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及绿色防控方案课件
合集下载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2019/9/13
35
2019/9/13
36
田间危害情况
2019/9/13
37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再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 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 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 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 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 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2019/9/13
19
化学防治
种子消毒 :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早稻浸种48小时, 晚稻浸种24小时。或用强氯精浸种消毒。(使用方法: 每4~5公斤稻种先用清水预浸12小时,然后捞出浸入加 强氯精1包(10 克)兑水3~5公斤的药液中浸12小时后, 用清水洗净后即可催芽播种。
用强氯精浸种消毒也可预防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 害。
2019/9/13
23
2. 水稻纹枯病
俗名花脚秆、烂脚秆。全 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水 稻重要病害之一。发病重 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 粒重下降。
我国的华南 、华中和华东 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 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 局部地区为害严重。
2019/9/13
24
发病症状
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 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大形的 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为绿色或淡褐色。
16℃时,化蛹羽化飞往稻田产卵。在清远市每年发生4
代,各代幼虫发生期和为害情况大致为:第一代在5月
中下旬,为害早稻和早中稻造成枯心;第二代在7月份
为害单季晚稻造成枯心,为害早稻造成白穗;第三代在
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害双季晚稻造成枯心,单季晚稻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ppt课件

31
(二)物理防治
3、性信息素诱杀 通过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化合物, 诱杀害虫雄虫,破坏雌雄交配,减少产卵,降 低害虫密度。 一般一亩放置一个诱捕器,内置1枚诱芯, 每30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放置一般放 置在离地面1米左右,或离作物表面稍高的位置。 目前诱杀效果较好的性诱剂主要有水稻二 化螟,蔬菜斜纹夜蛾等。
项目一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电话: 邮箱:
1
项目一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任务1 概念 任务2 防治原则 任务3 防治方法 任务4 专业化统防统治
2
任务1 概念
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促进农作物安全 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 量安全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和专 业化统防统治的先进防治方式来控制有害生 物的植物保护行为。
3
任务2 防治原则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 科学合理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管水、管肥,中耕除草,清洁田园等一系列 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尽量利用灯光、性信息素诱杀害虫。 必须使用农药时,要少用药,根据当地农业植保
部门的病虫情报,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 药剂。
44
附录2:性诱剂使用技术
四、注意事项 1、性诱剂要大面积成片使用,使用面积应不小 于50亩,往上应用面积越大效果越好。 2、性诱剂放置时间要搞准。在害虫始蛾期开始 放置,蛾末期收回。每个诱芯一般可以管一代害虫, 有效期约为20~35天。第2代应用时要换诱芯。 3、性诱剂使用是杀死成虫数量来减轻危害,但 当田(园)间害虫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需用化 学药剂防治。 4、性诱剂田间管理措施要到位,不要随便丢弃 使用过的诱芯,防止二次污染。
(二)物理防治
3、性信息素诱杀 通过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化合物, 诱杀害虫雄虫,破坏雌雄交配,减少产卵,降 低害虫密度。 一般一亩放置一个诱捕器,内置1枚诱芯, 每30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放置一般放 置在离地面1米左右,或离作物表面稍高的位置。 目前诱杀效果较好的性诱剂主要有水稻二 化螟,蔬菜斜纹夜蛾等。
项目一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电话: 邮箱:
1
项目一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任务1 概念 任务2 防治原则 任务3 防治方法 任务4 专业化统防统治
2
任务1 概念
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促进农作物安全 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 量安全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和专 业化统防统治的先进防治方式来控制有害生 物的植物保护行为。
3
任务2 防治原则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 科学合理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管水、管肥,中耕除草,清洁田园等一系列 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尽量利用灯光、性信息素诱杀害虫。 必须使用农药时,要少用药,根据当地农业植保
