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
76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刘淑扬(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3)摘 要:当前,在新闻媒体界存在的新闻失实、虚假报道等问题给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严重的新闻失实问题使社会大众对新闻产生怀疑、反感和不满等负面情绪。
本文就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展开论述,分别从虚假新闻的具体表现、出现虚假新闻的原因及相对应的改善措施等角度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新闻失实;虚假新闻;真实性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2-0076-01一、虚假新闻的表现特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诸多行业均推崇“经济效益至上”的理念,这种市场体制中,新闻行业也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就是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不惜放弃新闻作为人们舆论导向的神圣使命,制造虚假、失实新闻以获取经济利益,国家政策的空缺、人们的缄默,更是助长了失实新闻的增长势头。
本文对失实新闻的具体表现作出以下归纳:(一)虚假新闻数量庞大我国的新闻媒体数不胜数,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年具体会产生多少假新闻根本无法统计,虽然我们无法计算具体数字,但是根据我们实际接触媒体的切身体验来判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虚假新闻数量的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虚假新闻已经表现出一年更比一年强的态势。
(二)虚假新闻涵盖的内容广当下我们接触到的虚假新闻几乎涵盖各个领域,无论娱乐、社会、经济,还是政治、教育、国际等方面都充斥着虚假新闻,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层面众多,根据现在人民的喜好和需求,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是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再有就是名人的新闻也是人民比较关注的,关于它的虚假新闻数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形势。
由于目前我国的传媒监管在娱乐新闻、社会新闻这两个方面相对宽松,其政治风险比其他虚假新闻要小很多,而且人们对这方面的新闻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造假者敢于而且乐于对这类新闻“下手”,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新闻娱乐化、新闻大众化潮流中产生的“裹挟品”。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
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
问题就在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极不严肃,或随意杜撰,或道听途说。
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既不可为了某种目的任意颠倒事实,也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调查研究,随声附和。
一、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及成因1.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一是夸大成绩、任意拔高。
一些通讯员为了使自己的稿子能够引起编辑的重视,总是想方设法把成绩说的突出一点。
于是就不从实际出发,把成绩夸大到不真实的程度。
有些通讯员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没有高尚的、闪光的、尖端的思想境界,人物就树立不起来。
于是动脑筋想花样,把一般的事实写与众不同,超人一等。
但是这种人为拔高的作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有一则报道说:“某独生子每天上幼儿园都大哭大闹,学了某先进人物后, 不等父母送,自己就跑到幼儿园。
”如此立竿见影,只会使人啼笑皆非。
人物的思想境界是要通过事实反映出来的,但必须实事求是,用词要准确、适当,如果读者看到你写的事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是真的呢?二是谎报数字、夸大事实。
为了使稿件生动,往往借助于数字,但有些数字经不起推敲。
有一篇报道节油的稿子,说某司机一年节油超百吨,实际上一台车全年耗油才几吨、十几吨, 岂不怪事,令人莫名其妙。
数字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离不开数字。
在运用数字时,注意准确性,要注意数字产生的条件及前后的逻辑性。
比较数字,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可比性。
巧妙地、真实地运用数字会使报道增强说服力的,但有意夸大数字,不仅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而且有损党报的形象,进而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情节离奇、弄虚作假。
写通讯、小故事,是需要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
但不能违背真实去追求生动,而违背人之常情。
如一篇反映劳模的报道,说某劳模和妻子结婚数年没要孩子。
当采访到他妻子时,妻子却说怕影响她的工作,难道有了孩子就能影响她的工作,想干好工作的人都不能要孩子?类似的文章太不近人情了。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
随着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一些新闻报道开始出现失实的情况,给公众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失实的新闻不仅影响了公众的理性判断,还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失实新闻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技术不成熟: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新闻编辑人员在短时间内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并加以编辑发布。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闻编辑人员可能因为匆忙工作而没有充分核实新闻来源,导致新闻失实的情况出现。
利益驱动: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新闻内容或者通过编造事实来吸引读者。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也是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之一。
缺乏监管: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不法分子或者恶意竞争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传播虚假信息,导致新闻失实的情况出现。
受众审美需求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受众对新闻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倾向于直观、刺激的内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新闻媒体可能会夸大新闻内容,或编造事实来迎合受众的需求,导致新闻失实的情况出现。
