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针刺镇痛的名词解释
针刺镇痛的名词解释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细长的针来刺激身体的神经和组织,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刺镇痛在古代中国便有记载,并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针刺的原理以及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针刺镇痛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激活自体的自愈机制等方式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穴位上有许多能量通路,也称为经络。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这些经络的流动,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在现代医学中,针刺镇痛常用于疼痛管理。
通过刺激穴位,针刺可以促进内啡肽、帕金森细胞和其他内源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此外,针刺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对于炎症和神经性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2. 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领域针刺镇痛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领域,包括骨科、神经科、妇产科等。
在骨科手术中,针刺镇痛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的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神经科中,针刺镇痛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在妇产科中,针刺镇痛可以缓解经痛,减轻分娩疼痛,并且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针刺镇痛通常作为辅助疗法使用,不可替代传统的医学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3. 针刺镇痛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针刺镇痛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疗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一般来说,针刺镇痛不建议在肢体活动受限、免疫系统受损、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等情况下进行。
此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不同人对针刺的反应有所差异。
在针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轻度的出血、淤血、局部疼痛等。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医生应该掌握正确的技术,避免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总结起来,针刺镇痛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和自愈机制,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刺镇痛的原理
针刺镇痛的原理一、针灸镇痛的概念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二、针刺镇痛的原理针灸止痛原理:针灸麻醉,又称为“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简称“针麻”。
是根据针灸学经络理论,循经取穴,以针刺人体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促进乙酰胆碱的大量分泌,阻碍痛觉的传导,从而达到减痛或镇痛的目的.所以针灸镇痛的原理,就是抑制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因疼痛造成的异常放电,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三、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1)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中药网www。
①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针刺信号是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入中枢的.研究表明针刺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的种类包括Aα、Aβ、Aδ、C这4类,一般认为病人能够接收的针刺强度主要是Aβ、Aδ类纤维兴奋,因此针刺是用较弱的刺激达到镇痛的目的的;但也有研究表明C类纤维的传入的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低强度电针(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小,而高强度电针(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大,针刺刺激如果达到兴奋C类纤维的强度,即可能是以一种伤害性刺激的方式来抑制另一种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不过,临床上常用的刺激量是病人能承受的不太强的刺激。
②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主要交叉到对侧脊髓腹外侧束上行,与痛、温觉的传导途径相似,这为针刺信号与痛信号在传入过程中相互作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在脊髓空洞症患者,病损涉及脊髓前联合或腹外侧索,一侧的节段性痛温觉消失,在相应的穴位给予针刺则不能引起明显的针感,而在脊髓背束受损时,并不影响针感的产生。
针灸镇痛机理研究概况_朱初良
针灸镇痛机理研究概况广西省柳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 朱初良曾 均(柳州545001)关键词 针灸;镇痛;机理中图分类号:R 2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05)02-0038-03针灸镇痛是通过肌体内部机制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
目前对其认识尚未完全统一,现就近十年来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况如下。
1 神经机理刘氏[1]等研究表明针刺镇痛穴位相对特异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经线,而与神经支配的节段性关系密切。
王氏[2]等研究发现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 -selectricnervestimulation,TENS)对镇痛(热痛)有特异性,可能通过激活粗纤维传导,抑制细纤维传导的痛觉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
徐氏[3]等认为C 纤维不仅参与痛信息的传入,而且也参与针刺镇痛信息传入。
韩氏[4]认为C 纤维不是电针镇痛的主要传入纤维,而是弥散性、伤害性、抑制性控制(DNIC)的传入纤维,并认为不能用以疼制痛解释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
刘氏[5]等电针横断脊髓的大鼠30min (3mA,013ms,100Hz),停电针后,不仅有明显的电针抑制伤害性放电的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可持续20min 以上。
提示电针镇痛作用在横断脊髓的大鼠身上依然明显存在,从而进一步肯定了电针镇痛脊髓机制的重要性。
文氏[6]等电针截肢大鼠夹脊穴后,发现脊髓Ñ-Ò层FOS 蛋白(与伤害性传入密切相关)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表明电针夹脊穴对脊髓初级传入中枢伤害性传入具有抑制作用。
刘氏[7-10]等研究表明低强度(2V)电针主要兴奋Ñ、Ò类粗传入神经纤维,通过脊髓镇痛机制发挥镇痛作用;而高强度(18V)电针,不仅兴奋Ñ、Ò类,而且充分兴奋Ó(A D )和I V (C)类传入纤维,可超越脊髓的节段充分激活脑干及高位镇痛结构,通过下行抑制,引起全身广泛性,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它基于经络学和脏腑理论,认为疼痛是由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恢复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从而调节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针灸的刺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止痛效果:
