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儿童的七种天性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强调“活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僵化和刻板,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而“活教育”则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在课程设置方面,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他认为,儿童的生活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教育资源。
例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雷雨、秋天的果实、冬天的冰雪,都是儿童学习和探索的素材。
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人物、事件,也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
他反对将儿童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鼓励儿童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了解社会的运作。
陈鹤琴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培养品德。
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他还提出,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游戏,让游戏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陈鹤琴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引导儿童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儿童认识植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亲自种植、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儿童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陈鹤琴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要仔细观察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儿童,要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陈鹤琴还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
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试验基础,曾筹建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建成以盲、聋哑、伤残、低能和问题儿童对象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1928年,他和陶行知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多项“注重幼稚教育”的议案。
建国初期,他又利用各种机会,多次提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
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
在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中,采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陈鹤琴反复强调的一个方面,根据儿童好模仿、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应该多给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作用。
幼稚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幼稚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幼稚园发展的15条主张:(1)幼稚园要适合国情。
(2)幼稚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
(3)凡儿童能够学得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
(4)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5)课程应实行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6)幼稚园首先要注意一的是儿童的健康。
(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8)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9)幼稚园要有充分适宜的设备。
(10)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陈鹤琴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着名的幼儿教育家。
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
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
“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
”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
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
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
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教育观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
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
简述陈鹤琴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简述陈鹤琴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陈鹤琴,这位可谓是教育界的巨星,真是把儿童教育研究得透透的。
他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简直就像是给孩子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说到儿童观,陈鹤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心里都有着无穷的潜能。
他觉得,孩子们不是空白的纸张,而是充满色彩的小画家。
他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去探索世界。
要知道,孩子们的眼里可是有着大千世界,他们的好奇心简直就像小猫抓老鼠,死死盯着每一个新鲜事物。
咱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陈鹤琴就希望通过教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渔”,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再说说他的教育观,那真是让人拍手叫绝。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对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吧?他提倡“活动为主”的理念,认为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想想看,光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那多无聊啊,简直像吃了几块干干的面包。
可是如果让孩子们动起来,去做实验,去玩游戏,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了。
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不能让孩子们觉得像是被逼着去上刑场。
陈鹤琴还特别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他觉得,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环境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只有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爱的环境,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
说白了,就是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
他相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能学习知识,更能培养良好的品格。
教育不就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之材,让他们未来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吗?在课堂上,陈鹤琴也提倡“游戏中学习”。
他特别喜欢用游戏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试想一下,一个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数学,那他以后再遇到数学题的时候,心里可是乐开了花。
而那些枯燥的公式,经过游戏的调味,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美食,谁不想尝一口呢?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学得开心,还能记得牢,真是一举两得。
陈鹤琴非常重视亲子关系。
他认为,家长在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就是孩子们最大的动力。
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
