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的毒性

合集下载

农药毒性是怎么区分

农药毒性是怎么区分

农药毒性是怎么区分如何测定农药药剂的药效好坏,农药都是具有毒性的,有的农药毒性高,有的农药毒性低些,许多人在使用农药时不知道农药的毒性有多强,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农药毒性是怎么区分的吧。

农药毒性区分有以下几点:1.微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00毫克以上/公斤体重。

如多菌灵、百菌清、乙磷铝、代森锌、灭菌丹、西玛津等2.低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1至5000毫克/公斤体重。

如敌百虫、杀虫双、马拉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甲四氯、丁草胺、草甘磷、托布津、氟乐灵、苯达松、阿特拉津等3.中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01至500毫克/公斤体重。

如乐果、叶蝉散、速灭威、敌克松、402、菊酯类农药等4.高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1至100毫克/公斤体重。

如呋喃丹、氟乙酰胺、氰化物、401、磷化锌、磷化铝、砒霜等5.剧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至50毫克/公斤体重。

如久效磷、磷胺、甲胺磷、苏化203、3911等以上分别介绍了农药中毒的类型、农药的分级等。

农药的毒性作用除了取决于此种农药本身的毒性以外,与它的剂型、使用方法等也有关。

例如,呋喃丹是属于高毒农药,但使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就大大降低了它的危害。

又如阿维菌素也是属于高毒农药,但由于它加工成的制剂含量都很低,其制剂经口、经皮毒性都是后于低毒范畴。

一般说来,对人和动物毒性最高的农药类别是杀虫剂,因为它们产生急性口服毒性反应的能力强。

有机磷类农药,如对硫磷、乙基谷硫磷、丰索磷和速灭磷是剧毒的,LD50值很低。

作用方式与有机磷类相同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毒性变化值很大,如涕灭威是剧毒的,但西维因和抗蚜威毒性相对就低多了。

有机氯类杀虫剂如狄氏剂和滴滴涕是非常稳定的化学物质,它们进入人体或环境中后能留于其中累积起来,使慢性毒性的危害增加(这也是它们被禁用的原因之一)。

菊酯杀虫剂(如氰戊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对人或哺乳动物毒性低或有中等毒性,但对蜜蜂和鱼可能是高毒的。

澳氰菊酯的LD50是150毫克/公斤,是菊酯类农药中毒性最高的农药之一。

哪些农药毒性非常强

哪些农药毒性非常强

哪些农药毒性非常强
对其农民来说,每年都会使用农药来进行除草刹虫,以保障农作物健康的生长,不过很多农药都是有剧毒的,使用上需要多加小心,那么哪些农药毒性非常强?
剧毒农药有轻氧化铜、灭多危(万灵水)、1605、甲胺磷、久效磷、内吸磷、甲拌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水胺。

从2007年1月1日起,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四种农药禁止使用。

限制使用的农药:甲拌磷、氧化乐果、磷化铝、克百威(呋喃丹)等。

上述农药在动物试验中经口服及皮肤涂抹的LD50都在50mg/kg以下。

如对硫磷(1605)对人畜的毒性很强,大鼠口服LD50为6.5mg/kg。

剧毒农药即毒性剧烈的农药。

此类农药在动物试验中经口服及皮肤涂抹的LD50都在50mg/kg以下。

如对硫磷(1605)对人畜的毒性很强,大鼠口服LD50为6.5mg/kg。

其它如甲胺磷、久效磷、内吸磷、甲拌磷等都属于剧毒农药。

剧毒农药不仅容易造成人畜急性中毒,而且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如可迅速杀灭害虫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等。

上面这些农药毒性都是非常强的,所以说需要对其这些农药使用上多加注意,还需要对其农药中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等进行了解,掌握有毒物品知识很关键,就是最好的选择。

农药毒性分级

农药毒性分级

农药毒性分级
来描述
农药毒性分级是一种保障农作物的技术,也是环境保护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将农药分为不同的毒性级别,以表示它们可能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的危害程度,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从而确保他们选择正确的农药。

农药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毒性类别:劣质毒性,低毒性,毒性和高毒性。

劣质毒性的农药,具有较低的毒性,小量暴露时所造成的危害最小。

低毒性农药可能会造成轻度伤害,而中毒性农药可能会造成重度伤害,最后是高毒性农药,少量暴露就可能会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死。

农药毒性分级旨在提高用户安全性,确保农药使用者注意到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了解使用者可能接触的农药和他们可能从使用农药中受到的损害的程度,有助于决定他们是否有必要调整使用布局,选择不同的用药组合或改变药剂补偿方案,以降低暴露的风险。

了解农药的毒性水平也有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

严格的检测规定和要求,可以有效地降低农药在环境中残留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对农田,水井和其他土壤和水体中存在的不良生物的污染。

