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方法归纳有哪些

记叙文阅读方法归纳有哪些

记叙文阅读方法归纳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理清思路(1)把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时间的先后叙述。

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生动性,引起下文内容的叙述。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加充实,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2)理清线索①注意文章的标题,不少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有的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有的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③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④注意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②按地点转移划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⑥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情节划分。

2、概括文章(段)内容(1)紧扣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事物的主要特征等要素。

(2)盯住开头结尾句、段落间的过渡句等重点语句。

根据故事情节的常用格式是:“某人因为……做了……事情,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谁做了什么?(可适当添加时间、地点、起因、结果)3、归纳文章主题(1)理解标题①有的标题很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可根据标题确立中心。

②有的标题是一语双关,解题时不仅要弄清它的表层含义,还要弄清它的深层含义。

③有的标题很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能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其本体、喻体,也就是理解了主题。

(2)抓关键语句①过渡句②开头结尾句③抒情议论句④反复出现的句(段)(3)分段(层)概括:如果找不到关键句,文章比较复杂,就“化整为零”,分段(层)概括段意,最后整合为全文中心。

记叙文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讽刺、揭露、反映)了……”二、语句的理解与赏析1、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品味(1)步骤: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及表现力。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及训练要点做好记叙文阅读,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略读浏览,整体感知内容。

阅读记叙文,首先是要读懂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方法。

对于重在写人的记叙文,要能够了解文章写了谁或哪些人,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与人特相关的诸因素(时间、地点、场景、背景、事件),从而感知人物是怎样一个人。

对于侧重记事的文章,要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以及和所述之间事相关的诸要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从而大体感知事件的社会意义。

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应初步感知作者写的是什么景,什么物,以及景或物的特征,作者通过景、物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第二遍,细读精读,品味深层含义。

这里包括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体味文章情感、理解重要词句等。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要着眼于全文、分析文章各段的途述重点有何不同;段与段之间,把内容联系紧密,意思接近的该归纳为一部分。

这样由段到部分,由部分到全篇,就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安排决定的。

因此,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文章的中心。

常用的归纳中心的方法有: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性词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即可;有的记叙文在叙述过程中直接告诉了读者记述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则应把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同时,应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之情,褒贬态度、思想倾向等。

至于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理解,前面已谈过,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遍,回顾思考,探究开放题型。

开放性试题,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弹性,是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但也不能脱离原文中心。

小学六年级语文讲义记叙文阅读全攻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讲义记叙文阅读全攻略

第5讲记叙文阅读全攻略(三)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明确中心。

2.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文章的思路、文章结构、层次。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挖掘其潜在或深层意义。

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赏析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4.理解作者所写的景或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个人心得,进行感悟评价。

[成语万花筒]成语不离“天”,在下列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使每个成语完整无误。

试一试,你准行。

偷天换()烽火()天得天独()乐天知()普天同()欢天喜()伤天害()悲天悯()听天由()滔天大()海阔天()重见天()异想天()石破天()丧尽天()【参考答案】偷天换日烽火连天得天独厚乐天知命普天同庆欢天喜地伤天害理悲天悯人听天由命滔天大罪海阔天空重见天日异想天开石破天惊丧尽天良[文常小贴士]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国色天香——牡丹寒秋三魂——菊花六月花神——荷花花中皇后——月季凌波仙子——水仙九里飘香——桂花花中隐士——菊花天下第一香——兰花讲义使用参考本节课重点在于散文的阅读训练。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说的散文是指以写景、状物为内容的狭义的抒情散文。

[快乐热身]环节重点在积累成语,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花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积累。

[读文章试身手]环节选用了四篇文章。

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文章后有[教学思路导引]这个环节,教师参考这些内容,也可以补充其它相关内容。

在授课中,建议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再让学生做文章后的习题,教师讲解方法,点拨技巧,订正答案。

(一)鹰的悲剧我从长安向西北方向走。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我看完了熬鹰的全过程,真是铭心镂骨的痛。

2020中考文学作品考点一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2020中考文学作品考点一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
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
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
突破方法
点拨角度
考点解说
考题示例
考点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点拨内容 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或叙事散文,通读全篇 后,能够概括全文内容或者根据情节发展或 记叙顺序按次序概括部分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 成下列表格。 3.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4.请按照 XX 的顺序,概括 XX 所做的事。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
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
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根据题目所示的
突破方法
点拨角度
突破方法
点拨内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 文章的结构层次。 2.按照情节发展划分区域,确定概括的范围。 3.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各部分内容,概 括的方法为:人+事+结果。(注意:概括时题 目已经明确以某人为陈述对象,直接填写主 要事件时,可以省略“人物”,格式为“事情 +结果”)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1:把握文章内容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1: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答题方法。

