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a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目录前言----------------------------------------------------------------------------------------------------2实验守则-------------------------------------------------------------------------------------------------3对学生基本要求----------------------------------------------------------------------------------------3实验一化工流体过程综合实验-------------------------------------------------------------------4实验二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12实验三传热综合实验-------------------------------------------------------------------------------16实验四填料吸收塔实验----------------------------------------------------------------------------23、前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正将其视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又一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出知识面宽广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
化工原理实验作为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化工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指导书--实验四 药剂混凝最佳效果实验
实验四药剂混凝最佳效果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观察并确定在一定水力梯度的搅拌条件下处理某种废水时最佳效果的pH值和最佳投药量。
3、进一步掌握混凝过程的作用机理。
二实验理论基础与方法要点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复杂且变化大,除含有机污染物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悬浮物、洗涤中的氮、磷等污物。
对特种工业如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造纸、冶金、食品、制药、化肥等工业污水其污染物就更复杂,水质变化更大,在进入生化处理之前均应经过混凝、气浮作预处理,除去悬浮物和胶体污物。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步:凝聚主要是通过压缩双电层和电性中和机理作用,使胶体和悬浮物脱稳和聚集的过程,所加入的药剂称为凝聚剂;絮凝主要是通过吸附桥联机理作用成长为更大絮体的过程,所加入的药剂称为絮凝剂。
同时兼有这两者功能的过程称为混凝,具有这两种功能的药剂则称为混凝剂。
无机盐混凝剂如聚铝、聚铁等无机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混凝过程中起三种作用:(1)A13+(Fe3+)及其低聚合度高电荷的多核络离子的脱稳和凝聚作用;(2)高聚合度络离子的桥连絮凝作用;(3)氢氧化物沉淀形态和有机物高聚物形式存在时的网捕卷带作用。
这三种作用可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则可能以某一作用为主。
通常在pH偏低,胶体及悬浮物浓度高,投药量尚不足的反应初期,脱稳凝聚是主要形式;pH值较高,污染物浓度较低,投药量充分时,网捕是主要形式;而在pH值和投药量适中时,桥连卷带应为主要作用形式。
三实验装置材料和设备(1)六联式搅拌器(或磁力搅拌器):1台(2)光电式浊度仪GDS-3型:1台(3)色度计(光电比色计):1台(4)烧杯:1000mL 6个;250mL 8个(5)量筒:1000mL 1个;100mL 1个(6)移液管:1、2、5、10mL各2支(7)温度计:100℃1支(8)秒表:1只(9)酸度计:1台材料:(1)聚合氯化铝(PAC) (2)5%NaOH溶液(3)5%H2SO4溶液(4)聚丙烯酰胺(PAM)(5)生活污水(或周溪河水)(6)壶式塑料桶(10升):4只(全班共用)(7)COD测定仪(或CODcr -K2Cr2O7测定法全套装置)四实验步骤1、先将PAC配成10g/L的溶液,PAM配成1g/L的溶液,此项工作由实验员先准备。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环境工程学概述 (4)1.2 实务作业的目的与意义 (4)第2章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 (5)2.1 水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5)2.1.1 水污染概述 (5)2.1.2 水污染防治技术 (5)2.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5)2.2.1 大气污染概述 (5)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5)2.3 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6)2.3.1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6)2.3.2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 (6)第3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6)3.1 环境监测技术 (6)3.1.1 采样技术 (6)3.1.2 分析测试技术 (6)3.1.3 在线监测技术 (7)3.2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7)3.2.1 单项评价 (7)3.2.2 综合评价 (7)3.2.3 空间评价 (7)第4章水处理工程 (7)4.1 水处理技术概述 (7)4.2 常规水处理工艺 (8)4.2.1 混凝沉淀 (8)4.2.2 过滤 (8)4.2.3 消毒 (8)4.3 高级氧化技术 (8)4.3.1 臭氧氧化技术 (8)4.3.2 芬顿氧化技术 (8)4.3.3 光催化氧化技术 (9)第5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9)5.1 粉尘污染控制技术 (9)5.1.1 粉尘来源与特性 (9)5.1.2 粉尘捕集技术 (9)5.1.3 粉尘处理与处置 (9)5.2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9)5.2.1 气态污染物来源与特性 (9)5.2.2 吸收法 (9)5.2.3 吸附法 (9)5.3 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 (10)5.3.1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与特性 (10)5.3.2 吸附浓缩技术 (10)5.3.3 冷凝回收技术 (10)5.3.4 燃烧法 (10)5.3.5 生物法 (10)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10)6.1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0)6.1.1 填埋技术 (10)6.1.2 焚烧技术 (10)6.1.3 热解技术 (10)6.1.4 生物处理技术 (10)6.2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11)6.2.1 物理回收技术 (11)6.2.2 化学回收技术 (11)6.2.3 生物转化技术 (11)6.3 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 (11)6.3.1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1)6.3.2 焚烧处理技术 (11)6.3.3 安全填埋技术 (11)6.3.4 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11)第7章噪声与振动控制 (11)7.1 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1)7.1.1 噪声与振动的来源 (12)7.1.2 噪声与振动的危害 (12)7.1.3 我国噪声与振动污染管理现状 (12)7.2 噪声控制技术 (12)7.2.1 源头控制 (12)7.2.2 传播途径控制 (12)7.2.3 接收端控制 (12)7.3 振动控制技术 (13)7.3.1 源头控制 (13)7.3.2 传播途径控制 (13)7.3.3 接收端控制 (13)第8章生态修复与保护 (13)8.1 生态修复技术 (13)8.1.1 物理修复技术 (13)8.1.2 化学修复技术 (13)8.1.3 生物修复技术 (13)8.1.4 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13)8.2 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14)8.