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2f92faf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5.png)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在中国古代史上,改革变法和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屡见不鲜。
这些改革变法运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都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古代史上,中国历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主要事例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属于这一类情况,典型代表为秦国的商鞅变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封建社会内部的改革变法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这一时期的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例如西汉建立以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的政策调整以及清朝前期实行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另一类则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而进行的改革,这一类的主要事例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主要事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上述变法和改革有成有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古代史学习中,我们主要应注意掌握前三种类型的社会改革运动。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改革运动1、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为了增强实力,在争霸斗争中占据优势,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同时,这一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逐渐取代了公田,封建土地所有制日益确立。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187fe704a1b0717ed5dd0b.png)
沈阳夜总会招聘 沈阳ktv招聘
orz14msr
拽着哥哥或者姐姐虚心请教。看到弟弟如此上心地苦学,耿正和耿英非常高兴,也会经常给弟弟提出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教 导他循序渐进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真正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耿直的学业果然大有长进。哥哥和姐姐提出来的问题, 几乎已经难不住他了!先前买的那些书籍,包括厚厚的《资治通鉴》,都已经研读了至少两遍了。于是,耿正就有选择地再买 一些有益的新书籍回来。在这些书籍中,有不少就连耿正和耿英之前也不曾看过。于是,在那个幽静的小院儿里,兄妹三人经 常在晚饭后各点上一盏油灯,心无旁骛地认真研读到深夜。若读到有特别深意的内容,或者一时难以理解的道理,兄妹三人总 会认真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各抒己见,一直到理解透彻为止。与此同时,他们也会相互分享读书感受,谈论自己对书中 某些论点的看法。也正是因为有手足深情在,有良书为伴,使他们得以在一个又一个的茫茫长夜中,暂时忘却了刻骨铭心的思 念故乡亲人之苦,和怀念无影无踪了的爹爹之痛。繁忙而充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耿正兄妹三人来到杭州城以后的第二个八月 十五节又要到了。耿直建议:“今年的八月十五夜里,咱们就不要再去李叔叔家赏月和吃月饼了吧?我还想利用那个时间读书 呢!”耿英也说:“就是,咱们提前告诉李叔叔,我在八月十四晚上提前和好馅儿,早上早点儿醒上面团,婶子来了只包饺子, 再简单做点儿菜就行了。晚上,咱们也不去和他们一起赏月和吃月饼了,自个儿悠悠闲闲地歇一歇,读读书最好呢!”耿正听 了,想一想说:“这个我很赞同,只是不好跟李叔叔说呢,他们也是一番好意啊!”耿英说:“这个你就不用管了,我来跟李 叔叔说吧!我相信,叔叔和婶子会理解咱们的意思的!”不出耿英所料,当她在八月十四那日把所有的想法都告诉李老乡时, 这位善解人意的好叔叔并没有表示出来一丝一毫的怨言,当即就非常爽快地说:“好啊,那你就辛苦一些提前和好馅儿,醒上 面团,你们婶子来了只包饺子,再做一个大杂烩菜吧。这样,她也省事,咱也吃得香!晚上嘛,你们不想跑就别跑了,路也确 实挺远的呢。我和你们婶子只是担心你们想家,才要大家一起赏月的。唉,我也看出来了,大家坐在一起也没有用,这该想的 啊,再怎么着也总归是要想的啊!”耿英说:“叔叔,没有事儿的。我们少想一会儿,就去读书了。只要一拿起书来,就把一 切不痛快的事情统统都忘记了呢!”又问:“婶子可爱吃羊肉饺子?”李老乡说:“爱吃啊,每年冬天都会吃几顿呢!”耿英 说:“那我今儿个晚上就和羊肉馅儿了!”李老乡高兴地说:“老实说,与三鲜饺子比起来,我更爱吃羊肉饺子呢!”耿直在 一旁插话说:“就怕婶子是更爱吃三鲜饺子啊!”李老乡却摇摇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策变革分析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策变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546d5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0.png)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策变革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策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策变革,分别是经济政策变革和社会政策变革。
首先,经济政策变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一环。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变革是汉武帝时期的开疆辟土政策。
汉武帝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土地开垦,将中国的疆域扩展到了东南亚地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政策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还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变革是唐朝的均田制度。
唐朝时期,由于战乱和土地兼并,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度,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以平衡社会阶层的矛盾。
这一政策变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农业产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除了经济政策变革,社会政策变革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变革是宋朝的科举制度。
在宋朝,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为社会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社会上层的权力逐渐向知识分子集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变革是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初期,为了保护国家的经济和安全,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这一政策变革导致了中国与外界的隔绝,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海禁政策也促使了中国本土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策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政策变革如开疆辟土和均田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
而社会政策变革如科举制度和海禁政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政策变革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与宪政思想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与宪政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32d14d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5.png)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与宪政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一直是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
尽管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确切定义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普遍认为它是尝试改善政治体制以实现更加公正平等的目标,而其中宪政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宪政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改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百家争鸣给中国思想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其中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改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看来,政治是有需要的,但是它也很难实现。
庄子主张要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么这个人也就失去了自由。
因此庄子特别关注政治领域的自由,他主张政治上应该实现个体自由,而不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汉代时期,由于朝廷的专制独裁,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于是便产生了反应。
继任汉武帝的汉昭帝便曾提倡全面的改革,比如说财政制度和法治制度。
而汉宣帝时期,主要是在官制方面进行改革。
他建立了吏、卫、宦三级制度,推行了少府制,以及划分职权领域等。
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改善了朝廷管理的效率,从而增强了朝廷的统治力。
此时期的政治改革也由此开始接轨宪政思想。
唐朝时期,政治改革也达到了高峰,唐太宗是一位出色的改革者。
他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推行了科举制度,成功地摆脱了部落割据和民族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发展得更加稳定和富强。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推行了著名的“尚书省”制度,分离了军政和民政,从而促进了官员的权力均衡,大幅度减少了官员的腐败行为,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大致平衡的社会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宪政思想关于中国古代的宪政思想,有没有这一流派一直是历史学家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而一些标志性的思想家和学派一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宪政思想最为代表的人。
