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知的古代计时法与纪年法

合集下载

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计时方法
卯木,代表车船等交通工具,逢空则代表飞机、网络、信函。例如,发短信就可以用卯来表示。为人体贴和忠诚,喜欢宁静和舒适。卯木多,则主好斗辩论,且婚姻多不和睦;“坤安震杀”之故。
辰土,代表医巫卜相、宗教等相关之人,引申为执法人士,倔强好斗。性格激昂、强大和独立。
地支中,只有龙为图腾物,人未曾见。龙为图腾,麒麟也是图腾,因此图腾之物都可以归到龙类,用辰来表征。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3,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4,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历史上,有多处记载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其中《史记?老子申韩列传》里提到:老子对孔子说,不要一天到晚总是充满斗志想要成就功业,计划着将来如何如何,这样其实无益于自身,并且也恐怕活的不长久,在社会上发展的好,将来会有后遗症。孔子听了他的话,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龙可以“乘风云而上天”,年轻的孔子,认为老子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文化常识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文化常识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源于课堂]《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都有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拿纪年来说,既有干支纪年,也有年号纪年,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有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七月既望”;纪时如“五鼓”。

[拓向课外]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灵芝纪年法、紫府纪年法、孔子纪年
法和元嘉纪年法。

1、灵芝纪年法:是周代的一种时间统计方法,它的出发点是“万
物之始以灵芝孕生”,以此为依据,将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有
三十日,因此一年为三百六十日。

它以灵芝的升降为依据,划分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大满12个节气,然后统计时间,纪年这一法,一直延续到了汉代,甚至到了隋代都在使用。

2、紫府纪年法: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纪年法,它以紫府为起点,以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端的节气作为今年的开始,纪年这一法用
的也挺多,出现在《史记》、《春秋》里多次,甚至汉代仰太郎时期
也有使用的记录。

3、孔子纪年法:是孔子为了记录历史建立的一种纪年方法,就是
以孔子诞生曰为一年的起点,然后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孔子去世曰来累加,比如说孔子去世曰是公元前5,那么公元前4就是孔子诞生曰,到
公元前1就是孔子去世曰,这一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汉代,曹植用这个
纪年法来记载他的传记《曹植传》。

4、元嘉纪年法:是汉代所确立的纪年法,它以建元年为一年的纪元,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建元年来累加,比如说建元公元前1年,以后
就是公元前,以后每一年都是+1,到公元后也是+1,这就是元嘉纪年法,它在唐代出现,并在宋明元代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漫长的时间里
一直经久不衰的纪年法,直到明代都在使用。

古代计时

古代计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魏安厘(音同“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就是说,魏国安厘王即位的第二十年,秦昭王的部队已经打败了赵国驻守在长平的军队。《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是说鲁僖公三十三年的春天。《左传》是据鲁史所写,用的是鲁国编年。
“七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与此夜经过鹊桥在天上相会。这碗在月光下,姑娘们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能算很“巧”了。这被称为“乞巧”。《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的嬉戏即七夕的乞巧之戏。
“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称“中秋”(和指农历八月的“仲秋”不同)。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全家大团圆,备上月饼和各种瓜果,是赏月的佳节。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的组合是单配单,双配双,因此不可能有“甲丑”、“乙酉”这样的单双数组合的。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中国古代历法常识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店铺与您分享日月年岁、阴阳合历、纪年法、四时、分至和节气、月建、纪日法、纪时法等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一、日月年岁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

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

“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二、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

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

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

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

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

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

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三、纪年法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

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

古代计时法——精选推荐

古代计时法——精选推荐

古代计时法古代计时⽅法⼀:关于计算时⾠的⽅法:1、⼗⼆时⾠制西周时就已使⽤。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

⼜⽤⼗⼆地⽀来表⽰,以夜半⼆⼗三点⾄⼀点为⼦时,⼀⾄三点为丑时,三⾄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四时⾠制。

宋以后把⼆⼗时⾠中每个时⾠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初、⼦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四时⾠,同现在⼀天⼆⼗四⼩时时间⼀致。

3、⼗时⾠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志》,昼为朝、禺、中、晡、⼣,夜为甲、⼄、丙、丁、戊(后⽤五更来表⽰)。

4、五时⾠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宴(晚)⾷、隅中、正中、少还、铺时、⼤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天⽂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百刻。

其产⽣与漏刻的使⽤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刻,南朝梁改为九⼗六刻、⼀百零⼋刻,⼏经反复,直⾄明末欧洲天⽂学知识传⼊才⼜提出九⼗六刻制的改⾰,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常见常⽤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般地说,⽇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时称⼣、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中、正午、亭午,将近⽇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昳。

