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是以刀代笔在石板上进行雕刻,常用线刻,也有浮 雕式,是一种半画半雕的装饰。画像砖的载体是砖,其上 的纹样大都是模印出来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之所以盛行于 汉,与汉代盛行厚葬之风有关,因为画像石与画像砖比一 般壁画耐久,用其装饰陵墓,更有永生的意义。同时,在 祠堂和寺庙中,也可见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砖与画像石的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神话传说, 如伏羲、女娲等;二是生产生活景象,如渔猎、出行、饮 宴、歌舞等;三是建筑,如宅院、门阙等;四是自然风光, 如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五是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等。
墓山 室东 之沂 藻南 井东 汉 画 像 石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宫殿祠庙中除彩绘木构件外,还用金银珠宝作装饰。汉代 就常在界面上的一些重点部位饰以金玉珠翠,以显示建筑 之高贵。《汉书》说,建章宫南部有玉堂壁门,“玉堂内 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可理解为以玉材铺砌地面, 以玉壁饰门。以门为重点进行特殊装饰的做法,还见于 《汉武故事》,“武帝好神仙,起伺神屋,扉悉以白琉璃 作之,光照洞彻”。这里的“白琉璃”,不是现在的琉璃, 而是珍贵的,具有透明感的石材。用这种材料装饰门扇, 自然也有以玉饰门的意思。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界面装修
秦汉时期,其宫殿的墙壁大都是夯土和土坯混用的。其表 面先用掺有禾茎的粗泥打底,再用掺有米糠的细泥抹面, 最后以白灰涂刷。 这种做法是个不小的进步,因为已经分 出底层、间层和面层。 地面除传统做法外,多铺地砖。铺地砖以方形居多,上有 花纹。还有黑、红两色漆地的做法,《汉书· 外戚传· 赵飞燕 传》说,昭阳宫“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即为证明。 我国很早就有用兽毛和丝麻织成的毡毯,秦汉时,宫殿铺 有地毯。

中外建筑史第2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中外建筑史第2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禹 贡 九 州 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经考古认定为夏朝的 都城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平面立面图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模型图
2、商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一个具有相当文 化的奴隶制国家,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 一带为中心。商代中期的城址已发现了两座。
殷 墟 博 物 苑
郑州商城遗址
武汉盘龙城遗址
3、夏、商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
夏、商时期的宫室建筑中已开始使用人工材 料。这一时期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在建筑上经常 使用。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中已发现用作排水的 陶管,殷墟宫殿的青铜擎檐柱既起取平、防护作 用,又具装饰效果。
夯土技术逐步应用到建筑中去,它不仅在功 能上解决了地面防潮问题,而且在形式上使宫室 显得高大威严。
赵 国 都 城 邯 郸 遗 址 平 面 图
燕 下 都 遗 址 平 面 图
燕下都遗址中的夯土台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 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架 房屋。这种土木结合的建筑,外观宏伟,位置髙 敞,非常适合宫殿的要求。
留存至今的台榭夯土基址有:战国秦咸阳宫殿、邯 郸赵王城的丛台、山西侯马新田故城内夯土台、楚 国的章华台等 。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 考古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 全瓦当。
春秋时期筑城活动十分频繁,技术已十分完善,并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方法。在建筑色彩上,西周十分 丰富,但却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如木构设色: “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黄色也。”
春秋时,建筑雕饰上出现了木雕和石雕,木构架 建筑施彩画。还发现春秋时期的金釭,釭在西周 时曾是加固木构节点的构件,发展至春秋时期巳 蜕变为壁柱、门窗上的装饰品。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城市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城市