1.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产生电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大脑,改变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2. 血液循环改善:针刺穴位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和养分的供应,帮助善导体化、祛湿化瘀,从而减轻病灶部位的炎症和肿胀,缓解疼痛感。
3. 激活自身调节机制:针刺穴位可以激活体内的自身调节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调整体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减缓疼痛的发作和进展。
总之,针灸通过调节神经、血液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改善病灶部位的病理状况,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效果有限,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针灸镇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PPT课件
第4页/共25页
引言
针灸镇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治疗痛证, 是在整体观念 的指导下,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诊断及辨证 施治。
发
•激光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展
现
•神经体液机制
在
过
•中医学观点
去
第5页/共25页
过去
• 从中医学观点来看,针灸治痛大体通过三个途经,①病因治疗:纠正和消除使气血瘀滞、运行障碍的因素; ②病机治疗:通经络、调气血,以改善气血运行障碍的状态;③症状治疗:宁心安神,阻断恶性循环。这 三者常常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但其中“通经络、调气血”是解除疼痛的关键一环。
针灸镇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10级针灸推拿本部1班 .
1
摘要
2
引言
3
正文
4
结语
第1页/共25页
摘要
• 众所周知,临床上,针灸较广泛地运用到镇痛治疗各种疾病上,如临床上利用 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 于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其副作用小、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 经济安全等优点一直吸引国内外医生学者的注意。那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科 技的发展,人们对于针灸镇痛的机制的认识是否也在逐步的完善呢?本文通过 归纳古往今来人们对针灸镇痛作用机制的认识,总结出近三年针灸镇痛机制的 进展以及临床运用,为未来针灸镇痛在临床上更广泛地运用提供参考。
第17页/共25页
•
择经据行他胃其结阳验声感收验受随 性的实音经经他果经来波性情证针着
国 外
。现验乐络在原相对看的总况针灸针
验
,
象
推 测 胃 经 对 宫 调 体 感 音 乐 声 波 具 有 选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针推1201 120102154 陈耀宗疼痛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多种缓解以至于消除疼痛的方法,针灸就是其中的一种古老的镇痛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针刺镇痛原理进行研究,几十年来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层次(从整体水平进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多角度(神经、体液和经络等)的探索,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针刺镇痛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
针刺镇痛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仅就此问题作简述。
1.脊髓的针刺镇痛机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痛觉信息加工、处理和译释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疼痛反射中枢,疼痛信息和伤害性信息经脊髓后根传入到脊髓,再经脊髓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方而继续上升到脑的不同节段,另一方而经传出神经层有大量的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电针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的痛放电减少一半以上,而达到镇痛作用。
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通过突触后抑制来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放电,以减少疼痛反应,表明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就已能抑制伤害性信息。
另据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的研究,表明脊髓水平的Y氨基丁酸、阿片肽和P物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2.脑干的针刺镇痛机制2. 1针刺信息与伤害性信息在脑干的相互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汇集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的信息,各种不同的纤维可以终止在同一个网状结构细胞上,针刺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后,二者均可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然后沿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向丘脑。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感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灸,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一、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1.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针刺经络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内源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抗痛能力。
这些内源性物质能够与感觉神经末梢相互作用,阻断或减轻疼痛信息传导。
2. 炎性因子调节针灸刺激能调节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状态,抑制多种促发和维持慢性疼痛的炎性因子的生成。
通过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针灸能够降低组织的炎性反应,减轻慢性疼痛。
3. 神经可塑性调节针灸能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参数,从而改善和缓解慢性疼痛。
针灸通过影响大脑中与传导和调控疼痛相关的神经途径,重建新的突触连接和关闭异常强化突触连接。
这种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效果可以长期维持,并且能够改变大脑区域的功能布局。
二、针灸对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1. 神经系统机制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人体神经系统紧密相关。
根据现代神经生物学理论,刺激穴位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传递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大脑中产生镇静、镇痛效应。
影响疼痛信息传导的关键结构有丘脑、脊髓背角和下丘脑等。
2. 免疫系统机制针灸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活性,改变白细胞分布以及相关细胞免疫功能,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实验证明,针灸刺激可以抑制白细胞向伤口区域聚集,减少伤口渗出液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
3. 内啡肽假说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内啡肽假说也密切相关。
内啡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具有镇静镇痛作用。
针灸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合成和释放,并与其受体结合,产生止痛效应。