因此,农药毒性分级不仅在决定消费者是否能够有正确的产品选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促进健康,环境友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确保消费者和农民的健康和安全,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药的毒性与安全使用

农药的毒性与安全使用
致死中量LD50值(或半致死浓 度LC50值)随供试动物的种类、 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况 及处理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差异 而不同,还随着药剂的纯度不 同而改变。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因此,表示农药急性毒性时, 常注明供试动种类;比如:大 鼠 口 服 LD5050mg/kg 、 大 鼠 经 皮(24小时)LD50200mg/kg、 大鼠吸入LD502mg/kg等。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急性毒性 衡量各种药剂的急性毒性的大小,常 采用动物试验。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与 农药接触后(经消化道、皮肤或呼吸 道一次给予受试动物摄入一定量的农 药后),在24-48小时内即出现中毒 反应,并以毒性值确定其毒性大小。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急性毒性 毒性值以致死中量LD50表示,单位为 mg/kg;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受试 动物或昆虫被杀死50%数量时所需的 药剂量;即受试动物被杀死50%数量 时每公斤体重所需的农药毫克数。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③亚慢性毒性 同亚急性毒性,但给药时间更长, 为3-6个月,主要是观察机体发生 毒作用特点。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④慢性毒性 它是衡量化学农药能否达到安全 使用的重要指标。指农药对生物体 长期低剂量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染毒时间通常为1-2年。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农药进入人、畜和环境中有益生物体 内的途径有三条: ①经口进入消化道,由胃肠吸收而引 起急性中毒。 ②经皮肤侵入体内,由血液输送和扩 撒到各组织,引起急性中毒。 ③经口鼻吸入呼吸道,由气管或肺部 扩散入血液,引起急性中毒。
1.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①经口进入消化道,由胃肠吸 收而引起急性中毒。多数是由 于误食高浓度的农药药液或食 用农药污染的食品所造成的, 一般病情比较严重。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常见的农药有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一、有机氯农药对人体危害:有机氯是最早使用的一种农药,主要有六六六及DDT等,在环境中稳定性强,不易降解,在环境和食品中残留期长,如DDT 在土壤中消失95%的时间需3~30年(平均10年),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后,因是脂溶性物质,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中。

有机氯农药多数属于中等毒或低毒。

有机氯农药能诱发细胞染色体畸变,因为有机氯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部分品种及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致癌作用。

我国已于 1983年停止生产,1984 年停止使用。

二、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机磷农药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杀虫剂,常用产品是敌百虫、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等。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的性质不稳定,易迅速分解,残留时间短,在生物体内也较易分解,故在一般情况下少有慢性中毒。

有机磷农药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引起急性中毒。

有机磷属于神经性毒剂,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经血液和淋巴转运至全身。

其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生物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稳定的磷酰化乙酰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引起胆碱能神经纤维高度兴奋。

三、拟除虫菊酯类:拟虫菊酯类农药是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可用作杀虫剂和杀螨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用量少的特点。

目前大量使用的产品有数十个品种,如溴氰菊酯(敌杀死)、丙炔菊酯、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

其毒性作用机制是通过对钠泵的干扰使神经膜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期延长,阻断神经传导。

另外,还具有改变膜的流动性,增加兴奋性神经介质和 CGMP 的释放,干扰细胞色素C和电子传递系统功能。

此类农药由于施用量小,残留低,一般慢性中毒少见,急性中毒多由于误服或生产性接触所致。

农药的毒性和对农药生产的认识

农药的毒性和对农药生产的认识

农药的毒性和对农药生产的认识农药的毒性我国农药年生产能力约50-60万吨(按有效成分计),但年产量约35万吨,加工制剂80-100万吨。

农药有效成分品种有400多个,产品约7000多个,我国农药品种以杀虫剂为主,约占72%,杀菌剂约占11%,除草剂约占15%,每年防治病虫草鼠害面积约44亿亩,可挽回1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因此农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

自1990年起我国农药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40多个品种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远东、大洋洲及港台地区。

同时约有100多个农药品种从国外进口。

●定义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按作用对象分,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鼠剂。

按化学类群分:无机农药有机金属农药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脒类-R1N=CH-R2、硫脲类-R1R3N-C=S-NR3R4、硫代氨基甲酰、取代脲)、植物性农药(拟除虫菊酯、鱼藤酮、木烟碱与烟碱)●农药的发展第一代农药:无机农药、天然植物及其产品第二代农药:有机农药,1959年缪勒发明DDT开始1983年由国务院发文停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2004年1月1日,中国将开始撤销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5种高毒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关证书;2007年1月1日,中国将全面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