古代封闭市场内均设有官员负责管理市场的 正常运转,乃至平抑物价。这些印章即是历 史见证。
秦市印
东汉“长安市长”印
(2)陵 邑
汉代将一些地方豪强迁徙至帝陵附近建立陵邑, 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分裂割据。汉 长安城东南和北部共有七个陵邑,规模很大, 总人口不下一百万。汉长安城外类似卫星城的 陵邑,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 。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南朝基本保持 了魏晋的建筑传统。其都城建康的宫城——台 城。位于城市中轴线北部,主要官署集中分布 在台城以南中央大道两侧,规划分区明确。
北魏洛阳建城时吸取了南朝建康的规划经验。 同时又有所创新。
➢ 总结
城市规划从汉代的功能分区混杂,发展 到南北朝时期的规划严整、分区明确、 城市景观恢弘,称得上是一大历史进步。
曹魏邺城是东汉晚年汉相曹操所营造的魏王城。就 汉代政治体系而言,此城的政治等级应属于诸侯王的 封国国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 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 址大部已为漳河冲毁,只能依据文献资料来研究。
1 曹魏邺城的历史背景
据《水经注》记载:邺城的 规模为,“东西七里,南北 五里”,按晋尺为0.245米, 1 里 合 441 米 , 东 西 为 3087 米 , 南 北 为 2205 米 。 考 古 实测东西为2400m,南北为 1500m. 规 模 次 于 当 时 帝 都 雒阳城。这种差别体现了诸 侯王城与帝都规模的礼制等 级差别,是合乎营国制度都 邑建设体制及礼制营江南地区偏移。
5. 在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佛教 建筑、寺院成为城内重要的建筑群,直接
影响到城市建设——宗教文化的影响。
云冈石窟 从北魏和平元年(460)起,沙 门统昙曜(tan yao)于平城武州 塞平凿石窟。沙门统昙曜经北魏 文成帝同意,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西面的武州塞即云冈开凿石窟。 昙曜共开凿五窟,后世称为“昙曜 五窟”,均为穹隆顶椭圆形平面, 仿天竺草庐式。昙曜力主开窟造 像,除了为皇室祈福、讨好君主 之外,另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 驳斥那些说“胡本无佛”的言论, 而宣传佛教渊源久远,传世无穷, 从而将教权的利益和王权的利益 紧紧相联。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多层重楼建筑的兴起与盛行,高台建筑到东 汉时期开始衰落,被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 阁楼所取代。
※ ※ 两汉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 系形成期 ※ ※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基本的结构形式(抬梁式, 穿斗式)已经成型
斗拱已普遍采用
屋顶形式多样化(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 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
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皇家建筑 (宫殿、陵墓、园囿)、礼制建筑(明堂、 辟雍、宗庙)、居住建筑(第宅、坞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五、两汉时期建筑主要特点
一、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设
东汉末年曹魏王城,城址位于今河北 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
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2160米。
邺城
戚里 宫城
文昌殿(大朝)
衙署
铜雀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 杜牧:《赤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城市建设
邺城的意义
邺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形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 南北轴线的都城。
将宫城设在北部,避免了宫殿与闾里的混杂; 将宫殿的主轴对准城市南北中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
不规则格局; 七座城门根据街道情况灵活分布,没有强求刻板的对
称;
体现出规整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 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一节 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秦代的建筑
1、秦长城 秦灭六国,大 将蒙恬率30万大军, 用了10年时间把燕、 赵、秦的北方边界 连起来,这就是万 里长城。 秦长城西起甘 肃临洮,经今之宁 夏、内蒙古、陕西、 山西、河北等地, 直到辽东,总长超 过1万公里。
秦 万里长城
秦代的建筑
2、阿房宫 位于咸阳城以南,夯土台绵 延起伏,其前殿遗址东西可达 1300米,南北约500米,至今最 高处仍高出地面10余米。 3、陵墓 1)黄帝陵 2)大禹陵
汉明器中的住宅
两汉的建筑
• 园林: a)西周的“灵台”即最早的园林形态;未央宫中叠山凿池也属 园林形态 b)东汉时,东都洛阳城中大量建造上林苑、芳林苑灵囿等园林 • 陵墓
a)汉武帝刘彻茂陵平面布 置仍以方截锥体为中心 b)汉昭帝刘备的惠陵,与 其臣诸葛亮合葬。
汉武帝 茂陵
两汉的建筑
• 阙
以其高直,故 具有纪念性, 本意为“望楼” 上设屋顶,下 刻斗拱。比例 匀称,造型优 美。
• 石建筑在两汉尤其在东汉得到突飞猛 进的发展
两汉的建筑
2、西汉都城长安(公元前古 罗马成的4、5倍)
• 继承秦制,在原有基础上 扩建,布局不规则 • 城市经济分区偏于城北, 政治分区偏于西南(结合苑囿) • 未央宫在城西南,长乐宫 在城东南,城北还有桂宫、明 光宫
两汉的建筑
3、东汉汉都城洛阳
• 相传是按《周礼·考工记》 营造都城的规范建城的
b)塔平面12边 形,密檐15层 c)塔身外轮廓 有缓和收分,呈 一略凸曲线,密 檐间距逐层往上 缩短,与外轮廓 收分配合良好。
魏晋时期的建筑
嵩岳寺 局部
魏晋时期的建筑
• 石窟 a)石窟是在山崖上凿出来的洞窟,用于佛教徒修行、生活和 进行佛事活动; b)石窟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c)三大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 1、云冈石窟