三、临床实践及总结在现代医学中,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慢性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了针灸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美国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美国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止痛和其他疾病的治疗。
虽然它的疗效在数千年来一直备受争议,但最近美国的研究对中医针灸的科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其疗效提供了新的解释。
中医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插入和旋转针来刺激人体的穴位,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自然能量流动,从而缓解疼痛和其他病症。
根据美国的研究,中医针灸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来实现止痛的效果:1. 神经系统调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和传递神经信号,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疼痛的感知。
具体来说,针灸可能通过激活大脑中的镇痛中枢来抑制疼痛的传导,在脊髓水平上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以及通过释放内啡肽等内源性物质来减轻疼痛。
2. 炎症调节: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炎症反应,降低炎症损伤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它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调节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实现这一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产生,如细胞因子IL-10和TGF-β,以及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如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
3. 血液循环改善: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和氧气的循环,从而增加受损组织的营养供应和细胞的代谢。
通过提高组织的氧化还原状态和清除代谢产物,针灸有助于减轻疼痛和促进组织的修复。
4. 神经可塑性改变: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变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即神经元和突触之间的连接和效能。
它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元和突触,启动或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反应,从而改变疼痛信号的传导和处理方式。
这种神经可塑性的改变可以导致疼痛的缓解和持久的效果。
这些科学原理揭示了中医针灸的疗效可能性,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机制,并深入了解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法和针灸对不同疾病的疗效。
总的来说,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止痛的科学原理正在逐渐被揭示。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炎症调节、血液循环的改善和神经可塑性的改变,针灸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其他疾病的症状。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针灸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式,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有哪些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痛苦的目的。
虽然针灸治疗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减轻疼痛和恢复身体健康。
1. 神经调节: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在神经系统中产生复杂的反应。
针刺穴位可以激活周围神经末梢,向脊髓和大脑传递信号,从而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减轻疼痛感。
2.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在局部穴位刺激后,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增强微循环,促进组织的营养和氧气供应,并加速炎症物质的清除。
这样可以缓解疼痛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3. 调节免疫系统: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对抗炎症和感染,减轻疼痛。
4. 激活内源性物质:针灸可以激活内源性物质,例如内啡肽、脑啡肽等,这些物质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针灸可以促进这些物质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改善炎症反应。
5.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减轻疼痛。
针灸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进内啡肽、皮质醇等内分泌物质的分泌,从而减轻疼痛和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
6. 改变大脑活动:针灸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来减轻疼痛。
通过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变大脑的电活动和血流分布,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降低疼痛的感知。
总之,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激活内源性物质、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改变大脑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减轻疼痛。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在治疗疾病和缓解痛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手段,仍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针灸针,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疼痛的目的。
虽然一些人对针灸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但研究已经发现针灸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来缓解疼痛,这使得针灸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辅助疗法。
本文将介绍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首先要介绍的是针灸对疼痛感觉的调控。
针灸可以刺激皮肤、肌肉、神经和深部组织,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改变疼痛感受。
针刺麻痹物质可以通过刺激针灸点,激发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痛阈应激反应,在不同神经系统水平上产生镇痛作用。
事实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促进内啡肽和其他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增加镇痛效果。
其次,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进而减轻疼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流动以及增加血液供应,来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功能。
缺血组织往往会导致疼痛,而针灸可以通过增加血液流向受损区域来改善组织的氧供和养分供应,从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来缓解疼痛。
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常常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而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使神经系统回到正常状态。
