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者

合集下载

答案二语习得

答案二语习得

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 i+1 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C、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

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2、一个成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做到: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目标,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2.积极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也就是“脸皮厚”,“不怕丢丑”。

3.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不但注意语言的功能,同时也注意语言形式,语法概念清楚。

在初级阶段,不随便捏造没有听过见过的句子,善于猜测,而且准确率较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 1.2.3 SLA的研究方法 • 语言学家通常采用描写的方法分析和发现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 • 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
“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 比如: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
学习策略研究等。
1.3 “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系
• 1.3.1 SLA与语言学的关系
2.1.2 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
• 1. “前系统偏误” •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
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 2. “系统偏误” •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
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 3. “后系统偏误” •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
2.1.3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2.2 SLA研究的目的 Cook(1993)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
目的有三: (1)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进行描
写; (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进行解
释; (3)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运用第二语言
的。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4)中介语定义的基本含义
• (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 关的言语行为系统;
•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
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2.2.2 Selinker对中介语系统的描述
• 五个“中心过程”: • (1)语言迁移过程 • (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 • (3)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 • (4)学习策略 • (5)交际策略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1.1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概念 •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第二语言习得第6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第6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14/60
❖ 3. “双重能力模式” ❖ 这种研究范式是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
产生变异的原因。
❖ 采用这种研究范式的学者认为,某些因素影 响了学习者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对第二语言 知识的掌握能力。
❖ 例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系 统性差异,取决于它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
15/60
❖ 由此产生了两个研究模式:
❖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2/60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 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 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 也就是说,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 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 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7/60
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 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 异”。
❖ (1)“系统变异”
❖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 而变化。
❖ (1a)He plays basketball. (formal, careful style)
16/60
思考和讨论
❖ 1.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 ❖ 3.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的范式有哪
些?
17/60
第二节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
❖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的两个领域: ❖ 系统变异研究 ❖ 主要介绍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心理
27/60
“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28/60
❖ Torane认为,语体变换是由心理语言机制即学习者 对语言形式的注意造成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母语负迁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会自然而然地将使用的母语的语言特性应用到这种第二语言上,最终引起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

母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一种双向影响,在其表达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母语负迁移既有利也有弊。

母语负迁移可以为学习第二语言者提供便利,因为学习者可以迅速转移自己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更容易理解新学习内容,并有效使用其已经具备的知识。

例如,日本学生学习英语时,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名词的造词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学会英语中的名词构词技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然而,母语负迁移也有它的缺点。

首先,母语负迁移会导致学习者有时不能正确使用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因此,如果学习者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使用母语负迁移形成的语言结构会有一定的歧义,破坏语意。

其次,学习者由于母语的差异,有时会使用第二语言的发音、语调和用法等内容,从而产生出不正确的发音和用法,这样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要应对母语负迁移,教师和学习者都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努力控制自己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的使用,养成用第二语言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混合母语和第二语言一起思考。

其次,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在母语习得中潜在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的矫正,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理解和表达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母语负迁移是一种双向影响,可以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便利,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因此,学习者和教师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纠正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最终提高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的表达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语言迁移: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叫语言迁移。

2.音位: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3.书面语:书面语是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4.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音标,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1.元辅音分析法: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音节结构可氛围V、C-V、V-C、C-V-C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3.义项: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

例如,“凉”既可以表示“温度低”,也可以表示“灰心或失望”,因而是两个义项4.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学说影响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一般也不讲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法在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

2.双语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3.借词:是指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词,又叫外来词。

4.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1.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言特征叫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辩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

你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你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你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对于学习者来说既充满了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大挑战,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和建议。

一、语言难度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语言难度。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发音规律,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这些基本要素。

此外,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比如,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学习英语中的冠词和时态等语法规则可能会产生困扰。

