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总汇ppt
文言虚词总汇
Wgsh1945制作
之 做动词,到,往 1辍耕之垄上 2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恐太后玉体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 独立性 有所隙也 4父母之爱子, 宾语前置的标志 则为之计深远 5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虚用,无实意。 6久之,目似暝。
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 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 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 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 十八骑。(《项羽本纪》)
故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 之。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 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畏。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有几人欤 ?
大,
代词。表近指 或远指,相当于“这”那“”或 在“这”“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用作副词。相当 于“将”“将 要”,“暂
然
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 輮使之也。 不然,籍何以 至此? 大石……森然 欲搏人…… 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成然之。 表示赞成、同意, 即“认为是”“认 为对”的意思。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
Wgsh1945制作
之 做动词,到,往 1辍耕之垄上 2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恐太后玉体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 独立性 有所隙也 4父母之爱子, 宾语前置的标志 则为之计深远 5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虚用,无实意。 6久之,目似暝。
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 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 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 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 十八骑。(《项羽本纪》)
故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 之。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 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畏。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有几人欤 ?
大,
代词。表近指 或远指,相当于“这”那“”或 在“这”“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用作副词。相当 于“将”“将 要”,“暂
然
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 輮使之也。 不然,籍何以 至此? 大石……森然 欲搏人…… 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成然之。 表示赞成、同意, 即“认为是”“认 为对”的意思。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PPT
始文 言 虚 词
千黄 朵四 万娘 朵家 压花 枝满 低蹊 。,
(一)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八)【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同、跟”。 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1.助词
九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十一)其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介词
2.连词
(1)表工具,“拿,用”。
(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千黄 朵四 万娘 朵家 压花 枝满 低蹊 。,
(一)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八)【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同、跟”。 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1.助词
九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十一)其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介词
2.连词
(1)表工具,“拿,用”。
(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总汇优质课PPT
▪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 下地, 自然、 也应该 容得下 那些个 日夜不 宁于创 造的艺 术灵魂 。因此 ,对待 艺术要 放开手 脚,任 其发展 。
▪
4.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 试,使 科研人 员开发 出能实 时渲染 的仿真 系统, 与此同 时,还 形成大 型文艺 表演管 理指挥 的技术 原型系 统。
乎
▪ 1.几寒乎?欲食乎? ▪ 2.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3.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4.胡为乎遑遑何之? ▪ 5.生乎吾前…… ▪ 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作词尾。
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 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13.荣样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14.何以战?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 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 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
10.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展来自人 物的精 神面貌 ,突显 人物的 性格特 征,语 言流畅 有感染 力,也 增强了 传记文 的可读 性和情 感力度 。
▪ 大石……森然 欲搏人……
▪ 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 .成然之。 表示赞成、同意, 即“认为是”“认 为对”的意思。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
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 “这样”“如此”。
用作助词。用在形容词之 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 语的“……地”。
2021年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 课件(共72张ppt)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常见文言虚词——其
三、连 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一、疑问 代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常见文言虚词——焉
二、疑问 语气助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可译为“呢”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三、代词
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 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虚词的连用 如: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 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常见文言虚词——之
醉则更相枕以卧。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常见文言虚词——以
三、动 词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
可译为“认为”。
常见文言虚词——然
父利其然也。
一、代 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常见文言虚词——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二、连 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代 词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复其行,欲穷其林。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一犬坐于前。
一、代 词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常见文言虚词——其
常见文言虚词——其
三、连 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一、疑问 代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常见文言虚词——焉
二、疑问 语气助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可译为“呢”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三、代词
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 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虚词的连用 如: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 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常见文言虚词——之
醉则更相枕以卧。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常见文言虚词——以
三、动 词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
可译为“认为”。
常见文言虚词——然
父利其然也。
一、代 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常见文言虚词——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二、连 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代 词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复其行,欲穷其林。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一犬坐于前。
一、代 词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常见文言虚词——其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 不、否、匪、毋、勿、 莫、未、非、靡、无 (亡)。翻译为“不” “没有” “不要” “不能“。同时也叫否 定副词。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名词
动词
词 的 分 类
实词:意义 比较具体的 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 单独成句, 意义比较抽 象,有帮助 造句的作用。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介词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教学课件
专诸之刺王僚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5、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宋何罪之有 ?
