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资料(肝吸虫项目)
肝吸虫病中国医科大学
![肝吸虫病中国医科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1e16abfbf61fb7360b4c65e5.png)
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吡喹酮。总剂量
90-150mg/kg,每日3次,连服2
日。丙硫咪唑
对症与支持疗法:
预防
控制传染源: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
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
虾,加 强粪便管理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clonorchiasis sinensis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 感染科
概述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胆汁淤 积、肝损害的寄生虫病
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 虾而感染 临床特征:上腹隐痛、疲乏、精神不振以及肝 肿大,可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少数 患者可发生肝硬化
27.3 35.1 ×
华 支 睾 吸 虫 成 虫
华支睾吸虫成虫(活体)
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流行病学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
胰管炎、胰腺炎 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上皮癌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增多,轻度贫血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轻度改变,球蛋白增高
虫卵检查:为确诊依据;可了解感染程度及治疗 结果。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虫卵阳性率高
免疫学检查:ELISA 影像学检查:B超-肝内光点不均,斑片状回声,
肝内胆管扩张。MRI-肝内雪花状改变
病原学
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形态学:
成虫: 虫卵:人体寄生蠕虫虫卵中最小的一种。 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医学寄生虫学38肝吸虫
![医学寄生虫学38肝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c2ddb6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8.png)
医学寄生虫学38肝吸虫
目录
肝吸虫简介 肝吸虫对人体的影响 肝吸虫的诊断与治疗 肝吸虫的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01
CHAPTER
肝吸虫简介
呈圆柱形,外观似葵花籽,长约10-25mm,宽约3mm。
肝吸虫成虫
呈黄褐色,椭圆形,直径约27-35um,有卵盖和卵周结构。
肝吸虫卵
肝吸虫的形态特征
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经过约20天的孵化发育成为尾蚴。 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则侵入其肌肉中,形成囊蚴。 人或哺乳动物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或虾后,即被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逸出的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再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和肺,最后移行至支气管、气管,再上行至口腔或喉部,随痰或呕吐物排出体外。
胆道疾病
肝吸虫的成虫和虫卵可随血液流动至胰腺,引起胰腺炎,表现为腹痛、恶心等症状。
胰腺炎
肝吸虫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损伤,使人体易感染其他疾病。
免疫系统损伤
肝吸虫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03
CHAPTER
肝吸虫的诊断与治疗
粪便检查
血液检查
肝脏超声检查
胆管造影
肝吸虫的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通过粪便检查可以检测到肝吸虫卵,这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肝吸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通过食物传播。
肝吸虫感染后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疾病。
提高公众对肝吸虫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危害,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肝吸虫病。
提高公众对肝吸虫的认识
食品卫生监管是预防肝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肝吸虫综述ppt课件
![肝吸虫综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d1ba6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6.png)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肝吸虫 Liver fluke)
篮 球 比 赛 是 根据运 动队在 规定的 比赛时 间里得 分多少 来决定 胜负的 ,因此 ,篮球 比赛的 计时计 分系统 是一种 得分类 型的系 统
二、生活史
篮 球 比 赛 是 根据运 动队在 规定的 比赛时 间里得 分多少 来决定 胜负的 ,因此 ,篮球 比赛的 计时计 分系统 是一种 得分类 型的系 统
二、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毛胞 蚴蚴
雷 尾 囊 童成 蚴 蚴 蚴 虫虫
终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终宿主
终宿主:人、肉食类哺乳动物(犬、猫等);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如纹沼螺、赤豆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五、流行
1、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 中国:除西北六省区外均有流行,患者470万
2、流行特点: ⑴、南北两端感染率高 ⑵、散在、点状分布 ⑶、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保重宿主多
3、人体感染原因:饮食习惯或方法不当,生食或半生食鱼 虾等。85-99年调查佛山地区肝吸虫阳 性者9829例,吃“鱼生”“烫鱼片”者 占84.6%,其中男性占79%
三、致病
1、致病阶段: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2、致病机理:机械性阻塞作用,及虫体分泌物、代 谢产物和虫体崩解产物等引起的免疫 病理反应 。
篮 球 比 赛 是 根据运 动队在 规定的 比赛时 间里得 分多少 来决定 胜负的 ,因此 ,篮球 比赛的 计时计 分系统 是一种 得分类 型的系 统
三、致病
关于牛羊肝吸虫病发生和防治
![关于牛羊肝吸虫病发生和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8878a04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4.png)
关于牛羊肝吸虫病发生和防治王健(四川省昭觉县四开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凉山616150)吸虫病多发生于牛羊,马、鹿、骆驼也易感,是一种全球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经济损失巨大。
