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七章 学前儿童常见的社会性发展问题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课件
2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 有助于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 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交技巧
教授学前儿童基本的社交 礼仪和沟通技巧,如分享 、轮流、协商等。
解决冲突
引导学前儿童学会处理与 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规范认知
规则意识
让学前儿童了解并遵守基 本的社会规则和家庭规则 ,如交通规则、餐桌礼仪 等。
法律常识
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 前儿童普及基本法律常识 ,如不伤害他人、不偷盗 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或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 价。
反思与实践
总结词
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反思与实 践,提高教育质量。
VS
详细描述
反思与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需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深入的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 进。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 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前 儿童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 基础。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
社会认知阶段
大约在2-3岁左右,儿童开始对 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兴趣,与同 龄孩子和成人进行简单交往。
道德认知阶段
大约在5-6岁左右,儿童开始对 道德概念有所认知,能够判断是 非、善恶和美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ppt课件
❖ 某幼儿,妈妈走时,哭闹挽留,妈妈来接时, 高兴地扑到妈妈身上。
❖ 某幼儿,妈妈走时,不和妈妈说再见,头也 不回地走到班里,妈妈来接时,慢悠悠地与 老师告别,淡然地走到妈妈身边。
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 他们的教养方式。(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 是负责任的养育者,他们对孩子的信号敏感, 乐意与孩子亲密接触)其次,还受到婴儿的 气质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 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 社会的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 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 上使用。
影响幼儿亲社会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头脑中稳定的利他 观念)
儿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和 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
❖ 二是心理结构的纬度:
认知(理解) 情感态度(主动、乐意、爱...) 行为技能(参与、学习、遵守)
(二)各类型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
❖ 自我意识 ❖ 人际交往 ❖ 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范
的前提) ❖ 多元文化
(三)各类型年龄阶段重点目标
❖ 自我意识 ❖ 人际交往
❖ 社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 范的前提)
社会规则认知
道德规则 定义: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 例证: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 标准:客观性、普遍性、义务、不必依靠规则和权威、不可改变性 习俗规则 定义: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 例证:表达、服饰、性别角色、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方式 标准:具有偶然性、可可改变性、情景性、相对性、受规则和权威 的约束 谨慎规则: 定义:对自己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例证:包括安全、舒适、健康等行为 标准:规则的效用、普遍性和规则的偶然性
❖ 某幼儿,妈妈走时,不和妈妈说再见,头也 不回地走到班里,妈妈来接时,慢悠悠地与 老师告别,淡然地走到妈妈身边。
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 他们的教养方式。(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 是负责任的养育者,他们对孩子的信号敏感, 乐意与孩子亲密接触)其次,还受到婴儿的 气质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 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 社会的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 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 上使用。
影响幼儿亲社会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头脑中稳定的利他 观念)
儿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和 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
❖ 二是心理结构的纬度:
认知(理解) 情感态度(主动、乐意、爱...) 行为技能(参与、学习、遵守)
(二)各类型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
❖ 自我意识 ❖ 人际交往 ❖ 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范
的前提) ❖ 多元文化
(三)各类型年龄阶段重点目标
❖ 自我意识 ❖ 人际交往
❖ 社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 范的前提)
社会规则认知
道德规则 定义: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 例证: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 标准:客观性、普遍性、义务、不必依靠规则和权威、不可改变性 习俗规则 定义: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 例证:表达、服饰、性别角色、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方式 标准:具有偶然性、可可改变性、情景性、相对性、受规则和权威 的约束 谨慎规则: 定义:对自己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例证:包括安全、舒适、健康等行为 标准:规则的效用、普遍性和规则的偶然性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ppt
06.
缺乏自信:学前 儿童在社交场合 中表现出胆怯、 害羞,不敢与人 交流。
攻击行为:学前 儿童在与其他孩 子相处时表现出 身体或言语上的 攻击行为。
过度依赖:学前 儿童过分依赖父 母或监护人,难 以独立处理问题。
社交障碍:学前 儿童在与其他孩 子交往时存在沟 通障碍,难以融 入群体。
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XXX, 副标题
汇报人:XXX
CONTENTS
输入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问题与对策
01.
