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 秋思》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渔家傲·秋思(导学案)活动一:积累字词1.正音正字塞 () 下燕 ()然勒 () 寐 ()2. 字词释义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

⑨寐:,不寐就是睡不着。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脑残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文章体裁:词最初称为" "或者"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导学案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导学案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导学案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学习新课(一)读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渔家傲秋思1.学习识记词的相关知识。

2.会说出词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的意思,并背诵全词。

3.会赏析词中优美句子。

4.会概括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词的知识:(1)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2)词的结构:单调和双调单调:只有一个段双调:有上下两阙。

2.《渔家傲·秋思》的作者,字,(时代)的著名、。

“渔家傲”是,“秋思”是,点明了本词的主要内容。

3.背景介绍: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来犯,而且称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千嶂.里()燕.()然未勒羌.()管人不寐.()2.解释下列词语。

塞下:衡阳雁去:边声:千嶂:燕然未勒:霜满地:合作探究: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上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从哪几方面写突出了塞下秋景有什么特点?4.“塞下秋来风景异”所写塞下风景“异”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作者和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如何理解“将军白发征夫泪”7.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我们所学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教师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教师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学习难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学习时间】 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一提到范仲淹,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他那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不仅这样说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集积了十万大军,大举入侵北宋。

当时的北宋边境,支离破碎,守将懦弱无能,军心涣散,简直不堪一击,李元昊很快攻下了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锋芒直指边塞重镇延州,延州岌岌可危。

此时,已52岁的范仲淹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身份,担当起了力挽狂澜、保卫边疆的重任。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就是在此时创作的。

【有关资料】作者介绍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

庆历三年(1043年),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庆历五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

卒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里面有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关于词: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了文体,晓背景】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1、品词的上阕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

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渔家傲·秋思》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意境。

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师正,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其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等。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人们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2. 诗歌赏析:《渔家傲·秋思》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下片表现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语言简练漂亮,意境深遥,情感真挚。

3. 诗歌分析:(1)结构分析:本诗为七言律诗,上片四句,下片四句,共八句。

上片描写秋景,下片表达感慨,整体结构紧凑。

(2)语言特点:用典雅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运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情感,形成韵律美。

(3)意境分析: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沧桑的思考和感慨。

导学活动:1. 听课前背景知识讲解,介绍范仲淹及其作品《渔家傲·秋思》的背景和特点。

2.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意境,展开讨论并总结出关键点。

3. 赏析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诗歌的美。

4. 教室小测,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课后写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扩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导学延伸:1. 阅读范仲淹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和主题,深入了解范仲淹的文学成就。

2. 组织学生进行范仲淹及其作品的钻研性进修,撰写相关论文或报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创作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渔家傲·秋思》,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秋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感受。

2. 激发兴趣:播放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秋天是怎样的一个季节?”,“诗人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二、教室进修
1. 教学重点:讲解《渔家傲·秋思》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宁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段解读:逐段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美感和哲理。

3. 诗歌赏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1. 创作练习:安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以《渔家傲·秋思》为题材,写一篇自己的感悟或赏析,锻炼其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诗歌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范仲淹的诗歌作品,拓展其文学视野,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3.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进行秋游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拓展了课外拓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渔家傲秋思》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渔家傲秋思》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介绍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二、品读《渔家傲》(一)读1.展示读,正字音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

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 lè羌管qiāng 寐mèi2.分组读,解词意下面我们分组,分别朗诵上下阕。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分别自主地理解上下阕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

(二)译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2)、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

(三)、品品析上阕景物描写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在何处?(1)、雁为何无无留意?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异寒)(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异声)(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一副诗情画意,而“孤城闭”有暗示我什么,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异势)3、总结:通过上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势?此景会令人产生怎样的感觉?下阕1、学生归纳下片主要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一种心情?3、找出词中总束全词的一句,这句表达了戍边将士及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课文小结:《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一课时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渔家傲秋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 分析《渔家傲秋思》的主题内容和艺术表达手法;3. 探究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意义;4. 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并通过表达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导学内容:一、背景了解《渔家傲秋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王之涣是华夏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流传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阅读与分析请阅读以下《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并对其进行分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作者颇有诗意的境界。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传递了作者对于无限追求的理念,表达了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的精神。

三、探究意象与象征意义意象是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可以映射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请你思考一下《渔家傲秋思》中的意象与象征意义,并以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四、思考与表达《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无尽境界的向往。

请思考一下,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或追求,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你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并展示你独特的表达方式。

五、总结与分享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渔家傲秋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并深入分析了诗歌的主题内容和艺术表达手法。

同时,我们也探究了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意义,并通过思考与表达,传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渔家傲秋思》以及其他经典作品,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文章结束)。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渔家傲(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

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二、解题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四、背景介绍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侧重于写下片侧重于写七、合作探究赏景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八、合作探究悟情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用“我从句中,感受到”来谈一谈九、思维训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

3.走近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二、课前预习提示:
1.你能介绍作者吗?
2.落实字词:“塞““勒”分别有哪几个音?
注音:嶂浊燕然羌管寐
3.疏通文意。

