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双向建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合集下载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祖山总校山神庙小学杨丽芸在学习或者说是接触建构主义以前,我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有所了解。

它们都是由专家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而这些专家的名声又为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树立了权威。

对这一行不太熟悉的我曾经对这些理论深信不疑。

(夸张了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它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恩,很正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

(恩,也很正确)写到这里,我似乎觉得自己是棵墙头草,无论哪边都要倒。

其实,这是死读书不思考的结果。

学而不思则惘。

任何理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但这并不表示它们都是正确的。

拿行为主义来说,它就是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是有意识的。

因此,无论学习哪门课,哪些理论,我们都要勤于思考,提出质疑,将原先获得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判断、分析,得出最终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

(我认为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纵观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人物是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在经验建构上却有着共同点——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新旧经验之间进行着双向的建构过程。

不错,在学习建构主义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由于之前我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所以在与建构主义概念的比较中我知道哪些主张需要保留,哪些则要摒弃。

新旧理论在我的脑中互相进行着补充,逐步完善我对理论的理解。

正是有了先前的学习经验,才会有后面的比较与选择,可见学习者在学习前的基本经验与基础知识对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的教学很重要。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他认 为个 体 的 发 展 既 不 是 由 客 体 决 定 的 . 不 是 由 主 体 也 预 先 决 定 的 , 是 主 体与 客 体 不 断 地 相 互 作 用 , 渐 构 造 而 逐
皮亚燕认为 同化和 顺应 的平 衡导 致 r个体 的发展 。 他描述说 :智慧行 为是依赖于 同化 与顺应两 种机能从 最 ” 初 不 稳定 的平 衡过 渡 到 逐 渐 稳 定 的 平 衡 。 b 揭 示 出 同 化 ”一
在 个体心理建构过 程中是相互联 系, 相互 包含的 。“ 体 客 通 过 作 用 于它 的 主 体活 动 可 以 使 之 纳 入 一 定 的 格 式 。 每
历由平衡一 不平 衡一平 衡 的过程 , 渐从 低 级 向高级推 逐
进 的。 阿 化和 顺 应 的平 衡 离 不 开 主体 的 自我 调 节 。 皮 亚 杰 认 为 自我 调 节 是 一 种 认 知 水 平 的 重 新 组 织 这 种 重 。 新 组 织 是 儿 童 能够 控 制 的 一 种 自动 调 节 过 程 ” 他 以 为 : 。 ” 人类 动 作 的 水 平 上 , 至 在 逻 辑 运 算 的 水 平 上 . 有 在 甚 都 类 似 的 自我 调 节机 制 。 H 不 仅 揭 示 出 主 体 对 自身 的 认 识 ” 活 动 能 够进 行 调 节 与 控 制 . 且 看 到 自我 调 节 存 在 于 个 而 体 发 展 的 整个 过 程 . 阿 化 和 顺 应 进 行 着 调 节 使 其 达 到 对 平 衡 , 而 , 主 体 与 环境 获得 平 衡 。 从 使 之, 化、 应 、 同 顺 自我 调 节共 同 茇 挥 作 用 , 机 体 与 使
皮亚杰 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 代教育的 启示
。 王 海 荣
( 蒙 古师 范大 学 教 育 系.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0 2 ) 内 内 10 2

皮亚杰双向建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皮亚杰双向建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皮亚杰双向建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启示耒阳二中资运红摘要:杰出的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一生立足于儿童心理学研究认识论的问题,其认知发生的双向建构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了这一过程中儿童认知的形成机制,在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内外化双向建构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中,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从全新角度阐释了儿童认知的发生发展,备受中西哲学界的关注。

其认知建构理论不仅说明了认知产生的微观机制,揭示了认知的主体性,而且阐明了认知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发生认识论就是心理学与认识论的相加,也就是立足于儿童心理学去研究认识论问题。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是发生认识论最重要的理论源泉。

皮亚杰曾说过,是他把康德的知性范畴拿来重新考察,于是就形成了一门学科——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从康德认识论中获得的另一重要思想是有关结构与建构的观点。