目前5种高毒农药的总产量约为10万吨/年,占农药总量的比例在20%-25%,产值则占总产值的15%左右,约为3亿第三代农药: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第四代农药:行为改性药,如信息素、性诱激素及抗进食剂第五代农药:新型天然产物和脑激素拮抗物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因素:内因:农药的溶解度、挥发性、电荷分布、大小、外因:吸附作用、水及空气流动、光、温度、pH、生物作用(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分布进入途径:使用农药时黏附在农作物上的占30%,其余落入土壤,而使用除草剂及应用浸种、拌种等方式施药,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在使用农药时,必然要遇到毒性、毒力、药效三个问题。

三者的含义不同,但又是经常容易被混淆的问题。

(一)毒性是指药剂对人、畜等的毒害程度。

我国现行对农药毒性测定是用纯药原药或制剂在大白鼠、小白鼠、兔、狗等试验动物身上测定,分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1.急性毒性是指药剂经皮肤或经口、经呼吸道一次性进入动物体内较大剂量,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中毒。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以农药对大白鼠“致死量”表示,目前国内外通常用“致死中量”或叫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致死中量是指毒死半数受试动物剂量的对数平均数,即每千克(公斤)体重的动物所需药物的毫克数,记作“mg/kg(毫克/千克)”。

LD50愈小,药物毒性愈大。

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依致死中量分高毒、中等毒、低毒3种。

高毒农药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家有规定,使用时要遵守。

最小致死量(MLD):即受试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而死亡的剂量;全致死量(LD100):指受试动物全部死亡所使用的最低剂量;无作用剂量(NoEL);致死中浓度(LC50):即在一定时间内受试动物死亡50%吸入剂量(毫克/立方米);耐药中量(TLM):表示农药对鱼的毒性,一般用48小时内引起鱼半数死亡的浓度。

标记为TLM48小时LC50(毫克/升)或用ppm(百分之一);致死中时间(LT50):在一定条件下能杀死被试生物群体中一半数量所需的时间;击倒中时间(KT50):一定量药剂能击倒50%被试昆虫所需要的时间;每日允许摄取量(ADI):每天按人的体重(公斤)计算所能摄取的农药重量,在人的一生中不会造成对人体有害,单位mg/kg体重/天;农药的半衰期:是指农药在某种条件下分解或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农药量最大容许残留量:供人类食用的农副产品中允许的农药最高限度的残留浓度。

农药的分类与毒性

农药的分类与毒性

农药的分类与毒性农药的分类与毒性 1(按农药的来源分类(1)矿物源农药有效成分多由无机矿物简单加工制成,主要有铜制剂(波尔多液、碱式硫酸铜悬浮剂)、硫制剂(石硫合剂)。

(2)生物源农药是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用天然植物加工制成,主要有除虫菊和烟碱,此外还有鱼藤、苦参、楝素等。

此类农药一般毒性较低,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药害,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

但来源有限,药效低,用药量大,残效期短,品种单一。

微生物源农药通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

它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工业大规模生产,如阿维菌素、井冈霉素等。

一般对植物无药害,对环境影响小,对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

(3)有机合成农药由人工研制、通过化学工业人工合成的农药。

占农药品种的绝大部分。

一般药效高,作用快,防治效果好,且用量少,用途广。

但有害生物易产生抗药性,且有残留,还污染环境,对人、畜也不安全。

2(按农药的防治对象分类(1)杀虫剂用于防治有害昆虫的药剂。

如灭扫利等。

(2)杀螨剂用于防治有害螨的药剂。

如克螨特、速螨酮等。

(3)杀菌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原微生物的药剂。

如霜脲锰锌等。

(4)杀线虫剂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药剂。

如米乐尔等。

(5)除草剂用于防除田间杂草的药剂。

如除草通等。

(6)杀鼠剂用于防治害鼠的药剂。

如溴敌隆、敌鼠钠盐等。

(7)杀软体动物剂用于防治有害软体动物的药剂。

如防治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门的灭旱螺等。

(8)-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药剂。

如乙烯利(用于催熟)、赤霉素(用于刺激生长)、矮壮素(用于抑制生长)、九二0等。

3. 按农药的作用方式分类(1)杀虫剂的作用方式触杀作用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口器的害虫。

通常只有触杀作用的农药较少,大多数农药还具有胃毒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浅谈农药慢性毒性

浅谈农药慢性毒性

农药毒性的评价标准除了急性毒性,还有慢性毒性。

所谓慢性毒性,是指农药进入环境中后,人、畜长期摄入微量药剂,在体内累积至中毒浓度后,表现出慢性中毒症状的现象是农药对人、畜的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的测定,受试动物用微量药剂长期喂养,过6个月甚至是2~ 4个世代,然后鉴定药剂对受试动物及后代的影响程度。

