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思维与言语发展
第五章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ppt课件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3.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⑴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⑵具体形象性 ⑶自我中心性
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 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 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对问题做出种种假设
发散思维
排除假设,找出唯一的答案
聚合思维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从不同角度、不 同方向思考,寻 求多样答案。
求异
把各种有关信息 集中起来,得出 一个正确结论或 最佳解决方案。
求同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 哪些小动物生活在水里?
5岁儿 童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及言语的培养 解读“三”言“两”语

解读“三”言“两”语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是社会现象,每种语言都有其发音、语 法、句法方面确定的规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言语是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 过程,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解读“三”言“两”语
语言和语言又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言语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 另一方面,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解读“三”言“两”语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语言 外部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类。 口头语言是指以听、说为传播方式的有声语言,
它通常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来进行,学前儿童主 要运用的是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源自感的语言, 它通常以独白的形式进行。
解读“三”言“两”语
(二)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指为语言使用者所
解读“三”言“两”语
一、语言和言语
(一)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
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 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解读“三”言“两”语
(二)言语 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的
过程。人们为了表达和理解思想感情,使用汉、英、俄、 日等多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这些活动就是作为 交际过程的言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区别 联系
语言
言语
人际交流的工具, 交际的过程和结果,
相对静止
相对运动
社会属性
个体属性
结构成分有限
表达无限
符号系统
能力系统
语言源于言语;言语依赖于语言。
二、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
言 语
过渡言语 内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 独白
书面言语
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是以听、说为主的言语。 A.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讨 论等。
(二)言语的发生阶段(1~3岁)
1—3岁是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阶段。
从1岁起,儿童进入了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 接下来2~3年内,儿童便初步掌握了本族的基本语 言。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岁~入学前)
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 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3.词义的深化
出现理解词的“泛化”和“窄化”
(1)词的“泛化”:即词义理解的扩张 (2)词的“窄化”:即词义理解的缩小
4.积极词汇逐渐增多
积极词汇又称主动词汇, 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
消极词汇,又称被动词汇。 是指能够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三)语法的掌握
1.句子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三岁幼儿口头言语中,往往缺漏主要词类或词序紊乱,
双词语阶段 (1.5-2岁)
①儿童一词多义; ②一岁半后,儿童能说“电报句”。 ③有时缺字漏字,句子不完整,顺序颠倒。 ④先出现名词,还有少许动词,再是形容 词。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资料:什么是动物?
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一边看猴子、老虎、大象等,一边 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动物。回到班上,老师问孩子们“什么是 动物”时,很多幼儿都回答“是动物园里的,让小朋友看 的。”“是狮子、老虎、大象....”老师又告诉孩子们“蝴 蝶、蚂蚁也是动物”。很多孩子觉得奇怪,老师又告诉他 们:“人也是动物。”孩子们更难理解,甚至有的孩子争辩 说:“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的,人怎么是动物呢?哪有把人关 在笼子里让人看的!”
