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同步教案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1.1了解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认识单体和链节及其聚合物结构的关系1.2 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能对单体和高分子进行相互推断1.3 能分析高分子的合成路线,能写出典型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学业要求2.1能对单体和高分子进行相互推断2.2能分析高分子的合成路线2.3能写出典型的加聚和缩聚反应的反应式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单体或单体间的断键,成键方式,以及单体与高聚物性质的不同,认识单体、链节、聚合度等基本概念。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观察高聚物的模型,掌握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反应历程。
2、本节内容新旧教材变化不大。
本节的内容对整个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结构特点起统摄作用,是选择性必修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的第一个核心概念。
在这个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对结构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结构预测或分析化学性质,从结构特征认识性质,进一步体会有机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重视直观教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1、乙烯的加成和加聚反应;氯乙烯、苯乙烯的加聚反应,天然高分子化合物2、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氨基酸缩水成肽的反应3、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已经形成: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性质是对结构的反映学生不足(薄弱或欠缺):1、除了乙烯以外的加聚反应链节与单体的相互推断以及方程式书写2、缩聚反应的概念,由单体形成缩聚物的断成键过程。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氯乙烯加聚反应的断键与成键特点,认识加聚反应的微观本质,构建加聚反应的一般认知思路2.通过分析合成聚氯乙烯反应前后的碳骨架变化,了解高分子的单体,链节、聚合度和平均相对分子量等基本概念,认识单体、链节与高分子结构的关系,能通过分析加聚物的结构推测相应的单体。
3.通过体验己二酸与乙二酸的缩聚反应过程,认识缩聚反应的微观本质;能通过分析反应物官能团的结构和种类,正确判断缩聚产物的链节和端基,以及小分子生成及其个数,构建缩聚反应的一般认知思路;能通过分析缩聚物的结构推测相应的单体。
高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导语】⾼三会教给我们奋⽃,每个⼈都有⽆尽的潜⼒,每⼀个⼈都有⽆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年⾎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上蕴藏的能量。
所以⾼三注定是精彩的⼀页,下⾯⽆忧考就为⼤家分享了《⾼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1.⾼三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作为主体确⽴起来。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尽量把学⽣带⼊“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中⽣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边的⼈与事,关注社会层⾯的问题和⾃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XX必修⼆专题⼆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学⽣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常⽣活中常见的电池⼊⼿,通过各种电池的展⽰,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电流的?调动学⽣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从电⼦转移⾓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价值。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是教学⼤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
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分重要地位。
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属性质和⽤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从本质上认清⾦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属防护的途径和⽅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得出结论,揭⽰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的认知规律。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篇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
“酒是越陈越香”。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高中化学科目三教案
高中化学科目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特性;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规律;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排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规律;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实验仪器、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是什么;2. 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元素周期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电子构型;2. 实验展示:通过示范实验,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分别在原子中处于哪个位置?电子是如何绕着核运动的?三、介绍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和族;2.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等;3. 演示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排列。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2.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排列?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几种元素的性质并进行排列;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
六、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重要知识点;2. 学生回答问题: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如何排列的?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扩展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乙烯 教学设计[必修](3)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乙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饱和烃与不饱和烃概念,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
2. 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3. 掌握加成反应的概念。
4. 了解烯烃的性质,了解烯烃类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判断饱和烃与不饱和烯的方法。
2. 通过乙烯性质的科学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从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到单烯烃的结构和性质推导分析,初步学会用官能团分析有机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相互联系的分析能力。
4. 联系烷烃和烯烃性质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同系物性质和结构的把握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催熟水果等实践活动,了解乙烯在自然的作用;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从而提高学化学、爱化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加成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 简单讲述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石油资源的争夺,引入学习课题――乙烯。
2. 介绍石油的形成与分布。
[提出问题]石油裂解后生成各种短链气态烃,如乙烯、丙稀、丁二烯等不饱和的烃。
乙烯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它和甲烷有什么不同?[创设学习情景]通过以下活动,使学生对乙烯产生了解的兴趣和欲望。
1. 观看乙烯催熟果实的彩图。
2. 观看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3. 介绍乙烯的重要用途:制造乙醇、聚乙烯塑料等。
[实验探究]阅读教材第67页“科学探究”,按照图3-7完成石蜡油分解实验,将生成的气体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 生成的气体通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
2. 生成的气体通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
3.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的情况。
[归纳小结][思考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可以知道乙烯的性质与甲烷(烷烃)的性质是不同的,由结构决定性质,可知乙烯与烷烃的结构是不同的,乙烯和烷烃的结构有何差异呢?阅读教材第67页“学与问”。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三《化学反应原理》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三《化学反应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一单元,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离子重新组合引起物质性质变化的基本规律;2. 掌握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常见反应类型的判别方法;3. 知晓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并能解释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4.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平衡,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5. 掌握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3.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与前几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联系。
