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评课稿范文
物体浮沉评课
《物体沉浮条件复习课》评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下面我针对陈老师上的第二堂课进行评课。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的表现形式。
它是初中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本节课从2016年湖州的一道中考题出发,复习物体浮沉条件,重点讨论分析:物体的浮沉变化的原因及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陈老师本堂课的教学思路:以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为例,分析初始状态、产生变化原因,从静态的物体浮沉状态到动态的物体浮沉变化再到改变浮沉的方法,最后回归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实现目标。
同时,整堂课的教学上,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应用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纵观整堂课,陈老师的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一、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紧扣教学目标,彰显教学实效课堂一开始,展示一盏大家都没怎么见过的“熔岩灯”,引导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瞬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接着在设疑:我们可以比较什么物理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如果我们把油滴到水中,油滴是沉还是浮呢?将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并使学生感觉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再追问如果我们把油滴到酒精溶液中,油滴是沉还是浮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活动之后,又通过设疑:有什么方法让酒精溶液中的小玻璃瓶浮起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再用所学知识分析了油滴在酒精溶液中的浮沉原因,最后用分析半潜船的浮沉原因作为结尾,在该教学环节中也是以疑问带动学生思考,很好地实现了今天的知识目标,又对目标进行了提升,还体现了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粗略统计了一下,整堂课总共有设置疑问处二、以实验为载体,重视探究、提升能力科学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关键部分,是提升初中科学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物体的浮沉其实与生活关系紧密,而本节课从一道中考题出发,虽然相关知识已学过,但作为初中科学较难的知识点,且基于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中,所以结合实验突破难点显得尤为重要。
2024浮与沉说课稿范文
2024浮与沉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浮与沉》,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浮与沉》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浮力和重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浮与沉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概念,掌握物体能够浮起或沉没的条件。
②能力目标:在浮与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浮与沉的实验中,让学生感受科学的乐趣和实践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能够浮起或沉没的条件。
难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浮与沉的原因和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
可见让学生感受科学、经历实验、体验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示例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是:观察学习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验器材,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我还准备了示意图和实验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思路。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杯子会浮起还是沉下去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然后,我会展示一个空杯子,再次问学生:这个杯子会浮起还是沉下去呢?为什么?通过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开始思考浮与沉的原因和条件。
环节二、示例解释,理解概念。
在学生对浮与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通过示例解释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一、教材分析《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该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了解浮力与沉力对物体浮沉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3.掌握物体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4.了解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合适的实验方法观察、验证和解释物体的浮沉现象;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浮力与沉力相关的问题;3.能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验观察和科学解释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体的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物体浮沉的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浮力与沉力的物理概念,并能够进行计算;2.解释物体浮沉状态的原理和条件。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物体浮沉的原理和条件;3.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4.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加深对浮力与沉力的认识,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讨论交流法:在教学中适时组织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思路交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和原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的提问,如“为什么气球会往上飘?”“为什么一块石头会沉到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
2. 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引导学生思考。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科学浮与沉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科学浮与沉含反思一、话题背景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教育课程中,涉及到了很多奇妙的物理现象。
其中,浮力和沉力是孩子们的好奇心所在。
当他们在水池里玩水、泼水时,他们会好奇为什么漂在水面上的小球不会沉到水里去,而抛入水中的石头却沉了下去呢?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解释和阐述,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
二、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归纳和理解浮力和沉力的概念。
2.能够利用实验的方式验证浮力和沉力的现象,并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如为什么气球可以漂浮在天空中等。
三、教学内容1.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在教学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浮力和沉力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讲解。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当物体比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小时,就可以产生浮力,这样物体就能够漂浮在液体或气体中。
沉力是指物体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沉降的力。
当物体比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大时,就会受到沉力的作用,这样物体就会下沉到液体或气体中。
2.所需材料为了让幼儿更生动地学习浮力和沉力,我们准备了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小球、小石头、橡皮泥、旧报纸、塑料袋等等。
