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123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书目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穆克宏、郭丹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一下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古希腊,最早被称为“修辞学”。

修辞学家主要负责研究作家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比如说,如何用语言来说服、感动或者娱乐读者。

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有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和长博斯。

在中国,文学批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朝,就有许多文学批评文献,比如说《论语》、《史记》和《汉书》等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文学现象,也表达了当时学者对文学的审美观点和评价标准。

二、中世纪文学批评中世纪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欧洲,由于宗教之故,其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宗教有关。

此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乔叟。

但丁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批评,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道德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乔叟则致力于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分类。

三、近现代文学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主要产生于18世纪。

这时,文学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领域,并且开始重视美学的问题。

这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聚焦于诗歌和小说的分析,同时也开始对文学的历史作出重要的贡献。

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歌德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到了19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开始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

当时的文学批评标志是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如法国的多的梅和俄国的托尔斯泰。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作品的实际影响和社会意义方面。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一段多样性和分支的时期。

各种批评学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史学等相继涌现。

这些不同的学派,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文学批评史所记录的是文学批评发展的演变和变革。

文学批评的历史沿袭,包括了文学批评家的思路、原则、方法和技术的演变,这些历史发展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明前)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明前)

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一编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萌芽阶段。

美刺说: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人物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言志说: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这种观念概括为“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指引用《诗经》中已有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想法。

断章取义:赋诗者不管原诗(诗经)整体内容,只取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观志和观风:从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志和观风。

反映了听诗者所观所知之志。

三不朽:言辞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功业之下。

孔子的文学观:论《诗》主张: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

又从政治、外交方面说明《诗》的效用。

孔子论诗带叙孔子论乐的一些言论,重视中和之美,对内容和形式都很注意。

“兴观群怨”:兴就是以诗中所说的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相联系比照,从而获得启发。

观就是与春秋时以《诗》观志、观风一致。

群:群居相切磋,是说《诗》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和谐关系。

怨,是说《诗》可以用来表达怨情。

“思无邪”:学习诗三百,是要使人归之于正,这也成为后诗一些论者主张诗歌发挥教化作用的理论依据。

孟子的文学观:以意逆志说: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知人论世说:要比较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除了以意逆志以外,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知言养气说:气指道德修养。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荀子的文学观: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后天的修养方能向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天下之道体现于圣人,而圣人的事迹见于经典,说《诗》是圣人之志的体现。

言辞辩说:荀子力图对各种学派进行总结性批判,以自己的学说统一论坛,扬言君子必辩,认为辩说是学者重要的修养。

《乐论》: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认为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必须重视礼乐的社会作用,认为人的情感欲望属于本性,只能加以引导和节制,礼和乐的作用即在于此。

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史

1、俗文学的代表是小说,出现的特有批评方式是:评点。

曲论以李渔《闲情偶寄》为代表,是最早提出用普通话演出的理论家,散文理论以安徽桐城派为主。

代表这个时期转折的文学理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中重点讲“意境”2、孔子的文艺思想:a、孔子既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文艺思想的创始人,他生活再一个变革的时代,因此思想复杂。

孔子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队诗的评教上,把他的文艺思想归结为“诗教”。

b诗教主要包括一下内容: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兴观群怨。

3、孔子文艺思想的概括:孔子对诗的观点既有对千人继承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孔子个人的思想,按照孔子的观点,诗歌的内容应该是无邪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并且还要具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这种重内容,重功利的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轻视文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4、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在诗言志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最早对它作出理论解释的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即“诗言意,歌长言”其次是东汉郑玄:“言人之志意也”这里的意和志意,都是指人的理性思想,指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理性思想的,现代诗人闻一多再此基础上,把志解释为怀抱,就是主张诗歌要书写个人的思想怀抱以及与此相似的愿望和走向,或者通过社会生活的描绘展示诗人的爱憎倾向。

5、诗缘情理论的提出:是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陆机的本意是要区分不同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但他却客观地提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所以影响深远,被后世看做与“诗言志”并列的又一重要诗歌理论范畴6、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联系和区别:是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的两大基石,关于它们的联系区别见人见智: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名异实同,情志一体”另一种认为“情志异志,不可混同”区别:a诗言志产生于先秦,理论上偏重与致用即公美惩恶,重教。

