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挂灯笼
元宵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挂灯笼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呢,有一只神鸟飞到人间来玩耍。
这神鸟可漂亮啦,老百姓们也都特别好奇,就围着它看。
结果啊,有个愣头青不知道这是神鸟,就把它给射死了。
这可捅了大篓子啦,天帝知道后那是相当生气,决定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到人间放火,把老百姓都给烧了,给神鸟报仇。
天帝身边有个心地善良的仙女,她知道这事儿后,就偷偷下凡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百姓。
这可把大家吓坏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道该咋办才好。
这时候,有个特别聪明的老头站出来说:“咱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笼,点上蜡烛,放烟花。
这样啊,天帝从天上往下看,就会以为人间已经着火了,就不会再放火啦。
”
您还别说,老百姓们一听,觉得这个主意真不错。
于是呢,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彤彤的灯笼,点起了蜡烛,还放起了烟花。
那天晚上,人间一片红彤彤的,特别热闹。
天帝往下一看,真以为人间已经被大火烧着了,就没再放火。
从那以后啊,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就会挂上灯笼,点起花灯,放烟花,吃元宵,来纪念这个事儿。
这灯笼一挂起来,那喜庆的氛围一下子就有了,感觉就像把好运和福气都给招来似的。
而且这灯笼各种各样的,有圆的,有方的,上面还画着各种好看的图案呢,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啦。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也是传统的佳节之一。
关于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版本,下面就讲一则其中的一个版本。
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住在一个小村庄里。
这家人非常贫穷,生活十分艰难。
每天,丈夫都要到田间劳作,妻子则忙于家务,唯一的女儿小芳则在家里帮忙。
父母对小芳非常宠爱和关心,他们虽然生活贫寒,却尽量让小芳过上好日子。
小芳也懂得知足常乐,她从来不抱怨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小芳忽然想到,住在村庄里的人家的家门外都挂着红灯笼,而他们家却只是空荡荡的。
她觉得很是不安,于是就向妈妈撒娇地说:“妈妈,为什么我们家门外不挂上红灯呢?我看到别人家门外都挂着红灯,感觉好温暖。
”妈妈愣了一下,她想到了家里那些朴实的辛苦,内心有些无奈。
她轻轻地拍拍小芳的头说:“小芳,你知道吗?那些挂着红灯的人家可能也没有我们幸福呢。
幸福并不一定是排场的繁华,幸福是用心感受的温暖。
别人家挂红灯,是因为他们穷装富,我们家不挂红灯,是因为我们知足常乐。
”小芳想了一会儿,觉得妈妈的话有道理,于是也不再提挂红灯的事情了。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快到了,村里的人家一个个都挂上了红灯笼,一片喜庆的气氛。
小芳看到这一幕,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她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的家门外也挂上红灯。
于是,她开始秘密地做起了很多小插花、彩纸剪纸和灯笼,想着在元宵节当天,秘密地挂在家门口。
她心里明白,自己这点东西远远不如别人家的红灯笼气派,肯定会被别人发现自己的心思。
她担心爸妈会责备自己,她深怕让爸妈为难。
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小芳把所有的东西偷偷地拿到了家外。
她找了条老地方,小心翼翼地挂起了红灯笼,然后悄悄地回到了家中。
在她离开的时候,她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就像那个红灯笼一直就在那里一样。
第二天早上,爸妈起来开门时,看到了门口的红灯笼,都感到很惊讶。
他们不明白这是谁干的好事,但是都非常高兴。
他们打量着,觉得这个红灯笼虽然朴实,却是那么的温暖。
正月十五为什么看花灯
正月十五为什么看花灯正月十五为什么看花灯一、悬挂灯笼迷惑玉帝相传很久以前,猎人误射杀了一只神鸟。
天帝十分震怒,传旨天兵天将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烧死众生。
天帝的女儿不忍无辜百姓受难,偷偷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人间。
人们不知如何应对,幸亏一老人想出个法子,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以迷惑天帝。
众人以计而行,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看到人间红光一片,响声震天,以为是燃烧的火焰,不再追究。
正月十五,悬挂灯笼,放烟火的习俗由此而来。
二、汉明帝燃灯表佛汉明帝提倡佛法。
听闻印度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以弘扬佛法,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
三、张灯结彩,普天同庆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扶植吕氏一族,迫害忠良,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敢怒不敢言。
吕后死后,吕氏一族恐怕被排挤报复,密谋作乱,夺取汉室江山。
刘氏宗室与忠于汉室的大臣联合,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后,众臣拥立汉文帝登基。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四、东方朔献计救人相传,东方朔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善良机智,幽默风趣。
一次,东方朔无意中救下了一名因为思念父母却无法相见,而绝望自杀的宫女。
为了帮助这位宫女,东方朔设计让汉武帝相信,正月十五这天,上天要火烧长安。
要想避过这场灾难,必须全城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才可以瞒过玉帝。
武帝传旨照东方朔之法执行,宫女得以在混乱中与家人相见,长安城也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如此办理。
元宵节的习俗(一)元宵节吃什么?1、吃汤圆、元宵俗话说南汤圆,北元宵。
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汤圆是像饺子一样放进馅包出来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是北方吃的。
它是先将馅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
每逢正月十五,家家都要挂红灯,这个习俗怎么来的?
