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30张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c5ec61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1.png)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11da8ebb68a98270fefa77.png)
——《王阳判精神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 者乎”
——《传习录》
四、儒学的世俗化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格物致知
南宋以后主要官 方哲学;国际影 响广泛。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2.修身为本的道德自律
材料 (弟子)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分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3.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宋史》
文化积淀被打碎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3.社会危机
三冗之弊 内忧 阶级矛盾
①②
3.社会危机
③④
党争不断 外患
民族矛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4.危机重重下,士大夫精神觉醒
昨日之会,大率谈禅, 使人情思不乐,归而怅 恨者久之。此说天下已 成风,其何能救!…… 惟当自明其理,吾理自 立,则彼不必与争。
——《二程遗书》
北宋经济 繁荣、科 技进步、 士阶层扩 大、文化 政策宽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形成
北 宋 五 子
周敦颐 张载
成熟
邵雍 程颢 程颐
发展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1.儒学的思辨化
材料一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程遗书》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 者乎”
——《传习录》
四、儒学的世俗化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格物致知
南宋以后主要官 方哲学;国际影 响广泛。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2.修身为本的道德自律
材料 (弟子)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朱熹)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分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3.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宋史》
文化积淀被打碎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3.社会危机
三冗之弊 内忧 阶级矛盾
①②
3.社会危机
③④
党争不断 外患
民族矛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4.危机重重下,士大夫精神觉醒
昨日之会,大率谈禅, 使人情思不乐,归而怅 恨者久之。此说天下已 成风,其何能救!…… 惟当自明其理,吾理自 立,则彼不必与争。
——《二程遗书》
北宋经济 繁荣、科 技进步、 士阶层扩 大、文化 政策宽松
一、危机重重儒士忧 形成
北 宋 五 子
周敦颐 张载
成熟
邵雍 程颢 程颐
发展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二、程朱理学的价值追求
1.儒学的思辨化
材料一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程遗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8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8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b148b790c69ec3d5bb75ba.png)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6
道教为什么能够对儒学产生冲击呢?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道教以“道”为 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 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 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
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 拥有众多的信徒。
11
唐高祖李渊为了自高门第,和老子认本家。唐太宗自称“朕之本系, 起自柱下”,以老子为始祖……。
则天称帝后……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同时广建寺院,普度僧尼,大 兴佛法,佛教迅速发展……。
高宗在封禅泰山后,到曲阜致祭孔子,赠以太师的头衔。武则天天授 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玄宗在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完毕,也到曲阜孔子宅 致祭。开元年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令西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府学内, 孔子均南面而坐,颜回、仲弓、冉有、子路、子游等十哲东西侍列,都封 赠公侯。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与朱熹(集大成者)
19
二、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有 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
①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
——《“三教”并用的大唐时代:尊儒崇道不抑佛》
12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游记”里面, 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13
一、理学产生背景
1. 儒学困境
(1)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儒学地位进一步动摇 <<<< (2)原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3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3张)](https://img.taocdn.com/s3/m/e1c6af73f524ccbff02184b1.png)
配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比较项 实质 范畴
相同 点 思想主 张
影响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 制人的自然欲求
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同属于儒学范 畴
都承认“理”的存在;都重视主观意志,强调自 我修养,积极服务社会,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都主张克服“私欲”
配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参考答案】 (1)相同之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 “理”的存 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 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 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 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 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 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都是我国古代哲 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在政治生活、文化和社会 教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配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
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
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 ,甚至形成“朱子学”学 派。
配人教版 历史 必修3
【思考探究2】程朱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答案】(1)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 范遭到极大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 (2)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 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29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c37201f7ec4afe04a1df50.png)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儒学困境)
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己“少时 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 犹月映众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同 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闻乃有巨人名曰佛……有庞眉曰聃……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
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石介(北宋初)《中国论》
儒学在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但自魏晋以来却面临怎样的困境? 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被严重削弱。
知识回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教合一,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什么是理学?为什么会兴起?它与孔 孟之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看 待呢?
第3 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阅读思考】思考为何两汉以来儒学的 独尊地位会动摇?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 背景是什么?
1、传统儒学独尊的地位动摇。
(1)传统儒学自身的缺陷。 (2)佛教盛行;
(有必要)
(3)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2、“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 。(有可 能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
目的
核心
思辨化、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融合佛道的儒学
四、历史追问——宋明理学的评价
戴震和温家宝总理对理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 以理杀人。
——清.戴震
以理杀人?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的引用 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 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民族精神?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40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53100bb90d6c85ec3ac678.png)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 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 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 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 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相同点:
①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 义思想体系;
③都主张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实质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 欲,维护专制统治;
第3课
程
王
颢
守
仁
朱熹
程
陆 九
颐
渊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 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消极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 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统治。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 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 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 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 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相同点:
①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 义思想体系;
③都主张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实质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 欲,维护专制统治;
第3课
程
王
颢
守
仁
朱熹
程
陆 九
颐
渊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 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消极
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 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统治。
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18648d7caaedd3383c4d3b3.png)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心人外爱无物物,,即心仁外人无爱物理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
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 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其实质是什么?