• 原则六: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 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和不赞许的 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孩子看。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善恶是 非的种种观念要慢慢在后天形成。 他怎会辨别善恶是非呢?其道很多, 但平日做父母的对与善于是非显出 一种态度,而小孩子听了看了无形 中收到影响的,也是一个方法。所 以做父母的看见别人做好的事情或 是坏的事情的时候,应当以辞色来 表示赞许和不赞许的意思,给他们
得到父母或是老师的赞许。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我 们做父母或老师的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 种事情。
• 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就不能有 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或者就要灰心而 下次不肯做了。反而言之,若做的不甚难,小 孩子能够胜任而有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 兴,就有自信力;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力就愈 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越容易成功。因此自 信力与成功就互相为用了。
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
• 原则四: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 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
小孩子大概不愿意听命令式 的话。所以做父母的,非有 充分的理由,不必用命令式 的口气来指挥小孩子。若有 时小孩子应当做的事情,你 一定要叫他去做的,不要因 为他不肯去做就不叫他去做 了。至于命令一出,那时无 论如何小孩子要服从的,但 命令不能随便乱出。
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
游戏与玩物
• 原则一:小孩子须要有适宜的伴侣。 • 语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同好的做伴侣,就受他的益处;同不好的做伴侣,那就受他的坏处了。 小孩子知识简单,尤其容易受伴侣的影响。他的伴侣喜欢骂人,那他 以后也喜欢骂人;他的伴侣喜欢说坏话,那他以后也喜欢说坏话。
陈鹤琴家庭教育原则
总而言之,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 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 他的言语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以身作则。
幼儿的天性
撷英篇幼儿的天性鲁振华(甘肃省临夏县北塬中心小学)幼儿园的老师最起码要懂得小朋友们的天性,在多年的教育中发现并总结出其天性有以下几点:一、强烈的依赖性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会抱着父母的腿不放。
父母亲离开后,哭闹还是不止,一直到没有人理他时,才会无奈地停止哭闹。
接着便是盼望着早点回家,盼望父母那双温暖的手牵着自己的小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觉得那才是一种幸福、一种欢乐。
慢慢地自己有了一两个好朋友,才会觉得去幼儿园是一种快乐,甚至比自己的爸妈有趣得多。
到了中班,虽不再像刚进入幼儿园那样依赖父母,却对老师的依赖性渐渐增强,因为老师会安排角色来表演节目,会陪他们玩,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爱他们。
到了大班,每位小朋友有了自己的秘密,也有了自己的交际圈,依赖性开始减弱。
二、喜欢游戏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说是什么都不会做,而到了滑梯旁,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样子,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即使自己不小心磕破绊倒自己,可能会哭一阵子,可看到没有人安慰自己,没有人关心自己,再看看其他小朋友依然玩得那样开心,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哭声,不得不忘记自己的伤口找小朋友玩。
每天给他一个玩具,他可能会玩得废寝忘食,如果有更多的玩具他可能会夜以继日地玩。
三、对老师非常崇拜小班的孩子可能不清楚老师是什么,很大可能是大哥哥大姐姐,可到了中班、大班后,老师完全是偶像,是权威,只要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哪怕是错的也必须听从。
哪怕是他们自己受委屈了,也只是哭一阵子罢了。
小孩子没有一丝心眼和老师作对,或者认为是老师错了,甚至在老师和父母中间选择的话,首先选择老师。
四、脆弱无论是受到什么样的伤害,都哭闹不止。
在小型比赛中,自己奖励的东西比别人的少,或者其他小朋友拿到很多小奖品,而自己没有奖品或者只有一两个奖品,老师就无法阻止小朋友的哭闹,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震耳欲聋。
五、孩子的善意对所有人都保持善意。
小孩子看到每个人不管是美与丑、老和小、男或女,没有喜欢或讨厌的感觉。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读了有关陈鹤琴先生的著作和事迹,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当时乃至现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认为,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将孩子的学习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
比如,春天带孩子去公园感受万物复苏,夏天让孩子观察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秋天一起收集落叶制作标本,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寒冷与欢乐。
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还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天赋。
我们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而应尊重他们的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比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我们就为他提供更多的画笔和纸张,鼓励他发挥创意;有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可以让他学习乐器,参加音乐活动。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领域中找到自信和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陈鹤琴先生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孩子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教孩子做手工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步骤,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手工制作,还培养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对于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看法也让我深思。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发展身体机能,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创造力。
我们不应将游戏视为浪费时间的活动,而应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们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理解社会规则。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儿童教育,对我们成人的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也有重要的启示。
浅谈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
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
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一、陈鹤琴的儿童观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
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
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
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
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
儿童7种天性
⑥喜欢合群的
⑦喜欢称赞的
渴望赏识是人类普遍的渴望, 儿童尤其 如是。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以及阅历缺 乏, 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 的能力都是比较弱的 , 很多事情不能马上 通过结果来判断, 他们只能依赖于别人的 评价, 所以成人的称赞对他们就显得弥足 珍贵. 有些父母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 点不说改不了”, 而一味的指责孩子,是一 种十分有害的做法。父母决不应该吝啬对 孩子的称赞, 到是对孩子的批评要十分谨 慎, 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力和自尊心, 要注意寻找恰当的方式.
