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三年级上语文望洞庭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3望洞庭 教案2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3望洞庭 教案2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17·3望洞庭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2.学会诗中的1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重点)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合理想象诗所描绘得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望洞庭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伟大的诗人?2.介绍刘禹锡。

3.导入课题。

4.从题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5.介绍洞庭湖资料。

6.播放洞庭湖的视频资料。

7.从题目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活动2【活动】望洞庭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螺luó、磨mó3.再读,注意诗的节奏。

4.自由再读古诗,你都读懂了那个词、哪个句子的意思? 自己理解——同桌交流——全班交流5.师小结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发挥想象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7.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生配乐感情朗读。

9.刚才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到洞庭湖畔感受到了远望洞庭湖看到的和谐的美、迷蒙的美、柔和的美。

师板书。

作者已经来到洞庭湖畔,为什么他只远望,而不去细细的游玩,近近的欣赏呢? 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虽胸怀大志,却屡遭打击,多次被贬官。

二十二年间他六次由于官职变动路过洞庭湖,这一次就是在转任和州时路过所做。

在那样的心境下刘禹锡就像清凉月夜下白银盘里那一只孤独的青螺。

长期的贬谪他也有孤独也有落寞。

谁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

活动3【活动】望洞庭三、情感升华1.三介作者刘禹锡不光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白居易评价刘禹锡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所以刘禹锡又有“诗豪”之称。

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刘禹锡诗中的豪迈之情。

2.延伸学习《浪淘沙》。

⑴自读。

⑵指名读。

⑶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⑷指导感情朗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借助诗题初步感知三首诗的写作内容,理解诗中风光的位置。

2.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3.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欣赏中,丰富认知,积累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一、找位置初识三首诗1.出示诗题,从“望〞联想积累。

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积累背诵。

2.再读诗题,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

学生汇报: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释和生活积累,在地图上找寻风光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天门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题目出发,一方面借助诗题中的关键字联络学生的古诗积累,浸透分类积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诗题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从单元首篇课文的学习中建立“祖国山河〞的概念,为本单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奠定根底。

】二、圈画走进洞庭湖导语:顺着长江自西向东的走向,我们先来到洞庭湖。

1.读古诗,注意音准和节奏。

学生读故事,注意字音读准,感受七言诗的节奏。

2.指名读,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说大意:注释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后两行诗的意思。

3.默读圈画走进洞庭湖。

〔1〕第一次圈画景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②引导从“潭〞的水很深联想旧知,积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读。

补充洞庭湖的资料:古人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画色彩。

在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画面上的色彩?①学生读古诗,圈画色彩:翠、白、银、青。

②按照色系,学生给这四个表示颜色的字进展分类:翠和青、白和银。

③联络诗句和注释理解“白银盘〞和“青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并正确表达《望洞庭》这篇古诗。

2.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望洞庭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

2.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三、教学重点1.望洞庭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

2.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古诗文的韵律感和文学意义的理解。

2.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升。

五、教学方法1.集体诵读法。

2.配合图像展示。

3.团队合作探索。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导入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2.唤起学生对于水、湖的感性认识和描述体会。

2. 正文环节1.集体诵读古诗《望洞庭》。

2.集体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文学意义。

–第一句:洞庭山水翠橹天。

洞庭山水景色迷人,绿树苍苍郁郁葱葱,一直延伸到天边。

–第二句:云物异形常自然。

云朵变幻莫测,犹如一位魔法师施了魔法。

–第三句:先行夜合听蛙鸣。

夜幕降临时,先来到此地听明晰蛙鸣的声音。

–第四句:或疑洞庭非吴越。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这里的洞庭指的是“洞庭江”,而非吴越之地。

–第五句:更惟波上洛阳城。

波涛滔滔,仿佛是洛阳城的壮观景象。

3.小组探讨:1.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图片展示,探讨洞庭湖的有关地理特点。

2.汇报每组的研究成果:景色、动植物、产业等方面。

3. 总结环节1.由学生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集体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评估1.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识读古诗《望洞庭》。

2.能够对古诗文的文学意义进行初步理解和表达。

3.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增加阅读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及文学鉴赏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洞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理解《望洞庭》的词句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能够朗读《望洞庭》的诗句。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望洞庭》的历史背景和词句含义;
2.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朗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放映《望洞庭》词牌曲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它的旋律和气息。

2. 学习课文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望洞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开始阅读《望洞庭》,逐词逐句地理解和解释;
3. 课文解读
•引导学生理解《望洞庭》中所用到的词语,比如:洞庭、荆棘、烟波江上使人愁、三湘、南楼;
•引导学生感受诗句表达的情感和意象,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 课文讲解
•教师讲解课文讲解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生根据押韵的原则,朗读出《望洞庭》的诗句。

