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地理学与城市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构成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构成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构成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与影响。

人文地理学主要关注人类与环境、地理空间和地域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塑造和被地理环境所影响。

在研究中,人文地理学以人类行为、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为重点。

下面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几个重要分支构成。

1.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探讨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和社会组织等。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塑造和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影响。

它关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经济模式、产业分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的形成、发展和转变。

它关注城市内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以及城市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4. 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研究政治系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关注政治行为、政治组织、国家边界和国际关系等政治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和影响。

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地理环境对政治边界、政治决策和政治权力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分支外,人文地理学还包括其他一些分支,如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这些分支都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这个学科的丰富内容。

通过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地球的互动关系,为地理环境管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3 行为地理学

13 行为地理学
行为behavior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 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 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 经历的场所和道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 的空间。
间接行为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 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 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21
6
W
18
H
A
S
S
H 15
12
6 9
21 H
18 W
15
24 6
S
B
6
H
W H
9
12
S 睡眠 A 夜晚工作者
H 在家 B 白天工作者
W 在工作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18 时 间 12
6
0
外出Hale Waihona Puke 家家 购物工作
午餐
工作
家 距离
在每天的时空棱柱 强制的条件下,个 人所选择的“时空 路径”(spacetime path)是一种 位置的时间序列。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空间通常由3部分组成:
出发点——居住空间;
停留和活动点——工作或学习场所;
通道——联系出发点与停留点的空间。
时间地理学
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 模式,来分析通勤活动的时空结构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主要受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个因素的影 响。一般地,通勤速度越大,活动空间越广阔;工作场所受到的限制 越多,活动空间越小。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970年以后,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970年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大部分人口都已聚居在城市,城市的土地、交通、住宅、环境、犯罪等各种问题都日益尖锐,城市发展日益成为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城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逐步成为现代地理学的核心之一。

这一阶段,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地理学里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著名的空间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美国的加里森(William L.Garrison)和他领导的华盛顿小组,以区位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从距离入手,用统计方法寻找城市分布和内部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并用这些模式模拟现状,预测未来,帮助区位决策,这就是著名的区位学派。

地理学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地理分支,开始大量采用了统计方法。

使地理学走上了理论化,计量化和抽象化的道路。

然而,重视科学和数学的世界倾向一度因忽视了历史、语言和文学而产生了反作用。

地理学的计量化也一度走向极端,甚至有人声称一个新的地理学境界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文字性、描述性的研究。

把地理研究的目的和手段相混淆,把运用数学符号还是文字符号来解释地理现象对立起来。

西方地理学界在 70 年代已经对此有所反思,随着城市间的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实证研究的积累,发现在实际观察到的状况和预期的模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距,模式的运用并不都很有效。

各种区位理论的不现实的假设受到批评,对仅仅利用小样本建立的模式运用到大范围地区或者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它地区的做法也提出疑问,甚至用于分析的数据资料的本身也可能就有问题。

对数量革命进展的不满,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疑虑,导致60年代后期行为方法的引入,并被称为行为革命而风行于70年代。

行为学派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除了纯粹自然地理现象外,都和人与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

人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至少不是全理性的。

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由人的不同品质、动机、偏好、态度、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决策而形成。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其特征是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区内缺乏文化特质上的一致性,往往通过某种利益的活动集中表现出来,或者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的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社会学第11章城市