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 ①好游戏的 ②好模仿的 ③好奇的 ④喜欢成功的 ⑤喜欢野外生活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 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 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 成人所喜欢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 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 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 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⑤喜欢野外生活的
自然界是有趣的,是丰富的, 小孩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 每一个苹果都隐含着一个万有引 他们对于他人的需要却要远远高 力定理,每一个昆虫身上都具备 于成年人。是否能够得到成人足 着该家族谱系的所有特征,不知 够的照料,以及亲子间是否能够 有多少科学启蒙的机会等待着孩 建立亲密的玩伴关系,对于孩子 子好奇的内心去感受;自然界又 的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美丽的,高山流水,朝阳晚霞, 小孩子能否获得亲密的友谊,能 春风夏雨,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 否顺利地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也 天高开阔的自然气魄,都会在无 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形中陶冶孩子的情操。 因为小孩子不仅会从同伴身上获 得很多感情支持,而且能进行各 种经验的交流和尝试,并通过同 伴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缺乏足够 的同龄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 明显障碍。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倡导的“活教育”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儿童奠定了基础。
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着独特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个体。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因此,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他反对过早地对儿童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主张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育目标上,陈鹤琴提出要培养“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一目标体现了他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注重培养儿童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做现代中国人,意味着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陈鹤琴强调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和幼儿园都应当为儿童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在家庭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关爱和引导,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幼儿园,教师要精心布置教室和活动场地,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让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探索。
他的“五指活动”课程理论也是其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指活动”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
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同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通过“五指活动”,儿童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陈鹤琴主张“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鼓励儿童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教师则要在儿童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陈鹤琴还非常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幼儿园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陈鹤琴儿童的七种天性
陈鹤琴儿童的七种天性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一、陈鹤琴情况简介陈鹤琴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教育家、儿童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认为教育应该以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陈鹤琴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二、陈鹤琴的儿童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儿童喜欢模仿,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经模仿获得.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以“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就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社会性很弱,做事情的动机多出自本能的自发.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好游戏.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会“寓教于乐”,他会对儿童说,来我们做个数字游戏那些外行的教育这就会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学一会儿数学.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就好比儿童的消化能力不好,我们要把食物变软、变烂一样.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儿童来讲,不应该只为了意义追求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那点东西晚几天、晚几年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一旦儿童内在的心理和协杯扰乱和破坏,那么,教育就事倍功半了.现在很多的父母急功近利,以孩子学东西为成功的目标、为炫耀的资本,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结果东西学的马马虎虎,孩子美好的天性也泯灭掉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降低了,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茫然,他们稚嫩的眉头开始不断皱紧,这是每一个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应该坚决避免的.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是动物界共有的,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的明例,但是人类的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的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重要原因.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可塑性和模仿力也在减弱,三岁之前的儿童有太多的可塑空间和可能,二十岁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的可能,而五十岁中老年的可能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教育要趁早.又因为儿童模仿和吸收能力的惊人,所以环境尤其是有父母主导的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就至为重要.