诗缘情产生于元代,理论上偏重于审美,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b、两者都讲情感,诗言志是指道德规范的理论情感,后者是自由的、感悟的情感,前者的情感倾向于社会之情,后者倾向于一己私情7、《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贡献:(一)理论体系:五部分,文学本原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发展论(二)a神与物游,论创作心里、b才为盟主,学为辅佐,论创作才性、c风清骨峻,论文风d质之代变,论文学发展8、《文心雕龙》的地位:《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伟大著作,它的突出地位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学思想并使之系统化。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苏轼指出词乃诗之苗裔,由诗一脉传承。
苏轼认为词和诗的区别只不过在字句形式上有一定规则而已, 词采用长短的形式,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但是诗和词“搜 研物情,刮发幽翳”的内在本质是一样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 了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以来的传统词风,开 创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 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 向了人间社会。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 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 献。
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 针对明代词的弊病,适合清初时代需要。他们提倡以南宋姜张词风为圭桌,学习他 们的清空、醇雅,以适宜表达家国之恨的幽情暗绪。 “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朱彝尊 “句琢字炼,归于醇雅。“——汪森
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 “词虽小技,昔之通儒巨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益微, 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 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朱彝尊《红盐词序》)
常州词派
社会背景:
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 ﹐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 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 ﹑《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 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 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铺叙:指词的表现手法,细腻描写,词意混成,而又 层层深入。 典重:指词的风格,不纤巧,不轻佻,沉着,典雅。 情致:指词的情韵风致,须含蓄深渊。 故实:指用事,即典故,须用得贴切、自然。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书目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穆克宏、郭丹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史

1.1927年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这门课的开山之作。

章培恒则认为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分上下两卷)是开山之作。

真正系统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从“五四”开始2.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里有关文字记录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

由《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可得出:⑴上古的艺术形态是诗乐舞一体,艺术起源于巫术仪式,上古艺术从巫术图腾中脱胎而来;⑵人性美即乐美,从人格境界提升说乐,人性和艺术相通,以和谐的音乐教出和谐的人;⑶文学本质“诗言志”,开始关注诗与政治的关系,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①载道:诗歌所表达的与政治教化相联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②言情:强调诗歌咏情性,即诗缘情。

3.《论语》20篇,语录体,儒家经典。

孔子的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

即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可以兴”,审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认识,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就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于感情心态;“可以群”,团结,诗歌可以统一思想交流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批评,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政发表批评意见。

兴观群怨说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

文艺与道德关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起也。

修身必先学诗,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将《诗经》作为道德启蒙教材。

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

可以区分上下贵贱,是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行。

通过音乐熏染,改造情性与内在世界,能从本能出发守礼。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明前)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明前)

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一编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萌芽阶段。

美刺说: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人物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言志说: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这种观念概括为“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指引用《诗经》中已有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想法。

断章取义:赋诗者不管原诗(诗经)整体内容,只取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观志和观风:从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志和观风。

反映了听诗者所观所知之志。

三不朽:言辞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功业之下。

孔子的文学观:论《诗》主张: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

又从政治、外交方面说明《诗》的效用。

孔子论诗带叙孔子论乐的一些言论,重视中和之美,对内容和形式都很注意。

“兴观群怨”:兴就是以诗中所说的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相联系比照,从而获得启发。

观就是与春秋时以《诗》观志、观风一致。

群:群居相切磋,是说《诗》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和谐关系。

怨,是说《诗》可以用来表达怨情。

“思无邪”:学习诗三百,是要使人归之于正,这也成为后诗一些论者主张诗歌发挥教化作用的理论依据。

孟子的文学观:以意逆志说: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知人论世说:要比较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除了以意逆志以外,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知言养气说:气指道德修养。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荀子的文学观: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后天的修养方能向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天下之道体现于圣人,而圣人的事迹见于经典,说《诗》是圣人之志的体现。

言辞辩说:荀子力图对各种学派进行总结性批判,以自己的学说统一论坛,扬言君子必辩,认为辩说是学者重要的修养。

《乐论》: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认为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必须重视礼乐的社会作用,认为人的情感欲望属于本性,只能加以引导和节制,礼和乐的作用即在于此。

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史

文学观念即文学思想,是人们对文学现象,文学实践的看法认识,是文学实践在头脑中的反应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最早提出理论《左传》诗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心灵世界的呈现。