应对语言难度的方法之一是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

学习者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具体实用的学习计划来提高词汇量和语法水平。

此外,积极参加口语练习和阅读理解活动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语言要素。

二、文化差异学习第二语言的另一个挑战在于文化差异。

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学习者在掌握一门新语言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对应的文化。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者可能会面临沟通误解、社交礼仪不同等问题,这会给学习者带来挑战。

要应对文化差异,学习者需要主动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电影或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进行交流等途径来实现。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当地社区活动、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来加深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学习第二语言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有不同的喜好和学习风格,因此学习者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针对学习方法的挑战,学习者可以尝试多种学习方式,如听力训练、口语练习、阅读理解等,从中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利用现代技术的帮助,如语言学习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也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

四、自信心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面临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由于种种难题,学习者可能产生挫败感和沮丧情绪,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研究引言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商务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然而,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会话修正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会话修正方法和其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课堂会话修正的定义和重要性课堂会话修正是指教师或同伴对学习者在课堂上进行的汉语会话进行错误修正和反馈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至关重要。

通过及时的修正和反馈,学习者可以纠正语法错误、提高词汇量、改善发音,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

二、课堂会话修正的形式和策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会话修正:1.教师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即时的口头修正,指出学习者在会话中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表达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习者完成会话后,对其进行全面的反馈和修正。

2.同伴纠正: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互相纠错。

同伴纠正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结构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境意识和交际能力。

为了提高会话修正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渐进式修正:根据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渐进的修正策略。

对于初级学习者,教师可以关注其主要错误,对于高级学习者,则可以注重修正更细微的错误。

2.情境化修正:将会话修正置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的对话中进行纠错和修正。

三、课堂会话修正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影响课堂会话修正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会话修正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语言模型,避免长期错误累积导致的语言习惯。

其次,会话修正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此外,会话修正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四、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

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和类型都存在着很大 的差异,这是因为影响学习者策略选择的因素较 多也较复杂。 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情景因素决定学习者 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并最终影响习得速度和习得 水平。 学习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如 图)。


四、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
第三节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二、研究学习策略的方法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四、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 五、成功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 六、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1.学习策略的含义

Oxfor更自主和更有趣味性所采取的行为。

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学习策略可能是行为的也可能是心理的,所以有些 可以被直接观察到,有些不能被直接观察到。

学习策略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
可能是间接的 。

由于学习任务和个人偏好的差异,学习策略的使用
也各有不同。
二、研究学习策略的方法

1.结构化的访谈和问卷
要求学习者报告或回忆通常所用的学习方法和具体 的行为

一种更普遍全面的定义是,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
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
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2.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特点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 习中使用的普遍方法和具体行为或技巧。 学习者既可以利用语言行为学习策略,也可 以利用非语言行为学习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Oxford)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Oxford)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2、母语迁移 语言迁移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 最经常被引用的定义是Odlin提出的定义,即“迁 移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 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1989:27)。这种影响源于目的语和学习者已习 得或未习得的语言间的异同,并表现为:1.正迁 移,即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 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2.负迁 移,即母语干扰,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 错误的时间,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的速度。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divergent)
发散与聚合型思维是学习者使用存储信息
的两种不同方式。研究发现,聚合-发散思 维方式与场依存-场独立性之间有一定的关 系。Bloomber(1971)研究认为,在发散 思维方面的高分的人在场独立型上得分也 较高。Henderickson(1941)发现大多数 聚合思维型学生比较喜欢自然科学,理科 成绩较好;发散思维型学生则倾向于文科, 在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优势。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迄今为止,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没有完 全一致的意见。概括起来可以将语言学习策 略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根据自 身实际情况,为了有目的地对整个学习过程 进行设计、计划、组织、监控和反馈以达到 最佳学习效果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手段。

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语言性 能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不同的界定,因此,有关学 习策略的分类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来说, 语言学习策略可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 情感策略。 1.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表现 为:提前准备(advance organizers)、集中注 意(directed attention)、选择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事 先练习(advance prepara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延迟表现(delayed production)、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的学习过程不同。

第一语言是在年幼时自然习得的,而第二语言则是在学龄期或成年后学习的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点和相似处。