部门的病虫情报,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 药剂。
44
附录2:性诱剂使用技术
四、注意事项 1、性诱剂要大面积成片使用,使用面积应不小 于50亩,往上应用面积越大效果越好。 2、性诱剂放置时间要搞准。在害虫始蛾期开始 放置,蛾末期收回。每个诱芯一般可以管一代害虫, 有效期约为20~35天。第2代应用时要换诱芯。 3、性诱剂使用是杀死成虫数量来减轻危害,但 当田(园)间害虫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需用化 学药剂防治。 4、性诱剂田间管理措施要到位,不要随便丢弃 使用过的诱芯,防止二次污染。
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课件

H
M
蚜虫
>20
50
Y
M
M
纵卷叶螟 5-6 50-150 Y
M
H
稻螟蛉
5
250
N
H
L
蓟马
>10
50
N
L
M
稻瘿蚊
>6
200
N
L
M
主要害虫;局部害虫;潜在害虫;非害虫
7
1.1:水稻主要虫害
稻蓟马 稻象甲、稻水象甲、稻秆潜蝇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福寿螺 ★稻纵卷叶虫 、稻螟蛉、稻苞虫、粘虫
★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稻蝽
• 按为害习性分 1) 食叶类害虫:结苞 -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 不结苞-稻蝗、稻螟蛉、粘虫、福寿螺等 2) 钻蛀性害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秆潜蝇、稻瘿 蚊等 3) 刺吸式害虫: 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蝽、稻蓟 马、铁甲虫、叶蝉类等 4) 食根类害虫:稻象甲、稻水象甲、蝼蛄等
4
1.1:关于水稻虫害
19
二化螟造成的白穗
20
1.2.4.2:二化螟的生活习性
• 群集为害习性:幼虫孵化后,沿叶片爬向叶鞘,钻入植 株下部近水面的叶鞘内群集为害,将叶鞘吃剩一层皮, 形成枯鞘。幼虫到2-3龄时,开始钻蛀稻秆,窜食截断 水分养分的输送,形成枯心苗或白穗。在节基部蛀入, 稻节位被咬,形成枯孕穗。
• 转株危害习性:早期被害的枯心株,在水稻枯死之前, 茎杆内幼虫几乎全部转移到附近的植株上危害。
褐飞虱
+ + + + + + + ++ +
白背飞虱
+ + + + + ++ +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以上)有利于稻纵发生。
• 成虫在高温(30℃以上)和相对湿度90%以下寿命短 ,产卵量少。
• 初孵幼虫在高温(35℃以上)或湿度在90%以下死亡 率大。相对湿度在60%以下,蛹的羽化率显著降 低;
水稻病虫害29防治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B、稻纵繁殖趋性: 趋嫩性、趋肥性、品种趋性
• 偏施氮肥、种植过密、返青早的田块也有利于稻纵 发生。
稻纵刚 取食痕迹
水稻病虫害22防治
五龄稻纵会转苞
水稻病虫害23防治
预蛹期稻纵
水稻病虫害24防治
叶片内刚刚做茧化蛹的老熟幼虫
水稻病虫害25防治
化蛹现象:分蘖期在叶片上化蛹较多; 孕穗抽穗期在基部叶鞘内或老叶化蛹较多;
水稻病虫害26防治
2、造成的危害
功能叶早衰——影响有效穗数 倒2叶
39%
•
不同叶位的叶片对产量
出代)
水稻病虫害32防治
田间调查掌握好防治时间
• 1、通过田间赶蛾推算打药时间 ;
蛾高峰后推6-8天防治最佳。 备注:主迁代时期蛾峰一般出现连续性大雨雨停之 后1-2天。
• 2、看新卷虫苞:
平均100蔸禾里有30个新卷虫苞立即打药。
• 3、田间调查幼虫虫龄:
一块田捉30条虫,大部分是1-2龄时便开始打药
稻
飞虱
水稻病虫害防治
1、迁飞原理
迁飞的本质是借助于气流进行远距离滑翔。 迁飞要素: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降雨
水稻病虫害防治
虫随风雨来
水稻病虫害5防治
稻纵卷叶螟迁飞路线及时间
水稻病虫害6防治
• 春、夏季北迁主要是由逐渐上升的高温所引起,临界温度为 28.2℃;
• 秋季光照逐渐缩短并伴随温度逐渐降低是诱导回迁的主要因 素,临界光周期和温度分别是13.5小时和24℃。
• 成虫在高温(30℃以上)和相对湿度90%以下寿命短 ,产卵量少。
• 初孵幼虫在高温(35℃以上)或湿度在90%以下死亡 率大。相对湿度在60%以下,蛹的羽化率显著降 低;
水稻病虫害29防治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B、稻纵繁殖趋性: 趋嫩性、趋肥性、品种趋性
• 偏施氮肥、种植过密、返青早的田块也有利于稻纵 发生。
稻纵刚 取食痕迹
水稻病虫害22防治
五龄稻纵会转苞
水稻病虫害23防治
预蛹期稻纵
水稻病虫害24防治
叶片内刚刚做茧化蛹的老熟幼虫
水稻病虫害25防治
化蛹现象:分蘖期在叶片上化蛹较多; 孕穗抽穗期在基部叶鞘内或老叶化蛹较多;
水稻病虫害26防治
2、造成的危害
功能叶早衰——影响有效穗数 倒2叶
39%
•
不同叶位的叶片对产量
出代)
水稻病虫害32防治
田间调查掌握好防治时间
• 1、通过田间赶蛾推算打药时间 ;
蛾高峰后推6-8天防治最佳。 备注:主迁代时期蛾峰一般出现连续性大雨雨停之 后1-2天。
• 2、看新卷虫苞:
平均100蔸禾里有30个新卷虫苞立即打药。
• 3、田间调查幼虫虫龄:
一块田捉30条虫,大部分是1-2龄时便开始打药
稻
飞虱
水稻病虫害防治
1、迁飞原理
迁飞的本质是借助于气流进行远距离滑翔。 迁飞要素: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降雨
水稻病虫害防治
虫随风雨来
水稻病虫害5防治
稻纵卷叶螟迁飞路线及时间
水稻病虫害6防治
• 春、夏季北迁主要是由逐渐上升的高温所引起,临界温度为 28.2℃;
• 秋季光照逐渐缩短并伴随温度逐渐降低是诱导回迁的主要因 素,临界光周期和温度分别是13.5小时和24℃。
水稻病虫害防治【共43张PPT】精选全文

越冬线:北纬30度以南。其他区域为迁入危 害。
发生代数1-11代不等。
迁入地的发生量与迁入数量、品种栽培管理有 关。
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要掌握好用药 时间,在开始卷苞时用药 。早晚或阴 天、小雨天用药效果好。如果延误了时 机,扫苞后用药。
选择药剂:30%触到、15%金阿维·毒、 功夫菊酯、氟虫腈、丙溴磷、杀虫单、杀 虫双等
寄主杂,可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
适宜湿度:90%以上。
发生程度与气候因素密切。 要抢晴天施药,以破口期为重点防治时期。
主要以保护有效分蘖不受为害为主防治目的。
稻瘿蚊
大部分稻区早中晚稻都有危害。 选用402 石灰水等
发生特点:
1、生理性烂秧
2、传染性烂秧:
传染性烂秧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 要病原菌为:腐霉菌、绵霉菌、镰刀菌、 立枯丝核菌等发病原因主要是低温阴雨,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等
水 稻 纹 枯 病
纹枯病发生特点:
高温高湿发生快.适宜温度:22-2 8℃
适宜湿度:大于90% 氮肥使用过多. 以早稻后期和中晚稻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上年病残体。
2、适时晒田。平衡施肥.
