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三、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电子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棋盘、格子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视频引入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技表演,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悬浮特技表演,一起来看。
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们需要先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平面镜成像。
(二)进行新课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一种像,小孔成像。
我们先通过一段微课来回顾:小孔成像。
(观看视频)(1)在小孔后面你看到了什么?生:光、光亮(2)大家都看见了有光透过,你看见小孔所成的像了吗?生:没有(3)要想看到小孔所成的像,我们需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器材呢?生:光屏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平面镜成像。
老师手中有一面镜子,观察一下,他的表面有什么特点?生:平正、光滑的像这种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物理学中我们叫平面镜。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生:平静的水面、光滑的大理石表面、光亮的金属、玻璃板等非常好,这些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都是平面镜。
而水中的倒影,玻璃中的人都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1.猜想活动:照镜子。
初中物理_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评测练习知识准备1.平时我们是如何看到“灯”这样的发光体的?又是如何看到桌子、树木等不发光的物体的?2.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3.什么条件下发生镜面反射?什么时候发生漫反射?平面镜成像原理-拓展1.人在照镜子时发现光线太暗,为了能看清楚像应该人的脸还是镜子对着明亮的窗子?2.如图4-1所示,从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请完成光路图。
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A P图 4-1平面镜成像特点-设计实验1.实验需要的器材有什么?从桌子上老师给的器材中进行选择。
2.实验中我们怎样比较物与像的大小?3.怎样比较物和像的位置关系?4.探究时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交流与合作1、用棋子和蜡烛做实验各有什么优缺点?2、为什么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本实验?3、为什么实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4、为什么要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或棋子完成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拓展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出图4-2中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A图 4-22.读表: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4-3所示,此时时间是图 4-3若电子表在平面镜中的示数是7点10分,则此时实际时间应为---------。
3.小游戏:一个人站在离平面镜1米处,他的像离平面镜()米;当他向后退一米,离镜子2米时他的像离平面镜()米;此时的像比一开始()(填“变大,变小,不变”)。
达标检测1.身高1.6米的同学站在学校的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当他向镜面移近0.5米时,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像的高度是()。
2.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定3.一只小猫正好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4-5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图 4-54.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8米,一个面盆里水深0.2米,问:月亮的像到盆中水面的距离是多少?平面镜成像--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初中物理_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德育目标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白纸一张、小纸片一张。
2.分组实验一组用:平面镜、玻璃板(含底座)、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白纸一张、小纸片一张、刻度尺一把、三角板一套。
共分12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脑后有眼,这是真的吗?”学生回答:“假的。
”教师继续问:“能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呢?”学生回答:“能。
”教师继续问:“如何实现?”学生回答:“借助平面镜。
”从而引出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选择的实验器材,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在此渗透了一种重要的物理科学方法“等效替代”)。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在水平桌面上,将带底座的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初中物理_第四章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引入新课设计理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加强演示实验的刺激强度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本环节以猜谜语的形式进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实验做了一个铺垫。
(二)新课教学一、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再反思实验的顺序进行1.观察,提出问题:大家每天都照镜子,可是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思考)2.猜想与假设:为了使学生能有合理的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学生充当老师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小游戏,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
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我们就要进行实验,自然进入下一步。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如何选用器材?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不加引导,这个问题就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范围。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对学生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给出提示:“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的大小和物的大小完全相同,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替代物,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替代物和像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物与像的大小关系了”从而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初中物理_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
新课讲授:一、新课引入:加菲猫照镜子二、互动突破:(一)什么是平面镜做一做:用手摸一摸小平面镜,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观察与思考: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思考下列问题:(1)脸和脸的像大小相等吗?(2)眨右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右眼吗?(3)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靠近?2.提出探究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像和位置与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3.猜想假设:回忆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情形,猜一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上/前/后);(2)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相等/不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不相等)。
4.设计实验:结合所给的器材,小组讨论: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怎样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5.实验验证:(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蜡烛A、B,并点燃A.(2)调节蜡烛B的位置,使蜡烛B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思考:重合代表什么?这一步骤操作,既能比较,又能确定。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做几次。
分别测量出对应的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并记入表格。
实验三次的目的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4)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不能再透过玻璃看,而要在另一侧直接看白纸上),(有/没有)出现像。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情景分析、实验操作、归纳小结、 教学策略选
归纳升华的四步概念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重点提高学 择与设计
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
1、平面镜
除了镜子,在物理学中把平静水面、玻璃表面这类
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都叫平面镜。
镜前的真实物体称为“物”,你从镜中看到的“该
物体”叫做“像”。
在上面的实验中,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
但是,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面有烛焰。这是为什么?
