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第二三四章考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新剑桥学派/新李嘉图主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缔)
1.两个剑桥之争(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之争)
(1)争论起因
“两个剑桥之争”的爆发起因于对凯恩斯《通论》中若干观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看法上的分歧。(2)争论实质
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和如何发展线现代经济学(但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派别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3)争论内容
①关于分析方法。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用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均衡分析方法补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均衡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是其基本方法。而新剑桥学派坚持的是历史分析法,并强调阶级分析的方法。
②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争论。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是收入-支出理论。而新剑桥学派认为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和不合理,以及由此推断出的资本主义不必进行革命就可以和平地过渡到没有食利者阶层的社会哲学才是凯恩斯思想的精髓。
③在政策主张上的论战。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是具体政策观点不同。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主张利用收入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以摆脱“滞涨”。新剑桥学派则主张以收入分配政策为中心,实行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消灭食利者阶层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和一系列社会政策。
2.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1)新剑桥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还有凯恩斯的《通论》。例如,他们坚持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和投资—储蓄分析,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作用和“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影响等。
(2)米哈尔•卡莱茨基是波兰著名经济学家,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一批论文中,利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早于凯恩斯独立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深刻地论述了有效需求原理。
(3)对新剑桥学派有影响的,还有长期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的一书,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新剑桥学派对斯拉法的这本著作极为推崇,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体系回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所以,这个学派有时又有"新李嘉图主义"之称。
(这个第二节和第三节老师划重点的时候没有涉及,按照庞莹老师的直爽性格来说,这块应该不考大题,就不给大家整理了)
3.斯拉法的理论体系
r=R(1-w)r:利润率R: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工资为零时的最大利润率)w:工资率
结论: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剩余的生产和商品价值的形成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一个客观过程,而剩余的分配的是与社会制度因素和生产关系有关的过程,涉及阶级间的利益。
4.经济增长理论(卡尔多的经济增长模型)(请结合P51复习)
(1)经济增长速度与收人分配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①社会每个阶层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且存在相对于稳定的储蓄倾向,这样国民收入中利润与工资份额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支配资本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②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率作保证,从而也要有相应的收入分配比例关系。所以资本积累率、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2)公式模型
解释:Y表示国民收入,W为工资总额,P为利润总额,S为储蓄总额,S W为工资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工资所有者的储蓄倾向),S P为利润总额中储蓄所占比例(利润所有者的储蓄倾向),I为投资总额。
当S W和S P既定时,资本积累率I/Y直接影响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P/Y。
(3)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S P>S W
(4)结论:通过改变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从而改变全社会的储蓄率s=S/Y,则对于任何给定的G n和V,都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
5. “停滞膨胀”的两种理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1)卡尔多的理论
卡尔多把世界经济分为三级部门。第一级是为工业提供基本供应如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的部门,称为初级部门;第二级是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和消费之用的部门;第三级是指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服务性部门。卡尔多认为通货膨胀发生的根源与前两个部门有关。这是由两个部门产品的市场性质决定的。
价格机制在初级产品市场上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在工业品市场上,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具有高度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控制的,一般由成本加垄断利润来决定。这样的产品价格是被“管理”的。这种价格决定方式的不同必然引起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制造品生产部门之间增长的比例失调。
理论机制: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从而造成经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造成通胀。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滞涨局面。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失业。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
(2)琼·罗宾逊的滞胀理论(字太多了…大家看P56吧,其实说白了就是流动性的偏好导致货币贮藏手段和投资率提高导致工业生活产品生产少于资本品生产进而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工会使得货币具有刚性,导致物价和工资螺旋上涨出现失业、通胀并存)
琼·罗宾逊除了与卡尔多一样,除了区分各类型的市场,分析控制价格的原因去研究滞胀问题外,还从两个方面去分析滞胀。一方面,着重从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确定性”去认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琼·罗宾逊依据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的理论,从“政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