当我们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想一想”或 “考虑一下”,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会提出并思考‘是 什么”或“为什么”,都是思维的表现。
(二)思维与感知觉
感知觉(直接反映):颜色,形状 思维 (间接反映) :概念
(三)思维的特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 事物作媒介,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或根本 不可能有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 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将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抽取出来,概括,得出 结论。
三、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1)思维依赖直观的事物和情境 (2)思维离不开儿童自己的动作 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二)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1)幼儿概括的特点与对概念的掌握 幼儿概括能力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②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对概念的掌握: ①内涵与外延不准确; ②大多数是具体实物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性质概念、关系 概念、道德概念。
4.主次不分
• 一个妈妈对儿童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宝宝 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这也是 儿童的可爱之处,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家 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新思维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和思维表达的重要工具,而创新思维则是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所必需的能力。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语言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将探讨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首先,语言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在学习和生活中,幼儿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和理解别人的意见。
如果幼儿的语言能力较差,那么他们在思维和表达上就会受限,影响到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得到重视和培养,包括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其次,语言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启发和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启迪思维的火种,通过语言的表达、思想交流和分享,幼儿可以得到新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方式,激发创新思维的动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启蒙的教学方法和材料,积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逻辑思维和观察力,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水平。
此外,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幼儿可以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分析情况、解决困难,培养自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多表达、多交流、多思考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和引导。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实践活动和团体合作,培养和引导幼儿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意教学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第三节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发生、发展趋势及阶段第四节学前儿童言语内容的发展第五节学前儿童言语形式的发展第一节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言语指的是个体使用语言的过程,是理解他人和自身运用语言的过程。
言语和语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言语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其一,感知和理解过程,也就是对言语的接受,比如听、看和听懂、看懂等;其二,发出语言,也就是说、写。
一、交际功能言语是儿童与他人交往的主要途径。
在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儿童主要依靠肢体动作、手势及表情等“肢体语言”与他人交流。
进人幼儿期,即3-6岁,儿童的连贯性言语、陈述性言语开始逐渐发展。
二、概括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言语的概括功能有如下五个作用:(1)儿童能够用词表达所感知的事物及其特性,如此一来,感知便成为可理解的事物,进而使儿童更易认识事物的特性。
(2) 能够帮助儿童慨括同类事物的属性,从而使其了解、认识到事物的共同特征。
(3)便于儿童对事物间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其认识事物间的差别。
(4)有助于儿童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
(5)帮助儿童根据已知事物的特征了解和认识未知的同类事物。
三、调节功能言语对儿童的心理话动和行为有调节功能,儿童的心理调节功能因此逐渐形成。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一、环境论(一)模仿说模仿说因其模仿程度的不同分为机械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机械模仿说由奥尔波特提出,流行于20世纪20-50 年代,它强调幼儿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简单翻版,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者。
选择性模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言语获得的原因。
(二)强化说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强化说强调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和强化对幼儿言语获得的积极作用。
环境论认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外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项目五 幼儿的思维和言语

项目五幼儿的思维和言语【3万字】【基础理论】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二幼儿的思维培养任务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四幼儿的言语培养【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案例】【基础理论】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思维、言语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技能及素质目标:1 能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的发展2.学会分析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测评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状况。
3. 能初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
案例导入:多多今年三岁了,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一进门,闻到厨房里飘出香喷喷的饭菜香味,就知道妈妈已经回家并把饭做好了。
多多睡觉前听完妈妈讲故事,想要吃个苹果,妈妈就说:不要吃啦,苹果都睡啦。
多多说:“不会的,小苹果可能睡了,大苹果肯定没有睡。
因为他觉得大苹果是小苹果的妈妈,妈妈不会睡得那么早。
”上述情景中多多并没有看到妈妈,也没有看到她做饭,只是运用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家里总是由妈妈做饭)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饭菜香味)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从多多要苹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人相比,幼儿对词义的掌握还不够丰富和深刻,跟成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却别,显得幼稚,肤浅,更谈不上很好的运用。
那么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有哪些特征?如何来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本章中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思维是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
当我们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想一想”或“考虑一下”,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会提出并思考“是什么”或“为什么”,都是思维的表现。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

❃(三)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分为:动 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分 为:集中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 维和创造思维。 (四)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分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五)根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 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请根据思维的特性分析思维与 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之 间关系?(案例分析)
