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测试题
(全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题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题组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2015山东文综卷,5—6,8分]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3.[2014广东文综卷,3,4分]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挟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2013重庆文综卷,9—11,12分]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4—6题。
4.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5.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6.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图,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B.②C.③D.④题组2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15天津文综卷,8—9,8分]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11
第十三章测试题(2020·某某某某期末)绿洲化是与荒漠化相反的一种过程,是指在干旱区荒漠的大背景下,人类通过改善灌溉系统、熟化土壤、栽培作物、营养林木,使绿洲扩大的过程。
下表示意艾比湖流域不同年份绿洲变动情况(百分比为不同景观类型占整个流域的比例)。
据此完成1~3题。
A.水源B.地形C.土壤D.矿产2.1990~2000年,艾比湖流域绿洲化的主要内容是( A )A.开荒力度增加B.城市化进程加快C.大规模植树造林D.湿地开发为耕地3.2000~2005年,艾比湖流域( D )A.水域面积减少B.植被覆盖面积增加C.出现逆城市化D.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解析] 第1题,要仔细获取材料中的信息,绿洲化的概念中提到“人类通过改善灌溉系统、熟化土壤、栽培作物、营养林木,使绿洲扩大的过程”,绿洲化这一过程首先是灌溉系统的改善,其作用主要是提供水分,才能够使绿洲扩大。
第2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90~2000年艾比湖流域绿洲化绿洲景观比重增加最多的是耕地,进而可以判断绿洲化的主要内容是开荒力度增加。
第3题,2000~2005年间艾比湖流域绿洲化所占比重下降,表明荒漠化面积增加,由此可以判断其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2021·某某模拟)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4~5题。
4.降雨强度为40 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B )A.泥沙量少B.下渗率大C.地面崎岖D.降雨历时短5.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A.流量变大B.流速变快C.土质变松D.土层变薄[解析] 第4题,图示为喀斯特地区,降雨强度为40 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下渗率大,转化为地下径流。
第5题,根据图示曲线,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不断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可侵蚀的土壤少。
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真题练习含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
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 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
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分析】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
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
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
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答案】方面①:庄稼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会随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水污染;湿地水流缓慢,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连通性,加强水体自净。
方面②: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水产业耐水淹;湿地延缓水流,调蓄洪峰;湿地过渡带阻碍了巢湖水的倒灌。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4 生态脆弱区域的综合治理 含答案解析
考点34生态脆弱区域的综合治理一、选择题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新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这种存世2000多年的“绿色引水工程”是我国新疆各族人民依据当地地形构造特点发明的一种灌溉方式,是新疆历代农民的智慧结晶。
下图为坎儿井工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坎儿井的主要用途有()①收集雨水②引流地下水③提供生产用水④减少地表径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结构②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③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鸟取沙丘位于日本鸟取县沿海(如下图所示),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
沙丘中有巨大的凹地,有时充盈淡水,一簇簇不知名的植物顽强生长着,形成片片“迷你绿洲”。
随着日本政府的重视,人们开始保护“沙丘”,每年需要花大力气整治“迷你绿洲”。
据此完成第3~5题。
3.“迷你绿洲”的出现可以()A.降低风速,进而减轻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出现沙暴C.促进风沙流挟沙能力的增强,从而增大侵蚀D.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从而减少堆积4.当地政府“花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A.植树种草B.持续除草C.修筑防浪堤D.从外地运沙5.被整治的“迷你绿洲”再次出现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A.3月B.6月C.9月D.12月下图示意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刺槐(落叶乔木)、油松(常绿乔木)、华北紫丁香(落叶灌木)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
读图,完成第6~7题。
6.下列关于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林地深度在20厘米处土壤含水量相差很大B.华北紫丁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在深度约100厘米处C.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幅度最大D.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华北紫丁香>油松>刺槐7.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该()①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②提高乔木密度③采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④培育耐旱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再加上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
(完整版)高考一轮复习环境保护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环境保护高考试题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
该种子库建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
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
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
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
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
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4.(2018年江苏卷)[环境保护]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CO2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
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单选题根据定量与定性的指标,可将我国划分为四个生态大区,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①自然地理特征②经济发展水平③行政区划④生态系统特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四个生态大区按照区域的性质划分属于( )A.自然区域B.行政区域C.经济区域D.文化区域3.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读“我国两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地都位于非季风区B. 甲地1月的平均气温高于乙地C. 甲地气温年较差小于乙地D. 甲乙两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5.甲地位于( )A. 四川盆地B. 渭河平原C. 汉水谷地D. 藏南谷地6.区域是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边界并不是一成不变。