1.概括内容。

(1)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在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的,经过又不能说时,就用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

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2.表达感情。

(1)找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重点关注文章结尾的抒情、议论语句)。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梳理文中人物、事件,找出主要人物及事件,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

3.概括中心思想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答题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57年前(时间),“我”(主要人物)和伙伴玩腻了弹子游戏(起因),去爬悬崖(地点),由于“我”的胆怯上不去下不来(经过),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故事(结果)。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7分)为希望而生张君燕①“孩子,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该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继续抱着一丝可能不存在的希望?”②“妈妈,我不想放弃,我想到世上走一回,哪怕只是看一眼。

”③“孩子,可是这样也许会增加你的痛苦。

”④“妈妈,我不怕。

与其现在就放弃,不如再奋力一搏。

哪怕最终失败,这一切也不会是徒劳,至少我可以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给别人带来希望。

”⑤“好,那就让你做个为希望而生的小英雄吧!”⑥这一段对话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

是的,这只是艾玛想象出来的自己和肚子里的胎儿的对话。

但艾玛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感觉女儿的心跳,我知道,她一定是这样想的。

专题 记叙文阅读-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  记叙文阅读-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36 记叙文阅读(知识储备篇)(解析版)【考点扫描】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应考指南】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王丽老师 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

王丽老师 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

(二)2014年考题及考试说明样题
(2014)1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 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包括: “我”搓麦粒、 ① 、和家人一起割麦子、 ② 、 ③ 。
2014年的中考试题,只侧重考查对 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在字数上和格 式上都没有任何限制。
• 《机器人罗比》 阅读本文,根据事件的发展,将下面的故 事情节补充完整。 • 威斯顿夫妇围绕罗比发生争 论 格洛莉父母参观机器人工厂时发现了 罗比 威斯顿太太同意罗 比留在家中
感 激 感 动
捐赠 ⑧2002年11月,我又约好去看望多年未曾见面的季 珍藏 老。先生眉鬓霜染,清癯③如鹤,举步蹒跚。我们 —— 谈到他将一生珍藏的孤本、善本等书籍和珍贵字 无私 画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事,先生说:“我做了一 感 奉献 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身旁仅有的就这些东 西,捐赠出来大家用、大家看,我就放心了。”
年轻人的感受 ① ③ ④
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 轻人
2013 《洞茶》 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 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 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
① →② →寻找砖茶,失望困惑→ ③
时间 2010
标题
试题
《 忆 冼 星 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 海》 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 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考题更加贴近日常阅读的要求,更加 注重灵活地考查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
除非有明确的语言表述规定,否则 不一定非要追求和题目所给示例的语法 一模一样。
三、复习建议
(一)进行记叙文相关知识总结。
• • • • • • • • (1)记叙文的分类 (2)记叙文六要素 (3) 记叙的顺序 (4)记叙文的线索 (5)记叙的人称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7)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8)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

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阅读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整体感知包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思路;分析文题与内容的关系;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感情基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1.主题思想的把握。

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于某一局部,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整的概括。

①从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特别是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的语句):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在篇末点题或深化中心;③从分析主要人物、中心事件入手:文章的中心都隐含在人物事件和文章各部分中,要做综合归纳;④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归纳主旨,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清文章的内容和它们的之间的联系。

2.人物形象的分析。

①通过分析事件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首先要弄清作品中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进而分析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②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来把握任务的形象: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分析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b.分析细节描写;c.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3.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②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4.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每个词语都有其最基本的意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有的词语的没喊或外延被临时放大,被赋予了同文章主题思想,或者作者思想感情,或词语大意密切相关的特定含义。

理解、领悟这些“浓缩精华”的词语,剖析其概括的具体内容,至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需从整体上去认知,把这个词语放在相对较为宽泛的语言背景中去分析,有意识的结合上下文进行积极的思考,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破解它所概括的内容。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1、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乡村的灯火》,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1、在整体上:(1)明确记叙的中心。

