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品读感悟
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 什么特点?
天真、勤劳、好学、可 爱、爱劳动……
品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 “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 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浑厚、自然的语言勾 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力 息。
( 青海 ) ( 雪山 ) ( 玉门关 ) ( 黄沙 ) 2.给下列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海 忄___( 悔恨 ) _亻__( 侮辱 ) 破 _土__( 土坡 ) _氵__( 波浪 )
做一做
课堂练习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古_关__名__,__故__址__在__今__甘__肃_ 省敦煌西北。 (2)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____回__家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
参军行
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
王昌龄
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
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战争。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指西域地区的各族政权。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 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 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唐代诗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 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的诗。山水田园诗的静美让人向往, 而这种和平XXX生活背后的保证是在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 战。在初、盛唐时期,除了山水田园诗派,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派, 那就是表现这种生活的——边塞诗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五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课题。

(生课前背诗)同学们爱读诗爱背诗,这是个良好的习惯,今天我们将继续徜徉诗词海洋。

八百多年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漆黑的茅草屋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床上,他自知时日无多,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叫到床前,对他们细细叮嘱,留下遗言。

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答案合理即可)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陆游,他在临终之前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留给自己的儿子,这首诗就是《示儿》。

(ppt出示全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猜测,走进情境中,为后面体会陆游真挚的爱国精神做好铺垫。

】二、探索学法,初读古诗。

1、我们已经学习了大量的古诗词,现在当你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打算怎样去学习呢?(生交流,归纳总结,指名汇报)2、同学们通过回忆学法,总结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你们可真会学习。

温故而知新,你们做到了,老师要为你们点赞!3、请看大屏幕。

(ppt出示学法:1、我会读准音,读准节奏。

2、我会结合注释,读懂古诗的大意。

3、我会查阅资料,理解诗人的情感。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总结的学习方法开始学习吧。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一般七言绝句的节奏是2-2-3。

(ppt出示节奏划分:死去| 元知| 万事空,但悲|不见| 九州同。

王师| 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 吿乃翁。

生读诗,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朗读遍数,师巡视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效果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指名生读诗,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字音和节奏,读完交流。

师肯定学生读诗情况,适当提小建议。

)短短几分钟就能将诗读得流畅又富有诗韵,你们的学习能力又有了提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画线句中,“聒”的意思是_声__音__嘈__杂__,__这__里__指__风__雪__声__。 “故园”是指_词__人__的__家__乡__,“此声”是指_这__样__的__风__雪__声__。 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__思__念__之__情__。
选自《创优作业100分》
叙事 长途跋涉
上阕

写景 千帐灯
选自《状元大课堂》
山居秋暝
空山 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 (向往)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 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于山水 间,满足于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枫桥夜泊
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唐] 张 继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 人,唐代诗人。其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 别之作,风格清远。
边读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
讨论交流:诗人“身”在何处?
诗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 北京
山海关
想象将士们“山一程, 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 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
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 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
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观看课本插图,“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 一幅什么画面?
园无此声。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道道河。
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
山海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这里是Hale Waihona Puke 指,指帐篷很多。夜深千帐灯。
那边,这里指关外。
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这里
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故乡,家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小资料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 卿为同时代人。他的诗爽朗激 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 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 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 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
停 泊
枫桥夜泊
渔船上的灯
月落乌啼霜满

天,
睡觉
江枫渔火对愁
眠。 姑 苏 城 外传 寒 山

词语解 释
道路、 路程
长相 山思海

词牌 名 军营的帐篷, 千帐指军营 之多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那边,
指风雪
深千帐灯。 此处指
交加的
关外
声音
旧时一风夜一分更五,更雪,一更,声音聒嘈碎乡心梦故不成,故
识字方 法

加一加:田+半=畔

换一换:暝-日+目=瞑
河畔 暝色
我会写
孙泊愁眠寺 榆畔
sūn
我会写

笔顺
横撇/横钩、竖钩、 提、竖钩、撇、点 。
组词 孙子 王孙
造句 爷爷爱抚地抚摸着孙子的 头,“真是好孩子” 。


我会写
笔顺 组词
点、点、提、撇、 竖、横折、横、横 。
停泊 泊船
造句 。
河岸边停泊着几只帆船
pà sì 河(n畔 )(寺 ) 庙
连一连 二、连接诗词上下句
竹喧归浣女
故园无此声
姑苏城外寒山 寺 聒碎乡心梦
不成
莲动下渔舟
夜半钟声到客 船
chó
愁u
我会写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这首诗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 写,如“脱”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孩子 剜冰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诗 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
结 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由 背诵古诗。