中外建筑简史-上篇-第二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中外建筑简史-上篇-第二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5.唐长安
唐朝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
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长安
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二市,周围用墙
垣围绕,四面开门。长安城的里坊
大小不一,小坊平面近方形,大坊

则成倍于小坊。里坊周围用高大的
长 安
夯土墙包围。大坊四面开门,小坊
城 平
只有东西二门。长安城有南北并列
面 想
的14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两条大街。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唐大明宫殿是盛唐时期国家安定、财力充足、技术和艺术 成熟的表现。也是以建筑暗喻皇权至上的象征。P61图2-6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现今 在西安市西北郊。唐帝国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龙朔二年 (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乾 宁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 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共11个城门, 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 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 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6.隋唐时期的洛阳
洛阳城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10km,南北最长处 7312m,东西最宽处7200m,平面近于方形。洛水自 西向东贯穿全城,把洛阳分为南北二区。城中洛水上建 有4道桥梁,连接南区和北区。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3.南朝的建康(金陵)

建筑历史

建筑历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1.先秦时期的建筑1)1993年在南京汤山雷公山葫芦洞发现人类头骨化石距今达35万年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建筑1)汉长安建造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城西郊的上林苑最有名。

苑之北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各小岛,分别为蓬莱方丈瀛洲。

象征“海外仙山”后有“一池三山”之法。

2)佛教建筑分三类寺院塔石窟。

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之西的武周山麓。

东西约1公里。

现存53窟约有5.1万余尊佛像。

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孝文帝十八年(公元494年)3.隋唐五代的建筑1)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建于隋代大业初年,至今约1400年。

此桥净跨37.2米,南北桥距离51米。

桥面宽10米。

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桥。

2)栖霞山舍利塔,位于南京栖霞山麓,创建于隋代仁寿二年。

塔共五层,八角高约15米。

是我国古代楼阁式密檐石塔中形态较好的一座。

现存的是南唐(公元937-975)重建的。

4.两宋的建筑1)汴梁城西的金明池,池面广大,池之正中有高台,上建宝津楼,楼南为宴殿,殿之东为射殿及临水殿。

宝津楼下架仙桥,连接池中央的水心殿,桥南北数百步,桥面三虹,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谓之“骆驼虹”。

池北岸正中为奥屋,即停泊龙舟之船坞。

2)北宋河南巩县的永昭陵和永昌陵,永昌陵为开国之君赵匡胤的陵墓。

3)河南登封的中岳庙为河南最大的庙宇。

位于黄盖峰下,院为太室祠。

始建于秦。

西汉扩建,北魏改名为此名。

此庙在北宋达到最鼎盛时期。

4)龙华塔,位于上海西南,相传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现存的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重建。

此塔为砖木塔,宋塔形式。

塔为7层8角,高40米。

为最典型的砖木楼阁式塔。

5)料敌塔,为河北定县城内开元寺,名为开元寺塔。

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 角铺作。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 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 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 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甘肃汉长城Fra bibliotek斗栱:
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 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 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 间铺作。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2中外设计史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设计PPT课件