0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是指儿童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与周 围人的互动,逐渐 形成和发展自己的 社会性和人格特质
的过程。
添加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对于儿童的身心 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 人际交往能力、情 感管理能力、学习 能力和未来的社会
适应能力。
添加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受到家庭、学校、 社区等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家庭 是最重要的影响因 素之一。家长的教 育方式、家庭氛围 等都会对孩子的社 会性发展产生深远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因素: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直接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儿童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也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03.
概念: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是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 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 则和文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7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是指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 外表(如衣着 打扮等)和活动的变化以 及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认 识。
2.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 岁)。
(1)知道自己的性别, 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3 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 色(5~7 岁)。
3. 学前儿童性别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①移情的概念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前 提,也可以作为其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 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是引起幼儿的 情感共鸣,使幼儿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依恋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1.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①依恋发展的阶段。 a.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至 3 个月)。出生将近 1 个月的婴儿对说话声音有 反应,喜欢注视人的脸,喜欢别人对自己讲话,喜欢别人抱自己。2~3 个月的婴儿开始对 人微笑,但此时的行为反应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对亲人和外人还不能区别,在行为方式上 也没有差别。 b.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这一时期也称依恋建立期,婴儿对成人的 反应有了区别,在母亲和熟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等行为,而对陌生 人的这类反应明显减少,通常只是注视陌生人,但此时还不怕生。
2岁左右是幼儿性别行为 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 幼儿的游戏活动兴趣、同伴选 择和同伴相互作用及个性和社 会性三个方面。
(1)性别行为 的产生(2 岁左 右)。
(2)幼儿性 别行为的发展 (3~7 岁)。
①游戏活动兴 趣方面。
②同伴选择和 同伴相互作用方式 方面。
2.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 岁)。
(1)知道自己的性别, 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3 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 色(5~7 岁)。
3. 学前儿童性别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①移情的概念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移情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前 提,也可以作为其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 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是引起幼儿的 情感共鸣,使幼儿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依恋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1.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①依恋发展的阶段。 a.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至 3 个月)。出生将近 1 个月的婴儿对说话声音有 反应,喜欢注视人的脸,喜欢别人对自己讲话,喜欢别人抱自己。2~3 个月的婴儿开始对 人微笑,但此时的行为反应不是针对特定的人,对亲人和外人还不能区别,在行为方式上 也没有差别。 b.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这一时期也称依恋建立期,婴儿对成人的 反应有了区别,在母亲和熟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等行为,而对陌生 人的这类反应明显减少,通常只是注视陌生人,但此时还不怕生。
2岁左右是幼儿性别行为 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 幼儿的游戏活动兴趣、同伴选 择和同伴相互作用及个性和社 会性三个方面。
(1)性别行为 的产生(2 岁左 右)。
(2)幼儿性 别行为的发展 (3~7 岁)。
①游戏活动兴 趣方面。
②同伴选择和 同伴相互作用方式 方面。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PPT课件
加维
五特征说
愉悦性、无目标、自发性、积 极约束、系统性联系
陶行知
四特征说
自愿行为、在假想情境中、无 社会实用价值、伴随愉悦情绪
内涵界定:游戏指儿童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积极主动 的娱乐性活动,具有自主性、虚构性、愉悦性和非功 利性等特征。
47
促进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 情感功能 心理疏导和治疗功能 社会化功能 言语发展功能
戏 发
游戏的创造性成分越来越明显
展
家庭生活的再现—堆积木游戏
的
趋
幼儿由被动游戏逐渐转向主动游戏
势
有玩具或逗引—主动玩游戏
游戏材料的抽象性不断增加
借助具体实物—凭借语言或动作
63
游戏内容相对缺乏,游戏目的性较差
小
重复做动作,满足于对玩具的摆弄
班
儿 合作意识不强,喜欢独占,不愿分享
童 游
以自我为中心
65
中 班
游戏内容日益丰富,游戏目的性增强
儿 童
模仿家庭的生活情境,分配各自的角色
游 合作意识进一步发展
戏 心
喜欢找同伴一起玩
理 发
自控能力明显增强
展 的
控制自己对猫的厌恶,担任猫的角色
特 点
开始关心游戏活动的结果
为了能赢,常常破坏甚至抛弃规则