色:金 彩 银


设 计
子 弄
形:金盆
彩丝
银钲 自得其乐

耘桑

__ji_ě__解释
__g_òn_g__ 供品
解 __ji_è__押解

__xi_è__浑身解数
__g_ōn_g__ 提供
他使出浑身解(xiè)数向官府解(jiě)释冤情,但还是
被判押解(jiè)京城。
这家商店向人们提供(gōng)清明节所需的供(gòng)品

昼(昼夜) 耘(耕耘) 晓(报晓) 尽(尽头) 耕(耕地) 浇(浇水)
比较本课三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 生活的古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小 组讨论,完成表格。
古诗题目
相同点
四时田园杂兴
三首诗都描写了古时候
(其三十一) 儿童的田园生活,都通过一
稚子弄冰 件事来表现孩子的天真可爱,
村晚
都体现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 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题目
不同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十一)》是通过描写农村繁
意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
的意思。
自学提示:
① 默读古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的 意思。
② 四人小组学习,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并说 说古诗的大意。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
交 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 流 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 汇 思连起来说,不是简单地把诗句的意思串 报 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句解析。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的时候,大人们都出去在田里除草等干农活,到了晚上,妇女们还要把麻搓成线。

这里的“耘田”就是在田间除草的意思,“绩麻”是把麻搓成线,这两件事就概括了农民们一天的忙碌生活。

“村庄儿女各当家”说的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都有自己的活干,都承担着家庭的一部分事务,是家庭的顶梁柱呢。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那些小孩子们还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但是他们看到大人们干活,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呢。

“未解”就是不懂得,“供”是从事的意思,“傍”就是靠近。

这些小孩子特别可爱,虽然不懂大人的活,但是有样学样,充满了童真童趣。

- 整体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田园生活的画面。

诗人通过描写大人和小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和充实。

诗里既有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也有对儿童天真可爱的喜爱之情。

而且从诗中我们能感觉到农村那种和谐的家庭氛围,男女老少都在为家庭为生活努力着,就像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诗句解析。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的时候,小孩子从铜盆里把夜里冻成的冰取出来,然后用彩色的丝线把冰穿起来,当成一种像钲(一种古代乐器)一样的东西来玩。

这里的“稚子”就是小孩子,“金盆”不一定是金子做的盆,可能是铜盆之类的,“脱”字用得特别生动,就好像冰是从盆里很轻松地脱离出来一样。

-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小孩子拿着穿起来的冰在树林里敲打着,发出像玉磬(一种打击乐器)一样清脆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

可是突然之间,冰碎了,就像玻璃掉到地上破碎的声音。

“玉磬”这个比喻把冰敲打的声音形容得很美妙,而最后冰碎的声音又充满了意外和童趣。

-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充满了儿童的欢乐气息。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示儿》和《题临安邸》两 首诗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朝代。这 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两首诗。
互动课堂
《题临安邸》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句诗是指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 北宋灭亡的事实,在醉生梦死中,把杭 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杭州西湖的景色虽然美丽,可是南宋 的权贵们整日沉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暧洋洋的春风把南宋权贵们吹得醉生梦死, 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林升 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
人。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 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 瓯诗存》卷四。
一起解诗题
南宋京城。
题临安邸
题写。
旅店。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停止。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 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 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 风。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 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辛辣讽刺了统 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要 读出对醉生梦死的 达官显贵的讽刺。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 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 主义精神。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示儿》这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讨论祖国的美丽河山、悠久历史,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2. 引入本课: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引出《示儿》这首诗。

二、诗歌解析(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3. 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朗读与背诵(5分钟)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2. 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1. 《示儿》南宋陆游作业设计:1. 抄写《示儿》这首诗,注意字迹工整;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诗人陆游的小作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祖国的美丽河山、悠久历史,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引入陆游的《示儿》这首诗。