• 案例:幼儿看到蚂蚁搬家,这是感知过程, 是对蚂蚁搬家的直接反映。但同时幼儿由 此知道天快要下雨了,这是幼儿由看见蚂 蚁搬家而抽想出来的,就是间接的反映, 是思维。至于孩子为什么能从蚂蚁搬家想 到天快下雨,则是因为幼儿过去多次有这 样的感性经验。久而久之,“蚂蚁搬家” 和“天下雨”两件事就连接起来,以后再 看到蚂蚁搬家,他就可以利用这种概况化 了的经验去间接推知大雨将到。
3.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
幼儿理解事物的水平不高,不深刻,常受外部条件的限制。
(1)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 在关系。如让幼儿看一幅画,年龄越小幼儿经常看到的 是个别的人或物。
(2)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如幼儿听 故事时,常需要图形或失误来辅助。
(3)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 含义。如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去,教师 生气地说“去,去,去,都去!”,这时幼儿根本不理 解教师的意思,反而高高兴兴地一拥而去。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 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已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半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填空1、言语的作用有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和言语的交流功能。
2、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为: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4、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7、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
9、判断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有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
10、一岁半到两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期。
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但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于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
11、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是指3~6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和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日渐成熟,这对他们的将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言语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固定的兴趣,并能口头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例如,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使用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语言结构。
其次,思维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解决问题和思考能力的逐渐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官经验,而在6岁左右,孩子们的认知逐渐由感官向抽象概念转化。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天上会有云彩?”和“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并且可以逐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能力如何培养呢?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他们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讲故事,唱歌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能力,并且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简单并且清
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孩子提问,让孩子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在解答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和孩子讨论相关的认知知识,并且引导孩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总之,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并且也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希望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言语和思维发展,并且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指导,让孩子们在言语和思维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言语的关系

学前儿童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言语的关系学前儿童的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和言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能力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这些关系进行详细探讨。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与注意1.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认知来解决问题。
2. 注意是认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行动过程中选择性地集中精力于某一特定对象或任务上。
学前儿童往往具有较短的注意持续时间和较低的抑制干扰能力,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水平。
二、学前儿童的记忆与想象1. 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或学习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较弱,他们常常会忘记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经历过的事情。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需要通过多次重复和巩固来帮助他们巩固记忆。
2. 想象是指个体在脑海中形成和再现客观事物或场景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构建新的概念和解决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创造性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感知觉1. 思维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推理的过程。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推理。
通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2. 感知觉是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学前儿童对于感官刺激非常敏感,他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取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和理解。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体验对于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
四、学前儿童的言语与认知1. 言语是个体用来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言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例:
知道“花”、“草”、“树”,却不知“植物”; 知道自己是妈妈的“女儿”,不知“妈妈”也是“女儿”。
能理解“天黑暗了”;却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这人真
黑”。
精品课件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派生出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泛灵性、经验性、 表面性等特点。
自我中心化: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认识事物。 ------典型实验: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特点:
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 确的或最佳的方案。
求同。
②发散思维: 含义:
特点
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 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求异。 (如:一题多解)
精品课件
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①常规思维: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用现成的或惯用的方式 来解决问题。
②创造思维:用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班幼儿: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
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 (初涉内涵)
大班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综合,但还不能区分本质
和非本质特征。 (外延、内涵扩展)
精品课件
(3) 对数概念的初步掌握 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2-3岁) 如:手口一致点数;基数和序数不能互换……
例二: 依靠路标 辩方位
精品课件
例三: 因A﹥B 且B﹥C 则A﹥C