观点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物;意在于仁心人外爱无物物,,即心仁外人无爱物理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
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 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其实质是什么?
观点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共26张PPT)(优秀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共26张PPT)(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b846d2dd3383c4ba4cd252.png)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⑵ 理学的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知天:存⑶获在理得的学知“的识理方”.即法。通论实过:质实“:践格不、在物学于致习求知,科”在学。体之(会真格各,物种而:知在研识于究的明,基德接础至触上善事,。物明);白致先
儒学为主体“三教合一”的趋势。
1、魏晋南北朝:汉代儒学的天命观难以控制人心,社会动荡使 人们渴求心灵安慰,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发展渐现了危 机。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佛、道的发展使儒学 正统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
3、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不断思考 和探索,把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的积极 入世和现实人生观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故 友 生事问的一:。”:为《何阳赏百明花花说》如:二此“程美是、丽天朱?生子二的、程,阳说但明:是与“我友天看游生到园的了,。,春”百风花朱和才子煦是说,美:百丽“花的对怒。,放”天。 同异::本都程原认朱是为理内世学在界认的本为“原世心是界”“的,理本认”原为。是本外心在是的““理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补充:
教 承 道 教 尊 道在袭 教 团 奉 教鬼战组组的的道神国织织神神教以 , , 仙 职崇是来 有 距 是 人拜中的 太 今 对 员观国平 已 ,神 “念本道 有 宫上道仙土、 观方1”,宗8五是术之以0教0斗教信衍,黄年仰米徒化以、历的形道活“老史人成动。道。道格。的祖”道家化场天东为教思所师汉体为最想。末现张高多为年。道信神理道陵出仰崇论士现创。拜根是的立道,据, 道教
⑵ 理学的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知天:存⑶获在理得的学知“的识理方”.即法。通论实过:质实“:践格不、在物学于致习求知,科”在学。体之(会真格各,物种而:知在研识于究的明,基德接础至触上善事,。物明);白致先
儒学为主体“三教合一”的趋势。
1、魏晋南北朝:汉代儒学的天命观难以控制人心,社会动荡使 人们渴求心灵安慰,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发展渐现了危 机。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佛、道的发展使儒学 正统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
3、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不断思考 和探索,把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的积极 入世和现实人生观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故 友 生事问的一:。”:为《何阳赏百明花花说》如:二此“程美是、丽天朱?生子二的、程,阳说但明:是与“我友天看游生到园的了,。,春”百风花朱和才子煦是说,美:百丽“花的对怒。,放”天。 同异::本都程原认朱是为理内世学在界认的本为“原世心是界”“的,理本认”原为。是本外心在是的““理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补充:
教 承 道 教 尊 道在袭 教 团 奉 教鬼战组组的的道神国织织神神教以 , , 仙 职崇是来 有 距 是 人拜中的 太 今 对 员观国平 已 ,神 “念本道 有 宫上道仙土、 观方1”,宗8五是术之以0教0斗教信衍,黄年仰米徒化以、历的形道活“老史人成动。道。道格。的祖”道家化场天东为教思所师汉体为最想。末现张高多为年。道信神理道陵出仰崇论士现创。拜根是的立道,据, 道教
第3课 宋明理学(共30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b286fdf90f76c661371a70.png)
“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根据下列图示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图示法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再见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 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3.影响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2.表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吸收 佛教 、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 三教合一 ”。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
预习导学 高中历史 · 必修3· 人教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
的发展。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1张)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964e830a0b4c2e3f57276388.png)
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存天理,灭人欲” ★对“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程朱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泪 ;饿 死事小,失节事大。
清戴震:“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残忍的童年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小结: 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4.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 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地位,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 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尊道礼佛崇儒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 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 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 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 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 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 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自由论坛:
• 西汉“独尊儒术”而唐代“三教并 行”,为什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存天理,灭人欲” ★对“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程朱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泪 ;饿 死事小,失节事大。
清戴震:“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残忍的童年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小结: 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4.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 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地位,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 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尊道礼佛崇儒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 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 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 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 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 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 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自由论坛:
• 西汉“独尊儒术”而唐代“三教并 行”,为什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文公文集》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程颢
程颐 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什么是“理”或者“天理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 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 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民族精神?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学生体验:以理杀人?
科 举 教 科 书 贞牌坊背后的血泪 禁锢了思想,压抑了人性
“美丽”的三寸金莲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学生体验: 民族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1.程朱理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 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
程颢
程颐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或“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
朱熹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
引申、解释和比附。 (比如秦“亡秦者,胡也”) 目的:虚构神权,抬高君权,巩固统治。 影响:儒学对百姓的关怀降低,统治者的腐朽,共同打击了儒 家在民间的影响力。
? 4.儒家的自救
? ①隋代:王通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 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 理论。
? ②唐代 :提出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 崇儒
——《二程遗书语录》
程颢
程颐
如何得“理”?
