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评热病论 黄帝内经讲义课件PPT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一)篇名释:评者,深入评论也。

本篇主要对《热论》篇所涉热病、病态及其治法,作出解论和深入评论,故此名篇《评热病论》。

‖SW61—D1001→Q1001‖→‖SW33—D0101‖SW61—D1001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黄帝问:人外伤于寒气,而转化为热病,为什么?Q1001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岐伯说:寒气多,就生热病。

‖SW31—D0401→Q0802‖→‖SW33─D0101‖SW31—D0401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黄帝问:热病已经痊愈,时有后遗症,为什么?Q0401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岐伯说:各种后遗症,是身热太多却强行进食,就会有余热复发。

如此情形,都是热病已经衰退,而余热尚有所藏,因余热与谷之热气相遇,两股热气相合,所以有热病复发。

D0501帝曰:善!治遗,奈何?黄帝问:说得好!热病复发,怎么治?Q0501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岐伯说:根据热病虚实,调其异常为正常,必使后遗症痊愈了。

D0601帝曰:病热,当何禁之?黄帝问:热病,有何禁忌?Q0601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岐伯说:热病稍有好转,吃肉就会复发,多食就留后遗症,这就是禁忌。

D0701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黄帝问:热病再度伤寒的,其脉动与症状对应,如何?Q0701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岐伯说:再度伤寒者,发病第一天,就会足太阳膀胱和足少阴肾都病,就会头痛、口干而烦满;Q0702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发病第二天,就会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都病,就会腹满、身热、厌食、语无伦次;Q0703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摘要:
一、引言
二、热病的概念与成因
三、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四、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评热病论篇》是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对热病的成因、症状、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这一篇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现代医学对热病的认识和研究提供借鉴。

【热病的概念与成因】
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评热病论篇》认为,热病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邪入侵,如风、寒、湿等邪气侵入人体;二是人体内部的阳气过盛,导致阴阳失衡。

【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评热病论篇》详细描述了热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渴、烦躁、汗出、脉象洪大等。

同时,还强调了诊断热病时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热病的治疗,《评热病论篇》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如解表、清热、滋阴、益气等。

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预防热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注意饮食、起居、锻炼等养生方法,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结论】
《评热病论篇》对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医学水平的局限,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现代医学进行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内经概论 PPT课件

内经概论 PPT课件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内经》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泛。就医学知识而言,又可分为基本理 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大致可以分为养 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 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 十类。
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 一、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1、人与自然事物统一
1、道家思想的影响
对老子思想继承发挥的学派很多,从医学观 点看,宋銒、尹文是最主要的学派。他们的贡献 是提出了精气学说:
(1)气的精粹、精微部分就是精气 《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
也”。 《管子·心术下》曰:“一气能变曰精。”
(2)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管子·内业》认为精气的不断运动,使:
《内经》这一学术特征,避免了静止不变的观 点看待生命活动规律的弊端,揭示了辨证论治理论 的深刻内涵。
三、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活动规律
从历史看,重视功能几乎是整个古代的一种 思维倾向。从医学看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时,没 有与之同步发展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当《内经》 应用解剖不能阐明人体的功能活动规律时,就用 取象比类、形象思维的方法,从人体外在功能现 象,去探索内脏的活动规律,“以表知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司外揣内” (《灵枢·外揣》)。
2、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
《灵枢·刺节真邪》曰:“下有渐汝,上 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外揣篇》 提出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以表知里”、“司 外揣内” 。
对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真实
可靠,为中医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客观事实的 基础。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气 穴,则针游于巷”,即在刺激机体某一部位 后观察到刺激可以沿着一定的路线传导,从 而发现了经络现象。

第三章《内经》病证理论的临床ppt课件

第三章《内经》病证理论的临床ppt课件


(6)疫气时邪:《内经》将某些具有流行、传染性的热病称 为疫病,但在病因上仍然认为是六气之病。经中所论此类热 病主要有:疟疾、鼠痰寒热、肠僻(赤沃、赤白)、霍乱等。 如《素问·寒热》云:“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提 示引起鼠痰寒热、寒热瘴病的“毒气”是一类有异于六淫邪 气的、具有传染性的强烈致病因素,也提示该病可能具有传 染性。如《素问·刺法论》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 问大小,症状相似”的状态。

《内经》把由寒形成的热病命曰伤寒、病温与病暑。病温 和病暑只是发病时间有不同,都是伤于寒形成的热病,与 伤寒同类,如《素问·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 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除伤寒、温病之 外,寒邪侵袭皮肤、肌肉、骨髓,并内舍于相应脏腑,则 会出现皮寒热、肌寒热和骨寒热等证。
便秘涩,大便多泄”。可见湿邪作为六淫之一可致发热。 (4)暑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 喘喝,静则多言。”指出感受暑邪后,汗出而烦,喘喝有 声;因暑热影响神明,出现多言。《灵枢·岁露论》 曰:“暑,因汗多则伤气,“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 故气泄矣”,故《素问·举痛论》说:“气虚身热,得之 伤暑。” (5)温热火邪:《素问·五运行大论》



