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一、直接导入1、在《光的色散》一节中: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2、在《透镜的应用》一节中,教师可以这样讲: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3、在《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二、复习导入1、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然后教师设问: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2、在《升华和凝华》一节时,教师:(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3、在《电流和电路》一节中,教师可以这样: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教案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图片,如:彩虹、放大镜、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并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光的传播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3. 板书课题:光的折射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折射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折射是由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不同导致的。
2. 教师讲解折射定律,包括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折射定律。
3.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折射现象,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知识。
2.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讲解、练习、拓展与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1. 重力案例1-1:重力的概念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说明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解答: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就越大。
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表现为使物体受到向下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案例1-2:重力加速度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说明重力加速度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解答:重力加速度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大小。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 m/s²。
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地球的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空或宇宙空间中,重力加速度的值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运动和力学案例2-1:直线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说明直线运动的特点。
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发生变化。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直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简单。
案例2-2:抛体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抛体运动的条件。
解答:抛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进行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斜抛运动、平抛运动和竖直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具有初速度的运动。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竖直抛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具有初速度,水平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复杂。
3. 能量和动力学案例3-1:动能和势能问题描述: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常见物理课程导入方法示例
常见物理课程导入方法示例1、直接导入例:“远距离输电”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交流发电机。
发电机的电能要向远处输送,在输送导线上,由于电流的热效应,有一部分电能将转化成热能损失掉,我们先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一下这种损失。
例如,我们以一台发电机为例,若它的发电功率为5000千瓦,用发电机提供的10000伏电压直接向外输电,那么电功率除以电压,得电流为500安培。
架设输电线路上的电阻为2欧姆,大家注意,这个电阻值并不太大,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为500千瓦。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是输出功率的10%。
如果全国的发电量有10%损失在输电线路上,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如何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远距离输电。
2、复习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例:在进行“电磁振荡”教学时,回顾已学过的电容器的知识:电容器具有什么本领?当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时,其两端的电压、电场强度以及它所储存的电场能如何变化?当电流通过自感线圈时,将产生何现象?当电流增加时,它内部的磁场能如何变化?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如何?如果把一储存电荷的电容器与一自感线圈组成一个回路,电路中的电流将是怎样一种情况?3、类比导入法例:在讲《内能》的概念时,引入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石块与地球之间有吸引力而具有势能,弹簧被压缩后相互有斥力而具有势能,物体内部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且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相应的动能与势能。
把微观的知识和宏观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内能这一抽象知识的理解。
4、演示实验导入法例:讲《安培力的方向》一课时,开场白为:“同学们你们相信吗?我具有超能力,现在我就用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展示一下,大家看屏幕。
这是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铜环固定在有机玻璃杯内,将它们分别接在了高压直流的正负极上,我打开电源可以看到在金属铜环间由于高压作用激发空气导电,形成一个放电电流。
现在我就用手上的指挥棒棒指挥电流按我的要求开始运动……”,之后老师邀请一名学生到台上亲自体验一下指挥棒的“魔力”,但指挥棒似乎不太灵验,这时老师抛出了问题:为什么我能预期判断出电流的走向,是因为我能够提前判断出电流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从而在实验揭秘的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实在是本课的亮点。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案例1:重力的方向{content}案例2:物体的质量{content}案例3:速度和速率{content}案例4:力的作用效果{content}案例5:压力的概念{content}案例6:浮力原理{content}案例7:热量的传递{content}案例8:光的传播{content}案例9:声音的产生和传播{content}案例10:电路的基本概念{content}案例11:欧姆定律{content}案例12:磁场的性质{content}案例13:摩擦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4:简单机械的应用{content}案例1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content}案例16:大气压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7:水的沸点和凝固点{content}案例18:热能的转换{content}案例19:光的折射现象{content}案例20:透镜的应用{content}案例21:平面镜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22:物态变化的现象{content}案例23:温度的测量{content}案例24:气压的测量{content}案例25: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content}案例26:杠杆原理的应用{content}案例27:滑轮组的工作原理{content}案例28:功和能量的概念{content}案例29: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ontent}案例30:机械能的守恒{content}案例31: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content}案例3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content}案例33:电阻的特性{content}案例34:电能的转换和守恒{content}案例3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content}案例36:电磁感应现象{content}案例37: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content}案例38:声波的特性{content}案例39:声音的传播和反射{content}案例40:回声的产生和应用{content}案例41:光的色散现象{content}案例42:光谱的分布{content}案例43:太阳的辐射能量{content}案例44:红外线的应用{content}案例45:紫外线的特性与作用{content}案例46:光纤通信的原理{content}案例47:光的衍射现象{content}案例48:光的干涉现象{content}案例49:大气层对光的影响{content}案例50:地震的成因与波速{content}案例51:声纳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52:回声定位的原理{content}案例53:光的传播与大气折射{content}案例54:彩虹的形成原理{content}案例55:光的散射现象{content}案例56: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吸收{content}案例57:物体的热辐射{content}案例58:红外照相的原理{content}案例59:紫外线照相的应用{content}案例60: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