当前对于肝吸虫病的防治主要是施用抗生素驱虫,但耐药性的产生、食品中化学物质和抗生素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着恶劣影响,因此疫苗的开发对于肝吸虫病的控制极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肝吸虫的发生、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期为农场动物健康养殖提供文献讨论。
吸虫病;牛;羊;防治肝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超过1,700万人受感染,1.8亿人面临感染风险。
动物感染肝吸虫被称为肝吸虫病,人感染的肝吸虫病被称为肝吸虫感染。
肝吸虫分布极广,主要是温热带地区,如拉丁美洲、欧洲、南亚、东南亚、东亚和北非等地区,感染食品动物所引发的经济损失巨大。
肝吸虫主要有三种,根据拉丁文物种名可分别称为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巨片吸虫或热带吸虫(fasciola gigantica )和大拟片形吸虫或鹿吸虫(fascioloides magna )。
肝片吸虫和巨片吸虫已被证实能感染家养反刍动物,据估计全球约有5.5亿只动物受感染。
大拟片形吸虫主要感染野生有蹄类动物,其中主要是鹿,所以也被称为鹿吸虫。
肝片吸虫和巨片吸虫主要的感染地区在北非和亚洲的低纬度地区,还有明显的杂交现象。
其中肝片吸虫是报道最多的肝吸虫,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洲均有报道,这也意味着其是分布最广的肝吸虫。
巨片吸虫主要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被报道。
大拟片形吸虫当前只在北美(美国、墨西哥)和欧洲(意大利、捷克、德国)被发现,相关研究较少。
各国经济往来,动物被频繁调运,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肝吸虫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增大,给全球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巨大的经济损失反映在每年全球驱虫药物市场份额超过30亿美元,而且肝吸虫病的发病率被低估了,因为报道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
综述资料(肝吸虫项目)
![综述资料(肝吸虫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7e8f50e4cc17552706220854.png)
资料项目编号:03肝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综述资料深圳华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2011年3月28日肝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综述3.1产品预期用途3.1.1产品预期用途本公司试剂盒采用间接法ELISA定性检测人特异性肝吸虫IgG抗体,适用于人血清。
肝吸虫亦称华支睾吸虫,因其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故俗称肝吸虫。
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的肝胆管内,成虫浸出物及代谢产物中含有抗原成分,感染人体后会诱发多种免疫病理反应,在肝吸虫病人血清中,IgG是最容易检测到的特异性抗体,已有许多用ELISA检测感染动物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的报道,说明宿主感染肝吸虫后可诱发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参与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为IgG,其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肝吸虫IgG抗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人感染程度。
通过肝吸虫IgG抗体检测可以有效了解机体是否感染过肝吸虫,在肝吸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辅助诊断肝吸虫感染及筛查感染人群。
3.1.2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目前,肝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23个省市区均有本病流行,本病的流行与传染源的多寡、河流坑塘的分布、粪便污染水源的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肝吸虫病的感染无男女老少之分,人群普遍易感,其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生吃或未煮熟的鱼肉的习惯,如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香港、广西、台湾、黑龙江和辽宁的朝鲜族居住地区。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常为慢性过程,感染后逐渐发生症状、体征。
多数人为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一般病例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肝区疼痛、腹胀、腹泻等消化到道症状以及轻度浮肿、肝脏肿大等。
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病后,临床表现较为严重,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肝吸虫病的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胆囊炎、胆管肝炎、胆石症、胰腺炎和肝硬化等,甚至可并发胆管癌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48aca60ea2161479171128ab.png)
1 肝吸虫成虫(未染色) 幻灯片 6 一、形态 口吸盘(oral sucker)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 sucker),肠分两支,延伸到虫体后
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幻灯片 15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 20~30 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1 幻灯片 16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据 2001—2004 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1 幻灯片 28 五、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1 肝吸虫感染肝脏标本 幻灯片 19 三、致病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管阻塞,胆 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大,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可作为结石中心,形成结石。
1 扩张的胆管内有二条睾吸虫,刺激胆管黏膜上皮增生(+示) 幻灯片 20 三、致病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1 幻灯片 22 三、致病
1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幻灯片 23 三、致病
1 腹水 幻灯片 24 三、致病
吸虫资料整理
![吸虫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1e850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7.png)
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属肠道寄生大型吸虫,俗称姜片虫或肠吸虫。 人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可致姜片虫病。
