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合集下载

2023 克服财政困难 提案

2023 克服财政困难 提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也日益凸显。

2023年,我国也将面临克服财政困难的重大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财政困难提供一些参考和解决思路。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精准施策1.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重点领域。

对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基本民生需求。

对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可以逐步降低财政支出,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2. 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资金监管。

对于一些基建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加强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高效,防止浪费和滥用。

二、增加财政收入,拓宽财政来源1. 扩大税收范围,提高税收效率。

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减少税收优惠,加大对高收入者和大企业的税收征收力度,提高财政收入。

2. 多渠道增加非税收入。

鼓励土地出让、资源开发等方式,增加政府非税收入,为国家财政提供更多来源。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1. 完善财政体制。

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划分,形成合理的财政体制,保证中央财政有足够的支出和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自主权。

2. 设立财政稳定基金。

建立一定规模的财政稳定基金,用于应对财政困难时期的支出和债务偿还,增强财政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1.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财政监督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2.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于财政支出和投资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避免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以上是我对2023年克服财政困难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财政问题是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我国的财政困难找到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

谨以此函,敬请批示。

此致敬礼经过前期的努力,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和建议来克服财政困难,接下来我将继续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财政困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一、前言地区经济差异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提出一些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途径。

因此,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政策。

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对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水库、水电站、灌溉等方面。

3.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

三、优化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优化税收政策是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途径。

具体措施如下:1.减少对落后地区的税收征收:对于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应该减少税收征收,鼓励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

2.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地发展。

3.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环保产业在各地发展。

四、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缩小经济差异的重要手段。

因此,应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政策。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沟通: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转移支付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扶持落后地区。

2.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3.加强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五、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小微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政策。

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低息贷款、担保等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拥有着广袤的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差异明显,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服务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明显。

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通常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遥遥领先。

2. 城乡发展差距悬殊。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大,产业基础扎实,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低,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

3. 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之外,内地地区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发展差异,一些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明显优于其他中小城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城市之间。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

1.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而西部地区山地、沙漠等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 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政策和制度上的限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比如财政投入不足、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

3. 人口迁徙和城市化。

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过剩和城市化过程。

而西部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人口外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一、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协调发展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入手,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以青海、贵州、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 形成差异的原因(1)地理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发展海洋经济和外贸。

而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向该地区聚集。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

(3)资源配置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而西部地区资源匮乏,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 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 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适度增加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和财政支出,鼓励其向落后地区输出资源和技术,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

美国调节区域经济差异的财政措施及启示

美国调节区域经济差异的财政措施及启示

美国调节区域经济差异的财政措施及启示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影响二、美国的财政调节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分析四、启示与借鉴:美国经验在我国的应用五、在区域经济调节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市场力量的作用逐渐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发达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针对这一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措施,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美国政策措施、协调性、启示及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差异指的是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资本、技术、自然环境等。

首先,人口的规模和素质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原动力,其中包括人口密度、劳动力素质和结构、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其次,资本的分布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差异。

资本的主要流向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最大化而进行选择,由此形成了某些地区拥有大量投资资本的现象。

再次,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差异也是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区域经济差异对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影响。

长期的经济不平衡会导致贫富分化,从而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生活和财产,也会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

二是对社会的影响,造成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美国的财政调节措施及其实施效果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采取了多种财政政策及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如公路、桥梁、航道、高速公路等,使得司机的路程时间缩短、减少了劳动力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其次是支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降低一部分州、市政府的税负,并提供财政支持以鼓励地方经济活动。

第三是产业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带动就业,通过扶持研发、创新、股权投资等,推动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

我国CPI地区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

我国CPI地区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

我国CPI地区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CPI在不同地区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行业结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因素。

CPI的地区差异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CPI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CPI地区差异概述CPI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消费价格的平均变动情况。

根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CPI的全国平均值为2.9%,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

具体如下:1、东部地区CPI相对较高。

东部地区的CPI由于人口密集以及物流运输便利等因素,使得物价水平相对较高。

其中南部沿海城市的CPI相对偏高,例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CPI均在3%以上。