content}案例61:光纤照明系统的设计{content}案例62:光盘的读取原理{content}案例63: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64:光电池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65:太阳能电池的特性{content}案例66:光能的转换与储存{content}案例67:光合作用的原理{content}案例68:植物的光周期现象{content}案例69:风的形成与气压梯度{content}案例70:风的加速与摩擦力{content}案例71: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content}案例72:龙卷风的成因与特性{content}案例73:云的成因与分类{content}案例74:雾的形成与消散{content}案例75:露和霜的成因{content}案例76:降水量的测量与计算{content}案例77:蒸发与蒸腾的作用{content}案例78:水的表面张力{content}案例79:冰的融化与凝固{content}案例80:冰期的成因与分布{content}案例8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content}案例82:地球的极移与地壳运动{content}案例83:地震波的传播与断层{content}案例84:海啸的形成与传播{content}案例85:地球的磁场与磁暴{content}案例86: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content}案例87:太阳的特性与活动{content}案例88: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周期{content}案例89:太阳风的成因与影响{content}案例90:太阳耀斑的特性与影响{content}案例91:恒星的形成与演化{content}案例92:恒星的大爆炸与超新星{content}案例93:星系的形成与结构{content}案例94:星系的红移与宇宙膨胀{content}案例95:黑洞的形成与特性{content}案例96: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content}案例97:宇宙的大尺度结构{content}案例98:宇宙的起源与演化{content}案例99:人类对地球的影响{content}案例100: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content}。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5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接下来是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1.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第一节功1.功的定义: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功=力×距离公式:W=Fs单位:焦耳符号:J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单位:W1W=1J/s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
初中物理教学导入案例集一、直接导入1、在《光的色散》一节中: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2、在《透镜的应用》一节中,教师可以这样讲: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3、在《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二、复习导入1、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然后教师设问: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2、在《升华和凝华》一节时,教师:(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3、在《电流和电路》一节中,教师可以这样: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
初中物理导入模板教案
初中物理导入模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与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运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阳光穿过玻璃窗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光的折射吗?光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折射?”(3)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的原因。
2. 新课导入:(1)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知识讲解与实践:(1)讲解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折射定律的运用。
(3)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强调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作业布置:(1)请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一道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光的折射知识点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知识讲解与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初中物理课堂中导入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初中物理课堂中导入案例分析一、引言导入是新教学内容的开始,有效的课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动机,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习过程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抽象的初中物理课程,课堂导入的成败对教学效果有着更大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师更应重视导入的有效性问题。
目前导入的方案有很多,同一内容导入方案也不同。
本文对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导入的策略。
二、成功案例分析案例1:在开展《惯性》教学前,教师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导入。
首先,教师手拿盛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在不同运动方向下水的倾斜方向。
(1)教师手持玻璃杯向左边运动,水向什么方向溢出。
运动停止后,水向什么方向溢出?(2)将水杯放于讲桌上,用塑料板覆盖玻璃杯口,于玻璃杯口位置木板上放置一个鸡蛋,提示学生观察击打塑料板后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用木棒击打塑料片,并使塑料片快速飞离玻璃口,此时鸡蛋掉入水杯中。
学生发现鸡蛋掉入水杯后,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然后不断相互反问: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导入分析:本导入采用实验导入方式,首先通过水杯运动状态下水溢出情况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认识,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该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由于学生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思考。
然后,教师再通过“鸡蛋落水”实验,通过获得与学生认知相反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本质的探究,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后的连续反问行为,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对了解实验本质的迫切要求。
虽然本次实验装置很简单,但是却很好地达到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作用。
实验导入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习惯性和形象性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再形象、清楚的描述,也无法达到实验产生的效果,学生也更愿意相信眼睛看到的内容。
因此,实验导入教学可以提高可信度和可视度,实验的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优秀7篇)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再熟悉不过。
对于初中的物理课程,为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明白,教师可以进行相关主题班会。
这里的7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案例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一、安全电压第二、用测电笔辨别火线第三、安全用电常识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安全电压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学习使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用测电笔辨别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过程(一)事例引课(2')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案例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
案例描述:通过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验背景和目的;
2. 演示实验过程,观察小球滚动的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实验结果,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
案例二: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案例描述: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的串联
和并联关系。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基本概念和实际
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路的概念和基本元件;
2. 搭建串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 搭建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4. 对比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
案例三:光的折射与反射
案例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3. 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折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4. 对比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规律。
...