在诗歌解析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第1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第1课时-课件
《示儿》《题临安邸》
示儿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表示桌子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方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诗意。 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通过调 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感情。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 ?
暖风熏得游人醉 ,
小组学习:
读到诗句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 ) 我仿佛看(听)到了_________, 心里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 ?
暖风熏得游人醉 ,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西湖歌舞几时休?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 ?
暖风熏得游人醉 ,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林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 之心。
写出了诗人对当时 中国形势的看法。
诗意: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 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 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 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
自然界的统治者。
振作。
暗指当
政者。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清朝八股取士制度
点它
期待人才辈出。
诗意: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京城。
~~~~~~~~~~~
简直。
不再考虑收复失地
诗意: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 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 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辛辣讽刺了统 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
你觉得“熏”“醉”好在哪里?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
戒奢以俭
不能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 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 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以向天公祈祷的口吻,呼唤着风雷 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 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 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这首诗歌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创景抒情”,即创造一种景象来抒发自 己的感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 龚自珍创造出了一个万马齐喑,渴求风雷 激荡的情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展现 了他极高的艺术造诣。
二、 背一背,写一写。
山行
(死去元知 )万事空, (但悲 )不见九州同。 王师( 北定 )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字词听写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懂题目 结合注释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同“原”,本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同“原”,本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同“原”,本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邸〕旅店。
资料袋
林升,南宋诗人。字云友, 又名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 湖里林坳人,是一位擅长诗文 的士人。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 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读懂题目 结合注释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读懂题目 结合注释 了解背景
资料袋
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朝 的军队节节败退。当时的汴京(今天的开封) 被攻陷,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从此山河 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 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翁〕你们的父亲。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要少写一点
不要少写一点
左上部分的横撇 和右上部分的捺
要写舒展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第1课时】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nǎi

理解词语
【元】 【但】 【九州同】 【王师】 【中原】 【家祭】 【乃翁】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示儿》我了解到:看出诗是写给谁的,由 此联想: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诗给儿子?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课文结构
表 现 了 诗 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统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同学们,你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
12 古诗三首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陆游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在临终之际写给儿子 的一首古诗《示儿》。
走近作者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 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 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 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 习武,准备抗金卫国。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 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 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 的崇高地位。
感受诗歌意象
这时,我们不能不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为什么还在流浪, 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意象感受,不但有 助于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悟诗 歌蕴含的意蕴。 运用:《示儿》想象“悲”(九州不同是什么样子?)表达作者什么情 感?《题临安邸》“醉”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 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课件
是什么季节的景 色?
通过“绿” 字,看到了 什么?想到 了什么?一 个“又”字, 又会引诗人 什么样的感 伤?
你是根据 图片上的 什么特点 来认定是 春天的景 色呢?
明月何时 照我还
望着这一轮明月, 诗人会说什么?
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 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 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 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 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 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 呢?“见不着”的又是什么?
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 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 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 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 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 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7. ,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5.古诗词三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思乡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 “树 高千尺,落叶归根。” 游子总是不能忘记家乡,不能忘记亲人。而浓浓 的思乡之情总是会一触即发,一缕风、一片草、一 眼泉、一弯月……这都是良好的煽情之物。李白的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三首》PPT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三首》PPT

颔联和首联有什么关系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 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 静,清新,幽雅的意境是否和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 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 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 静结合,以动衬静。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说,王维的诗是“诗 中有画”。那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吧。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写景的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读读首联,说一说: 1.这联诗写出了情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2.这联诗和诗题有什么关系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课堂演练
一、《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A )。
A.王维 C.李白
B.王翰 C.王昌龄
二、判断对错。
1.王维是唐代诗人。
(√ )
2.《山居秋暝》颔联写的是自然景物。 (√ )
3.《山居秋暝》描写了夏天雨后的场面。 (X )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从颔联和颈联,我们知道,诗中明明写了浣 女渔舟,为什么还在首联说是“空山”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茂盛,遮 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不见人”,更体现出这里的 寂静,清新,幽雅
这三联诗中,那两联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请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起解诗题 点明时间。

21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 色,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21 古诗词三首
第 一 课时
走近作者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 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 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 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翠竹是静态的。青莲、渔舟
是动态的。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 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月落乌啼霜满天。
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亮渐渐落下去。听到了乌鸦在啼叫。
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清冷。
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 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 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 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 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 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 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把地点——“山”、时间——“晚”、季 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

(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