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为矫正的

合集下载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一、行为1 .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隐的心理过程。

2 .行为的特征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1. 行为不足:说话少2. 行为过度:话多、多动3. 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 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的特点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 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 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 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最先出现1962华生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 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空白阶段1949-1978准备阶段1978-1985开展阶段1986-1995五 1.2. 3. 4. 5. 6.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扩展到普通场合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1.教育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2.临床心理:强迫症焦虑抑郁症3.医药和保健:吸烟喝酒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6.运动心理方面三、应用原则1.防止滥用2.避免误用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分化泛化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斯金纳的实验:动物富勒:人(智力障碍)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毕吉武和贝尔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基本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4第四章__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4第四章__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 确定时间、地点和人物
1.观察和记录的时间 2.观察和记录的地点 3.观察和记录的人物
三、选择记录方法和工具
1.连续记录的含义 在整个观察阶段中对行为人进行连续的纪 录,并记录下行为的每一次出现。
2.频率及其记录工具 行为的频率是指这个行为在一个观察阶段 中出现的次数。 (频率记录表见下页)
三、使用行为数据绘图
某人吸烟行为记录表 此人吸烟行为图
A-B-A-B倒反设计
A-B设计的简单重复 在第一个治疗阶段后移去治疗期,返回到基 线期。 可以使用两个基线期和两个治疗期。 注意事项: 道德问题 确定行为会随治疗的撤销而返回原来水平 是否可以在治疗已经施行的情况下真的将其 移去。

多基线设计

对象是两个以上行为(必须相互独立) 类型
多重基线跨行为设计 (不能倒反回基线) 多重基线跨被试设计(多个被试) 多重基线跨环被试、 行为或环境中。

逐变标准设计

一个基线期和一个治疗期 依序提升 按照目标行为难易,划分阶段 在治疗期内指定了后继行为的标准
3.持续时间及其记录工具 持续时间是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 的时间。 (持续时间记录表见下页)
四、观察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1.征得同意 2.防止“反应”倾向 3.保证观察者信度 4.记录要及时 5.考虑适当性 五、课后练习
用图表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
为什么要用图表
图表样例:
二、图表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一、界定与分析目标行为
1.目标行为的定义
期望增加的行为和期望减少的行为

例如: 当点点大哭并躺在地板上踢地板或踢墙壁, 或者使劲把玩具或其他物品摔向地板时, 这种行为被定义为“发脾气”。

社区矫正人员规章制度

社区矫正人员规章制度

社区矫正人员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为规范社区矫正人员的行为,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
度适用于社区矫正人员在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第二章权利与义务
1.社区矫正人员有权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福利。

2.社区矫正人员有义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制度,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和安排。

3.社区矫正人员有义务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区安宁秩序。

第三章行为规范
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尊重上级单位和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安排,不得擅自变动工作计划和
执行方案。

2.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保守工作秘密,不得泄露社会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

3.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制度,不得私自减少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力度。

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维护职业操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

第四章惩罚与奖励
1.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社区矫正人员,将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开除等。

2.对表现优异的社区矫正人员将给予奖励,包括表彰、奖金、晋升等。

第五章附则
1.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2.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3.社区矫正人员在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如有疑问或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向上级单位或相
关部门报告。

以上是社区矫正人员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希望广大社区矫正人员严格遵守,共同维护社
会治安和秩序。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涉及校园欺凌的学生行为惩处规定(最新)

涉及校园欺凌的学生行为惩处规定(最新)

涉及校园欺凌的学生行为惩处规定(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预防和惩处校园欺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本规定所称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校全体在校学生,包括但不限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

第四条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惩处机制。

2. 公正公平,依法依规: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应公正公平,严格依法依规进行。

3. 保护学生,维护权益: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应充分保护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关注施暴学生的教育矫正。

4. 家校合作,社会共治: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合作,共同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

第二章预防措施第五条教育宣传1. 课程设置:将反欺凌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专题教育。