不过,自称为“积极的康德主义者”的皮亚杰在其认知理论中并没有全盘接受康德的有关范畴的先验观点,而是力求从儿童的生活中去寻求范畴,即逻辑数学结构生成的源头,并主张在人的感性的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活动基础上,即从活动—动作的角度去解决认识的发生问题。

由此,皮亚杰提出了有关人的认知发生的双向建构论:人的建构活动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同时,另一方面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建构活动中生成的。

1.1认识发生的认知结构儿童的认识来自于主体通过动作达到的对客体的适应,这就强调了儿童自身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就是说,儿童在认识活动中具备一定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行为主义的S-R公式,是一种无结构的发生,事实上,应该是S→(A T)→R,其中S是刺激,R是反应,而A T是同化刺激的结构;没有A T,刺激就不可能被主体同化,也不会对刺激作出应有的反应。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二)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b.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雷诺的学习风格特征分类P56图科尔勒的学习风格模型P57图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2、反思性和冲动性3、整体性和系列性2、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最早对教师期望进行了研究。

教师期望效应也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急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两类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

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3、学习的联结说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对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的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正强化与负强化5、先行组织者 p1716、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使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也称狭义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概念、命题、语义网络模型、图式和脚本等。

7、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二)解决问题的特征1、解决问题是解决新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应于当前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解决的模式1、试误说与顿悟说2、信息加工观(问题空间: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算子)3、现代认知派(阶段论:表征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尝试解答-评价)一般问题解决过程(一)理解和表征问题1、识别有效信息2、理解信息含义3、整体表征4、问题归类(二)寻求解答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三)尝试解答(四)评价结果8、酝酿效应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2023年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2023年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2023年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建构主义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学习理论。

在2023年我开始学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这个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首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接收知识,更是一种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而没有机会去思考和建构自己的理解。

而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参与的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自己的操作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教师的角色并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给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机会,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让我认识到了学习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更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和自己的操作中不断发展和改变。

就像婴儿在和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学会语言一样,学习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这一点对于教育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教育看作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培养。

此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让我关注到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情绪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冷漠的、客观的活动,而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然而,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情感和情绪对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影响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并激发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支持性和尊重学生情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建构知识和理解。

最后,学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让我认识到了学习的社会性。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经验。

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个体能够从他人那里学习和获得新的观点和理解。

这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他们提供与他人互动和合作的机会,让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化的过程。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皮亚杰建构主义是一种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理论,它强调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建构知识的作用。

通过对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研究,皮亚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引导学习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会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个体的动机和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会通过主动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或教材提供的知识。

个体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不断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和理解。

这种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一个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和实践,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师应该尊重个体的思考和观点,鼓励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合作,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知识。

在我个人的学习中,皮亚杰建构主义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帮助。

首先,它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和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

我应该积极地参与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它让我明白到学习是一个连续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在学习中,我应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

最后,它让我认识到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个体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应该尊重个体的思考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通过对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我深刻地理解了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读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就像是在一场奇妙的思维冒险中做了一回好奇的探险家。

皮亚杰这家伙,真的是像一个超级敏锐的儿童心理侦探。

他提出的建构主义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了解儿童如何认识世界的大门。

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大人给啥就接受啥,读完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孩子是主动的建构者。

这就好比孩子不是一个等着被装满知识的小瓶子,而是一个小建筑师,自己一块砖一块砖地盖起知识的大楼。

比如说孩子认识“球”这个概念,不是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球是圆的、能滚的就行。

而是他们自己看到球在地上滚来滚去,摸一摸这个圆溜溜的东西,可能还会把球扔出去看看它的运动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在脑海里构建出“球”的概念。

这就好像他们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了一个关于球的小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提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也特别有趣。

感知运动阶段的小宝宝们,就像小探险家在摸索世界的初级阶段,全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

我就想起我小侄子那时候,总是抓到啥都往嘴里塞,那在皮亚杰的理论里,这就是他在通过嘴这个器官来感知这个东西的大小、形状、质地啥的。

现在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那就是他小小的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就更有意思了。