社会学第11章城市

• 城镇化主导的模式 在中国,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 的发展。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国家政府 提倡“离土不离乡”。 • 大城市化主导的模式
考虑的是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 逆城市化与郊区化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美国有 45%以上的人生活在郊区。 •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
1、何谓城市化?
•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就 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 •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空间)转变为城市地区(空 间)的过程,或者说,是城市中心区向四周的扩张。
• 经济学——城市化则是由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 生产的过程。世界银行专家尤素福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10% 是从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 • 社会学角度看,虽然也承认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作 为城市化的水平,但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人口过程。城市化更 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变迁过程。 比如,古代也有很多大城市,但讲究等级、家族和血缘,与 现代城市不一样。
(5)住房问题、隔离与贫民窟 由福利房到商品房的转型,呈现出住 房供应“过度市场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国有,居 民住房负担却创造了世界之最,甚至超过 了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国家。 如帕克所言,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选 择和筛选机制——挑选一部分人进入某个 区域。
(6)交通问题与通勤 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 远郊 ,中心城区的空心化。 居民的生活结构被破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计划斥资 60多亿元建新城,但用地违规、资金不 继,一场历时10年的造城运动,结果留 下了一堆烂尾楼。 2002年起,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呼 伦贝尔市等区旗县开始“造城运动”。 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呼伦贝尔的“空 城”、鄂尔多斯的“鬼城”、清水河的 “烂尾城”都是典型。美国《时代》周 刊一篇文章叫《鬼城》(Ghost City), 就是在我国内蒙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拍摄的 。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地理物象的特点: (1) 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 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地理物 象是思维的产物,他以观察者自我为中心,并以其关心的重点 和所出的位置来观察地理客体。因此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加, 观察重点增多,物象清晰的范围也愈扩大。 (2)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 观察者对进的地理客体了解的详 细而具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详细程度逐渐降低,形成的地理物 象就越模糊。 物象距离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时 间)、价格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经费)。

第 一 节 人 类 行 为 与 地 理 环 境
意境地图是行为活动的基础,否则,一切行为就 难以进行。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2)意境地图的构成要素 1)路线。 即道路。环境移动途径形成的道路系统,是地区形成 的网络。描绘意境地图往往先从道路入手,主干道路和交叉 路线是全图的核心。 2)边缘。 是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线状境界。如海岸线、湖岸。 描绘一个地理客体与其他客体的界线。 3)结节点。 或交接点。 街区的主要交接点及特殊事物的交接点。 如出发点、终点、购物中心、办公大楼等。 4)分区。 城市内部按不同性质和用途要求可分成若干区,如工 业区、中心商业区、少数民族居住区等。 5)地方性标志。 认识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标记,即记忆最深刻的 地方。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等。 一般地人们运用这5种要素在头脑中描绘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意境 地图。
(1)潜力约束。 (2)连锁的约束。他要求一定的个人或集体在即 定时间在特定的地方出现。 (3)权威的约束。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时 间 第 二 节 人 类 活 动 的 行 为 空 间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城市地理学著作

城市地理学著作

城市地理学著作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其中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城市发展与空间行为》、《城市规划学导论》等。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是石仲泉教授编写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布局。

通过对全球各大城市的案例研究,研究者深入探讨了城市的空间发展规律,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城市发展与空间行为》是张强教授主编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对城市发展和空间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在书中,研究者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深入探讨了城市空间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通过对城市发展历程的实证研究,研究者揭示了城市空间变化的规律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城市规划学导论》是李明教授编写的一本经典教材。

该书全面介绍了城市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涵盖了城市规划的历史、理论和实践。

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规划流程的详细解析,研究者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并深入探讨了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联。

该书为城市规划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是学习和研究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还涉及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总结起来,城市地理学的著作涵盖了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著作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城市变化的规律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改善城市环境,也对于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4)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它是入类的主要聚居场所、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

城市生括中的人类行为和目的,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含义.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

在这一空间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特征人群的汇集地,也是个人交往的主要空间,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影响的冲突点、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一一城市社区。

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4.l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关干城布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无论在城市社会学界.还是城市地理学界,乃至城市规划学界,已形成多种学派。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主要是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来考察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但这种从外观上研究城市的所谓景观论方法.虽然考察了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果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但没有涉及到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因此.城市地域研究转向了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说明城市形成发展机制的社会生态学方法。

但社会生态学方法由于把人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看侍而受到批判.从而出现了注重人类主观行为的行为论方法。

可是在行为论方怯中,只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观团素,而忽砚了制约人类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因而最近的城市地域研究又发展到考虑产生人类活动各种社会制约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主义方法,以及考察各种制约条件.动态研究人类活动的时间地理学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1)景观学派景观学派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

道路。

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巳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

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

遍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

另外,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2)社会生态学派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其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较太。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

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

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4.城镇体系研究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介绍人类行为地理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人类的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旅游、城市规划、健康、环境保护、政治等领域。