得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成虚像。
学生练习。
4、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如:舞蹈演员用平面镜纠正舞姿,画脸谱,
倒影等。
2.改变光路。如: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
课例研究综 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
述
生带着疑问结合教师可提供的资料,去探索“平面镜成
像特点”的完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 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 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 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进对 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三幅图片中的物、平面镜、像。
教学过程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
按照日常照镜子的知识和经验,对比像的位置、大
小跟和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在猜想之前,先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照镜子。
(2)猜想假设:
学生猜想出“近大远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
到平面像镜的距离相同、像与物左右相反、成像大小由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篇1一、教材处理:《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二、教学方法的处理: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
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初中物理_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三、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电子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棋盘、格子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视频引入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技表演,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悬浮特技表演,一起来看。
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们需要先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平面镜成像。
(二)进行新课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一种像,小孔成像。
我们先通过一段微课来回顾:小孔成像。
(观看视频)(1)在小孔后面你看到了什么?生:光、光亮(2)大家都看见了有光透过,你看见小孔所成的像了吗?生:没有(3)要想看到小孔所成的像,我们需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器材呢?生:光屏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平面镜成像。
老师手中有一面镜子,观察一下,他的表面有什么特点?生:平正、光滑的像这种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物理学中我们叫平面镜。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生:平静的水面、光滑的大理石表面、光亮的金属、玻璃板等非常好,这些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都是平面镜。
而水中的倒影,玻璃中的人都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1.猜想活动:照镜子。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
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感到困难,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如
果不加引导,这个问题就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范围。最近
1、认识平面镜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平面镜的例子呢?
平面镜的应用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
问题 1:两个苹果,哪个是真实的?为什么?问题
2:物和像哪个大?物距和像距哪个大?由情景引发问
题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和假设
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
出猜想的依据。
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对
学生才是有价值的。所以,在这里,我将给出提示:“如
果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的大小和物的大
小完全相同,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替代物,这样我们就可
以通过比较替代物和像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物与像的大
小关系了”从而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
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但是,当我们拿
着替代物到镜子后面与像进行比较时,问题又来了,我
们发现,当物体拿到镜子后面以后就看不见了。这个时
候启发学生:如何能看到像的同时又看见在平面镜后的
替代物呢?学生一下子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替
代法)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通过前面的分析,此时学
生已经不难知道,当替代物与像完全重合时,此时替代
物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在这个地方,
学生有可能不知道标记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所以,
初中物理_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新⼈教版⼋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镜成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平⾯镜成像》这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的⽣活实际联系⼗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经历探究平⾯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运⽤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量⽣活中的成像问题。
体现出“从⽣活⾛向物理,从物理⾛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平⾯镜成像特点”是⼀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在探究“平⾯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平⾯镜、球⾯镜的应⽤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类⽣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部分学⽣对平⾯镜成像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些误区如“物体离平⾯镜越远像越⼩”、“像的⼤⼩与平⾯镜有关”等,在实验中,要让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
学⽣已经学习了本章内容的第⼀、⼆节,为理解平⾯镜成像原理、了解虚像打下了基础。
通过前⾯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懂得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法,并且初学物理的同学对实验探究兴趣较⾼,喜欢动⼿,⽽且⽇常⽣活经验较丰富,因此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尽量给学⽣较多的动⼿机会并引⼊⽣活中常见的现象进⾏分析和讨论,尽量采⽤⼩组竞赛的形式促使学⽣讨论和思考问题。
三、教学⽬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常⽣活中平⾯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镜和凹⾯镜及其应⽤。
2、过程与⽅法(1)经历“平⾯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镜对光线的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初中物理_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课标解读】通过课标的要求,做如下解读: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的应用有两方面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初步领略物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妙与和谐。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三节,在学习了反射定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是反射定律的深化和延伸,平面镜在生活和生产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另外本节课学生将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过程,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可巩固光的反射,同时又为学习光的折射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和的反射的知识,但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探究能力较弱,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中要通过适当营造相关物理情景,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才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有效进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及平面镜成像原理。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应用主要有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平面镜的像与物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成像问题。
