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
![《地貌学》高教版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295a05f7e21af45b207a80f.png)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概念: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2.内营力(内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3.外营力(内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4.地貌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量是同事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5.“变盈流谦”观点:请初孙兰(1638-1705年)在《柳庭舆地偶说》说中,对地貌的生成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堆积会使地貌由低变高(即“变盈”),侵蚀会使高地夷平(即“流谦”)第二章构造地貌章前:按照地貌规模分为三级:1.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世界上最宏伟构造地貌就是大陆与洋底。
2.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指大路上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以及洋底内部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由山脉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造成的地貌。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
二、大陆与洋底1.洋底是指水深一般超过3000m大洋底部。
2.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四周。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1.世界上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从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山脉,接亚洲东部边缘的许多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客里尼亚岛,直到新西兰。
○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山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脉在内,往东经土耳其、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再延伸接马拉西亚半岛直至印度尼西亚。
○3洋脊裂谷带:世界各大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谷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大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山脉。
2.勒比雄(1968年)将世界分为六大板块:○1太平洋板块○2欧亚板块○3印度洋板块○4非洲板块○5美洲板块○6南极洲板块。
四、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略)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1.海底地貌:(1)洋底:○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2)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洋盆地由:○1海岭○2深海平原○3海沟组成二、大陆与洋底三、大陆边缘构造地貌1.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2.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所以也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3.活动大陆边缘:在太平洋周围广泛分布着活动大陆边缘,所以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分为:○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东亚型大陆边缘第三节:陆地的构造地貌一、陆地够傲地貌分区●根据新生代板块的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板块边界活动带、板块内部构造构造活动带和板块内部稳定区三个区域的构造地貌1.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新生代褶皱山带:欧亚板块与南侧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了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2023年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2023年地貌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0e4c55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f.png)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性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构造和分布规律旳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如下旳作用力。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旳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旳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旳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旳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倒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旳岩屑或块体,,在重力旳作用下,迅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倒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旳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倒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原因;人为原因:开挖3)倒石堆旳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原因:斜坡上旳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旳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构造和岩性、地震、人为原因5)滑坡旳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旳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减少,称为坡面水流侵蚀。