5. 小结巩固
•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重点;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演绎《望洞庭》的气息与情感。

四、课后练习
1.自己口头朗读《望洞庭》;
2.体悟《望洞庭》中的情感;
3.思考如何以一种新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并让学生具备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认知,使其更具有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4、老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讨论理解后两句古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
感情朗读整首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还可以是: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学生逐句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感情朗读前两句古诗。
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赞美月夜洞庭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生能够学习古诗中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洞庭湖。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2、你们看,这就是洞庭湖,它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水清澈,周围山峦环绕,景色十分迷人。

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看到了洞庭湖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诗,叫做《望洞庭》。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面的波光。

秋月:秋天的月亮。

两相和:两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用铜镜,铜镜没有打磨时,表面是不光滑的。

这里形容湖面在无风的时候,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句的意思: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打磨的铜镜。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山水翠:山和水都是翠绿的。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君山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四)体会情感1、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17.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前预习】1.读:读三首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标:将课后要认的生字(双蓝线中的)在诗中圈出,标注难读的字音;将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组成词语,一字两词,标红关键笔画。

3.说: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标注不懂的地方。

【教学目标】1.通过关注关键笔画、对比等方式,学会正确书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在词语中分辨多音字“磨”读音。

2.借助课文注音、同伴互助、老师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望洞庭》。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能说一说古诗主要讲了什么。

借助注释和老师指导能够说说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

4.通过有感情地读和体会诗中关键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刘禹锡笔下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及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大张的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之前大家游了一回长江、天门山和西湖,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2.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中,引出本课学习的古诗《望洞庭》,启发学生继续静静欣赏祖国美景。

通过解题与了解作者对古诗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新授探究一:读古诗,说诗意1.把古诗读正确。

(1)出示古诗,指名读古诗。

(2)师正音,明确难读字和多音字读音。

(3)全班齐读。

2.交流诗意。

(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

(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探究二:想画面,悟诗情1.感受近看洞庭画面。

(1)指名读,说诗意。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 -3《望洞庭》 教案1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 -3《望洞庭》 教案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17·3《望洞庭》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螺”,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更是秀丽迷人。

谁能给大家分享下在你印象当中最美的景色是哪里? 师∶你最先举起了手,请你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苏州园林,听了讲解员对园林的讲解,让你更加的喜欢上那处地方。

师∶你也有想说的,快起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杭州西湖。

师∶说到杭州西湖啊,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今天呢,老师同样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处美丽的景色,那就是洞庭湖。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古诗《望洞庭》。

(板书课题:望洞庭)二、初读师∶现在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在范读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重点生字词,并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了,老师读完了,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边听边做了标注。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非常棒,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啊,老师发现大诗人刘禹锡为同学们设下了关卡,需要我们一一闯关才能够读懂他的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么? 师∶看到大家都自信满满,那我们现在立即开启第一关,也就是字词关∶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谈谈"螺"字的书写。

师∶现在老师已经把这些生字请到了多媒体上,它们正迫不及待的想跟大家交朋友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师∶哪位小勇士愿意率先读出它们的名字? 师∶你的手举的最快,就请你。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说课稿第【1】篇〗望洞庭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4.教学重、难点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

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说,相机板书: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指名说一说,(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4、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说得真恰当!老师也送大家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齐读词语)
4、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课时导学流程
导学过程
补充
课堂变化及处理
1、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篇,体会它们的异同。出示:《临洞庭》(节选前四行诗句及注释)
课时导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望洞庭
课型
新授课
第几
课时


导学

(三维)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热爱祖国山河。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锻炼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导学
重点

难点
【导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导学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导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语言训练: 和 两相和
2、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
课时导学流程
导学过程
补充
课堂变化及处理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1、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3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2、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抽读,评价。
3、同学们还想读吗?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在古诗中,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在读诗的时候平声我们要读的慢一些长一些,仄声要读的快一些短一些,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3、我们继续领略美景,出示配乐课件2(天门山图片),此刻,你又想诵读哪首古诗呢?齐背诵《望天门山》。
4、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欣赏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景色,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会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课件3(洞庭湖图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对洞庭湖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5、你觉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美、安静等等)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二)品悟一、二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3、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相机识记生字“螺”
(2)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5、齐读,评价: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和韵味。
课时导学流程
导学过程
补充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三、 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
(一)总体把握,丰富积累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 、启发谈话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使






课时导学流程
导学过片、以景引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
2、出示配乐课件1(庐山瀑布课件)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你想吟诵哪首古诗来表达心中的赞美?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①湖水平:指湖水涨满。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此指水天一色。④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的低洼地区。⑤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诗题)(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4、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品悟三、四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人在什么地方欣赏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师小结:第三句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吗?(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