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的理念

合集下载

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中。

中国的新课改成为引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包含以下十二个小节展开。

第一节:新课改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适应社会变革和学生个体需求的迅速变化。

新课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为目标,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念。

第二节:教育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中小学教育也需要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课改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辅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四节:终身学习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

学生应当具备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节:跨学科的融合新课程改革推行了跨学科的融合,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融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

第六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渠道,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启发性。

第七节:教学评价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的改革,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重视学生的多元素素质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能。

第八节:师资培训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需要有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

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师资培训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九节: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新的教育背景下,课程设计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
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跨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

课程设计要
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
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的主
体地位,注重跨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的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希望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小学的教学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最新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中小学最新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
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教育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其次,个性化教育是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
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的重要目标。

现在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时,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小学最新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改革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改革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改革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各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

20世纪的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特别是一些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效率而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学校课程的发展。

21世纪我国又开启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课程向着综合方向发展,教师也不是单纯的教授某一学科,而是需要掌握这一领域内涉及的学科内容。

例如,文科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不要掌握政治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太单一,不能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多学科的专家,并拥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及时了解学科的动态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既需要了解自己教学的目的,也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智慧转化成教学成果,促进新课改的实施。

(二)新课改对高校课程结构提出的要求高校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高校课程结构应该向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内容方面来说,在同一学科内会存在许多相似的的内容,应该把这些相似的内容按一定的逻辑组织编排在一起,这样更容易学习与辨别;第二,从学科领域来说,同一学科领域会涉及到许多相同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专业会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但是心理学的内容会涉及到生理学的知识,所以如果是同一教师教授这两门课程可把这两门课程相同的基础知识择其一讲解,这样既避免可学科内容的重复性又提高了课程的精炼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科的时效性;第三,从跨学科来说,文理内容要实现综合化。

不能文科只学习文科的知识对理科一窍不通,理科也不能只懂物理化学不懂文学。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已经具备的一定的知识含量,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已经有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跨学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按学科划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计要贯穿各个学科,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

最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课程设计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跨学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

这样的课程设计理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希望教育界能够更加重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设计作者:王文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0期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采用新的教材。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完成教育教学,在备课时一定要有教学设计,如何使教学设计做到行之有效,切实可行,我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索、研究、尝试。

一、教学设计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语文新教材围绕着“立德树人”构建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新教材总体分为必修,选择必修和非选择必修教材三个系列,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整本书阅读,所以根据不同教材系列,要求教学设计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例如:必修语文教材上,它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单元任务,为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这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目标设计要以大单元任务为中心高中语文教材设置了18个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为本大单元下语文学习提供了任务导向,单元学习任务具有目标性與任务性。

例如:必修语文上册第6单元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如下:(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体,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与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阅读课本,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的作者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的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究阅读课本,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之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设计学习目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单元任务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既可以符合大单元的大任务,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确立小的任务。

使确定的学习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更加充分发挥学习目标的引领作用。

例如:在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习目标的设定,依据大单元任务,可以这样设计学习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随着教学信息激增,教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学资源日渐丰富,新的时代对教学设计又有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都将通过教学改革得以落实。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变革,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甚至劳而无功。

鉴于此,教学设计应努力在这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整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要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我们必须“轻结论,重过程”。

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而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从教学的角度看,“重结论、轻过程”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捷径,它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理解为呆板单调的知识背诵和记忆,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培养了掌握知识却不知反思、不知评判、不知创新的“好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独特个性。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

这对一个人的能力、智慧的发展大有裨益。

要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我们必须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但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常常忽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因此,现代教学要摆脱唯知主义,达到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并赋予它新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确立对真、善、美的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的教育设计
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个性化教育、综合素养培养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首先,个性化教育是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之一。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以班级
为单位,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而个性化教育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通过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其次,综合素养培养也是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之一。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科
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素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也是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了21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因此,中小学教育也在不
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总的来说,中小学最新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个性化教育、综合素养培养和创新创
造能力培养。

这些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希望未来中小学教育能够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2017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引导语:教学计划,你做了吗?下面是店铺搜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一、教学设计概述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

