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乙脑疫情,制定科学有效的乙脑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乙脑监测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对象乙脑监测的对象包括患者、病原学患者、病原学阳性人群以及病原学阴性人群等。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乙脑的传播情况和流行趋势,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乙脑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监测、病原学监测和病媒监测。
临床监测主要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对病例的报告和分析;病原学监测主要是对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病媒监测主要是对蚊、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和分布进行监测。
三、监测方法1. 临床监测方法: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2. 病原学监测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脑脊液标本等,进行病原学检测和鉴定,分析病毒株的分布和变异情况。
3. 病媒监测方法:采用人工捕获、诱集和室内饲养等方法,监测传播媒介的密度和种群结构,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四、监测频率乙脑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疫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来确定。
在疫情高发期,监测频率应增加,加强对疫情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在疫情低发期,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不能放松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
五、监测流程乙脑监测流程主要包括监测对象的确定、监测内容的收集、监测方法的实施、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在监测流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执行,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六、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分析是乙脑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趋势和传播规律,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评估监测工作的效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措施。
七、监测报告和应对措施监测报告是乙脑监测工作的总结和反馈,应包括监测结果、疫情分析、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根据监测报告,制定相应的疫情应对措施,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传播和危害。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摘要:在亚洲,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例病例。
它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库蚊在鸟类和动物之间传播,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
由于登革热在乙型脑炎流行地区也很普遍,因此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乙型脑炎阳性血清。
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以及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黄金标准。
然而,噬斑减少中和试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并且在在6个或24孔板中进行,这对于大规模筛选具有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用于检测和定量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方案。
该法在96孔板中进行,将适合用于大规模筛查人群的免疫水平以及疫苗的免疫效力研究。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酶联免疫引言在亚洲,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个病例,死亡率为25%;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
乙型脑炎病毒为RNA正链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病毒发生表现有地方性周期性特点,库蚊和猪为其主要的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大量复制。
然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
(Sabchareon和Yoksan,1998)在亚洲许多地方乙型脑炎病毒都有流行,往往在这些地方都伴随有登革热病毒流行。
因此,为了与登革热区分,就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其确为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血清。
此外,检测中和抗体也可作为检测乙型脑炎疫苗效力的合理的替代措施。
(Markofff L.,2000)。
“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和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Shyu等.1997)。
然而,斑减少中和试验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并且仅在6或24孔板中进行,从而对于大规模的筛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疫苗的效力学研究以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其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结果通过肉眼计数斑块的数量来获得,而这,也有一定的主观偏差。
202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02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引言: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主要在夏秋季节活动。
在2023年,预计流行性乙型脑炎依然会带来一定的健康威胁。
为了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减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影响,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1.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数据监测和预警系统,实时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数据。
2. 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当疫情达到预警指标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二、强化疫情防控措施1. 对疫情高发地区加强蚊虫防控工作,包括加大蚊虫清除力度,推广使用蚊虫灭活剂和驱蚊剂等防护措施。
2. 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学校和公共场所,加大清洁卫生和消毒力度,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 对疫情高发人群,如农民工等密集人群,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并提供适时的宣传和健康教育。
三、加强医疗救治和科研攻关1. 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救治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更加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利用相关科研力量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础研究,包括疫情传播规律、病毒变异情况等方面的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 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以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四、加强公众宣传和健康教育1.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提醒大家注意蚊虫叮咬的防护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 利用互联网和媒体平台开展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传递相关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五、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共同应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