每逢正月十五,家家都要挂红灯,这个习俗怎么来的?在中国,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俗。
每到元宵佳节,不但家家户户挂着喜庆的大红灯笼,就连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人们赏灯游园,一片祥和景象。
那么,正月十五人们为什么要挂红灯笼呢?相传唐朝末年,黄巢带领起义军沿长江一路攻到濮州。
但是,起义军连续奋战三天,没有撼动濮州城池半分。
眼看就要到年关了,再拖下去军中将士就会无心恋战。
于是,黄巢决定进城摸摸情况,寻找濮州城难以攻克的原因。
黄巢乔装成卖汤圆小二哥,偷偷进入城内。
刚进城不久,便听街道上一片慌乱声,众官兵高呼:“不放过一个卖汤圆的,黄巢进城了。
”黄巢心想,军中定是出了内鬼,看来此行凶多吉少,还是先避避风头再说。
于是,他闪身跑进了旁边的小巷,翻身进了一家庭院。
人刚落地,便碰到一名老汉。
黄巢拱手说道:“老人家,我被官兵追捕,实有隐情。
还望老人家行行好,助我逃过此劫。
”老汉看黄巢不像恶人,便将它藏在自家的醋缸里。
此时,官兵已经搜寻到了这里,不由分说将老汉家翻了个底朝天,但还是没有发现黄巢的踪迹。
待官兵走后,老汉引出黄巢说:“我家里尚有老小,恐不能帮你太多。
我能做的也只能这样了,你还是自己想办法出去吧。
”黄巢听了,向老人表示感激,并询问老汉有没有逃出城去的地方。
老汉对黄巢说:“城中天齐庙城墙南,有一个豁口,平时少有人注意,你可从哪里出城。
”黄巢听后,松了一口气。
他向老汉问道:“老人家,你可知我是何人?”老汉徐徐答道:“你一来,我便知黄将军入城了。
”黄巢听后跪谢老汉,并告知老汉:“您可取些红纸扎成灯笼,待我军攻进城时,看见红灯笼,定不伤恩人分毫。
”说完转身离开。
老汉知道黄巢军早晚会攻入城内,便将这个消息悄悄地告知了乡里百姓。
一时之间,红灯遍地。
待黄巢军攻入城内,凡是红灯笼人家,一概不骚扰,只取恶霸贪官府宅。
此时,正值正月十五。
后来,正月十五挂红灯、闹元宵、逛庙会、赏河灯的习俗也就延续了下来。
不管由来如何,正月挂红灯的习俗已经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它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吃汤圆、挂灯笼、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活动。
你知道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一起看看吧!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
“祭太一神”的说法与汉武帝有关。
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
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20xx 年)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在之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张灯结彩、大张旗鼓地祭祀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
宫廷的这个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燃灯礼佛”则开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
这一做法经倡导后流行到民间,便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挂灯的传统。
而民间传说中点灯笼的来历则与史籍完全不同。
传说中,一只因迷路而降落人间的神鸟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就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间的人畜、财物通通烧掉。
善良的天帝的女儿将此事告诉了人们。
一位老人就想出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的主意,让天帝误以为天兵已在人间放了火。
最后,人们都得救了。
于是,以后就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挂灯习俗的来源,比起虚无缥缈、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还是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习俗的说法更可信。
如今,元宵节挂灯笼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期盼,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
元宵节花灯名称1、走马灯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汉族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
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
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而挂灯笼则是其中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在元宵节要挂灯笼呢?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首先,灯笼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元宵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此时正值新年伊始,春回大地。
经过了漫长的冬季,人们渴望着光明和温暖。
灯笼那明亮的光芒,驱散了黑暗,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寓意着新的一年充满着光明和美好的前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起源很早。
据说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逐黑暗中的猛兽和邪祟,会点燃火把。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逐渐演变成了灯笼。
在封建社会,灯笼还常常被用于宫廷和官府的庆祝活动,彰显着权威和繁荣。
在民间传说中,也有与元宵节挂灯笼相关的故事。
有一种说法是,天帝的神鸟意外被人间的猎人射死。