2中外设计史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设计PPT课件
9
• 四、建筑装饰 • 1、砖瓦 • 用途 • 形制 • 汉代瓦当的艺术特色是什
么 • 装饰纹样有哪些
10
• 汉代画像石
11
12
13
• 2、斗拱 • 作用是什么? • 形制如何
14
• 室内设计 • (一)室内空间布局与装饰 • 试着画出布局,不同空间部分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 (二)家具设计 • 1、席:功能 • 2、床榻:各自的功能 • 3、凳具:悬橙、胡床、筌蹄 • 4、几案:食案、书案;凭几
29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0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1
26
• 二、社会文化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 (一)规制与非规制的服饰设色 • 社会变革与服饰设色的关系? • 秦至汉初,如何通过正色与间色服装看出身份差
别?
• (二)社会文化对服饰式样和功能的影响 • 1、加固政权统治的服饰设计策略 • 2、文化交流中的服饰变化 • 东汉北魏时期,中原如何受到胡服影响?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设计
• 第一节 建筑与室内设计 • 一、皇家建筑 • 树立问题意识—— • 宗庙社稷建筑与宫室建筑有何不同风格? • 2、苑囿:产生原因是什么?汉代代表性苑囿是有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

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 管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一).社会背景: •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 结构已经形成 •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 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 拱、筒拱、穹拱等
(二)秦汉至宋元: 雄浑与清奇的交响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纵观秦汉建筑有以下成就及特点: • 1 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 外,尚有佛教建筑、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 代皇宫两边供瞭望的楼,也指神庙、陵墓前树立 的石雕)、亭、谢等。 • 2 建筑技术发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 体系已渐成熟,楼阁建筑增多。 •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 • 4 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对称、疏朗的格局, 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 5 重视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画、雕刻工艺相结 合,各显出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硬山顶:也是只有 前后两个坡面,但它的 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 外。
攒尖顶:所有的坡面交集出的脊一 端都汇集于一点。
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小结:
——战国、秦、两汉时期
时代 材料发展 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上所示花纹都比西周时期 进步; 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 砖的种类增多:方砖、空心砖、装饰性质的条砖 圆形瓦当,且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 石材的使用增多:石础、石阶 东汉时出现石造的建筑:石祠、石阙、石墓

秦汉建筑特征魏晋南北朝鲁

秦汉建筑特征魏晋南北朝鲁

一 字 瓦 当:
卫:传世很多, 大都出自汉长安城遗址。 当面为一“卫”字,通 常占满当面。如在陕西 淳化县凉武帝村甘泉宫 遗址采集的一件,直径 15厘米,边轮宽1.2厘 米,当面为隶书的“卫” 字,从出土地点来看, 应属汉甘泉宫卫尉官署 所用之瓦。
二字瓦当
四字瓦当
三、汉代瓦当的工艺美术特征
古代瓦当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及书法于一身, 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 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千百年来,始终发 挥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 的记载。
2.2城市
两晋南北朝城市分为四级: 州部、郡、县、亭
因为动乱,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 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 阳和建康(今南京)。
三朝五门制度
隋以前 前朝正殿左右有东西厢(或堂)横列 战国以来的遗风 例:未央宫为大朝,两侧为常朝 不
⑵纹饰瓦当的造型美
瓦当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除瓦当自身体积 的造型外,更重的是纹饰的造型。
汉代艺术的浪漫色彩在瓦当的造型上被很好的 贯彻。它以大幅度的动作,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 颇具野性动势的塑造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朴可 爱的艺术形象。
(3)瓦当纹饰的结构美
瓦当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配 件。这决定了它首先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古代瓦当纹 饰不论是中轴线对称结构,辐射圆旋结构 还是任意灵活性结构,却力图作到主题突 出,结构均衡,并顾及装饰效果的最大发 挥,在这一点上是破费匠心的。
1)邺城
玄 武 纹 瓦 当:
直径18.5厘米左 右。正中为一龟蛇,龟 匍匐爬行。蛇卷曲蟠绕 于龟体之上。亦有纹饰 作一龟二蛇的。《史记 •••高祖本纪》载:“八 年······营作未央宫,立 东阙、北阙”。故有人 认为:“瓦图龟蛇纹, 当是未央宫北阙之瓦”。 此种瓦应为汉宫内北向 宫殿所用。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PPT课件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PPT课件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1.西汉长安城 长安城是西汉的都城。它位于今西 安市渭水南岸的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
整个城的平面很不规则,其周长约为
21.5 km,有12个城门,城墙用黄土筑 成,最厚处约16 m。
9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东汉洛阳城 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室后,由于当时的长安已残破,故建都洛阳。东汉洛 阳城在原东周时期“成周城”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而谷水
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照西汉旧宫模式在纵横轴上建立南北二宫。
10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1)中小型宅舍 小型住宅规模较小,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开在房屋一面的当中或偏在
一旁,房屋的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墙壁用夯土
筑造。窗的形式有方形、横长方形、圆形等多种,屋顶多采用悬山式顶或囤顶。 中型住宅规模较小型宅舍稍大一些,以墙垣构成一个院落,也有三合式与“日” 字形平面的住宅,后者有前后两个院落,而中央一排房屋较高大,正中有楼高起, 其余次要房屋都低矮。
15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2住宅与陵墓 1.住宅 (3)坞壁(也称坞堡,是一种城堡式的大型住宅) 其平面为方形,周围环以高墙,四角均有高两层的角楼,角楼之间有阁道相
通。院内套院,中央竖立高5层的望楼。高耸的望楼与角楼、门楼相互呼应,构
成了坞壁建筑的丰富外形。
16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1 秦朝时期的建筑(前221~前206年)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1)