(二)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1)幼儿概括的特点与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用词来表示:如:玩具、笔……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一、前言语阶段(0---1岁):儿童在真正掌握言语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称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表现在两个方面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二)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标志言语发生的四个具体指标1、用嘴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的、自发的使用一些词,而且这些词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不是自己造的词。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
比如“妈妈”不是只代表自己的妈妈,还代表其他小朋友的妈妈。
4、掌握10个词左右。
(二)言语发生的两个小阶段1.理解言语迅速发展阶段(1---1。
5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词语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停顿或沉默期,这时,儿童只用点头、摇头或手势示意。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
5-----2、3岁):儿童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大量发展。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7岁):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这些在后面的内容中介绍。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词汇、句子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一)语音发展的顺序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的规律:世界上2500多种语言,各种语音的发展服从一定的普遍规律,即由中等程度差别的音向两端发展。
就是说,成对的音是由中间的音发展而成的。
教孩子学发音时,不必急于要求他很快就能准确发出某个音,开始学的一段时间,发音不准确是正常现象。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起初是扩展的趋势,3—4岁的儿童无论学习世界哪个民族语言的发音,都很容易学会;此后学习语音的趋势逐渐收缩,年龄越大,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语言语音的干扰,常常带有口音。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代优的于优其点 他。 儿研 童究 ,显 这示 也, 是入 从园 另早 一的 个儿 侧童 面语 反言 映发 了展 学好 龄,前园的岭语长言的发儿展童受语幼言儿发园展教也育
的影响。
言语训练从0岁开始
年龄 1-2个月 4 个月 6 个月 10 个 月 1岁 1岁3个月 1岁6个月
1岁9个月
2岁
• 表现: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理 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直觉和对语词的理解。
勒纳伯格的关键期理论中0-1岁儿童语言发展
实足年龄
4周 12 周
16 周 20 周
6个月 8个月 10 个 月
12 个 月
会辨认照顾着的声音
语言发展
比8周时啼哭显著减少;向他说话和点头是微笑,睡者发出通常称为喔 啊声的长而尖的声音,其性质与原因相似,音调又抑扬;这种喔啊声可 持续15-20秒。 对人说话声音反应更明确了;转动头;眼睛似乎哉寻找说话声者;有时 发出一些笑声。
汇量几乎达到成人的水平,为2583;
• 3~5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当重视语言 能力的早期培养;
• 二、词类的扩大
• (一)学前儿童掌握各类词的顺序
最先掌握实词,然后是虚词; 其中实词掌握的顺序为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对于其它实词如副词、代词、数词掌握较晚,儿童对虚词如连词、介 词、语气词等等掌握也较晚
2岁3个月 2岁6个月
语言发展 会辨认照顾着的声音 会看说话者的嘴形 发出声音 懂得词语有含义 说出有意图的词语 会说儿语、拟声词 知道东西都有名字
给妈妈的建议 辨别哭声,给予充满爱意的悉心照顾 说话时让孩子看到嘴形,每次照料时多对孩子说话。 多说应答性的话,缓慢地重复常用的词句。 让孩子多听大人说话,边看图画边对孩子讲。 补充孩子想要表达的语词。 慢慢地扩充语词 仔细听孩子想说的话,用浅显易懂的语词对幼儿说话。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及言语的培养 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培养
02
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 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大的类,根据 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 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 例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 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 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 叶的、吃果实观察和探索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培养
(二)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 维能力
(二)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概括能力的训练
推理能力训练
分类能力训练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培养
01
概括能力的训练
幼儿的概括水平较低,属感知水平的抽 象概括。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 式的训练活动,引导幼儿在多次观察感知的基 础上启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 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例如,通过听歌曲, 引导幼儿挑出长有四条腿的、身上有皮毛并且 生活在主人家的动物,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分 析和概括出猫、狗、羊、牛的共同属性,并指 出它们都属于同类动物—家畜。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培养
03
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 推导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推理能力是保证思维活动的 效率以及顺利完成思维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在 对幼儿的思维训练中应注重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 比推理的训练。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 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 鸟都有羽毛(归纳推理的训练):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 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演绎推理的训练);让幼儿 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 鹿和鹿蹄的画面(类比推理的训练)。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8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四) 语法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
四、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展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三)讲述逻辑性发展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
五、 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这种工具是 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儿童要 学习社会上通用的语言。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
二、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趋势
(一)语音知 觉发展在前,
正确语音发 展在后
(二)理解语 言发生发展 在先,语言 表达发生发
(一)
3. 出现喃喃语声( 4~8个月) 4. 开始发出语音( 8~1 2个月)
(二) 语音模仿的阶段
语音发展的顺序 (三)
1. 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 同的普遍规律 2. 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 3. 元音和辅音发展顺序
(四) 学前儿童掌握语音的
特点和难点
1. 幼儿期( 3~6岁) 是能够掌握本 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2. 发音错误的集中点 3. 发音的难点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
一、 言语的概念
言语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 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人们 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 交流思想。在言语活动过程中, 可以用汉语, 也可以用英语或其 他各种语言。儿童“ 言语” 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他们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能够越 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实践练习题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二、言语与语言的关系
(1)区别:
语言:是符号系统;
言语:是心理现象和过程;
具有地域性;
具有普遍性;
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联系: 1、言语在语言环境中学会,也需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2、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作用,并在言语活
动中丰富和发展。
.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三、言语的构成
但完全在同儿步童,言一语般发来生说发,展接的受过性程言中语,(两感个知过、程理并解不) 先于表达性言语的出现。
.