2、中西部地区CPI相对较低。

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CPI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竞争不够激烈,物流运输繁琐,因此导致商品的运输成本较高。

例如,贵州、云南等地的CPI仅在2%左右。

3、城乡之间的差异较大。

城市的CPI相对较高,其中大城市的CPI要高于中小城市。

而农村地区的CPI主要受到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此常常出现CPI波动较大的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CPI地区差异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

1、行业结构影响不同地区的行业结构差异导致了CPI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服务业为主导,而中西部地区以制造业以及重工业为主导,因此东部地区的CPI相对较高。

2、资源禀赋影响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海岸线和港口资源,且人口密集,便于物流运输,因此物价相对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导致了CPI的较低。

3、地理位置影响中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导致了CPI的差异。

例如南部沿海城市的居民生活成本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位置偏远,因此导致了CPI较低。

1、发挥经济优势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应进一步发挥其经济优势,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以此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财政扶持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以培植财源,促使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

“支持企业是手段,培植财源是目的”。

针对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财政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

一、问题剖析现行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违规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引起地区间的无序竞争;二是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发挥引导作用;三是财政扶持额度较大,带来较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四是财政扶持资金监管乏力,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政府考核指标的约束、地方利益的驱动。

上级政府考核指标是下级政府行动的指挥棒。

在当前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政府考核的需求。

各级政府纷纷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作的优惠以吸引企业到当地落户,对企业的选择也缺乏理性的分析,招入的企业不但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破坏了当地环境。

在审计中,我们就发现某区为了引进某世界500强企业,不仅承诺落户后几年内给予一定额度财政扶持,而且以低于土地征用成本的价格出让土地,最后该企业虽然落户该区,但由于该企业属商品流通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均合并到上海总部缴纳,不仅没为该区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反而给区、乡两级财政增加近千万元的债务。

也有个别县市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引进的是被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虽然招商引资指标完成了、财政收入增长了,但生态环境破坏了。

(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系统发展规划。

分析当前各地财政扶持政策领域过多、范围过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没有重点,缺乏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

造成各级政府将十分有限的扶持企业资金切成扶持工业发展资金、扶持商业发展资金、扶持旅游业发展资金等十几块,每个政策又要在本区域内扶持十几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最后落实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上,其扶持资金就少得可怜了。

财政扶持政策优化调整建议

财政扶持政策优化调整建议

财政扶持政策优化调整建议财政扶持政策作为国家或地区调节经济、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财政扶持政策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应之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以下是我对财政扶持政策优化调整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政策目标首先,应当明确财政扶持政策的目标。

这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

例如,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政策目标可能侧重于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目标可能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社会公平方面,目标或许是加大对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

只有明确了清晰、具体、可衡量的政策目标,才能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正确的方向,避免政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精准定位扶持对象1、区分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因为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往往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可以通过提供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于大型企业,重点应放在鼓励其进行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国际市场拓展上。

可以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给予出口退税优惠等措施,推动大型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关注特定产业和领域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领域。

比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其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建设;对于传统优势产业,如制造业、农业等,应鼓励其进行技术改造、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附加值。

同时,要关注社会事业领域,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加大对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优化扶持方式1、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相结合直接补贴如财政拨款、奖励等方式,可以快速为扶持对象提供资金支持。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发展

2024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走向,以及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

一、背景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两大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影响经济运行和结构调整;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运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发展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财政政策的走向和作用经济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将继续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支持民生领域: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区域发展均衡:财政政策将采取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减少地区间的差距。

加强环境保护:财政政策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货币政策的走向和作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注重平衡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

推动金融改革:货币政策将继续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将积极支持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防范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挑战与建议协调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发展需要考虑到宏观调控的整体效果,避免政策操作的副作用。

防范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推动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理顺政策衔接机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衔接和执行效果。

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财政政策

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财政政策

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财政政策首先,有效的资源配置是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基本前提。