正如陈先生所言:“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儿童的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的吸收也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追溯到它的童年经验.而且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都是我们不曾察觉的,海绵对水的吸收,是很厉害的,但是我们还能控制和想象,而儿童的内心对环境的吸收,就有太多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穷尽想象的.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多少的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的,儿童的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我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提升自我、改良家庭的环境是每一个父母必尽的责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应该是我们很多精力和智慧的方向.家庭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很重要,我们自身为孩子提供的参照和潜移默化的示范,对孩子的影响则更为深远.我们应该从“小孩子好模仿”这个发现中,深切的体会并谨慎的对待家庭教育的渗透作用.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三:好奇小时候,我也经常要求姥姥给我,可是到后来,老人家就不太愿意给我讲了,她对我的抱怨是: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爱追根究底,因为我经常把姥姥问的不能自圆其说.我想这也许是大部分成年人的态度吧.很多时候,社会对人的教育和要求与是相悖的.“不要什么都问“不要什么都管”“你怎么追根究底”.社会的教育倾向于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倾向于让人服从而不是理解,倾向于让人了解事情的表面而不是深究.对好奇心的破坏就是对愚昧和盲从的推进.固然,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个人要敢于不知道.但是,这并不等于好奇心的没必要,相反,对于自己投身的领域,要有足够的好奇心.牛顿为什么能够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那份对科学的好奇心,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要对人的差异有足够的好奇心,文学家要对人的内心的隐秘有足够的好奇心,经济学家要对消费现象有足够的好奇心,足够的敏感、好奇和追根究底恰恰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关键性动力. 对儿童的必要关注是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真正的了解儿童需要我们非常费力的思考,而真正的帮助儿童则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努力.我们现行教育的弊端有大半的问题都出在这三个方面.儿童的七种天性之四:成功被肯定是人类的普遍需要,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成人,无论是事实的后果肯定还是他人评价的肯定.他人评价的肯定我们在后边“小孩子喜欢称赞的”部分详述,在此我们主要谈事实后果肯定.事实后果肯定就是客观上获得了成功.成功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有着双重的意义,成功能让人产生胜任感,让他感觉“我能”“我行”,是增强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成功可以让儿童产生“自我同一感”,因为对目标的达成可以让人获得自我确认,产生这样的意识:“对,这就是我,这才是我”,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能感到自己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有效的精神状态.那些献身于某种事业的人,不图名利而能忍受贫穷、不公、困苦,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儿童感到自己能够成功的时候,可以忘记疲劳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为儿童的成功创造条件,比如说在开始唤起儿童的兴趣并能有效的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技巧,同时把目标设立在比较容易达到的水准,就能够比较容易得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有了成就感,儿童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信,他们的自信力越强,他们就越努力,就越容易成功,成功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高涨的热情和信心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至于儿童获得那点客观上的成绩并没有多么深远的价值,父母切不可急功近利为了那一点小小客观价值比如算术、钢琴、等而损伤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不易弥补.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五:户外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起源,也是人类命运的归宿.人类基因的发展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作用的,所以人类的基因中蕴含着亲近自然的倾向.所以,社会化还不太严重的小孩子,这种倾向会非常自然的流露,其实,不仅是小孩子,就是成人也是喜欢自然的,只不过社会的压力掩盖了对自然的渴望和兴奋罢了.自然界是有趣的,是丰富的,每一个苹果都隐含着一个万有引力定理,每一个昆虫身上都具备着该家族谱系的所有特征,不知有多少科学启蒙的机会等待着孩子好奇的内心去感受;自然界又是美丽的,高山流水,朝阳晚霞,春风夏雨,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天高开阔的自然气魄,都会在无形中陶冶孩子的情操.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就抱他走出户外,让他感受阳光,听听鸟语,闻闻花香,孩子大些了,就带它去郊游,孩子自己会玩了,不因为爱惜鞋子和衣服而去阻止他,不因为担心疲乏和感冒而去束缚他.家长若能如此,实在是孩子的福分.儿童的七种天性之六:合群人是孤独的,无论一个人多么自命清高,多么特立独行,多么腼腆自封,他也需要交流,他也渴望被关注.人类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就是因为彼此间的族群依赖.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其精神和感情需求是远远高于其它物种的.所以,人类普遍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感动、被陪伴,所以,人们寻求朋友和爱情.所以人们看重知己间的惺惺相惜,看重自己的感情归属.小孩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对于他人的需要却要远远高于成年人.是否能够得到成人足够的照料,以及亲子间是否能够建立亲密的玩伴关系,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孩子能否获得亲密的友谊,能否顺利地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也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小孩子不仅会从同伴身上获得很多感情支持,而且能进行各种经验的交流和尝试,并通过同伴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缺乏足够的同龄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明显障碍.缺乏真实同伴的小孩子,会追求虚拟同伴,如小动物、布娃娃等,小孩子通过这些虚拟同伴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初步理解,并扮演某角色.虽然在成人眼里这可能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但是对于儿童来讲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不仅应该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而且应该促进他,尽可能的参与其中,与孩子同玩同乐.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七:赞扬渴望赏识是人类普遍的渴望, 儿童尤其如是. 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以及阅历缺乏, 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都是比较弱的 , 很多事情不能马上通过结果来判断, 他们只能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所以成人的称赞对他们就显得弥足珍贵. 有些父母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 而一味的指责孩子,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做法. 父母决不应该吝啬对孩子的称赞, 到是对孩子的批评要十分谨慎, 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力和自尊心, 要注意寻找恰当的方式.但是, 任何事情都过犹不及, 对孩子的称赞也不能过分. 过分夸张会导致孩子的反感, 从而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称赞孩子还应该注意“对事不对人”. 比如说, 假如孩子自觉地完成作业, 我们对孩子说: 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妈妈很欣赏你这一点. 而不要说“孩子你太棒了”,或者“好孩子”之类. 因为“你太棒了”“好孩子”之类属于整体评价, 假如我们全盘肯定了孩子, 那么当孩子有了什么错失的时候, 我们就无法再去进行否定的评价, 因为如果我们今天对孩子讲“你太棒了,我们以你为荣”而明天又说:“你怎么这样,你真让我们伤心”,孩子就会想“怎么昨天你们还以我为荣,今天又为了我伤心呢”,这种矛盾的评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最终只能让孩子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