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姜片状;活体为肉红色,体表有皮棘; 长 20~75 mm, 宽 8~20 mm,厚为 0.5~3 mm。 腹吸盘呈漏斗状,较口吸盘大 4~5 倍,肠支分二支。 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 虫卵: 大小(130~140)µm×(80~85)µm 呈椭圆形 ; 淡黄色; 卵壳薄,均匀,卵盖较小不明显; 内含卵细胞 1 个,卵黄细胞 20~40 个。
姜片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入水中,在适宜温度 (26~32℃)下经 3~7 周的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扁卷螺的淋巴间隙中,经胞蚴、 母雷蚴、子雷蚴阶段而形成许多尾蚴自螺体陆续逸出。在螺体内的发育约需 1~2 个月。 尾蚴在水中吸附于水生植物等物体的表面,分泌成囊物质包裹其体部,脱去尾部而成囊 蚴。
致病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虫体的机械刺激,二是分泌的抗原和代谢产物等异源物 质引起的变态反应。机械刺激与代谢产物的作用,导致以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 壁水肿与炎症发生。在临床分型上可以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晚期感染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肝吸虫监测工作总结范文(3篇)
![肝吸虫监测工作总结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209f9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e.png)
第1篇一、前言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近年来,我国肝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肝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肝吸虫病的监测工作。
本总结旨在对近年来我国肝吸虫监测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为今后肝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肝吸虫监测工作背景1. 肝吸虫病的流行现状肝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等省份发病率较高。
据统计,我国肝吸虫病患者人数约为300万,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
2. 肝吸虫病的危害肝吸虫病可引起肝脏、胆管、胰腺等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后果。
此外,肝吸虫病还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
3. 肝吸虫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肝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各级卫生部门高度重视肝吸虫监测工作。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肝吸虫病的流行现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肝吸虫监测工作内容及方法1. 监测对象肝吸虫监测对象主要为肝吸虫病高发区的居民,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等。
2. 监测内容(1)肝吸虫感染率:通过粪便检查,检测肝吸虫卵的存在。
(2)肝吸虫病危害程度:了解肝吸虫病对肝脏、胆管、胰腺等器官的损害程度。
(3)肝吸虫病防治知识普及:调查居民对肝吸虫病的认知程度,了解防治知识普及情况。
3. 监测方法(1)粪便检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肝吸虫卵。
(2)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肝吸虫病的认知程度,防治知识普及情况。
(3)临床检查:对肝吸虫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四、肝吸虫监测工作成果1. 监测覆盖范围广近年来,我国肝吸虫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监测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个县(市、区)。
2. 监测数据准确可靠通过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等先进技术,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寄生虫】寄生虫生活史总结(重难点)
![【寄生虫】寄生虫生活史总结(重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9853850029bd64783e2c74.png)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生活史】终宿主为人和猫、犬等食肉类哺乳动物,成虫寄生在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学习要点及难点】(1)肝吸虫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2)肝吸虫囊蚴为其感染阶段;(3)成虫寄生在宿主体内主要引起肝脏损害;(4)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获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5)改变饮食习惯,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肝吸虫病的关键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生活史】姜片吸虫生活史基本同肝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和猪等动物的小肠内,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红菱、浮萍、茭白等)表面形成囊蚴,人体感染是经生食以上水生植物而误食了囊蚴所致。
【学习要点及难点】(1)姜片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水生植物媒介;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2)姜片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寄生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3)检获粪便中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
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并殖吸虫(肺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生活史】生活史过程基本同华支睾吸虫,但成虫寄生在人或食肉类哺乳动物的肺脏,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尾蚴在淡水蟹(溪蟹)或蝲蛄等甲壳类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因误食囊蚴而感染。
【学习要点及难点】(1)肺吸虫完成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囊蚴脱囊后有童虫阶段;常见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而入肺;(2)肺吸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两个阶段: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慢性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3)肺吸虫因寄生在适宜的终宿主肺脏而得名,肺吸虫病主要包括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兽共患型)和斯氏狸殖吸虫病(兽主人次型)。
肝吸虫病课件pptx(2024)