财政政策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地区经济差异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这意味着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挥不同地区的特色优势,形成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通过资源的流动来弥补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加强合作使得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其次,激励私人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应该通过减税、补贴、贷款等方式来鼓励私人投资,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应该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和投资补贴,吸引私人资本的流入。

同时,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府效率,保护私人投资者的权益,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

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

财政政策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差距。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科技等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劳动力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促进城乡发展的一致性是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目标。

财政政策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的投资力度,改善城市的环境、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应该注重有效的资源配置,激励私人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促进城乡发展的一致性。

只有通过这些政策的结合与实施,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地区差距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地区差距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在当今社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地区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涉及到社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具有关键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味着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

这需要打破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基础。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完善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例如,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可以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使偏远地区能够更好地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格局。

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发展,能够让落后地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与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条件。

其次,推动产业转移和承接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发达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承接这些产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产业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引导和规划,避免盲目承接和重复建设。

同时,要注重培育本地的产业配套能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再者,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也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资源加工产业;一些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避免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要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落后地区往往面临教育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

因此,要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凸显。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强财政转移支付1. 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在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标准;(2)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考核,确保资金使用效果;(3)鼓励各地区积极参与到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中来,提高使用效率。

2. 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针对欠发达地区,应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具体措施包括:(1)适当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标准;(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其发展基础设施和产业;(3)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其发展能力。

三、优化税收政策1. 减轻中西部地区企业税负针对中西部地区企业普遍面临的税负较重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适当降低这些地区企业的所得税率;(2)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鼓励其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3)鼓励中西部地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 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应该加强对这个领域的支持。

具体措施包括:(1)适当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2)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力度;(3)鼓励各地区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科技园区,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鼓励各地区通过PPP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能力;(3)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评估和监管,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引言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而一些发达地区则面临经济过热的挑战。

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异,财政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提出几项财政政策建议,以期在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我们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

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应得到相应增加。

这样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给予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吸引更多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和发展。

这样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推动跨地区合作与协调发展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差异,各地区之间应加强合作与协调。

我们可以设立跨地区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各地区之间的互利合作项目。

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不仅可以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区,聚集相关产业的要素和创新资源,推动经济聚集效应的形成。

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各地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改革地方财政体制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我们还应考虑改革地方财政体制。

目前,我国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税收和转移支付。

然而,由于税收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陷,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改革地方税收制度,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自主性,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

可以适度加大地方税收收入的份额,同时提高地方财政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建设,加强地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制定合理的财政分配规则,确保各地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调整区域税收政策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调整区域税收政策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重 调 节 作 用 。税 收政 策作 为 国 家宏 观经
济调节 的重要手段 ,是 区域经 济政 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对 区域经 济的发展起着
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
我 国经济发展 的区域性差异较大 ,地方 政府税 收权 限受 阻 ,无法针对地方经济 的特点在税 收方 面做灵活 的调 整,提高 地方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 的滞后 和不灵
实施 的 “ 部 大 开 发 ” 战 略虽 然 在 一 定 西
我 国现 有 税 收 政 策在 影 响 区域 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央 与 地 方 税收 权 限界 定 的 模 糊
地 区流动 ,仍具有重要意义。
程度上影 响着这种 区域差距 的扩大 ,但 向东倾斜仍然是主导性 的区域政策 ,东
中西部 地 区成 为 国家 投资 和建 设 的 重
点 ,经济发展 明显加速 ,东部地 区的经
济 主 导 地 位 受 到 限 制 和 削 弱 。 17 年 ~ 91

■张洪 峰
18 9 0年 , 国 家投 资 和 建 设 的重 点 东 移 , 沿 海 地 区成 为 重 点 发 展 区 域 。 18 9 0年
的,即有重点 、有选择地运用优 惠或 限 制 的税收措施来解决 区域经济发展 中所 出现 的某些 突出问题 ,可以强烈地体现 某一 阶段政府 的经济政策意 图。正确运
用 税 收 政 策 可 以对 区域 均 衡 发 展 起 积 极 作 用 ,通 过 对 不 同 区 域 的差 别 税 收 政
衡 发 展 战略 及 相 关 政 策 有关 。 因 此 ,缩
税收政策的调控权力远远超过地方政府。 存税收征管的具 体实 践中 ,地方政 府没
有 税 收 立 法 权 ,也 没 有税 收减 免 权 ,地 方 政 府 的利 益 受 到税 收 管理 权 限 的约 束 , 不 利 于 调 动 地 方 政导性 因素 ,旧 家运 用积极 的财政政 策及其 相关政 策 , 以引导生产要素和社会 资源 的流 向 ,使