3、药剂防治:选用井岗霉素。以生长嫩绿、阴避 的田块是重点。
稻 瘟 病
稻瘟病发生特点: 水稻全生育期都可能发生.
发生代数随地区的不同而异,主要与温度和耕 作制度有关。(2-7代不等)
防治方法:
在分蘖期,始见枯鞘时用药防治,7-10天后 再用一次;在破口期水稻抽穗5%-10%时用 药防治,5-7天后再用一次。用药同时保持寸 水5-7天。
选用药剂:30%触到、15%阿维·毒、稻虫恨、 三唑磷等。
白 背 飞 虱
发生代数1-11代不等。
迁入地的发生量与迁入数量、品种栽培管理有 关。
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要掌握好用药 时间,在开始卷苞时用药 。早晚或阴 天、小雨天用药效果好。如果延误了时 机,扫苞后用药。
选择药剂:30%触到、15%金阿维·毒、 功夫菊酯、氟虫腈、丙溴磷、杀虫单、杀 虫双等
寄主杂,可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
适宜湿度:90%以上。
发生程度与气候因素密切。 要抢晴天施药,以破口期为重点防治时期。
主要以保护有效分蘖不受为害为主防治目的。
稻瘿蚊
大部分稻区早中晚稻都有危害。 选用402 石灰水等
发生特点:
1、生理性烂秧
2、传染性烂秧:
传染性烂秧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 要病原菌为:腐霉菌、绵霉菌、镰刀菌、 立枯丝核菌等发病原因主要是低温阴雨,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等
水 稻 纹 枯 病
纹枯病发生特点:
高温高湿发生快.适宜温度:22-2 8℃
适宜湿度:大于90% 氮肥使用过多. 以早稻后期和中晚稻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上年病残体。
2、适时晒田。平衡施肥.
3、药剂防治:选用井岗霉素。以生长嫩绿、阴避 的田块是重点。
稻 瘟 病
稻瘟病发生特点: 水稻全生育期都可能发生.
发生代数随地区的不同而异,主要与温度和耕 作制度有关。(2-7代不等)
防治方法:
在分蘖期,始见枯鞘时用药防治,7-10天后 再用一次;在破口期水稻抽穗5%-10%时用 药防治,5-7天后再用一次。用药同时保持寸 水5-7天。
选用药剂:30%触到、15%阿维·毒、稻虫恨、 三唑磷等。
白 背 飞 虱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ppt文档

案例二:水稻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技术应用
物理防治
利用光、热、电等物理因 素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 。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 间设置太阳能杀虫灯等设 备,诱杀水稻害虫。
热处理
使用热水或热蒸汽对种子 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 和虫卵的数量。
案例三:水稻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技术应用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 ,预防和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
对象
该技术的对象包括水稻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针对不 同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
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估
经济效益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提高水稻 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微生物防治
使用微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对病虫害进行 防治。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治技术
灯光诱杀
使用杀虫灯等设备,利用昆虫 的趋光性进行诱杀。
色板诱杀
使用带有色板的诱虫板,利用昆 虫的趋色性进行诱杀。
人工捕杀
人工捕捉病虫害,如蝗虫、稻飞虱 等。
化学防治技术
0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
1 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率。
科学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提高 水稻的抗病能力。
3
轮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度,避免同一种作物连作,减少病 虫害的滋生。
生物防治技术
天敌引入
引入病虫害的天敌,如寄生蜂、瓢虫等,控制病 虫害的数量。
水稻常见病害及防治ppt课件

化学防治
1、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g。 2、每亩用40%稻瘟净乳剂125-150毫升。 兑水50-75kg喷雾。
三、本卷须知
1、稻瘟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即在发 病初期施药防治。 2、施药时要对足水量,背负式手动喷雾 器,每亩不能少于50千克水,机动弥雾 机不少于15千克,均匀喷雾。
水稻纹枯病
病斑外形不规那么,暗绿色似开水烫过。 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
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 此病的诊断要点为病斑云纹状,后期生鼠
粪状菌核。
诊断要点
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 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 体。
此病的诊断要点为病斑云纹状, 后期生鼠粪状菌核。
病叶
病斑外形不规那么, 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 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
由于新叶片分蘖经叶 鞘而出,当叶鞘受病时, 就容易感染叶片或分蘖, 所以病害常从植株下部 向上部蔓延。
水稻纹枯病田间危害状
水稻白叶枯病
一、病症
上部叶片叶尖失水,青枯状,坏死; 凋萎,黄化,有黄白色菌脓溢出。
感病叶片
田间诊断要点:病斑沿叶缘坏死。呈倒“V〞字形, 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枯燥时构成菌胶。
第二章 水稻病害防治
稻瘟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 区都有发生。