他们的思维有着一种天真烂漫的“任性”。

自我中心这一点特别明显,就像我邻居家小孩,他给你讲个故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根本不管你是不是能听懂,他觉得他心里的故事就是这样,全世界都得这么理解。

这时候他们的思维还不太具有逻辑性,就像一团还没被梳理好的毛线。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就逐渐变得像个小大人了,思维越来越有逻辑,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

这就像是他们从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娱自乐,慢慢开始学会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觉得皮亚杰的理论也有点像个不太完美的拼图。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发展可能并没有那么界限分明。

就像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个阶段就表现出了下一个阶段的特征,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知表现。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主体性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

这意味着,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反思来建构的,而不是直接从外界获得的。

在教育领域,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专家,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反思和建构知识的导师。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另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提醒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学习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交互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还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能够在交互过程中建构知识。

总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并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
想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读完关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东西,就像经历了一场思维的奇妙冒险。

首先呢,皮亚杰就像一个超级侦探,在儿童的世界里探寻着思维发展的秘密。

他提出的建构主义观点让我觉得,原来每个孩子的脑袋里都像是在盖一座独一无二的大楼。

孩子们可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像不是直接有人把大楼的成品塞给他们一样。

他们得自己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调整形状、改变布局呢。

比如说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那感觉就像是给孩子们成长的思维之路划分了不同的关卡。

从感知运动阶段开始,小婴儿就像小小的探险家,通过摸、看、咬等各种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

我就想到我看到的小婴儿,抓住啥都往嘴里塞,这不是在探索物体的质地、味道这些特性嘛,他们就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构建对世界最初的认知。

再到前运算阶段,孩子们的思维开始变得像童话里的世界一样充满奇幻色彩。

他们可能会觉得月亮跟着自己走,这种自我中心的想法虽然在大人看来有点好笑,但却是他们这个阶段独特的认知方式。

就像他们在自己盖的思维大楼里打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小房间,里面的规则和大人世界不太一样呢。

然后是具体运算阶段,孩子们开始变得更理性一些了,就像小工匠学会了更多盖楼的技巧。

他们能够在头脑里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推理了,不再像之前那么天马行空。

不过这时候他们的思维还被限制在具体的事物上,还不能像大人一样完全抽象地思考。

最后到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就像是盖楼大师了,他们的思维大楼已经有了完善的架构,可以进行复杂的抽象思维、假设和逻辑推理。

这就好比他们的大楼已经封顶,各种功能齐全,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思维挑战了。

皮亚杰的理论还让我意识到,教育可不能是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如果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一个容器,拼命往里塞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得像一个好的建筑指导者,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材料(知识素材),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构建自己的认知大厦。

老师或者家长应该在旁边观察,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一点恰到好处的提示,就像在盖楼的时候遇到结构上的难题,给个小建议一样。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读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就像是一场在思维游乐园里的奇妙之旅,虽然过程中有些烧脑,但真的特别有趣。

皮亚杰这家伙可真是个洞察儿童小脑袋瓜里秘密的高手。

他让我明白原来孩子认识世界可不是像复印机一样简单地复制信息,而是像个小小的建筑师,一块一块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比如说,他提出的同化和顺应的概念。

这就好比孩子的脑袋是个独特的“美食加工厂”。

同化呢,就是把新进来的知识当作原材料,按照原有的“食谱”(认知结构)加工一下,变成自己能消化的东西。

就像孩子知道了四条腿的动物有狗,当他看到猫的时候,就会把猫也归到四条腿动物这个类别里,这就是同化。

而顺应可就有点像这个加工厂要升级设备了。

当孩子遇到一些不符合原有认知的情况,比如看到鲸鱼这个庞大的家伙,发现它虽然生活在海里但也是哺乳动物,原有的“四条腿动物”的认知结构装不下这个新知识了,那就得改造一下这个结构,这就是顺应。