被侵蚀旳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旳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旳水流(底流)构成一种持续旳螺旋形向前移动旳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旳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多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靠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旳原因:水文状况旳变化、构造运动、岩性旳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旳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旳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旳构造:洪积扇旳构造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时尚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旳河口,涨潮时时尚一很快旳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旳河水和时尚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时尚旳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旳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旳成因:具有较宽旳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旳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旳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旳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旳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旳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旳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旳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旳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旳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旳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旳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旳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旳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旳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旳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旳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矗立旳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旳基座构成旳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旳散布石灰岩山峰旳组合5)岩溶地貌旳地带性特性:6)岩溶地貌旳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原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旳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旳界线,称为雪线影响原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旳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终形成冰川3)冰川旳类型:1.按冰川发育旳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 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旳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旳源头。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bb93cdff00bed5b8f31d3d.png)
2021
86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地层层序律
2021
87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生物层序律
– 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它是在岩 层中保留下来的古生物记录。由于生物进化总 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 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 较快、存在时间短、 分布较广、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和生物化石的 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每一个 地质时代都有其特征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组合。 下图为 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区地层是否为同一 时代的地层的示意图。
• 例如:坳谷发展的阶段性
– 切沟 – 冲沟 – 坳谷
2021
84
5. 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 现代地貌与古地貌
– 现代地貌—— 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 当地的气候一致。
– 古地貌—— 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 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 如江汉平原的丘陵之上,多堆积风化红土,为炎热 气候条件下形成(N2),现在的气候为温暖较湿
2021
51
3. 地貌的成因
• 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上的表现
– 地壳的连续上升
• 作用强度越来越大,造成大峡谷,稳定期短
– 地壳间歇性上升
• 分水岭与河谷高度不变,形成多级阶地或夷 平面
– 长期稳定
• 随时间延伸,分水岭降低,河谷降低,分水 岭接近河谷,宽河谷,低小丘陵
2021
52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从图上可以看出,两头的作用力比较单纯,仅 一种营力,复杂的是中小型地貌,既有外力作 用,也有内力作用
2021
43
2021
44
3. 地貌的成因
• 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二章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acff871a27d3240c8547ef0f.png)
2、熔岩地貌
① 熔岩高原及台地
台地上除了火山锥分布外,台地面和缓起伏,风化壳 薄,有时还见到原始的熔岩流痕迹,还有火山渣、火山弹 及玄武岩块等。台地在外力作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只发 育出短浅的河谷与沟谷。如果被深切的台地,往往造成顶 平坡陡的熔岩方山,如东北的敦化、密山等地的方山,长 江下游的江宁方山、句容县赤山、六合县灵岩山等。
①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 向斜所成的地貌,如背斜(构造)为山(地貌),向 斜为谷地的地貌。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 伏相吻合的地貌又称为顺地貌。事实上,顺地 貌一般很少见到,大多数是已破坏了的蚀后构 造地貌。
② 次生褶曲地貌
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 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 蚀成为谷地,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 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 貌倒置。