二、学习化学反应的分类1. 提示学生思考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针对不同类型的反应,给出示例并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反应类型的判别方法。
三、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利用实验数据进行速率定量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学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态的特点。
2. 介绍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讲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平衡常数的值。
五、进行相关练习1. 给学生提供一些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和条件,要求学生进行反应类型的判别、速率计算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辅导。
六、小结和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概念、分类、速率与平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但在教学环节划分上可能存在不够清晰的地方,下次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范文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教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化学教案(一)《钠》教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
《钠》是碱金属这章的第一节,作为学习高中化学最重要的金属章节,通过学习钠能对碱金属这章有个大致了解。
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对元素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通过《钠》这节的学习,可以了解活泼金属的一些通性,以及保存方法。
二重点,难点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
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能使学生看到没有条件做的实验。
在学习中加入乐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 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容易理解。
3 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教学过程1 首先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2 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3 接着老师通过真实实验,果然如动画所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先记住一些知识3 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高中必修三化学溶解度教案
高中必修三化学溶解度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利用溶解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掌握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槽、实验管、玻璃棒、硫酸铜等;
2. 实验辅助材料:图表、实验步骤等;
3. 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度相关概念和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引入生活中实际情境,如糖水、盐水等,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并让学生对溶解度这一概念进行讨论。
二、讲解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原理。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1:测定不同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2. 实验2:观察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四、总结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归纳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可能的原因。
五、作业
布置作业: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并总结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也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探讨溶解度与化学平衡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
高中化学教资科目三教案
教学主题:化学反应平衡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与原理;
2.学会使用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计算;
3.掌握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4.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化学反应平衡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化学反应平衡的基本概念;
2.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与应用;
4.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5.案例分析: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平衡与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反应平衡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讲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介绍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过程;
3.讲解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平衡案例分析;
2.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平衡案例分析;
3.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案例中反应平衡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方法。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
安排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学习的思路。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与原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3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3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和细胞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生物及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2. 掌握分子的结构及性质,能够解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能够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分子和细胞的好奇心。
二、讲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5分钟)
1. 分子的定义和分类;
2.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0分钟)
1. 细胞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结构的组成;
3. 细胞的功能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四、实验(20分钟)
根据课本上的实验内容,进行有关分子和细胞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分子和细胞在生命中的作用及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和阅读任务,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分子和细胞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和细胞在生物及化学领域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拓展对分子和细胞的理解,加深他们对化学及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
心理学那么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消费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抑制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严密联络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展实验探究,让他们实在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微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p1、学习内容分析^p〔1〕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根据消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响方程式和离子反响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根底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理解和应用的根本知识。
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响等根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构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根底,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根本方法。
因此,本部分内容本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三化学教学教案7篇
高三化学教学教案7篇高三化学教学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新课标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化教研,改革教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方式转化,大面积提高我校化学学科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1深刻领会高考考试大纲基本精神,准确把握考试大纲整体要求,把对化学高考考试大纲理解转化为我们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2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两个改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变单纯知识传授为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法指导各种能力培养。
3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集思广益,探讨教法,尤其要研究高考命题呈现动态趋势,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学工作。
4学生化学学科成绩,要在优生率格率平均分方面有明显提高。