66
进一步加强观察指导,丰富游戏素材 加强游戏规则的指导 指导幼儿自主开展游戏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 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 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
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特点: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 同伴、社会性发展三方面 第二阶段: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 岁) 特点: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 差异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和社会舆论的 影响 父母的行为对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引导、 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2岁以后, 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的亲 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 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 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 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移情 儿童对他人情感状态或感受 的理解与分享。 是亲社会行为产生 的基础
(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父子交往多,智商较高,早年失父数学能力较差。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早年失父,成年后较难保持与他人良好关系。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对象,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 气概,防止女性化和过度男子化。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1、社会性(静态形式)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 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 2、社会性发展(动态形式)
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 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 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群 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 的。
第七章_学前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ppt
儿童期起病的发育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 诊断:
– 出生以来或自幼就有的精神发育受阻或不完全 – 需全面检查,应注意有无头面部、肢体、外生殖器等畸形,肤色及毛发
有无异常。有无视听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 – 应测查智商及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年龄选择不同测试工具
儿童期起病的发育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 鉴别:
社交性焦虑障碍 –症状表现
• 儿童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如怕自己说话或行 为愚蠢,怕当众出丑、怕被同伴拒绝、怕说话脸红、怕当众失败等。 对新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回避,同伴关系、学校功能 和家庭功能因社交恐惧而受损
• 年幼的儿童往往不能认识到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过分不安,而是表现为 行为问题,如不肯离开父母、让他们见人就发脾气、拒绝与朋友玩、 以躯体不适为由在回避社交场合。在学校和在家中的恐惧有不同的表 现
儿童期起病的发育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 预防: –宣传教育: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加强孕期保健和儿童保健: –对可以治疗的遗传性或内分泌障碍疾病及时诊治 :
儿童期起病的发育性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
• 概况: – 极端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言语发育迟滞,缺 乏用言语进行交往的能力;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维持 原样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及灵巧地运用它们的能力
– 改善家庭和幼儿园、学校环境,创造有利于儿童适应的环境条件,减轻儿 童压力,增强儿童独立自信的能力
– 放松、游戏、音乐、绘画和讲故事有助于儿童减轻紧张,调节情绪
社交性焦虑障碍
• 对陌生人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或回避,其程度超出了与其 年龄相符合的正常范围,并出现社会功能失常。但同时仍 选择性地与家人和熟悉的人保持正常的交往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活动指导PPT课件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 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 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 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 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 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心理特征
§形成归属感,满足精神需要
.
3
案例分析
秀秀聪明好学,但性情温顺、孤僻、胆小。
由外婆照顾,喜欢看书、听外婆讲故事,极少出
门。在幼儿园时,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游戏
时总是自己单独玩,从不予同伴一起玩,老师邀
请时,总是摇头,早上入园也不说“老师早”,
但是秀秀爱听老师和小朋友讲故事,上集体课回
答问题积极,思维活跃,而在老师单独提问时却
• 形 交满专往意制成能的型的力爱:强情焦一、关虑种善系、亲于,退合离缩密作婚、的、率顺感受显从欢著情迎低
• •
• •
联 者 亲 依 的回独焦具于避易溺化忽击生 风 归孩避、虑有回。怀爱程视性系 多 居 恋社活 俗 属子型缺矛破避难疑型度型强方 习 感。 为 多 。。依乏盾坏型的以。:低:区式 惯恋社型性成成给自亲由 其 ,的会依的人人伴成我社于 父 故儿交恋和。:侣人控会婴 母 又童往的难不情:制行大则的儿相相绪多能为儿,称电网杂众被孩童处信支次力水视络志的尤为评子被的爱持恋差平传照以亲价;认孩情。爱,低媒为为子,,社,顾母子孤是。回容会攻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 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 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 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 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心理特征
§形成归属感,满足精神需要
.