平面特征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不 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 走向随断层而变化,呈 “之”字形走向或不自然的转弯,如雅鲁藏布江在宿瓦卡 附近的大转弯,是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层线支配的。
当平移断层切过多条老河谷时,它们都会被截断和发 生位移,但都会在断层线上共同发育出一段新的断层谷, 这段谷地沉积物年代较新,谷地两坡的地貌如阶地等也与 老河谷相异。
当断层穿过软、硬相间的岩层时,在易 蚀的软岩层上发育出宽谷,难蚀的硬岩层上 发育出峡谷,从而出现宽狭相间的串珠状谷 地。
断层谷支流往往不依地势倾斜而成反向 河流。
地貌学-第二章-流水地貌-第二节
![地貌学-第二章-流水地貌-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b18987160740be1e650e9a98.png)
流水地貌授课教师:李馨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邮箱:leexin_sxnu@流水地貌一、陆地流水的形式二、流水作用三、片流地貌四、沟谷流水地貌五、河流地貌四、沟谷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一)沟谷流水特点及生成(二)沟谷流水地貌(一)沟谷流水特点及生成1)水文特点流量变化极大,水位暴涨暴落,降雨时水量很大,无雨时水量消失;——————又称暴流或洪流流水纵比降大,流速大,水流湍急,侵蚀力强,破坏性大;含沙量大,常挟带巨砾,造成下游堆积地貌。
(一)沟谷流水特点及生成片流转变而成,在不平整的坡地,只要有局部凹陷,就可形成。
2)生成流心线(二)沟谷流水地貌中游沟谷洪积扇上游集水盆沟谷的发育:细沟→切沟→冲沟→坳沟;(二)沟谷流水地貌1)集水盆沟谷源头扩大后的小盆地形成:沟谷源头水量较多,下蚀作用强,下蚀深度深,引起沟头四周迅速侵蚀,扩大成盆地状。
1)集水盆大规模的集水盆——崩岗(崩口)(二)沟谷流水地貌崩岗侵蚀力极强,已经成为灾害地貌。
崩岗发育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二)沟谷流水地貌2)沟谷——流水侵蚀所形成的长形谷地。
形成:●浅凹地亦或深凹地上的片流汇集后,沿土层裂隙下蚀而形成。
形态:●横剖面“V”形,两坡陡立,呈小峡谷状,破谷与地面交界处有沟缘。
沟底纵剖面阶梯状崎岖起伏。
2)沟谷按发育程度可分为四种类型细沟→→切沟→→冲沟→→坳沟①细沟:最初发育的小沟,深、宽度不及0.5m ,沟两坡无明显沟缘,纵剖面与坡面形态大致相同。
(如图所示:1为原始坡面地形线;2为沟底纵向地形线)(二)沟谷流水地貌2)沟谷②切沟:●由细沟发展而成;●宽、深度达到1~2m,长数十米以上;(二)沟谷流水地貌●横剖面是“V”形,沟缘明显,纵剖面与坡面不一致,下部为下凹形2)沟谷③冲沟:●沟谷发育最盛期的形态;●由切沟进一步发展而成,下切作用强烈;●较深,长可达数公里到数十公里;(二)沟谷流水地貌●横剖面呈峡谷状、纵剖面崎岖起伏,多陡坎和瓯穴2)沟谷④坳沟:●沟谷发育晚期的形态;●侧蚀作用为主,谷坡扩宽,底堆积物增厚;(二)沟谷流水地貌●纵剖面比较平缓,横剖面呈宽槽形。
2.2 地貌研究基本概念
![2.2 地貌研究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483f70bc5da50e2524d7fee.png)
四、地貌的成因分类
五、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五、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概念: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 –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 • 任何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 程。
切沟
坳谷发展的阶段性
冲沟
3.W.M.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
威廉· 莫里斯· 戴维斯
美国地理学之父
3.W.M.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
美国地貌学W.M.Dvis 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 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 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
程度,分为:
a.幼年期
b.壮年期
c.老年期
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地貌的形态类型 地貌的相对等级
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微型地貌
地貌的成因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气候、植被、地质构造、人工活动
地貌的成因分类
外力地貌、内力地貌、人工地貌
第二章 地貌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地貌形态
二、地貌的相对等级
4 3 2
5
1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 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生物(Q)化石,直接确定 地貌的年代。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 积物。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三叠纪)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 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中国科学家初步修复世界最大恐龙蛋化石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a2a9a3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a.png)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外营力包括:流水、风、波浪、冰川、重力、人类活动;地貌内营力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2.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1.滑坡的形态特征包括那些?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台地,滑坡鼓丘2.沟谷通常可分为哪四种?根据沟谷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四种类型3.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洪积扇有哪三种组合形式?垒叠式洪积扇、串珠状洪积扇、不对称垒叠式洪积扇。
4.坡地发育有哪两种基本模式?模式1:平行后退发育模式。
模式2:整体剥蚀发育模式。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有哪四种类型?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2.根据水流侵蚀方向,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侧向侵蚀(侧方侵蚀、旁蚀)3.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由上下哪两层构成?上层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4.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三种类型?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亚粘性泥石流)5.根据泥石流所处的地貌部位,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二种类型?坡面泥石流、沟谷泥石流6.冲积平原可分为哪三部分?冲积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7.根据形态特征,三角洲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扇形------河流作用为主鸟爪形(鸟足形)------河流作用为主尖头形------波浪作用为主指形(洲岛形、岛屿形、港湾形)------潮汐作用为主混合形------e.g.长江三角洲共五类8.河流阶地按地形单元划分有哪四个要素?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前缘和阶地后缘9.河流阶地有哪些基本类型?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三种基本类型。
