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仅用数穴在几十分钟内完成手术。

3.针灸镇痛的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对机体组织有损伤性或有损伤威胁性的疼痛,均与神经和神经递质密切相关。因此现对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和神经递质作用方面。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可以激活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①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

从针灸角度看,穴位是深部感受器最为密集的部位。针刺镇痛开始于穴位深部感受器的兴奋。针刺穴位往往会引起局部组织的酸、胀、重、麻等复合感觉。称为“针感”。针刺信号沿着一定的外周和中枢路径传导到脑的高级部位,产生针刺镇痛效应。

在具有明确针刺效应的家兔上,用交叉灌流,血管架桥,神经切断等多种方法表明,足三里穴的针刺信号主要经腓神经传导;而合谷,内关等穴的镇痛效应分别以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整性为先决条件。研究表明,针刺信号主要沿着深部躯体神经中的神经纤维进行传导。外周神经点刺激可以作为一种镇痛手段,外周神经点刺激被认为是激活了粗纤维的结果,因为粗纤维的活动可以抑制负责痛信号传导的细纤维的活动。在作用机制上,针刺镇痛与外周神经电刺激有相似之处。

②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针刺信号经外周神经系统传入中枢后,可激活各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被逐步传递,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与感受,起到镇痛效果。大量的电生理研究结果已表明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如延髓,脑干,丘脑和皮层等均参与了针刺镇痛的过程。

a.延髓水平延髓背角对于来自皮肤和肌肉的各种感觉传入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刺激可以使延髓背角内发生突触性后抑制。同时,

针刺信号由延髓外侧索向上到髓脑,激活内测网状结构,再经延髓外侧索下行,引起脊髓较细传入纤维末梢去极化而发生突触前抑制,部分阻断细纤维的传入冲动,也可阻止或减弱冲动的传递而发生镇痛作用。

b.脑干水平聚取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运动信息,是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特点,针刺冲动和痛冲动都可由网状结构上传。实验研究表明,在延髓的网状巨细胞核和三岔神经脊束核,以及中脑的网状结构均有对痛刺激发生放电反应的神经元,针刺则能改变放电反应状态,从而影响痛信号的传递。

c.丘脑水平丘脑是主要的痛冲动接受中枢。实验研究表明,丘脑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区域的神经元可对伤害性痛刺激发生剧烈、长期潜伏和长而持续的放电反应,说明它们与痛觉形成与传递有关。而针刺或电针可抑制上述部位神经元对伤害性痛刺激的放电反应。丘脑腹侧基底核群神经元对痛刺激的反应,也可被针刺穴位所抑制。

d.大脑皮层水平大脑皮层是痛觉进入意识领域的关键部位。实验研究表明,针刺镇痛作用与大脑皮层功能有关。用浸有阿托品溶液的录制置于皮层合谷穴代表区,可刺激合谷引起诱发电位,其诱发电位明显增高,电针的镇痛效应也明显增强。此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大脑皮层参与了针刺镇痛过程,详细机制可能与针刺引起皮层内抑制,及皮层对边缘系统和皮下各级中枢的控制有关。

e.中枢神经递质作用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针刺镇痛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很多。例如,用药物阻断儿茶酚胺递质的受体,能增强针刺镇痛作用,而受体激动剂则使针刺镇痛作用减弱。脑内吗啡样物质

讨论针灸镇痛的前景

临床上缓解或消除疼痛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的是药物,手术,体表刺激等。应用各种药物镇痛在临床最为常见,镇痛效果比较完全,但副作用难以避免。应用不当还会出现过敏等不良作用。施行外科手术切断外周神经,定位毁损中枢神经系统通路的一定部位,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治疗手段,适应的症状也十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