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专题复习
9I;iijMN kMNijMN<lm?@2AB◇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中学 王国栋1.高考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专题的考查近几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的考查也有涉及。
试题多以漫画、表格等的形式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成就,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1949—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近5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率较高,预计在未来高考的考查中仍重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高考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专题的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46··考点考题示例分值考查角度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4分“一五”计划时期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减少折射的实质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10分“一五”计划时期的矿业发展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学习苏联经验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10分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的调整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31题4分年画对劳动的宣传与歌颂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的奠基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31题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应抓住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五”计划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要从生产74力的角度,把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成就;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角度,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该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政治: 1.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使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镇压反革命运动 4."三反""五反"运动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5.土地改革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一五"计划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3-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954年秋,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
专题十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1.(2014广东文综,18,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 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 B 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打 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据此分析可知B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的新兴 民族国家中绝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A、C、D三项政策均与题意不符。
2.(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 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 心内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 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 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
3.(2017江苏单科,12,3分)20 世纪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 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 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 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则”办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 此判断,“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 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是中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
向社会主义过渡
性质: 立法机构:
全国政协: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 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 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农
途 径 变 化 实 质 结 果பைடு நூலகம்意 义
业
手工业
走 合作化 ____ 道路 作坊 、手工工具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以加工订货为主向 公私合营 __________过渡 工厂、商店私有 国家所有
合作化 走____ 道路
土地、农具私有 集体所有
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 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 ________在国民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地位。 公有制
1957年主要工业产值及较1952年产值增长率表
类别 工农业 钢 总产值 1957 1606 年 亿元 535 万 吨 增长 70.9% 近3 率 倍
生 铁 594 万 吨 2倍 多
原 煤 1.3 亿 吨 96 %
原 油 146 万 吨 2.3 倍
发电 粮食 棉 量 花 193 1.95 164 亿度 亿吨 万 吨 166 21.9 26. % %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无缝钢管厂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鹰厦铁路
1952年动工兴建鹰(潭)厦(门)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解 放 卡 车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
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
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
当时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调整工商业采取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不仅起到利用和限制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土地改革后党注意发扬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这两种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向社会主义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本来就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大的榜样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党认为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已经成为必要并有现实可能,于是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
【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一、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途径中,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国家需要加大对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还需要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公共财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稳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国家需要加强对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这包括了深化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国家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结回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体途径中,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三大支柱。
只有全面推进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顺利而稳步地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
而在过渡的具体途径中,强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按照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1. 开篇引入:介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背景和意义2. 正文部分:依次阐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三大具体途径3. 结尾总结:总结这三大具体途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 结尾回顾:回顾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基本路径和策略5. 结尾个人观点: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这篇文章,详细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体途径,非常符合你的要求。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该单元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等。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本单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等。
试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断减少等折射出的实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运用史料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和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为背景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评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核心考点:“一五”计划。
关联知识:①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起步。
②“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讲解部分)
栏目索引
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发展: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 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创立原因:“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 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⑤ 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背景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形势高涨 成果 周恩来提出了⑨“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知识拓展 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 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旧殖民主义,发展民 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次以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提示: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 会议。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栏目索引
2.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万隆。
栏目索引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目的是建立公私合营企业。(✕) 提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工商业。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 应,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2.先后建成宝成铁路、兰新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沟通。 3.《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 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 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4.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育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真题再现】1.(2021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法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法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有两个主要方法:逐步实现和一次性完成。
逐步实现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一系列渐进的改革和政策,逐步到达社会主义社会。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初期被采取的。