陈鹤琴儿童观的具体内容
陈鹤琴儿童观的具体内容陈鹤琴儿童观是指陈鹤琴对于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陈鹤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理论和观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
陈鹤琴儿童观的核心观点是: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以及提倡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儿童的成长。
陈鹤琴儿童观的第一个重要观点是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规律。
陈鹤琴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潜能。
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不要一刀切地对待所有儿童。
只有了解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陈鹤琴儿童观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他们生命的源泉,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
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陈鹤琴还强调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艺术能力等。
她认为,综合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关键。
陈鹤琴儿童观的第三个重要观点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儿童的成长。
陈鹤琴认为,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家庭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儿童健康成长。
陈鹤琴儿童观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以及提倡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儿童的成长。
这些观点是陈鹤琴多年来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陈鹤琴儿童观的指导原则,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陈鹤琴儿童观的理念,让每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有感
书评文丛•216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有感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用记日记的方式,从儿子出生之日起,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记录和研究、观察和实验,把每天的活动用详细的文字和图片记录。
他把研究儿童心理及从事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一般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方法,写成了《家庭教育》一书。
这本书从创作以来,己经80年了,但书中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仍然熠熠生辉!今天的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己非昔日可比。
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难度很大,家庭教育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状况如何,首先取决于起奠基作用的家庭教育的成效。
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可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当今家长的迫切愿望。
然而由于家长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导致我们的家庭教育,陷入了种种误区。
陈先生认为实施家庭教育,首先应全面、系统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这样才能把儿童养好、教好。
陈先生概括了儿童心理方而的八个特点:1 孩子是好奇的孩子对什么东西都感到新鲜有趣,总会产生好奇心,想去探索。
教育,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新知识。
2 孩子是好模仿的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子女。
这就要求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子女的表率。
3 孩子是好动的因为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制力,他的行动完全为冲动和感觉所支配。
因此,他主张要多给孩子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事物,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的好动心理,剥夺他的活泼天性。
4 孩子是好游戏的这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应根据孩子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5 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因为事情成功,既感到有趣,又可以得到父母的赞许,因此,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种事情。
6 孩子是喜欢野外活动的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组织他们到野外去玩,如采花籽、种树、看动物、玩沙玩水等。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
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家教观1.从“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
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
”“家庭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如是赋予了家庭教育之双层意义:其一为浅层次,即早期家教对于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其二是深层次,即早期教育对于国家兴衰有更深远的意义。
由此涉及到为谁教子的问题,即家教的指导思想、方向的出发点与归宿。
但现今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多从浅层次含义出发,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仅从光宗耀祖的角度或是抱着在下一代身上弥补自己失去的东西,实现自己未能实现之梦想的目的去教育子女,如此难免目光短浅、教育片面。
故目前家长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意义,在家教目标上尽快摆脱个人家庭的束缚,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将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衡量孩子成材的标准,由“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
2.由“片面发展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陈鹤琴先生的“全面发展”观点清晰,内容丰富,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片面发展”的畸形局面有很大启示。