周公制定了多项政治制度,主张建立一个有序的制度来规范各种行为。
他强调维护公正和法制,认为官员和君主都应该遵守规范。
此外,著名的“制度家”孟子也在政治改革中提出了自己的宪政思想,他认为国家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法规进行管理,而宪法应该是保障统治者和国民各方面利益的东西。
古代中国的历史制度与政策改革
![古代中国的历史制度与政策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70c043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d.png)
古代中国的历史制度与政策改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制度与政策改革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朝代都曾经历过制度与政策的变革,这些变革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古代中国的历史制度与政策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二是经济政策的改革。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百姓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改革是秦朝的变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统一等。
这些改革不仅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度,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措施过于强硬,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而在唐朝时期,中国又出现了一次政治制度的改革。
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推行科举制度、设立监察机构等。
这些改革使得政府更加稳定,社会更加繁荣。
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其次,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经济政策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改革是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时期,由于政府的限制,中国的海外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如禁止私人航海、限制对外贸易等。
然而,这些政策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海盗的猖獗和贸易的萎缩。
最终,明朝的海禁政策成为了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清朝时期,中国又出现了一次经济政策的改革。
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d0292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8.png)
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古代政治是指在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理论和实践。
古代政治包括从古代社会诞生开始,直至近现代社会形成之前的政治体制、制度、学说及政治实践。
古代政治涉及了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政治活动。
下面我们将以中国古代政治为主线,概括性地介绍古代政治的基本知识点。
一、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表现为宗法制度。
夏代的政治制度是以部落联盟形式建立的王朝制度。
商代的政治制度则延续了夏代制度,实行封建宗法制。
到了周代,国家逐步向中央集权方向发展,建立了封建制度。
周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实行世袭制,封建国家的君主权威得到加强,国家逐渐开始形成起来。
这一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天子制,建立王朝。
国家的行政机关也在这个时期形成,政治制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二、秦汉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郡县制度,设立县官,推行郡县制度。
到了汉代,政治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有所完善和发展。
此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地方政权的分派和世袭制度,皇权逐渐得到加强,中央政权也出现了集权的倾向。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国家行政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和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制度继承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但政治制度的发展更加完善和丰富。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皇权的集中和政权的世袭制。
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封建领主制度,推行世袭制度,世袭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
国家的行政机构也逐步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四、隋唐政治制度隋唐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高峰,政治制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更加完善和发展。
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政权的集权,完善了君主制度。
中国古代的历史改革
![中国古代的历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e2ef7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9.png)
中国古代的历史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改革。
一、政治改革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促使各国推行各种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以增强国家实力。
其中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是齐国的革命变法。
齐国君主孟尝君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如废黜贵族特权、提高平民地位、加强中央集权等,成功地增强了齐国的国力,推动了国家的进步。
另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的时期。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措施,如废除封建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文字等。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二、经济改革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商业方面。
在农业方面,汉代的郡县制度和均田制度的实行,有效地调控了土地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商业方面,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唐玄宗注重对外贸易的发展,积极采取开放政策,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使得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除了农业和商业方面的经济改革,陆续出现的货币改革也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例如南宋时期的“交子”就是一种纸币,有效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经济交流。
三、社会改革中国古代社会改革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上。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学说的兴起和推广。
儒家思想的普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礼仪秩序、尊孔尊师、忠君爱国等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基本准则,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
科举制度改变了原有的世袭贵族的统治方式,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并为后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历史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a74c2f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7.png)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体制的变革和改革。
这些变革与改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局,还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统治者通常为王朝的君主。
最早的中国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的奴隶制度,但随着周朝的建立,封建制逐渐形成并持续了数千年。
在封建制度下,君主权力集中,实行家族世袭的统治方式。
政治权力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中央权力由君主掌握,而地方政权则由封建领主和地方豪强掌握。
这种政治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演变,例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改革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体制改革。
19世纪末,中国社会和政治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巨大挑战,逐渐崩溃的封建制度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使得中国开始探寻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新篇章。