第一节 言语概述
四、言语的作用
(1)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
苹果 狮子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三、言语的作用
(2)言语的概括功能
.
水果 动物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三、言语的作用
(3)言语的交流功能
所以,要多给儿童相应的强化,使儿童建立语言与 对应之物之间的联系。
.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生与发展 4、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一般3岁儿童的语音辨别能力已经发展起来,但对个别 相似音(如b、p,d、t)有时可能混淆。
4岁儿童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4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生与发展
本能
期1 、 发 音 准 备
.
简单发音阶段 (1-3个月)
连续音节阶段 (4-8个月)
学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
(哭、ei、on、d、a、nei等)
会形成 条件反
射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童⾔语的发展学前⼉童⾔语的发展 语⾔的发展可以表现在三个⽅⾯:语⾔形式、语⾔内容以及语⾔运⽤能⼒的发展上。
⼀、学前⼉童语⾔形式的发展 ⼀、学前⼉童语⾔形式的发展 语⾔形式是指⼉童语⾔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童对语⾔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和语法的获得。
(⼀)语⾳的发展 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的全部语⾳ 1~1.5岁的⼉童开始发出第⼀个类似成⼈说话时⽤词的⾳,到6岁时,⼉童已经能够辨别绝⼤部分母语中的发⾳,也基本上能发准母语的绝⼤部分语⾳。
3~4岁是⼉童语⾳发展的飞跃阶段, 4岁的⼉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
⼉童学习语⾳的过程,先后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起初是扩展的趋势。
婴⼉从不会发出⾳节清晰的语⾳,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是处于语⾳扩展的阶段。
3~4岁内的⼉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的发⾳,所以有⼈称这个年龄段的⼉童为“国际公民”。
⼉童掌握母语(包括⽅⾔)的语⾳后,再学习新的语⾳时,出现了困难,年龄越⼤,学习第⼆语⾔的语⾳,更多受第⼀语⾔语⾳的⼲扰。
这个时期就处于语⾳的收缩阶段。
研究发现,幼⼉发⾳的错误,⼤多数发⽣在辅⾳,⽽且集中在zh、ch、sh,z,c,s,l等⾳。
幼⼉发⾳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理上的原因。
3~4岁幼⼉由于⽣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的⽀配发⾳器官。
困难在于不善于掌握发⾳部位和发⾳⽅法。
幼⼉发出元⾳错误较少,错误往往在辅⾳。
这是因为辅⾳要依靠唇、齿、⾆等运动的细微分化。
3~4岁幼⼉由于唇和⾆的运动不够有⼒,下颚不够灵活,因⽽发出辅⾳时往往不能作出明显的分化。
(2)语⾔环境。
幼⼉之所以不能正确掌握发⾳部位和发⾳⽅法,除了受⽣理成熟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原因。
语⾔环境是影响幼⼉正确发⾳的重要因素。
⽅⾔对4岁以上幼⼉发⾳的影响更为突出。
调查说明,城乡幼⼉发⾳的正确率有较⼤差异。
这种差异在3岁时不显著,4~5岁差异较⼤,是环境,特别是教学条件影响的结果。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及言语的培养 探索幼儿的思维金字塔

具体形象 思维
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 有直观行动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幼儿思 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 发展起来
探索幼儿的思维金字塔
概念:凭借事的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主要特点
(1)具体性,表现在幼儿思维的内容是 具体的。例如,幼儿较容易掌握 “花”“草"和“树”等概念,却难掌 握抽象性较高的“植物”概念。
(2)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头脑中的 形象来思维。例如,幼儿认为儿子就 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他无法理解“叔 叔”“伯伯”和“爷爷”也是儿子。
其他特点
其他特点
探索幼儿的思维金字塔
自我中心化: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 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皮亚杰的“三山实 验”
泛灵性: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如, 幼儿会问:“春天来了,冬天躲到哪里去了?”“树叶娃 娃离开了,树叶妈妈一定很伤心吧?”