陈先生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
家庭教育同幼儿园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
首先,强健的体魄是孩子幸福的根源,故主张家长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孩子的营养与休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家庭德育方面,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是构建健全人格的基础”,家长应教育孩子体谅他人,具有同情心,对长者有礼貌,尊重别人,养成诚实不作伪的品质,不横行霸道,不欺侮别人,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家庭智育上,主要是丰富儿童生活常识,积累其生活经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给孩子创设适宜的条件与环境,以激励他们读书的兴趣;家庭美育方面,主要是给孩子创造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等接触中,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此外,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做点家务劳动,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可替代,让孩子在学会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品质教育和意志的锻炼。
陈鹤琴:儿童的七种天性
一、陈鹤琴情况简介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陈鹤琴认为教育应该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
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
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
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
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
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
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
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
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
儿童喜欢模仿,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经模仿获得。
儿童7种天性
第七页,共八页。
内容总结
儿童的七种天性。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 去模仿,去学习。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说明儿童已经 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儿童问什么就说明儿 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小孩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对于他人的需要却要 远远高于成年人。渴望赏识是人类普遍的渴望, 儿童尤其如是
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小孩子不仅会
从同伴身上获得很多感情支持,而
且能进行各种经验的交流和尝试,
并通过同伴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缺
乏足够的同龄交流,是孩子健康成
长的明显障碍。
第六页,共八页。
⑦喜欢称赞的
渴望赏识是人类普遍的渴望, 儿童尤其如 是。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以及阅历缺 乏, 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的 能力都是比较弱的 , 很多事情不能马上通过 结果来判断, 他们只能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所 以成人的称赞对他们就显得弥足珍贵. 有些 父母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 了〞, 而一味的指责孩子,是一种十分有害的 做法。父母决不应该吝啬对孩子的称赞, 到 是对孩子的批评要十分谨慎, 要充分考虑到 孩子的承受力和自尊心, 要注意寻找恰当的 方式.
②好模仿的
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 儿童去模仿,去学习。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 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进 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第三页,共八页。
③好奇的
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开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陈鹤琴给出了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 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说明儿童 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 问题时,就说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 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 〞儿童问什么就说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孩子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教育应当注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
儿童生来就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的这些特点,而不是压抑或束缚。
他强调,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比如,孩子们喜欢在户外奔跑、观察小昆虫,这时候不应阻止他们,而是可以引导他们去了解自然的规律,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在课程设置方面,陈鹤琴提出了“整个教学法”。
他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他认为,分科教学过于割裂,不利于儿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孩子们认识植物时,不是单纯地讲解植物的名称和特征,而是将植物的生长环境、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内容综合起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陈鹤琴先生还特别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够锻炼各种能力,如身体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
比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孩子们需要模仿不同的角色,与小伙伴们互动交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在教育方法上,陈鹤琴倡导“做中学”。
他认为,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会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陈鹤琴先生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应该有一个适宜的、丰富的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应当充满童趣,富有教育意义。
教室里可以摆放各种图书、玩具和教具,墙壁上可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和学习成果。
室外可以设置花园、沙坑、滑梯等设施,让孩子们在自然和自由的氛围中成长。
他还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品德。
他认为,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和品德的重要时期。
陈鹤琴儿童的心理
陈鹤琴:儿童的心理普通的小孩子生来虽有种种不同之点,然大抵是相仿佛的。
饿则哭,喜则笑;见好吃好看的东西就伸手拿来,见好玩好弄的东西就伸手去玩。
然何以到后来有的会怕狗怕猫,有的敢骑牛骑马;有的身体强健,有的身体孱弱;有的意志坚决,有的意志柔弱;有的知识丰富,有的知识缺乏;有的专顾自己,有的体恤别人;有的多愁病,有的多喜乐;有的成为优秀公民,有的变为社会败类?推其原因,不外先天禀赋之优劣与后天环境及教育之好坏而己。