3.实验步骤和过程实验1:浮力实验1.1.将水倒入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直到水大约占瓶子的四分之一。
1.2.用手指将一块纸漏斗放在水面上,并观察纸漏斗浮在水面上的情况。
1.3.逐渐将纸漏斗浸入水中,继续观察其变化。
1.4.将纸漏斗完全浸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现象。
实验2:沉力实验2.1.将一个小玻璃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力情况。
2.2.将一个小石头放在玻璃瓶中,再次观察其浮力情况。
2.3.将一个小球放在玻璃瓶中,观察其浮力情况。
2.4.让孩子们轮流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4.反思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孩子很快就能够掌握实验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但也有些孩子需要耐心的引导和提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第一,有的孩子对实验缺乏耐心。
浮与沉教案范文(精选5篇)
浮与沉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与沉教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与沉教案1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2.尝试运用借助辅助材料的方法,变化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体会发现沉浮现象与探索沉浮逆向变化的乐趣。
材料准备1.水盆、操作盘、分类盒、记录表、笔。
2.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纸、木块、小木条、石子、海绵、树叶、羽毛、回形针,小铁夹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指导要点1.运用玩一玩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有兴趣,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物体的沉与浮。
2.通过分一分,让幼儿对沉、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之间轻重的不同。
3.鼓励试一试,尝试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并能用简单的图画记录探索的结果。
实施步骤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让幼儿把让他们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供记录表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如箭头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用边连贯的语言交流记录的结果。
3.按沉、浮现象的不同把材料归类分成两大类,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比较,了解一般情况下轻的东西会浮着,重的东西会沉下去。
4.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瓶子可装水)或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或让其“站”在水中。
这时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可帮助物体增加重量,也可让沉浮物体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现象发生变化。
在幼儿操作成功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时,引导幼儿加重浮的物体一边的重量,尝试让物体“站”在水中。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听课评课稿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听课评课稿<<改变浮和沉>> 听课评课稿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水的浮力的基础上,探究改变物体的浮和沉的,使学生对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在本节课我认为王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有亲和力科学课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让学生想探、乐探。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让大家回忆过年吃饺子的情景,因为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吃水饺。
让学生回忆生活片断,激发学生思考。
这个情景的创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一节课索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愉快自主地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启发,让学生走进科学。
二、探究体验真实探究物体浮和沉的实验物品有很多,王老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做到了针对性,教师选择的物品有:橡皮泥、牙膏皮、鸡蛋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猜想、制定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让人发现学生确实是在探究活动中,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体现了课堂的真实。
在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是主动的、积极的,孩子可以真正的接近科学,掌握其中的科学知识。
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
三、汇报展示充分如果说做实验是科学学习重点的话,那学生做完实验的汇报展示就是科学学习的重中之重。
因为学生实验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汇报展示上。
本节课王老师在这一环节上处理地比较到位,她让学生把小组的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展示,并且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尤其在汇报上让沉下来的牙膏皮浮起来,让沉下来的鸡蛋浮起来,让橡皮泥浮起来这三个实验中。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也体现到老师的主导作用。
四、拓展应用创新学生在知道了改变物体的浮沉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出示了三个视频:曹冲称象、捞铁牛、死海不死。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这一节课也是我大学毕业时的展示课的内容,也是让我一直考虑着的一节课,而本月初,听了郝教师《10.5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后,让我感触颇深。
教无定法,进步学生的思维质量,原来不一定要用自主学习的形式。
原来,传统的教授方法,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考虑、去归纳、去提炼。
本节课的课题是《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虽然整节课的脉络与课本完全一致,但课本中的课题不是这样描绘的。
这就看出教师的`功力了,这节课已经不是单纯地总结归纳物体沉浮条件,而增加了更多的考虑——利用这些条件,郝教师是这样做的:教师出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铁皮放在水里沉了,但是用钢铁制作的轮船却能浮在水上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了第一种情况。
并板书:轮船:空心V(体积)增大F(浮力)增大接着提出第二种情况,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同样地,学生自己考虑,答复下列问题,教师只引导学生标准地组织语言和准确地使用物理概念、描绘现象。
板书第二种情况,潜水艇:自身受到重力重力减少浮力增大教师通过空气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考虑归纳出引申的结论:不仅适用与液体,也适用于空气教师继续谈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气球和飞艇为什么可以在空气中浮起来。
并归纳出第三种情况。
气球:氢气密度<空气P空气展示密度计,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漂浮F浮=G〔不变〕之前学生自己已经在家用橡皮泥做实验,捏成小球,观察在水、盐水中的不同状态。
归纳出V排=F浮力/P密g最后是归纳总结,学生把本章关于浮力的知识点逐一补充完好。
包括浮沉的几种情况、浮沉条件的总结、应用等,制作成知识树。
这节课是把课本知识真正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整理归纳出上节课学习过的浮沉条件并找出这些浮沉条件应用到生活中哪些应用和创造创造中去。
而问题的提出也是从一开场的简单的浮沉条件到量化的更准确度量与运算,层层推进,逐渐深化。
这节课能观察到所有学生们都有动起来考虑,这从下面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了:教师提问的学生是没有重复的,有些学生开场表达不出来,或者还没有领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明晰地归纳和表达。
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
浮与沉评课稿浮与沉评课稿(通用13篇)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浮与沉评课稿,欢迎参考!浮与沉评课稿篇1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物体时浮与沉,因此就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改变他们的物体的浮与沉,是上浮的物体下沉,下沉的物体上浮。