“格物致知”
朱熹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 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程颢
程颐
当天理和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朝代 北宋 南宋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2.陆王心学
阳 明 格 竹 图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陆九渊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天理”或“理”在何处?
理在心中,心即是理
王阳明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陆九渊
王阳明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如何得“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朝代 南宋
代表人物 陆九渊
基本主张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 地万物都在心中。 ②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 到天理。
明朝 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 题。 ②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 合一”学说。
2、哲学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
三、殊途同归
——析理学之异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世界的本原是“理”
同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
——析理学之异 四、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一、儒学困境
——探理学之源
? 1、佛教盛行。
? 过程:两汉传入;南北朝传播;隋唐中国化
? 思想:精神不灭 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2 、道教 在民间传播。
思想: :葛洪《抱朴子》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寇谦之(北魏):《戒经》“不得叛逆君王, 谋立国家。”“于君不可不忠”
实质 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扼杀人们的欲求 ,有助于专制统治 ,对塑造 影响 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三、 殊途同归 ——析理学之异
“理学”的含义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基本主张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天 理,先有理而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提出“人 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 定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通过探 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 理的认识。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 ②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由于佛教和道教当中愚昧百姓的思想比儒学更具欺 骗性和合理性。百姓幻想有超越人间的力量拯救自 己,于是佛、道两教在民间广泛传播。统治者也借 助佛、道维护统治 。
3,儒家自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的神化与儒学民心的丧失 .
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儒学神化的开始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儒学进一步神化、宗教化。 表现:儒家经典与宗教迷信结合——谶纬学说盛行。 谶: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纬:用预言的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
“新” 儒学体系 ——理学
1、道教-本原论
解释儒家的
2、佛教-禁欲思想、“禅学” “伦理道德”。
四、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戴震和温家宝总理对理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
以理杀人?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引 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 ③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以应对佛教和道教对 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
? 什么时间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恢复和巩固,又是 哪些人的思想在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 部分:走理学之路。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唯心主义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唯物主义
张载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
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一、儒学困境
——探理学之源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三、殊途同归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程颢
程颐 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什么是“理”或者“天理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 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 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民族精神?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学生体验:以理杀人?
科 举 教 科 书 贞牌坊背后的血泪 禁锢了思想,压抑了人性
“美丽”的三寸金莲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学生体验: 民族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1.程朱理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 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
程颢
程颐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或“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
朱熹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为五常。
引申、解释和比附。 (比如秦“亡秦者,胡也”) 目的:虚构神权,抬高君权,巩固统治。 影响:儒学对百姓的关怀降低,统治者的腐朽,共同打击了儒 家在民间的影响力。
? 4.儒家的自救
? ①隋代:王通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 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 理论。
? ②唐代 :提出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 崇儒
——《二程遗书语录》
程颢
程颐
如何得“理”?
“格物致知”
朱熹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 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程颢
程颐
当天理和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朝代 北宋 南宋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2.陆王心学
阳 明 格 竹 图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陆九渊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天理”或“理”在何处?
理在心中,心即是理
王阳明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陆九渊
王阳明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如何得“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朝代 南宋
代表人物 陆九渊
基本主张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 地万物都在心中。 ②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 到天理。
明朝 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
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 题。 ②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 合一”学说。
2、哲学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
三、殊途同归
——析理学之异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继承儒学仁、礼思想;世界的本原是“理”
同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
——析理学之异 四、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一、儒学困境
——探理学之源
? 1、佛教盛行。
? 过程:两汉传入;南北朝传播;隋唐中国化
? 思想:精神不灭 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2 、道教 在民间传播。
思想: :葛洪《抱朴子》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寇谦之(北魏):《戒经》“不得叛逆君王, 谋立国家。”“于君不可不忠”
实质 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扼杀人们的欲求 ,有助于专制统治 ,对塑造 影响 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三、 殊途同归 ——析理学之异
“理学”的含义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基本主张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天 理,先有理而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提出“人 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 定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通过探 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 理的认识。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 ②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由于佛教和道教当中愚昧百姓的思想比儒学更具欺 骗性和合理性。百姓幻想有超越人间的力量拯救自 己,于是佛、道两教在民间广泛传播。统治者也借 助佛、道维护统治 。
3,儒家自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的神化与儒学民心的丧失 .
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儒学神化的开始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儒学进一步神化、宗教化。 表现:儒家经典与宗教迷信结合——谶纬学说盛行。 谶: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纬:用预言的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
“新” 儒学体系 ——理学
1、道教-本原论
解释儒家的
2、佛教-禁欲思想、“禅学” “伦理道德”。
四、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四、 千秋功罪 ——寻理学之果
戴震和温家宝总理对理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
以理杀人?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引 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 ③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以应对佛教和道教对 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
? 什么时间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恢复和巩固,又是 哪些人的思想在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 部分:走理学之路。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二、 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唯心主义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唯物主义
张载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
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一、儒学困境
——探理学之源 二、上下求索
——走理学之路 三、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