若从小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生来怕狗猫,到大来也敢骑牛马的;虽生来不甚强壮,到大来也会健康的。
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来不怕动物,大来会怕的,本来身体强健的,大来会瘦弱的。
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然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
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
所以我略略地把儿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资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参考。
一、小孩子好游戏的小孩子可以说是生来好动的。
二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
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进嘴里去。
到了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的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他的动作更加复杂了。
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忽而爬到那里,忽而走到这里。
假使我们成人象他那样活动两个钟头,那一定疲乏不堪了。
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
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作声以取乐,现在他要拿着棒当枪放了。
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前不同了。
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总起来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
陈鹤琴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相关著作,感触颇多呀!尤其是在他对于儿童教育的见解方面,那真叫一个深刻和独到。
陈鹤琴先生强调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件小事。
我家隔壁有个小男孩,叫明明。
明明特别喜欢在小区的花园里玩耍,每次一出门就像脱缰的小野马,欢蹦乱跳的。
他的父母一开始总是担心他弄脏衣服,或者不小心摔倒受伤,所以总是限制他的活动。
可明明呢,总是一脸的不情愿,有时候甚至会哭闹起来。
后来,明明的父母读了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包括陈鹤琴先生的理念,观念慢慢有了转变。
他们开始试着放手,让明明尽情地在花园里探索。
有一次,我看到明明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盯着一群蚂蚁在搬家。
他的小脸蛋上满是好奇和专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小蚂蚁,你们要把食物搬到哪里去呀?”那模样,可爱极了!他的父母就站在不远处,微笑着看着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催促或者阻拦。
明明观察了好久好久,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他才心满意足地站起来,跑向父母,兴奋地分享着他的发现:“爸爸妈妈,我知道蚂蚁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啦!”那一刻,明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是发现新事物、满足好奇心后的快乐和满足。
陈鹤琴先生还提到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这让我想到了我表妹的经历。
表妹上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
可她的画在大人眼里总是有些“奇怪”,比如把太阳画成蓝色,把树画成紫色。
她的父母一开始不太理解,觉得表妹乱画。
但后来明白了陈鹤琴先生的理念后,他们不再批评表妹,而是鼓励她自由发挥。
有一次,表妹学校组织绘画比赛。
表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她画了一幅《未来的城市》,在她的画里,房子是漂浮在空中的,人们出行不是坐车,而是坐着会飞的扫帚。
这幅画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表妹开心得不得了。
从那以后,表妹对画画更加热爱了,她的创造力也在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还有啊,陈鹤琴先生说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她小时候父母工作特别忙,很少有时间陪她。
她总是一个人在家,自己玩玩具、写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陈鹤琴情况简介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陈鹤琴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
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
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
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
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
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
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
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
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
儿童喜欢模仿,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经模仿获得。
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
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
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
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
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
”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
“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
”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以“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就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
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社会性很弱,做事情的动机多出自本能的自发。
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好游戏。
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会“寓教于乐”,他会对儿童说,来我们做个数字游戏?那些外行的教育这就会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学一会儿数学。
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就好比儿童的消化能力不好,我们要把食物变软、变烂一样。
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儿童来讲,不应该只为了意义追求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
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
那点东西晚几天、晚几年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一旦儿童内在的心理和协杯扰乱和破坏,那么,教育就事倍功半了。
现在很多幼儿园的父母急功近利,以孩子学东西为成功的目标、为炫耀的资本,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结果东西学的马马虎虎,孩子美好的天性也泯灭掉了。
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降低了,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茫然,他们稚嫩的眉头开始不断皱紧,这是每一个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应该坚决避免的。
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