例如,针灸可以通过激活外周神经系统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疼痛信号传导,从而减轻疼痛。
最后,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组织损伤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疼痛。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中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针灸可以通过影响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痛点来选取相应的针灸穴位和方法。
例如,对于局部疼痛,师们会选择刺激痛点周围的穴位,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针灸镇痛的科学原理主要包括上述提到的神经调节、血液循环、神经系统活动和炎症调节等多种机制。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针灸的止痛机制并不是完全清楚的。
虽然目前已经做了许多研究,但针灸的生物学机制仍然存在争议。
解读针灸解痛原理与效果
解读针灸解痛原理与效果中医中用针灸止痛的例子,数不胜数。
针灸止痛的原理是什么呢?据中医学研究专家介绍,针灸之所以可以止痛是因为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系、肌肉等等。
针灸影响了气在管道和器官内的运动,从而起到了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的功能。
中医认为:许多原因可能造成脏腑经络不畅,使之淤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通则痛”。
而针灸可以打能人的经脉,行气活血,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效果。
改善了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
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
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在身体的自然止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
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
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
此外针灸还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针灸的止痛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常见一些腰腿疼、或落枕患者,在行针之后,便会行动如常。
因此针灸的止痛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将针灸的止痛效果应用的更广泛,还有待于中医学者的更深一层的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和方法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与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针灸治疗慢性疼痛。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刺激来达到治疗和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那么,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是什么?关于针灸治疗慢性疼痛,以及其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慢性疼痛的病因首先,要了解慢性疼痛的病因。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通常与神经系统失调有关。
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肌肉和关节炎,其他原因可能包括颈椎病、头痛、腰痛、神经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二、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1. 神经调节作用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产生神经调节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神经兴奋性和抑制性,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慢性疼痛的目的。
2. 促进血液循环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提高局部血流量,增加组织氧供和营养,从而加速组织修复和代谢,减轻疼痛。
3. 免疫调节作用针灸治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对慢性疼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1. 经络导引经络导引是定制为患者的方案,使患者对自身的状态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提供疗效参考。
经络导引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疾病,同时也能促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识。
2. 穴位刺激针灸治疗的核心在于刺激人体的穴位,通过精确刺激,内外结合,疏通人体经络,改善全身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3. 球罐疗法球罐疗法又称拔罐疗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利用气压与温度的变化,进行局部刺激,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4. 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电流导入到刺激的针头上,通过疏通经脉和提高神经兴奋性,达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针灸治疗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的医学技术,需要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
在治疗前,患者需要告诉医师自己的身体状况、病情及病史,避免对症状造成更大的伤害。
同时,在治疗后,患者需要注意身体的舒适性和效果变化,及时告知医师并听从医师的建议。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摘要] 针刺镇痛[1]是指运用针刺的方法防治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目前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针刺镇痛的机理,笔者对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 针刺镇痛研究中医理论医学神经一、中医理论针刺治疗疼痛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素问·宝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本于神。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由此可知,针刺具有调气和治神的功能,因而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针刺之调气,即调和气血[2]。
一方面在于调节气血的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针刺可以使气血运行正常,则血瘀除,经脉通,故曰“通则不痛”;另一方面针刺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 损有余而补不足,使阴阳平衡、气血旺盛,脏腑经络得到温煦濡养,则“荣则不痛”。
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曾曰:“苍龙摆尾气交流,血气奋飞遍体周。
任君疼痛诸般疾,一插须臾万病休”。
这是对针刺镇痛的效应作了极为形象的描述。
二、现代医学对针刺镇痛的认识(一)现代生理学对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3], 有以下几个观点:1、针灸能激活脊髓后角胶样物质内神经元, 抑制疼痛的传导, 提高了痛阈;2、针灸启动了中枢下行抑制, 内啡肽增加;3、针灸产生损伤性电流, 阻断痛感传导, 同时改变植物神经兴奋性, 使疼痛局限;4、针灸使痛阈上升,还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递质Χ2氨基丁酸(GABA)增高, 抑制缰核活动水平, 提高痛阈起到镇痛作用;5、针灸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代谢, 排除致痛物质, 达到镇痛的作用;(二)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内源性抗阿片物质。