然而,内战和混乱的局面导致了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国共两党的斗争使得政治制度进一步分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阶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权力集中在党的领导层,政治决策由中央集权的方式进行。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也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政治体制改革也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加强了党内民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加强了法治建设,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效能。
同时,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反腐败运动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保证政治制度的廉洁和健康发展。
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be59a44bcf84b9d528ea7a44.png)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④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21bdc7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3.png)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政治变革。
从周朝的分封制度,到秦朝的统一和封建制度,再到隋唐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每个历史时期都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改变。
首先,我们来谈谈周朝的分封制度。
在周朝早期,周武王推翻了暴虐的商朝,建立了周朝。
为了加强统治,周武王将部分贵族分封到各个地方,让他们负责当地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这一分封制度有效地减少了中央政府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地方贵族的忠诚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度逐渐演变成割据和割据。
诸侯国逐渐独立,国家逐渐分裂。
这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和混乱。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秦朝的统一和封建制度。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取消了分封制度,开始实行封建制度。
他将国土划分为36个郡县,然后任命官员来管理这些地区。
这种封建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更加集中和强大。
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统治方式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则与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有关。
隋朝的杨坚推翻了北周,并建立起了隋朝。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例如设立三省六部和官僚制度,确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隋朝的这种中央集权模式也被唐朝继承和发扬光大。
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政治和社会地位更多地与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挂钩。
这种政治变革使得唐朝达到了辉煌的盛世,但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周朝的分封制度为国家的分裂铺平了道路,秦朝的统一和封建制度使国家获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统治,隋唐时期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则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这些政治变革的成果和教训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和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和政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41953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6a.png)
专题一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视角创新一、一种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发展历程(1)秦朝确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皇帝制、三公诸卿制和郡县制,制订颁布秦律。
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2)隋唐完善: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克服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3)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集中军权,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加强对地方控制;集中地方的财权和司法权。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4)元朝发展: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5)明清顶峰:明清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
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制定《大明律》和加强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基础和矛盾(1)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
(2)两对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是其基本发展趋势。
3、作用和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
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00def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4.png)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改革开放等。
一、封建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基于宗法系统,通过封建等级体系和土地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封建政治制度在秦汉时期开
始形成,随着各朝代的更迭逐渐完善。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占据了很长时间,对
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下的统治阶级主要是帝王、贵族和大族,他们通过封建等级体系以及土地分配,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和财富。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唐代,终于清朝灭亡。
科举制度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与社会制度的紧密结合。
以士人为主,通过考试选拔贤才,使得人才流动和社会变革得以实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
科举
制度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使得中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发展了很长时间,
为中国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大陆在1978年至1980年代初,通过逐步放弃计划经济和实行
市场经济的政策,以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变化。
这场变革使得中
国社会和经济迎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加速了中国向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
经济领域为主,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改革开放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49a629b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2.png)
社会阶层流动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
社会阶层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阶层流动加速,新兴阶层不断涌现,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监察与谏官制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监察与谏官的职责和权力 监察与谏官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监察与谏官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添加标题
创立背景:魏晋南北 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 员选拔,为了打破世 家对官场的垄断,隋 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 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添加标题
改革动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皇帝们开始推行政治改革,旨在加强皇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削弱地方 豪门世族势力。
改革影响:这些改革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加强了皇权,巩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豪门世 族势力,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社会变革动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文化交流与 民族交融
经济发展:随着 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 为政治改革提供
了物质基础。
人口增长:人口 数量增长导致资 源紧张,激发了 改革以适应新的
社会需求。
文化交流:不同 地区和民族间的 文化交流推动了 思想观念的碰撞 与融合,对政治 改革产生深远影
响。