3
案例分析
秀秀聪明好学,但性情温顺、孤僻、胆小。
由外婆照顾,喜欢看书、听外婆讲故事,极少出
门。在幼儿园时,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游戏
时总是自己单独玩,从不予同伴一起玩,老师邀
请时,总是摇头,早上入园也不说“老师早”,
但是秀秀爱听老师和小朋友讲故事,上集体课回
答问题积极,思维活跃,而在老师单独提问时却
• 形 交满专往意制成能的型的力爱:强情焦一、关虑种善系、亲于,退合离缩密作婚、的、率顺感受显从欢著情迎低
• •
• •
联 者 亲 依 的回独焦具于避易溺化忽击生 风 归孩避、虑有回。怀爱程视性系 多 居 恋社活 俗 属子型缺矛破避难疑型度型强方 习 感。 为 多 。。依乏盾坏型的以。:低:区式 惯恋社型性成成给自亲由 其 ,的会依的人人伴成我社于 父 故儿交恋和。:侣人控会婴 母 又童往的难不情:制行大则的儿相相绪多能为儿,称电网杂众被孩童处信支次力水视络志的尤为评子被的爱持恋差平传照以亲价;认孩情。爱,低媒为为子,,社,顾母子孤是。回容会攻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民主型。
这一类型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 个负责任的养育者。他们在孩子眼中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 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 持孩子的爱好、兴趣;另外,他们在关爱的同时不忘对孩子有 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又合理的要求,注意将严格控 制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 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认知理解】
二、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领域,促进 其社会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学前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发 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认知理解】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他们与成人的关系, 成人主要是指教师和父母,由此形成了学前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即亲子关系,以及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即师幼关系;二是学 前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即同伴关系。
【认知理解】
(2)矛盾型依恋。
母亲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 这种儿童在母亲离开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 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进行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 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 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这种儿童很少对 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够友好。约有 20%的孩子存在这种依恋表现。
【认知理解】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1. 家庭因素
(1)婚姻关系 (2)家庭结构 (3)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中更容易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 (4)家庭生活中的日常事件
2. 父母因素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2)父母的教养方式
这一类型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 个负责任的养育者。他们在孩子眼中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 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 持孩子的爱好、兴趣;另外,他们在关爱的同时不忘对孩子有 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又合理的要求,注意将严格控 制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 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认知理解】
二、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领域,促进 其社会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学前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发 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认知理解】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他们与成人的关系, 成人主要是指教师和父母,由此形成了学前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即亲子关系,以及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即师幼关系;二是学 前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即同伴关系。
【认知理解】
(2)矛盾型依恋。
母亲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 这种儿童在母亲离开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 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进行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 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 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这种儿童很少对 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够友好。约有 20%的孩子存在这种依恋表现。
【认知理解】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1. 家庭因素
(1)婚姻关系 (2)家庭结构 (3)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中更容易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 (4)家庭生活中的日常事件
2. 父母因素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2)父母的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ppt课件
基础理论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关注点
儿童在活动区进行超市购物
3. 趣味性
4. 挖掘性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 规则意识原则 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儿童有秩序地操作、摆弄材料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二) 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核心是
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以人为本”教育 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 行为练习原则
儿童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获得、自我价值观的 形成以及社会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所能 达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四) 环境熏陶原则
良好环境激发幼儿愉悦之情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五) 一贯性原则
儿童在整理蒙氏教具 户外游戏后,儿童收拾场地,整理活动材料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按动机和目的划分
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 谦让、合作、友善、帮助、共享 等有利于他为 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四) 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面貌的总和,是人们行为的内部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在参观消防支队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关注点
儿童在活动区进行超市购物
3. 趣味性
4. 挖掘性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 规则意识原则 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儿童有秩序地操作、摆弄材料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二) 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核心是
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以人为本”教育 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 行为练习原则
儿童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获得、自我价值观的 形成以及社会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所能 达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四) 环境熏陶原则
良好环境激发幼儿愉悦之情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五) 一贯性原则
儿童在整理蒙氏教具 户外游戏后,儿童收拾场地,整理活动材料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按动机和目的划分