⽇⼊后是黄昏,黄昏后是⼈定,⼈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天两餐,上餐在⽇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时或早⾷;晚餐在⽇昃后⽇⼊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怎样计算时间1,时⾠———⼗⼆地⽀纪⼀昼24⼩时为⼗⼆时⾠:前半夜11时⾄1时为“⼦时”午夜1时⾄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5时为“寅时”早上5时⾄7时为“卯时”上午7时⾄9时为“⾠时”9时⾄11时为“巳时”11时⾄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3时为“未时”晚上7时⾄9时为“戌时”9时⾄11时为“亥时”2,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更,亥时作为⼆更,⼦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以天皇即位纪年法、皇帝在位纪年法、太宗即位纪年法和帝王制度纪年法。

一、天皇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最早采用的,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这种纪年法以天皇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天皇的统治时间。

比如汉武帝即位于公元前202年,则乾隆帝的统治时间可以计算为1736年(清初)到1795年(乾隆63年),乾隆纪年就可以表示为1736-1795,即乾隆63年。

二、皇帝在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以皇帝登基为起点,以每一位皇帝统治的时间作为纪年。

比如汉明帝即位于公元前140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即汉明帝纪年53年。

三、太宗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确立较晚的一种纪年法,始于周室末代。

这种纪年法以圣上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太宗的统治时间。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于公元626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 626年(唐太宗正元)到649年(唐太宗乾封三年),即唐太宗纪年23年。

四、帝王制度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唐代开始使用的,是唐朝特有的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以帝王制度来纪年。

分为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等4种,每一个帝王的统治时间按一定的帝王制,例如唐太宗统治时间就是庚子(626年)到辛丑(649年),即唐太宗纪年庚子辛丑23年。

七年级语文上:中学课文中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七年级语文上:中学课文中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中学课文中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1.干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

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

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

“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

”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形状颇似小铜钟。

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

古籍中的年月日时

古籍中的年月日时

古籍中的年月日时若读《资治通鉴》,可发现在每卷开头都可见到如“起屠维赤奋若,尽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等字样,此外其它书籍中尚有“马日”、“齐电”、“既望”等词语,不知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古代年月日的一些纪年法或日期异称。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有关资料。

年:1、王公年号纪年法,主要是按王公在位年次纪年,在春秋、秦朝之时使用,如鲁隐公元年、宋穆公七年和秦文公四十七年等都是指公元前。

2、帝王年号纪年法,主是特点是每一帝即位建立一个元号,在位中间可改元。

从明清时代起一帝一元,因此可用年号呼其名如朱洪武即指朱元璋,洪武是年号。

3、干支纪年法,东汉王莽开始使用,用天干(10位)地支(12位)配合。

周期较长,农历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年是农历甲申年。

4、岁星纪年法,从战国时期开始使用,主要是根据木星在天体运行的规律纪年。

在木星轨道上分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取十二个次名。

如“岁在星纪”(《国语》)“岁在折木”(《春秋》)等。

5、太岁纪年法,用假想岁星由东向西,名为“太岁”,十二等分按十二辰。

如“太岁在寅”(《汉书》)。

6、十二肖属纪年法,在少数民族和民间流传使用,用十二辰配十二兽名(子鼠、丑牛……)来使用,如“泰定鼠儿年”(《泰山圣旨碑》)。

泰定是年号,鼠儿年指子年,即公元。

7、公元纪年法,国际通用,以耶稣生年为公元元年。

(舶来品)详细对应关系如下:岁星十二次:太岁十二辰:(太岁十二辰的别名):十二肖属星纪丑赤奋若牛玄枵子困敦鼠诹訾亥大渊献猪降娄戌阉茂狗大梁酉作噩鸡实沈申涒滩猴鹑首未协洽羊鹑火午敦牂马鹑尾巳大荒落蛇寿星辰执徐龙大火卯单阏兔折木寅摄提格虎西汉历家给十天干配十个名称,叫“岁阳”,其对应关系如下:岁阳:天干阏蓬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岁阳与十二辰别名配合是:阏蓬摄提格(甲寅年)、旃蒙单阏(乙卯年)、以此类推。

如《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古代纪年、月、日、天、时法

古代纪年、月、日、天、时法

纪年法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 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 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已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已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已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已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已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

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

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干支农历纪月法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

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干支纪日法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古代纪年法、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

古代纪年法、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廿:niàn 二十)
.
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 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 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 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 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 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 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 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 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 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
一、古代纪年、纪日、纪时法
1.干支纪年法
王公即位的年次 年号(汉武帝) 干支纪年法
2.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望)、十 六(既望)、最后一天(晦)
.
3.古代纪时法
日晷Leabharlann 更鼓 刻漏.十二时辰
.
中国人的十二属相
.
十二生肖
.
天干地支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 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农历及农历干支纪年、纪月、计日、计时方法

农历及农历干支纪年、纪月、计日、计时方法

农历: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

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

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

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

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

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

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量的接近3 65.2422日。

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

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

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

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

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

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

中国古代计时法

中国古代计时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时方法,以下列举其中几种:
1.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以十二
地支命名,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
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个时辰相当
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
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
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
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即23点至1点,以此
类推。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
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
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
以此类推。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
为五个“点”。