针对以上失实新闻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培训:新闻编辑人员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一环,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新闻伦理道德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这样的前提下,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新闻事实核实能力,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建立健全的新闻传播伦理规范:针对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新闻传播伦理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新闻传播伦理规范,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行严格监管。
加强新闻传播监管: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记者在报道中错误或不实地描绘了事实或事件。
新闻失实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它可能导致政治上的混乱,社会上的争吵或经济上的损失。
引发新闻失实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记者的主观判断和偏见、信息的不足或过度解读、竞争和追求更高的流量等,这些都会导致新闻失实的问题。
但是,新闻失实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在避免新闻失实方面,媒体和记者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确认源信息的可靠性很多时候,记者正在竞争时间与其他媒体,需要快速发布新闻,这就容易让记者忘记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将时间投入到检查信息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信息无法来源验证,那么就应该将其舍弃。
2. 不带偏见地采取信息记者的个人偏见往往会影响到新闻的描述,通过明确的采访流程和方法,应该尽可能地去除主观偏见。
报道应该是客观的,新闻中包含的信息应该是建立在可靠和事实上的。
3. 防止过度解读和渲染当一些新闻事件很受关注时,媒体可能会过度解读信息,甚至渲染事件,导致新闻不真实或夸大其词。
诚实、合理、简洁而又准确的描述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避免新闻失实,同时提高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社会各界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1. 加强媒体监督公众可以要求新闻媒体建立相应的透明度和行业道德准则。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媒体监督,并对报道负责任的行为给予奖励和赞扬,同时对失误和错误给予严厉的惩罚。
2. 确立事实和真相公众应该关注多个来源和渠道,比较不同报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建立起来一个准确的事实和真相的基础。
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
3. 强调科学和理性事实和真相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公众应该学会质疑并验证信息,促进更好的公共对话和更加民主的社会。
总之,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减少和避免新闻失实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行业标准、监督、向科学和理性的思考倡导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减少新闻失实的风险。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新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在网络时代,假新闻、失实新闻频频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新闻失实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一、信息来源不严谨。
很多新闻媒体追求新闻速度与点击量,为了赶时间和量的要求,未经严格核实就发布新闻,从而掩盖了新闻中的真相。
同时,在信息时代,一些个人和媒体以获取网络流量和传播量作为自己的目标,会不经意间发布谣言和假新闻。
二、缺乏对新闻真伪审查的能力。
一部分读者缺乏对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盲目相信并转发,从而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
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对新闻内容没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任由虚假信息的传播。
三、新闻制作现象严重。
一些新闻媒体在制作新闻时,为了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夸大、歪曲事实,不仅扭曲了新闻事实的本意,而且也严重破坏了新闻的正义性。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媒体规范自律新闻媒体应该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和审核制度,提高新闻质量的同时,还应教育和引导读者合理看待新闻,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和谣言。
二、加强读者自我保护意识。
在接收新闻时,读者应该对发送方和信息来源做出深入的考察,正确对待。
此外,读者需要自我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擦亮眼睛,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三、推广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着力提高公民的新闻素养和信任度,同时引导青少年健康有效地获取信息,培育自己的个性特长,认识并解决问题。
四、提高新闻创作水平新闻从业者和媒体从业者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加强自我修炼,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精神来创作出优质的新闻作品,从而树立起持久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应对新闻制作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新闻从业者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总之,加强对新闻从业者和读者双方的管理和引导,推行新闻规范化、专业化的创作精神,是解决新闻失实问题的关键。
通过多方合作,加强科技与教育的互动,推动社会价值追求的同步实现,是保证新闻工作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在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不仅会给公众带来误导,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造成严重影响。
探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失实的原因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闻传播渠道不完善网络时代,新闻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新闻来源难以管控。
不少新闻平台缺乏专业编辑,对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将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布出来。
大众也因此面临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在大量的信息中分辨真伪变得尤为困难。
2.新闻发布不经过核实许多时候,新闻发布者缺乏对新闻内容的核实,为了抢先报道或者吸引眼球,往往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速度取胜的当下,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3.利益驱动一些媒体和新闻发布者会出于个人或者组织的利益考虑,故意发布失实消息。
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社会敏感事件中更加严重,成为了“造谣、传谣”的重要原因。
4.信息失实的传播一旦有失实消息出现,网络的特性导致它可以迅速传播,进而形成“谣言蔓延”的局面。
