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018年3月27日)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76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76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https://img.taocdn.com/s3/m/fc18f6e3fd0a79563d1e7236.png)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课外补习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 )①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②学习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学习效果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③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保证学习效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右侧漫画揭露了我国教育的某种弊端,漫画启示我们要( )①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②顺应发展趋势,克服传统观念③坚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④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台风“尼伯特”在我国台湾、东部沿海登陆前,中央气象台根据高清卫星云图实施了动态预报,各地根据预报及时做好防台准备工作,使台风影响降到最低。
这表明( )①实践和认识都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②人们可以认识规律,趋利避害③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发展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5.2016年10月19日,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随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舱内按计划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高中政治】高二政治试题【含解析】: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高二政治试题【含解析】: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5ece5b9da98271fe900ef9bf.png)
4. 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1.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2.《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据此回答3~4题。
6.规律具有客观性是指( )A.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规律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7.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这说明( ) A.规律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B.世界的本质是具有规律性C.规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8.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 B.③④⑧C.⑦⑧⑩ D.②④⑥⑦二、非选择题11.在世博会中国馆的第二层有一个250平方米大的荷花池,是红色和粉色系列的荷花品种,这个荷花池叫做“感悟之泉”,意喻“和谐”。
我们知道,荷花都是在七八月的夏季才盛开,而在中国馆里的荷花,要求从4月至11月花开不断。
请用“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怎样才能使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1、答案:【答案】①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a401a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7.png)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高二政治必修四大题答题技巧
![高二政治必修四大题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218e39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7.png)
⾼⼆政治必修四⼤题答题技巧 ⼤题在⾼⼆政治考试中是失分最多的题⽬,尤其是涉及到必修四的答题,更加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学⽣掌握答题技巧,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政治必修四⼤题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政治必修四⼤题答题技巧 ⼀、(辩证)唯物论(探索真理)(6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案)。
2.意识具有能动作⽤,指导⼈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制定的政策(⽅案)起到效果了(产⽣影响了)。
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经过努⼒)成功完成××;⼈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
4.意识对⼈体的⽣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要重视精神的⼒量。
——如弘扬某种精神等。
5.⼈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主动创造性和⾃主选择性。
——⽬标蓝图、预测、计划、⾏动步骤等。
6.⼈在规律⾯前并⾮⽆能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作⽤的形式和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类。
——如兴修⽔利等。
1.实践是⼈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强调实践的计划步骤/阶段特点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5个)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取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步完善(发展)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
政治必修4大题
![政治必修4大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bd39acb0717fd5360cdc54.png)
1.规律观点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①目的性②计划性及③主动创造性④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物质对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4.实践与认识的观点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真理观点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6.联系观点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②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食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实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是多样性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才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微转移。
7.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
②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8.系统优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018年3月2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018年3月2日)](https://img.taocdn.com/s3/m/28e3bb4f866fb84ae45c8deb.png)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9周年。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
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事实说明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③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离开了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具体知识的内容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图示为: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②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从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偏离正确方向,走弯路,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2018年3月8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2018年3月8日)](https://img.taocdn.com/s3/m/72ff6179af45b307e87197ea.png)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
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三种基本形态的区别与联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
高二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d79e25ed630b1c59eeb540.png)
政治期末复习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要会辨别)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规律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会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意识从……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分类依据要记)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方法论(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作用:1.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反作用于意识,好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发展,不好的则阻碍发展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含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要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018年4月13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018年4月13日)](https://img.taocdn.com/s3/m/2e9fa4c1b8f67c1cfad6b89b.png)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9月2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交付使用。
风云四号卫星将大幅度提高我国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并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这表明①实践最终以服从和服务于认识的发展为目的②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③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决定着认识的深度、广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l)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住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原因:①从认识的对象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从认识的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从认识的基础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断、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
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
高二(文科)政治必修四(哲学)简答题汇总
![高二(文科)政治必修四(哲学)简答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56d8cd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5.png)
高二(文科)政治必修四(哲学)经典例题集锦1.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潮流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世博园区内建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参加世博会的许多国家不断交流和实践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充分展现了科技节能的创新成果,从而打造出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
简要回答材料中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9分)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上海世博会为顺应这一潮流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
(3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在“低碳世博”的理念指导下,上海市打造出了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
(3分)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倡导“低碳世博”的理念就是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3分)2.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们党对此也作出了不懈地探索,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六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理念。
运用认识论道理对上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12分)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为解决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我党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并不断地进行调整。