说明外感风邪后可出现寒热。从风邪引起的热病来看,风 邪袭表致“寒热病”,如“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素问. 生气通天论》)。 风邪循阳明入脾胃可发黄疽,如:“风气与阳明入胃,循 脉而上至目内毗,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 黄”(《素问·风论》)。虚邪贼风侵袭肺造成“劳风”, 证见“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素 问·评热病论》),风邪入里化热侵袭筋脉发为“风痉”。 由此可以看出,邪风侵犯人体后,可导致热病。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 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 生,虽愈必死也。
译文:
而且《热论》说过: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的,则死。现在脉象与出 汗不相应,这是精气不能胜于病邪,死的征象是显著的。至于言语 狂乱,是神志失常的缘故,而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现在死征有了 三种,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也是必定要死的。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 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 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 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 论在《刺法》中。
译文:黄帝道: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 言语也感到不便,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岐伯说:肾已重虚,不应 当用刺法,如已用了刺法,五天后病气必然会来的。黄帝道:病气来了会 怎样?岐伯说:如病气来了,一定会感到气短,时时发热,从胸背上至头 部,汗出、手热、多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 动困难。若病在妇女,月经就会停止,胸闷,不能吃东西,不能仰卧,仰 卧就咳嗽得非常厉害,这病叫做风水。在《刺法》篇里有详细的论述。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 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 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 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译文:
黄帝道:有人身体发热,汗出烦闷,就是说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又是什么 病?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是由风邪引起的;汗出而烦闷难解的,是由 于气机上逆,这个病名叫做风厥。

《内经选读》第五章 病证

《内经选读》第五章  病证
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邪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此其禁也。 (《素 问·热论》)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热病遗复的原因、机理与治疗: 遗热原因:热甚而强食之。 遗热病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 遗热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热病禁忌:病热少愈,食肉则复(清淡饮食),多食则遗(少食)。
幻灯片 26 分析: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阐述,说明咳嗽的病机不止于肺的因素。 肺为五脏之表,其病往往是五脏邪气在表浅的表现。 2、形成咳嗽的病机,以风寒外袭和中焦受寒最为多见。
3、“咳不离肺”: 咳虽不止于肺,但是各种病理只有影响到肺,才能出现咳。 4、邪气发病以时传变的思想。
内,挟脊抵腰中)。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发热甚)目 疼而鼻干,不得卧也(邪入阳明,胃不和则卧不安)。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 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阳经属腑,阴经连脏, 未入于脏就指邪气仍在三阳之表,未入于三阴之里,可用汗法治疗)者,故可汗而已。
热病六经传变
太阳 巨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三阳 表
由表传里 由阳转阴
三阴 里
幻灯片 12
1、热病的转愈表现 2、热病治疗原则:疏通经脉,驱除邪气。 三阳:发汗——外解 三阴:通下——内解
幻灯片 13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病邪遗留,迁延不愈,余热未尽)者何也?(热病已经 痊愈,常常有余热未清的情况)
幻灯片 16
5103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张介宾注:
“两感者,表里同病也。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在太阳则为头痛,在少阴则为口干烦 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张介宾注云:“谵言,妄 言也。阳明病则身热谵言。太阴病则腹满不欲食。”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 耳聋囊缩而厥(四肢逆冷.张志聪注:“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见少阳之耳聋,厥阴之囊 缩而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 如是之后,三日乃死( “两感于寒”传变三天、再迁延三天,实际是六天),何也?

内经讲义 ppt课件

内经讲义  ppt课件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变化动力
空间——广泛性:万物均有阴阳 时间——永恒性:万物始终存在阴阳变化
阴阳
(二)可以用阴阳作为纲目来概括事物的属性 向上、向外、在上、在表、光明、躁动、温热——属阳,“积阳为天” 向下、向内、在下、在理、晦暗、沉静、寒凉——属阴,“积阴为地”
ppt课件 8
二、论述了阴阳的特征、作用及分布
津液
ppt课件 30
三、五气太过导致阴阳失调
风胜则动:风气太过,损伤肝筋,引起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
火胜则肿:火热太过,血壅肉腐,聚为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燥气太过,耗伤津血,引起人体内外干涩;
寒胜则浮: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或寒
凝津滞);
湿胜则濡泻: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
ppt课件
6
校注
神明之府: 神——神于内,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
内在动力。
明——明于外,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 外部征象。 府——场所→根源
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王洪图
ppt课件 7
一、阐释了阴阳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医学领域
(一)阴阳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 万物之纲纪——分类纲领 阴阳——天地之道 变化之父母 变化根源
张介宾将壮火、少火释为人体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
“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 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ppt课件
18
一、形精气化之间的关系
1、正常:互资互促
气味化生形精:“味归形”,“气归精”,“气生形 形精产生气化:“精化为气” 气化产生形精:“精归化”,“化生精”