先给学生2分钟进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交流,我也参与其中进行引导。
接着就是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操作。
然而在上课后我感觉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因为学生操作的时间变少了。
我想如果让讨论交流想法的过程改为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再活动中进行体验应该会更好一些吧。
这样虽然学生没有汇报设计的实验的过程,但是学生们再活动中也会相互交流,并且立刻进行实验操作以进行验证。
于是在另一个班进行学习的时候,进行这样的改变。
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探究,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进行活动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论。
现在想来,这里还是操作有一些过于急躁,如果能够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总结自己的实验,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总结能力上得到锻炼。
我想在教学不一定总是按照提出问题,猜测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汇报,这个程序进行,可以再有些时候将某些部分进行综合,似乎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浮与沉评课稿篇2本周的教学内容为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
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浮沉与自身大小的关系。
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最终五篇)第一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先回顾旧知再以小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想将各种物体放到水里后是沉是浮?再自己动手做一做。
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将土豆放进水里后浮起来,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陈老师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研究物体浮上来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这也是这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法以后开始实验,这时老师下到小组内仔细观察并巡视学生实验的情况。
在小组汇报时,老师予以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可以使物体在水里浮起来的方法。
最后进行适当的知识回顾。
整节课按照科学教学的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贯穿始终,使人感觉完整而扎实,相信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可以很好的掌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陈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很普通的家常课,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简单而朴实的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才能看出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验室里的黑板擦得一层不染;学校进教室后安静得等待上课;讨论或活动时,听到音乐声立刻结束;安静、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些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与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另外我还有两点见解想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我个人认为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各种物体,先让学生不要急着做,先设计方法,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全班内汇报。
我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动手做之前先思考好,避免了直接做实验可能造成的混乱,也符合科学教学的理念。
二、我们在学习科学课教学理念时经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轻松。
有时在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会走个形式,象征性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1. 引言《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
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评析,旨在探讨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有效性。
2. 教学设计分析2.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理解物体的浮力概念,了解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能够运用浮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 掌握计算物体浸没部分的体积和浮力大小的方法; - 培养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浮与沉的分析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介绍;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说明; - 浮力计算方法和实验案例。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的说明。
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 浮力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 对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进行实例分析。
2.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来介绍物体的浮与沉概念,浮力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和运用。
3. 教学过程分析3.1 教学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物体浮在水中,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引入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问题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知识讲解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课件、黑板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讲解,包括物体的浮与沉概念的介绍、浮力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以及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的说明。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3.3 实验演示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例如利用水杯和螺丝刀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杯在放入水中时的浮与沉现象,并让学生思考水杯在浮水中所受的力是什么。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
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活动过程:一、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二、《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观念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实践对象。
幼儿天生爱好玩水。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水,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索。
通过经验交流。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实验结果。
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学习意识,学会了用多种实验方式来操作、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三、本次活动分为五个环节:(一)出示图片,引出课题1.师:马上要过冬了,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小朋友你们可以帮助小蚂蚁吗?”师:那你们想想怎么样才能帮助小蚂蚁过河呢?(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师: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师:这些物品你觉得哪些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猜了这么久,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验证一下吧!(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