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4)8.2.2 生态系统功能保护 (14)8.2.4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4)8.2.5 生态补偿机制 (14)8.2.6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4)8.2.7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14)第9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14)9.1 环境规划方法 (14)9.1.1 环境现状分析 (14)9.1.2 目标设定与指标体系构建 (15)9.1.3 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15)9.1.4 环境规划方案评估与优选 (15)9.2 环境管理策略 (15)9.2.1 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5)9.2.2 环境管理手段与措施 (15)9.2.3 环境监测与评估 (15)9.2.4 环境风险管理 (15)9.2.5 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 (15)9.2.6 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15)第10章环境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训 (16)10.1 案例分析 (16)10.1.1 案例选择原则 (16)10.1.2 案例介绍 (16)10.1.2.1 案例一: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16)10.1.2.2 案例二: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16)10.1.2.3 案例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 (16)10.1.3 案例分析方法 (16)10.1.3.1 工程背景分析 (16)10.1.3.2 工艺流程分析 (16)10.1.3.3 技术关键点分析 (16)10.1.3.4 效益分析 (16)10.1.4 案例讨论与总结 (16)10.2 实训项目 (16)10.2.1 实训目标 (16)10.2.2 实训内容 (16)10.2.2.1 实训一:污水处理工艺操作 (16)10.2.2.2 实训二: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 (16)10.2.2.3 实训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6)10.2.3 实训步骤 (16)10.2.3.1 实训准备 (16)10.2.3.2 实训操作 (16)10.2.3.3 实训数据分析 (16)10.2.4 实训注意事项 (16)10.3 实训报告撰写与评价 (16)10.3.1 实训报告撰写要求 (16)10.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10.3.1.3 结果讨论 (17)10.3.2 实训评价标准 (17)10.3.2.1 实训过程评价 (17)10.3.2.2 实训成果评价 (17)10.3.2.3 团队协作评价 (17)10.3.3 评价方法与评分标准 (17)10.3.3.1 评价方法 (17)10.3.3.2 评分标准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工程学概述环境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工程技术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doc 98页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doc 98页)《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盐湖系环境工程教研室目录实验一实验理论认识课实验二水样的采集及水质基本指标的测定实验三水样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实验四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实验五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实验六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中常见阴离子含量实验七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实验八颗粒自由沉淀实验实验九混凝实验实验十噪声监测实验实验十一烟气分析实验实验十二离子交换软化实验实验十三废水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实验十四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实验十五有害气体吸附实验实验十六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测定实验十七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实验十八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十九过滤与反冲洗实验实验一实验理论认识一、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实验能力是现代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科技人员最佳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的实验技术,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准备、运行启动、调试和运行控制,到检测分析、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实验参数进行归纳、计算和得出结论等全过程。