高台建筑特征:
以夯土台为 中心,周围用 空间较小的木 架建筑环抱, 上下层迭二三 层,形成一组 建筑群。
3、装饰与技术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色彩的等级制。
4、室内:席地而坐。以 “筵”为为计算建筑体量 的单位。以“几”衡量室 内面积的模数。
1、城市:既统治是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 的堡垒。有大小之分。都城:称为镐京。
2、建筑实例: ◆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特点:A、“合院”形式,四周有檐廊环绕,基址下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源自、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 建筑遗址将“茅茨” 演进为“瓦屋”,奠 定了中国建筑以土、 木、瓦、石为基本用 才的悠久传统。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西周令方彝
(二)春秋(前770~前476年)
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春秋时期建筑状况:
铁器的使用 匠师:公输般(鲁班) 瓦的普遍使用,并开始用砖的历史 高台建筑开始兴起。作用:攀比、了望。 建筑装饰与色彩
3、河姆渡文化
住屋形式:干 阑式建筑,下层用 柱子架空,上层用 作居住。它是由原 始巢居发展而来。
我国发现最早 的采用榫卯技术的 木构建筑。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4. 红山文化 :最早的神庙与祭坛 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 有一定的畜牧和农业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教学目标】 主要了解秦、两汉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的发展概况,理解各时期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主要 方向与类型,佛教的传入以及塔、寺的演化,掌 握中国木构架建筑形成期的主要特征以及建筑技 术与艺术发展的特征。
·城市建设
·佛教建筑
·建筑技术与艺术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东晋、南朝建康城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北魏洛阳城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第二章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1 秦代建筑
秦咸阳宫殿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1 秦代建筑
秦始皇陵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1 秦代建筑
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 间战争频繁,秦、赵、魏、齐、燕、楚等国各 筑长城以自卫。靠北边的秦、燕、赵三国为了 防御匈奴的骚扰,又在北部修筑了长城。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将北部的长城连成一 个整体,西起甘肃,东至辽东,建造了大规模 的长城,长达三千余公里。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本章小结
两汉之后,中国又经历了350多年动荡分裂的局面。南北分 裂,在造成破坏衰败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和各地区、 各民族建筑文化的大交流。 这段时期是中国建筑体系的融合期,既有基于佛教传播, 来自印度、中亚的外来文化交流,也有来自国内民族大融合的 南北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建筑从类型、风貌乃至细部装饰都展 现出新的面貌。中国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如鸟斯革,如翬斯飞” 的屋顶形象也主要在这时期奠定。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东汉洛阳城 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室后,由于当时的长安已残破,故建都洛阳。东汉洛 阳城在原东周时期“成周城”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而谷水
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照西汉旧宫模式在纵横轴上建立南北二宫。
10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成套画像砖,还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石料的使用也逐渐增多,从战国到西
汉已有石础、石阶等。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构)筑物,如石祠、石阙、 石碑及完全石结构的石墓,刻石的技术与艺术也逐渐提高。
22
2.2 两汉时期的建筑(前206~公元220年)
2.2.4建筑材料、技术与艺术 1.建筑材料与技术
33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2宗教建筑 2.石窟 (2)甘肃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始凿于东晋穆帝永和九
年(公元353年),在敦煌市东南的鸣
沙山东部。现存北魏至西魏窟22个,隋 窟96个,唐窟202个,五代窟31个,北 宋窟96个,西夏窟4 个,元窟9 个,清 窟4 个。
初沿用曹魏旧城的布局,把邺城重新建造起来。
28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2.洛阳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从东周 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朝均建都
于此。
29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公元220~589年)
2.3.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3.建康 建康,东吴时称建业,东晋时改为 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城址东依
2.2.1城市建设与宫殿建筑 3.曹魏邺城 邺城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建的王 城,位于今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

