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平均数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平均数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班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约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约的生活现象,解决简约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加强与同伴沟通的意识与技能,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进行了一场趣味投篮竞赛〔课件展示竞赛情景〕,想知道他们的得分状况吗?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同学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辩驳他人的观点。
当同学争论、沟通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1、师:怎样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状况统计图,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方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方法,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慧吧。
〔1〕小组活动,老师巡察,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①同学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老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悄悄地观赏〕;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看,〔课件演示移的过程〕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③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④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
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284=7〔分〕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说是6、9、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2、讨论平均数的意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平均数”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平均数”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但他们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2.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求平均数题目。
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甲、乙、丙三人一起买水果,甲花了10元,乙花了12元,丙花了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学生身高平均是多少?一家超市的某种商品平均售价是多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决。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三班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盼望大家喜爱!三班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1教学目的:⒈、经受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把握求简洁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力量。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爱的球类运动入手:“小伴侣们,你们都喜爱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伴侣都喜爱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日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竞赛,有爱好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议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欢乐队”。
)师:“假如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确定不够,咱们想个方法,应当怎样进行竞赛呢?”【课伊始,趣已生。
从孩子喜爱的嬉戏入手,激发了学习爱好;让孩子自己想出竞赛的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刻有方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竞赛。
竞赛开头,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欢乐队”为胜。
男生立刻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竞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欢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成功!”“吔!”男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懊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劝慰女生“欢乐队的小伴侣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进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平均数知识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糖果、玩具等,用于奖励学生。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练习纸和笔,用于练习和记录。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如整数和小数的含义和运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如一组数据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崇文实验学校王艳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听说前几天你们进行了一分钟跳绳比赛,是吗?对于比赛而言,你最关心什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们当裁判,希望你们能公平公正地裁决。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1、出示数据:人数相同的两队成绩师:体育老师说这些信息最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跳绳水平了,那我们就借助这些数据比一比,看是男生的跳绳水平高,还是女生的跳绳水平高?我发现女生队中王灿成绩最好,所以我宣布女生队获胜,男同学有意见吗?为什么?2、初步感知看来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体水平,那比什么?(比总分)快算一算每组总分都是多少?男生算女生的,女生算男生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3、巧设矛盾,引出新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分的方法论输赢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队的总体跳绳水平吗?板书:平均数。
三、探究新知1、质疑:看到这个新的数学名词,你有哪些想问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进行今天的数学之旅吧!2、探索平均数的求法我们不光要热爱运动,也要热爱生活,保护环境。
这不,几个好朋友在做环保小卫士,在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让我们来分享他们的收获。
介绍每人收集的信息(课件)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整理:(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几个水瓶?)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怎样能让每个人收集的同样多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各自的方法。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对于具体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实例和实际问题的材料。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或者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2024年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2024/2/29
13
求得平均数并进行验证
求得平均数
将总和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
验证平均数
通过其他方式或方法对求得的平 均数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
注意点
在求得平均数后,要注意检查计 算过程是否正确,避免出现错误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和作用,以便更好地应
用在实际生活中。
2024/2/29
提高解题能力
要熟练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平均数问 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2/29