第二章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式。

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重点观察等方法来获取关于人类行为的主观性信息。

定量研究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进行更为客观、系统化的数据收集。

第三章旅游与人类行为地理学旅游是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为旅游活动天然地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旅游者的行为、感受受到了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当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旅游景区的绿化、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商业开发等方面施加着影响。

第四章城市规划与人类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是一门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发展和管理的学科。

城市规划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交通、住宅、工业、商业、市政公共设施等领域。

人类行为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角度,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类行为的特征,例如:人们的出行模式、社交活动、居住偏好等。

这能够使城市规划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第五章健康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对于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布局,可以考虑人们在休闲放松时的行为偏好(例如喜欢散步、瑜伽、户外运动等),提供更多适合居民群体健康锻炼的设施。

同时,通过对某些地区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环境、食品安全等地理环境因素相关联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

第六章环境保护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思路。

例如,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可以通过人类行为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水资源利用问题,例如个人用水行为,不合理用水的情况,以及如何发展更为绿色节约的用水方式等。

第七章政治与人类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地理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政治领域。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

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想象得那么简 时空间行为 单,个人对环境的认知偏好及经济
因素以外的社会文化制约等与人类
实例分享
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的考 察。因此,研究开始从以前重视形式 与结构的描述向重视过程的描述和解
释转变。
我国
相比较而言,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 以来,城市研究相关学科(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开 始对居民日常活动行为空间问题进行了研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时间地理学
哈格斯特朗提出的时间地理学并非 是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而 是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研究人地关
系的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研究各种 物质及社会环境中限制人的行为 的制约条件,以此来说明人的空间
行为,并且认为人的活动是由一定 时空间环境条件下的一系列连续并 且相关的事件所构成的。时间地理 学是研究各种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 的时空间特征的地理学。
1、城市居民通勤、购物、休闲等日常活动时空间 结构的实证 研究
2、基于城市居民的认知和意向视角的认知行为空 间及城市意象研究
3、从行为空间的微观视角去考察宏观城市空间结 构的变化
总体看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么局限 于单一活动和出行行为,忽视了日常活动的多样性及相关 性;要么强调移动-活动行为的时空连续性,却缺乏与宏观空 间背景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
居民移动—活动行为与城市空间之间互动的研究新框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 在交通研究领域,潘海啸提出了基于行为分析的规划策略,认为空间形态是社会活动变化的结 果,在城市发展中行为具有先导性作用,应当加强 规 划 设 计 与 政 策 组 合 的 行 为 分 析 。时 空棱柱、可达性分析等时空行为模型在交通规划研究中逐步出现。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市场空间等(4)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GPS、RS、GIS主要任务:P2第二章名词解释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有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镇:镇和城市的总称。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⑵城镇人口聚集规模大;⑶城镇比乡村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⑷城镇有便利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物质构成上不同乡村;⑸职能上有别于乡村。

城市:商代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

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称为城市。

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三、四、五章名词解释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与人文地理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与人文地理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与人文地理城市地理与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们研究的对象分别为城市和人文环境。

本文将通过介绍城市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城市地理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城市地理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发展和城市系统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地理学家通过对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城市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形态与结构: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包括城市中心、城市边缘、城市扩张与城市内部结构等;2. 城市功能与服务:研究城市的功能划分、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包括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等;3. 城市人口与社会:研究城市人口数量、组成和迁移,以及城市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犯罪等;4. 城市经济与产业:研究城市的经济特征、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影响因素;5. 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态问题,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二、人文地理的定义与研究内容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文化景观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

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景观的影响,探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2. 历史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地理发现、迁移和定居的历史过程;3. 社会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的影响,探讨社会差异和社会关系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4. 经济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交通运输等方面;5.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数量、组成和分布的地理现象,包括人口迁移、人口密度等。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主要场所。

城市的发展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也需要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的学科,在其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的结构和变化。

本文将简单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1. 空间结构分析空间结构分析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城市结构中的空间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比较各类单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分析城市空间的不同组成部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建筑类型、居民密度和经济活动等不同方面的数据,来探究城市的发展过程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