2、实验要求(1)实验预习(2)实验操作(3)实验报告二、实验安排1、实践认识课循环实验:2、水样的采集及水质基本指标测定3、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4. 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5、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中常见阴离子6、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7、颗粒自由沉淀实验8、离子交换软化实验9、废水生化需氧量的测定10、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11、噪声监测实验12、有害气体吸附实验13、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测定14、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三、有关循环实验所用仪器的介绍和认识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总有机碳TOC分析仪3、离子色谱仪4、便携式紫外线强度检测仪5、便携式臭氧检测仪6、多功能水质分析仪7、水份测定仪8、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成套设备9、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成套设备10、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11、便携式溶解氧测量仪四、数据处理实验二水样的采集及水质基本指标测定一、废水样品的采集为了采集到有代表性的废水,采样前应该了解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和废水中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印染废水的混凝实验(3学时)一实验目的1.通过混凝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某种水样的最佳混凝工艺的方法:(1)通过本实验,确定某水样最佳混凝剂的类型;(2)了解水力条件、pH值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混凝阶段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大颗粒的悬浮物可以通过自身重力作用沉降,但是胶体则是一种稳定的分布状态,自然沉淀很难去除。
书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由于静电斥力和水化作用等,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其中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1)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ζ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破坏了其双电层的稳定性,胶体得以迅速凝聚。
(2)混凝剂中和了部分胶体颗粒的电荷,破坏了整体的胶体电平衡,使得胶体迅速凝聚。
(3)混凝剂分子一般是直连大分子,在胶粒之间形成了吸附架桥,是胶粒形成大胶团,产生絮凝体,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
(4)混凝剂的金属盐和形成的网状絮体对胶体颗粒起到一个网捕作用。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凝聚为较大胶团,大胶团在一定水利条件下形成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越大的矾花越容易沉降。
自混凝剂投加至矾花形成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中选择混凝剂是关键。
常见的混凝剂有无机混凝剂,包括铝盐(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铁盐(硫酸亚铁、硫酸铁、三氯化铁),有机混凝剂,包括人工合成(阴离子型—聚丙烯酸钠,阳离子型—聚乙烯吡烯盐,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和天然高分子(淀粉、树胶、动物胶)。
因此混凝剂很难确定。
在选定混凝剂后需要进一步确定其投加量和pH值影响。
羟基OH-可以促进桥联作用,但过多的羟基又促进颗粒带负电,有些混凝剂需要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才能发挥作用。
另外絮凝体的形成还受外界因素如水温、水力条件和沉淀时间等影响。
这些都需要试验确定。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1.分光光度计2.六联搅拌器(采用六个机械搅拌器代替)3.400ml烧杯6个,100ml烧杯6个4.5ml,10ml移液管各1支5.玻璃棒2支6.洗耳球1个7.50ml去针头注射器1个四试剂硫酸铝(Al2(SO4).18H2O)10g/L三氯化铁FeCl3.6H2O 10g/L盐酸HCl(CR) 10%氢氧化钠NaOH 10%聚丙烯酰胺PAM 1mg/L染液五实验步骤1.分别取染料废水200ml至于六个大烧杯中(1)在上述六个烧杯中分别加入HCl 3ml、2ml、1ml;NaOH 1ml、2ml、5ml,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2013年7月学生实验守则环境工程学实验目的在于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测量方法和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进行实验必须遵守:一、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及无故缺课。
因故不能上课者必须及时请假并进行补课;二、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讲义中有关内容,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三、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严肃认真、不得喧哗。
不得乱动其它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四、开始实验之前,要先对照实物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再进行实验。
实验小组成员应互相配合,精心操作、细心观察、认真进行数据测量;五、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要求及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整理,以便检验实验的正确性;六、爱护仪器设备和其它公共财物,如有损坏,应查清责任,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视损失情况酌情赔偿;七、实验完毕应报告指导教师,经许可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八、实验报告应力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成果正确。
并写上同实验小组成员的名称,以便教师检验。
如有不符合要求者,应重做;3实验一 混凝实验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 、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1、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的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 及水力条件)的确定方法;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3、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4、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5、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ξ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范本主编:张庆乐泰山医学院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 掌握悬浮固体与浊度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前复习第二章残渣与浊度的有关内容。
二、悬浮固体的测定(一)原理悬浮固体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
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二)仪器与试剂1. 烘箱2. 分析天平3. 干燥器4. 孔径为0.45um 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者中速定量滤纸。
5. 玻璃漏斗6. 内径为30-50mm 称量瓶(三) 实验步骤1. 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烘干2小时,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05g )。