学习时间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接触到母语环境。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是在成人或学龄期进行的,学习者需要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语言。

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练习和掌握这门语言。

认知能力婴儿学习母语时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他们可以轻松地识别声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则需要通过认知和分析来学习这门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而这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表达。

语言环境充足的语言环境是母语学习的基石。

婴儿在接触到母语环境中不断地观察和听取语言。

这使他们能够轻松地掌握母语。

相反,许多学习者并没有机会进入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也没有机会接触到流利的第二语言使用者。

学习方式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基于大量的隐式学习,这意味着儿童通过模仿和模拟来学习母语。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需要学习者更多的显式学习,学习者需要掌握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此外,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掌握词汇、语境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知识。

形式化学习环境第一语言学习通常是没有正式的课程或教学材料的。

相反,第二语言学习者通常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来学习这门语言。

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练习和掌握这门语言。

总的来说,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差异。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第二语言学习者仍可以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这能够使第二语言习得者更加流利、自然地使用这门语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被字句偏误原因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被字句偏误原因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被字句偏误原因分析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研读了大量的相关学术文献之后,笔者将被字句的主要偏误原因归纳为三个层面:语言结构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现将这三方面因素与被字句偏误结合起来,详细地探究被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结构的影响母语的负迁移不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母语都是一套区别于汉语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无论是读音或是书写系统,还是语法系统,都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他们认为被字句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者往往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英语结构,再来学习汉语的结构体系时,会不自觉地将英语的结构体系应用到汉语学习中,例如:我们知道英语的被动语态在语序和结构上都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英语的结构中,状语一般放在句子的结尾,在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英:The cherry tree was chopped by little Washington[yesterday].[Yesterday],the cherry tree was chopped by little Washington.汉:这棵樱桃树[昨天]被小华盛顿砍了。

我们注意到,在英语的被动句中,状语位于句子的末尾,或者用逗号隔开置于句首,而汉语的状语成分则是固定位于“被”字之前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经常会造出下列句子,例如:我被老师批评了上午。

正确:我上午被老师批评了。

那本书被我找到了在抽屉里。

正确:那本书在抽屉里被我找到了。

除了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之外,我们还观察到母语是韩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被字句时也受到了其母语的影响,这主要是体现在动态助词“了、着、过”上。

我们知道,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的动态助词在汉语的表意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但是韩语中是没有动态助词“了、着、过”的,韩语中若需要表达“了、着、过”的意思时,只会在动词的使用上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引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为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语言学习行为,应用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语言习得理论,并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语言习得作出详细阐述。

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an D.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本文对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传统意义上讲,第二语言习得分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和固有观念学说(innatism) 。

前者认为学习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导致语言习得的产生;后者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2vice) ,使得人们去自由地习得语言。

从20 世纪70年代起,克拉申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于80 年代初发表其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同时于1982年与特雷尔(T. Terrell) 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 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 ①习得- 学得差异假设(acquisition2learninghypothesis) ; ②监检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 ③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④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 ⑤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2filterhypothesis) [1 ] 。

6、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二版)