探索幼儿的思维金字塔
2.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
判断
判断: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从判断形势看:从以直接判断为主,逐步向以间接判断发展。
从判断依据看:从对事物直觉观察到的表面联系,逐步向以 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做出客观的判断发展。
受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幼儿还是无法综合考虑事物多种属性 并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他们的判断很容易被自己或 者他人推翻,变动性很强。但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他们做判断的依据会越来 越全面,判断也会越来越接近客观,判断的确定性逐步增强,不易被推翻。
探索幼儿的思维金字塔
归纳、 类比推理
(2)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婴儿期:把自己已经掌握的动作运用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即动作水 平的归纳推理。 幼儿期:能将不同外形的物体归为一类,即表象水平上的归纳推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象与概括
具体化与系统化
1.概 念
2.判
(四)思维的形式
断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2020/6/3
使儿童的心理发生了质变 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 0-3岁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 ❖ 3-6岁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 ❖ 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思维结构中,三种思维方式并存,占优势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2020/6/3
二、 学前儿童的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2020/6/3
2020/6/3
语音发展关键期
研究表明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幼儿 已接近掌握全部语音。4岁儿童能基本掌握本民族 语言的幼全儿部发语音音意。识表现在:注意自己的发音,对
站不稳,没有脚”。 5~6岁幼儿说:“球在斜面上 滚下来,因为这儿有小山,球是圆的,它就滚了。要 是钩子,如果不是圆的,就不会滚动了。”
2020/6/3
• 3.判断根据客观化
【案例分析】 有的小孩子认为给书包上皮是因为怕它冷; 球从桌子上滚到地上是因为它“不想呆在上 面。”如何看待孩子的类似判断?
2020/6/3
❖ 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
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 芽。这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 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 力的发展等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 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是由一个前提 本身引出某一 个结论。
由几个前提 推出某一结 论的推理。 又可以分为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和 类比推理。
•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鸽子长着两只脚
2020/6/3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
鸟长着两只脚
大雁长着只两脚
• 特点:
学前儿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推 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而是按
照“游戏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来进行。
2020/6/3
• 4.判断论据明确化
【案例分析】 问一幼儿:“你知道为什么要刷牙吗?”幼儿说
:“因为是妈妈说的。”如何看待这类现象?
从判断论据看,幼儿起先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以后逐渐开始 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 幼儿初期儿童虽然能够作出判断,但是,他们没有或不能说出 判断的根据,或以他人的根据为根据,如:“妈妈说的。 “老师说的。”,他们甚至于并未意识到判断的论点应该有论据。
2020/6/3
❖ 直觉行动思维(0-3)
1.定义: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 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 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 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如,4~5岁幼儿还会出现这种推理, 如一个小孩问:“妈妈,您知道世界上 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 我告诉您吧, 是金鱼!它总是摇头晃尾呢。”
【第一节知识回顾】
思维概述
2020/6/3
(一)思维的内涵、特 点 (二)思维的类型:
(三)思维的过程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2020/6/3
即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概念。学 前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很难用这种 方式获得概念。
• 3.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 展;
具体的事物概念也叫基本概念。根据抽象的水平将 儿童的概念分为基本概念、上级概念和下级概念。 如: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树的上级概念、树的下 级概念松树、杨树、柳树。儿童先掌握的是树,然后 才能更抽象或更具体的掌握上下级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晚期开始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 的抽象概念,但是对这类概念的掌握离不开具体事物 的支撑。 如:对勇敢的理解是打针不哭、对节约的理解是不散 米饭。
(2)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2020/6/3
• 4.学前儿童掌握概念大致上分为:实物概念 、社会概念、数概念和类概念
(1)实物概念:具体物体的概念。幼儿的事物 概念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和在生活中发 生的感知联系来概括;
二是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一突出的非本质特点来概括;
另一个小朋友叫亮亮。有一天妈妈不在家,他赶紧偷吃桌 子上的果酱,一不小心碰碎了桌子上的一个杯子。
问: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更倾向于批评谁?