何陋之有? 惑之不解
6、结构语气助词,补充音节或舒缓语气。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7、作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吾欲之南海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0/12/09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报之于陛下 能谤讥于市朝者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战于长勺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告之于帝
2、表原因:由于、因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比较:译为 比
皆以美于徐公
所欲有甚于生者
4、表被动,译为 被
3、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以君为长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020/12/09
4
4、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无从致书以观
5、表结果,译为:以致、因而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6、表承接。相当于“而”或不译
遂许先帝以驱驰
卷石底以出
7、表修饰、限定,可不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计日以还
8、动词 译为:以为、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皆以美与徐公
先帝不以臣卑鄙
2020/12/09
5
第三组:文虚词“于”、“其”的用法意义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文常见虚词PPT课件
第8页/共36页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 表转折
(1)先天下之忧而忧(表修饰 )
(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
表顺接
表转折
(3)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 ) (
)
(4)可远观而不可亵表玩修饰焉(
)
(5)拔山倒树而来表(并列
)
表转折
(6)国险而民附表(顺接
)
(7)而君逆寡人者( 表并列 ) (8)委而去之( 表修饰 )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 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顷之 ,一狼径去(无义,凑音节)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
第3页/共36页
三、用作动词
•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去,往 )
第4页/共36页
第23页/共36页
复习“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第24页/共36页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 “在、从、到”
例: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 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
第16页/共36页
• (1)告之于帝 (向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 表转折
(1)先天下之忧而忧(表修饰 )
(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
表顺接
表转折
(3)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 ) (
)
(4)可远观而不可亵表玩修饰焉(
)
(5)拔山倒树而来表(并列
)
表转折
(6)国险而民附表(顺接
)
(7)而君逆寡人者( 表并列 ) (8)委而去之( 表修饰 )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 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顷之 ,一狼径去(无义,凑音节)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
第3页/共36页
三、用作动词
•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去,往 )
第4页/共36页
第23页/共36页
复习“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 “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第24页/共36页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 “在、从、到”
例: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 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
第16页/共36页
• (1)告之于帝 (向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ppt
18个文言虚词
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
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
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
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
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例释: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可作词尾
乎
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乎:对。〕
练习
以下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 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庶几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A】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 游?。
《文言虚词》优秀PPT课件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连词,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连词,和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介词,和
——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
14
④ “和”“同”“跟”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盟,共同完成传世 的大业。
⑤ “对”“对于”“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
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因为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
28
1.贫者语于富者曰
对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
3.燕王欲结于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在……方面
5.君幸于赵王
被
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向
7.业精于勤、荒于嬉
因为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
表判断 表停顿 表陈述 表疑问
8
1.曹公,豺虎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苟政猛于虎也! 6.是说也,人常疑之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表判断 表停顿 表陈述 表疑问 表感叹
9
1.曹公,豺虎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苟政猛于虎也! 6.是说也,人常疑之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20个虚词ppt课件
通“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 涉世家》)
——发现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 就已经觉得奇怪了。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①用,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 (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 ②以为,认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 说了。
代词,通“尔”,“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 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发现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 就已经觉得奇怪了。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①用,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 (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 ②以为,认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 说了。
代词,通“尔”,“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 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课件
2.可译为“却”“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zzd>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可译为“只”“仅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②嬴<zzd>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zzd>乃</zzd>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用法
1.无乃,表揣测,可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zzd>无乃</zzd>后乎?(《勾践灭吴》) ②<zzd>无乃</zzd>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zzd>无乃</zzd>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通“尔”,可译为“你”“你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zzd>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
(三)固定用法
1.既而,可译为“不久”。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且
(一)连词
1.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再说”。 ①<zzd>且</zzd>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zzd>且</zzd>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③<zzd>且</zzd>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雁荡山》)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 点,可译为“到”。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 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8、其
(1)代词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 系,相当于“他、她、它(们) 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 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 (的)”、“自己(的)”
1介进动作行为产生的时间, 可 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 可 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 译为“由于”。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以共济世业。(《赤壁之 战》)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6、事急矣,要求救于孙将 军。(《赤壁之战》)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所借助的 沛公于坐。(《鸿门宴》) 时机,可译为“趁着”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屈原列 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 可译为“凭借”“依靠”
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通过”“经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论》)
(
)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
▪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
)
▪ 2.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做 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做宾语 前置,“哪里”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疑问副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 深,“多么”
三、 “乎”的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 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 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 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 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 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 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 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见学案)
1.而
▪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一、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可译为“又”。
二、 “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
▪ 2.何
▪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统一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论》)
(
)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
▪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
)
▪ 2.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做 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做宾语 前置,“哪里”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疑问副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 深,“多么”
三、 “乎”的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 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 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 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 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 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 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 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见学案)
1.而
▪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一、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可译为“又”。
二、 “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
▪ 2.何
▪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统一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