中国建筑史 --三国至五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   --三国至五代建筑

• 南禅 寺
• 亚洲最 古的木 构建筑
• 二、佛塔 • (一)楼阁式塔 • 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最早, 数量最多,是我国塔中的主流。 • 1、玄奘塔 始建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大和二年(公元828 年)重 修。 • 平面方形,砖砌五层楼阁式塔,高21米; • 收分较大 , 形态稳固,塔身平素;砖砌拱门,塔下台基低 矮; • 只一层有塔室,二层以上石砌墓塔; • 叠涩出檐 • 塔刹为后世重修,原形无考 • 2、栖霞山舍利塔
• 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A.D3世纪 • 甘肃敦煌莫高窟――A.D366年(前秦符建建元二年)
•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江苏栖霞山千佛岩 • (注:甘肃西部有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的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 窟,东部有武山县的大象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庆阳地区的南 石窟寺和北石窟寺,总共大小一百余座。)
栖霞山舍利塔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基座
江 苏 南 京 栖 霞 寺 舍 利 塔 屋 檐
• (二)密檐式塔
• 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 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523年),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砖塔。
• 2、陕西西安荐福寺 小雁塔(公元684年 ~707年)建成。 • 平面方形,底层每 边11.38米, • 为 15 层砖构密檐塔 , 高约46米( 今余13 层, 残高43.3米). • 立面上部呈流畅、 圆和的外轮廓线。 • 叠涩出檐,檐口呈内 凹曲线。
玄奘塔位于陕西长安县 少陵原畔兴教寺西慈恩 塔院内。唐高宗麟德元 年,玄奘法师圆寂后, 葬于白鹿原。唐高宗总 章二年(669),迁葬现址, 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 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 方形 砖塔。

