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课教案(非常实用)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165页~169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基本的文言句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重点讲解。
2.点拨法、讨论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认识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以及人民希望过安宁、和睦、平等、自由的生活的心愿。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掌握文章中基本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难点1.认识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思想,学习本文的记叙方法。
2.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的句式。
◆疑点1.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简介,作品风格和这篇文章的背景。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第l课时教学派程设计教学步骤板书设计1.字词垂髻()要()俨然()邑人()阡陌()骥()怡然()2.行文思路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段)访问桃花源(、段)重寻桃花源(、段)对理想社会的追求12345⎧⎨⎪⎩⎪⎫⎬⎪⎭⎪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练习设计1.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成语写一段话。
辅导练习提示: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
(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字数100字左右。
教法探讨1.指导学生当场背诵课文,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多次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故事”作一定分析,激活学生形象思维,可以轻松地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熟练背诵课文。
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来探究故事情节,品味陶渊明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课教案(非常实用)
第五单元作文课:学会说点儿道理一、学习目标:1、学会说点儿道理,写“一事一议”的记叙文。
2、练习写简单结尾点明中心的记叙文二、范例讲析怎么在记叙文中议论?方法一:先叙后议先叙后议(总结式)。
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
一叙一议1、示例: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的籽儿。
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
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
议论句:最后一句。
形式:先叙后议。
作用:点明了枕头中所蕴涵的亲情。
2、为下面这篇文章补写议论性结尾。
(100字以内)一件难忘的小事夏季将近来临,这天阳光明媚,暖暖的照在人身上。
记得那天我和妹妹没事在院子里玩,妈妈来到我们的面前说:“你们没事把院里的石头捡捡。
”我和妹妹都不想去干活,妈妈说:“捡一个小时给10元钱。
”10元钱对于我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我们高兴地答应了。
我们开始装模作样的捡,心里想着反正一个小时到了,钱就会到手,管它捡不捡得完呢。
时间很快就过去半个小时了,我们没捡多少。
就在这时看到了妈妈满头大汗。
正在奋力的将石头装在担子里,然后一担一担的挑到院子外。
妈妈迎着太阳,迈着大步,汗珠顺着脸直往下淌,脸上还带着笑容。
在妈妈那里,似乎劳动就是一种快乐。
看到这,我惭愧极了,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对不起日夜操劳的父母。
每天有事没事跟他们唱反调,叫我们做点事就牢骚满腹,在学校读书,还以为自己是天下最苦的人。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我都清楚地记得。
补写:因为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更深含义。
父母之恩是山涧的一泓清泉,让你永远清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感受桃花源美妙社会生活,明确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回忆所学,检查字词积存(1)根本实词(2)常用虚词(3)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二、再读课文,概述课文1、以渔人的口吻叙述文本故事2、以村人的口吻叙述文本故事3、以读者的口吻叙述文本故事4、师生沟通,理清思路三、析读文本,感受美妙1、感受桃花源的漂亮2、感受桃花源的神奇3、感受桃花源的人物4、用自己的话概述向我们呈现出的桃花源怎样的社会图景?四、联系背景,体悟表达1、补充创作背景,结合本文,说说的写作目的。
2、局部探究,体会表达之妙(1)体会以下句子各有什么表达效果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渔人甚异之C 缺乏为外人道也D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E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为什么要将仆人公设计成“渔人”,为何不将仆人公设计成“猎人”或其他什么人呢?五、总结课堂,共性评价1、总结本课教学2、的这一抱负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日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这样的抱负?《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词汇,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
2、理解的思想感情,熟悉作品的现实意义。
3、用不同时代的眼光对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诵读品尝美丽的语言。
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
2、理解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由于参与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
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由于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
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
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21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y n)阡陌交通(qi nm )黄发垂髫(ti o)便要还家(y o)刘子骥(j )诣太守(y )四、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一起看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欢送查阅!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情怀,学习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1、生字识记:雾霭(ǎì)缄(jiān)默狩(shòu)猎凋(diāo)零2、词语识记:目空一切弥漫滑翔迁徙筹码3、预习效果反应: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四、合作探究1、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述的理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临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⑴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
语言生动形象。