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
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打孩子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模仿是学习之母。
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
模仿是动物界共有的,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的明例,但是人类的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的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重要原因。
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可塑性和模仿力也在减弱,三岁之前的儿童有太多的可塑空间和可能,二十岁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的可能,而五十岁中老年的可能就不是很多了。
所以教育要趁早。
又因为儿童模仿和吸收能力的惊人,所以环境尤其是有父母主导的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就至为重要。
正如陈先生所言:“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
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儿童的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
儿童对环境的吸收也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追溯到它的童年经验。
而且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都是我们不曾察觉的,海绵对水的吸收,是很厉害的,但是我们还能控制和想象,而儿童的内心对环境的吸收,就有太多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穷尽想象的。
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多少的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的,儿童的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我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提升自我、改良家庭的环境是每一个父母必尽的责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应该是我们很多精力和智慧的方向。
家庭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很重要,我们自身为孩子提供的参照和潜移默化的示范,对孩子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我们应该从“小孩子好模仿”这个发现中,深切的体会并谨慎的对待家庭教育的渗透作用。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三:好奇小时候,我也经常要求姥姥给我讲故事,可是到后来,老人家就不太愿意给我讲了,她对我的抱怨是: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爱追根究底,因为我经常把姥姥问的不能自圆其说。
我想这也许是大部分成年人的态度吧。
很多时候,社会对人的教育和要求与好奇心是相悖的。
“不要什么都问!“不要什么都管!”“你怎么追根究底!”。
社会的教育倾向于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倾向于让人服从而不是理解,倾向于让人了解事情的表面而不是深究。
对好奇心的破坏就是对愚昧和盲从的推进。
固然,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个人要敢于不知道。
但是,这并不等于好奇心的没必要,相反,对于自己投身的领域,要有足够的好奇心。
牛顿为什么能够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那份对科学的好奇心,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要对人的差异有足够的好奇心,文学家要对人的内心的隐秘有足够的好奇心,经济学家要对消费现象有足够的好奇心,足够的敏感、好奇和追根究底恰恰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关键性动力。
对儿童的必要关注是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真正的了解儿童需要我们非常费力的思考,而真正的帮助儿童则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努力。
我们现行教育的弊端有大半的问题都出在这三个方面。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四:成功被肯定是人类的普遍需要,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成人,无论是事实的后果肯定还是他人评价的肯定。
他人评价的肯定我们在后边“小孩子喜欢称赞的”部分详述,在此我们主要谈事实后果肯定。
事实后果肯定就是客观上获得了成功。
成功对于儿童的心理成长有着双重的意义,成功能让人产生胜任感,让感”,因为对目标的达成可以让人获得自我确认,产生这样的意识:“对,这就是我,这才是我”,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能感到自己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有效的精神状态。
那些献身于某种事业的人,不图名利而能忍受贫穷、不公、困苦,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儿童感到自己能够成功的时候,可以忘记疲劳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为儿童的成功创造条件,比如说在开始唤起儿童的兴趣并能有效的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技巧,同时把目标设立在比较容易达到的水准,就能够比较容易得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有了成就感,儿童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信,他们的自信力越强,他们就越努力,就越容易成功,成功又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高涨的热情和信心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至于儿童获得那点客观上的成绩并没有多么深远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不易弥补。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五:户外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起源,也是人类命运的归宿。
人类基因的发展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作用的,所以人类的基因中蕴含着亲近自然的倾向。
所以,社会化还不太严重的小孩子,这种倾向会非常自然的流露,其实,不仅是小孩子,就是成人也是喜欢自然的,只不过社会的压力掩盖了对自然的渴望和兴奋罢了。
自然界是有趣的,是丰富的,每一个苹果都隐含着一个万有引力定理,每一个昆虫身上都具备着该家族谱系的所有特征,不知有多少科学启蒙的机会等待着孩子好奇的内心去感受;自然界又是美丽的,高山流水,朝阳晚霞,春风夏雨,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天高开阔的自然气魄,都会在无形中陶冶孩子的情操。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就抱他走出户外,让他感受阳光,听听鸟语,闻闻花香,孩子大些了,就带它去郊游,孩子自己会玩了,不因为爱惜鞋子和衣服而去阻止他,不因为担心疲乏和感冒而去束缚他。
家长若能如此,实在是孩子的福分。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六:合群类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就是因为彼此间的族群依赖。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其精神和感情需求是远远高于其它物种的。
所以,人类普遍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感动、被陪伴,所以,人们寻求朋友和爱情。
所以人们看重知己间的惺惺相惜,看重自己的感情归属。
小孩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对于他人的需要却要远远高于成年人。
是否能够得到成人足够的照料,以及亲子间是否能够建立亲密的玩伴关系,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孩子能否获得亲密的友谊,能否顺利地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也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小孩子不仅会从同伴身上获得很多感情支持,而且能进行各种经验的交流和尝试,并通过同伴的看法来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