民族交融: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与 民族交融的趋势, 促使政治制度向 更加包容和开放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 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君主 专制的基础。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进一 步巩固了君主专制的地位。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 内阁,使君主专制达到了
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与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与政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d04323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f.png)
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与政治改革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古国,从夏朝到清朝,历经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制度不断发展变革,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与政治改革,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文化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与政治改革。
首先,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
封建社会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一个社会制度,由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并统治农民组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封建秩序面临崩溃的危机。
而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战争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列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制度瓦解的一个重要阶段。
战国时期,各个封建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加剧,社会秩序不断动荡,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秦汉时期,通过秦始皇实施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渐被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取代,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次,行政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制度变革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主要表现为官僚制度,这是一种以官为主导的行政组织形式。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开始得到发展,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趋于完善。
然而,官僚制度的内部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官员的贪污腐败、官员选拔机制的腐败等成为制度变革的导火索。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曾经为官僚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列如唐朝的玄宗时期,他通过推行“新法”,试图解决官僚制度的问题,使得国家的政治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些政治改革的尝试为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最后,文化制度的变革也是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与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礼仪制度、科举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制度也需要不断适应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b466efc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a.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话题。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从秦朝的集权统治到明清时期的专制帝制,再到近现代的共和制度,每一次变革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早期的中国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核心。
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多个封地,封建王朝的君主以皇帝的身份统治着整个国家。
他们通过封赏和授予官爵来维系政权,以及通过朝廷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周朝,其政府组织架构完善,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官职和专门机构,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它限制了人们的流动和发展,使社会更加僵化和保守。
同时,官僚腐败和权力倾轧也加剧了政府的腐败和不稳定。
这种制度的固有弊端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其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常常伴随着王朝的更替。
一次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废除了各个封地的君主,建立了集权统治的中央政府。
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残酷的统治和严重的苛捐杂税。
自秦代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王朝的更替,每个王朝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制度变革。
例如,汉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大大提高了官员的能力和廉政水平。
唐朝则实行了严格的官僚体系,确保了政府的高效运行。
明清时期的专制帝制则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官僚集团的力量。
最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在近现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19世纪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中国的建立,这些事件都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国内局势不稳,民国时期政府的执政能力受到了极大挑战。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政治变迁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政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9395a0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e.png)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政治变迁标题: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政治变迁一、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100字)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政治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300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权割据、诸侯割据的时代。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经常发生战争,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这些事件和思想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变革(400字)秦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统一中国的行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推行法家思想、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等,使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四、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巅峰(400字)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它的兴起和政治巅峰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的建立也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五、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局势(300字)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动荡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势力相互争霸,经常发生战争。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分裂成不同的王朝,国家政权不断更迭,社会秩序不稳定。
六、唐朝的繁荣与衰落(300字)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它的繁荣和衰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但在后期,政治腐败和军事动荡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七、宋朝的政治改革和外来侵略(300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改革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由于外族侵略和政治内乱的影响,宋朝逐渐衰落。
八、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300字)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调整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e003eee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a.png)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调整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夏朝,一直延续到1911年的清朝灭亡。