2、阅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探究以下问题⑴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剧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含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8.《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
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材分析】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主要围绕说明文展开练笔。
说明文的写作,在整个初中学段呈现出“鸡肋”之势,因为中考不考,但整个初中学段,只有本单元会单独聚焦说明文的写作,所以面对尴尬的鸡肋,也应该有滋有味地去品味,因为从着眼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实用文写作的意义也不容小视。
让我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的典范,桥梁专家茅以升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文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将中国石拱桥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形式、精巧的结构,清楚明白地介绍给读者。
其总分总的结构,和由一般到特殊、由独拱石桥到联拱石桥的说明顺序,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更有文化底蕴和审美高度,叶老从苏州一百多处园林中提炼出其共有的特点,并围绕这一特点娓娓而谈,用质朴而简洁的文字,逐点一一解说,让读者禁不住感叹,说明文也如此妙曼和多汁。
所以本单元的练笔,将以教材为基点,链接师生的生活,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学会写说明文。
【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作文,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3.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学会锤炼语言,表达准确、简明、严密。
【预习提示】1.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自己印象深刻、感触最多的事物,看看打算如何抓住特征进行说明?2.自己读过的说明类文章中,你最欣赏的是那几篇?为什么?【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告诉我们,即使是看起来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在说明一样事物的时候,就要抓住它的特征,这样才能把它说清楚。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教学设计 教案)第五单元 作文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1.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一、导入新课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
写说明文,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1.出示投影片1:“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请你根据说明内容,猜猜写的是哪种动物。
小结:上述文字正因为没能说清这种事物自身独有的标志,所以不好猜。
现在我们把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换上另外一个名称,即事物的特征。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说明事物的特征。
2.出示投影片2:“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
”你能看出写的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1)比较投影片;(2)问:为什么投影片2能更清楚地看出是写兔子的?小结:兔子。
写出了兔子的毛、耳朵、眼睛处的独有标志。
3.出示投影片3:(小白兔)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其形态,问:它还有哪些标志?“嘴巴尖尖的,耳朵有时直竖,前腿短,后腿长。
”小结:投影片3写出了兔子的形态特点,当然事物的特点不仅仅只限于形态特征,还可以包括哪些方面?4.请大家归纳整理一下,还“兔子”一个原本的模样。
出示投影片4:“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
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颤动。
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小结:写特征不仅要写出事物的独有标志,而且还必须写得细致具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比较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
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024年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单元涉及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问,并自主寻找答案。
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以及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阅读中对于深层次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把握。
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新课讲解:教师逐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难句和文学手法。
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其他问题,如文学手法在其他作品中的运用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方向。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精选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寻文化之旅赏园林古迹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主题——“寻文化之旅赏园林古迹”2.从说明文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方面感知说明文文体知识。
3.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单元学习内容:1.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作家作品(茅以升法布尔),文学体裁;2.通读课文,勾画字词;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思考问题:1.如何确定说明对象?2.说明顺序有哪些?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教师在黑板出示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框架,学生可以有答题方向,根据框架进行答案的整理,例如: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了事物什么特点。
4.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6.了解四种语气句式的不同。
四、师生活动建议:1.学生默读单元提示部分,教师点拨提示单元主题与语文素养。
2.师生梳理说明文基础知识3.通读本单元文章,勾画、解决生字词(正字音、明字义、记字形),明确各篇课文的说明对象。
(一看文题,二抓中心,三看首位)五、课节内容安排建议:第一课时重在明确单元主题、语文素养,以及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重在说明文基础知识的梳理。
中国石拱桥课型:主题阅读课(精读精讲)课时安排:1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学习列数字、举例子等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3.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思考问题:1.作者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主要特征来怎样进行说明的?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结合课后“积累拓展”题四来完成)学生活动建议: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勾画,明确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并理清说明顺序。