当消费者阅读到这些消息时,很难分辨真伪,容易被误导。
二、新闻失实的对策为了解决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1.加强新闻发布者的道德约束媒体和新闻发布者需要自觉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监督,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不发布没有确凿证据支撑的消息。
也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
2.建立新闻真伪评估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新闻真伪鉴定机制,对发布的新闻进行审核和评估。
这也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如果发现失实消息,可以通过举报的方式进行追踪核实。
3.深化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加强对新闻真伪的筛查,对发布失实消息的媒体和个人进行舆论谴责,形成对失实新闻发布者的惩戒效应。
4.媒体联合打击失实消息在发现大规模失实消息传播时,媒体可以进行联合声援,通过多元化的报道和信息核实,还原事实真相,尽快消除公众对失实消息的误解,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益。
媒体行业的新闻失实演讲稿
媒体行业的新闻失实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今天在这里发表演讲的主题是“媒体行业的新闻失实”。
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肩负着传递真实信息、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责任。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新闻失实问题在媒体行业中逐渐凸显。
本演讲将从新闻失实的定义、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闻失实的定义新闻失实指的是媒体报道在事实真相与报道内容之间存在不符合的情况。
这种失实可能是有意为之,即故意编造、篡改事实来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能是无意之失,即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当、采访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报道失实。
二、新闻失实的影响1. 扭曲事实真相:新闻失实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扭曲事实真相,误导公众判断,造成社会舆论的极大混乱。
2. 损害公众权益:新闻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旦失实,可能导致公众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困惑。
3. 削弱媒体公信力:新闻失实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与形象,公众将难以信任媒体所报道的信息,进而对整个媒体行业产生质疑。
三、应对措施1. 加强媒体职业道德教育:媒体从业者应始终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履行好传媒的职责和使命。
2. 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媒体应加强内部审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新闻采编流程,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加强新闻监督管理:政府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媒体监管机制,加大对新闻失实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故意失实的行为依法进行严惩。
4.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媒体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新闻报道进行评估,提高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结语:新闻是一个社会的窗口,它应该直面真相,传递真实信息。
而新闻失实问题的存在,不仅违背了媒体的职业道德,也损害了公众的权益和媒体的公信力。
面对新闻失实,我们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把好信息来源,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新闻失实地原因和对策
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1、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
而“左”的思想路线往往是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也是产生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鼓吹什么“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提出“事实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主张“只要是政治需要,事实没有的可以加上去”,等等。
这些谬论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新闻造假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的新闻队伍中,现在仍有一些人依然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以“政治需要”为借口,不讲客观事实,不计传播效果,任意地制造典型,编造新闻,搞虚假报道。
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在群众中却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2、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
例如,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
他们只希望报道自己的成绩、功劳和经验,容不得批评意见。
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情况,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很大影响。
试论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上)新闻真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我国新闻业界的发展和变化,这个话题“历久弥新”。
本文主要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年度“十大假新闻”(2001-2006)为例,对当前新闻真实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新闻是人写的,因而它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主观性制作。
在从“事实到新闻的运动”过程中,会出现真、假、部分真和部分假的问题。
我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在强调真实对新闻的重要性,其实真实是对新闻的一种认识或判断,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会有新闻真、假问题。
作为对新闻的一种认识,新闻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过程。
事实的发生和演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人对事实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而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这样就必然和新闻真实产生冲突。
如果非要等事实完全展现才进行报道的话,这种报道就不是新闻而成了历史。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措施探讨 新闻学论文