01慢性毒性和急性毒性的中毒区别农药的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均会产生中毒现象,严重损害是对导致患者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急性中毒的表现急性农药中毒发生较急,农药会迅速进入到身体,且会迅速发展,危害到患者的全身健康。

患者在中毒后容易产生胆碱能神经兴奋以及危象等表现,导致患者恶心、呕吐特别严重,且伴有大小便失禁、心跳减慢以及瞳孔缩小等情况出现,严重者危及到性命。

一旦出现急性农药中毒的情况,应当尽快进行洗胃,服用解毒剂等中和,清除毒物的处理。

慢性农药中毒的表现患者在长期内连续食入或是接触有毒的物品,从而形成慢性的中毒现象。

由于慢性农药中毒不容易察觉,极容易在患者的体内产生聚集,形成潜在的危害。

较多患者会出现头疼以及全身疲倦等表现,但经常被人们忽视。

其造成的中毒也更难被发现及治愈。

《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到的DDT的富集效应和有机磷类的富集效应就是典型的慢性毒性的表现。

而《寂静的春天》成书时并未对农药的慢性毒性有系统的评价标准。

但在60年后的今天已经建立了较为详细的评价标准。

相较于急性毒性,还有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个评价标准。

当然,最常见的受试(受迫害)动物是大鼠:亚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实验动物在其部分生存期(不超过10%寿命期)内,每日反复经口、经皮或吸入接触受试样品后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要求获得如下信息:1.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样品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染毒剂量。

2.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受试样品引起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等发生有害改变的最低染毒剂量;3. 靶器官(Target Organ):实验动物出现由受试样品引起的明显慢性毒性慢性吸入毒性(Chronic Inhalation Tocxicity):动物在正常生命期的大部分时间内经呼吸道、经皮或经口接触受试样品所引起的健康损害效应。

农药中毒及预防措施

农药中毒及预防措施

2. 急救措施
出现中毒情况时,中毒人员应立即撤离作业现场, 防止农药继续进入人体内。
对被农药沾染皮肤引起中毒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 的衣裤,用大量洁净清水和肥皂(敌百虫除外,因其 遇碱后会变成更毒的敌敌畏)冲洗净被药剂污染的 皮肤、毛发、指甲,再用、洁净的干毛巾小心擦干 皮肤,穿上洁净衣服并保持温暖。如果大面积沾染 农药, 而造成严重中毒时,应经初步处理后,尽快就 医。
(3)、忍受极限中浓度(TLM=Median tolerance Limit):对鱼类进行毒性测定时,常 用此指标:在一定条件下,药剂与某种鱼接触一 定时间(24,48,72等小时)杀死50%所需的浓 度,用mg/L表示。 3、毒性的分类:农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 性毒性、慢性毒性。 1)、急性毒性:指农药一次进入动物体内后短时 间引起的中毒现象,是比较农药毒性大小的重要 依据之一。如有机磷剧毒农药甲拌磷 、甲胺磷等 均可引起急性中毒。
对于吸入农药而引起中毒者,首先应立即将病 人从工作场所转移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安 全场所,解开衣扣 松开腰带,使呼吸顺畅,并注 意保温。
因误服高毒农药而引起中毒者,尤其吞服量较 大时,一般应立即催吐、洗胃,而不要先用药物 治疗。催吐必须是在人的神智清醒时进行。
对严重中毒人员进行现场处理后,立即送医院 作进一步治疗。
3)、慢性毒性:指小剂量农药长期连续用后,在 体内或者积蓄或是造成体内机能损害所引起的中 毒现象。
• 慢性毒性测定主要是“三致”(致癌、致畸、 致突变)作用判断。用微量药剂长期饲喂或接触 动物(至少六个月),观察2-4代存活的个体, 观察是否有变异、畸形的个体。常规试验2-3年, 现在广泛采用快速、灵敏的Ames(阿米氏)测定法 (医学上常用),试验周期短,结果可靠。用鼠 伤寒沙门氏菌的突变体不能合成组氨酸作为指示 微生物,来测定某种化学物质是否有致突变的作 用。

农药毒性,药效

农药毒性,药效

农药的毒力和药效毒性
一、农药的毒力和药效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防治对象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试验材料与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

毒力测定一般多在室内进行。

药效是在田间或温室中接近实际应用的条件下测得的毒力。

除药剂本身的作用外,也包括实际使用中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加工剂型、施用方法的有效性、气候条件等。

影响药效的因素有:药剂本身的性质;防治对象的特性;施药时的湿度、光照及其它环境条件。

研究药剂的药效,除药剂本身和加工剂型外,防治对象的特性以及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药的毒性
习惯上将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

急性毒性农药大剂量或24小时内多次对生物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为急性毒性。

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如经误食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在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等。