2. 主题活动:组织反欺凌主题班会、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反欺凌意识。

3. 宣传材料:制作反欺凌宣传手册、海报、视频等,广泛宣传反欺凌知识。

第六条心理辅导1. 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2. 心理测评: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进行干预。

3. 心理讲座: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第七条安全管理1. 监控系统:完善校园监控系统,确保重点区域全覆盖,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2. 巡逻制度:建立校园巡逻制度,保安人员定期巡查,维护校园安全。

3. 信息报告:建立校园欺凌信息报告制度,学生、教师发现欺凌行为应及时报告。

第八条家校合作1. 家长培训: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的通知市监狱管理局、市社区矫正办、各区县司法局、市司法局有关单位,各公安分局、县公安局、市公安局有关单位、各公安处(局):现将《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ОО七年一月十九日《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通知》以及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根据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等五种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结合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时间和矫正表现制定。

第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在实施分类矫正时,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实施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教育措施。

第二章社区矫正一般管理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二)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每月向司法所(科)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四)遵守公安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五)离开居住地区(县)7日以上(含7日)的,应当报告司法所(科);离开本市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科),并经公安机关批准;(六)定期接受司法所(科)个别教育;(七)有劳动能力的,应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科)组织的公益劳动;(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

第四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第一节正强化一、行为强化概述(一)强化的定义: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行为强化的例子:注意区分操作性行为和强化物。

操作性行为强化物孩子的哭闹父母的关注撑开雨伞不会被雨淋打开抽油烟机把油烟从厨房中抽走向朋友问习题答案朋友提供正确答案某学生坐在座位上老师对他微笑并表扬员工组装自行车员工挣到钱(二)强化的分类1、根据行为的结果:正强化和负强化对比分析:正性强化负性强化行为发生行为发生伴随行为出现刺激的增加伴随行为出现刺激的消除或刺激强度的增加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行为增强导致行为增强2、正确区分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例子:正性强化▪孩子哭闹(父母的关注是积极强化物)(停止哭闹是父母在孩子哭闹时提供关注行为的负性强化)▪向朋友问习题答案(朋友在其问问题时提供正确答案)▪某学生坐在座位上(老师的微笑和表扬是积极强化物)▪员工组装自行车(钱是员工组装自行车的积极强化物)负性强化▪撑开雨伞(不会被雨淋,移除不良刺激)▪打开抽油烟机(把油烟从厨房中抽走)▪放置锡纸(消除模糊图像)(正性强化:产生了清晰的图像)▪孩子发脾气行为的终止强化母亲给糖果的行为(负性强化)▪妈妈给糖果正性强化儿童的发脾气行为(二)根据行为之后是否每次都得到强化分: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连续行为强化——行为形成间歇行为强化程序——行为维持(三)根据行为之后的结果是由外界(或他人)还是自身提供分:▪外界提供的强化▪自动化强化:主要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感觉刺激。

二、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概念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

思考与讨论以上定义。

三、正强化物及其分类(一)根据强化物起源或性质分:无条件强化物:原级强化物、非习得性强化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矫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矫正法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 法规文件 > 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发布日期:2020-01-10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构、人员和职责第三章决定和接收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教育帮扶第六章解除和终止第七章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特别规定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进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保障刑事判决、刑事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正确执行,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

第四条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依法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

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在就业、就学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第五条国家支持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

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之间依法进行信息共享。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应当按照规定列入社区矫正机构本级政府预算。

