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之苏轼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5dc6e0993968011ca20091a6.png)
பைடு நூலகம்
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②吹罢小单 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小单 于,唐曲调名。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 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分 析。(4分)
(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 作简要分析。(4分)
(1)词的上阙以简练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寂静幽深 凄冷的环境。初春季节,冷雨凄风,庭院深虚,寒 夜闻曲,笛曲幽咽,衬托出长夜遥迢,思乡难眠。 营造了乡思旅愁的足够氛围,传达出客地浓厚的孤 独寂寞之感。(寂静 凄凉 幽深 答到两个1分;结合 诗句分析2分;效果1分 氛围 孤独寂寞)
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 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知人:作者思想、经历、创作风格等 如:积累作者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体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 义”、“豪放派”、“婉约派”等,
二是个体风格,如屈原的雄浑悲壮、曹操的豪 放磅礴、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昌龄的雄壮豪迈、 王维的恬淡优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 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李贺的雄浑奇特、王安石 的雄健高峻、苏轼的高旷雄健、辛弃疾的豪迈奔放、 柳永的婉约缠绵、李清照的委婉清新、李煜及刘禹 锡的隽永深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 体、杜牧的清健俊爽、高适的悲壮苍凉等等。
知人论世之苏轼PPT课件
![知人论世之苏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3a52a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8.png)
苏轼的哲学思想在宋代以后逐渐 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流 派,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影响了道家和 佛家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哲学的
多元化发展。
对后世的文化影响
苏轼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局限于 文学和哲学领域,还涉及到艺 术、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
苏轼的文化影响力表现在他的 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对 后世的艺术家和文化人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独特的结构安排
苏轼的散文结构安排独具匠心,常常采用倒叙、 插叙等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散文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表 现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到见解。
04
苏轼的影响
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作品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 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加丰富多彩。
03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风格
豪放奔放
苏轼的散文气势磅礴,语 言生动,情感真挚,表现 出豪放奔放的风格。
清新自然
苏轼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 不事雕琢,表现出清新自 然的风格。
幽默诙谐
苏轼的散文常常运用幽默 诙谐的语言,表现出机智 幽默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主题
山水游记
苏轼的散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景 色的游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 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历史人物
苏轼的散文中也有很多描写历史人 物的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 和评价,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 悟。
社会评论
苏轼的散文中还有不少对社会现象 和人物的评论,表现出对社会现实 的关注和思考。
苏轼的散文技巧
丰富的表现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2f4b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e.png)
以美人衬托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一时多少豪杰” 为什么只写周瑜?
找出写周瑜的句子,并概括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有为
英俊潇洒
文武双全
指挥若定
从容破敌
英姿勃发功业卓著
外貌: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功业:功业无成生活:屡遭不幸
六、合作探究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的好处在哪里?
即景抒情,虚实结合。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上 阕
(写景)
大江东去
(壮美)
赤壁故垒
(古老)
乱石惊涛“雪”
战地风光
险峻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1、下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周瑜,苏轼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为什么选择周瑜?2、作者借周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五、思考、讨论: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https://img.taocdn.com/s3/m/2bdc3652af45b307e9719722.png)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3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 想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 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 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对比
人物
外貌
际遇
食疗秘方
麦门冬饮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 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有口腔保健、安 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 茯苓糕:《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 过食之尤佳。”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 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 雪羹汤 :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
“知人论世”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cc7e27ace2f0066f433226d.png)
中学语文•教海拾贝谓“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乃造物者之所藏,故应当从容享受造化的恩赐而不用去考虑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
第五段写客人在主人的宽慰下转悲为喜,主客纵饮,兴尽而眠,“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是全赋情绪的第二次转折。
细观全赋,拥有非常明确的情节,从头至尾贯串了一条非常明显的线索,显然是散文的写法。
至于全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其说是受到了汉大赋的影响,毋宁说是先秦散文如《孟子》《庄子》以及纵横家言等传统书写方式在赋文学写作中的遗留。
三、从作品主旨比较《阿房宫赋》与《赤壁赋》的差别《阿房宫赋》既属古赋,自然也继承了古赋的讽谕传统,体现了赋家的传统赋学观。
《阿房宫赋》虽然大部分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以渲染阿房宫的华丽与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而在赋作的结尾,作者展开议论(所谓“曲终奏雅”),揭示了统治者不爱其民一定会遭到民众的抛弃而覆灭的道理,这是典型的儒家“仁政”观的体现。
《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虽有“风流才子”之称,其实杜牧也与通常的中国读书人一样关心当时的政治局势。
他曾研究且注释过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并且写成如何抑制地方军阀的势力以及如何应对西部民族的策论。
晚唐时代正是一个藩镇割据、党派之争以及西北戎事频发的时代,作者身处这样一个不幸的时代,又有着强烈的事功理想,因此批评暴秦不爱惜六国之民的用意其实也正是针对当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属于文赋的《赤壁赋》并不一定具有如古赋一样的讽谕政治的自觉性,更倾向于以赋作传达个人的情感。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先后于1082年的秋、冬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并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是一个凝聚了太多历史记忆的意象,但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展示出如古赋所必需承担的政治讽谕功用,而是宣扬一种远离政治的旷达闲适的生活方式。
总之,由《阿房宫赋》到《赤壁赋》不仅反映了唐、宋赋家的赋学观念的转变,更体现了赋由古赋向文赋演变的发展历程。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https://img.taocdn.com/s3/m/3edbb462227916888486d77b.png)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二、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三、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四、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高二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高二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43c69da259eef8c75ebfb361.png)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