下图所示地区就是以不同指标划分了同一种区域的不同边界线。
完成多条界线( )A.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而形成的B.体现了区域边界的过渡性C.说明区域内部地理要素具有渐变特征D.体现了区域边界的明确性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
(④为湿润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7.将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四类干湿区域的指标划分依据是( )①自然指标②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③人文指标④距离海洋的远近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8.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9.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行政区域B.文化区域C.植被区域D.气候区10.读图,下列关于图中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①为阴山,是我国年等降水量线200mm经过地方B.②为祁连山脉,为我国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C.③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D.④为秦岭,是我国亚热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漠河有我国的北极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2.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 )A.aB.bC.cD.d(2)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3)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根据2015年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
2000年至2012年,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③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单项选择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黑河流域说法正确的是A. 黑河属于内流河,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 图中乙处最有可能形成冲积扇,丙处可能有大面积沙丘分布C. 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D. 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森林破坏严重2. 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
B. 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
C. 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
D. 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答案】1. C 2. D【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1题详解】根据题干和图示内容可以知道,黑河属于内流河,水源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答案A错误,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的地方,甲处最容易形成冲积扇,图中乙处出山口较远,不可能形成冲积扇,故答案B错误,从中游向下游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幅增加,沙质土壤,水分下渗增加,所以受降水、蒸发、下渗等因素影响径流量从中游向下游逐渐减少,答案C正确,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森林破坏属于人类活动,故答案D错误。
所以选C。
【2题详解】黑河流域为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人为破坏植被,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荒漠化严重,所以为防止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当地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采取合理措施,中游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污染等,应节约用水,在绿洲生态系统,减少工矿用地和人工林的种植,减少水资源的用量,在荒漠生态系统,合理规定载畜量,退牧还草,努力保护植被,河流径流量较少,在流域内大兴水利设施,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大兴水利设施”不合适,应适当建设,答案D错误,故答案选D。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检测题及参考答案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多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4万多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第一沙漠”。
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
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
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 乱砍滥伐B. 生活习惯C. 执法不严D. 气候变迁2.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 开发利用新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B. 先移民,后治理C. 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D. 建水电站1.A2.B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
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A.等高条播B.人工锄耕C.等高犁耕D.平整坡4.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降水强度B.风速大小C.土壤结构D.地表糙度3.A4.D洛川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办,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22.57万人。
洛川县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落后。
图9示意陕西省洛川县及其乡镇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洛川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 C.过度并垦D.过度开矿6.如果要制作一幅反映该县各乡镇的水土流失现状图,需要的地理信息图层主要有( )①等高线图②人口密度图③土地利用现状图④地表植被覆盖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C 6.D读贵州省某流域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与坡度、坡向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7.目前,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位于()A 坡度 5 °,坡向西北坡B 坡度15 °,坡向南坡C 坡度40 °,坡向西南坡D 坡度50 °,坡向东南坡8.该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毁林开荒B .城市建设C .修筑公路D .旅游开发7.B 8.A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 2002年素明东滩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是公认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专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专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洞庭湖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洞庭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上游砍伐植被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围湖造田④流域内降水量不断减少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2.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A. 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B. 库区蒸发量加大C. 洞庭湖湿地的功能完全丧失D. 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加【答案】1. B 2. A【解析】1.图示洞庭湖面积减小,其人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围湖造田;二是上游植被破坏诱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入湖泥沙增加,淤积严重。
全球变暖不是主要原因,近年洞庭湖流域内降水量并没有不断减少,②③错。
据此选B。
2.图示洞庭湖面积减小,洞庭湖湿地的功能会下降但不会完全丧失,面积减小会导致蓄水容积减小,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库区蒸发减少;因洞庭湖为外流湖,盐度存在动态平衡,并不会因湖水减少而造成湖水盐度显著增加,据此选A。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回答下列问题。