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 谦让、合作、友善、帮助、共享 等有利于他为 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单元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基础理论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四) 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面貌的总和,是人们行为的内部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在参观消防支队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含义与影响因 素,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基本指导策略。
[能力目标] 雪学会初步判定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并设 计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2020/11/3
3
第一节 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表现
强
均衡 灵活
反应快、易兴奋、难于抑制 活泼、灵活、好交际
安静型(粘液质)
强
均衡 不灵活 安静、迟缓、有耐心、不好交际
抑制型(抑郁质)
弱
行为紧张、刻板、敏感、孤僻
2020/11/3
8
研究表明,婴幼儿的某些气质特点会影响其心理活动 和行为,同时影响亲子、师幼、同伴等社会性关系。从早 期与父母的亲子交流到后来的同伴交往,由于儿童的气质 不同,也会导致社会交往上表现出迥然的差异。
家庭内的冲突往往会成为儿童心理创伤 的背景,甚至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 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2020/11/3
16
④其他因素
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等。 比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容易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充 分认识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出合理的 期望值,并用其所拥有的知识影响和教育子女。相反,受教育程度 较低的父母对子女的帮助有限,甚至可能因其自身的不良习惯、教 育态度与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气质影响了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到亲子、师幼 等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教师教育的方式,而父母教养和 教师教育的方式反过来又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2020/11/3
9
2020/11/3
②教养方式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一般分为四种:忽视型、专制型、溺爱 型、民主型。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不管不顾,不关心也不了解孩子, 忽视孩子的需求,让其随心所欲,缺乏正确的行为规范指导。儿童 以后多表现为自信心较差、冷漠、情绪消极、自由散漫、社会适应 能力差等问题。如饮食、睡眠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幼儿会产 生暴躁或拒绝行为;而依恋、尊重、爱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则会导致拒绝行为、孤僻、丧失安全感的心理,这种情况在留守家 庭里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溺爱型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无原则性地 满足儿童的所有要求,对不当行为也不加管束,容易造成儿童表现 出依赖、胆小怯懦、任性、自私、骄傲、意志薄弱、自主独立性差 等不良问题。
2020/11/3
15
③家庭结构
正常家庭结构的破坏会使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发生困难,如父 母死亡、离婚、再婚等,往往造成儿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2020/11/3
17
(2)幼儿园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幼儿园的教育功能性更加突出,它会根据 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的要求,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培 养目标的设定更符合社会化的要求。
幼儿园主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成长以及交往是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进行的。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氛 围等,包括教师与幼儿,幼儿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途径。
2020/11/3
1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2020/11/3
12
“被遗忘”的孩子们
2020/11/3
13
2020/11/3
民主型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平等,家庭氛围和谐融洽,父母尊重 理解儿童,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给孩子以自由。这种儿童较为自信, 性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
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干预过多,温暖、关爱少。在家长的高压 专制教养中,儿童容易发展成为懦弱、顺从、缺乏自信、性格压抑、 自卑的人,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得异常反抗、冷酷、残暴。
第七章
学前儿童常见的社会性发展问题
2020/11/3
1
课外阅读书目
陈会昌:《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沈阳出 版社,1995。
林崇德:《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
2020/11/3
疾病感染会使学前儿童健康水平下降,身心受到影响,从而可能会引发相 应的问题行为,如流脑、乙脑的感染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儿童的情 绪和行为问题增多。假如病毒感染听觉神经或语言中枢,则会造成儿童的听说 障碍,导致其社会交。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活动的速度、强度、稳 定性、灵活性、指向性等,它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生物基础。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
(一)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界定: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存在较
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外界的不良影响及个体的消极因素极易促 使儿童产生各种问题行为,在学龄前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调或 变态,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
十大常见问题行为:“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 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 “明显多动” “过分依恋缠人” “孤僻, 难以与同伴交往” “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 评” “违拗性严重” “有睡眠问题”。
2020/11/3
18
(3)社会
对于还未真正踏入社会的学前儿童,影响其社会性发展的主要 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居住的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影视、网络等。
开播于1969年的《芝麻街》是美国公共广播协会制作播出的儿 童教育电视节目。这个节目综合运用了木偶、动画和真人表演等各 种表现手法向儿童教授基础阅读、算术、颜色的名称、字母和数字 等基本知识,有时还教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有关研究显示,收看 《芝麻街》的学龄前儿童在字母表、数字、身体部位、形状和分类 等知识方面较其他孩子有优势。有项研究追踪一批《芝麻街》儿童 观众入学后的表现,任课教师评价这批孩子在阅读能力、词汇量、 数学技能、对上学的态度和适应性、与同伴相处方面优于其他学生。
2020/11/3
4
(二)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一般表现
(1)从常模和发展规律看行为表现 (2)从行为程度看行为表现 (3)从适应环境看行为表现
2020/11/3
5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1.生物性因素 2.后天环境因素
2020/11/3
6
1.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疾病、气质等
遗传素质是个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有研究者发现有些行为 障碍是由于染色体缺损或基因突变造成。
2020/11/3
7
近代比较广为接受的是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
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而巴普洛夫则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三个基本特 征,即兴奋与抑制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不同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和行为特点
神经类型(气质)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强 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