(2)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

(3)分析记叙的详略。

(4)明确记叙的线索。

(5)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6)评析人物性格。

(7)指出文章的结构模式。

(8)领会全文的主旨。

(9)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10)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2、在局部上:(1)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2)理解赏析重要文段。

(3)品味人物语言。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

(5)品味词句、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6)分析表达技巧和手法。

(7)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

(8)叙述自己的感受。

等3、在细节上:(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

(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1.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记叙文阅读技巧综合梳理

记叙文阅读技巧综合梳理

记叙文阅读技巧一:整体感知写人记事类为主的记叙文,通读全篇后,要能迅速整理归纳出以下内容: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注意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般陈述格式为:人+什么情况+事+结果。

其中的“人”,特指主人公。

3、能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批评了、赞扬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注意:提炼中心时,一定要针对注意人物、主要事件,同时要关注文章的结尾,因为结尾处往往有点明中心的句子。

记叙文阅读技巧二:理清顺序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1、顺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这样的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

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单调。

3、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记叙文阅读技巧三:分析人物1、两种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进行描写。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事、物等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的品质或者性格特征。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对父亲艰难的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进行直接描写外,还写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惨淡的家境等,从侧面衬托出父亲在连遭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

2、概括人物的性格,揣摩人物的心理。

方法:初步感知写了关于人物的什么事;把握人物描写方法;设身处地地感悟;选定恰当词语(最好用三个以上的词语)表述。

记叙文阅读技巧之四:语言赏析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语言赏析题,对这类题,只要找准角度,就可顺利攻下。

1、写景句子的赏析。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在语文阅读中,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地捕捉文章中的信息,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加强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提高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概述文章内容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述文章内容,这是训练整体感知能力的最常见的方法。

以记叙文的六要素为要求,去捕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记叙文、小说等。

如读完《藏羚羊跪拜》后,可以概述为:一天清晨,藏北高原的一位老猎人枪杀了一只向他下跪的怀孕的母藏羚羊,被母藏羚羊强烈的母爱所感动,从此埋掉了杈子枪,不再杀生,走向善良。

《清贫》一文可概括为:一天,方志敏同志在树林中遇到两个敌方士兵,敌方士兵想从方志敏身上发洋财对他搜身,却只搜到一只怀表、一支水笔。

对文章内容的概述,需要善于捕捉文章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进行筛选,保留最基本的要素。

对记叙文中的六要素根据不同的文章可以全选,也可以选择重要的几项。

二、捕捉关键词语有些文章,在你初读之后,会有一些词语萦绕脑际,使你久久难忘。

它们或者是在文中反反复复的出现,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或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词语就是文中的关键词。

比如读了《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后,会捕捉到这些词语:“石缝”、“生命”、“艰苦的环境”、“树”、“山花”、“草”、“顽强的生命力”、“倔强”等。

通过这些词语,我们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是:通过对草、山花、树这些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它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再如读了《外婆的手纹》一文后,会捕捉到这些词语:“外婆”、“手纹”、“艺术品”、“美感”、“朴素的美学”、“艺术灵感”、“临摹”、“复制”、“心境”、“生活”、“文物”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组织,我们同样也能整体感知到文章的内容:外婆的手纹,是一种私人文物,是艺术品,体现了外婆朴素的美学。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感知: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2. 理解文章结构:记叙文通常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主要起引导作用,主体部分是记叙的主体,结尾部分则起到总结和点题的作用。

3. 分析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4. 寻找线索:线索是记叙文情节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线索,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节发展。

5. 答题技巧:在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

以上是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4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专题

2014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专题

1、我的思考过程
分析题型: 考察概括文章内容(写什么)
答题思路:
定区域(4—6),找方法:要素法概括, 写答案:
4、小时候我们把榕树的凹槽当作一条“船”,以竹 竿当桨划船。 5、夏日里,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6、夏夜,在榕树下望月幻想并甜甜的入睡。
2、我的思考过程
分析题型: 整体感知文本,在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 的基础上,体味关键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 答题思路: 含义:(表面义)概括故事;里克在返程路上真的看 到一条河 ;(深层义)主旨;里克看到的是一个挑 战自我,赢得胜利的最后机会。 作用: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主旨 结构: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 结上文;(前后、首尾、文题)照应(结合文章)
方法提炼
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what
how why 事 + 理 + 情
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
叙事性强的文章不论所记叙的是一
件事还是若干件相关事情,均可用 “要素法”进行概括,多数情况下 可以概括为“人+事+结果”。 要结合文章题目
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静心潜入文本。
合并同类段法: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概括, 明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而 整合出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 抓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重点句子:篇首段首的总 领句;篇末段末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 句;引出下文的引出句;前后关照的照应句 等。
记 叙 文 阅 读