具体来说,它包括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等手段进行农业社会化,通过国有化、合作化和个体经济改造等手段逐步地完成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此外还包括通过文化大革命等手段来加强人民大众的革命精神,加强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相反,一次性完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后,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这种方法的实现通常是通过革命、政变或其他强力手段来实现的。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已经提出过这种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主要是通过以国营经济为基础的“三线建设”和农业集体化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来推行社会主义改革,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
无论是逐步实现还是一次性完成,其实质都是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革命家们不仅加强了爱国主义、国家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更是掌握了现代化武器和技术,使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石。
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改革来实现。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家们通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思想,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变。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时也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9讲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4.(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 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② 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 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③ 公私合营 高潮。 (2)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 义④ 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构图解史 社会主社义会建主设义的制起度步的真正确立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⑦“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 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⑧“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 缔其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 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第一次建交热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 交关系。1950年初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 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
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 力。试题以毛泽东的言论为载体,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的合作至关重要,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共 同纲领》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无法体现该思想。故选C项。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五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3.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
1.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军入川作战返回 为1951年9月,土改工作 团在四川南充与中共川北 湘西对土匪发动 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 全面进剿,图为 署主任胡耀邦(二排右起 部队搜山剿匪。 第五人)等合影。
2.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0年初,物价逐步稳 1949年11月1日和5日,中 定之后,中财委统一全 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 国财政经济的工作即开 济委员会两次开会研究稳 始全面铺开。统一财经, 定市场物价问题。全国物 主要是统一财政收支, 价继4月、7月两次大幅度 重点又是统一收入,保 上涨之后,于10月份又猛 证中央财政的需要。此 烈上涨。上涨的原因是: 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为支援解放战争,财政出 曾经四分五裂的中国, 50年代薄一波领导的中财委成立后抓的头 现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 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 一件重要工作,就是稳定金融物价,关键 多;国民党时期长期恶性 实现了财政经济的统一。 是抓住“两白一黑” 。 通货膨胀的影响;投机资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本猖狂的投机倒把活动。 稳定物价是人民政权面临 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 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感谢观看
班级:制冷141班 制作人:毛沪磊 演讲人:朱洪涛
成果:“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 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 本确定。
一 五 计划
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 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 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 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人 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 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 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 备了必要的条件。
伟大意义
国内意义: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100多年来被 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是中国近代史结 束的标志。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 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一五计划‘’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 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 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5-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努力的理想变为了现实,中国迈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根据刚才观看的视频文件,请思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之后,又面临着什么新的历史任务?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要完成这个任务,正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革命各有自己。
特定的任务,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但这两个革命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要为进入中国革命的“第二步”而努力,即“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第一节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一、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代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主主义转变的开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这个伟大的转变,是两个革命阶段相互衔接与交叉的过程,新中国面临着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
(一)国际形势1.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在国际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之后,整个世界的基本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有利于各国革命的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后,苏联人民在联共(布)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国民经济,国力更加强大,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第十单元: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政治的全新阶段。
【探究思考2】比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民主范围:1912年--资产阶级民主,1954 年--人民民主; (2)根本政治制度:1912年--民主共和制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基本原则:1912年--构建政治体制的原则 是三权分立,1954年--民主集中制; (4)性质:1912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 1954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当堂检测: 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 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 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 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 主义经济。”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 ) A.1921年中共一大 B.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探究思考1】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 阶级代议制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基础 资产阶级代议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全体人民 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利 的主 体
活动原则 性 质
知识点2: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4宪法” (1)颁布时间:1954年9月。 (2)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3)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
高 中 历 史 一 轮 复 习
中 国 史 世 界 史
中国古代史(?—1840年)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中国现代史(1949—?) 世界古代史(?—476年) 欧洲中世纪(476—1500年前后) 世界近代史(1500—1917年) 世界现代史(1917—?)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原因,意义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原因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非社会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因素将不断收到限制和改造。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斗争。
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在新中国成 立之初,毛主席 就说过:“我们 要努力发展经济, 由发展新民主主 义经济过渡到社 会主义”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 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 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经过这七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谢谢观看
.
小组成员:
1400520213 何炳霸 1400520215 蓝云宝 1400520217 林广坤 1400520219 刘庆辉
1400520214 黄伟明 1400520216 李志伟 1400520218 刘俍健 1400520220 罗世军
.
总结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
恢复和发展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长久期战争破坏了的国 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 要的基础。
.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阶 段
1、没收官僚资本
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主要通过两个 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具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 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过渡性质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要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过渡历史条件简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作者:费聿荣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2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该单元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等。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本单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等。
试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断减少等折射出的实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运用史料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