第七条对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机构、人员和职责第八条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再数三、四,将气息送入肺部。接着吐气,先数一、二, 从胸部开始吐气,再数三、四、五、六、七、八,从腹部 开始将气吐出。 将腹部往上顶,开始第二轮练习。反复训练。 每天练习5~6分钟。
2.呼吸放松训练——空气能源呼吸法
作用:全身放松,治病强身,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力。 姿势:站立,两臂侧平举,与身体形成“十”字,全身放 松。 方法: 清晨,选择空气清新的场所或光线照射良好的树林。 闭眼,沉着,有规则地缓慢呼吸几分钟。将两臂向上方缓 缓抬起,在头顶上合拢,踮脚跟,停止呼吸数秒钟。 口中缓慢地呼气,一面呼,一面将脚跟落地,将双臂从头 顶上缓缓地向两侧划下,收于腹前。 默数一、二、三、四、五,缓慢地用鼻吸气,停两秒钟, 再默数一、二、三、四、五,将气从鼻孔中呼出。 以上动作训练约8至10次。
第四章
行为疗法
主讲
孔芳
第四章 行为疗法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解释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 2、能够为个案设计行为治疗的方案
第四章 行为疗法
第一节 概观 一、行为疗法的产生与发展 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 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
第四章 行为疗法
二、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
适应性行为是习得的, 适应性行为是习得的,则非适应性行为也是习 得的。 得的。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来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行为 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 或不适应行为, 适应性行为。 适应性行为。 行为治疗就是要“ 行为治疗就是要“利用通过各种实验而确立的 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 惯”(Wolpe,1990) , )
第四章 行为疗法
二)系统脱敏法 原理:去条件反射或消退 主要技术:放松训练、想象、构建行为等级
系统脱敏疗法是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规范 化的行为疗法,它是通过渐进性地接触恐 怖刺激的方式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 以消除不良反应。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 想是,让一个原来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 激,在病人面前重复暴露,同时让病人已 全身放松与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 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 、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 、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 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 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 4) 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

(3)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高矫正效果,保障社会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社区矫正工作是指对刑满释放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犯罪分子、取保候审罪犯以及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帮助,促使其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成为社会有益成员的工作。

第三条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坚持依法治矫、依法办事的原则,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社会化帮助,强化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增强矫正对象的法纪观念,培养矫正对象自我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第四条社区矫正工作应当遵循团结稳定、和谐包容、担当负责、宽严相济、仁爱尊重的原则。

第五条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是:(一)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扶和监督工作;(二)做好矫正对象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其自觉接受矫正、树立正确的法纪观念;(三)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四)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协助完成矫正对象的刑罚执行工作,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合法权益;(五)加强社会矫正工作的宣传和普及,促进社会公众的矫正观念和规范的提升。

第二章社区矫正机构设置和职责第六条社区矫正机构是指社会矫正机构和社区矫正机构。

社会矫正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对刑满释放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犯罪分子等进行矫正工作的机构,负责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帮扶和监督。

社区矫正机构是指负责对未成年犯罪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进行矫正工作的机构。

第七条社会矫正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接收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初步评估,制定个性化矫正计划;(二)对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管理、帮扶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发问题;(三)定期开展矫正对象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纪观念;(四)与司法机关配合,协助完成矫正对象的刑罚执行工作,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合法权益。

第八条社区矫正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接收未成年犯罪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初步评估,制定个性化矫正计划;(二)对未成年犯罪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管理、帮扶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开展未成年犯罪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纪观念。

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制度

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社区社区矫正对象。

第三条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改造、预防犯罪、维护稳定的原则,实行社区矫正对象自我管理、社区管理、司法所监督的管理模式。

第四条社区矫正工作由社区居委会、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第二章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第五条社区矫正对象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按时参加社区矫正活动,不得无故缺席;(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三)遵守社区规章制度,不得扰乱社区秩序;(四)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管理,接受社区矫正教育;(五)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六)按时向司法所报告个人情况,不得隐瞒、谎报。

第六条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接受以下管理措施:(一)签订社区矫正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二)建立社区矫正档案,记录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情况、教育改造情况等;(三)设立社区矫正小组,负责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教育改造等工作;(四)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社区矫正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所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一)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情节严重的;(二)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三)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

第八条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所应当解除社区矫正:(一)社区矫正期满的;(二)社区矫正对象死亡或者丧失社区矫正能力的;(三)社区矫正对象因特殊情况无法继续接受社区矫正的。

第三章社区矫正活动第九条社区矫正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一)法律法规教育;(二)心理健康教育;(三)职业技能培训;(四)社会公德教育;(五)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六)社区公益活动。