(自主思考,课堂展示,教师明确。
)2.结合课后“思考探究”题二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然后再读课文勾画出相应例句,结合课文语境分析作用。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主题一:永远“桃花源”学习内容:《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课时:二课时主题二:咏物之神韵抒人之情怀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课时:二课时主题三:古今追梦心系天下学习内容:《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课时:二课时主题四:《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1)主题:走进杜甫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课时:二课时(2)主题:志远似山忧国民学习内容:《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课时:二课时(3)主题:登高的情怀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登高》课时:一课时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学习内容: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课时:三课时主题一:永远“桃花源”林州市九中桑晓丽李显清【教学篇目】《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
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畅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
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写作教案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查找资料等方式,准确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事物,准确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围绕事物特征,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能抓住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难点:对“特征”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要想清楚地说明一个事物,就必须准确把握它的特征。
比如,《中国石拱桥》重点抓住了我国石拱桥的两个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苏州园林》则突出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整体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达到了写作目的。
抓住事物的特征,离不开仔细观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即使十分相似的事物,他们在外在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一定也有差异。
可以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观察,比如,叶圣陶拿图案画与美术画进行比较,从而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可以通过实地测量、计算,进行精细观察,比如,一些说明文中常用到数字,这往往就是精细观察的结果。
有些事物的特征不是单靠眼睛观察就可以抓住,还需要借助相关的资料,比如,要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就需要借助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
事物的特征是有层次的,比如主要特征、次要特征,一般特征、本质特征,外在特征、内在特征,局部特征、整体特征。
说明时要讲究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原因到结果等,这样会介绍得更清楚。
语言也要求准确、严密。
比如“……‘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若说成“……‘旅人桥’……是最早的石拱桥”,就不符合事实了。
二、例文引路把握特点香烟的自白朋友,你一定认识我。
不信?请睁大眼睛瞧一瞧——瘦长而圆滑的身材,雪白的皮肤,戴一顶海绵帽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本单元主要研究四篇说明文,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和《梦回繁华》。
通过研读这些文章,学生将了解到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等事物的特征,以及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点:1.把握单元主题,理解说明文的特征。
2.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一些著名的建筑园林和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进入单元主题。
2.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读四篇文章,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说明对象,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3.精读精讲:选取其中一篇文章,如《中国石拱桥》,进行精读精讲,分析其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4.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小组内阅读《苏州园林》及其对应的丛书《故宫博物院》材料,比较不同园林的特点和说明顺序。
5.以读促写:让学生阅读《蝉》和《梦回繁华》,研究说明语言的平实性和生动性,然后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6.名著导读:让学生阅读《昆虫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全书的大致内容,感受昆虫的奇妙世界,同时研究复述和转述的方法。
7.自主实践:让学生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园林或名胜古迹,写一篇说明文,并在班内分享。
阅读内容:丛书《自然物语》研究目标:1.速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妙事物。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思考问题:1.文章中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自然现象?3.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来描述自然现象?师生活动建议: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并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学生自主思考,课堂展示,教师评价和总结。
阅读内容:《蝉》《梦回繁华》《绿色蝈蝈》《松鼠》研究目标:1.分析文章内容,了解写作对象的特征或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设计范文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题为“自然之美”,通过不同文体的课文,引导学生领略自然风光,感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2)学习并运用描写自然景物的表达技巧;(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开展课堂讨论,分享对自然之美的感悟;(3)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自然之美;(2)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表达技巧;(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的自然之美;(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5课时(1)第1课时:《阿里山的雾》(2)第2课时:《黄山奇石》(3)第4课时:《长城》(4)第5课时:《壶口瀑布》2.教学步骤:第1课时:《阿里山的雾》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自然景观课文,如《草原》等;2.介绍《阿里山的雾》的作者及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自然之美。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然之美的作文。