若不及时抢救,即有生命危险。

亚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是农药对生物体多次重复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给药期2~4周,每周染毒7次。

亚急性中毒者多有长期连续接触一定剂量农药的过程。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农药对生物体长期低剂量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慢性毒性的测定,主要对致癌、致畸、致突变等项作出判断。

一般用微量药物长期饲喂,至少要6个月以上,甚至要观察2~4世代存活的个体,来鉴定药剂对后代的影响。

除常规病变检查外,对遗传变异、累代繁殖情况及怪胎的形成等都要作详细细致的记录。

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指根据农药的毒性对其进行分类和评定的标准。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但其毒性也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农药的毒性进行科学的分级和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主要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三个级别。

其中,高毒农药指的是对人体和环境有较大危害的农药,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中毒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次之,使用时也需要谨慎。

而低毒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使用相对较为安全。

其次,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根据农药的毒性试验结果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评定的。

毒性试验是评定农药毒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动植物的毒性试验,可以客观地评价农药的毒性大小。

同时,还需要考虑农药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对人体的接触、食用和环境的污染等因素。

另外,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在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农药的毒性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销售企业和经销商也必须根据农药的毒性级别进行合理的销售和宣传。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也需要根据农药的毒性级别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最后,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型农药不断涌现,其毒性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农药毒性分级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型农药的评定和管理需求。

总之,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农药毒性分级标准的学习和了解,做到科学使用农药,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农药毒性的基本知识

农药毒性的基本知识

农药毒性的基本知识农药毒性的基本知识常用农药的中毒及急救治疗常用杀虫剂的中毒及急救治疗1.有机磷类:有机磷农药杀虫效力高,对人畜的毒性也大。

目前绝大多数的农药中毒是有机磷农药所引起的。

如成人服用半滴对硫磷原液即可中毒,2~3滴就会引起死亡。

有机磷农药中毒作用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三种途径引起中毒。

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淋巴很快运送至全身各个器官,以肝脏含量最多,肾、肺、骨次之,肌肉及脑组织中含量少、其毒理作用是抑制人体内胆碱酯酶的活为,使胆碱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使乙酰胆碱在体内积累过多。

中毒原因主要是由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肌瘫痪而窒息;支气管痉挛,支气管腔内积储粘液,肺水肿等加重呼吸衰竭,促进死亡。

(1)中毒症状: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类。

①轻度中毒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多汗、无力、胸闷、视力模糊、胃口不佳等。

②中度中毒症状:除上述轻度中毒症状外,还出现轻度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瞳孔缩小、精神恍惚、行走不稳、大汗、流涎、腹疼腹泻等。

③重度中毒症状:除上述轻度和中度中毒症状外,还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肺水肿、瞳孔缩小、大小便失禁、惊厥、呼吸麻痹等。

早期或轻度中毒常被人忽视,并且其症状与感冒、中暑、肠炎等病相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机磷农药引起的中毒症状可因品种不同而不同。

乐果中毒症状的潜伏期较长,症状迁移时间也较长,还具多变的趋势,好转后也会出现反复,会突然再出现症状,易造成死亡。

马拉硫磷误服中毒后病情严重,病程长,晚期也会有反复。

敌敌畏口服中毒,很快出现昏迷,易发生呼吸麻痹,肺水肿和脑水肿;经皮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昏、腹痛、多汗、瞳孔缩小、面色苍白等,皮肤出现水疱和烧伤等症状。

对硫磷、内吸磷经皮中毒,若头痛加剧表明中毒严重,中毒后对心肌损害明显,引起心肌收缩无力、低血压等循环衰竭。

(2)急救:将中毒者带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地方,清除毒物,脱掉污染的衣裤,立即冲洗皮肤或眼睛。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

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在使用农药时,必然要遇到毒性、毒力、药效三个问题。

三者的含义不同,但又是经常容易被混淆的问题。

(一)毒性是指药剂对人、畜等的毒害程度。

我国现行对农药毒性测定是用纯药原药或制剂在大白鼠、小白鼠、兔、狗等试验动物身上测定,分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1.急性毒性是指药剂经皮肤或经口、经呼吸道一次性进入动物体内较大剂量,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中毒。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以农药对大白鼠“致死量”表示,目前国内外通常用“致死中量”或叫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致死中量是指毒死半数受试动物剂量的对数平均数,即每千克(公斤)体重的/千克)”。

LD50愈小,药物毒性愈大。

根据我国《农动物所需药物的毫克数,记作“mg/kg(毫克药安全使用规定》,依致死中量分高毒、中等毒、低毒3种。

高毒农药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家有规定,使用时要遵守。

最小致死量(MLD):即受试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而死亡的剂量;全致死量(LD100):指受试动物全部死亡所使用的最低剂量;无作用剂量(NoEL);致死中浓度(LC50):即在一定时间内受试动物死亡50%吸入剂量(毫克/立方米);耐药中量(TLM):表示农药对鱼的毒性,一般用48小时内引起鱼半数死亡的浓度。