第十条社区矫正活动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十一条社区矫正活动由社区矫正小组组织实施,司法所进行监督。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最新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最新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最新社区矫正是一种对于犯罪分子的非监禁手段,旨在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矫正和改造的目标。

为了确保社区矫正的执行顺利和有效,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下面是一份关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示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社区矫正的效果,依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区矫正的目标是通过社区化手段,对犯罪分子进行个人化的、社会化的帮助和管理,促进其自觉改造,重新融入社会。

第二章:社区矫正对象的选择与认定第三条:社区矫正对象的选择应根据刑事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以及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第四条:社区矫正对象的认定需经过相关执法部门的审查和批准,确保符合社区矫正条件。

第三章:社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第五条:社区矫正对象应根据个人犯罪情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制定相应的社区矫正计划,并签署社区矫正协议。

第六条:社区矫正计划的执行应由专门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包括个人指导、教育培训、心理辅导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第七条:社区矫正计划需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四章:社区矫正人员的要求与安排第八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教育指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第九条:社区矫正人员的数量和分布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安排,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社区矫正的监督与评估第十条:社区矫正工作应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

第十一条: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应由执法部门、监狱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形成监督合力。

第六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有需要,可以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补充。

第十三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归社区矫正管理部门所有。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可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犯罪分子的改造和社会的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章:总则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旨在通过个人化、社会化的帮助和监督,帮助罪犯重建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自我改造和重新融入社会。

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规定范本

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规定范本

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中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条中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当严守法律法规,严禁使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行为对待学生。

第三条体罚是指以身体或器物对学生进行打、骂、捆绑、关禁闭、恐吓、虐待等违背人道的伤害行为;变相体罚是指以任务、惩罚、歧视、剥夺权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虐待行为。

第四条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严格遵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禁令,确保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健康。

第二章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禁止范围第五条所有教育行为中,严禁使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1. 以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为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手段;2. 以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3. 以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为驱使学生完成任务的手段。

第六条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

第三章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监管和教育措施第七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的监管制度,对有违规行为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严肃处理。

第八条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讲解和培训,提高对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禁止意识,防范和纠正违规行为。

第九条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章违规行为的处理第十条教育工作者如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学校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1. 停职检查,对违规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2. 追究违规教育工作者的法律责任,如涉嫌犯罪的移交有关机关进行处理;3. 进行公开道歉,恢复学生的名誉和权益;4. 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受害学生恢复正常,重建自信。

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及时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处理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章监督和举报第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举报机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教育工作者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进行举报。

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疗法课件

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疗法课件
❖ 方法
四栏作业(即“情境、情绪、自动想 法、合理想法”三栏)帮助患者寻找 合理的替代想法;(认知治疗日记)
认知治疗每日记录示范

情境
情绪
自动想法

合理回答
(1)说明引起不 (1)说明 愉 快 情 绪 的 事 件 ; 悲伤、焦虑

(1)记下情绪之前 产生的自动想法;
(1)写下对自动想 法的合理回答;
⑤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抑自 己的成绩或优点;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一次谎,于是 认为自己完全丧失了诚信。
6、个人化(personality):将一切不幸、事故等归因
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 承当责任;
7、选择性消极注视:选择一些消极的细节,忽略其他 方面,以至整个情绪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
2、初步治疗
鼓励患者活动(打破情绪→行为→思维→情绪的恶 性循环)
活动安排表(activity scheduling)
目的: ①增加活动,有利于患者感觉好转,减少疲劳感; ②改善思考能力,打破恶性循环; ③帮助患者了解行为、情绪和认知的关系,发现和抑郁
有关的负性自动想法。
活动安排表
计划
每天早晨开始按小时制订计划
3、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underlying 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或图式(schemas)
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功能失调性的 认知假设是潜在的,通常不再进入意识接受审查, 但它们却是支配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由于功能失 调性认知假设存在,患者对某些重大事件表现出脆 弱性,由此派生出大量负性自动想法。
④重复的适应性自我对话(rehearsal)

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制度

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制度

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制度第一章引言1.1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安全问题在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员工不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员工不安全行为,不仅可能对员工本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可能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员工的工作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建立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制度,对于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和意义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和引导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