第四章岩溶地貌1.地表和地下岩溶形态有哪些?溶沟、石芽和石林,落水洞和竖井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盲谷和伏流峰丛、峰林和谷峰地下岩溶形态有:洞穴地下河和岩溶泉第五章冰川地貌1.冰川地貌包括哪三类?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地貌有哪四种类型?沟谷地貌、沟间地貌、谷坡地貌、潜蚀地貌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蚀地貌主要包括哪五种?石窝、风蚀蘑菇、雅丹、风蚀洼地、风蚀城堡2.风积地貌主要包括哪四种?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纵向沙垄、抛物线沙丘3.沙丘移动的方式有哪三种?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4.干旱区荒漠可分为哪四种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第九章海岸地貌1.波浪的特征可用哪六个要素描述?波顶、波底、波长、波高、周期、波速2.波浪的能量大小是如何表达的?单位波长内波浪的总能量可表示为:。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1eea44269dc5022abea0003.png)
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金顶
2.断块山与断陷谷 (1)断块山
断块山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 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峭成 崖,即断层崖,与相邻的平地之间没有过渡地 带,常常急转直下。断层崖受横向沟谷的切割, 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三角面。
华山
断块山可在各种地质构造基础上形 成,有的两面均受断裂的控制,有的是 单独存在,但多数是成群分布,排列方 式为平行的、雁行的、斜交的或同心圆 状的。
昆明西山
有时一系列断陷盆地呈斜列分布, 盆地之间由—隆起高地分隔,断陷盆 地和隆起高地共同构成断陷盆地-断块 山系。
山西断陷盆地系分布图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板块内部稳地区构造长期稳定,新生代 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拱起或拗陷。
若拱起区缺少差异运动,形成的地貌类 型和形态单一。如高原、山地、或丘陵。
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最典型的大陆裂谷是东非大裂谷。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 先经历了古生代板块碰撞,形成褶皱构造;
在中、新生代又发生了板内块断构造运动,从 而形成褶皱块断山。
它的山前断层的垂直断距很大,构成山体 的岩层保留着原先就有的褶皱构造。因此,在 褶皱-断块山的形成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 同等重要。
常见的断块山有地垒式断块山和掀 斜式断块山。
(A)地垒式断块山
地垒式断块山的构造基础是地垒 构造。
地垒式断块山又称地垒山,指断块沿两条或多
条断裂隆升而形成的山地。
地垒山的两侧山坡的坡长和坡度基本相等,且 多呈断崖绝壁。
江西庐山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外形特点 是两侧山边线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而山顶部分 起伏较平缓。庐山的西北侧是莲花洞断层,东南侧 是五老峰断层,两者都是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是阶 梯状断层。
地貌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地貌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825d070cba1aa8114431d98c.png)
第二章坡地地貌概念: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滑动、蠕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或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概念: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一)物理风化概念: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
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1.热力风化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有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变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受阳光影响的岩石昼夜温度变化仅限于很浅的表层;而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膨胀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收缩产生的张应力也仅限于表层。
这两种过程的频繁交替使得岩石表层产生裂隙以至呈片状剥落。
在荒漠地区,白昼的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温度可降低到0℃以下,因为昼夜温差大,所以岩石表面剥落较为严重,甚至有时听到岩石爆裂的响声;在湿润地区,地面的昼夜温差较小,岩石表面剥落现象不明显。
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更容易剥落,特别是结晶岩,多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的热力性质各不相同,因而在昼夜温度变化下的体积膨胀、收缩差异明显,容易在不同矿物界面产生不同应力,彼此容易分离成为砂粒。
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冻融风化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可达960~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49446263169a4517723a3dc.png)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 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Hale Waihona Puke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255378b3b3567ec102d8af2.png)
地貌学1、地貌的概念: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
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 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
它们在重力作用下, 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 ③淤积带13、 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
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 械组分由粗变细。