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

它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

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6.确定行为目标;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9.评定学生行为;10.教师方面的准备;11.形成性评价;12.现场试验及修改;13.总结性评价;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设计是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现代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并设置一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科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现代教学设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实际的交际和表达,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者进行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践能力。

现代教学设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一系列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合奏或合唱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演奏或合唱来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比赛活动或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合作和沟通。

在现代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深入的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实现个人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
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材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注重问题探究,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科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不同于单纯的传授知识。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学科活动、社会实践等真实情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体验学习知识。

情境教学是教学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这种模式,学会设计和积极引导,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认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对课程设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各不相同。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最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育界能够在新课程改革下,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

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现代教学设计需要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如下:一、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是所有课程设计的核心,需要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代教学设计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价值,体现生命的尊严。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设计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音视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可以采用互联网教育、微课堂、在线课堂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元的信息和知识。

三、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产生“1 + 1 > 2”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提高。

由于各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没有完全孤立的学科,因此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问题导向教学现代教学设计需要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倡导通过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来推进学习的教学方式。

五、个性化教育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思维方式。

现代教学设计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差异,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的需求。

要实现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教育思维、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个性化教育实现能力。

同时,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素质。

此外,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能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课程性质,明确学科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设计理念,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学生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与理念: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探讨其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 教材章节:《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课程改革”2.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学习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课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 教材章节:《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设计”3. 学科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结合学科特点,分析课程设计案例,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科课程设计。

- 教材章节:《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学科课程设计”4. 课程实施与评价:探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学习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 教材章节:《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课程实施与评价”5. 课程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课程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按照学科划分,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

另外,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评价方式。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课程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其中新
课程改革对课程设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不仅要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以
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应试技巧。

而新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其次,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注重跨学科融合。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
是按照学科划分来进行设计,导致学生只是在各自的学科中获取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而新的课程设计理念要鼓励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偏
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而新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跨学科融合,注重
实践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课程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程序”和“标准”的动态生成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我个人认为: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现代教学设计入手,转变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使先进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为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一)发展性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

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

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泡沫”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程序”和“标准”的动态生成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我个人认为: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现代教学设计入手,转变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使先进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为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一)发展性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

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

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泡沫”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

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

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

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

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

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差异性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五)开放性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改变。

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

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

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

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

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

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

应从单一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

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

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

(六)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

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一)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活动的灵魂。

只有在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才能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笔者这里主要阐述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构思等,这既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目标的归宿。

从教学的背景来看,教学主要是从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

一是从行为主体——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进行分析。

其中,学习起点是指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水平等;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对环境、时间、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偏爱;人际交往特征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如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冲动与沉稳、情感型人格与理智型人格等。

二是从环境(软、硬两方面)的设置、教学媒体的设施、班级的设置、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学习团队及其构成规则和劳动分工、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即时状态进行分析。

就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中教师思维活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外部的学科知识上,教学设计的逻辑是知识成分间的达成结构。

由于学科知识是显性知识,所以传统的教学在操作上过多地关注显性内容的运用。

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是要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是要分析技能目标及其出现顺序。

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这又是达到终点知识的前提条件。

三是要分析支持性条件。

除了必要条件(技能目标)的分析之外,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的分析。

四是要把教材上死的符号式的信息内存且内化成教师自己的鲜活知识,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和创新。

五是要从对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学习形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的。

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学生的思维特征、迁移能力;学生的思维障碍表现及其成因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从目标的主体和维度看,传统教学目标所体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非学生,目标设置中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新课程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目标要有层次性、全面性和明确性。

从目标的陈述内容和注意点看,传统教学设计一般只关注心理描述,如“了解”“理解”等,而忽视外化的可操作的行为样例。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将心理描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使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操作性都得以体现。

教师在掌握目标的陈述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2)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4)行为的结果必须表达,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并附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三)教学策略分析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析,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等。

从教学方法来分析,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应当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

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重点选择教学方法。

四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均应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基础。

五是要符合教师的个性。

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教无定法,乃为至法,难在创造。

从学习方法来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习方法的设计。

一要制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二要制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性,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定的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三要制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从教学媒体的运用来分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

由于新课程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综合,因此,媒体也要消除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局限,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现代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纯粹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或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和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维状态的,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并朝着教学目标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