通过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矫正和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既为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也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第二章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2.1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2.2 未按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2.3 未按要求使用安全设备2.4 烟火行为2.5 投机取巧行为2.6 私自使用电器设备2.7 私自改装设备2.8 盗窃、侵占企业财物2.9 人为损坏设备设施2.10 违规泄露企业机密等第三章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措施3.1 培训教育建立员工安全培训制度,对新进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

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强调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安全设备,把安全意识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3.2 检查监督建立健全安全巡检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员工不安全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加强对安全设备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3.3 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员工安全奖惩机制,对员工安全表现良好的给予嘉奖和奖金,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处理要严肃、公正,按照公司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和纪律处分。

3.4 安全监控在关键部位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控和管理,通过监控录像进行回放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员工不安全行为。

涉及校园欺凌的学生行为惩处规定(2篇)

涉及校园欺凌的学生行为惩处规定(2篇)

涉及校园欺凌的学生行为惩处规定(2篇)校园欺凌学生行为惩处规定(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校全体在校学生。

教职工及其他人员涉及校园欺凌行为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处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行为、网络等方式,故意实施的侮辱、威胁、殴打、排挤、孤立等,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

第二章欺凌行为的认定第四条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形式:1. 言语欺凌:包括辱骂、嘲笑、诽谤、威胁等。

2. 行为欺凌:包括殴打、推搡、抢夺财物、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等。

3. 关系欺凌:包括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破坏他人人际关系等。

4. 网络欺凌:包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侮辱性言论、传播他人隐私、恶意攻击等。

第五条认定校园欺凌行为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行为的故意性。

2. 行为的持续性。

3. 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影响。

4. 行为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欺凌行为的预防和教育第六条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预防机制,包括但不限于:1. 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反欺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心理辅导: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干预潜在欺凌行为。

第七条教师应履行以下职责:1. 及时发现:关注学生行为,及时发现欺凌行为的苗头。

2. 及时报告:发现欺凌行为后,立即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

3. 及时干预: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欺凌行为,保护受害学生。

第四章欺凌行为的处理程序第八条发现欺凌行为后,学校应按照以下程序处理:1. 初步调查:接到报告后,学校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基本情况。

2. 正式调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启动正式调查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文,女,四岁,下半学期刚从其他园转到 本园,文文的问题行为表现为:看人时的眼 神总是斜瞪着,一脸的麻木,由于文文的孤 立、不合群、对抗、不合作使她在班上很不 受欢迎,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她玩,告她状的 小朋友每天都很多。怎样才能使她能与周围 的人有良好的合作呢?
倒返实验设计: 用合作游戏的方法干预文文的合作行为
一、倒返实验设计
❖ 第一个A(A1)代表没有实 验处理的情况下,观察问题
行为的出现率。
❖ 倒设常定与返计用程矫实)的度正验,实上效设是验说果计单设明间(一计了的又被方教因称试法育果实,因关A验一素系BA,B(续反到止要进应反)求行趋应:于不3基天稳会线以定随数上或时据,可间的直以而观到明改察行显变需为看为持
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方
法。
❖ 第一个B(B1)代表实验处
理(矫正、干预、介入)阶