2. 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 ),通过面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
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 石油醚分两次洗残渣。
3. 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 ,冷却后盖好盖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 数据处理悬浮固体(mg/L )=VB A 1000*1000*)( 式中:A ——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重瓶重(g ) B ——滤膜及称重瓶重(g )V ——水样体积(mL )(五)注意事项(1)树叶、木棒、水草等杂质应先从水中去除。
(2)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振荡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3) 也可使用石棉坩锅进行过滤。
(六) 思考题1. 进行称重之前对水样如何进行预处理?2. 为什么操纵温度在103-105℃?3.悬浮物的质量浓度与浊度有无关系?4.分析产生测定误差的原因?三、浊度(一)原理浊度是由水中含有的泥沙、粘土、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造成的。
水体浑浊会影响阳光的透射,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浊度以度为单位。
环境工程实践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实践作业指导书一、实践目的和意义环境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掌握环境工程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指导书旨在对环境工程实践作业进行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二、实践任务本次实践作业的任务是设计并搭建污水处理装置。
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的环境工程知识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污水处理装置,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装置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污水处理需求。
三、实践步骤1. 调研与分析在开始实践之前,学生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废水的特征、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并对目标污染物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考虑实践条件和所需设备的可行性,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2. 设计方案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学生需要设计污水处理装置的方案。
设计应包括处理工艺、主要设备的选择和布局、运行参数的确定等。
设计方案要考虑到经济性、效益性和环保性,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3. 装置搭建在完成设计方案后,学生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搭建污水处理装置。
在搭建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对设备进行调试和优化,确保装置的性能和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4. 实际操作完成装置搭建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操作,以验证装置的处理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记录操作步骤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操作和设备,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5. 数据分析和报告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实际操作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实践目的、设计方案、操作步骤、数据分析和处理效果等内容。
报告要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四、实践要求1. 安全第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环境工程学生操作实习指导书
附录一 给排水操作实训项目一:给水镀锌管安装与施工一、实习材料与工具:镀锌管加工所需工具及材料如下:a 、加工所需工具应具备:管子胶板、卷尺、粉笔、割管器、管子钳、油壶、管子台虎钳、扳手、锤仔,有时要具备钢锯架。
b 、材料应为:生料带、机油、配件(管子配件) 二、实习步骤:(一)镀锌管加工及工具的使用: 1、套丝板的规格和操作方法a 、管子胶板可分为两种规格:117# 114#117#配两副板牙:412”~3”, 213”~4” 114#配有三副板牙:21”~ 41”,1”~411,211”~2”b 、操作方法:正式套扣前,须首先将要套扣的管头放在压力架(台虎钳)上夹牢,将套丝板套上管扣,操作者应面向压力,两腿一前一后叉开,边用一定的方向前推套丝板,边按顺时钟方向楹转套丝板,使套丝板在管头上戴上扣,添加机油或润滑油后,再斜侧身站在压力旁边,板转板把,直至加工完成。
板转板把最好由两个人协调进行,不但省力,而且可以避免套出来的丝扣产生与管子不同心的毛病。
套15~20mm 的管子,一次可以板转90°,套直径粗一些的管子,一次可板转60°。
如果套50mm 或50mm 以上的管扣,则需要增加人力和增加板转次数,套大口径的管子过程中,要多次添加润滑油。
C 、套丝板的结构:牙体、一前档板、一本体、带柄螺母、滑扣柄、顶杆、管子外表、后档板手柄 2、割管器的规格和操作方法: A 、割管器的规格: B 、割管器的操作方法:管子在压力钳上夹牢以后,逐步旋紧带柄螺杆,让切割滚轮将管壁滚轧断,一般管径在25mm 以下,一个人操作完成,25mm 以上两个人协助完成。
3、管子台虎钳的规格和操作方法 A 、管子台虎钳的规格表B 、操作方法:管子架上台虎钳以后,旋转压力螺杆直至旋紧管壁为止,不宜过于用力旋转螺杆,以免管子变形,影响美观,影响安装质量。
(二)镀锌管的安装:12量两头配件的中心轴之间距离,扣除两头配件中心线与管子旋进牙端部分的距离而得到的数据,就是管子需要加工的实际长度。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文档
环境工程实验指导书前言环境污染治理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必修课,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水、气、固废处理技术的基本实践方法、手段和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实验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独立进行实验的全过程;实验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细致整洁,爱护仪器设备;初步掌握测试技术及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本实验指导书由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及实验指导的教师赵文霞、李再兴、周保华、任爱玲、侯永江、国洁等编写。