这个过程就像是小工厂不断升级改造,来适应更多类型的“食材”(知识)。

还有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的小宝宝就像个小小的探险家,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就像是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只能靠伸手触摸、嘴巴啃咬来了解周围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宝宝要是把玩具藏起来,在他眼前消失了,他就会觉得这个玩具不存在了,因为他还没有建立起物体恒存性的概念呢。

这让我想到我小侄子小时候,玩躲猫猫的时候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觉得别人找不到他了,那可爱又天真的样子。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更是有一堆古灵精怪的想法。

他们开始有了表象思维,但是这个思维啊,还带着很强的自我中心主义。

就像孩子画一幅画,他可能会把自己看到的所有东西都画在里面,不管是不是合理的布局,因为他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就应该按照他看到的样子存在。

我朋友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就觉得那些动画人物都是专门演给他看的,这小模样可太逗了。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就像是知识大厦慢慢盖得更高更结实了。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内容摘要:皮亚杰提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论,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在结构中的作用及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化过程。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教与学的关系,主体性,认识的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4个角度,探讨了皮亚杰的建构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双向建构;主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性;平衡;自我调节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通过对儿童思维的长期研究,并将结构主义的有关思想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双向建构论。

双向建构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思想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给现代教育以诸多启示。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皮亚杰总是强调:“我的核心思想是相互作用”[1]。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既不是由客体决定的,也不是由主体预先决定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相互作用,逐渐构造的结果。

与此同时,皮亚杰又指出:“‘结构’从来就不是主体或主体活动的消失。

”又说“结构主义无论怎样都不排斥认识的主体。

”“正是主体的运算构成了他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智慧活动中所运用的结构元素”[2]。

表明了结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强调了主体活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论,是与同化、顺应、图式、平衡、自我调节,这些重要的概念分不开的。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表明了认识过程中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即“同化于己”的内化过程。

顺应是“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表明了在客体作用下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即“顺己于物”的外化过程。

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在个体心理建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

“客体通过作用于它的主体活动可以使之纳入一定的格式。

每一格式同化的一面与它对于情境顺应的另一方面是两两同时并进的。

因此,当主体认识一个客体或与它发生关系时,那里就进行着这两个关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重要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

这种建构主义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理解,也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由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他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就是图式。

图式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个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方式。

人们通过图式来解释现实,并建立对现实的表象。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即图式)来解释和适应这种新的刺激。

这种适应过程可能是同化,也可能是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的刺激纳入到自己的原有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这种过程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消化”过程,是把外部的信息转化为内部的知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解释这幅画,这种解释就是同化。

顺应是指个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而原有的图式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解释和适应时,个体就会调整自己的图式以适应新的刺激。

这种调整可能是改变原有的观念,也可能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我们发现原有的观念无法解释某些现象时,我们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观念,或者寻找新的解释方式。

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他认为,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刺激都会引发个体的同化和顺应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影响后续的刺激和反应。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皮亚杰的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的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的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Vygotsky)学派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学说,它起源于1920年代的前苏联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建构。

皮亚杰的理论把社会及文化环境放在学习的最高程度,认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共同作用的其中一极,它的目的是形成个性的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提倡的是直接学习活动,它强调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发展和学习。

皮亚杰的理论可以为学前教育带来巨大的改变。

首先,在皮亚杰指导下,教师应做真正的教导者,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要努力引导和示范孩子们实现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其次,应注重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及社会认知等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环境及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植入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

同时,在皮亚杰理想的正确领导下,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孩子们乐于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皮亚杰的理论对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它强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以社会环境为引导的教育策略,以增强孩子独立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发展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认真贯彻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使它成为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4年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范本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在学习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首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儿童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过程。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验,不断地将新的经验和观察加入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从而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体和自主,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我的实践中,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要鼓励儿童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儿童必须完成当前阶段的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个理论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帮助我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并针对不同的阶段提供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知世界,所以我会采用更多的感官刺激和运动活动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另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获得了语言、符号和社会规范等工具,从而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在我的实践中,我经常组织儿童之间的合作活动,鼓励他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共同建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仅涉及到认知方面,还包括感情、社会和道德等多个维度。