(以下省略,共计一百例案例)。
初中物理课的导入方法及案例
初中物理课的导入方法及案例
在初中物理课上,一个好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及案例:
1. 问题导入法:针对课程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时,可以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在水中看过物体,感觉位置发生了变化?”
2. 实验导入法:通过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引入课程内容。
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以先做一个“纸片托水”的实验。
3.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先讲述阿基米德如何发现浮力的故事。
4. 生活实例导入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轮胎会有花纹。
5. 多媒体导入法:利用多媒体(如视频、动画等)展示一些物理现象,然后引入课程内容。
例如,在讲解“电流的形成”时,可以播放一段电流流动的动画。
这些导入方法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1、透镜--------导入一定要切合实际,一定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了解的。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这也体现了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又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例如:(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
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学生都露出企盼的目光,有的学生甚至来不及举手就喊想知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2、浮力--------------浪漫而有趣的故事,选出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
这样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浮力一节的引入中,可讲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沿河而建的一座偏远的小村庄,村子里住者一位漂亮、善良的小姑娘,每天她都要去河边打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他们的国王,为此,每天打水时,都往河中投入一个装有她愿望的小瓶子,几年过去了,但她从未中断过。
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国王的侍女有一天挑水时,拣了写有她愿望的一个小瓶子,呈给国王,国王被她的虔诚所打动,满足了她的愿望。
原来小姑娘打水的那条河与皇宫里的那条河是连在一起的,是水给了瓶子一个力,将瓶子送到了皇宫。
讲到这里,马上引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力呢”接着引入新课。
实验导入: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其中一块制造成小船,同时放在同一杯水里,小船漂在水面,为什么?(生:受到水的浮力)。
另一个沉入水底是不受浮力吗?引入新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初中物理精彩课堂导入法集锦
初中物理精彩课堂导入法集锦一、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压强”:上课,师生问好后,再让全体学生起立。
“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
让学生们伸展双手放在课桌上,身体前倾,用双手支撑起全身的重量。
然后,再让学生将双掌握成双拳,用拳面支撑起全身。
让他们回答两次活动中,手的感觉,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并顺势引出“压强”课题。
反思:学生体重一样,对桌面的压力相同,但两次活动中,受力面积不同,造成手的痛觉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在有限的受力面上,分配到的压力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压力强度--压强--化抽象为实际体会,使学生找到了学习“压强”概念的的触觉与逻辑的切入点。
二、14.3“大气压强”:准备一个大水槽,一个盛有高浓度品红水的烧杯,一个大试管和一个橡胶管。
上课后,将烧杯中的高浓度品红水倒入大水槽的清水中,一水槽的清水倾刻时变成了通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开场白:我们知道水面总是水平的,风起浪涌,那是需要外力作用的,今天,我不用风吹人搅就能让水自己竖起一个水柱,而且还能控制它的上升与下降。
将试管没入品红水中,使其排尽空气,然后试管口朝下提起试管,便会看到一个竖立的水柱。
平水起水柱就完成了。
接着,将一个橡胶管一端封闭,开口一端伸入到试管的底部(可请学生帮忙),松开封闭端稍许,就会看到试管内的水柱下降了,下面通过向橡胶管内吹气、放气就会实现对水柱高度变化的控制。
反思:这个实验引入法,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通过橡胶管吹、放气预知到大气压的作用,可谓一石双鸟。
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切不可小觑。
三、九年级物理15、1“功”:上课前故意将黑板擦,放到讲桌边缘,然后作不小心状将其碰掉在地。
然后发问:呀,板擦掉地上了--留心处处皆学问。
我先不捡它,让我们想想,它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会掉到天花板上(呵呵)?这是谁的功劳。
(重力的功劳)那谁能帮老师把它捡起来哪?谢谢这位同学,请问同学们,板擦从地上再次回到桌子上,又是谁的功劳?(这位同学)--板擦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到地上,这就是重力做功的结果;它从地上被那位同学用手拿起回到桌子上,便是那位同学对它做了功。
导入语教案初中物理
导入语教案初中物理教案标题:导入语教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3.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3. 学生的教材和笔记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语引入(5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例如:火箭发射、电路实验、天文观测等。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现象有什么疑问或好奇心?你们认为这些现象与什么学科相关?”3. 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步骤二:探索物理学科(10分钟)1. 继续展示一些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物理?”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三:引入本节课主题(10分钟)1.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节课的主题上,例如:“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2.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例如:力的作用、运动的规律等。