许多资料指出,在整体动物行为或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水平上,腹腔、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注射CCK-8 本身对大鼠的痛阈没有明显影响,但能选择性对抗电针或吗啡的镇痛作用。
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研究发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止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
下面将从神经途径、神经调节、物质介导等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与神经途径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在刺激点周围引起细胞外介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内源性阿片肽、γ-氨基丁酸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刺激肌肉、皮肤等组织,通过周围感觉神经末梢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产生止痛效果。
此外,中医针灸还可以通过激活脊髓背角的内啡肽神经元,抑制痛觉传入神经元,从而产生止痛作用。
其次,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还与神经调节有关。
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激活机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中医针灸对疼痛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镇痛、舒筋活血、疏通经络等多种机制来实现。
其中,内源性阿片肽系统是治疗疼痛的重要神经机制之一,针灸可以促使机体产生内源性阿片肽,通过与阿片肽受体结合,发挥止痛作用。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最后,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还与物质介导有关。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来产生止痛作用。
比如,针灸可以促进内源性抗炎分子的释放,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等,从而减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此外,针灸还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止痛的科学原理主要涉及神经途径、神经调节和物质介导等多个方面。
针灸通过刺激周围组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止痛和镇痛效果。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的疗法,其科学原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医学的神奇之处,也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深入探索中医针灸的治疗机制,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
止痛针原理
止痛针原理
止痛针,又称为镇痛针,是一种通过针灸手法来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它源自于中医的针灸理论,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灸针,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止痛针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祛风散寒。
中医认为,风寒湿邪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人体受凉或受风,容易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疼痛症状。
而通过针灸的方式,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畅通,祛除风寒湿邪,从而缓解疼痛。
二、活血化瘀。
在中医理论中,瘀血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瘀血阻滞了经络的通畅,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而通过针灸的方式,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三、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调和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当人体的气血失调时,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包括疼痛症状。
而通过针灸的方式,可以刺激穴位,调理气血,从而缓解疼痛。
四、神经调节。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调节疼痛传导和感知。
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减轻疼痛的程度,使患者感到舒适。
总的来说,止痛针原理是通过针灸的方式,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神经调节等多种手段,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症状的治疗中。
在临床实践中,止痛
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希望通过对止痛针原理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一治疗方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中医针灸疗法缓解疼痛和炎症
中医针灸疗法缓解疼痛和炎症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减轻疼痛和炎症的独特效果。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激活自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缓解疼痛和炎症的目的。
本文将从针灸原理、适应症和疗效评估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和炎症中的应用。
一、针灸原理中医针灸疗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内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平衡和调整身体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在人体的经络系统中存在一系列穴位,它们与不同的脏腑器官和组织相联系。
这些穴位是人体能量运行的通道,也是调节身体机能的关键节点。
针灸的刺激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主要机制:神经调节和生物化学调节。
在神经调节方面,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皮肤、肌肉、深部结构和神经末梢,产生传导神经冲动,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产生镇痛和抗炎的效果。
在生物化学调节方面,针灸可以促进内源性荷尔蒙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如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等,进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代谢功能等,发挥抗炎和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二、针灸疗法的适应症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和炎症方面具有广泛的适应症。
它适用于各种类型和部位的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等。
同时,针灸也适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肠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作为辅助疗法用于癌症等慢性疼痛和炎症性疾病的综合治疗。
三、针灸疗法的疗效评估针灸疗法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结果两个方面。
临床观察是针灸疗法疗效评估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判断针灸治疗的有效性。
例如,在治疗慢性腰痛时,可以通过记录患者疼痛程度、肌力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来评估针灸治疗的效果。