整 体 感 知
什么叫整体感知?感知哪些内容? 对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有什么作用? 怎样完成整体感知?(有哪些方法) 常见的问法(题型)
整体感知
即读完一篇文章留给读者的总体的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阅读第一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的含义:整体感知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感知是理解的先导,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既是阅读的出发点,也应是最终的结果。

在阅读中,每篇文章都以其独特的异质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

整体感知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和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内部层次、感情基调、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技法具体地说,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粗知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写作目的。

粗知文章基本内容就是要问“写了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判定文章的文体,是叙事还是写景,是议论还是说明。

不同的文体感知的要点也不同。

叙事性的文章一般是对事件的概括,重点是确定记述了几件事件,每件事情都尽可能把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

写景抒情类的文章要概括出写了哪里的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流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议论文就要确认好论据,说明文则要注意说明的对象和特征。

感受作者写作目的就是要知道“为什么而写”。

针对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来说,主要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通过阅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感情倾向,特别注意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句以及开头的总提句和结尾的总结句,有时原文句子就可以很好的概括作品的中心,也有时需要我们自己组织语言加以概括。

至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相对单纯,主要是找到中心论点和说明的对象与特征。

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特点,就是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

就叙事类文章来说,首先要把握记叙的顺序,有的是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叙等;有的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有的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安排,符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还有的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

记叙文考点

记叙文考点
记叙文阅读题型
一、整体感知题型 二、赏析题 三、感悟题
一、整体感知题型: 整体感知题型: 文章内容概括: (一)文章内容概括: 理清行文思路: (二)理清行文思路:补充故事 情节、 情节、作者情感变化 感知人物形象:概括性格、 (三)感知人物形象:概括性格、 品质等
(一、)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内容概括
示例: 红书包》 顺义一模) 14.选文中画线句子 示例: 《红书包》(顺义一模) 14.选文中画线句子 有深刻含义, 模糊”一词用得好,请结合全文品析。 有深刻含义,“模糊”一词用得好,请结合全文品析。 示例: 那个孩子》 大兴二模) . 示例: 《那个孩子》(大兴二模)14.结合语境理解 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舒畅”一词。 “母亲的表情很舒畅”句子中 “舒畅”一词。 示例: 野薄荷》 朝阳一模) .文中第② ③ 示例: 《野薄荷》(朝阳一模)17.文中第②~③段 中的环境描写很精彩,请你从中自选一处, 中的环境描写很精彩,请你从中自选一处,作简要赏 。(100~150字) 析。( ~ 字
→ 海棠怒放 → ③
练习: 红书包》 顺义一模) 选文以“ 练习:《红书包》(顺义一模)13.选文以“红书包”为线索,作者围绕“红 选文以 红书包”为线索,作者围绕“
书包”写了的“ 字词语, 书包”写了的“我”的一个经历,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一个4字词语,用来反映 的一个经历,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一个4字词语 这一过程。 这一过程。 非常喜欢→ →四处寻找 四处寻找→ →磨父母买 抢过狂喜 磨父母买→抢过狂喜 →珍藏回忆 非常喜欢 四处寻找 磨父母买 抢过狂喜→ 珍藏回忆
)、赏析句子 修辞、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赏析句子( (二)、赏析句子(修辞、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句与中心关 结构上的作用、对比、衬托、烘托、照应、过渡、 系、结构上的作用、对比、衬托、烘托、照应、过渡、铺垫等) 示例: 野薄荷》 朝阳一模) .文中第② ③ 示例: 《野薄荷》(朝阳一模)17.文中第②~③段中的环境 描写很精彩,请你从中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100~150字) 描写很精彩,请你从中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 字 示例: 我爱北京》 东城一模) . 示例: 《我爱北京》(东城一模)14.第②段“我从此学会了 一件事:我爱北京。 一句中, 一件事” 换成“一句话” 一件事:我爱北京。”一句中,“一件事” 换成“一句话”好 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4分 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分) 示例: 我的大学》 丰台一模) 示例: 《我的大学》(丰台一模) 1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画线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画线 单纯的快乐”的理解。( 。(5分 句“单纯的快乐”的理解。( 分) 示例: 军号声声》 .文章倒数第4段 示例: 《军号声声》16.文章倒数第 段“我不自觉地随着节 拍以脚点地” 如果改写为“我便随着节拍以脚点地” 拍以脚点地”,如果改写为“我便随着节拍以脚点地”,哪句 话更好?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50字左右)( 字左右)( 话更好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字左右)(5 分)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1、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乡村的灯火》,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模考试前,我们对记叙文阅读中的“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进行了专题训练,今天我们来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巩固。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根据答题要求,快速准确解答同类题目。