精读《黄帝内经》讲义

精读《黄帝内经》讲义

会其经文的精义也不断加深。 其知识面越广,领会《内经》的理论 内涵越深,应用范围越广。当你二年级, 或四年级,或当医生临床工作后。在不 同阶段,你会对经文学习的要求,掌握 内容的侧重,分折问题的深度就有不同, 其领会经义就会加深,感觉其意义更大。
如《素门问· 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肝者,罢极 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1、二年级时学习: 2、四年级时再学习: 3、工作后的再学习: 《内经》的吸引力是会让你不断去学习 和研究。
(五)以分门别类综合相关内容,系统
性学习阅读经文。 把有关联的经文归类通读,有系统地学 习和掌握,比较全面了解其内容和理论 观点。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的经文系 统分类归纳,阴阳学说类。 1、阴阳的其本概念, 2、阴阳其本内容,
3、人体结构和物质阴阳分属和特征, 4、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阴阳相互关系, 5、人体病变方面的阴阳病因病机, 6、诊断辨证阴阳学说的运用, 7、中医治疗上阴阳学说的运用, 8、养生防治上阴阳理论的应用。

《素问· 痹论》本文论痹病,通过全文学习分 折,发现在本文中,强调痹病与风、寒、湿 之邪入侵有密切相关。经文多处论及由于病 邪入侵而产生痹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为痹也。”五脏痹产生,”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六府痹产生,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 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营卫失调 而产生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 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只有全文去通 读,才能掌握其理论和意义、辨病与辨证临 床意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要掌握本 经文其理论及应用。 以此理论来深入分析,气与血、营气 与卫气的相互关系。

素问·评热病论.ppt

素问·评热病论.ppt

风邪犯肺,化热灼津,痰热壅盛 唾出若涕 唾出若涕。 风邪犯肺,化热灼津,痰热壅盛→唾出若涕。
5、治疗 救俯仰→宣肺利气,排除痰液,通畅气道。 救俯仰→宣肺利气,排除痰液,通畅气道。 巨阳引→祛除表邪,通利经气。 巨阳引→祛除表邪,通利经气。 6、预后 (1)体质 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2)能否及时排痰 痰出邪去则正安。 痰出邪去则正安。 痰阻气道,化脓伤肺,预后不佳。 痰阻气道,化脓伤肺,预后不佳。
【原文】 原文】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 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 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 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 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 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巨阳主气,故先受邪, 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 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 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 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 治之奈何?岐(病机) 因劳而虚,因虚感受风邪而致的病证。 因劳而虚,因虚感受风邪而致的病证。 2、病位:肺 病位: 3、症状: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 症状: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 4、病机分析 太阳感 受风邪 卫阳失于温煦→恶风振寒。 卫阳失于温煦→恶风振寒。 膀胱经气不畅→强上冥视。 膀胱经气不畅→强上冥视。
二、风厥 1、概念(病机) 概念(病机) 太阳感风,精亏不足,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的病证。 太阳感风,精亏不足,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的病证。 2、症状:汗出,身热,烦闷 症状:汗出,身热, 3、病机分析 太阳感风 太阳居表 外受风邪 少阴气逆 4、治疗 表里 刺之 泻太阳,以散风热。 泻太阳,以散风热。 补少阴,以止气逆。 补少阴,以止气逆。 邪正交争→ 邪正交争→身热 风性开泄→ 风性开泄→汗出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摘要:
一、引言
二、热病的概念与病因
三、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四、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评热病论篇》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对热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这一篇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期为大家提供关于热病的中医知识。

【热病的概念与病因】
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在《评热病论篇》中,热病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邪入侵,如风、寒、湿、燥等;二是内因,如情志不舒、饮食不节等。

【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热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便秘等。

在诊断热病时,中医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辨别病因、病机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热病的治疗,中医主张辨证论治,即根据病因、病机和病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解表、清热、祛湿、解毒等。

在预防方面,要注意增强自身抵抗力,避免外邪入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

【结论】
总之,《评热病论篇》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热病的全面知识,对于我们了解热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一、引言热病论篇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论述了热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热病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在古代,热病一度被认为是难以治愈的病症,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热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

本文旨在综述热病论的基本概念、治疗方法、预防与调理措施,以及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热病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热病论的基本概念1.热病的定义热病是指由于外邪侵袭,引起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以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热病的发生与季节、环境、饮食、劳累等因素密切相关。