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 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16、洪积扇:① 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幵成辐 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 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 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 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11f05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f.png)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20e4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5.png)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高考地理地貌学基础知识清单
![高考地理地貌学基础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e2147ec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e.png)
高考地理地貌学基础知识清单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结构和演变过程。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貌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取得优异的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高考地理地貌学基础知识清单,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做好复习备考。
一、地形要素地形要素是地貌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山、岭、丘、峰、平原、高地、盆地、坡地等。
同学们需要了解各种地形要素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上相对较高的地形,一般海拔高度超过500米。
山地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等因素。
2. 岭地:岭地是由多个山脉和山系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岭地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和地球运动有关。
3.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形,海拔较低,多起伏起伏。
丘陵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有关。
4. 高原:高原是相对平坦,海拔较高的地表地貌,一般位于山地之间。
高原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
5. 平原:平原是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地表地貌。
平原的形成与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有关。
6. 盆地:盆地是由山地或高原围绕而成的地带,地形呈现凹形。
盆地的形成与同地质作用和地层构造有关。
7. 坡地:坡地是两个地形陡峭地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坡地的形成与风化和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二、地貌类型地貌类型是对各种地形要素的综合描述,包括高山地貌、丘陵地貌、台地地貌、河谷地貌、海岸地貌等。
1. 高山地貌:高山地貌是指海拔较高,山脉纵横交错的地貌。
高山地貌具有陡峭、峰峦叠嶂、地势复杂的特点。
2.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指地势相对平缓、多小起伏的地貌,有规则的丘陵起伏是其特征。
3. 台地地貌:台地地貌指海拔较高,相对平坦的地表地貌。
台地地貌通常由断块隆起或侵蚀残留形成。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河谷地貌具有河流纵横、峡谷深邃的特征。
5.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指地势低洼,海水浸蚀作用和波浪冲击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地貌学第二章
![地貌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a4950ad4ce2f0066f53322a6.png)
地貌 描述
Section header
第二节 地貌的描述 Section header 二、地貌描述
(1)文字描述
①平面形态
=L / L
'
式中:δ为弯曲系数,L′为曲线或者折线长度,L直线长度。
地貌 描述
②横剖面形态
地貌形体沿与延伸的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切开的断面称为横剖面。 正地貌,有坡形、顶面与坡面、坡面与坡面之间转折、坡面长度、 坡度、高度、对称性等形态指标; 负地貌,表述底面、坡面坡形、底面与坡面、坡面与坡面之间转换, 及地貌面起伏变化、底面宽度等。
一、地貌分类指标
1.分类指标原则 (1)形态和成员结合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分类体系逻辑性、完备性原则; (4)分类指标定量化原则 2.分类指标 (1)形态指标 (2)营利指标 (3)物质组成分异指标 (4)地貌形成的年代指标
Section header
二、地貌分类的方法体系
(1)从采用的分类指标看:单指标的等级分类法;多指 标的组合分类法。 (2)从地貌类型划分的方法看:区域划分分类、分层分 类(包括决策树)、统计分类、地貌类型混合方法(主体、 客体)等。
③第三级
陆地部分表现各种成因下的基本地貌类型; 海岩和海底部分表现小型形态
④第四级
表现更小形态
Section header
第三部分
种种成因下的形态符号
第三节 地貌分类指标与体系 Section header
分类 体系
Section header
第三节 地貌分类指标与体系 Section header 中国陆地地貌类型划分研究
Section header
第二节 地貌的描述 Section header
初中地理会考地貌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会考地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386686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b.png)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重点:地貌的定义、分类,三种河流堆积地貌的景观特点和形成过程,河漫滩的形成,河流阶地的形成难点:“、”型沟谷的形成,,河谷的形成过程,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一、流水地貌1.概念:由于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⑴沟谷地貌①成因:沟谷流水侵蚀形成。
②特征:A未侵蚀到地下水源B上下游:上游陡,下游缓,横剖面呈V形,较大沟谷上游有集水洼地(集水盆)。
C出沟口:形成堆积地貌,堆积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2)河流地貌①成因: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
②类型A河谷:由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和谷坡组成。
平水位-------- 洪水位B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坡度较缓,地势较平坦,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C河口三角洲:位于河口,由河流沉积形成,形状多样。
D河流阶地的形成:河流在地势低平的地方,侧蚀和沉积作用不断增强,两侧形成河漫滩,如果两侧地壳抬升,河流继续下切至含水层,地下水汇入,流速减慢,又开始新的侧蚀和沉积,从而形成新的河漫滩,原来的河漫滩就成为河流阶地。