2.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和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
六、紧急应对措施1. 一旦出现疫情的暴发,各级卫生部门要立即启动紧急应对措施,并在最短时间内组织调集医疗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应急救治工作。
202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02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前言202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疫情应急处置是当前科技与医疗方面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乙脑作为一种严重传染病,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制定一套技术方案并实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预警系统建设、疫情监测与防控、疫苗研发与生产、医疗资源保障等方面,介绍202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二、预警系统建设1. 数据整合:开发一个集成各类数据源的预警系统,整合比较完整的疫情数据、病毒基因组数据、气象环境数据等。
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以便于对疫情的快速监测和预警。
2. 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模型预测。
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手段,提前识别出潜在的疫情蔓延趋势,并给出合理的预警指标和处理建议。
3. 预警发布: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包括疫情的发生地、疫情程度、疫情扩散趋势等,以便公众和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疫情监测与防控1. 病毒溯源:加强乙脑病毒的溯源研究,探索疫情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使用先进的测序技术对疫情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变异情况,为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2. 早期监测: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加强居民乙脑感染的早期筛查。
建立联系社区、学校等场所的监测点,定期对人员进行乙脑相关症状的监测和筛查,并留取样本进行检测。
3. 快速反应:建立紧急调动机制,一旦发现疫情暴发,迅速组织应急人员到达疫情现场,开展疫情调查和应急救治。
4. 高效防控: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个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脑预防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居民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虫滋生地。
四、疫苗研发与生产1. 疫苗研发:加强乙脑疫苗的研发工作,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加大对乙脑病毒的研究力度,提高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
2. 临床试验:加强疫苗的临床试验工作,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乙脑病例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乙脑疫情的预防、监测、报告、调查、处置和恢复等各个环节。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乙脑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乙脑疫情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
2.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
(2)防控措施组:负责制定和实施乙脑防控措施。
(3)医疗救治组:负责乙脑患者的救治和医疗资源调配。
(4)宣传教育组:负责乙脑防控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储备、调配和后勤保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疫情监测: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乙脑病例的监测,定期对乙脑疫情进行风险评估。
2.疫情报告:发现乙脑疑似病例,医疗机构应在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部门。
3.疫情通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同级政府、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通报疫情信息。
五、防控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乙脑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2.开展疫苗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免费接种。
3.加强病例管理:对乙脑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开展灭蚊活动:重点针对蚊媒滋生地进行灭蚊,降低蚊媒密度。
5.加强环境整治:加强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和环境卫生整治,消除蚊媒滋生环境。
六、医疗救治1.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乙脑救治病区,配备充足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
2.加强乙脑救治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乙脑的诊疗水平。
3.严格执行乙脑救治规范,确保救治效果。
4.做好乙脑患者救治费用的保障工作。
七、恢复与重建1.疫情结束后,应急指挥部组织评估疫情应对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
3.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
4.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八、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

AFP监测病毒学分类标准:
脊灰确诊病例;
脊灰排除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
AFP的监测和控制
AFP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医院:包括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
医院每旬要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县级CDC每旬对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乙脑工作预案

一、预案背景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领导小组- 组长: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 副组长:由卫生健康、疾控、教育、公安、宣传等部门负责人担任。
- 成员: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2. 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制定乙脑防控工作方针、政策和措施。
- 协调各部门开展乙脑防控工作。
- 及时掌握乙脑疫情动态,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
3. 业务指导组- 负责乙脑疫情监测、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 制定乙脑防控技术方案。
-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4. 宣传教育组- 负责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 组织开展乙脑防治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
- 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乙脑防治知识。
5. 防控措施落实组- 负责乙脑防控措施的落实,包括蚊虫孳生地治理、疫苗接种、疫情监测等。
-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 落实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乙脑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病例监测和报告。
- 定期对蚊虫孳生地进行监测,掌握蚊媒密度。
-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趋势。
2. 疫情报告-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 对乙脑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 对未及时报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
四、预防控制措施1. 疫苗接种- 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
- 对重点人群(儿童、青少年)进行疫苗接种。
- 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的宣传和指导。