2.热病的病因热病的病因主要有外邪、内伤、情志不遂等。

外邪指风、寒、湿、燥、火等邪气,内伤包括饮食、劳倦、情志等,情志不遂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热病。

3.热病的症状和诊断热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便秘、苔黄、脉数等。

诊断热病应结合病史、症状和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

三、热病的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热病的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滋阴清热等。

常用的中药有银翘解毒片、麻黄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

2.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热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抗感染、支持疗法等。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3.综合治疗方案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四、热病的预防与调理1.生活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外邪侵袭。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燥热食物。

3.预防措施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暖、防晒、祛湿等。

五、热病的案例分析1.案例介绍患者,男,30岁,因外感风热导致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病例诊断与治疗根据病史、症状和舌脉象,诊断为风热感冒。

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中药治疗,并结合西药对症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评热病论
目的要求
理解阴阳交的病候、病机及预后. 掌握热病过程中邪正关系及其对病情的影响. 了解风厥、劳风、肾风风水的病机、病候及
治法.
经文分析 (一) 本段在论阴阳交的病候、病机、预后的基础上,指出正气的盛衰存亡对热 病预后的重要影响.
阴阳交--阳邪交入于阴分.(外邪炽盛,化热入里,邪盛伤正) 病候--汗出辄复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病机--外邪炽盛,化热入里,邪正交争,煎耗阴精. 汗出辄复热--邪气未衰而正气(津液)受伤. 脉躁疾不为汗衰--邪势炽盛. 狂言--失志(心营耗伤,神志散乱). 不能食--胃气衰败,化源枯绝(精无俾).
预后:不良(交者死也).(在当时条件下为死证,现代亦属危重 病,须及时救治.)
(三)本段论劳风的病候、病机和治疗
劳风:劳(劳力、房劳)后受风,风邪伤肺所致之病证. 病候:强上冥视(头项强急,视物眩冒不清),唾出若涕(吐浓稠
痰),恶风振寒(寒颤). 病机:劳后受风 风邪外袭太阳,郁遏卫气——恶风振寒;太阳
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映了中医发病学的鲜 明观点,为后世所常引用者.
[思考练习题]
1、“阴阳交”的病因、病机及预后如何? 2、说明热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其
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3、说明风厥、劳风的病候、病机和治法.
肾风:风热伤肾,肾气化功能失常,水邪泛溢而出现面 目浮肿,妨碍语言的病证.
风水:肾风误治而出现的一种水邪泛溢更甚的病 证.(与后世所言“风水”有异)
肾风 病候:颜面浮肿,言语发音不清.
病机:风邪伤肾,肾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 水邪泛溢.
风水
病候
机理
少气时热,(热从胸背上头,), 汗出手热 口干苦渴
阴虚热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 虚者,阳必凑之
真气(心火)上逆
小便黄
少腹部中有热(下焦湿热)
目下肿
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眼胞属 脾,脾不制水)
风水
病候
腹中鸣,身重难以行
月事不来
机理
气化失常,水积于胃(病本于 胃,胃脉在足)
水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胞脉闭
烦而不能食
水气薄脾,胃失和降(胃脘膈)
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出 偃卧则水气上逆更甚,心肺气逆,
经气不利——强上冥视. 风邪伤肺,肺失宣降——咳唾黄青涕,其状如脓.
治法:
(以救俛仰,)巨阳引——用针刺或导引法,引 导太阳经气,使达于上,以疏通卫气,舒畅太阳 经气,并助肺气之宣降以散风邪,去痰浊.(药治 可用疏风解表,清肺化痰法)[效果:精者(少壮) 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老年)七日]
(四)本段论肾风风水的病候和病机
清水)
故惊悸咳喘
பைடு நூலகம்
从上述可见,风水是由于肾风误治之后, 不仅水邪仍盛,且正气更虚,阴虚热扰,脏腑气 机亦因水邪内薄而障碍逆乱.
[小结]
1.本篇所论阴阳交、风厥、劳风、风水四种 病证,均有发热症状(或恶风振寒),且病因均与感受 外邪有关,虽与《热论》所言热病有不同之处,但仍 属广义热病范畴,故合为一篇,并命名为“评热病
论”. 2.“阴阳交”病机说明了邪正盛衰消长对外感
病 病情及预后的影响,在辨证论治上有重要指导意义 特别是关于阴精与邪热的消长关系的论述,对温病 学说影响尤大.
[小结]
3.篇中所言“风水”证,是肾风误治后变证,与后 世据《金匮要略》所言,指身体面目浮肿而兼 骨节疼痛、恶风脉浮的“风水”证不同.后世 所言“风水”,病状颇似《内经》之“肾风”, 而本篇所言之“风水”,则颇类《金匮要略》 之“正水”证,须注意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