普通减产10%~20%,重的减产 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一、病症
稻瘟病是由病原真菌侵染水稻而引起的 病害。
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瘟、 穗颈瘟、谷粒瘟、节瘟、枕瘟。
水稻白叶枯病
叶枯型 凋萎型
二、病害发生开展 发病病菌来源:病种子、病稻草。 发病后产生菌脓随流水传播再侵染。
水稻害虫发生与防治.ppt

第一代:3月中下旬—4月上旬,为害早造秧田 第二代:5月下—6月上旬,为害早造本田成白穗。 第三代:6月下—7月上旬,为害晚稻秧田成枯心苗。 第四代:8月中—8月下旬,为害晚造本成枯心苗。 第五代:9月下—10月上旬,为害晚稻成白穗。 3、钻蛀快:蚁螟于30分钟内钻蛀为害(无枯鞘期)。 4、发生趋势:气候对发生迟早和数量影响很大,高温干旱少 雨年份发生严重。
宝剑 6%阿维·氯虫,先正达
+++
+++
no
+++
++++
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杜邦
+
+++
no
+
++++
福戈40%氯虫·噻虫嗪先正达
+
+++
no
+
++++
稻腾10%阿维·氟酰胺拜耳
+++
+++
no
垄歌20%氟虫双酰胺日本农 药
+
+++
no
no
++++
no
++++
阿维菌素
+++
+
no
+++
++
➢宝剑与康宽相比:两种作用机理, 杀虫更快 (阿维的速效性);
生产商: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分装企业: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中农住商(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
宝剑 6%阿维·氯虫,先正达
+++
+++
no
+++
++++
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杜邦
+
+++
no
+
++++
福戈40%氯虫·噻虫嗪先正达
+
+++
no
+
++++
稻腾10%阿维·氟酰胺拜耳
+++
+++
no
垄歌20%氟虫双酰胺日本农 药
+
+++
no
no
++++
no
++++
阿维菌素
+++
+
no
+++
++
➢宝剑与康宽相比:两种作用机理, 杀虫更快 (阿维的速效性);
生产商: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分装企业: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中农住商(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

四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生 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水稻发病 后,造成叶枯,一般减产15%~ 25%,严重时可达40%~60%。
四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
主要侵染水稻叶片,在秧苗期可出现典型的 条斑型症状。初期病斑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 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黄褐色纤细条斑,长 约1 cm。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 4~6 cm,其上有露珠状蜜黄色菌脓,干燥后 呈鱼籽状,不易脱落。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 连成枯斑。发病严重的地块,水稻矮缩,叶片 卷曲。
病斑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二 稻瘟病
★ 症状
叶 慢性型 典型的稻瘟病病斑,病斑
呈梭形或纺锤型,病斑两端有向外
瘟
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 色称为崩溃部,边缘褐色称为坏死
部,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
毒部,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
绿色霉层。
二 稻瘟病
★ 症状
叶 褐点型 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
老叶上发生,病斑为褐色小点,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内部培训)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将近占全 国粮食总产的1/2。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 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 种,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其中稻瘟 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大、流行 性强、危害严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 病害”。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 病、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烂秧等。
二 稻瘟病
★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减少菌源:不播种带病
种子,在播种前处理完病稻草,不用病稻草盖房、
盖窝棚、垫水口、捆秧等。种子消毒:选用室温
下用银多粉1200倍液浸种24-36 小时 。用清水清洗后催芽。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第一节 水稻害虫
二、稻纵卷叶螟 综合防治:1、维护利用天敌:赤眼蜂; 2、生物防治:喷洒BT乳剂; 3、化学防治:锐劲特〔优秀的胃毒剂〕,毒
死蜱〔防止开花期运用〕。
第一节 水稻害虫
三、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为害特点:以成虫、假设虫群集稻丛基部为害
。
以成、假设虫频繁刺吸叶鞘和茎秆内的汁液并 产卵,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抽穗和结实。
致整株枯死。 病原: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亚门,无性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二、水稻纹枯病: 发生规律: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