财政政策制定建议

财政政策制定建议

财政政策制定建议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为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财政政策,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明确政策目标首先,财政政策的制定应当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当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状况相适应。

常见的政策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控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等。

在不同的时期和经济形势下,政策目标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可能成为首要目标,此时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而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控制通货膨胀则成为重点,可能需要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税等。

二、进行全面的经济形势分析在制定财政政策之前,必须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全面、深入和准确的分析。

这包括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趋势、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汇率、国际贸易状况等宏观经济指标的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结构性问题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运行的态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例如,如果发现某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就可以在财政政策中加大对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果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就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调控。

三、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财政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负债和财政危机。

政府在增加支出或减税时,应当评估其对财政收支平衡的长期影响。

一方面,要合理控制财政赤字规模,确保债务水平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过度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债务累积、利率上升和信用评级下降,增加未来的财政风险。

另一方面,要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项目评估和绩效管理等措施,确保财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财税政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也反映在产业结构、城镇化程度和人均收入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财税政策可以作为调节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力手段之一。

一、财税政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1.改善税收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税收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有些地区发展形势较好,可以适当减轻税收负担,支持企业发展;而有些地区经济危机重重,需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加快经济复苏。

同时,完善税制,改善税收体系也是重要的财税政策。

比如对于农村地区,税负较重,税基较窄,税收征收工作也难以落实。

此时,可以通过减少农村地区税收负担、降低税率等措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2.调整财政支出,促进地区民生改善财政支出也是调节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手段。

就目前来看,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保等方面。

通过调整各个领域的财政支出,可以促进地区差异的缩小。

举个例子,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地区的发展水平比较低。

此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加速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3.提高转移支付比例,降低财政局部性收入差异转移支付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政策,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财政资金。

通过适当提高转移支付比例,可以降低地区财政收入的差异,使得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更好的扶持。

4.完善政策框架,防范财税政策对地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财税政策对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全都正面的,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负面影响。

为了防范这种负面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框架。

这包括政策评估机制、政策协调机制、政策监测机制等。

只有这些机制能够健全运转,才能保证财税政策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大化。

二、财税政策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虽然财税政策可以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手段,但其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

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
2 0 0 6 20 0 7 2 0 O 8 2 09 O Z 0 01
城 市人 均 可 支配 收 入 ( ) 元
14 3 o 9
1 6 1 5 2 1 7 8 3 5 1 7 O 5 6 1 1 5 7 7 1 1 9 o 9
农村人均纯收入( ) 元
3 5 2 5
2 纪 9 O世 O年 代 以来 , 乡居 民收入 差 距 不 断 扩大 , 城 已 成为 中国经 济发展 中的焦 点 以及 中 国二 元 经济 社 会结 构 诸 多矛 盾的集 中体 现 。
表 1 20 ~2 1 0 5 0 0年 我 国城 乡居 民人 均收 入 及 差 距
年 份
2 o o 5
为 1 7 2元; 2 0 到 0 5年 , 部 地 东 区人 均 GD 为 2 2 0元 , 部 地 区 为 8 7 P 20 西 9 0元 。 6年 间 , 西 东
距 的 日益扩 大最值 得整个 社会关 注 。在 此之 前 , 于收 入差 关
表 2 20m21 0 5 0 0年 我 国 四 大地 区居 民人 均 收 入 比较 表 ( 单位 : ) 元
东 中西 北
年 份 东部 巾吾: l 西 部 东北 收 入 比
1 o; . 8; o 1 9 2 05 1 1 5 1 4 7 6 1 E 6 9 O o2 1 0 j 6 6 0 2 6 6 4 54 5 0 3 6 0 7 55 91 2 1 ; . 2 . 9 1 6 1 0 1 9 . 0: . 6 5 4 0 13 l1 l3 6 5
金 融在 线
缩 小 中 国收入 分 配 差 距 的 财 政 政策
炊 红 霞
( 中共 鄢 陵 县 委 党 校 , 南 许 昌 4 1 0 ) 河 6 2 o