临床观察虽然直观,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科学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科学研究是评估针灸疗法疗效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许多科学研究都对针灸疗法的疗效进行了探究,包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药理实验等。
针灸治疗疼痛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疼痛的原理和方法疼痛是人们常见的身体不适,它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医学已经开发出了各种治疗疼痛的方法,而针灸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也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针灸治疗疼痛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针灸治疗疼痛的原理针灸治疗疼痛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学和气血观念。
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所致。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针灸手法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疏通经络,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在经络学中,人体的经脉总共有12条经脉和8条奇经,经过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布于前后左右。
每一条经脉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这些穴位是人体生命能量的集中点。
针刺穴位能够刺激走向经脉的病邪,达到调理人体机能的作用。
另外,中医也认为,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问题,还受到精神状态的影响。
因此,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针灸的师傅还会注意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放松心境,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疼痛的方法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需要先对诊断结果进行确认,患者是否是适合针灸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针灸治疗的流程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检查:先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灸治疗计划。
2、定位:根据穴位的位置,确定需要针刺的穴位,确保准确无误地找到并刺激穴位。
3、准备:枚举针头需要进行消毒,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同时,患者需要松弛身体肌肉,保持健康呼吸。
4、刺激:在穴位针刺前,需要确定针刺所需要使用的针具,并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穴位选用适当的针法,进行针灸治疗。
5、结束:针灸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检查针刺部位是否存在异样,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需要通过饮食、休息等方式进行生活上的调整,从而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针灸治疗的效果。
总结针灸是一个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疼痛的方法。
中医针灸镇痛止痒提升身体自愈能力
中医针灸镇痛止痒提升身体自愈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医针灸不仅可以缓解疼痛和瘙痒症状,还能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镇痛止痒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它如何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一、中医针灸镇痛原理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其镇痛作用早已被广泛认可。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连接全身的“气血”运行通道,而疾病会导致经络的阻塞,从而引起疼痛。
针灸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调节和平衡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1. 针刺穴位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针灸穴位的论述非常丰富,而且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例如,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针刺此穴位可以缓解胃痛和腹痛。
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是中医针灸镇痛的关键。
2. 刺激方式中医针灸常用的刺激方式包括针刺、灸疗、拔罐等。
其中,针刺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针刺时,针具需正确插入穴位,通过适当的手法刺激,以达到镇痛的效果。
二、中医针灸止痒原理除了缓解疼痛,中医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瘙痒的治疗。
瘙痒属于皮肤感觉异常的症状,可以是身体内部问题的表现,也可以是皮肤病引起的。
中医针灸止痒的原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祛除湿热中医认为,湿热是引起瘙痒的主要原因之一。
湿热内蕴会导致经络阻滞,气血流通不畅,产生瘙痒的感觉。
针灸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祛除湿热,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瘙痒症状。
2. 调节免疫功能中医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免疫功能来实现止痒作用。
在中医看来,瘙痒与免疫系统的紊乱有关。
通过针刺穴位刺激,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对抗过敏和自身免疫性反应的能力,减轻瘙痒感。
三、中医针灸提升自愈能力除了镇痛和止痒的作用,中医针灸还可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自愈能力是指人体自身抵抗疾病、恢复健康的能力,而针灸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来达到提升自愈能力的目的:1.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的供应。
临床研究针灸对疼痛患者的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针灸对疼痛患者的治疗作用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早已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其独特的疗效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针灸在疼痛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并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针灸对疼痛的生理机制针灸治疗疼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对其生理效应进行了探究。
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镇痛作用。
首先,针灸刺激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和其他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其次,针灸还可以调节疼痛信号的传导,通过影响神经通路的兴奋性来减轻疼痛程度。
此外,针灸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进一步促进疼痛的缓解。
二、针灸治疗不同类型疼痛的研究针灸作为一种综合性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等。
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一项对头痛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在缓解头痛症状和减少头痛发作频率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类似的结果也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验证,证明了针灸治疗在不同类型疼痛中的潜力。