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稻草、田边杂草及 其他寄主上越冬。田间菌核残留量与 发病程度关系亲密,水肥管理对发病 影响极大。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二、水稻纹枯病: 综合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2、利用抗耐病种类; 3、加强水肥管理; 4、化学防治:井冈霉素、纹枯利
度受气温影响大。
第一节 水稻害虫
一、稻螟虫: 预测预告:两查两定 1、查卵孵进度,定防治适期; 2、查卵块密度、枯鞘率,定防治对象田。 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化防和生防结合。 1、农业防治:消灭越冬虫源、栽培治螟、推行抗虫种
类。
2、人工物理防治:诱蛾,摘卵块,拔除枯心苗 3、生物防治:BT治虫,维护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 阿维菌素、杀虫单、三唑磷等
气孔侵入,病斑在叶片任何部位均 可发生。 病原: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发病规律:与白叶枯病类似。 综合防治:加强检疫,处置病稻草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三、水稻白叶枯病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三、水稻白叶枯病
为害:引起叶片枯槁,不实率添加 ,普通减产10-30%,严重减产50% 以上。
病原:细菌病害,黄色单胞杆菌属 。
2024年度-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ppt课件

原理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特定波 长和光强的灯光吸引并诱杀害虫
。
应用
主要用于防治夜蛾、螟虫等夜间活 动的害虫。在农田中设置诱虫灯, 根据害虫种类和习性调整灯光参数 ,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
优点
对环境友好,不产生污染;对天敌 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可显著降低 害虫种群数量。
19
色板诱杀技术
原理
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性,通过色板吸引 并粘住害虫。
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包括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 制、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农业生态工程的应用实例
如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等。
13
04
生物防治技术
14
天敌昆虫利用
天敌昆虫种类
瓢虫、草蛉、捕食螨等
释放技术
人工繁殖、田间释放
注意事项
天敌昆虫与目标害虫的生态学关系、释放时机和 数量
全。
绿色防控技术意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 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 农民收入。
ABCD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 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动植保技术创新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可以促进植保技术的 创新和发展。
02
绿色防控技术是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绿 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
7
绿色防控技术原则
减量原则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控制病虫危害的发生
。
替代原则
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特定波 长和光强的灯光吸引并诱杀害虫
。
应用
主要用于防治夜蛾、螟虫等夜间活 动的害虫。在农田中设置诱虫灯, 根据害虫种类和习性调整灯光参数 ,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
优点
对环境友好,不产生污染;对天敌 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可显著降低 害虫种群数量。
19
色板诱杀技术
原理
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性,通过色板吸引 并粘住害虫。
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包括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 制、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农业生态工程的应用实例
如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等。
13
04
生物防治技术
14
天敌昆虫利用
天敌昆虫种类
瓢虫、草蛉、捕食螨等
释放技术
人工繁殖、田间释放
注意事项
天敌昆虫与目标害虫的生态学关系、释放时机和 数量
全。
绿色防控技术意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 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 农民收入。
ABCD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 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动植保技术创新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可以促进植保技术的 创新和发展。
02
绿色防控技术是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绿 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
7
绿色防控技术原则
减量原则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控制病虫危害的发生
。
替代原则
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
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及绿色防控方案课件

吸食,传病 吸食,传病 吸食,传病