6、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二版)
陈述句陈述句只用只用祈使句祈使句只用只用51四蕴涵量表四蕴涵量表implicationalscalingimplicationalscaling补充补充11蕴含量表的含义和用途蕴含量表的含义和用途蕴含量表蕴含量表是根据学习者运用语言特征的频率和数量进行排序的是根据学习者运用语言特征的频率和数量进行排序的方法方法用于建立各语言特征之间蕴含关系的一种量表用于建立各语言特征之间蕴含关系的一种量表
VARBRUL是一个强大的统计软件,是自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 代初问世起就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广泛采用的逻辑模型,用来 解释各种情景和语境因素对说话者选择语言形式的影响。该软 件采用最大概率估测的方法。VARBRUL软件使研究者能够估测任 何言语活动中自然并现的多种独立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 对强度。
语言变异,在这里被忽视了。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White 1989,Greeg 1989。 研究方法: 排除变异,研究非变异语言现象,描述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
能力。
2009對外漢語:二語習得·第六章二語學習者語言系統變異研究
18
(二)能力连续统范式
JC.133
capability continuum paradigm
➢②大多数很难描述的规则是学习者通过无意识的语言活动 习得的。
(2)原因:
➢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运用那些有意识 学习到的语言规则。
2009對外漢語:二語習得·第六章二語學習者語言系統變異研究
9
结论
• 依据该模式,变异学派:
SLA中, ①监控是指SLA者对于言语的注意度,而不是有意识地运用已经 形成的规则。 ②缺陷: ➢ A、监控理论并不能明确地解释受这些语言规则制约的变异, ➢ B、也没有说明学习到的规则和习得的规则是如何相互渗透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1、第二语言习得概述在第二语言习得(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研究领域中,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母语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运用母语的知识、规则和习惯来理解和表达第二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母语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

正迁移是指母语的知识和规则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有相似的语法结构,那么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会更快地掌握这些语法结构。

而负迁移则是指母语的知识和规则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较大,他们可能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错误地应用到第二语言中,导致语言输出的错误。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似度、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经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等。

因此,对于母语迁移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也能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母语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

2、母语迁移现象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迁移,简而言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等应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

母语迁移可以是正面的,即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是负面的,即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干扰和阻碍。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探析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习得在某些方面存在异同。

他们的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是一个人出生后自然习得的语言,而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形成之后通过学习而习得的语言。

学习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孩子们通过模仿和尝试来学习并扩充他们的第一语言能力。

而第二语言学习则通常涉及到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阅读书籍和材料以及使用语言的实践。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在语言结构的习得上也有相似之处和差异。

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模仿和听力理解来习得语言结构,他们慢慢地发展出正确的语法和句法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习得语言的结构,他们需要学习词汇、句法、语法等语言知识。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在语言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第一语言是用于日常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它是学习者的思维和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和努力,因为他们的第一语言思维和文化影响可能会干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他们都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输出来提高语言能力。

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的练习,学习者可以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他们都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应用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没有长时间的练习和使用,语言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在起点、学习方式、语言结构习得和语言运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尽管如此,他们都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反复的练习和应用来提高语言能力。