标记为TLM48小时LC50(毫克/升)或用ppm(百分之一);致死中时间(LT50):在一定条件下能杀死被试生物群体中一半数量所需的时间;击倒中时间(KT50):一定量药剂能击倒50%被试昆虫所需要的时间;每日允许摄取量(ADI):每天按人的体重(公斤)计算所能摄取的农药重量,在人的一生中不会造成对人体有害,单位mg/kg体重/天;农药的半衰期:是指农药在某种条件下分解或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农药量最大容许残留量:供人类食用的农副产品中允许的农药最高限度的残留浓度。

2.慢性毒性是指供试动物在长期反复多次小剂量口服或接触一种农药后,经过一段时间累积到一定量所表现出的毒性。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引言:农药是指用于农田、果园、林地、牧场等作物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

农药学是研究农药及其应用的科学,实验是农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农药学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农药学领域中实验的进行。

一、实验原理1.农药的毒性测定原理农药的毒性测定是指通过实验方法,确定农药对害虫或其他有害生物的毒杀效果。

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的测定。

急性毒性实验是测定农药对其中一种害虫或其他有害生物的瞬时毒杀效果,以LD50或LD100为指标。

亚慢性毒性实验是测定农药对其中一有害生物的长期效果,例如对昆虫的繁殖和发育的影响。

长期毒性实验是通过观察农药对其中一生物(如小鼠等)的长期毒副作用,以确定农药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带来的危害。

2.农药的残留分析原理农药的残留分析是指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农产品、环境介质中农药的残留量。

常用的残留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残留分析的目的是评价农药在农作物、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残留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农药使用标准,确保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

3.农药对非靶生物的毒性测定原理农药对非靶生物的毒性测定是指通过实验方法,评价农药对非目标物种的毒害效应。

非靶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蜜蜂、鱼类等。

这些生物对农药的毒害可能会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故而,通过实验确定农药对非靶生物的毒性水平很重要。

二、实验方法1.急性毒性实验方法(1)LD50测定法:将特定浓度的农药溶液注入实验动物体内,观察不同浓度农药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并测定致死浓度。

根据LD50的值可以判断农药的毒性水平。

(2)LD100测定法:将农药溶液直接注入实验动物体内,观察不同浓度农药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并测定致死浓度。

与LD50相比,LD100法更能准确评估农药的毒杀效果。

2.残留分析方法(1)色谱法:将农产品样品中的农药提取,并使用色谱仪进行分离和定量测定。

农药的知识点科普常识

农药的知识点科普常识

农药的知识点科普常识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林木、果树和畜禽等农业生产中的病虫草害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

下面是关于农药的一些常识:
1. 类别:农药主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大类。

2. 毒性:农药的毒性分为高毒、中毒和低毒。

使用农药时必须按照标签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以避免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

3. 农残:农残是指农药在农产品中残留下来的化合物。

食用农产品前应注意清洗和处理,以减少农残的摄入。

4. 技术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研发出了一些相对安全和环保的农药,如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杀灭病虫草害)和微量农药等。

5. 定期检测: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并定期进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

6. 农药管理:农药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包括储存、携带、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

7. 环境影响:农药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

8. 可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一些替代方法也被提出,如良种良法栽培技术、生物防治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农药时必须严格遵循使用说明,并尽量减少使用量,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农药的毒性第一节概论我国农药年生产能力约50-60万吨(按有效成分计),但年产量约35万吨,加工制剂80-100万吨。

农药有效成分品种有400多个,产品约7000多个,我国农药品种以杀虫剂为主,约占72%,杀菌剂约占11%,除草剂约占15%,每年防治病虫草鼠害面积约44亿亩,可挽回1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因此农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

自1990年起我国农药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40多个品种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远东、大洋洲及港台地区。

同时约有100多个农药品种从国外进口。

●定义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按作用对象分,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鼠剂。

按化学类群分:无机农药有机金属农药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脒类-R1N=CH-R2、硫脲类-R1R3N-C=S-NR3R4、硫代氨基甲酰、取代脲)、植物性农药(拟除虫菊酯、鱼藤酮、木烟碱与烟碱)●农药的发展第一代农药:无机农药、天然植物及其产品第二代农药:有机农药,1959年缪勒发明DDT开始1983年由国务院发文停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2004年1月1日,中国将开始撤销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5种高毒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关证书;2007年1月1日,中国将全面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