第2课时:《黄山奇石》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介绍《黄山奇石》的作者及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自然之美。
2.布置课后作业:仿写《黄山奇石》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第4课时:《长城》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2.介绍《长城》的作者及背景。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9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9篇)八班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2、体会以一滴水的视角去巡游丽的新奇构思3、抓住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
(重点)4、体会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奇构思。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漂亮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
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巡游这座古城,更增加了一份新颖的美感。
今日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简介三、关于丽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一滴水实际上是指自己。
题目的含义是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详细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渐渐上升,发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
”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的游踪来支配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介绍了丽的四方街。
五、课文精读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开头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溶化成一滴水。
开头交代一滴水的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源头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2、这一滴水到丽经受了哪些曲折?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化,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受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受水车上的远眺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漂亮的四方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教案
如何在作文中说点儿道理?一、在描写和叙述之后,自然而然地说出道理。
也就是经过充分地描写和叙述之后,在文章的结尾处说几句点明意旨的话。
这种“卒章显志”的写法,一要注意富有哲理,二要注意语言精练。
二、随文夹叙夹议,分层说点儿道理。
既叙事又议论,能较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要注意叙与议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描写和叙述之后,水到渠成地生发道理。
三、通过写景状物阐发深刻的道理。
生活中本是平平常常的事物,如果换一种眼光来观察,它们就会变得像人一样具有许多美好的精神品质。
可以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灯小时候,记忆中的灯虽然是黄色的、朦胧的,但依然让我回味无穷。
那时房子很暗,也很潮湿,墙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但是墙上的那盏灯照亮了我对整个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拉灯玩,看着那灯一闪一灭,就像是我的眼睛,我会感到很快乐,但是妈妈看到了总会喝斥我。
我不明白为什么,便问妈妈,妈妈说随意拉灯灯泡是会坏掉。
于是我知道了像灯泡那样美丽的东西也会坏掉的。
但是那个灯泡始终没有坏掉,我也在它的陪伴下度过了最幸福的日子。
我和姐姐、爸爸妈妈睡在一张大大的床上,温暖的黄色的光洒在我们的脸蛋上,洋溢着幸福。
我和姐姐的争吵打闹声充满了那间小屋的每个角落。
对了,还有小猫咪,总在我们的脚下蹭它的身子,黄色的灯光照在它的眼睛里,反射出诡异的幽蓝光芒。
但是那天,我伸出手去拉灯绳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灯绳断了。
我想,我那幸福美好的童年也随着那根断掉的灯绳断掉了吧。
那年,我考上了初中。
爸爸用大手将那只灯泡拧了下来,换上了一个被叫做节能灯的东西。
爸爸说,这样的灯泡又亮又省电,我在晚上就能很好地学习了。
灯拉开的那一瞬间光突然清晰地射在了爸爸的脸上。
我眯起眼睛,看见了爸爸脸上深深的皱纹。
从那以后,我突然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在那片白光的笼罩下我变得成熟起来。
日子过得很简单但是很快乐。
每天天还没亮,白色的灯就已经亮了。
晚上,我在灯下伏案学习,任凭母亲心疼地让我睡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多么舍不得那片珍贵的白色灯光和青春的时光一块儿流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写作教案
主题写作课
【学习内容】
教材: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图书:“片段集锦”、《动物为什么不锻炼》
2.引导学生阅读《动物为什么不锻炼》,看看作者是抓住什么特征来进行说明的。
答案示例:
作者列举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黑熊和候鸟两个例子,说明了大部分野生动物可以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活性。
三、指导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学写事物说明文:
1.观察比较抓特征。
抓住事物的主体部分或关键部分,仔细地观察和比较,找出该事物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特点。
2.合理安排结构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顺序应符合大多数读者的思维逻辑,合理的顺序会帮助读者快速把握关键信息,顺畅地理解文章内容。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段落间如何衔接过渡更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3.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可以参考图书中第134 页的“片段集锦”,每一个小片段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科学严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或生动有趣。
四、练笔重习得
完成教材第 119 页的写作实践一。
【板书设计】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1. 观察比较抓特征
2. 合理安排结构顺序
3. 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作文课:学会说点儿道理
一、学习目标:1、学会说点儿道理,写“一事一议”的记叙文。
2、练习写简单结尾点明中心的记叙文
二、范例讲析
怎么在记叙文中议论?
方法一:先叙后议
先叙后议(总结式)。
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
一叙一议
1、示例: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的籽儿。
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
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