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步骤四:小结与展望(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强调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表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会解答他们的疑问。
3.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期待和学习动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相关物理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科的应用和发展。
2.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索物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导入语环节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评估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物理四种教案导入模板
一、情境导入1. 导入目的: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导入内容:(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展示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生活实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物体下落、汽车行驶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是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3. 导入步骤:(1)展示情境图片或视频。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引出课题,引入新课。
二、问题导入1. 导入目的: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 导入内容:(1)教师提出一个与物理现象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石头会下落?(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石头下落的原因。
3. 导入步骤:(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3)引出课题,引入新课。
三、实验导入1. 导入目的: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 导入内容:(1)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背后的物理规律。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 导入步骤:(1)进行实验演示。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背后的物理规律。
(3)引出课题,引入新课。
四、游戏导入1. 导入目的: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2. 导入内容:(1)教师设计一个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游戏,如:抛接球、拔河等。
(2)引导学生参与游戏,体验物理现象。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游戏背后的物理原理。
3. 导入步骤:(1)设计游戏,准备道具。
(2)引导学生参与游戏,体验物理现象。
(3)总结游戏背后的物理原理,引出课题,引入新课。
以上四种教案导入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精选5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
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
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又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常平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随后,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形式多样的调查。
形式可以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环保部门了解情况、实验演示、实地调查测试、问卷调查等。
在调查中,我会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性成果进行总结,写成报告或论文,并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
此时,对正确的结论教师予以肯定,对有争议的论点加以解释。
通过这样的调查探究,使学生利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了解和解决一些社会简单的问题。
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最后,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概括,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
案例二:《电磁感应现象》课堂导入
导入方式
通过展示发电机、电动机等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引出电 磁感应定律。
亮点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建议
在展示过程中,注重解释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引导学生 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实质。
案例三:《光的折射与反射》课堂导入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从课间的放 松状态逐渐过渡到紧张有序的学习状 态。
02 导入方法与技巧
提问导入法
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或先 前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 学生思考,引出新课内容。
引导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通过 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新 课主题。
拓展问题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 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新 课内容的理解。
