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运动的第一部分内容。
地球的自转重点讲述的是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同时还需要着重强调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还很陌生,他们刚开始会不理解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当结合身边的现象来讲解自转时,让学生慢慢地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得到地球是在转动的。
因此,在讲授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一定要注意将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转化到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球的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等。
四、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视频动画,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认识人们是如何根据这一现象协调生产生活的。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地球的自转》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看巴黎奥运会运动员们比赛时间是在晚上,难道他们是在晚上比赛的吗?学生:……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大家对地球的自转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每天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导致观看巴黎奥运会的时间出现差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自转,去更深刻的认识地球的自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新课教授】一、地球自转的概况1.地球自转的概念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说说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绕转中心是地轴。
2.地球自转的方向(1)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第一段,说说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2、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3、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地球仪经纬网的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图片和欣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讲述: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精选13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篇1第一节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和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地球的图片、模型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地球仪、天文望遥镜等。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参观天文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教室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太空视角下地球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且与众不同。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影片中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3. 引出课题:地球和地球仪(二)新课教学任务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1: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图片,请学生判断地球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活动2: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大小。
活动3:讨论:如果我们要乘坐宇宙飞船去观光,你想选择哪个星球作为目标地?为什么?任务二:认识地球的运动活动1:观察PPT上的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活动2: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观察其中的特点。
活动3:PPT展示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
任务三:学习经纬线和地磁线活动1:PPT展示经纬线和地磁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
活动2: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经纬度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任务四: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的影响活动1:PPT展示一些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台风、地震等。
活动2: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1.2.1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较的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大小。
些角度认识地球的大小?(教师直接讲授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认识地球的大小。
)出示地球数据、操场和太阳月亮大小的图片(直接讲授即可,不用让学生计算,因为这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让学生能够从比较中再次认识地球的大小。
)过渡:地球如此之大,为了便于研究和学习交流,人们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起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阅读课本,并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活动提出的问题。
出示地球仪的图片,提出活动 2.同桌互相观察地球仪,说说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提示:不同颜色代表什么?线又代表什么?虚线代表什么?)教师出示动画,并提问学生这些点和线的名称是什么(可以开火车回答)你还能找到特殊的纬线吗?(提示虚线表示)方法指导:为了让学生更快辨别清楚经线纬线,教学生一个口诀“横纬竖经”来记忆。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地球仪,找到一些特殊的点和线。
环节二新课讲授——深入学习经线和经度学生阅读课本,说出经线的特征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叫经线。
形状:半圆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这个估计会有学生不清晰,需要板书讲解清楚)位置关系:相交于极点(教师也需要提示)数量:无数条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画好示意图,记住规律。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记住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过渡:我们要更深入去学习经线,活动 3.小组讨论探究:说出经线的特征(3分钟)出示表格和任务:阅读课本p15 图1.11,根据表格的提示,从这些角度说出经线的特征,并尝试画出示意图。
(讲解时,教师同时要在黑板上板图)过渡:经线有无数条怎么更好区分每一条经线?引出经度的概念出示经线图,利用动画,展示经度的划分圈出两个20°,提问当两条经线度数一样时,我们怎么确定是东经,还是西经?讲解经度的划分规律(难点)利用动画和板图,并让学生尝试画出示意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教学过程】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
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
学生阅读(五分钟)。
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
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
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1.1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2.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球仪,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的构成。
2.地图:准备一些地图,用于让学生实践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4.学习资料: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
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列举“天坛”(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对比感受:(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2.观察思考交流3.识图指认:4.制作与交流展示: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第一阶段:猜想阶段1.古中国——“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周髀算经》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2.古印度——“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图解: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
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
3.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上的盘子。
4.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5.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
6.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小结:在几平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世界(地球)的认识。
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坦的。
合作探究: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
生活在21世纪的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实例1:海岸看船实例2:登高望远实例3:月食实例4:卫星照片拓展:虽然同为地球,但图片的视角从非洲大陆上空变为了中国上空。
2017年,微信首次更换启动闪屏的这张新图片,右侧的图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中国全景。
微信团队介绍称,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顺转:你们熟悉的看似简单的原理,古人依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第二阶段:推测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第三阶段:证实阶段拓展: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单位
年级
教师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了解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
唤起学习热情。
自主学习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重点
难点
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依据。
难点: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
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少,主要是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教材给的资料较少,鉴于此,本部分内容设计收集资料。
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观看教材图1.3,鼓励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地球仪的特点是什么?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大家积极性很高,能够围绕经纬网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问题设置得不够清晰,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有些偏离主题。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定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经纬度系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
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 授课时间:第1课时,具体时间依据学校课程安排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推荐了一些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们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还显得有些迷茫。下次我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或者设计一些具体的课后探究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1.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形状对定位的影响。
- 地理教学软件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f天如斗笠f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f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
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
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
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 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
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