2. 社会空间分析城市是由人们居住、生产和交往的空间,社会空间分析则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

它探究城市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包括人口特征、社会阶层和文化习惯等方面。

同时,社会空间分析还可以通过了解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情况,来深入了解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社区发展状况。

3. 环境空间分析城市的环境空间也极具参考价值。

环境空间分析主要是对城市中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对人们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同时,它还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可以通过环境空间分析,了解城市中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城市环境变迁的影响,进而提高城市环境的管理和规划水平。

4. 交通空间分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是分隔或连接不同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空间分析则是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的运行情况,包括交通方式、交通流量、交通线路和交通节点等方面的数据。

同时,还可以探究交通系统、交通设施和交通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社会生态,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相应的信息和研究依据。

城市经济学--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学--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


多屋住宅
独立平房
农业
中心商业区
工业及批发业区 多屋住宅区 独立平房区
城市边界
图2 阿朗索地租理论
距离
01
阿朗索 阿隆索认为土地的不同用 途在不同区位具有不同的 支付地租能力,并随着距 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形成不 同斜率的地租支付能力曲 线。
一、土地竞租理论
➢ 如何利用经济学工具研究城市?
两个经典 空间均衡
➢ 新发展理念深刻指出中国经济亟需实现的五个维度的转型,包括从过去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要 素驱动及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一、城市土地的概念及特征
1. 土地的概念
土地
经济学 管理学 地理学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 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 量。
是大自然赋予的收益。
一、土地竞租理论
➢ 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R
S
R
R1
R1
D1
R0
R0
D0
L
图3 土地供求曲线
04
S
D1
D0 L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认为土地供求决 定地租水平,地租是使用土 地所付出的代价。
一、土地竞租理论
➢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级差地租Ⅰ ——土地肥力的差异 ——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
模型
Alonso-MuthMills模型
研究城市内部房价和人口密度之间关系的工具。假设城市内部收入、城市便 利性、不同区位的住房与交通成本之和不变,即随着至市中心距离增大,房 价下降,而交通成本上升。这一空间均衡概念,还可预测不同类型群体的区 位选择,特别是富人和穷人的选择差异。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

浅析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更是发展蓬勃。

城市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合理安排布局,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

城市地理学也相应产生,并快速发展,不少城市地理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城市地理学是具有发展性特点的学科,随着城市的变革,每个阶段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也发生变革,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地理学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地理学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意欲有更多人关注到城市地理学并了解城市地理学。

关键词:城市;发展;空间结构1 引言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及其功能的形成、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地理学科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理念来研究城市,而别于其他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发展,在学科的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

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2 城市地理学发展进程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对城市的研究和对乡村的研究。