4.自由读几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课上一起解决。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2.此词分上下两阙,上阕以“”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3.下阕围绕一个“”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四、巩固测试:学习《渔家傲秋思》后默写:
1.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

长烟落日孤城闭。

2.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3.交代时间地点,描写边塞特有景色的句子:
4.描写边塞雄浑悲壮而又单调的生活的句子
5.极写荒凉,表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句子
6.功业未成,思乡而归无望的无奈的句子:
7.描写傍晚凄凉之景
8.抒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家忧国的情怀。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字词,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词。

2、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

3、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壮志难酬、忧国思乡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范仲淹,字(),谥号()。

北宋()家、()家。

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名篇《》,留有《范文正公集》一书。

他为北宋名臣,吴县(今为苏州)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给下列黑体字字注音塞下()衡阳雁去()千嶂()燕然未勒()羌管()寐()二、自主学习、朗读诗词1、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2、解释下列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塞下千嶂羌管寐燕然未勒衡阳雁去3、根据理解填写相对应的诗句。

(1)表达了诗人苦苦思乡,又因外敌压境,外患未除,无法回去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相似。

(3) 借典故写词人归家不得,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思乡忧国的感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上片着重描写_边塞景色__________,下片着重抒发_思乡忧国________的情怀。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词。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渔家傲秋思,古筝红叶鼓。

渔家傲秋思,蓝天白云双。

渔家傲秋思,酒醉杯瓶舞。

渔家傲秋思,夜月思念度。

本导学案将为您介绍一首古筝曲《渔家傲秋思》。

通过深入探索曲调、曲词和艺术元素,我们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

1. 曲调分析《渔家傲秋思》是一首以古筝为主要乐器的独奏曲。

曲调婉转悠扬,富有古典之美。

通过悠长的音符和变化多样的音阶,曲子勾勒出了渔家人傲秋之情。

2. 曲词欣赏《渔家傲秋思》没有明确的歌词,但是通过曲调的表达和音乐元素的运用,曲子传递出了深情厚意的渔家情思。

红叶、蓝天、白云、酒醉、杯瓶舞、夜月等词语通过音符的跳动和音阶的转换,将自然景色、人物情感和生活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 艺术元素分析《渔家傲秋思》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元素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节奏感强烈的古筝演奏和琴弦的振动构成了曲子的基本骨架。

同时,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音阶的转换、音符的跳跃和音域的变化,使得曲调更具变化和层次感。

此外,曲子中还加入了高音和低音的对比,以及速度的交替,力求使听众感受到渔家人在秋天的自由与豪情。

4. 曲调传递的意境《渔家傲秋思》通过曲调的婉转悠扬,让人联想到渔家人在秋天的傲慢和自豪。

红叶、蓝天、白云等自然元素,以及酒醉、杯瓶舞、夜月等生活场景,勾勒出了渔家人豪迈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

曲调中的起伏和变化展示了渔家人与秋天环境的互动,让人感受到一种纵情山水的心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渔家傲秋思》这首古筝曲,也学到了一些音乐鉴赏的技巧和方法。

希望在以后的音乐欣赏中,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音乐中美妙的艺术元素,丰富自己的审美视野,并以此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渔家傲秋思,古筝红叶鼓。

渔家傲秋思,蓝天白云双。

渔家傲秋思,酒醉杯瓶舞。

渔家傲秋思,夜月思念度。

希望本篇导学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这首古筝曲,以及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元素。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享受音乐的美妙,还能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

其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三、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准备:一课时六、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渔家傲 秋思》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渔家傲 秋思》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渔家傲秋思【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准确背诵默写,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哲理。

难点: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知识】1.作者介绍:X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某某元年(1040)任某某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X,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写作背景:宋仁宗某某元年,作者任某某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X,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X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教材分析】
《渔家傲·秋思》属于豪放派词作。

“韵律、内容、感情、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

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

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范仲淹词作的基本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能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2、激发学生想象力,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中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3、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豪迈气概。

2、感受古诗词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激趣诱思。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
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二、解背景,走近范仲淹。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三、初读,知内容
(一)听一听:关注朗读的节奏、感情、意境
(二)试一试: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2、个人表现读
(三)说一说: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首词作的主要内容。

1、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

2、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读,品词意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
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一)赏析上阕,感奇景
【主问题设计】读上阕,并思考:边塞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
(二)赏析下阕,明情怀
【主问题设计】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资料助读】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

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三)再读全词。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雁城斜阳的凄美风光,看到了词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看到了词人停杯垂泪……就让我们饱含感情再次朗读,读出诗人的惆怅、思念、悲凉、豪迈吧!
五、延读,悟词情。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我们从一千多年前的风雪边城,回到了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看看世人对此词的评价:
【资料助读】魏泰《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
魏泰认为此一“穷”字带有贬义,意思是指《渔家傲》内容过于悲凉萧索,缺乏泱泱大国的气势和身为主帅的气魄。

对此你有何看法?
讨论: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作为中学生,你怎样认识“思乡爱国”的含义。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爱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难酬更让我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应感谢前辈们,尊敬为我们创造幸福的人们,把学习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报答祖国的培养。

齐读《少年中国说》节选,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把它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2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