3. 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位于()A. 东南亚地区、非洲、南美洲B. 南亚、南美洲、欧洲C. 北美洲、非洲、南美洲D. 南亚、非洲、南美洲4. 有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B. 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C. 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氧气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D. 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5. 下列开发方式对雨林破坏较小的是()A. 商业性伐木B. 雨林观光旅游C. 过度迁移农业D. 大规模农场【答案】3. A 4. D 5. B【解析】3.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世界主要热带雨林分布于非洲刚果盆地、南美洲亚马逊平原和东南亚,据此选A。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 训练 环境问题(含答案)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训练环境问题(含答案)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环境问题典例剖析烟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极小而干燥的颗粒”聚集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
印度尼西亚的烟霾污染与当地农业耕作中的“烧芭”传统密切相关,“烧芭”就是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印度尼西亚烟霾污染的范围,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影响东南亚地区的跨境烟霾污染。
据此完成1-2题。
1.印度尼西亚跨境烟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大气出现逆温层B.火灾频发,森林覆盖率减少C.毁林开荒,发展种植园经济D.砍伐森林,大力发展煤炭工业2.为治理跨境烟霾污染,印度尼西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①严厉打击任何毁林开荒行为②建立健全国内环保政策法规③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环保合作④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机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C 2.D【解析】1.根据材料印度尼西亚的烟霾污染与当地农业耕作中的“烧芭”传统密切相关,“烧芭”就是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所以其烟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森林,发展种植园农业,C正确;“气候变暖,大气出现逆温层”、火灾不是其烟霾形成的原因,AB错误;根据材料破坏森林为了发展农业,不是发展煤炭工业,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严厉打击任何毁林开荒行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错误;健全国内环保政策法规,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烟霾污染,②正确;烟霾污染已经跨越国界,影响到东南亚其他国家,所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环保合作,有利于减轻跨境烟霾污染,③正确;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机制能够提高治理技术,利于减轻烟霾污染,④正确,该题选D。
考点分析一、环境问题解决思路问题具体措施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恢复生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自然资源枯竭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二、主要的环境问题(一)生物多样性1.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①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生态环境问题含答案
生态环境问题1.我国某村庄自古以来一直利用有限的井水灌溉部分耕地,下表为该村灌溉地与非灌溉地主要作物收获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斗是体积单位:1斗约10升。
灌溉地与非灌溉地主要作物收获量。
(1)该村庄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云南B.河北C.内蒙古D.广东(2)该村庄小麦灌溉可能导致( )A.土地沙漠化B.土地盐碱化C.土地石漠化D.土地风蚀化2.沙漠化威胁着人类生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沙漠化防治技术包括机械防沙技术和生物固沙技术等。
机械防沙技术主要是设置机械沙障,常见的是塑料网格沙障和土沙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生物固沙技术相比,下列地区更适合采取机械防沙技术的是( )A.沙漠边缘地带B.城市集中分布地区C.沙漠深处交通线沿线D.土地沙漠化地区(2)干旱沙区机械沙障设置后,设置区内( )A.沉积沙粒较小B.地下水位下降C.土壤肥力增加D.空气湿度增大3.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历史上种满柳树,称为“柳村”。
柳村曾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下图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下题。
(1)柳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原因是( )A.山体滑坡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土地盐碱化(2)为缓解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可采取的对策是(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B.禁止坡地地区进行耕作C.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D.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4.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绿化方法。
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 )A.防治滑坡B.恢复植被C.美化环境D.成本低廉(2)适合边坡绿化客土法的植物特征有( )①植株高大②根系发达③性喜温凉④生长迅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南方地区边坡喷播草种后,需在上方覆盖无纺布,主要目的是( )A.加大昼夜温差B.减少土壤板结C.防止雨水冲刷D.增加水分下渗5.乌海市(106.36°E~107.05°E,39.15°N~39.52°N)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与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相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6分)【答案】(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解析】该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综合考察气候和荒漠的主要成因。
通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地为塔里木盆地,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是山脉,所以海洋水汽到达较少。
2.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
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答案】(1)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草地。
沙地:治沙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解析】该题以区域等值线图、地质剖面图和表格为切入点,综合考察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区域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自然地理特征为内陆高原区;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在此自然条件下农业土地类型为旱作耕地、草地。
沙地(荒漠化地区)治理措施为合理放牧,防治荒漠化。
旱地治理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
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4分)(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每空2分,共4分)(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任意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8分)【解析】该题通过对流域地形图、地层剖面图的判读与综合分析,考察学生的地理原理应用技能和探究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测试卷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项为哪一项契合标题要求的)1.既是我国地形区分界限,又位于两省之间的山脉是()A.昆仑山B.秦岭C.长白山D.太行山【答案】D【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我国山脉的散布。
以上四座山脉中属于地形区分界限的有昆仑山和太行山。
昆仑山以南是青藏高原,以北是塔里木盆地;太行山以东是华北平原,以西是黄土高原,同时太行山又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
