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

心病科开展的优势病种的主要中医药特色疗法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疗法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真心痛危及生命。《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并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等疾病。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证内容辨证论治。

胸痹的临床一般分为6型: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血瘀阻、心阴亏损、心阳不振。在辨证使用中草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可明显增强临床治疗疗效。

一、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穴位

1、寒凝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与骤冷或聚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胸沉紧或促。

选穴:

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

配穴:关元,或加大椎

2、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选穴:

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

配穴:配膈腧,或加血海

3、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谈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选穴:

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

配穴:配丰隆,或加肺俞。

、心血瘀阻: 4

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选穴:

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

配穴:配膈腧,或加血海

5、心阴亏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朝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结代。

选穴:

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

配穴:配三阴交,或加太溪

6、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细沉迟

选穴:

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

配穴:配关元,或加大椎

二、随症加减选穴:

(1)心律不齐,脉结代者,加神门,郗门(补)。

(2)心动过缓,脉迟者,加间使(补)。

(3)心动过速,脉数者,加间使,人迎(泻)。

(4)头晕痛,血压偏高者,加曲池,太冲(泻),足三里,三阴交(补);头痛甚者加头维,太阳,风池(泻)。

(5)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补)。

(6)心痛引肩背者,加天井(泻)。

(7)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补)。

(8)饮食不化者,加炙中脘。

(9)腹痛腹泻者,加太白、天枢(平补平泻)。

(10)呕吐者,加章门(泻)。

三、针灸手法:主穴选2-3个,再加辩证和随症配穴。针时有酸、麻、胀、沉、走、窜、热等得气感后留针20分钟而后起针。每日针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一般观察2-3个疗程。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针灸疗法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本病多呈阵发性,也有呈持续性者,可伴胸闷胸痛,气短喘息,或头晕失眠等症,古籍中据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不同而分别命名为“惊悸”、“怔忡”。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心神经官能症及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临床一般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7个证型。

一、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穴位

1、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选穴: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

配穴:神门、膻中。

2、心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选穴: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

配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3、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选穴: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

配穴:三阴交、太溪。

4、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

沉细无力。

选穴: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

配穴:神门、、足三里、阳陵泉。

、水饮凌心证 5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

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选穴: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

配穴:膻中、、三阴交、阳陵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