![肝吸虫病课件pptx(2024)](https://img.taocdn.com/s3/m/9d1cf7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4.png)
3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
随着对肝吸虫病认识的深入和检测技术的提高,未来将更加注重预防和
控制措施的实施,如改善卫生条件、加强饮食卫生宣传等。
02
推动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研发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如生 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等 。
5
临床表现及分型
01
轻度感染
常无明显症状,或仅 有轻度消化道症状, 如食欲不振、轻度腹 痛等。
02
中度感染
表现为较明显的消化 道症状,如腹泻、上 腹部不适、肝区隐痛 等。
03
重度感染
可出现肝硬化、腹水 、黄疸等严重症状。
04
特殊类型
如儿童感染,可出现 侏儒症;重复感染, 可出现胆管炎和胆结 石。
毛蚴侵入淡水螺体内,发育成胞 蚴、雷蚴和尾蚴。
9
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
2024/1/29
传播途径
肝吸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物传播,即人或动物通过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含有肝吸虫囊蚴 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感染方式
人或动物在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时,囊蚴被吞入消化道,在消化 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
不良反应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可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止吐药 、止痛药等。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1/29
21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肝叶切除术等。
肝吸虫实验报告
![肝吸虫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a5ffbb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e.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肝吸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
2. 掌握肝吸虫卵的采集、制备和观察方法。
3. 认识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二、实验原理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肝脏胆管内。
通过观察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可以鉴定虫种,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肝吸虫卵样本2. 显微镜3. 显微镜载物台4. 载玻片5. 吸水纸6. 生理盐水7. 镊子8.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与制备(1)将肝吸虫卵样本置于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稀释。
(2)用镊子轻轻搅拌,使卵子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3)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使样本浓度适宜。
2. 显微镜观察(1)将制备好的载玻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调整显微镜焦距,观察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
(3)记录肝吸虫卵的大小、形状、颜色、卵盖、卵壳等特征。
3. 结果分析(1)根据肝吸虫卵的形态特征,鉴定虫种。
(2)分析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治措施。
五、实验结果1. 肝吸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0.08mm×0.04mm,卵壳较厚,卵盖明显,卵黄细胞排列紧密。
2. 肝吸虫卵与姜片虫卵、肺吸虫卵等相似,但可通过卵壳、卵盖等特征进行区分。
3. 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下:(1)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
(2)患者多居住在河流沿岸或从事淡水水产料理工作。
(3)感染途径主要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等。
六、实验讨论1. 肝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了解其生活史和形态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肝吸虫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肝吸虫病的认识。
(2)改善卫生条件,减少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等行为。
(3)加强水源管理,防止水体污染。
(4)开展灭螺工作,减少肝吸虫的中间宿主。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肝吸虫卵的采集、制备和观察方法,了解了肝吸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史,对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肝吸虫病医学课件
![肝吸虫病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c5e5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9.png)
肝吸虫病患者常常伴有发热和腹泻,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 水。
手术治疗
肝切除术
01
对于一些严重的肝吸虫感染,可能需要考虑肝切除术以清除病
变组织。
胆管切开取虫术
02
对于胆管内的肝吸虫感染,可能需要采取胆管切开取虫术以清
除虫体。
其他手术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采取其他的手术治疗措施。
分类
肝吸虫病属于蠕虫类寄生虫病, 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肝吸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 华支睾吸虫的病人和携带者,以 及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动物,如
猫、狗、猪等。
传播途径
肝吸虫病主要通过摄入含有华支睾 吸虫囊蚴的水生动物,如淡水鱼、 虾等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饮食和生活习 惯不良者为高发人群,如长期食用 生鱼、虾等水产品的人群。
04 肝吸虫病的预防
控制传病,首先要 控制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淡
水鱼和淡水螺。
对于淡水鱼,应避免在淡水池 塘或河水中游泳、戏水,更不
要在水中捕鱼或捞鱼虫。
对于淡水螺,应避免在淡水池 塘或河水中赤足行走或拾取物
品。
在处理鱼、虾、蟹等水产品时 ,应注意洗手,避免直接接触
影像学诊断
B超
B超可以显示肝脏和其他器官的 情况,以及是否有虫卵。
CT和MRI
这些高级成像技术可以更详细地 显示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情况,以
及是否有虫卵。
内镜诊断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胆管和 其他消化系统器官的情况,并获 取组织样本以进行进一步检查。