赵文霞和李再兴负责文字、绘图及校对。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7年6月目录第一篇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1)实验一化学混凝实验 (1)实验二水静置沉淀实验 (9)实验三离子交换试验实验 (13)实验四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16)实验五臭氧氧化实验 (20)实验六活性污泥评价指标实验 (27)实验七空气扩散系统中氧的总转移系数的测定 (31)实验八厌氧消化实验 (35)第二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38)实验一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 (38)实验二烟气流量及含尘浓度的测定 (44)实验三文丘里-旋风水膜除尘器的除尘模拟实验 (52)实验四GR型消烟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的模拟实验 (55)实验五干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 (60)实验六粉体粒度分布的测定 (66)实验七道路交通环境中颗粒物污染特性评价 (72)实验八室内空气污染监测 (76)第三篇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 (86)试验一土柱(或有害废弃物)淋滤实验 (86)实验二生活垃圾厌氧堆肥产气实验 (91)第一篇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实验一化学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环境工程实习指导书(教改)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改革成果之一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指导书羊依金邹长武张雪乔刘建英谭显东编2007.11前言实习是理工类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国内高校环境类专业实习环节教学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学校实习经费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实习教材缺乏,实习目的要求不明确,导致实习难免走马观花,达不到应有实习效果。
经过近1年的紧张工作,《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指导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其中第一章由谭显东编写,第二章由羊依金编写,第三章第一节由张雪乔编写,第三章第二节由邹长武编写,第三章第三节由刘建英编写。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一门最重要的实践课程,配套编写一本合适的实习指导书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从实习环节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对实习单位的污染产生情况、污染治理措施进行了讲解,对学生加强对污染治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指导书主要作为我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指导用书。
限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给予批评和指正。
编者20007.11月于环境工程教研室目录第一章成都市污水处理厂 (4)第一节污水厂概述 (4)1.1.1规模概述 (4)1.1.2工艺概述 (4)第二节污水厂各处理系统简介 (4)1.2.1预处理系统 (4)1.2.2生化处理系统 (5)1.2.3污泥处理系统 (5)第二章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污水处理站 (7)第一节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污水处理站工艺概述 (7)第二节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污水处理站主要工段 (8)2.2.1集液池工段 (8)2.2.2氨吹脱工段 (8)2.2.3CASS池工段 (9)2.2.4电絮凝工段 (10)2.2.5消毒池工段 (10)第三章川化厂实习 (11)第一节川化给排水系统 (11)2.1.1给排水系统概述 (11)2.1.2供水车间 (11)第二节川化硫酸厂 (18)2.2.1 硫酸用途 (18)2.2.2生产原料 (18)2.2.3生产工艺 (18)2.2.4三废处理 (20)2.2.5硫酸厂产污 (22)第三节川化硝酸厂 (23)2.3.1硝酸厂概述 (23)2.3.2工艺流程及三废排放 (23)第一章成都市污水处理厂第一节污水厂概述1.1.1规模概述作为“九五”期间成都市重要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成都市污水处理厂第二期工程于1997年9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历经2年又8个月于2000年5月26日全面胜利竣工。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曝气实验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中,以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转移系数KLa,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为合理的选择曝气设备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一混凝实验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环境工程学
实验指导书
苏州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
2013年7月
学生实验守则
环境工程学实验目的在于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测量方法和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进行实验必须遵守: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及无故缺课。因故不能上课者必须及时请假并进行补课;
4、开启搅拌器,使其使用搅拌的快速而剧烈的混合状态,同时将3中所备的混凝剂一一对应加入烧杯中,并同时开始计时,进行快速混合,转速约300r/min,1min快速混合结束后,调节搅拌仪转速至中速,转速约150r/min,3min。最后慢速搅拌,转速为50r/min,8min。
5、关闭搅拌器,静置5min,用50ml注射器,分别从烧杯中取上清液,立即永光电式浊度仪分别测定水浊度,并记录。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目录前言----------------------------------------------------------------------------------------------------2实验守则-------------------------------------------------------------------------------------------------3对学生基本要求----------------------------------------------------------------------------------------3实验一化工流体过程综合实验-------------------------------------------------------------------4 实验二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1 2实验三传热综合实验-------------------------------------------------------------------------------16实验四填料吸收塔实验----------------------------------------------------------------------------23、前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正将其视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又一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出知识面宽广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