二、温故而知新:1、学生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完成文后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答案示例]:求学期间,“蛋糕”带给我们真挚的情谊毕业之后,“蛋糕”传递着拉斯的祝福如今,“蛋糕”引起我对大学生活美好的回忆[解题思路]:(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3、同类题目训练:阅读《乡村的灯火》,完成文后问题。

4、学生集体交流,再次强化解题思路。

(请个别学生读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评判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形成答案的要点)[答案示例]:①明亮的月亮灯下欢声不断②耀眼的电灯光下彻夜狂欢③辉煌的霓虹灯下惆怅思归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次对记叙文阅读中的“概括故事情节”一题进行了重点训练,希望同学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开动脑筋,多多思考,将我们共同总结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同类型的题目中去,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四、布置作业:阅读《我的傻瓜妈妈》、《善良的种子》,完成文后问题。

【板书设计】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教学后记】1、注重学情调查,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在一模考试前,我曾对记叙文阅读中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做过专题训练。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

多年来,记叙文因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而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专家青睐。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全国各地中考试题都对记叙文阅读能力进行了考查,无一例外,可见记叙文阅读是中招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也是检测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重点。

新课标对记叙文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3)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因此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综合理解、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在考试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

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用心体会写作意图,把握文意(一)从分析体裁入手(二)从分析题目入手(三)从分析材料详略入手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

(四)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五)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六)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

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地了解。

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

对于文章的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不必理会没有弄懂的问题,只要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可。

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

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它的内容往往要几经反复细加琢磨之后才能确定。

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

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

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4)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
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
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

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二、记叙的顺序
一、顺叙。

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一件事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是最常见、最基本的记叙顺序。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

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缺点:容易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呆板,平淡,缺乏新鲜感。

二、倒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倒叙实质上只是顺叙的局部变异或调整。

倒叙结构的特点是,以往事为中心,但却以现在为开端,最后又回到当前,把过去的事情经过放在目下的时间里加以叙述。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倒叙的作用: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应注意顺叙与倒叙之间的衔接。

倒叙是顺叙中某个部分提前,倒叙之后还要转为顺叙。

所以,“倒”与“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使用倒叙既要做到过渡自然,又要把倒叙的起止点交代清楚。

三、插叙。

复杂的事件往往是事件牵起事件,此物引出彼物。

把所有的内容都贯穿在一条线索上有条不紊地进行叙述,有时是非常困难的。

常常不得不中断原来的线索,插入对另一个事件的交代或者对另一种事物的介绍。

这种中断对主要事件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相关事实的叙述,就是插叙。

插入的相关内容完毕后,一般还要回到原来中断的地方继续叙述下去。

插叙的三种方式:1、联想式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回忆引出插叙。

2、转述式是借助作品的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

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某人说”等引入插叙。

3、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入一件事的方式。

这种方式突出的特点是灵活性大,多则一段、几段,少则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多用“原来”、“过去”这些表时间概念的名词来引入插叙部分。

插叙的作用有:1、对某事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使文章结构曲折有致,叙事集中。

3、丰富人物形象。

4、通过对比、烘托,突出主题。

插叙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插叙与倒叙的区别
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插叙的部分是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

倒叙:所叙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

倒叙文章中的回忆部分就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占据文章的主要篇幅,而插叙的内容只是在顺叙中途插入的为中心事件服务的一个片断。

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是同一件事。

掌握记叙的顺序,最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这个要素。

仔细读文章,看看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这些地方就出现了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四、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一、人称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

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

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

2、人称的作用
特点: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二、常见题型
本文或某段运用了什么人称,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技法
1.注意叙述的角度,弄清人称的变化。

具体来说,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大多出现在小说中;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大多出现在纪实散文中。

有的文章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人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2、明白人称的优劣,掌握人称的表达作用。

一般情况下,叙述人称的运用是各有利弊的。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所以阅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叙述人称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