03 肝吸虫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吡喹酮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吸虫药物,对肝吸虫具有显 著的治疗效果。
传染病学:肝吸虫病
![传染病学:肝吸虫病](https://img.taocdn.com/s3/m/10fd653410a6f524ccbf8546.png)
病理解剖
病原学
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形态学:
成虫:
虫卵:寄生人体最小的蠕虫卵
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感染型:囊蚴
寿命:10-30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率与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 关
葵花籽仁状,狭长、扁平,前 窄后钝圆
雌雄同体,有口、腹两个吸盘
睾丸 分枝状,前后排列于虫 体后1/3处 卵巢 分叶状,位于睾丸前方
灯泡状,黄褐色,前窄后钝 圆
卵壳厚,卵盖明显,后端有 突起
内含一个发育成熟的毛蚴
并发症
急性胆管炎、胆囊炎 最常见 胆石症 虫卵、虫体、脱落胆管上皮细胞可成 为结石的核心或诱发结石形成 胰管炎、糖尿病 胰管阻塞后所致 肝癌、胆管癌 长期寄生引起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嗜酸粒细胞轻度增多,轻度贫血 肝功能 肝功能轻度改变,球蛋白增高 虫卵检查 确诊依据 粪便或十二指肠液检查,后者阳性率高 免疫学检查 ELISA 影像学检查 超声-肝内光点不均,斑片状回声,肝 内胆管扩张 MRI-肝内雪花状改变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腹胀、腹泻并伴有神经衰弱症状, 有肝大或其他肝胆系统表现时应考 虑本病 实验室检查 确诊有赖于便或十二指肠液查到 虫卵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e6ae311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5.png)
概述
形态结构
生活史
致病机理 临床特征
诊断及防治
1
第一页,共38页。
一、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 (liver fluke),华肝蛭。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 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才在我 国证实该病存在。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 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 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 我国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
5.人注意饮食卫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华支睾吸虫的
感染期囊蚴对加热较为敏感,实验证明:1 mm厚的鱼 片在90℃水中,囊蚴1秒即可死亡,60℃时,15秒可被 杀死。因此,应注意鱼肉及所用餐具的加热处理。
38
第三十八页,共38页。
34
第三十四页,共38页。
南方的水边厕所 35
(华支睾吸虫卵下水)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华支睾吸虫感染(吃生鱼片) 336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337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防治
1.治疗患病动物、病人 吡喹酮 阿苯达唑
血防846 2.加强粪便管理 不用新鲜人畜粪便喂鱼,防止可能含
虫卵的粪便入水。 3.灭螺,消灭第一中间宿主。 4.注意不用生鱼、虾喂养猫、犬等动物。
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如 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国。
国内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
的流行,广东、四川、江西、山东、河南 和东北三省感染较重。
3 第三页,共38页。
二、形态
1、成虫 葵花子样、半透明, 活时淡红,死后灰白。 大小约为10-25 x 35 mm 有口、腹两个吸盘,雌 雄同体。
肝吸虫病防止
![肝吸虫病防止](https://img.taocdn.com/s3/m/f361099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0.png)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 术,检测患者样本中的肝 吸虫DNA,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敏感性。
影像学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
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 形态、大小、回声等变化,发现肝吸 虫感染引起的肝内胆管扩张、管壁增 厚等异常表现。
CT检查
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肝 脏结构和病变信息,对于诊断肝吸虫 病具有较高的价值。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肝吸虫病是一种由肝吸虫(华支 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 引起的寄生虫病。
发病原因
人们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 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或被囊 蚴污染的厨具、水源等而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地区 肝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有 本病流行,以广东
PART 02
协作机制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肝吸虫病防 治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资源整合和协同行动。
社会各界参与途径和方式
社会团体和民间组 织
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肝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患者救 助等工作。
企事业单位
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本单位员工的健康管理和防护工作; 支持配合政府开展防治工作。
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对肝吸虫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积极参与防治工 作;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农业部门
负责畜禽养殖环节的监管,推 广健康养殖模式,减少肝吸虫 病的传播。
教育部门
将肝吸虫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 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自 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制定肝吸虫病防治规划、 政策、标准等,并组织实施; 加强监督管理和评估工作。
水利部门
加强水源保护,改善水环境, 防止肝吸虫病的传播和扩散。
2-肝吸虫病
![2-肝吸虫病](https://img.taocdn.com/s3/m/7d53387fa45177232f60a28b.png)
背景:
经费:中央转移支付、国家疾控中心下拨、广西 区本级财政下拨 今年广西建立23个食源性、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 点,其中肝吸虫病监测点17个。 固定监测(6个):横县、宾阳、灵山、田阳、 钦南、靖西 流动监测(12个):隆林、凌云、天峨、昭平、 阳朔、岑溪、藤县、合山、鹿寨、合浦、北流、 龙州
图片由余新柄教授提供
肝吸虫病晚期引发的胆管癌
图片由横县人民医院郑秋培院长提供