2.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的艺术。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注意作品中想象艺术的应用。
【知识链接】一、词人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文题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词意。
2.思路把握:此词题为“记梦”,根据“记梦”这一贯穿全词的线索,给词分一下层次。
【探究学习】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两茫茫”又怎么理解?2.“不思量,自难忘”是否显得有点矛盾?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处“无处话凄凉”怎么理解?4.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试指出并赏析其写作技巧。
5.词的结尾写景有何深意?6.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这是什么表达技巧?【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练习。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高中语文课文《后赤壁赋》赏析与练习
![高中语文课文《后赤壁赋》赏析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a90ca614b35eefdc8d33380.png)
后赤壁赋苏轼(宋代)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一、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12《石钟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74b5b5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a.png)
桴:鼓槌
腾:传播
韵:声音
徐:慢
名:名作动,命名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然:但是,然而
尤:更加,尤其
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用
《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湖口处有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朝李渤才寻访它的旧址,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然后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敲打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走近石钟山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寺僧
苏轼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笑而不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实地考察目见耳闻
笑谓迈曰非常自信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也。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叹
惜
7-念奴娇·赤壁怀古
![7-念奴娇·赤壁怀古](https://img.taocdn.com/s3/m/901351770b1c59eef8c7b456.png)
• 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 傥的儒将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
○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 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 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 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
苏轼
年龄:47
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几句的主 语是谁?谁在“神游”,谁在“笑我” ? •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 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 、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 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 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 ,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 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 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 峻 •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 江水的汹涌 •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 的力度 •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赤壁是不是“赤壁之战”的 古战场赤壁?
• 根据注释解释,这里的赤壁不 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同 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 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 我以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guān qiánglǔ 纶 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huá(古音读huā,今读huá)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lèi 还酹江月。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https://img.taocdn.com/s3/m/f7de7795b307e87100f696d5.png)
诗词原文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 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诗词原文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文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 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 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 时经过大庾(yǔ)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 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 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 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 “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谢谢
注文释文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 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 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 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 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 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知人论世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
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 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 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
(元丰六年)王巩北归,柔奴(别名寓娘)
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 感动,作此词以赞。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e0dd945f78a6529657d5340.png)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作者:————————————————————————————————日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中学语文论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徐敏丹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https://img.taocdn.com/s3/m/8820c7de83d049649b665889.png)
知人论世:
苏东坡成就
散文:唐宋八大家
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开创豪放派词风
书法:“苏黄米蔡”宋四家( 苏 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知人论世:
《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背景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北宋元丰二(一零七九)年,苏轼43 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 捕下狱,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 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 ),游赤 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 官黄州后的作品。
讨论探究:小组讨论:词人心中的周瑜是怎样 的?作者对这位历史人物怀有怎样的情感?
周瑜形象:
小乔初嫁了 意气风发,少年得志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英俊潇洒,儒雅倜傥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功成名就 情感:景仰、羡慕
讨论探究: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
比较: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自主学习:全班朗读,整体感
知:
上片写赤壁
思考二:宋词往 古战场之景。
往一阙写景,一
阙抒情,在本词 中如何体现的?