目前5种高毒农药的总产量约为10万吨/年,占农药总量的比例在20%-25%,产值则占总产值的15%左右,约为3亿第三代农药: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第四代农药:行为改性药,如信息素、性诱激素及抗进食剂第五代农药:新型天然产物和脑激素拮抗物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因素:内因:农药的溶解度、挥发性、电荷分布、大小、外因:吸附作用、水及空气流动、光、温度、pH、生物作用(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分布进入途径:使用农药时黏附在农作物上的占30%,其余落入土壤,而使用除草剂及应用浸种、拌种等方式施药,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

此外雨水冲洗也可将农药带入土中。

迁移:大量流动与扩散两种作用。

大量流动致翻耕、地表径流、土壤水渗滤、淋溶引起,扩散作用与土壤性质有关。

影响迁移因素中吸附作用最主要,包括:(1)物理吸附(2)化学吸附(离子吸附、质子化、氢键结合)(3)配位作用转化:非生物降解:化学水解、光化学分解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单细胞藻类等可将农药分解为无机物(二)农药在水体中的迁移与分布污染途径:(1)直接施入水中:污染局限于局部(2)由土壤迁移而来:经地表径流或渗滤至地下水,污染面广(3)农药厂排污:污染集中,浓度高。

点源污染。

水中最常见的农药是有机氯——DDT、DDE、DDD,其次是狄氏剂、艾氏剂,七氯等。

迁移:(1)附于颗粒物沉降于底泥(2)随水流海流迁移(3)被水生生物摄入(三)农药在大气中的迁移与分布污染途径:(1)喷洒过程中部分颗粒进入大气(2)挥发:作物表面或土壤表面(3)废气:农药配制、加工运输、农作物废弃物燃烧迁移:气流作用。

农药也可以在大气中消失,其降解途径有部分农药的降解,多数农药可因雨水洗涤及沉降而落入地面和水中。

但适当条件下又可由地面挥发或风蚀重返大气。

(四)农药在生物间的迁移分布通过食物链转移;生物富集。

二、农药的环境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农药的毒性1、急性中毒包括职业性(工业生产、农业施用)、农药自杀、误服误用引起。

引起急性中毒的农药最常见为有机磷杀虫剂,其次为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有机汞。

每年因使用不当导致农药中毒的死亡人数达上万人,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亿元人民币。

在全国每年自杀死亡的28.7万人中,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

62%的自杀者是服用农药或鼠药自杀。

2、长期的临床效应(1)烷基汞引起运动、感觉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什么是生产者慢性长期的毒性效应呢?当生产者潜在性地暴露于含苯氧基除草剂和它们的杂质,如二恶英,特别是TCDD时,许多工人会长一种氯痤疮,就是青年人面部的粉刺,这是暴露于较高浓度TCDD 中的患病症候,但是未必立即或短期可见大量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总人口中农药生产者比例不大,而且在调查的期间内人员有所流动,有时候不能查到有害影响的足够证据,也难以查到在被调查人群中癌发生的概率。

对接触苯氧基除草剂的工人调查发现工人患软组织肉瘤的情况比平常人要多。

还有调查发现常接触对位联吡啶(一种生产百草枯过程的中间产物)的工人,易患恶性的皮肤损伤。

有些工人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如氯丹,七氯,异狄氏剂,艾氏剂,狄氏剂和滴滴涕),但未发现患癌风险在增加。

因此,许多人认为有机氯农药对生产者的健康影响仅有急性毒性影响,不表现出长期效应。

长期接触开蓬的工人会影响到他的生殖系统功能,表现为精子数量的暂时减少。

长期接触无机砷农药的工人患肝癌的风险在增加。

长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的工人血相会发生变化,还会使血液的生化指标出现异常,表观症状尚不清。

致癌目前认为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的癌症中,证据最多的是淋巴癌,骨髓瘤,白血病和软组织肉瘤。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长期接触农药的农民也能患其它种类的癌。

有两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农药的农民肝癌发生率明显地高。

还表明这种风险增加与调查对像是否吸烟无关,吸烟因素可以排除。

接触农药历史愈长的愈易于长肝癌说明农药和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癌的因果关系的证据还不多。

有案例表明:长期接触农药的农民结肠癌的发生风险略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然而另一案例却发现时不时接触二恶英的人患胃癌较多。

有案例报导:有很长接触橙试剂历史的人患肾癌死亡的居多。

还有案例报导:长期使用杀菌剂安妥与其易患膀胱癌有联系,因此目前已很少使用安妥了。

总之,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尚不足以说明许多农药和癌之间存在完全确切的因果关系。

生殖毒性:二溴代氯丙烷是一种农药,用于熏蒸土壤,杀灭线虫等害虫,但该农药对人体也有削弱生殖能力的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几乎一半长期接触该农药的农民精子数量比正常人要少,约少于正常人精子数的10%。