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

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
❖ Oyama(1976)调查研究 ❖ 研究对象:60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男性移民; ❖ 移民年龄:6-20岁 ❖ 居住时间:5-18年 ❖ 实验任务:大声朗读和自由谈话 ❖ 测量方法:抽取45秒录音片段,由两位英语母语者评
判其地道性
第十页
Oyama(1976)调查研究
❖ 结论: ❖ (1)12岁前移民美国讲话带美国人口音; ❖ (2)年龄最小的移民对语音的掌握与母语者完全
第十九页
1.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 在实际语言习得过程中,场依存者,较容易接受别 人的暗示,学习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影响,诱 因来自外部时学得得更好。
❖ 场独立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往往会产生更好的 学习效果,喜欢发现式学习,在学习未充分组织好 的材料时有较大优势。
第二十页
2. “审慎型”与“冲动型”
❖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 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 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 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往往采取 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差异。
❖ 认知方式的不同类型包括:“场依存”型与“场独 立”型;“审慎型”与“冲动型”。
第十八页
一样;
❖ (3)在美国居住时间长短对口音无影响。
第十一页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因
❖ (1)生理原因 ❖ 即依据“关键期假说” 来解释年龄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 (2)社会原因
❖ 一是外界压力,儿童没有外界压力,容易接受外部信息。 成人由于外界压力较大而影响语言习得;
第十二页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因
❖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及其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 诊断性质的测验——这样做有必要吗?为什么?问题属 于哪种类型?
• 应当收集来自工作和测验的详细证据,它们显示学生在 所有学科领域中的状况。 • 基于收集到的证据,可能不需要再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就可以开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4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Assessing the Needs of Bilingual Pupils: Living in Two Languages , 2nd edition, D. Hall, 1995
12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可以从在线课程中心(OCC)上找到的IB 出版物
《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母语的发展:学校指南》(2004年中文版) 《在国际文凭项目中使用非母语开展学习》(2008年中文版) 《制定学校语言政策指导纲要》(2008年中文版) 《如何教有具体特殊教育及学习需要的学生》(2004年中文版) 在“特殊教育需要”栏目的主页上 大学预科项目的Candidates with special assessment needs (有特殊评估需要的考生)(2007年英文版) 可以从英文版“特 殊教育需要”主页上找到 《中学项目协调员手册》中的D部分和G部分(每年修订更新) 《朝向连续统一的国际教育》(2008年中文版)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OCC上的“特殊教育需要论坛”和 “第二语言学习者论坛”。
案例研究1
儿童说双语——瑞典语/英语的语言背景; 10岁之前生活在瑞典; 掌握语言比较晚; 8-9岁之前没有用母语(英语)开展阅读,虽然母亲 非常努力地让该儿童学习母语; 字母顺序颠倒
转学至一所英语是教学语言的学校
5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案例研究 1
参加英语“速成班”学习6个月; 在一段时间内定期接受阅读和拼写辅导; 目前已经可以流利地运用瑞典语和英语,在家里均等地 使用这两种语言。
查明情况
建立学生档案,要考虑到: 语言档案——学生所使用的各种语言(包括母语)的发 展状况、采取哪些语言干预措施、存在哪些减性双语学 习现象、有哪些文化曲解现象 对其它方面发展的考虑——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理解能力、说话的清晰程度、完成书面作业的 能力、拼写能力、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作业 与各有关方面保持联系——学生、家长、以前的教师
该儿童属于有“特殊教育需要”
还是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者”?
6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案例研究 2
学生说3种语言——土耳其语、德语、英语
出生和成长在德国,4岁之前只讲土耳其语。 上学之后开始学习德语,4年级时转学英语。
语言处理方面有问题;阅读和写作技能比所在年级其他学 生落后4-5年的时间。
11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有用的资源
Scaffolding Language, Scaffolding Learning: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 P. Gibbons, 2002
Language, Power and Pedagogy: Bilingual Children in the Crossfire, J. Cummins, 2000
9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反思
• • • • • 不能主观地认为不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方面的问题;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寻求有专门经验教师的意见和看法; 对于收集适当的例证来说,细心观察非常重要; 经常进行阶段性回顾总结——制定针对学生个人的 教育计划,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
10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13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为在学习方面确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支持: 特殊教育需要 或 第二语言学习者?
本演示背景介绍
本演示旨在通过提高意识以及探讨与特殊教育需要或第二 语言学习者相关的问题,为在学习方面确有问题的学生提 供支持。 本演示由国际文凭组织工作人员编辑制作,学校可以用它 来支持中学项目在校内的发展。
2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 N. Bender, 2008
/forlg/frameworksmain.htm
在运动技能方面表现得很差。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发展到了可以成功地开展学习的水平。
7
© பைடு நூலகம்际文凭组织 2009年
案例研究 2
学生感觉最熟练的是用英语进行阅读和写作; 口头交谈技能以德语为最佳; 也可以用土耳其语进行阅读和写作; 测试中回答比较难的问题时,有时用德语,有时用英语;
有用的资源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ting Curriculum, Grades 9-12, C. Tomlinson & C. A. Strickland, 2005
Getting Results with Curriculum Mapping, H. Hayes Jacobs, 2004
有时会保持沉默不回答;
非口头智能发展得健全; 口头智能发展得不健全。
该学生属于有“特殊教育需要”,还是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者”?
8
© 国际文凭组织 2009年
集体制定教学计划
• 负责特殊教育需要的教师和负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教师要密切配合。 • 集体合作制定计划时要向专家进行咨询,听取他们 的意见。 • 要加强好的实践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