目录摘要 (1)引言 (2)1.新闻失实定义 (2)2.新闻失实的表象及特征 (3)2.1 扭曲事实 (3)2.2 炮制新闻 (4)2.3 报道缺失 (5)3. 新闻失实的影响 (6)3.1. 公信力危机 (6)3.2. 社会公平缺失 (7)3.3 掩藏社会矛盾 (7)3.4 营造社会幻想 (8)4. 报道失实的原因 (9)4.1 不可能真实 (9)4.2 追新 (10)4.3 生存焦虑 (10)4.4 利益行为 (11)4.5 职业素养欠缺 (11)4.6 社会、文化原因 (12)4.7 法、制体系缺陷 (13)5. 控制新闻失实的对策 (13)5.1给记者以基本的保障 (13)5.2 加强记者职业修养 (14)5.3 完善内部规制和流程执行 (14)5.4 界定产权和适度放权 (15)5.5 启动大众监督 (16)结语 (17)注释: (18)参考文献: (21)摘要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我国经济泡沫破裂和一些社会矛盾沉积,一段时间内,经济危机对社会压力将会继续增大,新闻真实性对于社会和谐的作用进一步明显,研究新闻失实的防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新闻失实的一般表象及特征和其影响以及新闻失实的原因进行概括的论证,并在最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行文将就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做细分和重点论证。
关键词:新闻,失实,道德,监督引言目前我国社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国仍然在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而在这个过渡中,不可避免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多元化的形成,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维度的社会阶层分化更加明显,并伴随着社会离散、社会脱序、社会失范、甚至社会断裂。
同时社会关系的连接纽带也在增加,社会关系的方式也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而传播手段和沟通方式在调节社会关系当中也越来越重要,并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社会行的信息补偿和心理释放[1]。
而面对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农业经营需要的外部资本注入由于工厂倒闭而不能打工去维持,再加上近年来城市化导致农民土地流失进而使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减弱。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假新闻、谣言和失实信息。
这些失实新闻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判断力,更会给个人、组织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条失实新闻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世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失实新闻不仅会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公众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往往无法判断真伪,容易被误导和操纵,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还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加强对失实新闻的监控和管理,避免失实信息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只有通过合理的监管和管理,才能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新闻失实现象也随之而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新闻失实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新闻传播的渠道愈加多样化,涌现出大量非传统新闻媒体,这些新媒体的报道往往缺乏严格的编辑审查,容易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甚至捏造事实。
传统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会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夸大事实,渲染问题,引发不实报道。
个人观点和偏见也是导致新闻失实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记者和媒体从业者出于自身立场和利益考虑,可能会在报道中加入主观色彩,片面夸大事实,损害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技术手段的滥用也容易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轻易地篡改照片和视频,制造出看似真实的虚假信息。
监管不力也是新闻失实问题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能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法律规范,导致一些媒体和个人肆无忌惮地发布失实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新闻失实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新闻失实客观原因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客观原因及其对策导言新闻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新闻传媒机构承担着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象、引导舆论等重要角色。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新闻失实客观。
新闻失实客观常常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和争议,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
如何解决新闻失实客观问题成为了新闻媒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客观和失实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新闻失实客观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能为新闻媒体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新闻失实客观的原因1. 竞争压力在新闻传媒行业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新闻媒体常常为了追求独家或者热门新闻而忽略了客观性,选择性报道、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等,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2. 利益驱动新闻传媒行业是利益驱动的行业,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者政治利益而忽略了客观性。
比如,政治压力媒体可能会在报道某些敏感话题时刻意掩盖真相或者篡改事实,以达到为领导作宣传的目的;而商业媒体可能会在报道时不遗余力地宣传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品牌,从而忽略新闻客观性。
3. 采编失误新闻传媒是一个信息的中转站,大量的信息需要采集、编写、发布。
在这个过程中,采编人员难免会犯错误。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听取不可靠的消息源,或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从而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4. 宣传意图新闻传媒机构也会有宣传意图,有时候他们会把某个新闻事件渲染为一个巨大的事件,从而影响公众的情绪。
很多时候,这样的宣传也会导致新闻失实客观。
二、新闻失实客观的对策1. 准确信息的采集新闻传媒机构应该注意准确信息的采集,对传递的信息进行核实并从多个来源搜集信息,减少采编失误的发生,从而确保新闻的客观性,避免新闻失实客观。