六) 诊 断
根据吃鱼生史或在流行区生活、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
果,诊断并不困难。
1、病原学检查:目前常用的有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醛醚 集卵法、水洗沉淀集卵法等。
2、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 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免疫金银染 色法等。 3、其他检查:B超和CT检查、胆囊造影等可发现肝胆病变。
睾丸
卵巢
肝吸虫的电镜 扫描图
上图:后尾蚴 (×600)
下图:口吸盘
(×2600)
肝吸虫成虫
2. 虫卵
形状:瓜子形
大小:比一般线虫卵小, (27~35)μm×(12~20) μm,芝麻大小(100×) 颜色:淡黄褐色
卵盖 肩峰 卵壳
毛蚴
卵壳:壳厚,一端较窄且有 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 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卵内容物:含毛蚴(400×)
三苯双脒 治疗注意掌握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 疗效
治疗例 数 25 25 24 74 阴转例 数 11 16 14 41 转阴率 (%) 44.00 64.00 58.33 55.41 减少率 (%) 97.25 98.79 98.35 98.05
肝吸虫诊断学研究进展综述
![肝吸虫诊断学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76dd25453610661ed9f465.png)
寄生虫学论文综述寄生虫学研究进展——肝吸虫诊断学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Parasitology——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diagnosis of liver fluke Science专业:2012针推班学号:12211037姓名:申博指导老师: 汤xx论文完成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完成时间:2013年11月11日寄生虫学研究进展——肝吸虫诊断学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Parasitology——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diagnosis of liver fluke Science作者:申博(ShenBo)摘要:肝吸虫又名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和犬、猫等动物的肝胆管内,造成肝胆的一系列疾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成虫轻度感染不会产生明显临床症状,使患者长期带虫,虫体的分泌代谢产物及虫体本身的机械刺激,对肝胆系统造成慢性损害,可引起胆管炎、胆管肝炎和肝硬化甚至诱发胆管癌等,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较为严重危害。
因此医学工作者对肝吸虫的诊断给予较高的重视,发展了一系列诊断方法包括传统诊断方法以及最新免疫诊断技术。
本文就目前华支睾吸虫各种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常规诊断、病原原学、影像学、免疫学诊断、Abstract:Liver fluke Clonorchis sinensis, also known as parasitic in human and dogs, cats and other animals, bile duct, causing a series of hepatobiliary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parasitic diseases. Clonorchis sinensis adults with mild infection does not produce significant clinical symptoms, so that patients with a long worm, the worm and the worm itself secreted metabolites mechanical stimulation of the hepatobiliary system causing chronic damage, can cause cholangitis, hepatitis and biliary cirrhosis and even induced cholangiocarcinoma, etc., and has a strong contagious. To human health caused more serious harm. Therefore, the diagnosis of liver fluke medical workers to give a higher import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range of diagnostic methods including traditional immunological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 latest diagnostic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is currently Clonorchis various diagnostic techniques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Key word: Conventional diagnosis, Etiology, Pathogen, Immunological diagnostic imaging前言: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是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幼虫的淡水鱼虾而感染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肝吸虫病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肝吸虫病_课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2327cfcfe4733687e21aae4.png)
内科学疾病部分:肝吸虫病>>>
症状及病史:
检获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 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 试验等都曾试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 断,但检测病人结果出入较大,且与其它 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有 较明显的交叉反应,不能用作确诊,现仅 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初筛之用。
内科学疾病部分:肝吸虫病>留, 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 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 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 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 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 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 多发性结石)的出现。
内科学疾病部分:肝吸虫病>>>
诊断: 肝吸虫病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肝吸虫病
常易误诊为传染性肝炎。应与其它消 化道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相区 别。
内科学疾病部分:肝吸虫病>>>
并发症: 肝吸虫病并发症_肝吸虫病有哪些并发症
胆管阻塞、胆汁滞留、胰腺炎。
内科学疾病部分:肝吸虫病>>>
治疗: 肝吸虫病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肝吸虫病
谢谢!