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暴露于该农药的时间长短和暴露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精子数量减少。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及其毒理一、有机氯农药分为两大类:(1)氯化苯类:DDT 、六六六(六氯环己烷C 6H 6Cl 6)、氯杀螨、五氯硝基苯等(2)多环氯代脂肪烃类:七氯、狄氏剂、艾氏剂——环戊二烯作原料,是杀虫剂中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主要成分是氯代碳氢化合物。

过去我国使用农药中60%是有机氯。

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少数为粘稠液体,化学性质稳定,光、高温均不易分解,不溶于水,在土壤中消失95%要几到几十年。

(一)有机氯农药的毒性作用1、代谢: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进入机体,挥发性低。

主要经消化道进入机体,吸收后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以及脂质含量较高的组织器官如大网膜、肾周围组织等,其次是骨髓、肾上腺、卵巢、脑、肝、肾。

代谢后经尿、粪、乳汁排出,还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

有机氯农药在机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是脱HCl 、脱氯和氧化反应。

CC C lC l C lC lC HC lC C lC l C lC C lO HC lC C l C lC lC HC lC C l C lC lC。

DDT 进入人体后仅有1%原形由尿排出,约有47-65%出现在乳糜。

DDT 在哺乳动物肝脏中可转化为DDE 、DDD 、DDA 。

DDE 可长期蓄积,DDT 和DDA 均可从尿、粪中排出。

人体主要以DDT 和DDE 形式蓄积。

六六六:主要蓄积在脂肪中。

体内代谢以丙体最快,乙体最慢。

丙体即林丹(γ-BHC )。

六六六原药中含有甲乙丙体等异构体,其中丙体为有效成分,其余均无效且污染环境,经分离提纯得到丙体含量99%以上的六六六为林丹,目前仍在使用。

C l C lC lC lC lC lClC lC l+GS H2、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剂量接触后轻者头昏、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发生抽搐、昏迷,最后可由于全身麻痹死亡。

DDT 口服致死量150mg/kg ,六六六28g/50kg3、慢性毒性作用——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主要表现为对肝、肾的损害,有机氯农药对脂肪和类脂质有特殊亲和力,蓄积在实质脏器的脂肪组织内,能影响这些器官组织的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引起肝脏等营养失调,发生变性或坏死。

有机氯的毒组作用机理,有人认为在于氯化烃的脱氯反应,当有机氯农药进入血液循环后,与基质中的氧活性原子作用,发生去氯的链式反应,产生不稳定的氧化产物,强烈作用于周围组织。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a 、 抑制Na +-K +-A TPase ,改变神经细胞的功能。

DDT 使Na +-K +泵活性下降,K 通透性下降。

b 、 阻断神经轴突的传导作用于神经类脂膜上的胆固醇,降低膜对钙离子的渗透性,干扰轴突膜去极化后恢复正常电位所需的表面重新钙化——DDTc 、 可刺激突触前膜,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如六六六、狄氏剂、艾氏剂、氯丹。

(2) 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诱导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力;六六六可诱导ALA 合成酶,促进卟啉合成。

(3) 对类固醇激素代谢的影响。

可改变雌雄激素及肾上腺激素的代谢,影响各种类固醇激素水平。

(4) 对生殖机能的影响:DDT 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比雄性大的多。

可表现为性周期障碍,胚胎宫内发育障碍、子代死亡或发育不良。

对鱼类、鸟类、哺乳动物都有影响。

一定浓度下,鳟鱼生殖机能明显下降,鱼卵发育不良,鸟类产蛋下降,蛋壳变薄,胚胎不易发育。

(5) 三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致癌致畸作用,但对人类来说,尚未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机氯与肿瘤发病和畸形有关。

二、有机磷农药R 3R 2R 1P X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R1R2为碱性取代基团,R3为酸性取代基团,X 为O 或S ,多为油状或晶体,具大蒜臭味,挥发性强,难溶于水,对光、热、氧稳定,遇碱迅速分解。

(一)有机磷农药的代谢与毒作用 1、代谢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大多数化合物皮肤吸收快而且完全。

吸收后迅速分布全身,尤其是肝、肾、肺中含量较高。

大多数有机磷可通过血脑屏障,体内代谢较快,一般无明显蓄积作用。

代谢过程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1)氧化作用 a 、氧化脱硫:(C 2H 5O )2——P——O ——N O 2S2H 5O )2——P——O ——ON O 2对硫磷 对氧磷毒性增加。

乐果氧化为氧化乐果毒性也增加,因氧的电负性大于S ,更易于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结合。

B 、O -脱烷基反应 PC H 3O C H 3OSONO 2C H 3O S ONO 2HO+HC HO二甲基对硫磷 甲基对硫磷脱下的烷基可与血清中含-SH 蛋白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