同时,为了避免信息可信度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新闻传媒机构需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准则,将客观性放在第一位,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信。
2.采用更加科学的制度在采编和出版方面,新闻传媒机构应该采用科学的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管与审查机制,确保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准确、客观。
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一)提升公众分辨新闻真实性的能力 作为媒体运作环境中各方利益的集结点,公众可为新闻 媒体提供有效的社会监督,这对于减少失实新闻有着重要意 义。针对目前公众分辨不实新闻能力较低的问题,我国应面 向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既要让公众熟悉媒体运作的特点 和流程,对媒体形成一种无形的受众监督的压力,同时还需
二、为什么会出现新闻失实现象
(一)公众分辨新闻真实性的能力较低 2016 年 5 月 5 日,《新安晚报》发出了一篇题为《我的 右肾去哪了》的新闻报道,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跟帖、转发、谩 骂,当事医生受到人身攻击。5 月 10 日,事件真相浮出水面, 该患者的右肾仍在,目前呈现为外伤性移位、变形、萎缩,被 污蔑趁手术摘除患者器官的当事医生的正常工作与精神状 态受到这篇失实新闻的严重影响。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 出,公众分辨新闻真实性的能力仍不高,这直接导致大量失 实新闻的蔓延与扩散,进而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媒体易受经济利益驱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这一社会性活动逐渐“商品 化”,且与经济利益相互交叉,这一现状使得各大媒体较易 受经济利益的影响。目前,国内有些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 进行市场化运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报道失实新闻 或劣质新闻,虽然报刊的发行量或电视收视率不断上涨, 但媒体形象却大大受损。 (三)新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行业 也是如此,这给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了较大压 力。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些媒体采用不正 当的竞争手段,如直接报道未经核实或明知为虚假的新 闻,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被忽略。 (三)新闻监督体系不健全 新闻监督体系不健全直接导致当今社会虚假新闻丛 生,没有法律法规的有效监督与制约,有些新闻媒体或从 业者无所顾忌,肆意捏造失实新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 会影响。2016 年 1 月 4 日,上海某新闻客户端发布消息称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地震,后由江西方证明此为虚假 新闻。这则新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说明我国新 闻监督体系亟需完善。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让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但也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失实的问题。
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利益驱动、社会舆论的引导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从源头上减少新闻失实的发生,以保障公众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
1. 信息传播的无序性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导致信息的源头变得不够透明,信息真伪难以辨别。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这就使得一些不实的信息很容易传播开来。
而且,很多时候,信息发布者不需负责任,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导致了新闻失实。
2. 利益驱动在网络时代,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或者谋取经济利益,常常故意发布失实信息。
在新闻行业中,有些媒体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夸大事实或者制造新闻,这样的行为造成了新闻失实的情况。
3. 社会舆论的引导在网络时代,舆论的力量日益强大,一些社会事件和新闻被放大、曲解,甚至被制造。
这种情况下,部分人会利用舆论的力量来传播失实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对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的对策1. 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应该强调信息源头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信息发布的认证机制,对信息发布者进行认证和监管,对不实信息进行处罚。
网络媒体也需要加强自律,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失实行为进行惩罚和打击。
加大对网络谣言、不实信息的查处力度,对于发布失实信息的主体,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监管部门也需要强化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
3. 提升公民的媒体素养公民的媒体素养是减少新闻失实的关键。
培养公民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对失实信息的警惕性。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媒体素养的教育,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时代的信息。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新闻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它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功能。
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新闻失实的现象也愈发严重,这不但影响了公众对事实的认知,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舆论偏激。
探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规避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由于新闻从业者的主观偏见。
在新闻报道中,一些记者或编辑可能出于个人立场或利益考虑,故意夸大、歪曲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新闻失实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不负责任的用户可能会发布不经证实的消息,导致谣言蔓延。
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吸引眼球或追求新闻热点,可能忽视了事实核查的环节,造成失实报道的情况。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规避对策来减少新闻失实的发生。
新闻从业者应该强化职业操守,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报道,避免主观偏见的介入。
加强事实核查的环节,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信息审核,限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对发布不实消息的用户进行严厉的惩处。