中外建筑史(二)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中外建筑史(二)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 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 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 冰井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 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 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 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 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 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 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 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
单击添加副标题
整体格局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 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 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 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 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三)长安
隋唐长安城市布局特点
A、继承 邺城体系的特征:① 宫城居北,市坊居 南,城市功能分区明确。② 道路采用“三 横三纵”的方格网,称为“六街”。③ 采 用严整的里坊制。 B、突破 ① 宫城之南建皇城,功能分区更加明确,防 卫严密充分利用地形增加城市的壮观气象。 ② 增设公共游赏的风景区,主要有曲江池和 乐游园两处。
qizilmingy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六年迁都建 业,后东晋时改称建康,历经东晋、宋、 齐、梁、陈共300余年,是六朝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P57图2-3 建康从东晋到陈基本沿袭其城市布局: 按地形布置形成南北长而东西略窄的不 规则布局,城中秦淮河通长江可输甲方 贡赋,又引运渎直达宫城。并在青溪北 源放玄武湖水入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 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二、建筑概况
纵观秦汉建筑有以下成就及特点: 1 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外,尚有佛 教建筑、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代皇宫两边供了望的楼, 也指神庙、陵墓前树立的石雕)、亭、谢等。2 建筑技术发 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体系已渐成熟,楼阁建筑 增多。3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三段式”的 主体造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4 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 对称、疏朗的格局,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5 重视色彩与装修, 建筑与绘画、雕刻工艺相结合,各显出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 的艺术。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三、空间组织
秦汉建筑无论宫殿、住宅大都采用矩形平面。许多其它平面, 如L形、U形、十字形和H形等,也是由矩形平面组织演化而 来。 矩形平面利于使用,便于建造,能够组成多种形式的群体, 是我国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在宫殿、住宅等不同性质和不同 功能的建筑中,可同样采用矩形平面。建筑的特点则主要靠 体量大小和装饰繁简来体现。住宅方面,秦代住宅资料很少, 汉代住宅可从文字资料及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了解大概。 “一堂二内”,一“堂”在前,二“内”在后,“堂”的面 积为二“内”之和。“一堂二内”的三开间布局,像今天多 见于北方的“一明两暗”式房屋。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三、空间组织
一堂两内
一明两暗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三、空间组织
“一明两暗”3开间房屋具有许多其他形态没有的长处:一 是面积利用较为充分; 二是能够满足基本的分室要求,将公开与私密空间划分开; 三是容易获取良好的通风和日照; 四是可以向两侧延伸,很好的组织院落; 五是最适合我国的木结构体系。 因此这种空间形态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并深深 影响了后世建筑。“
嵩岳寺塔立面
体轮廓呈和缓的抛物线形,卓越秀 美。券门券窗上的火焰卷和角柱上 的莲瓣柱头柱础,都带有浓郁的异 域风味 。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时期的建筑
三 空间组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室内部空间基本沿袭了秦汉形制,佛教 建筑中的石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内部空间 的形式和组织上值得一提。此时石窟,空间形式大体四类:
3 园林有了新契机。中国园林始于商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盛行,表现为私家 园林逐渐以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为主,内涵更为丰富。
嵩岳寺塔平面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公元523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 檐式砖塔,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 的塔。该塔全高39.8m,底层外径 10.6m,内径约5m,壁体厚2.5m。塔 身建于简朴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 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素平无饰。上段四个正面辟券门, 贯通上下两段。门上做火焰券面装饰。 上段其余八面各砌出一个单层方塔形的 壁龛,龛门也用火焰券面。上段塔身12 面转角处均砌出八角形壁柱,有宝珠莲 瓣柱头和覆莲柱础。塔身上部层叠15层 塔檐,均为砖砌叠涩檐。各层檐间只有 短短的一段塔身,每面均辟有小龛和小 窗。多数小窗仅具窗形,并不通透。总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汉 画 像 砖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汉 画 像 砖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斗拱 最早的斗拱见于西周和战国,斗拱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变期: 从西周到隋为形成期;从唐至元为成熟期;明清时期为衰退 期。 汉是斗拱成型阶段重要时期,此时斗拱主要机能是承托与悬 挑。