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发展,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尊重和关注他们的感受。

皮亚杰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理论是一种数学思维理论,由俄罗斯数学家皮亚杰(P.I.Piatetsky)提出。

它认为,数学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可以认知、推理、解决问题和形成新的概念。

皮亚杰理论把数学思维的六个层次分成:认知、概念、抽象、数学模型、公理和定理。

皮亚杰理论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强调数学思维的综合性,提醒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算术技能。

其次,它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从认知到抽象、从概念到定理的演变,并强调在学习数学时,应该注重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学习。

最后,它提醒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模型和公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建构主义皮亚杰读后感
读完关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就像在知识的迷宫里逛了一圈,还挺有意思的。

他说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那些阶段,像感知运动阶段啥的。

我就想啊,小娃娃们从只会用小嘴巴啃啃小手,到后来能像个小大人一样思考,这中间的过程可真神奇。

就像是看着一颗小种子,一点点发芽、长叶,最后变成一棵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小木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比如说,小婴儿会不停地扔东西,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觉得调皮,但其实人家是在探索“东西扔出去会怎么样”这个高深的问题呢!
在教育上,这建构主义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老师不能再像个填鸭师傅,一个劲儿地往学生脑袋里塞东西。

得像个引导员,带着学生在知识的大森林里探索。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就像寻宝一样,找到那些知识的宝藏,然后自己琢磨怎么把这些宝藏组合起来,变成自己的智慧财富。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想法。

这皮亚杰的理论虽然很厉害,但感觉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也不能完全照搬。

毕竟每个孩子都像是独一无二的小星球,有自己的运转轨道。

有些孩子可能发展得快些,有些可能慢些,不能完全按照那个阶段理论来套。

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啊,信息爆炸,孩子们接触到的东西可比以前多多了,说不定也会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有一些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读了建构主义皮亚杰,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我们人类认知发展的一个新风景。

让我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觉得教育这个事儿啊,真的是一门很深奥又很有趣的学问。

皮亚杰学习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

皮亚杰学习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

教育艺术一、皮亚杰关于学习的相关原理皮亚杰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建构,而不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

学习受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内部或外部因素。

皮亚杰认为认为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学习从属于发展、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图式的过程,同时也指出否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还提出错误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

1.知觉受制于心理运算皮亚杰不赞同那些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因为在他看来,刺激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知觉不仅是有选择的注意相关刺激的问题,刺激也不是感觉的要素。

皮亚杰认为,人们是通过认识了解刺激的,而不是通过经验领悟刺激。

例如8岁儿童看到一根木根前端突出时,马上会去看它的后端,因为他预期到这根木棍的后端会比另一根木棍短一些。

由于他根据推理知道木棍的长度不会因移动而有所改变,所以他搜寻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不是不顾一切地扫视所有的刺激。

2.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

儿童学到哪些知识,取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并非对所有所看到的事物都作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皮亚杰通过木棍长短实验证明:假如儿童能通过心理运算来推断:如果把这一木棍移回原处,这两根木棍就会一样长,因此,把一根木棍向前移动并不会改变它的长度,尽管它看上去前面突出来了。

那么则说明儿童已经达到相应的认知发展水。

否则,儿童不能作出这样的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学习范围受制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只能“量力而学”。

3.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在皮亚杰看来,学习是获得相关了解事物的方法及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而不是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

因此,当建构主义学者在研究学习发展时,他们不会问:“你知道吗?”而是常常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因为,他们认为,假如儿童还没有完全学会一种知识,他们是不会知道该如何解释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例如,在水杯实验中,5岁的儿童认为当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形状不相同的玻璃杯时,水量发生了变化,而7岁以后的儿童就认为水量相等了呢?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即儿童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图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双向建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启示耒阳二中资运红摘要:杰出的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一生立足于儿童心理学研究认识论的问题,其认知发生的双向建构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了这一过程中儿童认知的形成机制,在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内外化双向建构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中,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从全新角度阐释了儿童认知的发生发展,备受中西哲学界的关注。