较轻
重
较轻
杂
稻属
杂
50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飞虱 卵痕
飞虱 卵痕
51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叶鞘内 卵块
飞虱 卵痕
52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叶鞘内 卵块
鞘内 若虫
叶面 若虫
53
1.4.4:三种稻飞虱防治策略比较
灰飞虱 (通常传病危害)治虫防病 褐飞虱 (繁殖二代危害) 治前控后 白背飞虱 (下代可以成灾) 狠治当代
三化螟 食性单一,只危害稻属。一般混栽地
区危害较重
13
二化螟引起白穗
三化螟引起白穗
14
1.2.4: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
15
1.2.4.1:二化螟为害特性和症状
初孵幼虫 卵
虫伤株
枯鞘
枯心
白穗 枯孕穗
其中以枯心、白穗危害最大,受害株被害损失率50%-100%。
16
枯鞘
17
枯心
18
二化螟造成的枯心团
5
我国稻田主要害虫历史演变动态(1950-2015)
杂交水稻推出
害虫种类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05 10 15
三化螟
+ + + ++
+ + + ++ +
二化螟
+ + + + + + + + + + ++ +
稻蝽
+
铁甲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1.3.6: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
• 氯虫、氟虫、四氯 • 甲维盐、阿维、多杀菌素、核型多角体病毒 • 有机磷类:丙溴磷、毒死蜱 • 氟铃脲 • 虫酰肼、丁虫腈 • 各种复配产品
46
1.4: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47
1.4.1:稻飞虱的发生特点
• 主要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 灰飞虱 • 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迁飞性、间隙性大发生的特
• 按虫源地分: • 本地虫源害虫:二化螟、稻象甲、稻蝗。 • 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粘虫 • 历史上“南螟北蝗”:宋朝到新中国成立,蝗虫爆发265次
,螟虫36次 • 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有3种: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褐
飞虱。 • 近年次要害虫灰飞虱、稻水象甲、稻秆潜蝇在一些地区爆发
,大螟、稻螟蛉、蓟马、福寿螺等有上升趋势。
• 成虫有趋光性:黑光灯趋性强、高压汞灯有一定趋性。 • 产卵习性: 茂盛、浓绿、高大、粗壮稻田。
21
1.2.4.3:二化螟发生与品种、环境的关系
• 长势繁茂、茎秆粗壮的中晚熟品种受害重,超稀植或高肥 水稻,色泽浓绿株型高大,受害重。
• 而叶片狭窄、植株矮、分蘖少的品种受害轻。 • 湿度:幼虫可在湿度大环境中生活,短时间水上漂浮。干
29
1.2.4.7:化学防治效果不佳的原因
1、所选用的药剂种类、当地的抗性水平。 2、防治时期的准确性。(卵孵、1龄、2龄、3龄、4
龄、5龄) 3、用水量的多少。(1桶、 2桶、 3桶、) 4、施药的时间。(早晨、中午、下午) 5、水层深度
30
1.2.4.8:防治二化螟常用药剂
• 沙蚕毒类:杀虫双、杀虫单、巴丹、杀虫安 • 有机磷类:水胺硫磷、三唑磷、毒死蜱、喹硫磷、
42
稻纵卷叶螟的回迁
•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 和江淮区北部向南回迁,主要降落江岭区,波 及岭南区。在回迁中有许多地方作临时性1天左 右的短暂过境停留。可造成晚稻危害。
• 第二、三次回迁:分别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 旬和10月中下旬由江岭区、部分江淮区向南回 迁,早期可降落在岭南地区,但主要迁出海外 ,降落在中南半岛等地。
H
M
蚜虫
>20
50
Y
M
M
纵卷叶螟 5-6 50-150 Y
M
H
稻螟蛉
5
250
N
H
L
蓟马
>10
50
N
L
M
稻瘿蚊
>6
200
N
L
M
主要害虫;局部害虫;潜在害虫;非害虫
7
1.1:水稻主要虫害
稻蓟马 稻象甲、稻水象甲、稻秆潜蝇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福寿螺 ★稻纵卷叶虫 、稻螟蛉、稻苞虫、粘虫
★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稻蝽
5
我国稻田主要害虫历史演变动态(1950-2015)
杂交水稻推出
害虫种类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05 10 15
三化螟
+ + + ++
+ + + ++ +
二化螟
+ + + + + + + + + + ++ +
稻蝽
+
铁甲虫
+
稻蝗
+
+++
灰飞虱
+++
+ ++
40
稻纵卷叶螟的北迁
• 第一次北迁: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由大陆以 外迁入,主要降落在南岭以南地区,少量波及到 岭北地区南部。一般数量很少。
• 第二次北迁: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下旬,大陆以外 南方,及我国海南岛等地迁出,主降岭南地区,波 及其岭北地区的南部,也称全国迁飞第一代,可 严重为害早稻。
• 第三次北迁: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由岭南区向北 迁出,也为我国大陆虫源第一次北迁,主降 江岭 区,分别构成岭南区第二代和江岭区第一代,可 造成严重为害。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
•
性信息素、(诱杀)
•
性信息干扰素(迷向)
25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
26
诱捕器:二化螟性诱剂
27
迷向丝:二化螟性信息素
28
1.2.4.6:二化螟化学防治
• 主要是要抓住关键时机施药 • 早、晚稻前期的枯鞘期:亩枯鞘团超过100个,二
龄幼虫高峰期施药 • 早、中、晚稻拔节后到破口期:卵孵高峰期施药 • 蜡熟期:卵孵盛期(防虫伤株) • 注意要点:施药在早晚最好
褐飞虱
1968频繁暴发 枯杆倒伏
白背飞虱
1980s’频繁暴发 倒伏减产
49
1.4.2:三种稻飞虱生物学特性比较
越冬地点 年世代数 短翅型比 生殖能力 生态位 活动性 危害方式 世代重叠 寄主
灰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本地 5 中 低 较大 高
外地 5(3-4)
高 高 低 低
外地 5(3) 低 中
中 中
6
主要水稻害虫生物学特性
主要害虫 年世代数 卵数/雌 迁飞性 自然死亡 适应性
三化螟
3-4 100-250 N
L
L
二化螟
3 100-200 N
