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主备人_______

《周亚夫军细柳》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时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本——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人——学生。我所任教的学生都来自于城乡结合部,视野相对狭窄,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与市中区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另外,他们的朗读水平和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也较低。这都是我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

当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但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能力比较弱,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分了三层:朗读课文,读通文章;积累文言,知文明意;品读课文,分析人物。这样尽量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课堂,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层层递进的朗读,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周亚夫军细柳》效果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节课正体现了这一点,文言并举突出重难点,注重了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朗朗书声不可少,语文课要有读书声。

学习文言文非诵读不可,核心就是“读”。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本节课,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充盈在课堂。一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师生合读,读通文意、概述感知;三读,读好“三不”,读出铁面无私;四读,读好文帝,读出赞叹赏识;五读,读好使臣,读出态度变化。六读,添枝加叶,演读显真。整节课的朗读设计紧扣人物对话,再现历史画面,彰显文学色彩。学生在读中不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慢慢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在读中深刻领悟文本的内容。周亚夫真将军形象和汉文帝真天子的形象就这样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立体。《史记》的写人妙处润物细无声般陶冶着学生。只有朗读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文字的温度,文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和孩子们读起来吧。

二、品词赏句不可少,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论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还是情感性,都是通过对语言及其形式的感受和理解获得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及其形式,过去那种跨越语言直取思想、直取情感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我们的文本解读就应该在学生“一望无知”“再望无知”的地方巧妙设计,语文课上师

生一起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进行思想的碰撞、感情的品味,真正上出富有语文味的课。本节课教学重点品读人物对话,体会“三不”,体会标点、人称的变化,体会敬词的运用。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学生主体不可少,语文课要以学论教。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建构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语文新课堂”是省教研员张伟忠博士提出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真正做得到了“以学为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次课例我也进行了初步尝试,《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自读文言文,八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课前我下发预习案,放手让学生自学,尽量解决字音、节奏、词义的问题,课上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夯实“言”。学贵有疑,“文”表现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以及本文的写法上。课上教师尊重学生,转换提升,让学生的疑问贯穿在课堂之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今后的语文课堂我们要继续调整重心,不忘初心,守正出新。由教转向学,以学为主,少教多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师生共同走入语文学习的桃花源!

整堂课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互动和谐,课堂上充满了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周亚夫军细柳》教材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23课,本单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这一问题。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