议论句:最后一句。
形式:先叙后议。
作用:点明了枕头中所蕴涵的亲情。
2、为下面这篇文章补写议论性结尾。
(100字以内)
一件难忘的小事
夏季将近来临,这天阳光明媚,暖暖的照在人身上。
记得那天我和妹妹没事在院子里玩,妈妈来到我们的面前说:“你们没事把院里的石头捡捡。
”我和妹妹都不想去干活,妈妈说:“捡一个小时给10元钱。
”10元钱对于我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我们高兴地答应了。
我们开始装模作样的捡,心里想着反正一个小时到了,钱就会到手,管它捡不捡得完呢。
时间很快就过去半个小时了,我们没捡多少。
就在这时看到了妈妈满头大汗。
正在奋力的将石头装在担子里,然后一担一担的挑到院子外。
妈妈迎着太阳,迈着大步,汗珠顺着脸直往下淌,脸上还带着笑容。
在妈妈那里,似乎劳动就是一种快乐。
看到这,我惭愧极了,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对不起日夜操劳的父母。
每天有事没事跟他们唱反调,叫我们做点事就牢骚满腹,在学校读书,还以为自己是天下最苦的人。
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我都清楚地记得。
补写:因为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更深含义。
父母之恩是山涧的一泓清泉,让你永远清凉。
是暖暖的太阳,温暖照射着你。
三、写作指导
揭示规律(一)
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
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思想。
“叙”的是记录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事,“议”是体悟事中“情”、发现事中“趣”、提炼事中“悟”、探
究事中“意”、阐发事中“理”。
练习:下面这段话中的议论有毛病,请先指出毛病,再做修改。
雨,尽情地下着。
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
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象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
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
我到了她眼前,她眼泪汪汪的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看到我时的那种目光。
那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目光,那是母亲眼里特有的光华。
结尾的议论空洞,不具体。
修改: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无限的关爱。
四、课堂小结: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
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五、写作文题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不是曾经让你受到过触动?比如,一次顺利的或失败的考试,一次故地重游,偶遇一个经久难忘的人……试自拟标题,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穿插一些议论。
不少于600字。
六、方法引导
在叙述、描写之外,有时还需要我们发表一点恰当的议论,也就是在作文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记叙文中的议论,可以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主题更显豁。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粲然生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①泼墨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②点示法。
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③呼应法。
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
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
④穿插法。
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
2.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主要有三种:①是先议后叙。
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然后引出正文。
②是夹叙夹议。
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贯穿始终。
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文章的说理性。
③是先叙后议。
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
3.需要注意的是:①文章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只语
的议论。
②议论属直接说理(叙述、描写属间接说理),因此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语言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
③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
【佳作欣赏】
登华山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颗珍藏的宝石。
它时时闪烁着光芒,激励我、鞭策我。
这就是我第一次成功站在华山之巅。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登华山。
当我站在山脚下,仰望华山。
那巍峨高耸的山峰如把把利剑直插云霄,仿佛已触碰到了玉帝的天宫。
山间松柏苍翠,云雾缭绕,弯弯的山道随着山势消失在雾霭深处。
天空中不时有几只可爱的山雀掠过,啾啾的鸣叫声随着山风逐渐远去。
这美丽的景色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登上山顶,一览华山的壮美。
开始向山上走。
此时的山势平缓,走起来挺轻松。
我一边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一边欣赏着两边的山景,踏着轻快的脚步向前走着,时不时的还停下来留个影,喝喝水,好不惬意。
可是好景不长。
山越来越高,台阶越来越陡。
随着山势,树木也渐渐稀少。
正午的骄阳如火一般烤着山道,突兀的山峰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此时的我失去了刚才的潇洒,汗流浃背,腿也酸痛起来。
我抬头望望远在云端的峰顶,心中涌起一股畏难的情绪。
不禁脱口说道:“唉!这要爬到什么时候呀!”说着,就一屁股坐在了路边的岩石上。
嘴里念叨着:“不走了,不爬了,太累了!”爸爸妈妈哄我没用,鼓励我也没用。
我就赖着不走了。
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从下面爬了上来。
满头大汗,喘着粗气。
嘴里还不停说着:“加油,加油!”给自己鼓劲。
当他从我身边爬过去的时候,还冲我噘噘嘴,斜斜眼。
仿佛看透我是个胆小鬼。
“人家比你小,都不怕。
你一定能爬上去。
”妈妈又鼓励我。
我没吱声,低着头看着脚尖。
此时耳机里传出周杰伦的《千山万水》:“有目标就不累,跟着我超越……”对,有目标就不累!我咬紧牙关,向着那山顶攀登。
我要超越自己。
爬过千尺幢,穿过白尺峡,越过苍龙岭,攀上金锁关。
到了,到了!南峰近在咫尺了!最后两级,我一步跨了上去,把华山踩在了脚下。
第一次站在华山之巅感觉真好。
成就感、自豪感顿时在我心头升起。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看着眼前浩瀚的云海,它不停地翻卷、堆叠。
一会儿如万马奔腾,一会儿如波涛汹涌。
这云涛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想想刚才怯懦的我,如果没有继续攀登,怎能感受到这第一次的成功,怎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色。
我为我没有畏难而庆幸,我为我战胜自己,成功登顶而自豪。
迎着凉爽的山风,“荡胸生豪气”。
我的第一次成功登顶华山的经历,定会伴随着我的成长走下去。
【名师点评】作者运用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自己第一次登华山的经历,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特点。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衬托的写法,既写出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又使文章曲折多姿。
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抒发了自己登山成功的自豪,又说明了只有勇敢、自信、坚强才能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