其认知建构理论不仅说明了认知产生的微观机制,揭示了认知的主体性,而且阐明了认知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发生认识论就是心理学与认识论的相加,也就是立足于儿童心理学去研究认识论问题。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是发生认识论最重要的理论源泉。

皮亚杰曾说过,是他把康德的知性范畴拿来重新考察,于是就形成了一门学科——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从康德认识论中获得的另一重要思想是有关结构与建构的观点。

不过,自称为“积极的康德主义者”的皮亚杰在其认知理论中并没有全盘接受康德的有关范畴的先验观点,而是力求从儿童的生活中去寻求范畴,即逻辑数学结构生成的源头,并主张在人的感性的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活动基础上,即从活动—动作的角度去解决认识的发生问题。

由此,皮亚杰提出了有关人的认知发生的双向建构论:人的建构活动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同时,另一方面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建构活动中生成的。

1.1认识发生的认知结构儿童的认识来自于主体通过动作达到的对客体的适应,这就强调了儿童自身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就是说,儿童在认识活动中具备一定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行为主义的S-R公式,是一种无结构的发生,事实上,应该是S→(A T)→R,其中S是刺激,R是反应,而A T是同化刺激的结构;没有A T,刺激就不可能被主体同化,也不会对刺激作出应有的反应。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

思维的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认知结构的最基本的单元皮亚杰称其为图式。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认知结构则是协调了的格式的整体形式,是完全的逻辑结构,可以灵活地转换和组合。

一个结构具有三种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节性。

整体性指结构是一个整体,有它自己的法则。

这些法则独立于它的组成因素的特征之外,即“不能把支配一个结构结合的规则归结为它的元素的累加性的逐个联结。

”转换性指的是支配整体的法则是按照广义的转换过程,而不是按照静止的特征运行的。

结构包含一个运算的结合就是把一个项目转换成为另一个项目。

结构的自动调节性意味着一系列的转换总是朝着有利于保持自身的存在而使结构不断的丰富和复杂化。

1.2认识的发展机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发展”的涵义,主要指认知结构的变化。

认知结构的可变性和认知功能的不变性共同推进儿童的发展。

1.2.1 组织与适应智慧的本质乃生物的适应的延伸和特殊表现,儿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适应过程也经历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组织与适应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机制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组织是这一机制的内部方面,适应则是它的外部方面,在智慧过程也是如此。

有组织才有结构(机体的、认知的)的构造,组织中断,则构造停止。

组织过程的运作,保证了所有结构能合适的发生相互关系,合适的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合的个体。

认知发展的机能方面,既适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是与生命永相伴随而不会改变的,而它的结构方面则是处于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认知格式的不断协调)。

因此认知发展是机能不变和结构变化的统一。

皮亚杰还提出了完整的同化顺应学说以阐述适应的过程。

1.2.2同化、顺应与平衡同化与顺应是适应机能下的两个次级机能,是全部适应活动的两个侧面。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这是个人的一种自我肯定的倾向,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去审视世界以维护作为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的人的自主性的倾向。

在认知的发展中,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格式的过程。

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也会逐渐复杂化,即经历从再现性同化、再认性同化到概括性同化的转变。

同时,皮亚杰也曾经说明再搜寻新知识时,新的经验常常会跟原有的行为发生矛盾。

在这种新情境中,有机体总是试图建构先前的行为以保持它的机能。

这种过程就是通常迫于环境的影响与压力导致结构的失衡而产生的顺应。

顺应是指有机体通过调节自己内部的结构以适应特定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反思、整合以达到自我与客体的双重建构,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相关的认知平衡发挥作用。

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需要达到某种平衡,也就是主体较为客观地再建客体,客体符合主体结果的状态。

皮亚杰指出:“一个有机体按照它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有各种形式的平衡,从姿态上的平衡到体内的自动平衡,这些不同的平衡形式对于生命都是必要的,所以,它们就是一些内在的特征:而持久的不平衡则构成了一种病态的有机状态或心理状态”。