三、针灸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针灸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经皮穴位贴压、手法刺激、电针等。
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例如,对于颈椎病患者,可选择针刺督脉、肩井等穴位进行治疗。
而对于腰痛患者,可选择针刺腰部的膀胱经等穴位。
此外,针灸治疗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针灸治疗疼痛的优势与注意事项相较于传统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针灸治疗少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无需经常调整剂量,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其次,针灸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镇痛效果,对于急性疼痛的缓解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针灸治疗还具有较好的耐受性,长期治疗不易导致耐药性。
然而,针灸治疗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患者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检查皮肤状况,以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其次,需要选择合格的针灸医师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
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
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
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
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
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
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
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
“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
”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
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
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
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
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
《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
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
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仅用数穴在几十分钟内完成手术。
3.针灸镇痛的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对机体组织有损伤性或有损伤威胁性的疼痛,均与神经和神经递质密切相关。
因此现对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和神经递质作用方面。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可以激活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①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
从针灸角度看,穴位是深部感受器最为密集的部位。
针刺镇痛开始于穴位深部感受器的兴奋。
针刺穴位往往会引起局部组织的酸、胀、重、麻等复合感觉。
称为“针感”。
针刺信号沿着一定的外周和中枢路径传导到脑的高级部位,产生针刺镇痛效应。
在具有明确针刺效应的家兔上,用交叉灌流,血管架桥,神经切断等多种方法表明,足三里穴的针刺信号主要经腓神经传导;而合谷,内关等穴的镇痛效应分别以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整性为先决条件。
研究表明,针刺信号主要沿着深部躯体神经中的神经纤维进行传导。
外周神经点刺激可以作为一种镇痛手段,外周神经点刺激被认为是激活了粗纤维的结果,因为粗纤维的活动可以抑制负责痛信号传导的细纤维的活动。
在作用机制上,针刺镇痛与外周神经电刺激有相似之处。
②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针刺信号经外周神经系统传入中枢后,可激活各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被逐步传递,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与感受,起到镇痛效果。
大量的电生理研究结果已表明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如延髓,脑干,丘脑和皮层等均参与了针刺镇痛的过程。
a.延髓水平延髓背角对于来自皮肤和肌肉的各种感觉传入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
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刺激可以使延髓背角内发生突触性后抑制。
同时,
针刺信号由延髓外侧索向上到髓脑,激活内测网状结构,再经延髓外侧索下行,引起脊髓较细传入纤维末梢去极化而发生突触前抑制,部分阻断细纤维的传入冲动,也可阻止或减弱冲动的传递而发生镇痛作用。
b.脑干水平聚取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运动信息,是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特点,针刺冲动和痛冲动都可由网状结构上传。
实验研究表明,在延髓的网状巨细胞核和三岔神经脊束核,以及中脑的网状结构均有对痛刺激发生放电反应的神经元,针刺则能改变放电反应状态,从而影响痛信号的传递。
c.丘脑水平丘脑是主要的痛冲动接受中枢。
实验研究表明,丘脑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区域的神经元可对伤害性痛刺激发生剧烈、长期潜伏和长而持续的放电反应,说明它们与痛觉形成与传递有关。
而针刺或电针可抑制上述部位神经元对伤害性痛刺激的放电反应。
丘脑腹侧基底核群神经元对痛刺激的反应,也可被针刺穴位所抑制。
d.大脑皮层水平大脑皮层是痛觉进入意识领域的关键部位。
实验研究表明,针刺镇痛作用与大脑皮层功能有关。
用浸有阿托品溶液的录制置于皮层合谷穴代表区,可刺激合谷引起诱发电位,其诱发电位明显增高,电针的镇痛效应也明显增强。
此实验研究结果说明:大脑皮层参与了针刺镇痛过程,详细机制可能与针刺引起皮层内抑制,及皮层对边缘系统和皮下各级中枢的控制有关。
e.中枢神经递质作用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与针刺镇痛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很多。
例如,用药物阻断儿茶酚胺递质的受体,能增强针刺镇痛作用,而受体激动剂则使针刺镇痛作用减弱。
脑内吗啡样物质
讨论针灸镇痛的前景
临床上缓解或消除疼痛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的是药物,手术,体表刺激等。
应用各种药物镇痛在临床最为常见,镇痛效果比较完全,但副作用难以避免。
应用不当还会出现过敏等不良作用。
施行外科手术切断外周神经,定位毁损中枢神经系统通路的一定部位,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治疗手段,适应的症状也十分
有限。
然而,相比较于前两者,针刺镇痛几乎可以治疗各种性质的疼痛,如头痛,颜面五官痛,颈项痛,胸胁痛,脘腹痛,腰背痛,前后阴痛,四肢关节痛等,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及各系统的痛症,甚至包括肿瘤所导致的疼痛,具有确切的镇痛作用,且无副作用,安全方便,可施行行佳。
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并逐渐被推广使。
可见,针刺镇痛的前景十分光明,潜力巨大。
相信随着国际对针灸认可度的上升,针灸镇痛会得到更多的运用和更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牛欣、张志雄《生理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郭长青、刘乃刚,《针灸口袋书——实用针灸治疗手册》
张吉、张宁,《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朱现民、尹连海,《新时期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
闫丽萍,《针刺镇痛临床研究与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王珂、张庆华,《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