天帝大怒,下令在正月十五这天火烧人间。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悄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挂起灯笼,点燃烟火,让天帝以为人间已经陷入火海,从而躲过了一劫。
从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会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挂灯笼还有着浓厚的团圆寓意。
元宵节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一起赏花灯、吃元宵。
灯笼的圆润外形,就像一个团圆的家庭,温馨而美满。
在这个夜晚,无论人们身在何处,只要看到那一盏盏灯笼,心中都会涌起对家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眷恋。
此外,挂灯笼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得以延续至今。
它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挂灯笼等活动,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元宵节挂灯笼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人际交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各种精美的灯笼。
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家互相交流、分享喜悦,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营造了和谐欢乐的氛围。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是什么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是什么一、起源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位于农历正月十五。
在这一天,人们会挂起各种各样的灯笼,以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那么,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为祭祀神灵而挂灯笼。
当时人们认为灯火可以驱逐邪灵,取暖驱寒,并寄托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节日的一部分,成为如今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之一。
二、吉祥象征元宵节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祭祀活动的起源,更代表了吉祥和团圆的意义。
灯笼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长形等,每一种灯笼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
首先,圆形灯笼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它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元宵节挂起圆形灯笼,寓意着家庭和睦,亲人团聚。
其次,方形灯笼代表着四季平安和四方神佑。
方形灯笼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春、夏、秋、冬,象征着全年平安、顺利和幸福。
再者,长形灯笼则通常用来表达长寿和福气。
在中国文化中,长寿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因此,许多灯笼呈长条状,以寓意长寿和福禄。
三、驱邪避凶除了象征吉祥和团圆,元宵节挂灯笼还有驱邪避凶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相信灯火可以驱散邪灵,并为家庭带来好运。
挂灯笼还可以辟邪避凶。
据传统的迷信观念,凡是夜间照明的物品都有驱邪避凶的作用,灯笼也不例外。
人们相信,在元宵节挂起灯笼时,那些不祥的灾厄和邪恶都会被驱散,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吉祥。
四、表达情感元宵节挂灯笼还被视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还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挂灯笼都成为了一种传递情感的媒介。
在挂灯笼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写下祝福的话语,或者在灯笼上绘制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
这不仅增加了灯笼的装饰性,也使得挂灯笼成为了表达情感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五、多样的灯笼制作元宵节挂灯笼的制作也成为了一个特色和乐趣。
人们使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制作出各种形状独特的灯笼。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神鸟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神鸟1. 引言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庆祝元宵节的方式之一就是挂灯笼。
这些灯笼不仅美丽照人,还代表了人们的祝福和希望。
在元宵节挂灯笼的背后,有一个神奇的来历,与神鸟相关。
本文将介绍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探究其中涉及的神鸟史迹。
2. 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族民间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皇帝在元宵节夜晚带领百官出宫游玩,举行燃灯竞赛,让宫廷灯火通明。
这个习俗后来传到民间,并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元宵节。
3. 神鸟的传说在元宵节挂灯笼中,有一个神奇的神鸟与之相关。
这个神鸟被称为“不死鸟”。
根据传说,不死鸟是一种能够不断重生的神奇生物。