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6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同时,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真理及其特点(2018年4月12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真理及其特点(2018年4月12日)](https://img.taocdn.com/s3/m/d05d40e7c77da26925c5b0f7.png)
真理及其特点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世界互联网大会主题由第三届的“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发展为第四届的“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大会主题”的发展演变体现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认识具有客观性、上升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真理的含义(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的特点(1)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不顾过程推移,不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1.不能认为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
高二政治期末哲学试题 答案
![高二政治期末哲学试题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28c21be87101f69e31958f.png)
亳州二中2017一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政治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5BDCDB 6—10 DCDCD11—15CCCBA 16—20 ADADD21—24CDBA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25.(共12分)(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尊重世界的物质性。
实现人水和谐共处,首先必须尊重自然。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变害为利。
(每点4分,共12分)26.(共24分)(1)(12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要抓住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增强创新意识,推陈出新,引进高科技人才,运用新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依据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部分和环节。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运用“新四大发明”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
(每点4分,共12分)(2)(12分)①正确认识自我——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②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认识自我要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着重抓主流。
(若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等,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每点4分,共12分,答对3点即可)27.(共16分)(1)(12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片是对祖国发展成就的如实反映,展现的中国精神鼓舞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奋斗。
②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高中的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试题包括答案解析
![高中的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试题包括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f8cae9964bcf84b8d57ba3.png)
长白山一高高二政治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 卷 (选择题共50分)(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切合题意的,每题 2 分,共50分 )1.“青山助人寿,碧水悦人情,好花不常在,绽放须争春。
环保事虽小,功在千秋人。
”这是在某省刚才结束的“绿色环保你我他”环保文艺大赛中参赛的优异作品。
因而可知( )A.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意识是自然界长久发展的产物C.意识活动拥有主动创建性和自觉选择性D.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拥有正确的导向作用2.漫画《恋》警告人类()A.放弃从自然界讨取物质的错误做法B.要尊敬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C.要先保护自然,再发展经济D.要改造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3.脑科学最新研究成就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使脑神经细胞生成。
从() 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看法获得了切实的科学依照。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示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是运动的肩负者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 .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想4.“树欲静而风不只”这句话反应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全部现象都是意识的C.运动是物质的独一特征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拥有反作用5.我国城市建筑中出现了一种“高度崇敬”现象。
盲目攀比,你盖多高的楼,我就盖更高的楼,而不论人文、自然要求,一时间超高层建筑层见迭出。
这一做法( ) A.没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敬客观规律联合起来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变害为利C.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向和方向作出展望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0XX 年 1 至 5 月,云南省出现严重旱灾,已造成 125 个县 790.1 万人受灾。
面对旱灾,一定建立战胜困难的高昂斗志,脚踏实地地剖析局势,沉稳沉着地面对挑战,百折不挠地战胜困难。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2018年3月26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2018年3月26日)](https://img.taocdn.com/s3/m/356b2b62cf84b9d528ea7a98.png)
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天有其实,地有其材,人有其志,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有时令的变化,地有丰富的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
这其中包含的意思是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③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物质是运动固有属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示法理解物质、运动、规律三者的关系
1.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早归,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中蕴含的哲理有
①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
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不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荀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高二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二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1a78d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0.png)
高二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高二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很多高二的学生都认为必修四的政治知识是最难掌握的,因为哲学这部分的知识太陌生,抽象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归纳一、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1)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
(2)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高二必修四政治必备知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9、世界的物质性(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高二水平考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高二水平考政治必修四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d6e7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e.png)
高二水平考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唯一能长久的竞争优势是赛过竞争对手的学习力量.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水平考政治必修四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1.物质打算意识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打算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进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进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气,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7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毁灭。
规律是普遍的,〖方法论〗我们应当敬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处。
但是人可以在熟悉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为什么实践是熟悉的基础?(P74)(1)实践是熟悉的来源。
(2)实践是熟悉进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熟悉的根本目的。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75)原理:(1)熟悉有反复性。
(2)熟悉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熟悉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熟悉,从熟悉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熟悉和发觉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进展真理。
6、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76-78)(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便性。
人们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转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留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进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抱负效果;同时必需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进展推动整体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为了不让农作物遭害虫侵害。
重庆璧山区采取“以虫克虫”的办法,即饲养农业害虫的天敌昆虫,在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因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到2020年将生产天敌昆虫5千万至1亿只,可辐射10万亩设施农业。
“以虫克虫”的办法
①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②充分利用了害虫和其天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③是人类创造害虫和其天敌之间的规律以造福人类
④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2.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主观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
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人们不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只是改变或创造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并没有创造或消灭规律本身。
认为人们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都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客观事物)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下列选项与其意思相近的有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竭皆自然
③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共享经济,无疑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美名,但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这告诫我们
①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有其共有的规律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④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建设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于2017年9月28日在北京正式开工。
该实验装置建成后,我们可以利用它实现“超低温”“超高压”“超强磁场”以及“超快光场”……进而可以形成许多在常规物理条件下不能得到的新物质和新物态。
由此可见
①人类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变规律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人类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④人类可以创设条件创造新的物质形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