L
M
稻蝽
1-2 50-200 N
L
L
灰飞虱
5-6 100-300 N
M
H
褐飞虱
5-6 400-700 Y
M
H
白背飞虱 5 300-400 Y
M
H
黑尾叶蝉 5 100-300 N
19
二化螟造成的白穗
20
1.2.4.2:二化螟的生活习性
• 群集为害习性:幼虫孵化后,沿叶片爬向叶鞘,钻入植 株下部近水面的叶鞘内群集为害,将叶鞘吃剩一层皮, 形成枯鞘。幼虫到2-3龄时,开始钻蛀稻秆,窜食截断 水分养分的输送,形成枯心苗或白穗。在节基部蛀入, 稻节位被咬,形成枯孕穗。
• 转株危害习性:早期被害的枯心株,在水稻枯死之前, 茎杆内幼虫几乎全部转移到附近的植株上危害。
• 偏施氮肥、种植过密、返青早的田块也有利于稻 纵发生。
•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自我补偿能力的不同,在相同 虫量下,因稻纵卷叶螟为害而减产的程度是:抽 穗期>分蘖期>乳熟期。
39
1.3.4: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
•一种迁飞性的害虫, •每年随早春南风或随台风从东南亚、海南岛等地从 南到北迁移。 •一般在早稻后期、和中晚稻上发生重(6月中下 9月中)。 •耐寒力较差,在一月4度等温线(北纬30度以北) 广大稻区不能过冬。 •发生期越来越不整齐。
三化螟 初孵幼虫从水稻茎部蛀入,咬断 茎内组织,使心叶逐步枯萎,边叶 完好无损,拔起枯心苗,断口整齐 而干净,叶鞘颜色正常。
初孵幼虫从包裹稻 穗的叶鞘或稻穗破 口处侵入,蛀食稻 花;只是发生穗头, 枯边叶完好,断口 整齐干净。
12
1.2.3:三种螟虫寄主
二化螟 大螟
食性很杂,可在稻桩、稻草、油菜、 茭白、玉米、甘蔗、向日葵、杂草等 多种作物上越冬和取食。
旱可使蛹干瘪死亡,蛹和幼虫死亡率升高。 • 温度:冬后10度左右越冬幼虫开始醒蜇,幼虫最适温度15-
22度,蛹最适温度20-23度,成虫最适温度18-23度。 • 桥梁田:早、中、晚混栽 • 肥力:施氮肥过量,组织柔嫩、叶色浓绿、生长茂盛的田
块,受害将加重。
22
1.2.4.4:二化螟加重发生的原因
• 按为害习性分 1) 食叶类害虫:结苞 -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 不结苞-稻蝗、稻螟蛉、粘虫、福寿螺等 2) 钻蛀性害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秆潜蝇、稻瘿 蚊等 3) 刺吸式害虫: 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蝽、稻蓟 马、铁甲虫、叶蝉类等 4) 食根类害虫:稻象甲、稻水象甲、蝼蛄等
4
1.1:关于水稻虫害
点。在两广南部(再生稻,落谷稻)越冬。白背飞 虱主要危害早中稻,褐飞虱主要危害中晚稻。常以 成、若虫群集中在基部吸汁,分泌蜜露,诱发纹枯 病、严重时造成“冒穿”、倒伏减产严重。 • 灰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秧田,以华东的江苏、上海、 浙江北部、安徽等危害最重。
48
灰飞虱
1965-1967 21世纪初 黑条矮缩病 条纹叶枯病
吸食,传病 吸食,传病 吸食,传病
较轻
重
较轻
杂
稻属
杂
50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飞虱 卵痕
飞虱 卵痕
51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叶鞘内 卵块
飞虱 卵痕
52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叶鞘内 卵块
鞘内 若虫
叶面 若虫
53
1.4.4:三种稻飞虱防治策略比较
灰飞虱 (通常传病危害)治虫防病 褐飞虱 (繁殖二代危害) 治前控后 白背飞虱 (下代可以成灾) 狠治当代
夜蛾科
11
1.2.2:三种螟虫为害状比较
枯心苗
枯孕穗
白穗
二化螟 初孵幼虫在叶鞘内侧 群集为害,
大 螟 断口不齐,洞孔多, 堆满潮湿的粪便和残 屑;外观上往往叶鞘 或边叶或心叶穗头一 起死,一般是枯鞘。
断口缺口 剑叶以下 同枯心苗。
和洞孔小。 的叶片也
断口缺口
往往变成 枯黄色。
和洞孔大。
田边危害
为主
2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
1.3.2:稻纵卷 叶螟危害特点
35
初孵幼虫
2龄幼虫
3龄幼虫
5龄幼虫
4龄幼虫
1.3.2:稻纵卷 叶螟危害特点
1.3.6: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
• 氯虫、氟虫、四氯 • 甲维盐、阿维、多杀菌素、核型多角体病毒 • 有机磷类:丙溴磷、毒死蜱 • 氟铃脲 • 虫酰肼、丁虫腈 • 各种复配产品
46
1.4: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47
1.4.1:稻飞虱的发生特点
• 主要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 灰飞虱 • 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迁飞性、间隙性大发生的特
• 按虫源地分: • 本地虫源害虫:二化螟、稻象甲、稻蝗。 • 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粘虫 • 历史上“南螟北蝗”:宋朝到新中国成立,蝗虫爆发265次
,螟虫36次 • 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有3种: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褐
飞虱。 • 近年次要害虫灰飞虱、稻水象甲、稻秆潜蝇在一些地区爆发
,大螟、稻螟蛉、蓟马、福寿螺等有上升趋势。
• 成虫有趋光性:黑光灯趋性强、高压汞灯有一定趋性。 • 产卵习性: 茂盛、浓绿、高大、粗壮稻田。
21
1.2.4.3:二化螟发生与品种、环境的关系
• 长势繁茂、茎秆粗壮的中晚熟品种受害重,超稀植或高肥 水稻,色泽浓绿株型高大,受害重。
• 而叶片狭窄、植株矮、分蘖少的品种受害轻。 • 湿度:幼虫可在湿度大环境中生活,短时间水上漂浮。干
29
1.2.4.7:化学防治效果不佳的原因
1、所选用的药剂种类、当地的抗性水平。 2、防治时期的准确性。(卵孵、1龄、2龄、3龄、4
龄、5龄) 3、用水量的多少。(1桶、 2桶、 3桶、) 4、施药的时间。(早晨、中午、下午) 5、水层深度
30
1.2.4.8:防治二化螟常用药剂
• 沙蚕毒类:杀虫双、杀虫单、巴丹、杀虫安 • 有机磷类:水胺硫磷、三唑磷、毒死蜱、喹硫磷、
42
稻纵卷叶螟的回迁
•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 和江淮区北部向南回迁,主要降落江岭区,波 及岭南区。在回迁中有许多地方作临时性1天左 右的短暂过境停留。可造成晚稻危害。
• 第二、三次回迁:分别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 旬和10月中下旬由江岭区、部分江淮区向南回 迁,早期可降落在岭南地区,但主要迁出海外 ,降落在中南半岛等地。
H
M
蚜虫
>20
50
Y
M
M
纵卷叶螟 5-6 50-150 Y
M
H
稻螟蛉
5
250
N
H
L
蓟马
>10
50
N
L
M