2020/6/3
结果发现:年龄小的幼儿更倾向于批评明明;年龄大的幼儿 则倾向于批评亮亮。
•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案例分析】 对斜坡上皮球滚落的原因,3~4岁的儿童说:“(球)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
2020/6/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一般特征、内部联系及规律
的间接的和概括的 反映,属于认知的 高级阶。段
2020/6/3
2020/6/3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感知觉:红卫兵、 毛泽东、林彪、喊 口号
2020/6/3
2、思维是对人脑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应
【小组讨论】
幼儿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2020/6/3
2020/6/3
第三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与培养
2020/6/3
√言语与语言的关系
(1)区别:
语言:是符号系统;
言语:是心理现象和过程;
具有地域性;
具有普遍性;
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联系: 1、言语活动主要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 2、语言是人们在言语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某种
知识补充:转导推理?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这一类型 的推理在3~4岁幼儿身上是常见的。 这种无逻 辑的推理是儿童还没有形成“类概念”,即不 能把同类与非同类事物相区别的结果
如:一个小孩在动物园看到梅花鹿时问 妈妈: “如果天天往它头顶上浇水, 那树枝一定能长出树叶来的,是吧?”
2020/6/3
语言人们不再使用,他就会从社会中消失。
2020/6/3
(二)言语的种类
儿童
外部言语 内部言语
2020/6/3
口头言语 书面言语
对话 :演讲、讲课、报告 独白 :讨论、座谈、辩论
(识字——阅读——写作)
特点:隐蔽发音、默默无声,比较简约、 压缩,与思维密不可分。也称不出声的 言语。
学前儿童的内部言语主要有游戏言语和 问题言语。如,幼儿一边给娃娃喂饭一
的,体现了从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 思维发展的趋势。
2020/6/3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2020/6/3
2020/6/3
2020/6/3
结果表明:幼儿能从中拿出车,把人 马、虎概括在一起的比率是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提高的。 从中拿出虎的概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降低的。
二、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2020/6/3
2020/6/3
2020/6/3
❖ 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具有:经验性、拟人性、 表面性等特点。
太阳公公 如:给小狗浇浇水晒晒太阳会长高 如:老师说“不好好吃饭,就去一边玩去” 于是幼儿开心的去一边玩了。
甲:46岁 乙:25岁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类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2020/6/3
从不同角度、不 同方向思考,寻 求多样答案。
求同思维
如:数学题中的一体 多解
把各种有关信息 集中起来,得出 一个正确结论或 最佳解决方案。
如:从多种方案中寻求
最佳方案
(三)根据思维创造性成分不同分类
再造性思维
2020/6/3
四、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2020/6/3
• 1.含义: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的反映。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是思维的基 本单位,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 2.儿童掌握概念的基本方式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如:在小区指给幼儿这是“树”“花”; 指着图片上的物体告诉他这是“兔子”等。
2020/6/3
• (4)类概念: 儿童对事物或现象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可以 对物品进行分类。 儿童分类经历以下阶段:儿童不能分类—— 依据感知特点进行分类——依据生活情境进 行分类——依据功能分类——依据概念分类 。 4岁以下的幼儿82.3%不能分类,6-7岁的儿 童能够按照事物的功能和本质特点分类。
“希希今年3岁,今天他在幼儿 园表现得特别好,老师奖励了 希希许多糖果。回到家,妈妈 问希希:“老师一共奖励了你几 块糖果啊?”
2020/6/3
• 哪些小动物生活在水里? 5岁儿童
2020/6/3
2020/6/3
甲对乙说:当我的岁 数是你现在岁数时, 你才 4 岁。 乙对甲说:当我的岁 数到你现在岁数时, 你将有 67 岁。 甲乙现在各是几岁?
2020/6/3
2020/6/3
判断):
• 含义: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 事物之间是否有联系的思维形式。
• 特点:
1.学前儿童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案例:
向幼儿讲述两件事情 一个小朋友叫明明,“明明正在看书,听到妈妈在厨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