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一切大河依地势滚滚东流入海B.我国地势的特征是东高西低C.昆仑山是第一、二阶梯分界限D.四川盆位置于第三级阶梯【答案】C【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我国地势的特点。
由于我国地势的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但不是一切的河流都东流;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限是: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脉。
四川盆位置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
3.2021年2月,内蒙古出现强降温天气,最低气温达零下45℃,形成内蒙古严寒天气的是()A.蒙古冷高压B.蒙古热高压C.亚洲高压D.副热带高压【答案】A【解析】夏季,我国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2021广州二模)以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拟表示图,回答第4~5题。
4.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A.中部地域B.南部沿海地域C.京津地域D.北部沿海地域5.南部沿海地域减排压力较小,这是由于()A.经济兴旺B.工业结构轻型C.气候变化不清楚D.以清洁动力消费为主【答案】4.A 5.B【解析】此题组考察考生读图剖析才干,读图可知,我国中部地域CO2排放总量是最多的,所以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应是中部地域;南部沿海地域,例如珠三角地域以轻工业为主,所以CO2为排放量较小。
以下图为某地域某种物流线路表示图。
读图回答第6~8题。
6.该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最有能够是()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管道运输D.河流运输【答案】C【解析】依据纬度位置及经度位置判定该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其油气资源丰厚,适宜管道运输。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测试题一、选择题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5.保护和恢复西北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7.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下列推论、说法正确的是A.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量小,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9.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①流域面积广②围湖造田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土质疏松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10.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生态问题测试题一、选择题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5.保护和恢复西北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7.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下列推论、说法正确的是A.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D.珠江流量小,流经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9.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①流域面积广②围湖造田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土质疏松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10.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
这主要是因为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二、综合题11.读图“萨赫勒地区及其气候特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萨赫勒位于________洲北部,北邻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沙漠。
(2)该地区气候具有过渡性,试描述该地区气候特点。
(3)特殊的气候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具有哪些特点?(4)据专家考证,萨赫勒地区在l万多年前还是个水草丰美、动物成群的地方。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特别是1970年以来再也没有了好年景。
请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参考答案1.C2.B3.D【解析】1.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①对①错。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含水量较低,①对①错。
故选C。
2.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不受夏季风影响,风速较小;夏季,气温较高,雨季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所以突然含水量明显较低。
故选B。
3.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对该区干扰很小,保护该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故选D。
4.C5.A【解析】4.新疆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A错误;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但由于内蒙古的土地总面积远大于宁夏,故B错误;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C正确;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滥砍滥伐,过度破坏植被。
5.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会抑制当地经济发展,不利于当地人民积极性,不可取。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6.D7.A【解析】6.据题意知,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每次暴雨时测量土壤流失量不现实,也不准确;泥沙总是流向地势低的地方,所以在源头设置收集池不可行。
故D正确。
7.据图可知,坡度最大才40度左右,所以不应该出现坡度变大而单位面积产沙量大量减少的过程,故A正确。
8.B9.C【解析】8.此图反映的是某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河流含沙量最大的为黄河,A错;图中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小于长江流域,但是治理的面积大于长江流域,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B对;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因为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因为辽河流域面积较小,C错;珠江流量较大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D错。
9.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包括①流域面积广、①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①植被破坏严重。
选C项。
①土质疏松指黄土高原地区,①围湖造田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大。
10.C【解析】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又因植被破坏严重,所以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
故选C。
11.(12分)(1)非洲撒哈拉(2分)(2)全年高温(1分),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1分);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1分);全年降水较少(1分),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7-9月份(1分)。
(3)具有过渡性(从草原向荒漠过渡)(1分),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1分);植被稀疏、叶小、根系发达(耐旱)(1分)。
(4)随着人口增加(1分),过度开垦、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1分)【解析】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1)题,根据图示大洲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可知萨赫勒位于非洲北部紧邻撒哈拉沙漠。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第(2)题,根据津德尔的降水、气温直方图可推知萨赫勒地区自然原因突出气候干旱,处于过渡地带。
该地区从气候资料看,气温最高出现在4、5月份;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全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降水集中在7-9月份。
第(3)题,气候决定植被类型,气候的过渡性决定了植被的过渡性。
降水降水较少,干湿季变化明显决定了植被以灌木和稀疏草丛为主。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第(4)题,草原地区的荒漠化扩展反映当地的生态恶化,主要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用水等角度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