5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
三、主要措施1要正确处理复习资料教材之间关系,发挥好教材作用功能,坚持以教材为主,化学课本是高考命题根本,是教学关键,是任何复习资料都不可替代。
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过好教材关。
即在复习每一章前,将考纲教学要求本章知识要点以提纲形式列出来,让学生根据提纲重返教材,熟悉基本概念知识要点。
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基本点疑点难点为出发点佳作一些例题,讨论题,在课堂上重点点击,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然后再选编一些紧扣教材基础题进行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搞知识落实。
2扎扎实实开展化学教学大纲高考考试大纲尤其是近5年全国高考试题学习研究。
准确把握了解理解应用认知层次。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继续全面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听课评课评教活动。
课堂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看学生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课堂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习。
4继续开展“三清”运动,要求学生人人有纠错本,搞好知识落实。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的实验方法。
3.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
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离物质等基本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本课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导入] (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让我们继续用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这个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个金属网,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时茶叶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叶水,为饮用方便,我们加了一个金属网,实现茶叶和茶水的分离。
这种分离方法就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过滤,哪种混合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加以分离?用这个金属网能将化学反应生成的沉淀和溶液分开吗?实验室使用的滤纸必然具有一些——小孔,其大小刚好能使溶液通过,而留下沉淀。
为了保证过滤的效果和速率,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过渡] 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往往是混合物,化学上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首先需要将其中各组分分离开来,以实现物质的提纯。
分离与提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且与原状态相同)的过程。
提纯通过一定途径获取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的过程。
[讨论1] 现有含MgCl2和泥沙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NaCl。
实验方案:粗食盐混合物粗食盐水食盐水(含NaOH、泥沙、Mg(OH)2)食盐水(含NaOH)食盐水精制食盐[过渡] 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溶解性的差异,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
可加入适量化学试剂,将杂质其转变为沉淀,并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
高三化学教育教案高三化学教育教案(篇1)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是充满乐趣的。
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三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三化学优秀教案(6篇)高三化学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
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
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高中科目三教案人教版
化学高中科目三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类型及性质、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分子的构成和结构、分子的
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
2. 掌握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
3. 掌握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4. 了解分子的性质。
教学重点: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和不同类型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材、讲义、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化学物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化学键的类型及性质(15分钟)
1. 共价键的形成及特点;
2. 离子键的形成及特点;
3. 金属键的形成及特点;
4.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在性质上的差异。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验证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性质,加深学生对不同化学键的理解。
四、分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所学化学键的特点及应用,并向全班汇报。
五、概念复习(10分钟)
复习已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键类型及性质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分组讨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化学键的性质及应用。
在后续学习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实验操作,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2节-1课时-(新课改教案)烯烃
学生活动一、烯烃的结构与性质度比空气的略小。
(4)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a :燃烧反应方程式:C 2H 4+3O 2――→点燃2CO 2+2H 2O 。
b .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方程式为。
③加聚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2.烯烃(1)结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含一个的链状烯烃的通式为C n H 2n (n ≥2)。
(2)烯烃同系物的物理性质随着烯烃中碳原子个数的增多,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
(3)烯烃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a.丙烯燃烧的反应方程式:2CH 3CH===CH 2+9O 2――→点燃6CO 2+6H 2O 。
b .烯烃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反应:。
③加聚反应:丙烯加聚反应:。
二、烯烃的立体异构1.顺反异构现象通过碳碳双键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不能绕键轴旋转会导致其空间排列方式不同,产生顺反异构现象。
2.顺反异构体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位于双键同一侧的称为顺式结构,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位于双键两侧的称为反式结构,例如顺2丁烯和反2丁烯的结构简式分别是和3.性质顺反异构体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三、二烯烃——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烯烃写出1,3丁二烯与Cl2发生的加成反应1.1,2加成:CH2===CH—CH===CH2+Cl2―→。
2.1,4加成:CH2===CH—CH===CH2+Cl2―→。
课堂提问,逐步启发,。
化学高中第三单元教案全册
化学高中第三单元教案全册第一课:引入反应速率1. 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掌握如何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测量和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3.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实验室玻璃器皿,计时器等;- 实验试剂:酸碱溶液等。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反应例子,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实验:通过实际实验测量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速率;- 讲解: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以及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测量和计算方法。
第二课: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 学习目标:-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掌握如何调节反应速率;-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2. 教学重点:-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调节反应速率的方法;-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3.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实验室玻璃器皿,计时器等;- 实验试剂:酸碱溶液等。
4.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讲解: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调节反应速率的方法;-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掌握如何调节反应速率。
......(接下来的课程内容自行补充)(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可根据教材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
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
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
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
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
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
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
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相关文章:。