18
05
课堂练习与巩固提高
2024/2/29
19
完成课本习题,加强基础训练
习题选择
挑选与平均数相关的典型习题, 确保覆盖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
入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
22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2024/2/29
23
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2024/2/29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可以通过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个数来得到。
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4
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 用到平均数,比如计算平均分 、平均工资等。
2024/2/29
在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中,平 均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
通过学习平均数,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数据,做 出更明智的决策。
25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案(通用11篇)
《平均数》教案(通用11篇)《平均数》篇1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3、x4…xn ,那么x=( x1+x2+x3+x4+…+xn)/n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x1▎=x1-a, x2▎=x2-a, x3▎=x3-a, ┅xn▎=xn-a,那么x▎=x-a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平均质量各是什么?(学生回答)课堂练习: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 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教材P153中1、2、3、4 .《平均数》教案篇2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平均数的教案7篇制定开放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和引导能力,可以判断其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材简解】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与学过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
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
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先合后分。
【目标预设】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平均数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设计理念】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
”结合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学为中心”的理念,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教学过程】一、唤醒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意义1.出示解放军图片:据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解放军叔叔的平均身高是188厘米。
”2.看了解放军图片以后,有什么感受?3.你是怎么理解“平均身高是188厘米”,说说你的想法?4.是不是每位解放军叔叔身高都是188厘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整鞋跟的高度的方法)5.引出课题交流:你想研究平均数的哪些方面呢?预设:1.是什么?(平均数的意义)2.怎样算?(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为什么?(平均数计算的算理)【设计意图:通过平均身高的调整,渗透补少的方法,让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书本P42,例1-2。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知道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找与总数相对应的“总份数”,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平均数不会小于最小一个数,也不会大于最大的一个数。
5、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能通过计算求出平均数。
教学难点:通过“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前几天体锻课咱们三(4)班举行了什么游戏?(踢毽子)(师边说边出示照片) 大家玩的高兴吗?(教师用课件出示学生在体锻课踢毽子的图片)走,我们一起去看看,里面都有谁了。
师:现在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的踢毽子成绩。
(课件出示: 男生、女生踢毽子的统计图)师:小朋友们,从这两个统计图上你们都知道了哪些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师:,那哪个队踢毽子的水平高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回答。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师小结:男生和女生都是3个人,人数相等,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总数来决定哪个队的水平高一些。
男生队踢了15下,女生队踢了10下,那我来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男生队。
(男生队同学欢呼!)2、人数不相等的比赛,引出平均数师:同学们,甘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我特别想加入女生队,不知你们是否欢迎啊?师:甘老师也事先已经踢好了毽子,我总共踢了6下,那女生队再加上6下,看看一共多少个了?板书:5+4+1+6=16师:,女生队踢了16下,男生队踢了15下,甘老师重新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女生队,祝贺你们!(女生队同学欢呼雀跃)师:咦!我看到男生队有学生不服气地举起手。
师:这位小朋友,你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不公平!师:为什么你觉得不公平呢?生:我觉得人数不相等。
二、解决问题,感受意义1.初步感受平均分师:那人数不同时,还用总数来比较,合适吗?公平吗?可是在你们想过吗?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
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习了平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出示:A 组B 组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平均数,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C组D组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7~88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珠数个,学习卡。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聊聊你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来聊聊体育,喜欢吗?谁来跟我们说说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我喜欢打乒乓球,我喜欢打羽毛球,我喜欢打篮球......师: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
小明同学也喜欢打篮球,他即将参加学校的投篮比赛,正在加紧练习。
(课件出示)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表(1)下面是小明最近5次投篮训练的成绩统计表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投中个数7 9 10 6 8教师:看,这是小明最近5次投篮训练的结果。
仔细观察他每次投篮的成绩,想一想,可以用哪次的投篮成绩代表小明的投篮水平呢?预设1:生1:我觉得第三次10个可以代表他的投篮水平,师:为什么呢?生:因为这次投得最多。
师:你很有想法。
谁还有不同的看法?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那我们看小明5次投中的个数,有的是7,有的是6,你们觉得合不合理?预设:如果有的同学直接提到了平均数(师:你的想法很特别,你考虑到了每次投中的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代表小明的投篮水平呢?(课前预习)你真会学习,你有预习的好习惯,老师喜欢你这样会学习的孩子。
掌声送给他。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均数,请大家齐读。
生:我觉得第四次6个可以代表他的投篮水平,因为这次投得最少。
师: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生:我觉得这样对小明不公平,其他4次投中的个数都比6多。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小猫老鼠大象乌龟寿命/年6251壹五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
(板书:统计)【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壹五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