当它的寿命即将结束时,会自己选择一棵最高级的树木,筑巢生蛋并点燃巢火,然后闭上眼睛,等待自己燃烧成灰后重生。
在重生后,它将焚巢重建,并飞向天空,带来好运和幸福。
4. 神鸟与灯笼的结合为了纪念不死鸟的神奇力量,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挂灯笼,以此象征着对神鸟的崇敬和敬意。
灯笼被认为是神鸟所在的巢,象征着神鸟的归宿。
人们将灯笼点燃,希望自己能够像神鸟一样焚巢重生,迎来新的希望与幸福。
5. 灯笼的制作与形状元宵节的灯笼制作种类繁多,形状各异。
常见的灯笼形状有圆形、方形、菱形等。
制作灯笼的材料包括纸、薄胶、竹篾等,常见灯笼的灯芯则采用蜡烛或灯油。
人们常常在灯笼上绘制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人物等,以增加灯笼的审美感。
6. 灯笼的意义与祝福挂灯笼的过程是一种祈愿与祝福的仪式。
人们相信神鸟的神力会为自己带来幸福和好运。
因此,在元宵节这一天挂灯笼,也是一种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每当夜幕降临,路边的灯笼点亮,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和祝福的寓意。
7. 结语元宵节是一个充满祝福和希望的节日,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成为了这个节日的代表之一。
通过挂灯笼,人们向不死鸟这一神奇生物致敬,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小村庄里,有一对年老的夫妻,他们非常穷困。
尽管五谷不丰收,但是他们无论多少年来都一直过着困苦的生活。
夫妻俩每天只能依靠那些糊口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某年的农历十五,也就是元宵节的前夕,村里的人们都在布置正月十五的庆祝活动。
村子里的街道两边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红灯笼,喜庆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可是这对夫妻却没有能力参与他们只能默默地观望着村里人们的热闹和忙碌。
妻子看着那美丽的红灯笼,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她跟丈夫说:“我们家一直这么穷,这一辈子恐怕都没有机会过上这样的节日了。
”丈夫也默默地凝视着远处的红灯笼,感触良多。
他知道妻子的心愿,心中也不禁黯然失色。
丈夫并不是一个轻易退缩的人,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妻子的心愿成真。
于是,他开始寻找各种工作,只为能够在下一年的元宵节之前积攒足够的钱。
他白天修理房屋,晚上打点鱼虾。
一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刻也没有停歇。
尽管辛苦,但他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始终充满了信心。
一年过去了,他终于积攒了足够的钱。
他买来了一串漂亮的红灯笼,并且将自家的房屋重新修葺一新。
正月十五的晚上,他将红灯笼一串串地挂在房檐下,房子的墙面也被悬挂着新鲜的装饰品装点得色彩斑斓。
妻子看到这一幕,开心得合不拢嘴,她高兴地跳起舞,激动地说:“我们的房子也终于变得美丽了,这一年我们也终于可以参与到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了。
”正月十五的晚上,夫妻俩穿上新衣服,手牵着手走出家门。
他们看到整条街道都被红灯笼点亮,村里人们欢快地唱着歌、跳着舞,热闹非凡。
他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和温暖,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真情。
夫妻俩走过街道,来到了村里一座庙宇前。
他们恭敬地拜了拜,祈求来年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然后,他们继续欣赏着村里的庆祝活动,直到深夜。
正月十五的第二天早晨,夫妻俩回到家中,发现家门口多了一份礼物。
他们打开礼物一看,竟然是一双婴儿鞋。
夫妻俩惊喜地看着彼此,这是他们多年来一直盼望的孩子啊!他们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涌上心头,他们知道,这是上天对他们辛勤努力的回报。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和寓意
元宵节挂灯笼的来历和寓意1. 来历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重要的一个节日。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农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汉族宗教活动,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庆祝方式。
其中,挂灯笼被视为元宵节庆祝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灯笼的使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但直至汉代末年,才真正成为元宵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书记载,在汉武帝时期,元宵节是皇帝祭祀“取天和”的一个重要日子,而百姓则在这一天祭祖、赛灯、观猜谜等,其中赛灯活动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一项寓教于乐的传统。
2. 寓意挂灯笼在元宵节庆祝中寓意深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以下是挂灯笼的一些寓意:2.1 祈求祥瑞平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人们习惯在这一天挂灯笼,寄予对未来的期许和祈愿。
灯笼代表着希望和光明,挂灯笼的行为象征着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期望家庭兴旺和社会平安。
2.2 驱邪避凶在古代,人们认为灯火可以驱赶邪恶和灾祸,保护家庭免受灾难的侵害。
因此,挂灯笼也具有驱邪避凶的寓意,希望将不吉利的事物驱散,为新的一年带来平安和幸福。
2.3 遥寄思念元宵节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就是表达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
