北作家群的主体力量,获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里创作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名篇,以其思想上的厚重感和风格上的独特性受到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的赞誉。

研究者将萧红的小说定义为“诗之小说”,将萧红喻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记忆,着重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大地的自然民俗、人文风貌和世间百态,特别是刻画了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下的东北民众的深重苦难和抗争过程。

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活,可亲可爱的人物形象。

借由这些作品,萧红与其他的进步作家一道,共同开启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先声,把东北作家的乡土情怀和爱国思想,以及民族责任感融入了中国文坛。

因此,萧红被文学界评价为优秀的现实主义女作家,认为她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文化批判精神,体现了一名进步作家的那种“自我批判”和“文化反省”的素养,担当起了“为时代写作,为民族呐喊,为民众呼号”的历史使命。

一、斯人百年,历久弥新萧红诞生至今已过百年,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看重。

萧红文学作品

萧红文学作品

萧红文学创作
1933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

1933年10月,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1934年,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

1935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

1936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

[1]
1937年3月,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4月,参与了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8年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1938年末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2]
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呼兰河传》。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作品目录小说1.《弃儿》署名悄吟,载1933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1933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看风筝》署名悄吟,载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腿上的绷带》署名悄吟,载1933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太太与西瓜》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两个青蛙》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哑老人》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夜风》署名悄吟,载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叶子》署名悄吟,载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四期。

12.《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印刷社。

内收萧红作品:春曲(之一),王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

13.《患难中》署名田梯,载1934年3月1日至5月3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14.《离云》署名悄吟,载1933年3月10、1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5.《出嫁》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20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6.《麦场》(即《生死场》的前两章:《麦场》、《荣圃》)署名悄吟,载1934年4月20日至5月1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7.《进城》署名悄吟,载《青岛晨报》副刊。

18.《生死场》(中篇小说)署名萧红,1935年12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奴隶丛书”之三。

萧红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萧红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萧红介绍及其相关作品萧红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作家生平】一、早年生活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 *** 、 *** ,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作品目录

1933年《可纪念的枫叶》(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静》(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偶然想起》(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栽花》(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春曲》(六首)(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

收入自编诗稿中。

《春曲》(之一)收入1933年10月3日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

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幻觉》(诗歌)创作于1932年7月30日,首刊于1934年5月27日《国际协报·国际公园》,署名悄吟。

《弃儿》(散文)创作于1933年4月18日,首刊于1933年5月6日—17日《大同报·大同俱乐部》(长春),署名悄吟。

《王阿嫂的死》(短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5月21日,收入1933年10月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署名悄吟。

《看风筝》(短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6月9日,首刊于《哈尔滨公报·公田》,署名悄吟。

收入1933年10月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署名悄吟。

《腿上的绷带》(短篇小说)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1933年7月18日—21日《大同报·大同俱乐部》(长春),署名悄吟。

《小黑狗》(散文)创作于1933年8月1日,首刊于1933年8月13日《大同报·夜哨》(长春)第一期,署名悄吟。

收入1933年10月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署名悄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7个最知名的经典小说_排行榜
7、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6、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发表于同年8月《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

《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

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5、生死场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

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

4、马伯乐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作品的足本于1981年整理出版。

该故事的主人公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为此不惜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轻视,第一次“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
3、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作者萧红,《旷野的呼喊》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2、商市街
《商市街》是萧红的作品,《商市街》虽然带有明显的自传特色,但同时具有社会风情画的特点。

大都会里的贫富悬殊与对立,民众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强烈呼声和对日伪的刻骨仇恨,下层百姓境遇的悲惨,知识分子求职的艰难与谋生的不易,热血青年的忧伤、欢笑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与抉择…
1、朦胧的期待
《朦胧的期待》作者萧红,萧红小说个性强烈,风格独特,小说中弥散着浓浓的悲郁凄婉气氛,并富有东北的地方色彩。

发的现实主义手法直面惨淡凄苦的人生,并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人性中的愚昧、自私、懒惰和伪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