化工原理实验作为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化工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a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教程文件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杨红刚刘艳丽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2007年2月目录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3实验二混凝实验┅┅┅┅┅┅┅┅┅┅┅┅┅┅┅┅┅┅┅┅┅┅┅┅3实验三有害固体废物固化实验┅┅┅┅┅┅┅┅┅┅┅┅┅┅┅┅┅┅9实验四可燃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11实验五天然及污染水体综合处理分析技术┅┅┅┅┅┅┅┅┅┅┅┅13实验六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测定┅┅┅┅┅┅┅┅┅┅┅┅┅┅┅┅┅15 实验七碱液吸收气体中SO2实验┅┅┅┅┅┅┅┅┅┅┅┅┅┅┅┅19 实验八环境噪声测试(由杨红刚老师提供)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强理解曝气充氧的原理及影响因素;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3.测定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l a。
计算充氧能力Q s。
二、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和鼓风曝气两大类。
无论哪一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
空气中的氧向水中转移的机理为双膜理论。
当气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面(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着气体边界层(气膜)和液膜边界层(液膜)。
氧在气相主体内以对流扩散方式通过气膜,最后以对流扩散方式转移到液相主体—水中,由于对流扩散的阻力比分子扩散的阻力小得多,所以氧的转移阻力集中在双膜上(主要来自液膜)。
根据传质原理,氧向水中转移的速率与水中亏氧量及气液接触面面积呈正比。
其基本方程式为:dc/dt=-KL a(C s-C)变量分离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总转移系数:KL a=-2.303/(t-t0)*lg(C s-C0)/(C s-C t)式中:KL a—氧总转移系数(1/分或1/时)t、t0—曝气时间(分)C0—曝气初时池内溶解氧浓度实验时使C=0C s—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l)C t—曝气某一时刻t时,池内溶解氧浓度(mg/l)由上式可看出,影响氧速度KL a的因素很多,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运行条件之外,还与水质、水温有关。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实验模型一、实验目的(1)应熟练掌握SBR活性污泥法工艺各工序的运行操作要点;(2)熟练掌握活性污泥浓度和COD的测定方法;(3)正确理解SBR活性污泥法作用机理、特点和影响因素;(4)了解SBR活性污泥工艺曝气池的内部构造和主要组成;(5)了解有机负荷对有机物去除率及活性污泥增长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即SBR工艺(sequencing Balch Reactor)。
本工艺最主要的特征是集有机污染物降解与混合液沉淀于一体,与连续式活性污泥法相比较,工艺组成简单,无需设污泥同流设备,不设二沉池,一般情况下,不产生污泥膨胀现象,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够进行脱氮和除磷反应,易于自动控制,处理水水质好。
间歇式活性污泥曝气池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式,在有机物降解方面是时间上的推流,有机污染物是沿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的。
如示意图1所示:间歇式活性污泥曝气池的运行操作是由①流入;②反应;③沉淀;④排放;⑤待机(闲置)等五个工序组成。
这五个工序构成了一个处理污水的周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每个工序的持续时间。
进水、排水、曝气等动作均由自动控制箱设置的程序自动运行。
三、试验装置图四、实验水样及活性污泥(1)生活污水;(2)城市污水厂同流泵房的活性污泥。
五、操作过程首先必须弄清楚组成模型的所有装置和连接管路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始模型的启动和运行。
(1)清水试验按进水——曝气——沉淀——排水——搅拌顺序设定四个时间继电器的运行时间,配水箱灌满自来水,刚进水泵将水打入本体,然后曝气一段时间,再停止曝气一段时间,打开排水电磁阀排一部分水,观察滗水器是否灵活,最后开动搅拌慢速搅拌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完整的运行周期,可根据实验目的调整时间继电器使用的个数和设定时间。
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周而复始,重复循环。
(2)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流泵房的活性污泥装入本体中,体积在本体有效容积的l/3—2/3,其余体积为自来水,只开动曝气的空气泵曝气1—2d,然后在配水箱配低COD浓度的试验用水,或稀释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控制每次进水量,延长曝气时间。
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指导书
环境工程生产实习要求一.环境工程生产实习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流体力学》等。
后续课程: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如《环境监测及质量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生物化学》、《环境化学与监测》、《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二、环境工程生产实习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环境工程生产实习课程是在学习基础理论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后,有了书本知识和化学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在进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学习之前进行的。
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工厂企业的环境现状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同时对未来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并且对环境工程现状有进一步了解,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个初步认识。
2.通过对环境工程企业的运行管理的了解,进一步掌握企业的基本运作方式。
3.通过对工厂工人师傅的学习、接触,进一步培养劳动的观念,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建立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
4.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思维,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坚定学生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信心。