在这长达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分权制度之间的斗争。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制度在秦朝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在秦朝时期,经过简化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轮等方面的标准化,使得各地之间的贸易更为便利,同时也使得秦朝的统治更加集中。
这主要得益于秦始皇的改革,他利用墨家学派的理论,借鉴各国优点,最终实现了六国的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赵高的鼓动下逐渐形成的,这种制度一度实现了强大的国家力量,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被集中到大一统的国家机构中,导致了各地方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不同而被忽视。
此外,由于权力集中在中央,执政者与民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导致他们无法很好地了解人民对于自己国家政策的反馈。
在秦朝末年,秦亡楚起,各地的地方权贵趁机崛起,反叛不断。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二、分权制度的发展分权制度是在汉朝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汉朝时期,由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失败,大臣们逐渐开始呼吁扁平管理和地方分权。
汉高祖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还是采取了为了治理全国而较为弱化的措施,培养了侯国和县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土地制度,采取了差别性的措施。
因此,汉高祖的分权思想不仅有助于缓和皇权压制下的地方困境,还为地方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延续至唐朝的社会主义根据地的先例之一。
有关汉朝政治制度的问题,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论争。
有人认为汉朝遏制了地方割据和国家分裂的趋势,并且采取了政治衔接、公正交叉制度、横向关系、政治意识形态和地方精神等多种手段来稳定国家。
汉朝地方自治制度的实现离不开地方官员,他们的努力和主张对地方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表明,在分权制度下,地方各级政权的发展能够与中央集权制度相辅相成。
宋代的政治改革与新政策
![宋代的政治改革与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aaf3902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5.png)
宋代的政治改革与新政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在整个宋朝时期,政治改革和新政策对于朝代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宋代的政治改革与新政策,并探讨其对宋朝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宋朝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官僚制度。
宋朝初期,政府推行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并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
这一改革使得人们的晋升渠道更加公平化,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一支专业化的官员队伍。
与此同时,宋朝还实行了一种称为“知府之差”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改变过去官员在一地任职太久造成的腐败现象。
根据该政策,官员在一地任职时间不得超过三年,每到一地便重新开展调查,以防止腐败的产生。
这一制度的实施也增加了官员间的竞争,促使他们更加勤勉和廉洁。
除此之外,宋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其中之一便是铁路建设。
为了方便交通和贸易,宋朝开始兴建大规模的铁路网,这在当时是非常前沿和先进的。
铁路的出现使得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更加便捷,也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宋朝还提倡农业生产,推行了土地均田制。
宋朝认识到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引导人们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保证农民的权益,宋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按照家庭人口数量进行分配。
这一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也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在法律领域,宋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宋朝的法律制度以“宽法防旧”为特点,注重修正和完善过去存在的法律漏洞。
宋朝还开设了律学和刑罚学院,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最后,我们来看看宋朝政治改革与新政策对于朝代的影响。
首先,这些改革和政策为宋朝带来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
通过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改革,宋朝建立起稳定的政治机制,使得国家能够长期保持相对和平和繁荣。
其次,这些改革和政策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铁路网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法律制度的创新也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ac41304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9.png)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都经历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原因、方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通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平衡有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部落社会逐渐演变为城邦社会,而后又发展为更为庞大和复杂的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原始的政治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变革。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需要和思想的变迁。
首先,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原始的政治制度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需要。
其次,统治者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往往需要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最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演化中也会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革命、革新和革命和革新的结合。
革命通常是指通过武力手段推翻原有政权,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就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权更替,最终形成了秦统一六国的制度。
革新则指的是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旨在提高政治制度的效能和公正性。
例如,古代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就是在持续的革新中逐渐形成的。
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制度变革对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的政治制度往往能够加强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其次,政治制度变革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政治制度往往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最后,政治制度变革也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新的政治制度往往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广泛和多元的政治参与机会,从而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古代政治制度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在中国古代史上,改革变法和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屡见不鲜。
这些改革变法运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都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古代史上,中国历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主要事例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属于这一类情况,典型代表为秦国的商鞅变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封建社会内部的改革变法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这一时期的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例如西汉建立以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的政策调整以及清朝前期实行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另一类则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而进行的改革,这一类的主要事例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主要事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上述变法和改革有成有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古代史学习中,我们主要应注意掌握前三种类型的社会改革运动。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改革运动1、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为了增强实力,在争霸斗争中占据优势,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同时,这一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逐渐取代了公田,封建土地所有制日益确立。