4.漏刻: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
时工具。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
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
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
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虽然我国古代有自己的计时方法,但钟表这种计
时工具也是存在的。

我国古代的钟表主要有机械钟,如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都运用了擒纵机构。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计时方法,这些计时方法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初中历史 速记口诀+历史常用纪年法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 速记口诀+历史常用纪年法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 速记口诀 历史常用纪年法归纳总结初中历史速记口诀和历史常用纪年法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历史常用纪年法:
1.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此后年份递增。

2.帝王年号纪年:中国古代帝王在位期间,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承,会使用年号来表示年份。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明朝万历皇帝的年号是“万历”。

3.干支纪年:中国古代使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合来表示年份。

比如,2020年是庚子年,2021年是辛丑年。

4.民国纪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使用民国纪年来表示年份。

比如,1911年是民国元年,1949年是民国38年。

初中历史速记口诀:
1.唐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始于874年,坚持了10年,所以唐末农民起义是在884年黄巢牺牲后失败的。

2.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为期8年,是1937年爆发的,由此可以推算出它结束于1945年。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鸦片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整整两百年后英国才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所以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发生的。

4.金灭辽: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灭辽,所以金灭辽是在1125年。

这些口诀和纪年方法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线。

古代的计时方法概说

古代的计时方法概说

古代的计时方法概说一、纪年(1)干支纪年法古代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互相配合:即甲子,乙丑……每60年一循环,即所谓干支纪年法。

干支除了纪年外,还可以纪月纪日。

比如历史上有“戊戌变法”“甲午海战”,龚自珍有《已亥杂诗》,苏轼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牵涉到干支纪年月日。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冯婉贞》)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己亥之二月也。

(《满井游记》)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晋灵公不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崤之战》)(2)年号纪年法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形成制度,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年号除用于纪年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关于年号,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曾命宰相选择一个从未使用过的年号。

事先他曾告诫宰相赵普:“年号须择前代所未有者。

”宰相赵普等人遂上“乾德”年号。

宋于963年改年号为“乾德”,可是,在乾德三年(965)平定伪蜀国(即五代十国时的前蜀国)后,有些伪蜀国宫人被招进了宋皇宫,宋太祖发现伪蜀国宫人用的铜镜背面有“乾德四年铸”几个字,十分奇怪,就召来宰相赵普,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赵普不能答。

宋太祖又召来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窦仪回答:“这面镜子必定是伪蜀国的东西,因为伪蜀后主王宗衍曾用过年号‘乾德’(919~924年)。

”)王宗衍继位第二年改元“乾德”。

太祖对赵普发怒,用毛笔涂抹赵普的脸,愤怒地说:“你哪里比得上他!”赵普整天不敢把脸上的墨洗去,直到第二天上早朝,宋太祖才叫他洗去。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
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如辛亥、丁卯、庚子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成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

如建子月,
指农历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腓(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腓,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皆用法
计时法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有孟、仲、季之分
干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己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丑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古代纪年与纪时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古代纪年与纪时法

古代纪年与纪时法【文化积累】古代纪年与纪时法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春”干支纪年法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纪时法天色纪时地支纪时现代纪时特定称谓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旦日,明天;翌日,第二天【针对训练】下列关于古代纪年和纪时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B.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六十年一轮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年一甲子。

C.皇帝年号和干支可以兼用纪年,纪年时干支在前,皇帝年号置后。

D.古代天色纪时,“黄昏”对应的地支纪时是“戌时”,也就是现在的19点到21点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朔”(农历每月初一) “朏(fěi)”(农历每月初三)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朔。
——《庄子》
四、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1-3点
3-5点
五更
一更二更Biblioteka 三更四更五更
夜间时辰
五鼓
一鼓
二鼓
三鼓
四鼓
五鼓
五夜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矣,余拏一小舟,……
——张岱《湖心亭看雪》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三、“月”中的特定日期名称
一月之内的特定日期
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日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转·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春
古代纪年法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 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矣,余拏一小舟……
——张岱《湖心亭看雪》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古代纪年法
3.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
十二地支
十二生肖纪年法
六 十 甲 子
( 干 支 表 )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古代纪年法
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魏学洢《核舟记》
日晷
二、 纪夜法
纪夜
古时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有铜壶滴漏, 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 更;漏两下为二更,依次类推。把夜晚分成五个 时段,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滴漏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古代夜间计时法
现在时间
19-21点
21-23点
23-1点

五里陌 时间:2019·10
古代计时与纪年法
一、 十二地支计时法 二、 纪夜法 三、 “月”中的特定日期名称 四、 纪年法
一、 十二地支计时法


十二地支

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 (sì) 午(wǔ) 未(wèi) 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