内科学疾病部分:肝吸虫病>>>
症状及病史:
肠道寄生虫中最小的虫卵之一,虫卵形态 略似电灯泡,虫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不 断发育,孵出幼虫,幼虫遇到淡水螺类并 被吞食后,则在螺体内发育成第二期幼虫 即尾蚴,此时,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不断 地在水面上游动,如果遇到淡水鱼、虾, 尾蚴则即附着鱼体并侵入鱼、虾组织,形 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即囊蚴。这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肝吸虫病
内容课件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项目编号:03
肝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
(酶联免疫法)
综述资料
深圳华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2011年 3月28日
肝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综述
3.1产品预期用途
3.1.1产品预期用途
本公司试剂盒采用间接法ELISA定性检测人特异性肝吸虫IgG抗体,适用于人血清。
肝吸虫亦称华支睾吸虫,因其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故俗称肝吸虫。
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的肝胆管内,成虫浸出物及代谢产物中含有抗原成分,感染人体后会诱发多种免疫病理反应,在肝吸虫病人血清中,IgG是最容易检测到的特异性抗体,已有许多用ELISA检测感染动物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的报道,说明宿主感染肝吸虫后可诱发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参与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为IgG,其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肝吸虫IgG抗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人感染程度。
通过肝吸虫IgG抗体检测可以有效了解机体是否感染过肝吸虫,在肝吸虫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辅助诊断肝吸虫感染及筛查感染人群。
3.1.2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
目前,肝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23个省市区均有本病流行,本病的流行与传染源的多寡、河流坑塘的分布、粪便污染水源的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肝吸虫病的感染无男女老少之分,人群普遍易感,其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生吃或未煮熟的鱼肉的习惯,如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香港、广西、台湾、黑龙江和辽宁的朝鲜族居住地区。
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常为慢性过程,感染后逐渐发生症状、体征。
多数人为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一般病例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肝区疼痛、腹胀、腹泻等消化到道症状以及轻度浮肿、肝脏肿大等。
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病后,临床表现较为严重,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肝吸虫病的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胆囊炎、胆管肝炎、胆石症、胰腺炎和肝硬化等,甚至可并发胆管癌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3.1.3相关的临床或实验室诊断方法等。
传统上,用患者粪便中肝吸虫虫卵的病原学方法检测肝吸虫病,但是该方法费时、费力,肝吸虫虫卵较小,漏检率高,而且不能对该病做出早期诊断,不利于临床单位的推广及应用。
常用的方法为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kato-katz法),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华支睾吸虫病诊断标准WS309-2009》也是基于病原学方法建立的一套肝吸虫病诊断标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免疫检测的方法逐渐被用于肝吸虫病的临床诊断研究中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实验室和临床应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有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
AT)、酶联免疫印渍技术(ELIB)等等。
3.2.1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原理
本产品采用的是酶联免疫诊断技术,包被在微量反应板上的肝吸虫重组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阳性人血清中的抗肝吸虫抗体,加入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二抗与之结合,再加入底物和显色剂后产生显色反应即可进行定性判断。
3.2.2主要原材料来源及制备方法
本试剂盒主要原材料包括的由广州科富维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的重组肝吸虫抗原,能特异的与人体血清中的肝吸虫抗体结合;购自郑州时间药业有限公司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可特异的与肝吸虫IgG抗体结合。
试剂盒所用的阴性对照、阳性对照血清、质控品等均为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金标准方法确诊的肝吸虫病阴性血清、阳性血清混合而成。
3.2.3主要生产工艺过程;