稻瘿蚊
>6
200
N
L
M
主要害虫;局部害虫;潜在害虫;非害虫
7
1.1:水稻主要虫害
稻蓟马 稻象甲、稻水象甲、稻秆潜蝇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福寿螺 ★稻纵卷叶虫 、稻螟蛉、稻苞虫、粘虫
★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稻蝽
5
我国稻田主要害虫历史演变动态(1950-2015)
杂交水稻推出
害虫种类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05 10 15
三化螟
+ + + ++
+ + + ++ +
二化螟
+ + + + + + + + + + ++ +
稻蝽
+
铁甲虫
+
稻蝗
+
+++
灰飞虱
+++
+ ++
40
稻纵卷叶螟的北迁
• 第一次北迁: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由大陆以 外迁入,主要降落在南岭以南地区,少量波及到 岭北地区南部。一般数量很少。
• 第二次北迁: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下旬,大陆以外 南方,及我国海南岛等地迁出,主降岭南地区,波 及其岭北地区的南部,也称全国迁飞第一代,可 严重为害早稻。
• 第三次北迁: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由岭南区向北 迁出,也为我国大陆虫源第一次北迁,主降 江岭 区,分别构成岭南区第二代和江岭区第一代,可 造成严重为害。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
•
性信息素、(诱杀)
•
性信息干扰素(迷向)
25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
26
诱捕器:二化螟性诱剂
27
迷向丝:二化螟性信息素
28
1.2.4.6:二化螟化学防治
• 主要是要抓住关键时机施药 • 早、晚稻前期的枯鞘期:亩枯鞘团超过100个,二
龄幼虫高峰期施药 • 早、中、晚稻拔节后到破口期:卵孵高峰期施药 • 蜡熟期:卵孵盛期(防虫伤株) • 注意要点:施药在早晚最好
褐飞虱
1968频繁暴发 枯杆倒伏
白背飞虱
1980s’频繁暴发 倒伏减产
49
1.4.2:三种稻飞虱生物学特性比较
越冬地点 年世代数 短翅型比 生殖能力 生态位 活动性 危害方式 世代重叠 寄主
灰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本地 5 中 低 较大 高
外地 5(3-4)
高 高 低 低
外地 5(3) 低 中
中 中
6
主要水稻害虫生物学特性
主要害虫 年世代数 卵数/雌 迁飞性 自然死亡 适应性
三化螟
3-4 100-250 N
L
L
二化螟
3 100-200 N
L
M
稻蝽
1-2 50-200 N
L
L
灰飞虱
5-6 100-300 N
M
H
褐飞虱
5-6 400-700 Y
M
H
白背飞虱 5 300-400 Y
M
H
黑尾叶蝉 5 100-300 N
19
二化螟造成的白穗
20
1.2.4.2:二化螟的生活习性
• 群集为害习性:幼虫孵化后,沿叶片爬向叶鞘,钻入植 株下部近水面的叶鞘内群集为害,将叶鞘吃剩一层皮, 形成枯鞘。幼虫到2-3龄时,开始钻蛀稻秆,窜食截断 水分养分的输送,形成枯心苗或白穗。在节基部蛀入, 稻节位被咬,形成枯孕穗。
• 转株危害习性:早期被害的枯心株,在水稻枯死之前, 茎杆内幼虫几乎全部转移到附近的植株上危害。
• 偏施氮肥、种植过密、返青早的田块也有利于稻 纵发生。
•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自我补偿能力的不同,在相同 虫量下,因稻纵卷叶螟为害而减产的程度是:抽 穗期>分蘖期>乳熟期。
39
1.3.4: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
•一种迁飞性的害虫, •每年随早春南风或随台风从东南亚、海南岛等地从 南到北迁移。 •一般在早稻后期、和中晚稻上发生重(6月中下 9月中)。 •耐寒力较差,在一月4度等温线(北纬30度以北) 广大稻区不能过冬。 •发生期越来越不整齐。
三化螟 初孵幼虫从水稻茎部蛀入,咬断 茎内组织,使心叶逐步枯萎,边叶 完好无损,拔起枯心苗,断口整齐 而干净,叶鞘颜色正常。
初孵幼虫从包裹稻 穗的叶鞘或稻穗破 口处侵入,蛀食稻 花;只是发生穗头, 枯边叶完好,断口 整齐干净。
12
1.2.3:三种螟虫寄主
二化螟 大螟
食性很杂,可在稻桩、稻草、油菜、 茭白、玉米、甘蔗、向日葵、杂草等 多种作物上越冬和取食。
旱可使蛹干瘪死亡,蛹和幼虫死亡率升高。 • 温度:冬后10度左右越冬幼虫开始醒蜇,幼虫最适温度15-
22度,蛹最适温度20-23度,成虫最适温度18-23度。 • 桥梁田:早、中、晚混栽 • 肥力:施氮肥过量,组织柔嫩、叶色浓绿、生长茂盛的田
块,受害将加重。
22
1.2.4.4:二化螟加重发生的原因
• 按为害习性分 1) 食叶类害虫:结苞 -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 不结苞-稻蝗、稻螟蛉、粘虫、福寿螺等 2) 钻蛀性害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秆潜蝇、稻瘿 蚊等 3) 刺吸式害虫: 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蝽、稻蓟 马、铁甲虫、叶蝉类等 4) 食根类害虫:稻象甲、稻水象甲、蝼蛄等
4
1.1:关于水稻虫害
点。在两广南部(再生稻,落谷稻)越冬。白背飞 虱主要危害早中稻,褐飞虱主要危害中晚稻。常以 成、若虫群集中在基部吸汁,分泌蜜露,诱发纹枯 病、严重时造成“冒穿”、倒伏减产严重。 • 灰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秧田,以华东的江苏、上海、 浙江北部、安徽等危害最重。
48
灰飞虱
1965-1967 21世纪初 黑条矮缩病 条纹叶枯病
吸食,传病 吸食,传病 吸食,传病
较轻
重
较轻
杂
稻属
杂
50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飞虱 卵痕
飞虱 卵痕
51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叶鞘内 卵块
飞虱 卵痕
52
1.4.3:飞虱的产卵特性
叶鞘内 卵块
鞘内 若虫
叶面 若虫
53
1.4.4:三种稻飞虱防治策略比较
灰飞虱 (通常传病危害)治虫防病 褐飞虱 (繁殖二代危害) 治前控后 白背飞虱 (下代可以成灾) 狠治当代
夜蛾科
11
1.2.2:三种螟虫为害状比较
枯心苗
枯孕穗
白穗
二化螟 初孵幼虫在叶鞘内侧 群集为害,
大 螟 断口不齐,洞孔多, 堆满潮湿的粪便和残 屑;外观上往往叶鞘 或边叶或心叶穗头一 起死,一般是枯鞘。
断口缺口 剑叶以下 同枯心苗。
和洞孔小。 的叶片也
断口缺口
往往变成 枯黄色。
和洞孔大。
田边危害
为主
2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
1.3.2:稻纵卷 叶螟危害特点
35
初孵幼虫
2龄幼虫
3龄幼虫
5龄幼虫
4龄幼虫
1.3.2:稻纵卷 叶螟危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