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
等一下,小朋友们在能浮起来的物品打“√”,沉下去的物品打“×”。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塑料瓶、装水的盆、抹布。
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
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三)幼儿自主探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
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1. 引言本文是对小班科学教案详案《浮与沉》进行评析。
该教案旨在帮助小班学生了解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特征,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究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导入:通过幼儿智力游戏引发学生对物体浮力和沉力的兴趣;•讲解:通过简单的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物体的浮力和沉力概念;•观察: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实验: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观察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总结:学生总结观察和实验结果,归纳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特征;•拓展:通过提示问题和引导,拓展学生对物体浮力和沉力的理解。
4.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4.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幼儿智力游戏引发学生对物体浮力和沉力的兴趣。
教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例如:“你们有没有看过游泳的人?他们为什么能在水中浮起来?”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物体浮力和沉力感到好奇和想了解更多。
4.2 讲解在讲解环节,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物体的浮力和沉力概念。
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浮力和沉力的定义,并通过示意图或实物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4.3 观察在观察环节,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型玩具或日常生活用品,让学生将它们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特征,例如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等。
4.4 实验在实验环节,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观察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例如不同形状的塑料块、石头等,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评析《浮与沉》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评析《浮与沉》含
反思
一、教案概述
教案名称:《浮与沉》
适用对象:幼儿园小班
学科领域:科学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浮力、密度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浮力、密度的概念、原理
教学难点:幼儿对浮力、密度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时间:40分钟
二、教案评析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清楚明确,符合幼儿园小班同学的认知及接受本领。
能够让幼儿了解浮力、密度及其原理,促进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初步认得,从而拓展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浮力、密度的概念、原理,符合学问点的教学要求。
教案通过模拟试验、察看实物等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加深对浮力、密度的理解。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接受本领。
通过引导幼儿质疑、探究,培育幼儿的制造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使用不同大小、形状、材质的容器,让幼儿比较不同物体的浮力和密度。
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幼儿在相互交流中探究,培育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选择恰当。
通过试验器材、PPT、课件等多种教具,让幼儿在视觉与实践上进行认知与学习。
5.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浮力、密度的原理等方式,让幼儿的学习真正做到了从实在到抽象的转化,促进了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开放思维本领的进展。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符合幼儿的身心进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既保证了课堂氛围的活跃,又能够有效充足幼儿学问需求,呈现了科学教学的新理念,有助于幼儿的全面进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以更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
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水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幼儿对水的嬉戏特殊宠爱.通过玩耍、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经意中发觉许多关于水的科学学问。
本活动试图通过简易试验,关怀孩子了解简洁的科学探究途径、方法,学习开展科学探究必要的记录手段,思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1.让同学在猜想、试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同学的惊异心和求知欲,培育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观看发觉现象,并能以实证争论科学现象。
4.培育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的爱好。
5.培育幼儿观看力量及动手操作力量。
活动预备:1. 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 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 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1. 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爱好。
(1)出示试验材料,引导幼儿观看、发觉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竞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猜想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
“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竞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2.简洁操作,并记录。
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想、假设的概念。
(1)老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具体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
[教案来自:.]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猜一猜。
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
”(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 试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想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看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
“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看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舞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试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需依据自己看到的状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较,老师关怀幼儿整理对物体沉出现象的熟悉。
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
小班科学教案详案评析《浮与沉》教案概述本次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物体浮力与重量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浮力是与物体重量有关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水中浮力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2.让学生明确浮力与重量的关系。