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兴观群怨最早在孔子《论语·阳货》提出。

其中“兴”指的是感发意志.“观”指的是观世风之盛衰得失.“群”指的是群居相切磋.“怨”指的是怨刺上政.“兴观群怨”说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的传播都给予了肯定,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来现实主义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儒家的文学观1、孔子的文学观“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2、孟子的文学观以意逆志说: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是说诗者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损害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损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要用自己对作品通篇大意的体会去推测作诗者的本意,这才能正确地理解诗。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

荀子论言词辩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引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在这里特别看重音乐感人至深的魅力和移风易俗、宣导民情的功能。

它主张统治者应积极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化,使他们更驯服的接受统治。

荀子的这些言论是对儒家诗教、乐教传统的理论概括3、道家的文学观:1.老子提倡无功而治,认为为学自益,为道自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是一个浑然的整体,老子在艺术上提倡一种浑然天成的全美境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后来的文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文学批评史123

文学批评史123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应用: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

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的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意义重大,但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儒家的文学观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也称中国文论史,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观照和研究中国文
学的一种历史分析学科。

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检验、比较、忆起
不同时期的文学评论,以分析文学发展为主要内容。

它从古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几
千年的历史。

中国先秦文学批评史,始于先秦时代,以颜渊、叔齐、苏秦为代表。

他们宣扬道德教诲,体现古代文化的精神,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国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他们指出文学
及文人应具备仁义、智慧等道德素养,不仅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讲求必须正直,还重视文艺
本身的品位美学。

中国秦汉文学批评史,魏晋文学批评史,以及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史,进入了系统评
论的发展阶段。

它们把艺术理论表达的更加系统,普遍的观念及艺术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的
研究。

其中,晁错的《错语》,殷鉴的《礼赞》,王勃的《乐府集註》,嵇康的《兰若词赋》,杨婉清的《歌行联珠》等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经过历史上洪泛的新的文学学派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如批判现实主义、新月会和唐人等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评论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形成了有社会意义的文学观念,把文学创作
从文艺本质的审美感受视野拓展到文化社会现象范畴,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提供了
重要支撑。

(除参考资料外,未经校对。


参考资料:
[1] 王金业,张又禹编《中国文学评论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 李思光《中国文学批评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史

8妙悟: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严羽以禅喻诗,意思是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方能墨会艺术三昧,领略其间奥秘。

对诗家三昧的领会,各人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有水平高下之区分,因而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第一义之悟”和“第二义之悟”的区别。

9发愤著书:是司马迁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拓展。

他认为许多著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著书立说的。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上承先秦“诗可以怨”的传统,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产生重要影响。

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10“不平则鸣”: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

不平则鸣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司马迁“发愤著书”钟嵘、刘勰“吟咏情性”的文学观念,突破了道统之说,所谓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写现实的工具。

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鸣”,不是一种消极的遇到不平后的自然反应,而是一种积极的对现实的干预,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主题。

11风骨: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

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

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

源于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评。

刘勰大力提倡风骨,具有针砭时弊的深刻意义。

针对南朝华丽辞藻,风格柔弱的骈体文学。

13“气盛言宜” :韩愈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应用: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

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的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意义重大,但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儒家的文学观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

理解:孔子的论诗主张: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并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⒉孔子对内容与形式要求尽善尽美,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

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

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

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儒家文学观与其全部思想体系的关系.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

文学艺术在孔子的心目中,不过是修身明性、弘扬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

孔子全部的文学观,都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出发的。

应用:翻译简评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思无邪‘说。

“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是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可以观”是指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可以群”是说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增强了解的作用;“诗可以怨”是指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

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无邪”,包咸注曰:“归于正”,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

这里的“正”和“无邪”固然有其鲜明的阶级内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诗经》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

2、孟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以意逆志说:语出《孟子万章上》是说诗者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损害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损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要用自己对作品通篇大意的体会去推测作诗者的本意,这才能正确地理解诗。

孟子这段话对于如何按照文学艺术的特点去正确领会作品的内容是很好的意见,但后世一些儒家经学家把意说是说者的主观之意,这就是导致解说诗篇的主观武断和牵强附会。

理解:"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说。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

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

知言养气:孟子所谓养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经过长期的蓄养,才能形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形成的一种理直气壮的精神状态。