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引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是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1. 宏观调控与区域均衡发展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注重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富裕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税收负担,以支持相对贫困的地区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和企业发展到欠发达地区,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2. 产业升级与地区特色经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需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措施支持发展特色经济,如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以增加地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3.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改善地区之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交通网络的连接性,以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资源流动。

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地区的生活品质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加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4. 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以提高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源素质。

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创业和人才引进等措施,吸引高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促进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和经济协调发展。

结论财政政策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宏观调控和区域均衡发展,产业升级与地区特色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改善,以及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政府可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浅论如何协调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性差异

浅论如何协调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性差异
区。
势 。金 融市场 可 以迅速有 效地 引导 资 金合理 流
三 、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
动 ,提高资金 配置效率 ;同时为金融管理部 门进
行金融间接调控提供 了条件 。金融市场 的发展不
货币政策的有效 实施需要财政政策的积极支 仅能够扩大金融资产规模 ,而且 能够促进金融工 持 。政府可 以通过各种财政手段配合相应 的货 币 具 的创新 ,并促使居 民金融资产多样化和金融风 政策 以促进地方经济 发展 。如在西部大开发 中, 险分散化。正 因为如此 ,央行一直将推动金融市
税 收优 惠存在 较 大 的运 作 空 间。具体 而言 ,第 场快速健康发展作为货币政策操作 的一个重要 内


可 以通过降低投资 中西部企业 的流转税 负和 容 。为此 ,积极 发展地方金融市场 ,对于协调各
所得税税负 ,促进资本流人 ;第二 ,对 投资中西 地 区货币政策差异 十分重要 。具体来说 ,首先 , 部 的企业用做再投资的资本和利润免征所得税 , 在储蓄资金充裕 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允许地方政

二 、制定 、执行 因地制宜的货币政策
在货 币政策方面 ,应从地 区实际情况 出发 ,
根据不 同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运行状况 ,

加快金 融体 系改革 ,拓展 中西 部 中
小企业融资渠道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差别的货 币政 策。区域经济和 金融发展 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统一货 币政策框架下
中、西三大地 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从2 1 地 区的经济发展 ,就必须为 中小 企业开辟有效 的 0 1
年 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看 ,东部发展较快 ,西部 融资渠道 。这可能需要通过整个 金融体系 的改革

国外解决区域差异的政策

国外解决区域差异的政策

国外解决区域差异的政策地区差距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存在、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域差距问题,区别只是在于这种差距的程度、产生的原因、治理时机的掌握和政策措施的着力点等有所不同。

在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纠正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市场失灵”,抑制地区差距的扩大,维持必要的区际公平。

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区域差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做出了长期而有效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我国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大有裨益。

一、美国的区域政策美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其地区经济的均衡化有赖于美国西部的大规模开发。

美国对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集中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1860—1890年之间,主要表现为拓殖性质的领土扩张;第二个时期是在1930—1970年之间,主要表现为致力于落后地区的经济振兴、平衡东西部的发展差距。

通过两次大规模集中开发,美国西部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重心逐渐西移,在整体上使美国东西部地区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均衡化。

(一)美国“西进运动”的主要政策措施美国西部开发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政府实施了有利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西部政策。

其主要政策措施有:1.“自由土地”政策“自由土地”或“公共土地”政策是西部开发政策的基础和中心。

自1785年美国国会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法令,经几届政府努力,土地出售单位由640英亩降低到160英亩,价格也大幅度下降。

1862年,国会通过的《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入籍申请者,只要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在西部免费获得160英亩土地,定居和耕种5年后,便享有该土地的所有权。