3.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浮力,探究物体浮力与重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1.浮力与重量的关系。
2.实验探究浮力的具体过程。
3.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浮力与物体的重量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教学流程1.通过图示让学生理解物体浮力与重量的关系。
2.告诉学生,浮力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的,当物体的重量增加时,它所受的浮力也会增加。
3.进行关于浮力的实验,首先引导学生选取不同重量的物体,然后将其放在水中。
4.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认识到不同重量的物体浮在水中的深度不同。
5.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体浮力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6.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参加浮力竞赛,通过游戏体验发现物体重量与浮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案时间内容教学方法10分钟概念认知图像呈现10分钟实验情境实验操作10分钟总结归纳经验归纳20分钟游戏体验游戏活动教学评析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本次教学内容贯穿物理原理和科学实验,能够帮助孩子们加深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在本次教学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图像呈现和实验活动,这些教学方法都相对简单易行,因此孩子们容易理解、接受和学习。
教师在游戏体验环节引用了沉浮小题材,其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强,能够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想必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了解到物体浮力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此外,在实验和游戏体验中,孩子们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沉和浮》含反思通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沉和浮》含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水和空气》第三节《沉和浮》。
主要内容为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观察和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物体沉浮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碗、水、石子、木块、塑料球等)、沉浮演示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碗、水、石子、木块、塑料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石子和一个木块,让幼儿预测哪个物体会沉到水底,哪个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通过幼儿的预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沉和浮。
2. 例题讲解(5分钟)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沉到水底,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沉和浮》2. 内容:实验物体:石子、木块、塑料球沉浮现象:石子沉,木块浮,塑料球浮沉浮规律: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物品,判断哪些物体会在水中沉,哪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 答案:沉:石头、铁块、玻璃球等重物浮:木块、塑料球、泡沫等轻物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和了解了物体的沉浮现象,但在讲解沉浮原理时,部分幼儿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评课稿1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
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与沉评课稿范文
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以下内容是为您精心的浮与沉评课稿,欢迎参考!
9月28日,我有幸随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外出听课,这次听的是湖州市级的优质课评比。
由于时间有限,只听了6位教师的课,但仍有不少收获。
下面就其中一位教师的课谈谈自身的感受。
本节课是浙江省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和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的特点。
丁育敏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同学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丁育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同学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
让每个同学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同学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并能掌握一些利用浮沉条件的重要应用。
二、说课稿的评价
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
改变了同学被动接受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丁育敏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最平常的生活情景:两个外表一样的乒乓球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同学会想当然的认为都漂在水上,然而,结果却大出意料,原来有一个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
随后教师作出了一个谬论“下沉是因为重”。
但一个质量更大的网球却能浮在水上,证明了它的不正确。
“物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同学展开讨论。
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
一开始就让同学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同学学习欲望,让“要求同学学”变成了“同学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说课稿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同学始终处于积极的考虑和探究
活动中。
有同学的独立考虑,如:“下沉是因为物体重、上浮是因为物体轻吗?”、“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
关系”。
有实验演示分析如:“鸡蛋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
有同学实验如:“橡皮泥制作小船漂起来”,“用吸管自制密度计”等。
通过不时的探究,让同学自身去考虑,去动手实践。
将同学活动不时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只教给了同学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同学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同学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方,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同学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同学初步体会到胜利的喜悦。
并以浮沉条件的重要应用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同学讨论分析同学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同学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录像,使同学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同学探究科学的启迪。
同时又举出鱼的上浮下沉,使同学了解浮沉分析的多样性、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同学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
培养同学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收获,都得到胜利的体验,充沛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同学的新课标精神。
四、意见和建议
1、关于同学容易混淆的“浸没”与“悬浮”末能明确区分。
2、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教师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
教师要加强同学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3、同学的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