孟子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虽然他本人并没有说明养气和知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后人却可以从中领悟到知言的能力是根植于养气,并进一步从知言联想到立言。

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提高了,自然善于辨别别人言论的实质,并且自己出语高雅,显出大家气象。

孟子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传统的为人与作文的关系问题奠定了基础。

3.荀子的文学观与音乐观(次重点)。

理解:荀子论言词辩说。

应用:翻译简评荀子对音乐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荀子论言词辩说: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它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以改变社会和民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和睦相处,人民有喜爱的和憎恶的感情,却没有表达喜怒哀乐的途径,就会出现乱子,先王憎恶这种乱子,所以端正人民的品行,矫正人民的音乐而人民因此都归顺他。

荀子在这里特别看重音乐感人至深的魅力和移风易俗、宣导民情的功能。

它主张统治者应积极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化,使他们更驯服的接受统治。

荀子的这些言论是对儒家诗教、乐教传统的理论概括,对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的文学观: 1.老子(次重点):理解:老子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及其学说中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思想资料。

老子提倡无功而治,希望回到原始社会的那种生活,因此他反对一切文化艺术并且反对主谈文化学术的圣人,他说为学自益,为道自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这些言论对于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利用虚伪的礼教来欺骗和奴役人民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造成这种情况,并不是学术文化本身的罪过,老子一味地反对知识和文化,颂扬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乃是违背了历史前进方向的反动观点。

有益文艺的思想资料:1老子在艺术上提倡一种浑然天成的全美境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后来的文论产生积极的影响。

2老子在阐发其唯心主义认识论时,提出了“虚极”、“守静”等,虽有消极出世的一面,但同时也包含着在认识道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既有观念干扰的正确一面。

3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中虚实相成,巧拙相济的主张也有直接启示,这一具有辨证思想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老子主张复归于朴,这种思想虽本质上是违反历史发展进程的,但后人将其应用到文学批评上却成为反对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矫揉造作的思想武器。

2.庄子(重点):理解:庄子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

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天籁。

认为最上等的是“天籁”,即自然自生、丝毫不受外界影响的自然之声。

联系老子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和复古倒退的社会政治理想来看,这种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无疑包含反动性在内的。

然而,作为美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思想资料,后人用它来强调作品的自然之美,反对雕琢堆砌和矫揉造作却又产生过一些好的作用。

《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和文章风格的描述。

《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和文章风格的描述: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这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和文章的概括,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关于浪漫主义精神论述。

对后世据用浪漫主义精神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应用:翻译简评庄子的"绝圣弃知"说。

在这里庄子提出了文艺否定理论,是有其阶级根源和实际的政治目的。

一方面由于他们所属阶级的没落,昔日的享乐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就以无美为至美、无乐为至乐的理论来自我安慰;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人们有了知识和文化就会犯上作乱,因此提出了一套“绝圣弃智”的理论来推行愚民政策。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思想又是针对儒家的礼乐之道提出的。

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思想派别的斗争,庄子对儒家的批判,确也触及到统治阶级利用虚伪的礼乐教化欺骗奴役人民的罪恶本质。

翻译简评"轮扁斫轮"故事。

庄子在这里表达的见解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说斫轮的方法不能用言语传授,但另一方面又实际上将斫轮之术口授于人。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正是人类劳动实践中为了交流经验,传递思想感情而创造出来的。

认为人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不能言传,把一切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看作是糟粕。

不过轮扁斫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这却是精僻的。

《庄子》书中谈技艺的寓言("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佝偻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梓庆削木为鐻"等)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启发。

《庄子》书中谈技艺的寓言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启发:首先,庄子讲的这些寓言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有其道的,人们要驾驭事物,获得精湛的技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的道,而不能凭主观意志,胡为蛮干;其二,要掌握“道”达到神化的境界,必须有长期的实践功夫;其三,要获得高超的技艺,还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

所谓“用志不分,万凝于神”都是讲必须专一,心无旁骛,才能在技艺上达到熟能生巧,所有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也是适用于文学创作的。

第二章汉代文学批评 (一)《诗大序》(重点):识记:"风雅颂":诗歌的三种题材。

风是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的诗歌。

颂是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

"诗六义":《诗大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主文而谲谏":《诗大序》提出诗风格的理想标准是"主文而谲谏"。

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