2. 蚊虫控制- 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清除积水、垃圾等。
- 开展蚊虫杀灭工作,降低蚊媒密度。
- 开展灭蚊活动,减少蚊虫叮咬。
3. 健康教育- 开展乙脑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 普及蚊虫叮咬的预防措施,如使用蚊帐、蚊香等。
五、应急处置1. 疫情发生-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开展应急处置。
乙脑防治实施方案

乙脑防治实施方案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乙脑防治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乙脑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提出一套全面有效的防治实施方案。
一、加强病毒监测和疫情监测乙脑的传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因此要加强对蚊虫的监测和控制。
定期对可能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病毒的传播情况。
同时,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加强对乙脑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二、加强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乙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脑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积极推广乙脑疫苗接种,特别是对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加强乙脑疫苗的推广和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三、加强环境治理和卫生防护乙脑的传播与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对病媒生境的治理和环境卫生的改善。
采取有效的蚊虫防治措施,减少蚊虫的滋生和繁殖,降低乙脑的传播风险。
同时,加强对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四、强化医疗救治和疫情处置建立健全的乙脑患者救治和疫情处置机制,完善乙脑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乙脑患者的救治率。
同时,加强对乙脑疫情的处置和控制,及时采取隔离、消毒、医疗救治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科研攻关乙脑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乙脑的传播和防治。
同时,加强乙脑的科研攻关,加大对乙脑病毒的研究力度,提高对乙脑的认识和控制水平,为乙脑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参与乙脑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校、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要加强对乙脑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乙脑防治工作的开展,提高乙脑的防治效果。
七、加强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要建立健全的乙脑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机制,加强对乙脑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全国流行性脑膜炎监测方案

全国流行性脑膜炎监测方案一、方案背景近年来,我国流行性脑膜炎疫情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加强对流行性脑膜炎的监测和防控,提高我国流行性脑膜炎防治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1.了解全国流行性脑膜炎疫情动态,掌握疫情变化趋势。
2.分析流行性脑膜炎病原体变异情况,为疫苗研发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医疗机构对流行性脑膜炎的早期识别、报告和诊疗能力。
4.评估防控措施效果,为制定和完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监测对象与内容1.监测对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
2.监测内容:(1)病例监测: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病例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2)病原学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病原体变异情况。
(3)流行病学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四、监测方法与流程1.病例监测:(1)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病原学监测:(1)医疗机构采集病例的血液、脑脊液等样本,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送检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
3.流行病学监测:(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暴露史、传播途径等。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发布疫情简报。
五、监测数据收集与报告1.病例监测数据:医疗机构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和分析。
2.病原学监测数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记录、汇总和分析。
3.流行病学监测数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记录、汇总和分析。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一、疾病背景介绍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可以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
乙脑对儿童和成年人皆有威胁,但以儿童为主。
目前,虽然有乙脑疫苗可供接种,但一些地区或是贫困地区的疫苗普及率仍然不高,因此乙脑的监测工作仍然十分必要。
二、监测目标该方案的监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疫情监测:及时掌握乙脑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病例监测:收集乙脑病例的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住址等,分析病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病毒监测:对乙脑病例中的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并进行分型分析。
4.应急监测:在乙脑疫情暴发或流行区域进行紧急监测,及早发现病例并进行处理。
三、监测方法1.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应对乙脑病例进行报告,包括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2.病例调查:对病例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患者病史、发病情况、就诊信息等,并将信息录入疫情监测系统。
3.病毒分离:对患者样本(如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和扩增,提取病毒RNA进行病毒学研究,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
4.流行病学调查:对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的地理分布、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等,探索其传播规律。
5.定期监测:定期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乙脑病毒的监测,包括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四、监测机构和责任分工1.国家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全国乙脑监测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乙脑监测工作。
同时,建立乙脑病例和病毒的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各地卫生部门负责组织本地乙脑监测工作,指导医疗机构进行乙脑病例的报告和调查,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3.医疗机构应建立乙脑监测的工作机制,配备专门的监测人员,负责病例的报告、调查和样本的采集。
4.疾控中心负责对乙脑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负责地方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乙脑监测

• 若脑脊液或第1份血液标本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则不采第2份血
标本检测
• 市级疾控机构开展乙脑抗体检测(包括血液和脑脊液)
• 收到标本5个工作日内出具监测结果
• 脑脊液和第一份血标本阴性病例标本:
1、待省级抽查复核 2、第1份血与第2份血液开展IgG抗体检测 所有完成检测的标本均送至省级实验室开展病原学检测
注意: 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包括现住址是当地的病例,也要包括当地报其他地区的病例。 每天早上10点将更新后新的一览表发给我
谢 谢!