公众也应该提高媒体素养,对新闻消息进行深入思考和甄别,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对新闻失实的规避不仅仅是新闻从业者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公众的参与也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媒体素养的宣传教育,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信息认知和辨别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新闻失实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建立科学准确的信息采集和编辑流程也是规避新闻失实的重要途径。
应该加强对新闻编辑人员的道德规范和专业伦理的培训,对发布不实消息的从业者进行严厉的惩处。
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确保新闻质量的提升,是规避新闻失实的关键。
在社交媒体平台方面,加强信息的审核和管理至关重要。
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不实消息的用户进行严格的处理,包括禁言、封号等措施。
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对涉及重大事件的信息进行紧急处理,遏制谣言的传播,是减少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
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
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
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
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
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
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修改版]
第一篇: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目前,娱乐新闻在逐渐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似乎完全忘却了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条件。
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不真实的娱乐新闻。
本文仅就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失真原因和整顿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1、隐私绯闻型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
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
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
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
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
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2、琐屑无聊型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
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
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3、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所谓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就是对于道听途说娱乐圈的一点什么事情立马“敏感”,不加核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跟风炒作。
比起以上两种类型的娱乐新闻。
这种新闻更是把娱乐新闻失实的现象推向了顶峰。
二、娱乐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1、主观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
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前提。
二是部分影视制作公司和自由撰稿人是制造庸俗化娱乐新闻的罪魁祸首。
三是媒体的兴风作浪是娱乐新闻产生虚假倾向的根本原因。
四是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和影视剧的协作,对娱乐新闻的庸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是一小部分编辑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假新闻的促销员,使报纸的“娱乐新闻”成了假新闻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2、客观原因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
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
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
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
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
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
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
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
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
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
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
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
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
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
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
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
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体制性新闻失实。
所谓体制性新闻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其真实性必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尤其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传播机构作为政府的喉舌,必须要为政治服务。
当客观事实与政治相冲突时,新闻媒介或工作者必须对事实进行再加工,从而导致新闻失实。
最为代表的就是我国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成为政治工具,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着新闻媒介,造成新闻严重事实。
2、经济性新闻失实。
所谓经济性新闻失实就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造成的新闻失实。
自从新闻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后,新闻单位必须自负盈亏。
为了追求市场卖点,获得较高利润,新闻媒介不惜将新闻失实报道,以迎合受众。
随着我国报业不断走向市场化,片面追求轰动效益和市场卖点的媒介增多,新闻失实现象更加值得重视。
所谓主观性故意失实,就是指新闻报道者完全出于个人原因,故意造成新闻失实,以期获得个人利益。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动机不纯造成新闻失实。