(为比较总数预设)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
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
(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doc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书本P42 ,例1-2。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知道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找与总数相对应的“总份数”,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平均数不会小于最小一个数,也不会大于最大的一个数。
5、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能通过计算求出平均数。
教学难点:通过“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前几天体锻课咱们三(4)班举行了什么游戏?(踢毽子)(师边说边出示照片)大家玩的高兴吗?(教师用课件出示学生在体锻课踢毽子的图片)走,我们一起去看看,里面都有谁了。
师:现在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的踢毽子成绩。
(课件出示: 男生、女生踢毽子的统计图)师:小朋友们,从这两个统计图上你们都知道了哪些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师:,那哪个队踢毽子的水平高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回答。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师小结:男生和女生都是3个人,人数相等,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总数来决定哪个队的水平高一些。
男生队踢了15下,女生队踢了10下,那我来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男生队。
(男生队同学欢呼!)2、人数不相等的比赛,引出平均数师:同学们,甘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我特别想加入女生队,不知你们是否欢迎啊?师:甘老师也事先已经踢好了毽子,我总共踢了6下,那女生队再加上6下,看看一共多少个了?板书:5+4+1+6=16师:,女生队踢了16下,男生队踢了15下,甘老师重新宣布,胜利队为我们的女生队,祝贺你们!(女生队同学欢呼雀跃)师:咦!我看到男生队有学生不服气地举起手。
师:这位小朋友,你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不公平!师:为什么你觉得不公平呢?生:我觉得人数不相等。
二、解决问题,感受意义1.初步感受平均分师:那人数不同时,还用总数来比较,合适吗?公平吗?可是在你们想过吗?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平均数1.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2.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甲:80、79、81、82、90、85、94、98 乙:90、83、78、84、82、96、97、80 丙:93、82、97、80、88、83、85、83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x =1n(x 1+x 2+…+x n )计算即可.解:x =110×(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 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节水量(单位:吨)0.5 1 1.5 2 人数(人)2341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 A .0.9吨 B .10吨 C .1.2吨 D .1.8吨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类型二】 已知平均数求其中的未知数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 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进球数n 0 1 2 3 4 5 投进n 球的人1272同时,已知进球3个或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问投进了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解析:本题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即3和4的权.所以应把平均数与方程组综合起来,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来列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 人,投进4个球的有y 人,由题意,得⎩⎪⎨⎪⎧3x +4y +5×2=3.5×(x +y +2),0×1+1×2+2×7+3x +4y =2.5×(1+2+7+x +y ).整理,得⎩⎪⎨⎪⎧x -y =6,x +3y =18.解得⎩⎪⎨⎪⎧x =9,y =3. 答:投进3个球的有9人,投进4个球的有3人.方法总结: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要弄清数据及相应的权,避免出错.三、板书设计平均数⎩⎪⎨⎪⎧算术平均数:x =1n(x 1+x 2+…+x n )加权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n f n )f 1+f 2+…f n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4.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1课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重点)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重点)一、情境导入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在甲播种机播种2天后,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直至完成800亩的播种任务,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你就知道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求正比例函数y =(m -4)m 2-15的表达式.解析: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m 2-15=1且m -4≠0,∴m =-4,∴y =-8x.方法总结: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 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一】 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因为它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所以当x =0时,y =5;当x =2时,y =-5.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k 、b 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出待定系数k 和b 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解: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根据题意得,∴⎩⎪⎨⎪⎧5=b ,-5=2k +b.解得⎩⎪⎨⎪⎧k =-5,b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5x +5. 方法总结:“两点式”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y =kx +b 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A(4,3),B 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且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根据A(4,3)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OA 的长,从而可以求出点B 的坐标,根据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k 2x +b.∵点A(4,3)是它们的交点,∴代入上述表达式中,得3=4k 1,3=4k 2+b.∴k 1=34,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34x.∵OA =32+42=5,且OA =2OB ,∴OB =52.∵点B 在y 轴的负半轴上,∴B 点的坐标为(0,-52).又∵点B 在一次函数y 2=k 2x +b 的图象上,∴-52=b ,代入3=4k 2+b 中,得k 2=118.∴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118x -52.方法总结: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从而求出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一定利润,其数量x 与售价y 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y(元)与数量x(千克)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数量x/千克售价y/元 1 8+0.4 2 16+0.8 3 24+1.2 4 32+1.6 5 40+2.0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8+0.4依次向下扩大到2倍、3倍、…… 解:由表中信息,得y =(8+0.4)x =8.4x ,即售价y 与数量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8.4x.当x =2.5时,y =8.4×2.5=21.所以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是21元.