在这一天,人们在灯笼上写上自己的心愿,并将心愿随着灯笼升空,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2.4 艺术与文化的体现挂灯笼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风采。
灯笼的制作工艺精湛,形状各异,常以火龙、红包、花鼓等形式展现。
每一盏灯笼都是工匠的心血结晶,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如何制作挂灯笼制作挂灯笼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指导步骤,帮助您制作自己的灯笼:3.1 准备材料•彩纸或红纸•剪刀•胶水或胶带•绳子或线3.2 制作灯笼骨架使用彩纸或红纸,按照您想要的灯笼形状切割出四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宽度为灯笼直径的一半。
挂灯笼的习俗与寓意
挂灯笼的习俗与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挂灯笼是一个重要的习俗,不仅在春节期间,而且在其他节日以及特殊场合也会出现。
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和装饰环境,它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的追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挂灯笼的习俗与寓意。
一、起源与历史挂灯笼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早在古代的夏朝,人们就开始用灯笼来照明。
当时的灯笼主要由薄竹子或纸制成,内放牛油,点燃后可以发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逐渐演变为装饰品,成为了庆祝节日、喜庆婚礼等场合的必备物品。
二、节日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挂灯笼的最佳时机。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以表达对新年的热望和对吉祥如意的祈愿。
灯笼多采用红色、金色等吉祥的颜色,上面绘有喜庆的图案和寓意吉祥的字词,比如“福”、“财”等。
2.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灯笼的另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或院子里挂起各种各样的灯笼,赏灯、猜灯谜是传统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的灯笼多为花灯,形状丰富多样,有花鼠灯、人物灯、动物灯等,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人们会在中秋节前后的几天里挂起花灯,以增加节日气氛。
中秋节的灯笼多为圆形,象征团圆与完整。
此外,灯笼上的图案和图案形状也具有丰富的寓意,比如月亮、兔子等。
三、寓意与象征意义挂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它还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寄托与期盼。
以下是挂灯笼常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1. 增加节日气氛:挂灯笼可以营造出节日的欢乐氛围,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喜庆的氛围。
2. 祈福祝愿:人们挂灯笼的同时,也会祈求来年有个好兆头,平平安安,福如东海,富贵双全。
3. 象征团圆:灯笼的圆形寓意着团圆和完整,希望能够和家人团聚、共度幸福时光。
4. 驱邪避凶:传统的灯笼中经常绘有一些图案,比如龙、狮子等神兽,据信可以驱邪避凶,保护家人平安。
什么时候挂灯笼?挂灯笼需要注意什么?
什么时候挂灯笼?挂灯笼需要注意什么?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装修,主材选购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说到灯笼,相信你们都不会觉得陌生,毕竟过节的时候这种产品在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灯笼的颜色红彤彤的,看起来非常的喜庆。
什么时候挂灯笼?并不是随便哪一个节日都可以挂灯笼,在我国挂灯笼的时间有一定的讲究。
挂灯笼需要注意什么?其中有什么禁忌事项吗?什么时候挂灯笼?1、过年的时候一般在除夕前后或者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挂灯笼。
2、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着名。
3、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
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挂灯笼需要注意什么?1、过年的时候家里挂的灯笼没有固定的个数,但一般会选择2、4、6这样的双数。
2、过年挂红灯笼寓的意一,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吉祥年。
3、过年挂红灯笼的寓意二,是为了迎接第二年的运势鸿运当头。
年三十一夜交两年,辞旧迎新,而红灯笼高挂头顶,人在灯下走动,抬头看灯鸿运当头,寓意着我们新年交好运。
4、过年挂红灯笼的寓意三,灯和丁谐音,挂红灯笼的另一个寓意,就意味者家里的人丁兴旺,家族繁荣。
挂灯笼需要注意什么?在我国,有一个说法叫做好事成双,因此挂灯笼的数字一般都是以双数为好。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节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在江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挂红灯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对年轻夫妇很相爱,但是因为战乱而被迫分离。
战争结束后,女子终于到达了男子所在的城镇,但是却发现男子已经患上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病。
女子非常伤心,她每天都会去寻找药物来治疗男子的病。
但是药物很贵,他们的家庭负担已经很重了。