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出于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造成新闻失实的现象。
譬如新闻工作者迫于压力或者诱惑写“昧心稿”;譬如新闻工作者为了赚钱或获得轰动效益,对新闻事件肆意夸大,添油加醋等等。
2、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问题造成的新闻失实。
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作风懒散,进而导致新闻失实。
譬如新闻工作者采访不深入,对于数据记录不清,不全面了解新闻事实,就敷衍写成新闻报道。
客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非故意性失实,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原因,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入市作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在客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的非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非故意失实和主观性非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非故意性失实,就是在特定时代,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新闻失实情况,这类新闻失实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事实本身。
因为新闻报道强调多层次的真实性,即现象的真实,初级本质的真实和二级本质的真实。
一个新出现的事物或者现象,按照认识规律,人们只有对他进行表面现象的报道,不可能揭示出他的本质,所以达不到本质真实。
所谓主观性非故意性新闻失实,就是由于新闻报道者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对于一个新闻事实,新闻报道者由于思维方法的片面性,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等客观原因,不能全面了解新闻失事实,掌握准确的新闻信息,把握新闻事实的本质,从而造成新闻失实。
但这并不是完全无法改变,新闻报道者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缩小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准确。
新闻失实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闻失实现象主要表现为显性失实和隐性失实两种。
所谓新闻显性失实就是指显而易见的新闻失实现象。
这类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所见不多,明显的新闻失实现象会严重影响媒介的社会信誉度,损害媒介的形象。
在大跃进时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显性新闻失实,在今天的一些媒介上是很少能看见的,而在一些市场化的地摊小报上,倒是有一些故意哗众取宠的失实之作。
所谓新闻隐性失实,就是指传媒刊播新闻信息时出现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失实。
这种失实或隐伏得比较深是深层次的失实,或出现在隐微处,因而不易识别,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一些主要表现如:1、主次混淆,以偏盖全。
新闻报道中,常常把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眼前真实和长远真实混为一谈。
例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些报道便找一两个例子,轰轰烈烈地报道某个地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中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尽管那个地方污染严重,耕地被滥占滥用。
2、偏听偏信,猎奇传讹。
这是新闻的隐性失实中最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成绩报道、经验报道中,更容易出现整体或局部失实。
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表象入手挖掘本质的过程,所以记者要深入采访,抓住事物本质,不能只看只看事物表象。
例如: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是全国十大名湖之一,湖中有一个梁子岛,有2500名居民。
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知名度,编造了梁子岛80岁以上老人43位、百岁老人10位,百岁老人在全岛居民比例位居全国之首,是“中国第一长寿岛”的谎言,并邀请记者前去采访报道。
而记者也只是听了当地官员的一面之辞,并没有做深入细致采访,就公开进行了报道。
其实,这个岛上根本就没有百岁老人。
现在,谎言被揭穿了,媒体的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在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3、添枝加叶,人为拔高。
实事求是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是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但在对一些经验做法、先进人物等报道中,却常常是抓住只言片语,任意添枝加叶,将事实人为拔高。
有的记者在写这方面的报道时,有一个思维定势:不把先进人物写成完美无缺,就不足以展现其先进事迹。
于是,经过记者的妙笔生花,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就出现在报纸上。
4、报道失衡。
一般来讲,新闻报道有三个视角:一是政府视角,二是专家视角,三是百姓视角。
所谓报道失衡,就是指长期以来,媒体的报道都是站在政府、行业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百姓的一些正当要求无端指责。
同时,对于一些与群众相关的政策法规,不能进行人性化解释,不能从群众角度解释。
这是造成群众对报纸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也是媒体的报道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源之一。
5、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一篇新闻稿件中,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乃至引用的群众语言等新闻基本要素,必须完全真实,因为这是构成这篇消息可信度的根本。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有些记者出于种种目的,不是实事求是写这些新闻要素,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杜撰。
新闻失实的预防措施新闻稿件与一般稿件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是对事实的客观、真实的陈述,因而,新闻稿的内容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别要求,那就是必须忠实于事实原貌,准确地表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
对新闻作品中所陈述的新闻事实可采取分析法、核对法和调查法来进行把关。
所谓的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新闻稿件所陈述的事实及其叙述方法的逻辑分析,发现其中的破绽和疑点,从而判断新闻稿件中所叙述的事实哪些是不可靠的或者是值得怀疑的。
核对法就是通过与权威性的材料或其它可靠性程度高的材料的对照来发现和纠正新闻稿件中事实方面的差错与不够准确的地方。
调查法是通过直接的现场观察和了解来检验新闻稿件所陈述的事实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此外,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坚持唯物辩证法,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片面性;推动新闻法制化进程,健全法规,依法治本,严格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纠正思想存在的以新闻谋私利的腐朽东西,弘扬职业道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