(3)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
(4)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以下三种常见的类型,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
(5)凸岸和凹岸: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二、海岸地貌1.海岸地貌的概念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宽度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2.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壬要表现王要勺布,能 地尔海蚀抗 海蚀虐、海蚀拱桥、海蚀 柱、海蚀平吉以基岩海岸为主,在我国山东,辽市半岛校 为蟠期兄沙流、:斓、沙洲、贝克堤及潺底 流除等以沙:讯后海岸、潦漏质海蔚明rt 醮海岸 为壬,在我国的杭外湾以北比较集中3、海蚀地貌的成因①海蚀穴:海浪不断冲击海岸,硬度较小的岩石易遭受侵蚀,而硬度较大的岩石则受侵蚀较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貌的地带性
在一个地带内,地形的发展表现出一 种与其他地带不同的特点,叫做地形发展 的地带性。主要有大地构造地带性和气候 地带性
一、气候与地貌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 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主要为温度 和降水量)决定着外力 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 响到其塑造的地貌。
二、气候地貌分带
形成地貌的外力受气候控制,地球上气候呈 现分带性,故地貌的空间分布亦具分带性。
岩石的类型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 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 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有明显的成层 构造,一般都含有化石。
岩石的类型
3.变质岩: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在地壳 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发生变质 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的物质成分既有原岩成分,也有变 质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
(楊達源,自然地理學,2001,P.321)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 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 貌形态不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 营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 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大陆架:与陆地连接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斜坡。 海山:大洋底孤立的隆起高地。 洋脊:贯穿大洋中部的巨大海底山脉。
第一节、地貌形态
3、地貌基本形态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形
式存在。把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形态,例如冲沟、 沙丘、冲出锥等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4、地貌形态组合
有的地质作用进行得很快,易于被人察觉,如 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但更多的地质 作用进行得非常缓慢,例如地壳的升降运动,即使 在相当剧烈的地区,每年升高只不过几毫米,但经 过长期发展变化,常常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化。
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地破坏着地壳中已有的 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 不断地形成新的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 态。各种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在 破坏中进行新的建设,在建设中又同时遭到破坏。
2.温湿气候地貌带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年平均温度在10 ℃左右, 降水量约800毫米。本带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貌 发育。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大差别。
3.干旱气候地貌带
在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气候极端干燥, 降水极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且降水非 常集中,而蒸发量则远大于降水量(大几倍、几十倍 甚至百倍),所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在温 度方面,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带干旱区,冬寒夏 热 (如我国新疆北部),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年 温差可达60 ℃—70 ℃以上, 日温差可达 35 ℃ 50 ℃ ;另一种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区(如非洲北部), 寒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不低于 0 ℃ ,所以年温差较小, 仅日温差较大。
平原:一般指分布在山地与海洋之间,或者大陆内 部山岳之间的地势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海拔200米以下称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海拔200-600米的称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第一节 地貌形态
1. 陆地地形
高原:指陆地上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宽阔地区, 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四周常有崖壁与较低的 地形单元分界。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海 拔4000米以上。
二、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地质构造和岩石
1.地质构造
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地貌的发育与构 造线相一致或部分一致
大地构造单元是地貌发育的基础。地球 上巨型、大型地貌的形成与分布,都与大地构 造有直接关系 。
中国的大地貌单元,即山地、高原、盆地、 平原等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形式,其形成主要 受大地构造的控制。
地质作用类型:按地质作用动力能的主要来源和 发生作用的主要部位,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 动力地质作用。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但形成地貌的动力主要有 两类,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发展是 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