下片抒发对 三国英雄
(周瑜)无
限倾慕之情。
自主学习,朗读上阙:
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 象):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是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 出来的? 大场面对应大胸襟。炼 字:“穿、拍、卷”; 修辞:夸张、拟人、比 喻、对偶
滚滚长江东逝水 ——谁是你心中的英雄?
念 奴 娇
苏
轼赤 壁 怀 古
教学目标
《赤壁赋》之知人论世——苏轼
![《赤壁赋》之知人论世——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9c754b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4.png)
王 安 石 变 法
以王安石为首的 主张变法改革派
以司马光为 首的守旧派
这与苏 也王轼 成安和 为石他 苏不的 轼和师 的友 人反 生对 转新 折法 点,
自请出京:乐观性格初现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贸然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触怒王安石,苏轼被迫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司马光被启用为相,苏轼还朝,但又因看到司马光 集团尽废新法,极度保守,上书谏议,遭受陷害,再次 外调,元祐四年(1089年),知杭州。
主要功绩: 面对西湖长期无人疏浚、影响农业生产的
状况,动用二十万民工,开除葑田,恢复旧观, 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作为 标志。把淤泥筑成长堤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 “苏公堤”,简称“苏堤”。
流落惠州、儋州
贬至惠州时有《惠州一绝》(又名《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流落儋州有《六月二十夜渡海》: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还有“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
他还在儋州办学堂、介学风,被视为儋州文化开创者
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元符三年(1100年),朝廷颁 行大赦,苏轼还朝,北归途中在常州(今江苏)病 逝,享年六十五岁。
救援者: 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元老、变法的有识之士 苏辙:不惜以仕途弃绝挽救 王安石:“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被贬黄州
在黄州任团练副史,该职位低微且无实权。
主要作品: 《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赤壁三叹”:《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 娇·赤壁怀古》 《黄州寒食诗帖》
筑建苏堤
赏析古诗《赠刘景文》
![赏析古诗《赠刘景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c50fa6b307e87100f696cd.png)
赏析古诗《赠刘景文》赠刘景文苏轼(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正是一作:最是)一、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二、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三、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四、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那坦荡宽广的 胸中,既有豪情奔放、 壮怀激烈,也有南方文 人之柔情婉转、百折千 回,这使苏轼的词作显 得巍峨清丽、摇曳多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 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 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生奇才
苏轼在宋代文学上的成就是空前 的:苏诗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 苏词开拓了宋词的豪放派;苏文 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 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的书 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苏画 首倡“文人画”,自成讲究神似、 写意一派。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 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 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 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 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 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 文坛将属于苏轼。
住的房子之内。
(三)“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 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 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 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 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 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 啃河上(和尚)骨!”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 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苏轼的文品与人品相得益彰。他在政治生 涯中刚正不阿的品格,在挫折和困境中自 强不息、坦荡旷达的高风亮节,使其文学 作品具有极大的思想魅力,成为宋代文人 乃至封建时代文人立身处世的楷模。
(二)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用最后一点积蓄, 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 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 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 被不肖子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 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 不必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 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结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 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
束 史将因之而失重。”
语
——方方《喜欢苏东坡》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 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 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 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 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 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 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哲宗执政,支持新党,苏轼被 贬英州,未至而有贬惠州,三年后 又贬至琼州、儋州,直到宋徽宗即 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北归。 但不久就病死于常州,时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一)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 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 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 “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 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 “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 捧腹大笑。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废除新法,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 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 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因 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请求出任地方官。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 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 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 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 的“苏堤”。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正政见不合,不容于 朝廷。于是时年36岁的苏轼自求外放, 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 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 地,任知州。此时苏轼虽有怀才不遇 的忧伤,但仍有待机雄飞的希冀和守 道持义的自豪。《江城子 ·密州出猎》 即写于此时期。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 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 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 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新党,便把握这 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指苏轼借古讽 今,谤讪朝廷,指斥的宋神宗。弹劾苏轼欺 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这就是宋代 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 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 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 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 (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 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 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 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 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 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 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 的生活艰苦,但苏轼依然保持乐观的天性, 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 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 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