三、教学基本要求1、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初步了解工艺原理和各种设备设施等。
2、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自动化控制的手段,以及环境监测的组织结构。
3、了解污染物的分析测方法,实际的操作手段。
4、了解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的种类和数量,控制指标及其分析方法,排放标准。
5、了解环境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以便在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中加以解决。
四、实习教学环节1、为了使学生能通过实习学有所得,应进行实习动员,强调下厂实习的重要,是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要珍惜时间,虚心请教,多问、多想、多看,有刻苦钻研精神,多向工人师傅学习。
环境工程学实验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30073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学时学分:36/1学分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类型:必修课(环境科学专业)先修课程:无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技术和应用学科,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基础。
它不止限于得到环境工程学方面的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掌握环境工程的治理技术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为今后从事环境治理工作打下基础。
《环境工程学实验》与《环境工程学》配套开设。
针对环境工程教学要求和本系现有基本实验条件,设计了一些实验,也利用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制作的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作模拟实验以弥补设备的不足。
本实验内容有自由沉降实验、曝气充氧实验、过滤实验、气浮实验、活性污泥实验和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进一步理解,并培养认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勤于思考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自由沉降实验、曝气充氧实验、过滤实验、气浮实验、活性污泥实验、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具体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三、作业与考核方式1、作业要求:每个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等。
2、考试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作业(70%)、期末(30%)构成。
平时作业是本学期各实验的平均成绩,每个实验的成绩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期末考试以本学期实验问题小结评定。
总体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实验效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环境工程》——水处理实验和大气处理实验仿真系统操作手册选用原因: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东方仿真环境工程实用软件是一套适用于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实验的仿真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杨红刚刘艳丽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2007年2月目录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3实验二混凝实验┅┅┅┅┅┅┅┅┅┅┅┅┅┅┅┅┅┅┅┅┅┅┅┅3实验三有害固体废物固化实验┅┅┅┅┅┅┅┅┅┅┅┅┅┅┅┅┅┅9实验四可燃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11实验五天然及污染水体综合处理分析技术┅┅┅┅┅┅┅┅┅┅┅┅13实验六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测定┅┅┅┅┅┅┅┅┅┅┅┅┅┅┅┅┅15 实验七碱液吸收气体中SO2实验┅┅┅┅┅┅┅┅┅┅┅┅┅┅┅┅19 实验八环境噪声测试(由杨红刚老师提供)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强理解曝气充氧的原理及影响因素;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3.测定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l a。
计算充氧能力Q s。
二、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和鼓风曝气两大类。
无论哪一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
空气中的氧向水中转移的机理为双膜理论。
当气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面(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着气体边界层(气膜)和液膜边界层(液膜)。
氧在气相主体内以对流扩散方式通过气膜,最后以对流扩散方式转移到液相主体—水中,由于对流扩散的阻力比分子扩散的阻力小得多,所以氧的转移阻力集中在双膜上(主要来自液膜)。
根据传质原理,氧向水中转移的速率与水中亏氧量及气液接触面面积呈正比。
其基本方程式为:dc/dt=-KL a(C s-C)变量分离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总转移系数:KL a=-2.303/(t-t0)*lg(C s-C0)/(C s-C t)式中:KL a—氧总转移系数(1/分或1/时)t、t0—曝气时间(分)C0—曝气初时池内溶解氧浓度实验时使C0=0C s—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l)C t—曝气某一时刻t时,池内溶解氧浓度(mg/l)由上式可看出,影响氧速度KL a的因素很多,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运行条件之外,还与水质、水温有关。
为了进行互相比较,以及向设计、使用部门提供产品性能,故产品给出的充氧性能均为清水,标准状态下,即清水(一般多为自来水)一个大气压20℃下的充氧性能。
实验采用静态(非稳态)测试方法,即向曝气桶内贮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之水以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向水中充氧,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渐提高。
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C是时间t的函数。
曝气后每隔一定t时间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L a的值或以亏氧量(C s-C t)为纵坐标、t时间为横坐标在半对数格纸上绘图,其直线之斜率即为KLa值。
三、实验装置及设备表面曝气机1套曝气筒 1个搅拌1根小烧杯 2个分析天平1台秒表 1块溶解氧测定装置1套四、实验步骤1.向曝气筒内注入清水(自来水)测定水样体积V(m3)和水温t(℃)。