病例订正
• 结果录入:哪一级检测哪一级负责录入,及时录入并订正 • 病例分类:
• 确诊病例 • 疑似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
• 排除病例
乙脑病例诊断
无血液及脑脊液标 本 血液或脑脊液标本 IgM抗体阳性
疑似乙脑病例
血液或脑脊液标本 IgM抗体均阴性
脑脊液常规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采集恢复期血液
病毒性脑炎表现
•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 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 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 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七、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为了解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良时,要对监测系统开展定期评价。
监测评价指标如下:
医
疗
单
位
病
例
报
告
率
100%
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
90%
病 例 48 小 时 内 县 级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机 构 调 查 率
≥80%
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五、各级职责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国乙脑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的培训,指导和参与地方重大疫情调查处理;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 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为制定和完善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负责 乙脑诊断试剂的研制、推荐,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级监测点提供相应的血 清学诊断、检测试剂,开展乙脑病毒的分型鉴定;对乙脑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全省乙脑监测、系统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收集、分析全省监测资料,为制 定和完善本省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基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参与本省疫 情调查处理;组织疫苗接种率监测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实验 室检测。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并进行督导和业务考核; 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乙脑监测工作,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 对监测 工作及疫情报告进行督导;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开展人员培训和 业务考核,现场指导和参与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 组织开展疫苗接种率监测、健康人 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检测等工作。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 关工作。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及防控措施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治疗及防控措施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概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量为288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128例;死亡人数为9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4例。
2020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为0.0205/10万,死亡率为0.0006/10万;2019年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为0.0298/10万,死亡率为0.0009/10万。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措施预防应采取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
(一)、一般治疗病室应安静,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
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二)、对症、支持治疗1、降温物理降温及药物相结合,减少氧耗,防止惊厥。
2、镇惊镇静剂使用原则: ①宜早用;②肌肉松弛后即停;③掌握剂量, 注意给药时间。
常用安定、水合氯醛等。
3、解除呼吸道阻塞吸痰、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气管切开。
4、防止中枢性呼吸衰竭持续吸氧、甘露醇脱水、酚妥拉明静注改善微循环。
5、注射干扰素、胸腺素、特异性转移因子等药物。
6、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物理治疗及功能锻炼。
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掌握乙脑病毒感染的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署要求,制定了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范围。
本次乙脑监测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特定人群和动物。
对于城乡居民,重点监测对象为儿童和老年人群,特定人群包括从事水产养殖、水产捕捞、水产加工和水产销售等相关行业的人员,动物监测范围包括家禽、水产养殖动物等。
二、监测内容。
1. 对于城乡居民,主要开展乙脑病毒感染的监测工作,包括疫情监测、病例监测、病原体监测等内容。
疫情监测主要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乙脑病毒感染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病例监测主要通过对疑似病例的排查和诊断,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病原体监测主要通过对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掌握病毒的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
2. 对于特定人群,主要开展职业暴露监测和健康状况监测。
职业暴露监测主要通过对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健康状况监测主要通过对特定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患者。
3. 对于动物,主要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和病原体监测。
动物疫情监测主要通过对家禽和水产养殖动物的疫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病原体监测主要通过对动物病原体的监测和鉴定,掌握病原体的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
三、监测方法。
1. 对于城乡居民,采用定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网络监测方式,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测。
2. 对于特定人群,采用职业卫生监测和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康档案和职业暴露档案,实现健康监测和风险评估。
3. 对于动物,采用动物疫情监测点和兽医卫生监测站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动物疫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监测评估。
本次乙脑监测实施方案将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包括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报告,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制定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及时准确地获取病媒生物信息,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对象。
本方案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蚊虫、苍蝇、跳蚤、蜱虫等病媒生物,重点监测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相关疾病等重要传染病的病媒生物。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通过定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各类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掌握疾病的传播风险,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3. 病媒生物分布和活动规律的监测,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1. 采集监测,采用人工或机械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种类和数量的监测。
2. 生物学调查,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学观察,了解病媒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
3. 分子生物学监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站点,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体系,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五、监测评估。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六、监测成果应用。
将监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疾病防控工作中,指导疾病的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防控的效果和水平。
七、监测保障。
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监测宣传。
加强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宣传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测氛围。
总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监测工作,共同为疾病防控事业做出贡献。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5.19•【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施行日期】2006.05.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2006]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针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风病等4种传染病的常规监测,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乙脑防控实施方案

乙脑防控实施方案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乙脑病毒感染后,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防控乙脑疫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病毒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乙脑监测网络,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疫情数据,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监测,确保第一手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各级防控机构和相关部门。