为体现承托功能,汉代已有“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 之斗拱。其中之拱有直线的、曲线的和异形的。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是以刀代笔在石板上进行雕刻,常用线刻,也有浮 雕式,是一种半画半雕的装饰。画像砖的载体是砖,其上 的纹样大都是模印出来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之所以盛行于 汉,与汉代盛行厚葬之风有关,因为画像石与画像砖比一 般壁画耐久,用其装饰陵墓,更有永生的意义。同时,在 祠堂和寺庙中,也可见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砖与画像石的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神话传说, 如伏羲、女娲等;二是生产生活景象,如渔猎、出行、饮 宴、歌舞等;三是建筑,如宅院、门阙等;四是自然风光, 如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五是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等。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界面装修
秦汉时期,其宫殿的墙壁大都是夯土和土坯混用的。其表 面先用掺有禾茎的粗泥打底,再用掺有米糠的细泥抹面, 最后以白灰涂刷。 这种做法是个不小的进步,因为已经分 出底层、间层和面层。 地面除传统做法外,多铺地砖。铺地砖以方形居多,上有 花纹。还有黑、红两色漆地的做法,《汉书· 外戚传· 赵飞燕 传》说,昭阳宫“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即为证明。 我国很早就有用兽毛和丝麻织成的毡毯,秦汉时,宫殿铺 有地毯。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时期的建筑
二 建筑概况
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一种珍藏佛及其弟子的遗骨 (舍利) 和遗物的建筑物。传到中国后很快与中国的多层木 结构建筑相融合,且被改称为“塔婆”或“浮图”。
石窟,也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印度的石窟有两种:一种 叫“支提窟”,是聚会和礼佛的场所;另一种叫“毗诃罗 窟”,是讲堂(佛堂)和精舍(僧院)。石窟传至中国后, 逐步中国化。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三、空间组织
汉 长 安 明 堂 、 辟 雍 复 原 图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三、空间组织
“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 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 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 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 绝。中国西汉元始四年(公元前150年左右)建造的明堂辟雍,位 于长安(今中国中西部西安市)南门外大道东侧。它是一座重 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 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 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 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 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 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 用来观察天象。全体各部尺寸又有许多繁琐的数字象征意义。 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 。
《外国建筑史》陈平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潘古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自称“始皇帝”。“皇” 与“帝”是对最尊贵的天神和祖先的称呼,秦王将二字 集于一身,意在强调权力无限和中央集权的威严。他在 位期间,大兴土木,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历史上著 名的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至今犹存。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上,汉把秦的郡 县制封建社会与统一的局势更加巩固。军事上,汉武帝 对干扰国家、妨碍中西交通匈奴给予严重打击。对外交 流上,打通了中国通往西方的大道“丝绸之路”,促进 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末东汉初,佛教及其艺术 的传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大影响。
墓山 室东 之沂 藻南 井东 汉 画 像 石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宫殿祠庙中除彩绘木构件外,还用金银珠宝作装饰。汉代 就常在界面上的一些重点部位饰以金玉珠翠,以显示建筑 之高贵。《汉书》说,建章宫南部有玉堂壁门,“玉堂内 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可理解为以玉材铺砌地面, 以玉壁饰门。以门为重点进行特殊装饰的做法,还见于 《汉武故事》,“武帝好神仙,起伺神屋,扉悉以白琉璃 作之,光照洞彻”。这里的“白琉璃”,不是现在的琉璃, 而是珍贵的,具有透明感的石材。用这种材料装饰门扇, 自然也有以玉饰门的意思。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二、建筑概况
秦汉400余年,是我国建筑茁壮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 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建筑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宫殿、长城和陵墓。 汉承秦制,建筑又有新发展。汉武帝继续修长城,使其向东、 西延伸。现新疆、甘肃还能看到汉长城遗址。汉建都邑,以 西汉长安与后汉洛阳王城最宏大 。长安城,周长22.5km,西 有桂宫,东有长乐宫和未央宫,城西之外有上林苑和建章宫。 汉代住宅实物很少,只能从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中了解情 况。寺庙建筑中以洛阳白马寺、扬州广陵寺为代表。陵墓则 以陕西兴平汉武帝之茂陵最为著名。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汉时的铺地砖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用色彩装饰木构件的做法早已有之,比较正规的藻井彩画 则出于秦汉。藻井多用于顶界面的重点部位,如宫殿中帝 王宝座的顶部,寺庙中神像佛龛的顶部。它如同高耸的伞 盖,突出于空间的构图中心,以渲染庄严、神圣的气氛。 秦汉时期的藻井,虽没有后世的复杂,但作为一种高级装 修,也只用于祠堂、庙宇、陵墓和宫殿。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三、空间组织
以3开间形态为基础,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组合,包括二进 深和2层、3层的。以湖北云梦出土的一件明器为例,该住 宅为二列2层。其前列横分为数室,应是居住房间;后列东 部由厕所和猪圈组成小院;中部为通高的厨房;西部为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出整个屋面;楼梯位于走廊上。可见,此时的住宅, 房间组成更丰富,公共分区更合理,更重要的是空间组合 已由平面发展为立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