A代表基线,B代表实验处 理
段问题行为的出现率。 (要求:数据的观察也必须持
续进行,直到行为达到一个
稳定的水平或与基线阶段的
变化趋势出现相反为止。)
❖ 第二个A(A2)代表当 ❖ 第二个B(B2)代表第
实验处理显出效果后, 二次引进实验处理后的
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姓名: 观察者: 目标行为定义:
时 开 结 开 结 开 结 开 结 每天持续时间 间始束始束始束始束
❖③质量
❖ 有些行为不能按次数、时间等来记录,而 只能从大小、强弱、好坏等质量方面来评 估。
❖ 在实际行为矫正过程中,评估行为质量常 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划分等级。
观察和记录时间的分配
把实验处理取消,使 行为变化情况。
程。
❖ 如果处理有效的话,则 此时的行为应该再度发
生改变。
❖ 从理论上来讲,倒返
期的行为表现应该回
复到基线水平。
❖ 为什么A-B-A-B模式是典型的倒返实验设计?
❖ A-B实验设计:如果在基线状态A1后,引入实验处 理B1,行为发生率上升,与基线阶段不同,这时可 以说明什么?
❖ 应予限制的行为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 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如在图 书馆大声说笑。
❖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
基线阶段 观察的阶段 处理阶段
跟踪阶段
❖意义
❖① 有助于确定矫正是否必须实施。 ❖② 有助于选择和评估矫正策略。 ❖③ 有助于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 ❖④ 有利于促进矫正过程的坚持。
❖ 一个好的行为定义具有什么特征?
❖ 在看到这个定义之后,不同的人可以观察到同 一个行为,并且同意这个行为正在发生。—— 观察者信度
❖ 咬胳膊——在从手指到肘部的任何部位的皮肤 上咬合上下牙齿。
❖ 击打脸部——可以听到声音的与脸部接触。 ❖ 撞击头部——可以听到声音的头部与任何固定
物体的接触(包括桌子、地板、墙壁等等)。
3、单一时间序列设计 ❖ 如果为了确定行为经过处理之后是否发生变
化,可以采用简单的 A-B设计,只有基线期 和处理期。
❖ A-B实验设计适用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 只需了解前后结果比较而无需查明原因的行 为矫正。
(三)对倒返实验设计的评价 优点:通过倒返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证明是实
验处理(矫正方案)而不是别的原因导致了行 为改变,可以有效地评估实验处理的效果,有 利于确立实验处理和行为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
❖ 发生不管多少,即记为“1”,没有发生, 则记为“0”。
❖ 优点:节省时间,操作简便。
❖ 缺点:小时段长短的划分需要谨慎考虑。
❖ 如何划分时距?
❖ 发生频率较高而持续时间较短的问题行为— —小时距
❖ 发生频率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的问题行为— —大时距
❖3. 时点观察和记录
❖也称时间取样记录,和时距记录相 似,也要划分观察时段,不同的是 时点观察记录对小时段的划分比较 时距记录长,而且只在这个小时距 的刚开始的很短时间内予以记录。
1. 连续观察和记录,是指将某一时 间内发生的行为从头到尾记录下来, 也成为轶事记录或日记式记录。
❖ 优点:结果较为完善。
❖ 缺点:费时,难以大规模的展开。
❖ 变式操作:请一两位与当事人接近的同伴协 助观察和记录,或者只选择一天的某一段时 间来连续不断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 2. 时距观察和记录,是指选定一段特 定的时段为观察的时间,然后将这段 时间划分成相等的更短的时间,观察 当事人在每个时间段中行为出现的情 况。
3、 界定目标行为的矫正目标: 不良行为的矫正目标:消除、减少还是限制?
良好行为的矫正目标:加强、发展还是扩展?
❖ 应予消除的行为是指该行为尽可能永远不 再发生或不再出现,如自我伤害、反社会 等行为。
❖ 应于减少的行为是指该行为的发生概率下 降,或发生强度减弱,说话粗鲁、随意插 嘴、暴饮暴食等。
❖ 例如:曾有研究者利用A-B-C-D-A-D模式探讨 不同矫正策略对于学生迟到行为的影响。研究 者前后并改变了3种策略: B代表罚站,C代表 奖励冰棒,D代表委托保管钥匙。由于方法不 断改变,终于发现保管钥匙的策略可以改变被 试的迟到行为。
2、改变基线和实验处理的呈现次序
❖ 情况紧急时,并不能从基线开始,一般模式 为BABA设计。例如:打架斗殴行为,自伤行 为,攻击行为等。
第四章 行为矫正 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的要求
❖ 1、首先,应收集问题行为的基线数据,明确 要达到的期望水平。
❖ 2、目标行为的界定应符合如下要求:目标行 为是特定的、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
关于界定分析目标行为的实例:
❖ 例 子:北京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刘昊的一篇文章 《正向行为支持法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 究》,研究者采用了正向行为支持法,对一名孤独症 儿童表现出的两种带有刻板和自伤性质的问题行为进 行了干预。
❖ 问题:应用频率这一维度时,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 频率记录表,画正字,计数器,猎犬珠,硬币搬