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的研究才渐渐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者技巧 外部描述框架 认知的 抽象的 照片 表
例子 Ittelson(1951) Milgram(1970) Acredolo(1976) Piaget(1960) Blaut&Stea(1969) Laurendeau&Pinard (1970) Mark(1972) Hart(1974) 林奇(1960) Shemyakin(1962) Stea(1969) Appleyard(1970) Ladd(1970) Moore(1973) Wood(1973)
广义的行为地理学:狭义的行为地理学+人 本主义地理学 狭义的行为地理学:能动的研究类型+被动 的研究类型 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地理学:认知地图,决策 过程,时间地理学等领域 共同点:重视个人,人的移动受到制约,人 在制约下合理化行为 受到西洋个人主义,合理主义的传统价值观 的影响
行为地理学研究特点
探讨有关人的模型(不是经济人而是空间理性人) 探讨环境的概念(不是客观物体而是人的决策与行为发生 的场所) 侧重人类行为与物质环境的过程性解释(而不是结构性解 释) 目的在于 展示心理、社会以及其它方面的人类决策与行为 理论的空间特征 研究侧重点由汇总人群转变为分散的个人与小团体 新的资料来源(不是统计资料而是问卷调查、访谈等) 探讨新的方法(不是传统的、提示资料内部结构的数学和 推理统计方法) 力求将地理学与跨学科探索的主流结合起来
方 法 直 接 判 断 任 务
过程 选择出揭示环境 信息的结构;形 容词阻碍目录、 语义差异、备选 栅格实验等 成对相近判断和 其它可以详细描 述环境信息中潜 在结构的缩放尺 度方法 投影测试(例 如,T.A.T)
城市认知空间
认知信息的提取 照片法研究案例 手绘图法研究案例
提取环境认知信息的方法
方 法 过程 实验者技巧 外部描述框架 观察 报告 地图 表 例子 林奇(1960) Marble(1967) Ladd(1970) Jones(1972) Devlin(1973) Zannaras(1973) Werner(1948) Piaget&Inhelder( 1956) Hart(1974) Downs(1970a) Wish(1972) Zannaras(1973) Golledge等(1975 ) 在 研究人员观察或通 认知的 过在真实环境中 具体的 自 追 踪 活 动 轨 迹 运动的 然 (例如,移动方 或 式,在空间活动 控 之上的搜寻行 制 状 为,寻路) 态 研究者推断出在未 认知的 下 组织“倾向”条件 具体的 研 下所进行的行为 运动的 究 的认知信息等级 人 员 实验者在挑选和群 认知的 组真实环境或刺 抽象的 进 激环境中元素的 关联的 行 过程中揭示了环 观 境信息 察
1980年代后美国行为地理学繁荣的4个方面:
人类行为与空间认知的实证主义研究;以分析行 为地理学(空间分析+区位论)为中心 (狭义的行为地理学) 人与环境关系中生态侧面的重视;态度与行为的 关系 (应用性研究及政策性研究) 景观研究;景观评价;历史的,文化的研究方向 各种社会文化亚群体的研究;女性,少数民族, 生命周期。 (女性主义影响下的多样化群体研究)
行为地理学的衰退( 1970-80年代)
分裂→→对空间分析的否定。关注:地方的 意义,价值,现象学问题 →→内部分裂:决策过程模型研究者各自返 回自己的老窝 批判→→狭义行为地理学为机械实证主义 →→行为地理学来自于计量地理学的延伸 →→ 人本主义的批判:人类主观性仅限于 伦理实证主义中 →→结构主义的批判:未考虑深层社会结构
行为地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整体社会与微观个人的结合问题 微观层次上:按行为主体、活动类型及时空间尺度 进行分类后的应用性研究 宏观层次上:人类活动的时间规律与空间规律的整 体认识
柴彦威,2005,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地域研究与 开发,24(2):1-4
主观能动与客观制约的结合问题 研究“能动的人”(active decision-maker): 行为地理学方法 研究“被动的人”(reactive decision-maker): 时间地理学方法 共同点:对人的行为的整体研究
实验者表达出环 境元素的存在、 区位、邻近或其 它的空间信息; 要求实验者来区 分照片、模型
认知的 图画的 抽象的 关联的 情感的 运动的 抽象的 关联的
覆盖有图层的 林奇(1960) Thicl(1961) 基础地图 Appleyard(1969) 符号系统 Wood&Beck(1990 ) Piaget&Inhelder 文字的 (1956) 协议的 Laurendeau&Pinard (1970) Stea&Blaut(1973) Zannaras(1973)
(2)跨学科研究的进展 1990 年代,行为地理学复活印象中最大的动态变 化:与心理学,认知科学,GIS研究的跨学科研究 ( 1960 年代,行为地理学与心理学的合作研究:地 理学更多地借用心理学的方法) 1990年代,心理学内部学科发展的要求! 1970 年代,认知心理学 : 对严密条件下实验室内研 究的质疑(与日常生活世界问题的脱离;生态学合 理性何在?) 跨学科:心理学→→认知科学 地理学→→GIS 心理学对结构化理论及新文化地理学的关心 合作课题:空间思考;空间行为;地图与地理器材 的理解;空间决策与选好;灾害认知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陈传康观点)