正是由于平衡的重要作用,所以“发展的理论就必然要求助于平衡概念,因为一切行为都要在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之间保持平衡,或者比较一般的讲,都要在同化与顺应之间达到平衡”。

平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心理上的解释来讲,主要的不是把平衡当作一种状态,而是当作现实的一个平衡过程。

平衡状态只是平衡过程的一个结果,而过程本身则有较大的价值”。

平衡的过程展示了人的认识能力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建构思想2.1内外化双向建构理论皮亚杰认为,在具体的认知建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向内协调主体的动作;通过反省抽象形成逻辑数理化经验;其二是向外组织外部世界,以产生认知的内容,形成物理经验。

向内和向外的活动,构成同时的双向建构。

人类的一切知识既顺化于客体,同时又同化于主体的结果。

这两个过程的极端就是对外部经验的获得与对内在智慧运转的意识。

向内和向外的双向建构在不同水平上同步发展,依次形成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

这种结构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着渐进的平衡化。

所谓思维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平衡化的过程。

皮亚杰曾借助下列图式说明双向建构的全过程。

S:主体O:客体主客体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接触区域C:主体动作协调的中心区域C’:客体的固有本质P:主客体相互作用是在最远离主体中心与客体中心的边缘区域C←P:内化建构过程或内部协调过程P→C’:外化建构过程或外部协调过程C←P→C’;内化建构与外化建构的双向过程2.2双向建构理论与同化顺应学说的关系“同化于己”和“顺应于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动作内化”和“格式外化”的两极转化。

一切知识,从功能机制上来说,是同化与顺应的统一;从结构机制上分析,则是主体认知结构的内化产生与外化应用的统一。

而对每一具体的认知活动来说,它既涉及结构,也涉及到机能。

在内外化双向建构过程中,同化与顺应的功能始终在发挥作用。

内化建构本身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顺应;外化建构本身则体现了客体被主体所同化。

当然我们不能把内化与顺应、外化与同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固然是因为内化过程不排除同化的参与,外化过程也包括一系列顺应,更重要的是,内、外化概念不象同化、顺应那样的机能概念、,以其不变性作用于认知全过程,它们只是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描述. 3.皮亚杰双向建构理论的教学启示3.1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先驱的皮亚杰十分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他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依赖的变量”。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并不仅是受教于成人,而且也进行独立学习。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应该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最好使儿童自己找到答案,如果每样事情都教给儿童,就会妨碍他的发明或发现。

皮亚杰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学生主体性既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泉。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个附加的目的,而是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

它与学生知识的生成和人格的丰满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甚至是更根本的方面。

没有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教学就只能是单方面的输入,学生就成了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也无法感受到与学生互动的乐趣,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毫无生趣又缺乏创造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外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使学习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使学生成为一名自主的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3.2教学应从了解学生开始皮亚杰的图式思想对于研究人的认识的差别,以及人们在不同阶段认识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有较大的帮助。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同化和顺应是建构意义的主要操作,并且对知识(广义上的)的学习结果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知识赋予了富有个人特质的理解。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原有的图式。

有些人认为图式便是认知结构。

但如果将图式狭义地理解为认知结构,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学生的动机水平、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不但对学习过程(如注意的选择、知觉信息的过滤、学习策略的采用等)有影响了,而且对学习的结果(如概念理解的程度)也有严重的影响。

其实,图式应是一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准备,包括知识经验的、情感态度的等多方面因素。

认知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图式广义的理解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正是由于图式关系到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学生”。

这种了解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学习者分析,而应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包括以前的学业成绩、所生活的社区文化、家庭教育情况、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等,越细致越具体越有利于教师采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1]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2]梁骏.皮亚杰建构论的启示和局限.天津商学院学报,1996.2.[3]周青松.关于发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4]宋惠芳.皮亚杰建构理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4.[5]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1.[6]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外国教育资料,19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