❖ 速率——常用于学业成绩的记录:每分钟的反 应次数或每小时的反应次数。
❖ 达到标准的尝试次数——常用于某种技能的学 习:达到标准之前要尝试几次。
频率记录表: 姓名: 观察者: 目标行为定义: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
❖ 例子:以一节语文课的时间(50分钟)作观 察,如果将它分割为10个小时段,那么时距 为5分钟,运用时间取样记录每次行为发生率, 只是在每一时距开始的10秒内进行。
❖ 优点:可以使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或多个学 生的一种行为。
❖影响观察和记录效果的因素
❖ ① 问题行为的定义不清不具体或不完善。 ❖ ② 观察环境受到干扰。 ❖ ③ 观察者本身的条件不足。 ❖ ④ 观察记录表格设计不良。
缺点: ❖ 1 倒返期都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存在着伦理
道德问题。 ❖ 2 倒返实验设计本身也存在着不足。有些问题
行为并不适合采用倒返实验设计的方法,因为 在经过实验处理之后,它的行为表现也不会返 回到原来引入实验处理前的基线水平了。
你确定要使用ABAB实验设计吗?
在决定使用ABAB研究设计前,要认真考虑几个因素: ❖ 首先,如果行为是危险的,那么在第二个基线期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 什么叫做实验设计?
❖ 行为矫正方案的设计者通常要操纵实验情 境,以证明行为改变是由矫正方案所造成 的。那么,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 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 行为矫正者希望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证实 是行为矫正程序造成了行为的改变,确切 了解行为矫正程序是否有效,并作出选择。


注:如果行为发生一次,就在相应的方格中做标记。
❖②时间 时间记录可以是持续时间,也
可以是记录行为发生的潜伏期。
❖ 行为的持续时间是指一种行为从反应开始 到反应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2、时间 ❖ 行为的持续时间:一种行为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
束所持续的时间。 ❖ 行为反应的潜伏期:个体从特定刺激呈现到产生
❖通过比较观察的一致性来检验信度。
❖ 一致百分数=甲乙观察者记录一致的次数/(甲 乙记录一致的次数+甲乙记录不一致的次数) *100%(观察者信度应在80%以上)
AAAAADAAAAADAADAAAA
小 ★★★ ★ ★★ ★★
a
★★ ★
小 ★★★ ★★★★ ★★★ ★ ★
b
注:这是两个观察者的间隔记录结果的比较,A表示两个观察 者对行为发生与否的记录是一致的,D表示记录不一致,请计 算其观察者信度。
二、多重基线设计
(一)多重基线设计的基本原理 ❖ 特点:与ABAB设计一样,多重基线实验设计也包含基
线A和实验处理B两个条件。它区别于ABAB设计的主要 特色是,它的对象不是单一行为,而是2个或2个以上 的行为。
❖ 操作原理:首先,针对第一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 其他行为则仍继续维持在基线阶段,等到第一个 行为在处理阶段达到预定标准并开始趋向于稳定 之后,再对第二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等到第二 个行为因处理条件加入而达到一定标准并趋于稳 定之后,便对第三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如果第 二个第三个行为在尚未施加处理条件之前就随着 第一个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则应暂停实验,研究 其原因,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如果某一个行 为在实验条件引入后,并不因此而发生改变,则 须另换处理方式。
❖观察和记录的准备
❖① 首先要确定由谁来观察和记录 个体的目标行为。
❖② 其次,确定记录的时间、地点 和工具。
❖观察和记录的维度
❖① 次数
次数记录的典型形式是频率。所谓频率, 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次数。
❖ 次数的量化必须规定时限并确定问题行为, 然后选用适当的工具逐一记录。
❖ 频率: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