科学技术前沿动态
最新科研成果
介绍当前物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量子计算机、暗物质探测 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科技应用
探讨物理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超导技术、激光技术等,引 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实用价值。
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 探索精神。
跨学科知识融合点
教材实验改进
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实验的可 见度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自主探究实验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未知的物理现 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 精神。
04 导入环节设计与实施策略
时间安排与节奏把控
合理安排导入时间
导入环节应简洁明了,一般控制 在3-5分钟内,避免时间过长影响 后续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1、中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一开始就枯燥无味地传授知识,学生新奇的激情受到压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师通过栩栩如生的叙述,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场景中,使大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如,《速度》的引导语可以这样进行:“校运会在紧张进行,所有观众的视线都不由自主地转向百米赛场,只听枪声一响,所有的运动员像脱僵的野马冲出起跑线,观众席中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谁是第一,071,不对,034,不一会裁判高声叫到:‘071,13’1,第一’。
”问:观众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学生答:看相同时间谁通过的路程多。
问:裁判又怎样判断谁跑得快?答:看通过相同的路程谁用的时间少。
问: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几种方法?答:有两种方法。
教师自语:这节课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讨论《速度》。
这样一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节课就能收到好效果。
2、《速度》----------首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知人的步行速度慢于自行车的速度;自行车的速度慢于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行驶速度慢于飞机的飞行速度;而飞机的飞行速度慢于火箭升空时的飞行速度等等。
接着教师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行快慢的物理量。
各种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定速度,只是它们的速度有快有慢的。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光速C=3× 108米/秒,行人的速度约为1.5米/秒左右;汽车的速度约为20米/秒。
指出速度的含义是每秒钟物体运动了多少距离。
万物都在以一定的速度运动着,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
下面我们来研究和解决物体的运动快慢问题。
3、《运动的描述》-------给学生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m 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学生在惊讶疑惑中思考,渴望得到答案,从而引入新课题。
4、《声现象》------教师上课开始用几个高脚玻璃杯分别倒入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手指在各个玻璃杯上缘旋转式摩擦杯边缘,就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如果你们有兴趣使用8个杯子还可以演奏乐曲呢!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入新课。
5、《平面镜成像规律》------“浇不灭的蜡烛”。
教师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置于竖直平板玻璃对称的两侧,把远离学生一侧的蜡烛放在一个玻璃杯里(这个蜡烛的高度加上杯底厚度要等于靠近学生一侧的蜡烛高度)。
然后老师走下讲台背对学生说:现在我点燃两个蜡烛(实际只点燃前面的蜡烛)。
这时老师让学生看两个蜡烛,开始用水浇后面的蜡烛,让学生观察产生疑问,再叫几个学生在玻璃背后观察向大家公布真相后,引入新课。
6、《物体的颜色》-----用一张红色纸剪出一个字,粘贴在投影屏幕上,然后关闭电灯、拉上窗帘,打开投影机,通过电脑调节出不同的色光照射屏幕,让学生观察字的颜色。
提出:那么这个字的颜色由什么决定呢?引入新课。
7、透镜--------导入一定要切合实际,一定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了解的。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这也体现了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又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例如:(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
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学生都露出企盼的目光,有的学生甚至来不及举手就喊想知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8、在《密度》教学导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体验三个体积相同的圆柱体(铜、铁、铝)的重力大小,问:它们的质量相同吗?(生:不同)。
那么,这三种圆柱体如果质量相同,其体积相同吗?(生:不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物质种类不同)。
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又会有什么关系呢?导入问题探究。
[教师给学生提供土豆、小刀、一段细铁丝、同一石头砸烂的小石块、细线、水、量筒(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用排水法测定固体体积的方法)]进行实验9、物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使学生明确到这一点,则对新课的学习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在上《密度知识的应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条金项链或一个金戒指,问学生这是不是纯金的?然后教师说明要回答这个问题方法有多种,但有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后就能掌握它。