《宅地法》的实施,对西部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近乎无偿分配的公共土地政策,一方面使拓荒者免除了为购买土地而造成的经济负担,他们的财富可以直接转作经营资本,从而助长了拓荒农业向商品农业演变的势头;另一方面,促使更多的人流向西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很大,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财政方面讲,就是要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搏动”;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区经济差异;财政政策
一、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描述
地区①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地区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地区政策几经变化,从强调均衡发展,到60、70年代搞工厂内迁和“三线”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讲,地区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一)地区经济差异衡量指标的选择
尽管有人认为gdp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对gdp的追求会因注重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利益,而且追求总量的增长往往会忽视结构的平衡,但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综合产出水平或产出效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张慕萍、程建国,2000)。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用人均gdp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与同年份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排定的顺序基本一致(周志文,2002)。

此外,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落后地区必须要有一定量的gdp增长。

因此,本文仍主要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

(二)地区经济差异的衡量
1.人均gdp.我们主要用200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来衡量地区之间的差异水平。

2002年,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区,东部11省市人均gdp为14080元,而中西部地区20省市区人均gdp仅6268元,前者是后者的
2.25倍。

其中,人均gdp最高的是上海,为33284.92元,最低的是贵州,人均gdp仅3075.32元,上海是贵州的10.7倍。

②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2.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及其变化可以用人均gdp计算的标准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来反映(见表1)。

从反映地区间发展水平绝对差距的标准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很大,并且逐渐扩大。

从反映地区问发展水平相对差距的加权变异系数来看,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也是一直呈扩大趋势。

无论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还是实际的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我国的地区差距在扩大。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与不平衡矛盾的加深,不仅影响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府财政安排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
财政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来进行的。

因此,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财政制度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

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人力资本的贡献。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
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

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

”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3.技术进步。

对技术进步,索罗的定义是“生产函数任意一种形式移动的简称”,“经济的加速或减速、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改进、各种各样移动生产函数的因素都可以归人技术进步之中”。

肯德里把技术进步归结为“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这里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丹尼森用知识进步来代替技术进步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发明应用时间的缩短等。

由于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计量方法不同,人们对技术进步所起作用大小的测算值也不相同,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

另外,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不做讨论(除财政制度外)。

(二)财政安排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不同区域间财政收支的变化,或制定不同的鼓励、限制政策,影响各区域的投资、人员流动以及技术进步,从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进行调节。

1.对投资的影响。

财政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对区域投资产生影响:一是直接对某区域进行投资或是对特定区域的产品进行政府采购,从而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或是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来带动私人投资;二是运用财政手段如税收优惠等影响资本收益率,从而实现物质资本的区际流动,如对借入资金成本的扣除、对利润再投资免税或退税以及加速折旧等。

另外,区域性的税收减免也会增加减免区域的投资。

2.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一般认为,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收入的高低和公共服务的好坏。

例如,对某些区域的个人所得实行减免,在税前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在该区域从业的个人会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在我国区域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税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是很大。

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提供对劳动力的流动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人员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财政支出方案会产生服务供应上的跨辖区的竞争(tiebout,1956),出现tiebout所说的“用脚投票”。

公共服务供应水平较高,可以成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负熵流。

因此,各财政辖区公共服务供应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吸引力。

3.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的引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其外溢性较大,只能由国家进行投资。

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的风险也很大,财政的大力支持有助于技术进步。

为此,我国有了技术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收和减免等规定。

(三)财政分权与区域经济差异
财政体制本身对区域经济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财政分权固化了地区财政的不平衡。

地区间财政不平衡既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种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分税制下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富裕地区。

我国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占主导地位,但它们是以税收来源地为基础,因而有利于发达地区。

从2001年各地人均财政收入看,最高的是上海,最低的是西藏,上海是西藏的14.53倍。

从财政支出来看,差别虽没有收入那样大,但上海(最高)仍然是河南(最低)的8.24倍。

④这一方面说明不同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差别很大,财政竞争能力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减少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