正值元宵节,女子听说在这一天挂红灯可以祈求好运和健康,于是她决定将自己的所有珠宝挂在红灯笼上,以求男子病愈。
当晚,城镇上每家每户都挂起了红灯笼,整个城镇一片火红,非常热闹。
女子们挂着红灯笼聚在一起,一边放烟火,一边说说笑笑,场面非常热闹。
然而,一个贪心的商人看到了女子们挂在红灯笼上的珠宝,便偷偷地将灯笼偷走了。
女子们发现后非常伤心,她们没有珠宝,也没有足够的钱来买药物治疗男子的病。
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男子的病情居然开始好转了。
原来,这个城镇的每家每户都挂了红灯笼,在这个火红的夜晚,整个城镇的气氛非常温馨和祥和。
一条街上的人们都聚在一起,一同祈祷并互相帮助,让整个城镇都充满了正能量。
这种正能量的氛围让男子的病情逐渐好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城镇的习俗便流传到了其他地方。
从此,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便会挂红灯笼,祈祷幸福和健康。
这个习俗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新年期间一项重要的传统。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困难和痛苦的时候,不要放弃希望,也不要孤立无援。
只要我们相信正能量的力量,并用心行善,就能获得神奇的力量,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并向前迈进。
春节为什么挂灯笼
春节为什么挂灯笼春节挂灯笼的原因过年挂灯笼是民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春节挂灯笼的传说传说一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
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
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传说二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民间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之一,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这一习俗的传说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李青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是他家境贫困,生活十分艰辛。
每当正月初一到来的时候,李青总是情绪低落,因为他家里没有条件过上节日的好日子,也没有钱能购买新衣服或者新年的装饰。
有一年正月初一的夜晚,李青散步到了村外的一片荒地上,看到月光下远处有一盏红色的灯火闪烁,心中不禁生出好奇之心。
他径直走向那盏红灯,原来是一个庙宇的门口,门前挂着数盏红灯,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李青推开庙宇的大门,发现庙里的香火旺盛,信徒们络绎不绝地前来祈福。
李青心中一阵感动,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庙会,也从没有看到如此虔诚的信徒。
他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心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要在自家的门口也挂上红灯,好让自家的门前也充满了喜庆和祥和的气氛。
正月十五的晚上,李青如愿以偿地挂上了红灯,他站在门口看着远处绚烂夺目的灯火,内心喜悦不已。
当李青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的财神爷摆件不翼而飞,他心中一惊,急忙四处寻找。
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阵叮当作响的声音,原来他的财神爷摆件被挂在了门口的红灯下。
李青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财神爷是被红灯的气势吸引,主动跑来了自己家门口。
他心中一阵感慨,明白了挂红灯之所以被称为“财运亨通”的传统。
从此以后,李青家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家境变得富足起来,而且他还成了村里的财主。
这个传说在村里广为传颂,人们开始仿效李青的做法,在正月十五的时候都挂上了红灯,祈求家门的磁场更加吉祥,迎来好运和财富。
除了这个传说,还有其他一些与正月十五挂红灯相关的传统故事。
比如有关于红灯与灯笼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张灯老人的神仙,他有一天拿着一盏红灯走在大街上,发现人们过大年的时候都很快乐,就将红灯挂在门口,取名“张灯结彩”,祝愿人们可以幸福安康,也让灯笼成为节日的象征。
元宵节挂彩灯的由来是什么
元宵节挂彩灯的由来是什么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也叫“元宵节”)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或户外放烟火、玩灯笼、赏花灯、吃汤圆等活动,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中,挂彩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之一,那么,元宵节挂彩灯的由来是什么呢?相传,挂彩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的时候。
当时,汉武帝庆祝夜晚的宴会,焚烧大量的香火,点燃手中的灯笼,宴会结束后,人们离开宫殿,带着他们的灯笼在街上走。
从此以后,挂彩灯逐渐成为传统习俗,流传至今。
另一种传说说到了明朝初年,当时有个叫做袁崇焕的将领,在一次战斗中打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
庆祝胜利之际,他下令邀请民间藏龙卧虎的能工巧匠制作灯笼,以及挂在户外的灯饰。
这些灯笼和灯饰,彩色缤纷,姿态各异,极富创意。
袁崇焕下令在自己的部队和街上挂起这些彩灯,以表达庆祝胜利和感恩天地的心情。
这项习俗逐渐传承下来,其中耐人寻味的含意也让人感到身处于一个光明与快乐的世界。
除了这些传说,元宵节挂彩灯还有许多不同的实际意义和互动效果。