11、《运动》和《力》这些章节时,首先应该介绍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二位物理巨人。
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是十分伟大的和惊人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比喻的。
牛顿从苹果下落得到万有引力的理论,说明万物之间都有力的作用,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经过牛顿的不断努力终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牛顿三定律,为后人研究力学创造了条件。
12、《摩擦力》-----上课开始,让学生将自己较厚的两本书,一页一页的交叉参合在一起,然后进行对拉看能否将其很易然的拉开来,教师将自己参合好的两本很厚的书,叫两个男生当面对拉。
然后提出拉不开或要拉开非常费力的原因是什么呢?哦,原来纸张间会产生这么大的摩擦力?引入新课。
13、《惯性》-----------教师说,同学们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人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不小心两脚踩在西瓜皮上,人会向后滑倒,当人们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如不小心两脚绊在路旁的石块上或两脚踩进路上的小坑中时,人会向前扑倒。
这是大家都看到过的或者体验过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慣性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慣性呢?下面就来研究这个慣性问题。
35、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是经验导入。
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例如讲“惯性”概念时,教师说:“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14、浮力--------------浪漫而有趣的故事,选出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
这样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浮力一节的引入中,可讲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沿河而建的一座偏远的小村庄,村子里住者一位漂亮、善良的小姑娘,每天她都要去河边打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他们的国王,为此,每天打水时,都往河中投入一个装有她愿望的小瓶子,几年过去了,但她从未中断过。
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国王的侍女有一天挑水时,拣了写有她愿望的一个小瓶子,呈给国王,国王被她的虔诚所打动,满足了她的愿望。
原来小姑娘打水的那条河与皇宫里的那条河是连在一起的,是水给了瓶子一个力,将瓶子送到了皇宫。
讲到这里,马上引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力呢”接着引入新课。
实验导入: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其中一块制造成小船,同时放在同一杯水里,小船漂在水面,为什么?(生:受到水的浮力)。
另一个沉入水底是不受浮力吗?引入新课。
15、《压强》-----教师提前制作密度相差很大钉板(钉尖端朝上路出板面且尖必须在一个平整面)。
课堂上用一个盛水的塑料袋或一带酸奶,小心奕奕地分别平放在密度很大和密度较小的两个钉板上,(此时学生很紧张,会产生悬疑)结果放在密度大钉板上的安然无恙,而放在密度较小钉板上的塑料带里的水射了出来,同样的压力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呢?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就是压强的问题,引入新课。
16、《大气压》---------“神奇的魔力”用两个金龙鱼空油瓶分别倒入一些开水迅速摇动后,将水倒出来后,一个用盖密封,另一个不封口。
学生观察到不封口的瓶子不发生形变,而封口的瓶子会发出很大的形变声音。
教师提出:是什么魔力使瓶子发生了形变的呢?引进新课。
10《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用漏斗口朝下,从上口向下吹气,漏斗里的乒乓球不会下落,这是为什么呢?17、《失重和超重》-----纸带吊重锤,让其迅速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
你自己站在体重计上迅速蹲下或站起来,体重计的示数会减小或增大。
这是为什么呢?18、在《力的合成》教学中,通过学生讲述儿时《曹冲秤象》的故事,让同学们在故事中明白“等效替代法”的运用,把生硬的物理名词与熟知的故事联系起来理解, 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19、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在光滑导轨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安装一小个电扇,打开电扇,同学们观察了小车运动,并说出原因;把电扇反向,后面放置一块挡板,再观察,小车不动。
不同的实验结论引起同学们很大的疑问:为什么对着挡板吹,小车就不动了呢?20、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思维功能,精心设置疑问,以鼓起学生思维的风帆。
如我们在讲《温度》一课时,可以先在桌面上从左到右放置三杯水,编号为1、2、3,分别是热的、温的、冷的,让两位同学分别用手指放入1号杯和3号杯的水中,稍待片刻,又分别要求两人把手指从1号杯和3号杯中抽出并立即一起放入2号杯的水中,问:“2号杯的水是热的,还是冷的?”左边的同学回答是:“冷的”,而右边的同学回答是“热的”。
“为什么两位同学对同一物体的温度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
师生思维出现了共振现象,乃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21、《汽化和液化(一)》————在一个装醋的烧杯中加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学生会看到液体沸腾了,这时教师以有武功的大侠身份和姿态,将手伸进沸腾的液体里,然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手安然无恙。
为什么老师的手没有被烫伤呢?要知道这里里面的秘密,学了本节内容你就明白了。
展出课题。
22、《汽化与液化》------清朝将领林则徐在一次宴请洋人时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那是一个夏天,洋人给林则徐盛上一杯甜点为冰淇淋,因其上面白汽不断,林则徐以为很烫,故以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很冰凉,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未动,过几日后,他回宴请洋人,其中一道刚煮沸的热汤,在其上面浇了一些油,无一丝白汽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勺,顿时齿牙咧嘴,呵呵有声,不停乱跳,出尽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