方法总结: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变化关系,并求出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三、板书设计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 =kx (k≠0)一次函数y =kx +b (k≠0)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2.2 平方根 第1课时 算术平方根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难点)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做过:由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边长为a 的大正方形,那么有a 2=2,a =________,2是有理数,而a 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x 2=a ,则a 叫做x 的平方,反过来x 叫做a 的什么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64;(2)214;(3)0.36;(4)412-402.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要找到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即可.解:(1)∵82=64,∴64的算术平方根是8;(2)∵(32)2=94=214,∴214的算术平方根是32;(3)∵0.62=0.36,∴0.36的算术平方根是0.6;(4)∵412-402=81,又92=81,∴81=9,而32=9,∴412-402的算术平方根是3.方法总结:(1)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时,首先要弄清是求哪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清求81与81的算术平方根的不同意义,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2)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常借助平方运算,因此熟记常用平方数对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十分有用.【类型二】 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值3+a 的算术平方根是5,求a 的值.解析: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3+a 的值,再求a.解:因为52=25,所以25的算术平方根是5,即3+a =25,所以a =22. 方法总结:已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根据平方运算来解题.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类型一】 含算术平方根式子的运算计算:49+9+16-225.解析:首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方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 解:49+9+16-225=7+5-15=-3.方法总结:解题时容易出现如9+16=9+16的错误.【类型二】 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已知x ,y 为有理数,且x -1+3(y -2)2=0,求x -y 的值.解析:算术平方根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 2≥0,由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可得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由此可求出x 和y 的值,进而求得答案.解:由题意可得x -1=0,y -2=0,所以x =1,y =2.所以x -y =1-2=-1. 方法总结:算术平方根、绝对值和完全平方式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0,a 2≥0,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各数均为0.三、板书设计算术平方根⎩⎨⎧概念: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性质:双重非负性⎩⎨⎧a≥0,a ≥0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4.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1课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1.会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重点) 2.会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重点)一、情境导入某农场租用播种机播种小麦,在甲播种机播种2天后,又调来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直至完成800亩的播种任务,播种亩数与天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你能通过图象提供的信息求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吗?你知道乙播种机参与播种的天数是多少呢?学习了本节的内容,你就知道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求正比例函数y =(m -4)m 2-15的表达式.解析:本题是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确定表达式的,即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这种类型简称为定义式.解:由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知m 2-15=1且m -4≠0,∴m =-4,∴y =-8x.方法总结: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表达式:自变量的指数为1,系数不为0. 探究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一】 根据给定的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先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因为它的图象经过(0,5)、(2,-5)两点,所以当x =0时,y =5;当x =2时,y =-5.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关于k 、b 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出待定系数k 和b 的值,再代回原设即可.解: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kx +b ,根据题意得,∴⎩⎪⎨⎪⎧5=b ,-5=2k +b.解得⎩⎪⎨⎪⎧k =-5,b =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5x +5. 方法总结:“两点式”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基本题型.二次函数y =kx +b 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 、b ,因而需要知道两个点的坐标才能确定函数的关系式.【类型二】 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们的交点为A(4,3),B 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且OA =2OB.求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析:根据A(4,3)可以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OA 的长,从而可以求出点B 的坐标,根据A 、B 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k 1x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k 2x +b.∵点A(4,3)是它们的交点,∴代入上述表达式中,得3=4k 1,3=4k 2+b.∴k 1=34,即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34x.∵OA =32+42=5,且OA =2OB ,∴OB =52.∵点B 在y 轴的负半轴上,∴B 点的坐标为(0,-52).又∵点B 在一次函数y 2=k 2x +b 的图象上,∴-52=b ,代入3=4k 2+b 中,得k 2=118.∴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2=118x -52.方法总结:根据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从图象上选取两个已知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的横、纵坐标代入所设表达式中求出待定系数,从而求出函数的表达式.【类型三】 根据实际问题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某商店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一定利润,其数量x 与售价y 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列出售价y(元)与数量x(千克)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数量x/千克售价y/元 1 8+0.4 2 16+0.8 3 24+1.2 4 32+1.6 5 40+2.0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售价由8+0.4依次向下扩大到2倍、3倍、…… 解:由表中信息,得y =(8+0.4)x =8.4x ,即售价y 与数量x 的函数关系式为y =8.4x.当x =2.5时,y =8.4×2.5=21.所以数量是2.5千克时的售价是21元.方法总结:解此类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变化关系,并求出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函数的表达式作答.三、板书设计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 =kx (k≠0)一次函数y =kx +b (k≠0)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