1.内动力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主要由地球 自转所产生的旋转能、重力作用所形成的重力能、以及 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等。地内能促使地壳物质成 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
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 貌形态组合。
第一节、地貌形态
5、地貌形态特征 地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按地形的形态特
征对其进行描述和分类的学科,叫做形态描述学 (Morphography)。
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 (巅)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 洞等等。 6、形态测量特征
岩石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指岩石对 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通常在地貌研究中所说岩性的坚硬和软弱,或 者岩石抵抗侵蚀能力的强和弱,就是这种影响程度 的表现。
一般说来,砂岩、石英岩、玄武岩、砾岩等属 于坚硬岩石,泥岩、页 岩等属于软弱岩石。
由于岩性所引起的差别风化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坚 硬岩石通常表现为突出的正向地貌(山地、丘陵等),相 对软弱岩石出露之处,地貌上形成负向地貌(谷地、盆地 等)。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那些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 区表现最明显。
地质结构 (岩石与地质构造) 营力 发育阶段 (时间和阶段)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經典地貌學基本理論是對地貌形態發展變化的抽 象和概括。戴維斯(W.M.Davis,1850-1934)曾經提出了 "解釋性的地貌描述法"與"侵蝕輪回"理論等,認為 「一個地區的地貌發育是構造、營力和時間的函數」, 在構造抬升的基礎上,外動力侵蝕剝蝕作用下,該地 區的地貌發育過程(時間)可以分為幼年期、壯年期與 老年期等幾個地貌發育階段。每一輪回即從構造抬升 到再次達到老年晚期,全區呈現和緩波狀起伏準平原 狀態,大約需要幾百萬年到幾千萬年之久我們將地貌 發育的"侵蝕-運移-堆積"系統稱為地貌發育中的物質 運動系統,並產生有序的地貌體系。
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一. 地貌形态 二. 地貌成因 三. 地貌分带
第一节 地貌形态
一、地壳的表面形态
地壳是地球最上面的一个固体层圈,其表面高低 起伏变化很大,基本上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陆 地面积占地壳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占地壳表面 积的70.8%。
陆地地形按起伏高度分为:山地、丘陵、高原、 平原、盆地和洼地。
地质构造是地 貌形态的骨架, 在地质构造影响 下,出现各类构 造地貌,如褶皱 山、断块山等。
顺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背 斜、穹隆、地垒) 与高地相一致,负 向构造(向斜、构 造盆地、地堑)与 低地相一致,此两 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逆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 与低地相一 致,负向构 造与高地相 一致,称为 逆构造地形
岩石坚硬和软弱,抗侵 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 相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 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花岗岩,分布在我国 北方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 (如华山、泰山、黄山等), 而在华南地区则成馒头状 丘陵;前者地形起伏明显, 后者地势变化和缓。
第三节 地貌形成的动力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 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为地 质作用。
海底地形按海水深度和地形特点分为:海岸带 (滨海带)、浅海带(陆棚或大陆架)、半深海带 (大陆坡)、深海带(洋床或洋盆)和深海沟、海岭 等。
第一节 地貌形态
1. 陆地地形
山地:低山(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中山(海拔 高度在1000m以上)、高山(海拔高度在3500m以上) 的总称。
丘陵:地表起伏不大(一般仅数十米,最大不超过 200m)、山峦林立的低矮地形。
2.岩石性质
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 Si O Al Fe Ca Na Mg K H ……
矿物 石英 长石 云母 ……
岩石
花岗岩 ……
地壳、上地幔的部分
岩石的类型
1.岩浆岩(火成岩)当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局部压力降低 时,地下深处有很高压力和温度的岩浆就向岩石圈压力 降低的方向运移。最后岩浆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凝而形成的岩石。这一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 包括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分别生成喷出 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地质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 由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所产生的动力(如风、地 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和海洋等),在地壳 表部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叫做外动力地质作用(外 力作用或表生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 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外形 似盆而得名。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洼地:指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陆地地区。如新疆鲁 克沁洼地为-155m。
第一节 地貌形态
2.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和大陆地形一样复杂 多样,而且规模庞大、奇特壮观。 根据其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架、 大陆坡、海沟、洋脊、海山
2. 海底地形
还可以以营力作用为指标分出四级、五级地貌 形态类型。
第一节、地貌形态
例如: 陆地—平原—流水地貌—冲积平原—河漫滩、阶
地。
地形的等级与成因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 地形等级的划分,是地形成因分析的前奏和基础。
第二节、地貌的成因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 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干旱气候地貌带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经常性水流缺乏,只有由暴 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洪流)。风力作用盛行。风 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成为这里的主导外力。风 成地貌大规模发育,形成大面积沙漠和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