一方面,这个习俗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创作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民间艺术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灯笼和灯饰的制作过程中宣传并保护民间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挂彩灯和赏花灯的过程,加强了人际交流和社会连结,增加了人们的互动和凝聚力。
在元宵节的夜晚,灯笼高挂,彩灯闪烁,亲朋好友相聚在灯下,分享欢乐和思绪,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了。
总的来说,元宵节挂彩灯的由来是多方面的,其中传说,手工艺品制作,社会互动等等都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元宵节挂彩灯作为传统的习俗和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灯会上智慧的承传和发展,也体现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担当。
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达到了人文与历史的对称性,与我们的祖先前赴后继,对此感到无上的敬意。
元宵节与灯笼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与灯笼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挂灯笼。
灯笼作为元宵节的重要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首先,灯笼在元宵节中扮演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重要角色。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街道和公共场所挂起五彩缤纷的灯笼,点亮烛火,营造出一种温馨、喜庆的节日氛围。
灯笼的灯光明亮照耀,给人
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使整个节日更加热闹和欢乐。
其次,灯笼还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希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灯笼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吉祥和团圆。
人们在元宵节挂
起灯笼的同时,也会许下美好的心愿,希望未来能够顺顺利利,家庭
幸福,事业成功。
因此,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具体体现。
除此之外,灯笼还寓意着与灯火的文化。
灯火象征着智慧和希望,
它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驱散黑暗和迷茫。
在元宵节挂起灯笼,也是
为了祈求明灯庇佑,指引前程,让人们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披荆斩棘,抵达理想的彼岸。
总的来说,灯笼作为元宵节的重要象征,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节日的
氛围,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吉祥和希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珍贵遗产,也是人们
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憧憬。
愿灯笼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
们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元宵节挂灯笼有哪些含义
元宵节挂灯笼有哪些含义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下面是小编整合的元宵节挂灯笼有哪些含义,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元宵节挂灯笼有哪些含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的打油诗
元宵节的打油诗
一首正月十五挂灯笼,庆祝牛年日子红。
全国各地都一样,欢天喜地舞灯笼。
二首元宵那能不喝酒,有酒助兴诗词有。
全家打油只图乐,甭管点赞或献丑。
三首元宵灯笼红又圆,全国百姓乐成团。
欢声锣鼓忙助兴,牛年装钱用轮船。
四首元宵灯迷猜不完,五花八门都挺全。
遗憾脑笨难猜中,干脆凑热划旱船。
五首元宵灯笼迎风飘,欲想升空入云宵。
嫦娥瞧见心花开,扔下玉兔急忙捞。
六首元宵灯笼红彤彤,注上氰气直升空。
惊得玉帝忙羡慕,翩翩起驾凡尘中。
七首元宵街景白昼亮,趁兴就想把歌唱,五音不全君莫笑,颂党赞歌永不忘。
八首元宵汤圆甜又圆,文化内涵道不完。
莫怨老妇文化浅,李杜诗仙难表全。
九首元宵美酒甜又香,节后生计忙开张。
使出牛劲踏实干,钞票定用轮船装。
十首元宵汤圆趣味浓,南北风味各不同。
共同心愿是一致,共祝牛年日子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全民族集体的狂欢,是农耕文明时代华夏子孙犒赏自己,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凝聚亲情、联络友情、享受爱情的一次大流动大聚会。
春节的开端,可以说到先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称的小年,甚至更早的腊八节。
因为从这个时候起,过年的气氛逐渐形成,并一天天浓烈厚重。
直到除夕达到高潮。
随后又是一系列的小节日,把春节持续到正月十五,在元宵节的焰火升腾,花灯璀璨中徐徐落幕。
元宵节也叫灯节。
从小至今,自有记忆开始,正月十五挂灯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
很小的时候,凡是稍微有点手艺的人家都是要制作灯笼的,技术好数量多的,除了自用,送亲戚外,还要拿去出售。
我家当然也不例外。
奶奶手巧,妈妈更不用说,爸爸也是难得的多面手,拉二胡,织毛衣,照相样样都会。
最常见的灯笼有鱼灯笼、金瓜灯笼、火罐灯笼等。
火罐灯笼最简单,也用处最多。
芦苇划成的苇条编成一个格子状的圆柱体,用红纸一糊,本就红彤彤的,蜡烛再一点燃,就非常的红艳,非常的耀眼。
难怪这种灯笼主要用来挂在门口,挂在神庙,挂在故去亲人的坟头。
我没见过爷爷的面,听奶奶、爸爸他们说,爷爷文革刚一开始,就因为家里划的成份是富农,便寻短见了。