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将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②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现象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②体验用“替代法”研究问题.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耐心细致观察、如实记录信息数据和依靠事实说话的科学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与和谐之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平面镜、玻璃板、支架、两只完全相同的电子蜡烛、刻度尺、白纸、格子纸、量角器、光屏等。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展示舞蹈视频,引入为什么一面镜子就带来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会得到一个合理科学的解释。
我们今天就来探究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二节平面镜成像(板书课题)观看视频中的舞蹈,感受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以舞蹈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自主学习开心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展示镜子,让学生了解平面镜2、引导学生“照镜子”体验平面镜成像认识平面镜,通过照镜子,感受自己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思考,除了镜子,自己还在哪里见过自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物理活动1:投放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直观的猜想观察图片,说出自己感官上的认识,并进一步细化出猜想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将感官上的认识,升华为物理思考,提出各种猜想,思路不受限制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进行方案设计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重视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同时根据展示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补充。
(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设计出不通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方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交流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在明确的探究目的指导下拟定实验方案,避免学生盲目操【板书设计】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大小相同 形状√颜色√ 距离相等 虚像心探究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播放课件:平面镜像的原理 体会平面镜成像过程,了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让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投放收集的有关平面镜应用的资料。
学生思考并阐述平面镜的应用,欣赏老师收集的资料。
感受平面镜的应用给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无穷魅力,感受学物理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金秋硕果分享收获 引导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有同桌分享收获培养学生与人分享成果的意识开心调研课外延伸分享古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名得失!” 教师寄语:以物理知识为镜,可以辨真伪;以学习奋斗为镜,可以赢人生;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奋斗的人生,一个成功的人生。
特点学情分析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如果引导得当,将会转化为对知识的不倦追求和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年龄和心理特点,表现为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对于枯燥的和深奥的描述更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交流的本质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生活中的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探究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极力推行“实验物理”,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学会合作与分享。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有一定的基础。
初步具有分析资料、图片的能力。
三、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效果分析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比较强。
本节课重点事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是像与物的关系,这是一条过程性的要求,而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则是“了解”水平的终结性要求。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整节课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分析问题、培养能力、主动探索新知。
总之,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力求体现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整个教学过程不是以学会记住物理知识为主,而是以人为本,注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过程的体验和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但是一位老朋友,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课堂气氛松散,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启而不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整体提高学生素质。
《平面镜成像》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对第一节课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成像问题。
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学海导航】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与和谐之美,体会到物理学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中方案的制定和探究活动的实效。
【学海拾贝】一、体验思考:认识平面镜二、活动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可能_________;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_________。
3、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 (2)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如何放置?(4)实验过程中蜡烛是否只放在一个位置上?探究实验1:(1)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从桌上选取你所需要的器材进行实验) 器材的选取: 进行实验:(2)探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从桌上选取你所需要的器材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实验数据: 探究实验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不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是否有像?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实验次数蜡烛的 位置 对应像 的位置 像与物体能否完全重合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物体到平面 镜的距离/cm1 2 3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________的。
活动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金秋硕果分享收获】:说一说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开心调研课外延伸】: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名得失!教师寄语:以物理知识为镜,可以辨真伪;以学习奋斗为镜,可以赢人生;《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
一、教学效果反思:1、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比如“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等认识。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先播放视频“镜子舞蹈”,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探究情境,引出课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镜子”,“照镜子”,引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猜想,为探究“像和物大小关系”,“像和物距离关系”做出铺垫。
实际教学中学生配合较好,学习氛围比较好。
2、完整的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全部运用,对本节课来说,不太现实,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突破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等环节。
而设计实验中,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以及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是利用实验器材中两个等大的电子蜡烛,启发学生用两段等大的蜡烛来进行比较大小,利用玻璃板透明透光与平面镜进行比较得到替代后便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将设计实验的难度降了一些。
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能紧跟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虚像的理解是个难点,因为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验证,不会操作,容易得到相反的结论,为此我特意让一个做法正确的小组进行了演示。
课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放手让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平面镜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课上大部分组都成功的得出了结论。
5、这节课除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过程进行重点突破,还注重了对学生进行收获分享的思想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