2.由水温查出实验条件下水样溶解氧饱和值C s,并根据C s和V值求投药量,然后投药充氧.(1)脱氧剂亚硫酸钠(NaSO3)用量计算在清水中加入NaSO3·7H2O还原剂来夺取水中的溶解氧。
因为分子量比为O2/2NaSO3·7H2O=32/2×252≈1/16所以NaSO3·7H2O理论用量为水样溶解氧含量的16倍,考虑到水中有部分杂志消耗了一部分亚硫酸钠,为了使水中溶解氧全部消除,实际用量为理论的1.5倍。
故本实验投加的NaSO3用量为:G=1.5×16C s·V=24 C s·V式中:G—亚硫酸钠投加量(g)C s—实验时水温条件下水中饱和溶解氧值(mg/l)V—水样体积(2) 根据水样体积V确定催化剂(钴盐)投加量经验证明,清水中有效钴离子浓度约为0.4mg/l为好,一般使用氯化钴(CoCl2·6H2O)或硫酸钴(CoSO4·7H2O)。
因为CoSO4·7H2O/Co+ =281/59=4.76CoCl2·6H2O/Co+ =238/59=4.0所以单位水样投加钴盐量为:CoSO4·7H2O: 0.4×4.76=1.9 g/m3CoCl2·6H2O: 0.4×4.0=1.6 g/m3本实验所需投加钴盐为:CoSO4·7H2O: 1.9 V(g)CoCl2·6H2O: 1.6 V(g)式中: V—水样体积(3) 将NaSO3用热水化开,均匀倒入曝气筒中,溶解的钴盐倒入水中,并开动搅拌叶轮轻微搅动使其混合,进行脱氧。
3.当清水脱氧至零时,提高叶轮转速,进行曝气,并计时。
每隔半分钟测定一次溶解氧值(用碘量法每隔一分钟测定一次),直到溶解氧达到饱和为止。
五、数据记录与整理1.记录数据2.根据测量记录计算KL a值(1)根据公式计算KL a=2.303/(t-t0)*lg(C s-C0)/(C s-C t)(2)用图解法计算KL a值用半对数坐标纸作亏氧值C s-C t和t时间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L a值。
3.计算叶轮充氧能力Q sQ s=60/100·KL a C s V (Kg/h)六、实验思考1.比较计算所得到的KLa 和图解得到KLa 数值上差别,说明原因。
2.Cs值偏大或者偏小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3.讨论如何测定推流式曝气池内曝气设备KLa值。
实验二混凝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水处理基础实验之一,广泛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中。
针对某水样,通过混凝沉淀实验,选择混凝剂种类,投加量,确定最佳混凝条件。
本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1、应用混凝理论 , 模拟实际混凝过程。
2、针对某水样,通过混凝剂的混凝沉淀效果比较,选择最佳混凝剂和确定混凝最佳条件。
3、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和混凝沉淀效果。
进行原水的混凝实验操作,了解混凝现象、过程及净化作用。
二、实验设备1.六联搅拌器 1台2.浊度仪 1台3.50ml烧杯 6个4.100ml量筒 1个5.1ml、10ml量筒各一个三、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 , 以流速梯度 G 和 GT 值作为相似准数 . 通过搅拌作用 , 模拟实际生产中的混合反应的水力条件;针对某水样,利用少量源水 , 选择所需的最佳混凝剂和确定混凝最佳条件。
混合或反应的速度梯度 G 值 :(1)式中:P:在同一体积内每一立方米水搅拌时所需的平均功率( kg•m/m2•s )μ: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g•s/m2)P值的计算方法:式中:f:校正系数.ω:搅拌功率(kg•m/s)(2)式中n:搅拌机叶片转速(转/分)d:叶片直径.ρ:水的密度(1000/9.81kg•s2/m2)μ: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g•s/m2)公式(1)仅适合于图1所示浆板搅拌的尺寸关系同时要求雷诺数在102~5x104的范围内。
当叶片和水体间尺寸与图一不符时,则由公式⑵求得的功率ω乘以校正系数f。
式中:D和H分别表示搅拌筒的直径及水深,h表示叶片高度,教正系数f适用于D/d=2.5~4.0, H/D=0.6~1.6,h/d=1/5~1/3的情况。
水的动力系数(μ)与水温的关系温度t℃μ(10-6kg·s/m2) 温度t℃μ(10-6kg·s/m2)1015 20 133.0116.5102.025303590.681.773.6四、试验步骤1.掌握六联搅拌机程序编写过程。
2.掌握浊度仪使用方法。
3.熟悉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4.测定原水的浊度、温度、PH值。
5.在六联搅拌机中依次加入混合均匀的水样1000ml,将烧杯装入搅拌机,放下搅拌架。
6.选择各个烧杯的加药量:(0.5%AlCl3溶液,mL):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7.开始搅拌程序。
8.观察搅拌过程中杯内产生矾花的变化。
9.搅拌结束后,静置5分钟。
10.从出水口取10Ml左右上清液,避免下层沉淀的矾花重新浮起。
11.测量各水样浊度,并计算浊度去除率百分率Y:12.Y=(Ma -Mb)/Ma *100%13.式中:Ma——原水浊度,度14.Mb——沉淀后水浊度,度15.12.清洗烧杯。
13.重复实验步骤5-12。
五、数据记录与整理1. 原水水样描述容积:温度:浊度:2. 混凝条件混凝步骤、时间、搅拌速度、沉淀时间1.混凝剂溶液名称:氯化铝,浓度:0.5%2.实验结果A.绘制投药量与出水浊度,投药量与除浊百分率的关系曲线。
B.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确定最佳投药量。
C.计算水样混凝过程中三个反应阶段的速度梯度G和GT值及雷诺数。
(提示:先计算搅拌机功率W=14.35d4.38n2.69ρ0.69μ0.31kg.m/s雷诺数 Re=nd2ρ∏/μ)六、实验思考1.讨论混凝过程中为何采用不同转速及其在矾花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混凝实验对生产有何意义?3.G、GT值相同其混合反应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实验三有害固体废物固化实验实验类型:验证实验1实验目的有害废物的固化处理是固体废物处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本实验,了解固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固化处理有害废物的工艺过程和研究方法。
2 基本原理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掺合并包容在密实的惰性基材中使其达到稳定化的处理方法叫作固化处理。
有害废物经固化处理后,其渗透性和溶出性均可降低,所得固化块能安全地运输和方便地进行堆存或填埋,对稳定性和强度适宜的产品还可以作为筑路基材或建筑材料使用。
本实验采用水泥为基材,固化工业废渣。
水泥固化的原理是:水泥是一种无机胶凝材料,是以水化反应的形式凝固并逐渐硬化的,其水化生成的凝胶将有害废物包容固化,同时,由于水泥为碱性物质,有害废物中的重金属离子也可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而达到稳定化。
3 实验要求(1)正确地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规程,熟悉固化处理的一般步骤;(2)正确地进行各种原料的配比计算,称量;(3)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填写表格,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4 仪器设备及原料(1)仪器设备台秤,天平,凝结时间测定仪,胶沙搅拌机,模具,振动台,标准养护箱,秒表,量筒,压力实验机。
(2)实验原料普通硅酸盐水泥,黄沙,工业废渣。
5 实验步骤1. 测定水泥沙浆的标准稠度和凝结时间(1)以114毫升水与400克水泥拌和成均匀的水泥净浆,倒入圆模中;(2)用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测定试锥在水泥净浆中的下沉深度(S mm),按下式计算标准稠度用水量:P=35.4-0.185S;(3)用标准稠度用水量制成标准稠度的水泥沙浆,立即一次倒入圆模中,振动刮平后放入养护箱内;(4)测定凝结时间。
从养护箱中取出圆模放在试针下,使试针与沙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然后突然松开螺丝,使试针自由插入浆体,观察指针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