二、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乙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脑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开展乙脑防控知识的宣传,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蚊虫叮咬,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三、加强环境治理。
加强对蚊虫孳生地的环境治理工作,消灭蚊虫滋生的源头。
加大对污水、垃圾等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加强对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地的卫生管理,减少蚊虫孳生的机会。
四、加强疫苗接种。
对于疫情高发地区和重点人群,加强乙脑疫苗的接种工作。
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点,确保疫苗的供应和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接种人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接种率,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五、加强医疗救治。
提高医疗机构对乙脑患者的救治水平,加强对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建立健全的病例报告和信息通报机制,确保病例的及时发现和报告。
加强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综上所述,乙脑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宣传教育、环境治理、疫苗接种和医疗救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地防控乙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乙脑防控工作,共同努力,共同抗击乙脑疫情,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
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1、1个月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病例诊断流程见附图1。
四、监测容与方法(一)流行病学监测1、病例报告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农村必须在24小时以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
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
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附表1),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
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于调查后及时录入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容基本信息一致。
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表,原始个案调查表由开展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备查。
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12小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要派人指导或参与处理疫情。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在蚊虫叮咬季节,乙脑流行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传染病科门诊和科或神经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
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
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例所在地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表4,逐级上报。
定期将结果(附表4)电子版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实验室监测包括病原学监测、免疫水平监测等容。
标本运输和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
1、医疗机构标本采集和检测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件)要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
脑脊液:发病1周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
要求在发病1周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
医疗机构要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
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
检验科或化验室收集血液标本后,分离血清,保存血清标本。
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
标本要冷藏运送,同时要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相关运输管理有关要求,流程见附图2。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本检测(1)病例标本检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表2 ),具备血清学检测能力的市级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达到省或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控制标准,对血清标本可进行血清学检测工作(5个工作日完成),但脑脊液标本直接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
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将血清标本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并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送检医疗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病例标本后,要进行登记,并及时完成病毒分离、血清学检验,有条件省份开展核酸检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成检测后28天将阳性分离物和省级检测阴性脑脊液标本及送检表,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结果要及时逐级反馈至送检的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阳性分离物的鉴定,并对送检的阴性标本检测。
收到标本后,40天完成阳性分离物的鉴定并反馈结果,每季度将相关毒株序列分析结果反馈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
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流程见附图3。
(2)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省份应按《预防接种工作规》的要求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其他省份根据本省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分布特点、气候、经济条件、以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备、人力资源等综合因素,可选择1~2个县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确定监测县后,每年于3月底前上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备案。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开展监测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协助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人群血液标本。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受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委托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血清学检测。
检测完成后,每年1月底前将结果(附表3)电子版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每年4~5月份乙脑流行季节前(流行季节出现较早或终年流行的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和11月下旬乙脑流行季节后(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各采血1次。
监测对象按年龄分组(<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随机选择,每个年龄组采集30~50人份血液;采样时详细询问、记录乙脑疫苗接种及其它相关情况,填写附表3;每份标本不少于2ml,血清分离后在-20℃以下低温保存及时冷藏运送至实验室。
为开展乙脑的综合监测研究工作,设立国家级监测点,进行媒介、宿主动物等监测。
国家级监测点工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方案另行下发)。
五、各级职责(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国乙脑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和参与地方重大疫情调查处理;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为制定和完善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负责乙脑诊断试剂的研制、推荐,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级监测点提供相应的血清学诊断、检测试剂,开展乙脑病毒的分型鉴定;对乙脑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全省乙脑监测、系统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
收集、分析全省监测资料,为制定和完善本省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基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参与本省疫情调查处理;组织疫苗接种率监测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实验室检测。
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并进行督导和业务考核;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实施乙脑监测工作,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 对监测工作及疫情报告进行督导;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现场指导和参与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 组织开展疫苗接种率监测、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检测等工作。
指导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运送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
具体开展医疗机构乙脑病例主动监测和疫苗接种率监测,协助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工作。
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和辖区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
(二)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登记、核对,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对医护人员进行乙脑监测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