从好多人的好多描述里,对比他老人家的照片,我对他的出身家世、脾气性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爷爷在兄弟姐妹里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其中一个弟弟身体略有残疾,后来被国民党抓壮丁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在家里的故纸堆里胡乱翻腾,找到了当年的卖身契,还为此写了一篇作文。
无数次的幻想和梦里,还出现过这个爷爷冒着炮火硝烟英勇作战的场景。
改革开放后,甚至想入非非,盼望突然有台湾打来的电话,坐过台属的美梦呢。
我把这个想法说给二婆,她笑着说:你三爷是个跛子,所以才想法子让他去了,有十个都挨枪子了!爷爷很能干,他爸爸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是个大烟鬼,身体极度虚弱,干不了活。
爷爷离娘又早,是他自小当家,硬是把一个大家庭撑了起来。
他人特能干,脾气也极其火爆,因为是顶梁柱,老老少少都服他怕他。
老家两边两条沟,地下水很丰富,每个沟里挖一镢头,都会有水冒出来,故而多有水磨。
正因为我家有一个油坊,一个水磨,社教划成份时才被划为富农。
文革的狂风暴雨还未来临,爷爷就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惶恐,明白在劫难逃,其实他很爱合作社,很拥护社会主义,可是还是决绝的走了。
那是我出生前一年的一个初春的晌午饭前,按照惯例,三点半左右是要吃午饭的,可是左等右等,呼来唤去就是不见爷爷的面。
最后人们才预感大事不妙,一找寻,就在已经废弃的磨坊发现了他挂着的遗体。
他“自绝于人民了”,到了没有人整人的天堂,躲过了一场“史无前例”,现在想来,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奶奶此后就一直寡居,直到1995年得病去世。
爷爷奶奶只有爸爸一个孩子,二爷子女众多,就把二姑过继给了爷爷奶奶。
本来就是一大家人,这下亲上加亲了。
我的性格形成,与自小由奶奶带着有很大关系。
她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宽容大度,女性特有的温柔贤惠,干净整齐无一不深深的影响和感染了我。
据说我的名字就是奶奶取的。
爸爸、大叔都是老高中生,二爷是老先生,偏偏家里长孙的名字要由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来起,我至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最爱我,是我最敬重的人,死后又是我心中的神,所以尽管我对自己女性化、时代色彩十足的名字很不满意,可还是行不更名,直到现在。
我从上小学时起,因为爸爸在单位上班,农业社的活全靠妈妈一个人扛,所以一直是奶奶给我做饭、洗衣,陪伴我也最多。
因为太依恋奶奶,我懂事后最爱做的噩梦就是奶奶去世了,曾经多少次泪水打湿了枕头,哭醒了,还出不了梦境,哽咽抽泣不已。
妈妈知道后,不仅不难过,还说:瓜娃娃,你这是给你婆增寿呢!果然如妈妈所说,我每做一次这样的梦,都发现奶奶不仅健在,似乎更加硬朗了。
以至于后来我竟然盼望自己做这样的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家进城后,奶奶坚持一个人在乡下住,全家拗不过她,就由着她了。
她一个人居住,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生活。
还在门前的地里种了蔬菜。
平时给邻居乡亲带孩子。
她老人家特别慈祥,特别爱孩子。
每次我回去看她,院子里都有一大群跑出跑进的男孩女孩。
孩子的欢
腾喧闹为她排解了寂寞,给她带来了欢乐。
曾经有一段时间,经过全家人特别是我的苦劝,奶奶好不容易答应去县城住。
可是城里哪里有那么多熟悉亲切善良的乡亲?哪里有活动自如的大院子,天天沐浴阳光风雨?哪里有她爱种的菜园?一次下楼上厕所后迷路的尴尬和麻烦,让她再也忍不下去,奶奶又一个人搬到老家去住了。
这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与世长辞。
1995年,我去西安参加完西北政法专升本入学考试,一回家,就惊呆了。
奶奶去世了,家里人怕影响我考试,没给我说。
好在材口还没封,我见了她最后一面。
奶奶是辞世的第一个最亲最近也是我最爱戴的亲人,对我的打击可想而知。
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挂灯笼便成了我和弟弟必修的功课。
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从来都是不推不拖,从来都是自觉自愿。
2009年妈妈在患脑梗塞三年后也离开了人世,她和奶奶一样能干善良,和睦邻里,受人敬重。
妈妈的去世,我感觉地突然塌陷了,家不完整了,我缺少了别人根本无法感知的太多的幸福、快乐和温暖。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在考专升本,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在上在职法律硕士。
曾有一位研究生同学安慰我说:人间失去一个人,天上就会多一颗星,你的亲人就是照亮你人生道路,保佑你平安的那颗最亮的星星。
多少个正月十五的傍晚,无论天晴天阴,哪怕冷风飕飕,风雪交加,从骑自行车到租车,再到现在自己开车,我和弟弟都必须提前买好火罐灯笼,栽好蜡烛,备好竹棍,履行挂灯笼的神圣使命。
都说古人最懂天人合一,中国文化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原来不甚明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成熟,我从正月十五挂灯笼后的景象和它本来的寓意里面深深的领悟到了这一点。
一般挂灯笼的时间都是傍晚时分,我和弟弟先是回到老家院子,在院子放一挂鞭炮,再把门锁好,在门口先挂第一盏。
然后去村子里人们一直敬奉的火星爷和山神爷殿里挂灯、上香。
最后返回时顺路给爷爷奶奶和妈妈的坟头挂。
等到把灯笼点燃挂好,夜幕已然降临。
抬头仰望,天上繁星闪烁,地上万家灯火。
看看路两边的山上原野,凡是有坟茔的地方,到处亮着红红的火罐灯笼。
一片一片,蔚为壮观。
随时还能遇见游灯笼的孩子,一边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游转,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这个时候,你会恍然大悟,你会醍醐灌顶,不由得对这样一番天上人间的盛景慨然长叹: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盏灯,中间一个人。
祖先太伟大了,在这样的节日,作为天地主宰的人要和天上的星星一道,把整个宇宙照亮,要天地一家春,人鬼共光明。
这难道不就是最大的和谐美好,不就是传说中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