(1) 居民的感应和行为地理研究 (2) 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行为研究 (3) 规划决策人的感应和行为研究 (4) 感应和行为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5) 灾害的感应和行为地理研究
人文地理学行为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
(Gollege,Wllimson,1972)
决策和选择行为研究(尤其是区位选择,路 线选择和光顾方式) 信息流分析(尤其是涉及新型式的与扩散的 信息流) 调查和学习模型(通常产生于心理学理论) 选举行为研究 感应研究(主要是指对灾害感应,映象构成 和心理图谱的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问题
质性研究 研究目的 对于不太清楚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 解释性理解,以提供深入研究的线 索和理论雏形 采用归纳式的研究思路,强调研究 的深度,研究程序富有弹性,允许 使用小样本和个案 深入具体的社会情境,努力不造成 干扰或破坏,使被观察者的社会现 象更真实表露 观察、访谈、资料的二次分析 量化研究 对于已知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更为 精确的描述或预测,以期达到利用 或控制的目的 采用演绎式的研究思路,强调用数 据说明问题,从而证明和否定某些 因果联系,研究程序较为固定的模 式,使用大样本 控制研究对象所属的情境,以期得 到研究者希望发生的现象或行为 调查、实验
图表 大致轮廓
列表 表 合成地图
方 法 在 自 然 或 控 制 状 态 下 研 究 人 员 进 行 观 察
过程 实验者在刺激和/ 或现实环境中调 整角色或完成活 动 实验者安置道具 或描述环境,或 模拟环境,研究 人员观察安置元 素活动或使用环 境的顺序 实验者绘出简图 或者简单的地图 来描述环境
衰退背景:
三大主义之争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人本主义者:人类能动的观点 结构主义者:人类被动的观点 行为地理学:能动?被动?不明瞭!主体与客体的 二元论→→认知过程与空间形态的二元论 方法论上的不明瞭:一方面关心影响个人与集体行 为的动机及社会过程,一方面对空间几何学及宏观 尺度上的类型把握感兴趣
行为地理学的产生
行为地理学产生于1960年代计量革命的浪潮中 →→狭义的行为地理学 “行为论方法的地理学”简而言之为“行为地理学” 产生原因: 计量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空间类型→→空间过程→→行为过程→→决策过程 *过程之主体:行为主体 计量地理学中行为规范的非真实性的批判: 演绎→→假设→→经济人 “计量革命” →→“行为革命”:计量地理学的延伸与反叛
行为地理学的复活
(1)地理学理论的多元化 1980年代结束时,三大主义之间的论战收缩 作为相对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1993年,行为论方法的复活: 原因:1,行为地理学者自身对社会问题的关心 2,对结构主义决定论观点和人本主义个别 描述的不满 1980年代后,行为地理学的变化:行为不是自由决 策的结果,而是在制约下决策的结果,制约背后的 社会的关注,引导行为研究的社会关心。
行为地理学的新动态
小型的专门化的研究小组;跨学科研究(心理学) 认知研究再造(与人本主义,文化地理学一起) 对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与对策 研究重点:无意识,非探索性,反复空间的经验 →→日常生活的中心(意识,探索性,非日常空间 的经验) 我们自身的具体的日常生活研究:日常生活地理学 人们日常所在的景色分析:移动性、身体性感觉 移动 →→景色转换→→场面转换→→移动行为:日 程生活中的无意识部分(空间知识→→时间知识) 从 “空间行为”研究走向 “空间中的行为”研究!
研究导向
研究情境
基本研究方 法 研究者与被 研究者的关 系
参与式,强调两者的沟通和接触
价值中立原则,强调研究者的控制 主导地位
社会学 特定地区 Ⅱ 社区 行为空间 微观 解释 群体 社会 宏观 活动空间 描述 Ⅲ 地理学 社会地区 居住空间 迁居 Ⅳ 个体 Ⅰ
城市地域
一个整体框架的建构
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展望
Decision-making
Feedback Behavior in space
Behavior in time and space
• Research Framework of Consumer Behavior
主要参考文献
Golledge, R.G., Stimson, R.J., 1997,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349-386。 岡本耕平,2000,都市空間の認知と行動,東 京:古今書院,288 若林芳澍,1985,行動地理学の現状と問題点、 人文地理、37(2):52-70. 沃姆斯利,刘易斯著,王兴中等译,1988,行为地理 学导论.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约翰斯顿等编,柴彦威等译,2004,人文地理学 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