本试剂盒主要生产工艺包括抗原板的包被和酶结合物、标本稀释液等液体及阴阳对照品的配制和分装。
生产工艺如下图:
肝吸虫抗体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简要生产流程图
3.2.4质控品的制备方法及溯源情况。
本试剂盒是检验原理比较成熟的产品,参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2年版)》的要求,采用公司内部参考品进行质量检定。
内部质控品是采用确诊的肝吸虫阴性或阳性人血清,测定相关性能参数并建立质控标准后分装、编号及冻存的,主要是以感染者肝吸虫虫卵数量作为选择依据。
所用血清由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和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提供,均由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对HIV、HCV和HBV等传染病进行检定并对呈阳性反应的血清予以剔除,后续研究试验均选择该检测结果呈阴性的血清,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2年版)》的要求进行灭活。
所有血清均按照传染物质对待,专人专区保管,计数发放。
阳性对照是将混合的确诊肝吸虫阳性人血清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和确定其实验有效可接受范围并质检分装。
阴性对照是将混合的确诊肝吸虫阴性人血清按照阴性人血清实验本底的标准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和确定其实验有效可接受范围并质检分装。
3.2有关生物安全性方面的说明
3.2.1人源性材料
本试剂盒从研发到生产所使用人源性材料即为人血清,均有国家批准的正规医疗机构的提供证明;在应用于研发和生产之前,所有血清通过HIV、HBV、HCV测试为阴性,并依据《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要求进行了灭活处理,不会造成人员感染;在研发及生产过程中,对于这类血清的储存及使用,均按照传染性物质对待,专人保管,记录发放。
3.2.2牛、羊源性的材料
我公司申请的本试剂盒在研发及生产阶段所使用到的牛、羊源性材料只有牛血清白蛋白、小牛血清两种。
所用牛血清白蛋白、小牛血清均为国产产品,不属于疯牛病疫区生产出品,小牛血清也经过60℃一个小时灭活处理。
肝吸虫IgG_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为体外诊断试剂,主要辅料牛血清白蛋白属含有牛、羊源性材料,依据国食药监械[2006]407号《关于含有牛、羊源性材料医疗器械注册有关事宜的公告》,确认所申请的产品符合该公告的规定,不属于该公告中规定的不予受理的各类情况。
公司已经依据相应规定出具声明。
3.2.3其他动物源及微生物来源的材料
本试剂盒在研发及生产阶段所使用的其他动物源及微生物来源的材料有肝吸虫重组抗原和酶标记抗人-IgG。
肝吸虫重组抗原是多表位复合抗原,根据GenBank中华支睾吸虫的基因序列,预测华支睾吸虫特有的(GenBank中找不到与其同源或相似的其他物种的基因)分泌抗原(具有分泌信号肽或经非经典途径分泌),从华支睾吸虫现有基因数据库中发掘了一个其特有的经非经典途径分泌的碱性蛋白SP46,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纯化,制备重组抗原,所有试验人员均不与具有肝吸虫病传染性的任何中间宿主及病原体
接触,不构成完整的传染链,不会对接触人员造成传染。
酶标记抗人-IgG采用的是临
床诊断试剂常用的单克隆抗体,不会对接触人员造成影响。
3.2.4病毒灭活的处理
对于以上材料严格依据《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并保留相关记录,措施为60℃加温处理1小时。
本试剂盒仅限于体外诊断使用,实验操做应是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和实验室操作资格的人员,为保证实验室安全,建议实验标本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3.2.5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
通过本试剂盒的研制,将间接法酶联免疫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肝吸虫IgG抗体的检测,通过本试剂的研发,为临床检测肝吸虫IgG抗体提供了新的方法选择,操作更为简单方便,检测结果更为直观。
临床研究了1000多例临床样本,与国家颁布的肝吸虫临床诊断技术标准做了详细比照,效果相当,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度均在90%以上。
为临床肝吸虫IgG抗体免疫学诊断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更加安全、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3.2.6对产品的评价
与现有的肝吸虫病原体检测方法相比,该产品更加体现了体外诊断试剂的准确、快速、简便等特点,有利于流行区域大范围调查实验,利于临床单位的推广使用。
3.2.7同类产品在国内外批准上市情况
目前国内外尚无批准上市的肝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但在相关文献中,间接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肝吸虫IgG抗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法,试剂盒的检测原理简单成熟,生产工艺稳定。
3.2.8相关产品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情况
国内疾控系统及临床检测部门主要还是采用粪检肝吸虫虫卵的方法进行诊断,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华支睾吸虫病诊断标准WS309-2009》也是基于病原学方法建立的一套肝吸虫病诊断标准。
3.2.9申请注册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异同
酶联免疫试剂盒所需设备简单,样本采集及保存简便,试验操作方便快捷,结果易判,有利于临床医疗机构及疾控中心开展检测工作。
酶联免疫法已经广泛运用到抗原、抗体检测领域,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的特点,肝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是将间接酶联免疫方法首次运用到肝吸虫IgG抗体检测,也为我国肝吸虫病防
控领域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