面对这一变化,各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承认了这一变化,在改革中所推行的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渐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们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主要事例—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和春秋后期鲁国的“初税亩”时间国家改革措施作用共同作用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国改革经济、政治、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其中,在赋税制度上,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亩好坏而征收赋税齐国实力大增,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赋税制度的改革都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公元前6世纪初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开始按亩收税注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措施都大同小异,其着眼点都在富国强兵,增强了本国争霸的资本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这是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直接目的都是各国统治者要富国强兵,增强在兼并战争中的实力;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日趋成熟则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战国时期改革变法中的主要事例国家改革者内容作用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经》楚国吴起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整顿吏治秦国商鞅政治上,为镇压人民反抗,加强专制统治,实行“令民为什伍”的连坐法;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废分封,行县制经济上,为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制度;废除井田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既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又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所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朝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商鞅变法中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政策,对以后的秦朝产生了消极的影响3、变法的作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改革,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4、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商鞅变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注意。
(1)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这突出表现在变法的内容上:“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是满足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奖励军功,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实力;建立县制是朝中央集权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适应的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启示: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改革和变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代表进步势力的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封建社会内部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变法运动(一)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策调整1、西汉建立以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2、唐朝前期统治政策的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皇帝的政策调整上。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帝王的共同措施政治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因此,人才济济,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将有李靖、李勣等。
唐太宗虚怀纳谏,朝臣进谏成风,著名谏臣有魏征等;同时,进一步革新政治,贞观时期,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破格用人。
为广揽人才,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许多有才干的庶人,被破格任用,如名相狄仁杰、姚崇等选贤任能,他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
针对官吏多而滥,他采取了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实行募兵制善于用人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重视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生产重视农业生济产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完善科举制度作用奠定基础承上启下开创盛世成就突出3、清朝前期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清朝统治稳固以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在政策上作了相应调整。
1669年,康熙皇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又规定康熙五十年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历史上的人头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意:统治政策调整实际上就是政治改革,从根本上说,政策调整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巩固经济基础,发展生产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其内容包括:吸取历史教训,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重视人才,整顿吏治,清正廉洁,简静节俭,重视生产,以农为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和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相对限制统治阶级权益等。
统治政策的调整适应具体形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盛世局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封建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变法运动1、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改革(1)原因: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日益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也无法推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自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面临财政危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内容: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作用:开始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但是两税法的实行意味着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又额外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唐朝政府试图通过税制改革来缓和统治危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北宋中期的改革变法运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1)北宋时期改革变法运动的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其原因主要有如下:①北宋统治者实行的“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高度集中,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威胁北宋的统治;②北宋初年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出现了“冗官”、“冗兵”的局面,伴随着“冗官”、“冗兵”而来的是财政支出大增,加上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从而出现了“冗费”的局面,“三冗”问题一直困扰着北宋政府;③辽和西夏的威胁。
正是由于以上严重的内忧外患,北宋统治者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北宋时期改革变法运动的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3)北宋时期主要的改革变法运动。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主范仲淹王安石持者在位皇帝宋仁宗宋神宗目的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实现富国强兵,以整军理财为核心措施严格官吏的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以及其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对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第一方面,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苗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既能使农民免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的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换,国家收入也增加了第二方面,军事措施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②将兵法:禁军固定在一定的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